医疗器械的γ射线消毒原理与工艺探讨

医疗器械的γ射线消毒原理与工艺探讨
医疗器械的γ射线消毒原理与工艺探讨

医疗器械的γ射线消毒原理与工艺探讨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菌医疗器械特别是无菌手术器械的使用数量也不断上升,因此,高效率的灭菌方法日益成为众多医疗器械厂家生产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钴60-γ射线灭菌法具有穿透力强、灭菌均匀彻底、可在常温下进行、可连续作业等显著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的生产厂家所使用。

本文主要从钴60-γ射线灭菌原理与工艺流程两个方面介绍了射线灭菌的整个流程,对γ射线灭菌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并对灭菌装置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从事医疗器械灭菌方面的人员对γ射线的灭菌原理与流程有更好的了解。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式时,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正确合理选择。另外,本文对辐射灭菌验证以及辐射灭菌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灭菌过程中的所应注意的内容也给出了说明,对从事辐射灭菌操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医疗器械;γ射线;辐射灭菌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 of γ-ray steri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s of today’s social care system, the number of sterile medical devices in particular the sterilized surgical instruments has been increasing, therefore, highly efficient method of sterilizat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point of many medical device company focus on. Cobalt 60-γ-ray sterilization method, which has the penetrating power, even thorough steriliz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continuous operations, and other notable featur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he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Cobalt-60-γ ray sterilization proces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γ-ray sterilization process, and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γ-ray sterilization and the sterilization apparatu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personnel, who are engaged in the aspects of medical device sterilization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γ-ray steril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They can make correct and reasonable choi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roduct itself, when they need to choose the way of sterilization.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d not only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verification and the sterilization process, but als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 that should be no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sterilization process, which will work as a reference for the people worked in the relevant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Keywords:medical device; γ-ray;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前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灭菌环节作为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与使用的特殊环节,是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需要定期验证和重点控制的环节,也是医疗器械得以在临床中安全使用的保证环节。

医疗器械灭菌的目的是使医疗产品不含有任何类型的存活微生物。在灭菌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死亡规律是用指数函数表示,因此任何单位产品上微生物的存在可用概率表示,概率可以减少到很低,但难以达到为零。该概率可用无菌保障水平 (SAL) 表示,通常无菌概念是指无菌保障水平 (SAL) 达到 10-6。[1]

目前医疗器械灭菌方法一般分为三类:蒸汽灭菌法、化学灭菌法与射线灭菌法。

(1)蒸汽灭菌法:利用加热产生的蒸汽,使灭菌器内的温度与压力不断升高,从而使微生物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或凝固,达到灭菌的目的。

(2)化学灭菌法:利用酒精、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 EO)、青霉素等化学药物渗透到微生物体内,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而致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3)射线灭菌法:利用紫外线、微波、γ射线等对微生物进行照射,使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或使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发生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

以上三种灭菌方法各有利弊,而射线灭菌法,特别是γ射线灭菌法以其穿透力强,灭菌效率高,可大批量进行,且对热敏材料的性能影响甚微等显著特点被多数医疗器械厂家所采用。

在苏州健合医疗实习期间,我主要在质检部门从事产品灭菌及无菌检测等工作,对γ射线灭菌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写了这篇论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改进。

目录

第一章γ射线灭菌原理 (1)

1.γ射线的产生及特点 (1)

2.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1)

3.γ射线的生物学作用 (2)

4.γ射线灭菌机理与特点................................................ .3

5. 常用的灭菌参数 (3)

第二章γ射线灭菌系统的组成 (5)

1.概述 (5)

2.γ射线灭菌系统的装置构成 (5)

2.1 γ射线发生装置 (5)

2.2 辐射计量装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传送装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控制装置 (6)

2.5 外围机械装置 (7)

3.γ射线灭菌的安全防护系统 (7)

3.1 γ放射源的防护 (7)

3.2 γ射线装置的放射卫生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放射废物的处理 (9)

第三章γ射线灭菌验证及工艺流程 (10)

1.概述 (10)

2.γ射线的灭菌验证 (10)

3.γ射线灭菌的工艺流程 (11)

3.1 工艺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生物载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辐射剂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辐射参数的设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无菌性确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撰写灭菌报告与填写灭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医疗器械伽马射线灭菌方式的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伽马射线的灭菌原理

1.γ射线的产生及特点

γ射线首先由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是继α、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在原子核反应中,当原子核发生α、β衰变后,往往衰变到某个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仍是不稳定的,并且会通过释放一系列能量使其跃迁到稳定的状态,而这些能量的释放是通过射线辐射来实现的,这种射线就是γ射线[2]。

图1-1γ衰变-内部结构模型图

γ射线是一种强电磁波,它的波长比X射线短,一般波长<0.001nm,所以γ射线具有比X射线还要强的穿透能力,可以透过几厘米厚的铅板。γ射线不具有电荷及静质量,故与α粒子及β粒子相比较,电离能力较弱。

2.γ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γ射线与X射线都是中性光子流,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有三种:[3]

1.光电效应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子把能量完全转移给一个轨道电子,使之发射出成为光电子。γ光子与介质的原子相互作用时,整个光子被原子吸收,其所有能量传递给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多发生于内层电子)。该电子获得能量后就离开原子而被发射出来,即为光电子。光电子的能量等于入射γ光子的能量减去电子的结合能。光电子与普通电子一样,能继续与介质产生激发、电离等作用。由于电子壳层出现空位,外层电子补空位并发射特征X射线。

2.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是γ光子与原子外层电子(可视为自由电子)发生弹性碰撞,γ光子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中外层电子,使该电子脱离核的束缚从原子中射出,γ光子本身改变运动方向。被发射出的电子称康普顿电子,能继续与介

质发生相互作用。散射光子与入射光子的方向间夹角称为散射角,一般记为θ。反冲电子反冲方向与入射光子的方向间夹角称为反冲角,一般记为φ。当散射角θ=0°,散射光子的能量为最大值,这时反冲电子的能量为0,光子能量没有损失;当散射角θ=180°时,入射光子和电子对头碰撞,沿相反方向散射回来,而反冲电子沿入射光子方向飞出,这种情况称反散射,此时散射光子的能量最小。

3. 电子对生成电子对生成(pair production)是能量大于1.02MeV的γ光子从原子核旁经过时,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作用下,γ光子转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光子的能量一部分转变成正负电子的静止能量(1.02MeV),其余就作为它们的动能。被发射出的电子还能继续与介质产生激发、电离等作用;正电子在损失能量之后,将于物质中的负电子相结合而变成γ射线,即湮没(annihilation),探测这种湮没辐射是判明正电子产生的可靠实验依据。

图1-2 γ射线与物质作用的三种主要过程

3.γ射线的生物学作用

γ射线引起的电离辐射可以对生物体产生多种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细胞分裂阶段的遗传物质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类:[4]

1.影响细胞周期电离辐射可引起多种细胞如酵母和动物细胞的周期紊乱,包括G1期阻滞,S期延迟和G2期延迟,其中以G2期的延迟为主。此过程中的遗传物质的损伤主要是DNA单、双链的断裂,而导致细胞分裂的周期延长或中止。

2.诱导基因突变电离辐射诱导生物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主要分为三种:碱基置换,移码突变和回复突变。由于射线的穿透性强,能量高,可以使DNA双链间的碱基对的氢键发生断裂,从而导致双链分开,也可以破坏碱基分子的内部结构,使碱基的类型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基因突变,或者使碱基分子失去活性,无法携带相应的遗传信息。

3.诱发染色体畸变γ射线诱发染色体畸变主要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染色体结构

的变化。关于染色体畸变形成的机理至今尚无肯定学说,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假说:

(1)断裂重接假说该假说认为,畸变的形成是当一个电离粒子通过间期核染色体的结构内部或经过染色体附近时,引起的染色体直接或间接的断裂。

(2)互换假说当间期染色体处在螺旋状态并形成一个圈时,由于电离辐射使接近电荷粒子处的染色单体丝出现不稳定状态,使染色体的相应部分发生互换。

4.γ射线的灭菌机理与特点

γ射线的杀菌机理,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指γ射线直接破坏微生物的核糖核酸、蛋白质和酶等与生命有关的物质,使微生物因遗传物质改变或正常代谢活动无法完成而死亡。间接作用指射线在微生物体内先作用于生命重要分子周围的物质(主要是水分子)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再作用于核酸、蛋白质和酶等使微生物死亡,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

γ射线灭菌的优点是:

①灭菌的处理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适用于对热敏感的塑料制品、生物制品和药物。

②辐射穿透能力强,杀菌均匀彻底,能够辐照密封包装物,杀死内部的微生物,延长产品寿命和储存期。

③能耗低、无残留、无污染;辐射灭菌速度快,可连续作业,适合于大规模加工。

④加工易于控制,一旦加工参数(即吸收剂量,物质单位重量所得到放射线能量的量)确定,时间便是唯一可调因素,不像其他方法需同时控制很多因素,因为辐射剂量在灭菌过程中对微生物的杀灭是以叠加的方式进行的。

γ射线灭菌的不足是:

①设备成本较高,建立灭菌空间和操作环境的花费较大。

②对操作人员存在潜在的危险性,需要对操作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与防护。

③对某些药物(特别是溶液型)可能产生药效降低或产生毒性物质和发热物质,因此,在灭菌前需要对产品能否采用射线灭菌进行确认。

5.常用的灭菌参数

灭菌设备的验证是通过有关参数对灭菌方法进行可靠性验证的。

1、D值

D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在一定

灭菌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D值;同一微生物在不同灭菌条件下,D值亦不相同。因此D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2、Z值

Z值是指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3、F值

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4、F0值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用的时间(min)。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 分钟的效果。F0仅应用于湿热灭菌。

5、灭菌率L值

灭菌率是标志设备灭菌效率的参数,是指灭菌开始后的单位时间内(1min)杀灭细菌的数量与细菌总量的百分比。

第二章γ射线灭菌系统的组成

1.概述

与传统的灭菌系统相比,γ射线灭菌系统的结构组成较为复杂,由于射线灭菌的核心是利用高能量、高穿透力的辐射射线来杀灭微生物,因此,辐射剂量的控制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必然成为灭菌流程的重点。γ射线灭菌的一大优点是灭菌速度快、可大批量加工,因此货物的传送装置也是射线灭菌的特别之处。

整体来讲,γ射线灭菌系统是由灭菌装置系统与安全防护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灭菌系统用来完成对产品的辐射灭菌工作,安全防护系统用来保护工作人员以及辐照场所附近的人员,防止相关人员遭受不必要的辐照。

2.γ射线灭菌系统的装置构成

图2-1 γ射线灭菌系统装置图

γ射线辐照灭菌装置主要是由γ射线发生装置、计量装置、传送系统、控制装置和外围机械装置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2-1所示。

1.γ射线发生装置

γ射线发生装置即辐照源,是由高压装置、钴60放射源与射线控制装置构成,基本组

成如图2-2所示。γ射线发生装置是辐照灭菌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中钴60放射源安装在地下辐照源井内,射线方向垂直向上穿过灭菌舱内。目前国内辐照厂家使用的钴60放射源大多数是从国外购买,2010年10月,由上海核工程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中国首个钴-60原型源通过了工艺和产品合格性鉴定,代表我国在辐射源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最高水平。

图2-2 γ射线发生装置结构方框图

2. 辐射计量装置

辐射计量装置是在灭菌过程中对产品接受照射的剂量进行统计监测的装置。在使用60Co-γ射线灭菌时,不同菌种,甚至同一菌株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抗辐射性均不同。一般来讲,细菌的营养细胞抗辐射性弱,芽孢的抗辐射性强。同一种菌株在不同介质中的抗辐射性也是不同的,在有抗菌剂存在的条件下,大多数菌的抗辐射性增强,在缺氧条件下,菌种的抗辐射性也有所增强。一般来讲,辐照剂量越大,灭菌效果越好。但是辐照剂量过大,对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有一定得影响,因此在具体的辐照实践中需要确定辐照剂量。在辐照过程中,也应该对产品的辐照剂量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在满足灭菌要求的前提下准确控制辐射剂量。

3. 传送装置

为了实现对医疗用品的大规模批量消毒,γ射线辐照系统中包含了货物传送装置。待灭菌的产品由传送装置的装货处经机械传送而被运送到辐照舱内,照射后再由传送系统运送至卸货处,由此完成产品的消毒过程。与普通的货物传送装置相比,辐照灭菌的传送装置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托运货物的传送托盘与货物一起进入辐射舱,托盘材料必须是抗辐射材料,一般是由铸铁或铅板构成。其次,由于辐照舱的货物进出口处与外界相通,进出口处的密封与辐射防护尤为重要,货物入舱后,必须对出入口处的关闭情况进行确认,以防止射线向舱外泄露。

4. 控制装置

辐照灭菌系统的控制装置主要由辐射剂量参数设置装置、辐照开关、货物进出控制装

置构成。辐射剂量参数设置装置主要用来设置辐照剂量与照射时间等相关参数,由于待灭菌产品的种类与数量的不同,辐照剂量与辐照时间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选择与设定。辐照开关是由γ射线发生装置的控制开关和射线窗口开启与关闭的控制单元两部分组成,是控制射线发生与停止的主要部分。货物进出控制装置是用来控制传送装置的单元,主要负责将带灭菌的产品送入灭菌舱和将灭菌后的产品送出灭菌舱。

5. 外围机械装置

外围机械装置主要由灭菌舱的舱壁、辐照源井壁、源架、提源装置、支持装置、装卸货装置等外围配套部分构成,主要作用是为辐射源的安装提供支撑、为辐射源的更换提供方便以及为货物的传送提供支持。

3.γ射线灭菌的安全防护系统

1.γ放射源的防护

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其辐射范围往往超出工作场所以外,应用γ放射源必须防止外照射。

(1)控制区与监督区

为了限制无关人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并便于管理,辐照实验室在设计时通常将辐射场的周围分成若干个区域,根据各区域的工作性质将辐射水平控制在相应的限值以下。一般来说,可分为控制区与监督区。在控制区内连续工作的人员所受照射可能超过职业性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的3/10,在监督区内所受照射可能超过该限值的1/10。[5]由于钴60放射源只在固定场所使用,控制区和监督区可利用建筑物的墙和门为边界,在放射源的安装区域设立警戒区,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控制区。

(2)γ射线剂量监测

为了评估和控制γ辐射的影响,放射工作单位和国家防护部门应按照有关要求,对放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进行辐射监测,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3)γ射线的屏蔽

通常采用铅、铸铁或贫铀制成的各种防护容器对γ放射源的运输、存储过程进行防护。利用半值层和十分之一值层可以简单估算所需屏蔽材料的厚度。使辐射水平降至1/10的屏蔽厚度称为十分之一值层,它相当于3.32个半值层。由于辐照灭菌使用的辐射源多为强γ

放射源,应特别注意散射和漏射线的防护。缝隙、孔洞、管道、气窗、电缆地沟等薄弱部位都可能产生局部泄露,必须妥善处理。在两种不同材料的连接处,要防止斜射线透过薄

弱部位,必须仔细设计连接处的形状,使从任意方向射来的射线均有足够厚的屏蔽厚度。浇灌混凝土屏蔽体时一定要注意质量,防止出现“蜂窝”和裂缝。浇灌重混凝土时应保持密度均匀,勿使骨料下沉。若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四周应做成阶梯并有一定的搭连宽度。穿过屏蔽墙的各种管道和电缆线应弯成S形或U形,不要正对放射源和工作人员经常停留的地点。[6]

2.γ射线装置的放射卫生管理

(1)管理依据

根据《放射防护条例》和国家颁布的有关管理规定、技术标准,实施对射线装置的放射卫生管理。《放射防护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施。其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放射防护基本标准》提出了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即:放射实践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是使放射性照射降到合理尽可能低的水平。依据标准,职业人员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0mSv·aˉ1,公众个人的年剂量当量低于5mSv·aˉ1。

(2)管理内容

凡生产、使用、销售射线装置的单位,必须具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操作人员必须有《放射工作人员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无证或超越许可证内批准的范围从事有关的生产、使用、销售活动。

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单位必须建立放射防护管理组织。该组织由单位主管放射工作的领导负责,并应包括安全、保卫、射线装置的生产与应用部门的负责人和专职放射防护人员。

(3)射线装置的经常性监督的主要内容:

①射线装置及其使用的档案、资料。

②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个人剂量档案、防护培训档案。

③放射防护组织、职责及其工作记录。

④放射防护规章制度(安全操作、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剂量监测、放射事故处理应急方案)及其执行记录。

⑤工作场所和人员受照剂量的监测记录和总结。

⑥工作场所的屏蔽防护设施、人员的防护器材、防护监测仪器及其使用。

⑦防护安全装置的功能。

⑧射线装置的放射防护性能。

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1)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197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提出了关于放射性废物分类的建议,将放射性废液按放射性水平分为五类,以阿拉伯数字序号表示。气体放射性废物按放射性水平分为三类。对主要由β及γ附属体组成的固体废物,按其表面的照射量率分类。

(2)放射性废物处理的基本途径

①贮存衰变,为放射性核素衰变提供足够的衰变时间,使其放射性物质减少到允许排放的水平。

②稀释排放,使废物的放射性水平降低到容许水平以下,排入环境而得以消散。

③浓缩隔离,在不造成环境公害的前提下,使废物与环境隔绝起来,交有关部门处理。

④浓缩回收,对于有用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浓缩回收,做到重复利用,废物利用。

第三章γ射线灭菌验证及工艺流程

1.概述

γ射线辐照灭菌区别于传统的灭菌方式,整个灭菌过程由灭菌验证和辐照过程两大部分构成。灭菌验证是在灭菌工作开始前对灭菌程序中的灭菌环境、灭菌设备、灭菌产品进行的可操作性方面的确认,是无菌保证的必要条件。灭菌程序的各环节必须经过验证后方可正式开启。辐照过程是在灭菌验证后对产品的照射过程,是射线灭菌的关键阶段,后面将具体介绍。

2.γ射线的灭菌验证

医疗器械灭菌验证一般分为安装确认(IQ)、操作确认(OQ)和性能确认(PQ),安装确认是指:获得证据并用文件证明灭菌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已按照规定的要求被提供和安装;操作确认是指:当设备按程序运行时,获得证据并用文件来证明已安装的设备,有能力在指定的允差范围内提供特定的过程;性能确认是指:获得证据并用文件证明设备能够在预先设定的参数下持续运行,且整个过程加工后的产品是无菌的。性能确认一般包括物理性能确认和微生物性能确认两部分,器械所使用的材料对灭菌方法的适用性,也是性能验证中的重点 [7,8,9]。

γ射线辐照灭菌的验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0]:

1.安装确认:对辐射源 (钴60放射源的活性或加速器的参数)、传送系统、附属设施 (包括

相关的软件)、计量装置的计量状态、工作环境的符合性进行验证,如安全要求等。

2.操作确认:针对每个传送系统,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吸收剂量验证不同的辐照容器的计

量分布,不同辐照容器以及容器内的不同位置的吸收剂量都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加源后,源的位置及形态改变、传送系统变化、辐照容器改变时都需要进行操作确认。

3.性能确认:包括物理性能确认和微生物性能确认。物理性能确认包括确认产品放装载

模式、日常产品的包装方式(尺寸,密度等),剂量分布、最大和最小吸收剂量及位置,产品的最大可吸收剂量(评价灭菌剂量对产品的影响)。微生物学性能验证,目的是应书面证明在灭菌过程后,产品的无菌性能已经达到特定的要求 (SAL=10-6) [11]。由于γ射线

本身的能量大、辐射强,对物质损害大,对辐射灭菌产品的材质有一定的要求。有些产品在灭菌后出现了材质的强度、清晰度、颜色、生物相容性以及包装的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是在辐射灭菌完成后不久便显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的产品特别是所用的包装材料不适合辐射灭菌方式[12]。

3.γ射线灭菌的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图

图3-1 γ射线灭菌流程图

上图3-1为γ射线灭菌流程图,显示了γ射线灭菌的一般步骤。在灭菌验证阶段,对待灭菌的产品要完成以下方面的确认:

1.确定医疗器械产品或物料需要辐射灭菌。因为并非所有产品或物料都需要射线灭菌,有些物料对无菌要求并不是很高,未必需要采用此种方式灭菌,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花费。

2.确定医疗器械产品或物料可以辐射灭菌。辐射方式灭菌并非适合所有的消毒产品,对于适合辐射灭菌的产品和材料,在GB18280-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射灭菌》的附录A中给出了器材材料和包装材料的确认方法;在GB16352《一次性医疗用品γ射线辐射灭菌标准》的附录C中则较为详细的列举了适合辐射灭菌的医疗用品。

2.生物载量的确定

生物载量的确定是对即将照射的产品或物料的微生物总含量的确认,是统计意义上估计值,是辐射剂量确定的基础与依据。生物载量的确定主要是依据产品类型、产品材质、产品表面积以及包装情况对灭菌产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样,对抽样产品进行生物载量的确认,进而得出总体的生物载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某一类型产品的生物载量值在历次测定中波动变化范围不大,可根据该产品的灭菌记录直接估算出生物载量值。

3.辐射剂量的确定

通过生物载量的确定和灭菌验证过程中产品抗辐射能力的确定,按照GB16352《一次性医疗用品γ射线辐射灭菌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对灭菌产品的辐射剂量进行确定。辐射剂量的确定是辐射参数设定的依据,是辐照工艺中的关键部分,也是许多辐照企业或实验室的收费依据。

辐射剂量的制定除了应考虑灭菌物品的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之外,还应该考虑所使用的剂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25kGy。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剂量灭菌,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浪费和对产品的“二次伤害”。

4.辐射参数的设定

辐射参数设定的主要依据是辐射剂量值,辐射参数设定是按照辐射剂量的要求对辐射强度、照射时间、灭菌舱内的温度、湿度、压强以及计量监测与统计等相关参数的设定。

参数的设定是灭菌操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灭菌工作能否达到预定要求的关键。

辐射强度的设定主要依据钴60放射源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状态对γ射线的频率范围、波长、辐射压力等相关参数的确认。对于使用时间较长的放射源,其辐射能力会出现疲惫或衰老等状况,影响其辐射能力,因此,对于此类放射源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辐射校准,以防止误差过大而影响辐射灭菌的准确性。

照射时间的确认往往根据辐射剂量与辐照强度的关系来计算,也应该考虑产品的自身包装材料厚度以及堆放形式对照射均匀度的影响。可以按照最小吸收剂量的位置的辐射强度来确定最大照射时间,使用最大照射时间可以避免照射死角。

辐射剂量监测与统计系统是辐照过程的“眼睛”,是辐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在辐照过程中,辐射舱内的温湿度、压强以及不同阶段的辐射强度都必须在操作人员的监控之下,以免辐照过程中发生产品与射线的过度反应,甚至起火、爆炸等意外。同时,对放射源的监控也有利于灭菌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发生辐射中止或射线泄漏等意外。

5.无菌性确认

辐照过程完成后,对经过照射的产品需要进行必要的无菌检测。无菌检测不仅是对辐照任务是否正常完成的确认,也是对医疗产品在临床中能否安全使用的确认。无菌检测主要根据有关标准对辐照后的产品进行抽样,对抽样后的产品做无菌分析。γ射线灭菌方式的无菌性确认方法与其他灭菌方式类似,主要有生物指示剂对照法和直接接种法。

6.撰写灭菌报告与填写灭菌记录

辐照过程完成后,辐照部门应该及时填写灭菌记录,无菌性确认工作结束后,检测人员需提交检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撰写灭菌报告。灭菌报告通常一式两份,一份留在辐照部门存档,一份交予灭菌送检部门或请求灭菌的单位。

第四章医疗器械γ射线灭菌方式的总结第四章医疗器械γ射线灭菌方式的总结

γ射线灭菌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所接受并采用,同时,γ射线灭菌方式不仅可以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对某些食品、药品以及其他有无菌要求的物料也可以使用。

对γ射线灭菌的特点,前文已做详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灭菌要求的产品,其灭菌方式的选择并非是单一的。需要灭菌的产品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厂家的经济条件合理选择灭菌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的灭菌方法已经相对成熟,除了文中提及的灭菌方法之外,还有许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并且也有相关的成熟标准可供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已经出现了大批医疗器械的生产厂家,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的同时,不少企业的产品已远销欧美等地。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灭菌标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研发时期及生产验证时如果能考虑最新的国际标准,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及出口认证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医疗器械企业在选用灭菌方式时还应考虑客户对灭菌产品的要求。

总体来说,γ射线灭菌方式以其高效、快捷的优势在被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所采用,特别是一次性使用的医疗产品使用最广。随着照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可提供照射灭菌的企业不断增加,相信未来的射线灭菌方式将更加高效,灭菌费用更加低廉。

第四章医疗器械γ射线灭菌方式的总结

参考文献

[1] 杨冰,张自强,季君晖,许颖,王小威.无菌医疗器械的常用灭菌方法及验证[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 ,16(5):34.

[2] 褚圣麟. 原子放射物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5.

[3] 李少林. 核医学与放射防护[M]. 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 5.

[4] 夏寿萱. 放射生物学[M].第一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287 - 289.

[5] 李少林. 核医学与放射防护[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1 - 322.

[6] 李少林. 核医学与放射防护[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

[7] ISO 11135-1:2007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 Ethylene oxide -- Part 1: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8]ISO 10993-7:2008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 Part 7: Ethylene oxide sterilization residuals.

[9] ISO 11137-1:2006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Radiation -- Part 1: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routine control of a sterilization process for medical devices.

[10] 杨冰,张自强,季君晖,许颖,王小威.无菌医疗器械的常用灭菌方法及验证[J]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 ,16 (5) :36.

[11] ISO 11137-2:2006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 Radiation -- Part 2: Establishing the sterilization dose.

[12] 薛玲,林华,王辉.北京市医疗器械产品γ射线辐射灭菌调研[J].医疗器械导航 , 2007, 9 :4 - 5.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协议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铁富中心卫生院消蠹供应中心(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甲方委托乙方负 责甲方医院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进行集中接收、活洗、消蠹、灭菌、发放工作。 为保证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活洗消蠹灭菌质量,规范使用消蠹灭菌后的可复用医疗器 械和医用物品,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医疗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签订如下合作协议: 第一条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集中活洗消蠹灭菌和使用管理工作,执行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蠹技术规范 WS310.1-2009医院消蠹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 第2部分:活洗消蠹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第3部分:活洗消蠹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第二条甲乙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1、 甲方安排专人负责院内各临床科室活洗消蠹灭菌物品收取、发放活点和统计工作,做 好与乙方 工作人员物品交接手续和相关记录。 2、 甲方应规范各科室消蠹包内器械及物品,并检查器械完好情况,及时更新锈蚀、齿扣 不严器械 和刀口钝的锐利器械。 3、 使用布类包装的科室,需提供给消蠹供应中心活洁包布,并配有周转基数,确保消蠹 包包布一 用一活洗,并无破损。 4、 甲方应提供各科室消蠹灭菌包器械物品放置规范标准,便于乙方制作“各科室消蠹包 包装标准 图册”。 5、 甲方应负责培训和督查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按照“消蠹灭菌物品使用活点流程”和“科室 可重 复使用器械器具用后处理流程”要求,认真做好消蠹包内医疗器械物品活点和灭菌效果质 量检查工作。认真做好使用后医疗器械流水冲洗和分类工作,避免工作人员发生锐利器械伤。 认真做好特殊感染器械和器具的分类标明和预处理工作。 6、 甲方委托乙方所活洗、消蠹灭菌的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出现非乙方人为造成的 器械或物 品老化、磨损、功能失效等,其责任自负。 7、 甲方护理部和院感科专兼职人员负责做好本院各科室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消蠹 灭菌规范 使用和储存管理督查,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规范,与乙方共同做好消蠹灭菌物品质控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8、甲方在合约执行期间,违反本协议私自截流部分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自行进行 消蠹灭 WS310.2-2009医院消蠹供应中心 WS310.1-2009医院消蠹供应中心

医疗器械常用灭菌方法

灭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器械、敷料等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使其达到无菌水平,以避免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感染发生及疾病传播。 无菌是指灭菌后单个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又称无菌保障水平(SAL),通常用10-n来表示。目前,一致认为SAL10-6为无菌水平。 手术器械的灭菌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与人体组织、器官、破损皮肤、破损黏膜接触的医疗器械为高危险度物品,常见的高危险度物品包括:穿刺针、活检钳、腹腔镜、植入性医疗器械等。此类物品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在使用前必须经过灭菌。 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和干热灭菌。 灭菌方式、原理、应用、优点及缺点对比 灭菌方式 原理 应用 优点 缺点

高压蒸汽 主要通过使微生物中的酶和蛋白质不可逆凝固及变性来杀灭微生物。 主要用来处理水、药剂、管制医疗废物和表面可直接接触蒸汽的无孔物品。对于带孔装载物 和器械,一般的灭菌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32~135 ℃,持续3~4 min。常用的杀菌温度为121℃和132℃。 无毒、环保,过程易于控制和监测,杀菌快速有效,灭菌过程受有机或无机污物影响最小, 灭菌循环时间短,能有效穿透器械包和管腔型器械。 对热敏性器械有损坏,反复的灭菌暴露会损坏精密外科器具,可能会因湿包而造成器械生锈,潜在烫伤风险。 过氧化氢等离子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具有高氧化活性,通过破坏细胞的蛋白质,酶与核酸来杀灭微生物。 用于不耐热、不耐湿医疗用品的灭菌。 安全环保,无有毒物质残留,灭菌周期28—75 min,无须解析,适用于热和湿敏感的物品灭菌,易于操作、安装和监测,和大多数器械兼容。 不适用于纸纤维、棉麻和液体类物品,灭菌腔体尺寸较小(50~270 L),不适用于腔镜类或带 有细长管腔的器械,需要用合成类包装(如聚丙烯包装或聚烯烃管袋等),高于1 ppm计量的 过氧化氢可能会有毒。 环氧乙烷气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方法

器械 清洗消毒 正确处理 专家工作小组器械清洗消毒第8 校订版

器械清洗消毒正确处理 2005 年校订第8 版 外科手术器械 微型手术器械 牙科器械 电动器械 微创手术器械,刚性内窥镜与高频器械 柔性内窥镜和配件 柔性器械和呼吸装置 截至目前的德文版:截至目前的外文版: 1. 1979 年版1997 年波兰文初版,2004 年第8 版 2. 1983 年版1999 年法文初版,2004 年第8 版 3. 1985 年版1999 年意大利文初版,2004 年第8 版 4. 1990 年版1999 年英文初版,2004 年第8 版 5. 1993 年版1999 年西班牙文初版,2004 年第8 版 6. 1997 年版2001 年俄文初版,2004 年第8 版 7. 1999 年版2003 年日文版 8. 2004 年版2004 年挪威文第8 版 2004 年荷兰文第8 版 2004 年土耳其文第8 版 2005 年匈牙利文校订第8 版 本手册PDF 文件可从我们的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a16667176.html, 免费下载。 专家工作小组 版权所有 器械清洗消毒(c) 2005 Daimlerstra?e 2 D-64546 M?rfelden-Walldorf ISBN 3-00-013611-8 禁止全部或节选盗印。 器械清洗消毒正确处理,2005 年校订第8 版,https://www.360docs.net/doc/ba16667176.html,3

器械产品分组: Wolfgang Fuchs c/o Aesculap Am Aesculap-Platz D-78532 Tuttlingen 电话:+49 (0)7461-95 27 98 Helmi Henn c/o Wolf Endoskope Postfach 1164 / 1165 D-75434 Knittlingen 电话: +49 (0)7043-35-144 Karl Leibinger c/o KLS Martin Group Gebrüder Martin Kolbinger Stra?e 10 D-78570 Mühlheim 电话: +49 (0)7463-838-110 Ursel Oelrich c/o Aesculap Am Aesculap-Platz D-78532 Tuttlingen 电话: +49 (0)7461-95 29 32 Claudia Schwieger c/o Heine Optotechnik Kientalstr. 7 D-82211 Herrsching 电话: +49 (0)8152-3 83 40消毒剂、清洁剂和防护剂 产品分组: Dr. Holger Biering c/o Ecolab Reisholzer Werftstrasse 38-42 D-40589 Düsseldorf 电话: +49 (0)211-9893-634 Rudolf Glasmacher c/o Ecolab Reisholzer Werftstrasse 38-42 D-40589 Düsseldorf 电话: +49 (0)211-9893-668 Verona Schmidt c/o Chem. Fabrik Dr. Weigert Mühlenhagen 85 D-20539 Hamburg 电话: +49 (0)40-78960-179 Dr. Jürgen Staffeldt c/o Chem. Fabrik Dr. Weigert Mühlenhagen 85 D-20539 Hamburg 电话: +49 (0)40-78960-165 消毒装置、清洁装置和灭菌 设备产品分组: Hans J?rg Drouin c/o MMM Daimlerstra?e 2 D-64546 M?rfelden-Walldorf 电话: +49 (0)6105-9240-12 Robert Eibl c/o MMM Semmelweisstra?e 6 D-82152 Planegg 电话: +49 (0)89-89918-334 Dr. Winfried Michels c/o Miele Carl-Miele-Stra?e 29 D-33332 Gütersloh 电话: +49 (0)5241-89-1491 Michael Sedlag c/o Miele Carl-Miele-Stra?e 29 D-33332 Gütersloh 电话: +49 (0)5241-89-1461 专家工作小组器械清洗消毒 由下列成员组成:

医疗器械的灭菌方法以及灭菌效果的验证

医疗器械的灭菌方法以及灭菌效果的验证 [摘要]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多种,如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气体灭菌法和过滤除菌法。可根据被灭菌物品的特性采用—种或多种方法组合灭菌。灭菌后还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灭菌效果验证,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无菌。 【关键词】灭菌方法;湿热;干热;辐射;灭菌效果;验证 一、灭菌方法 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无菌物品是指物品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对于任何一批灭菌物品而言,绝对无菌既无法保证也无法用试验来证实。一批物品的无菌特性只能相对地通过物品中活微生物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来表述,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简称SAL)。实际生产过程中,灭菌是指将物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最终灭菌的物品微生物存活概率,即无菌保证水平不得高于10-6。已灭菌物品达到的无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气体灭菌法和过滤除菌法。可根据被灭菌物品的特性采用—种或多种方法组合灭菌。只要物品允许,应尽可能选用最终灭菌法灭菌。若物品不适合采用最终灭菌法,可选用过滤除菌法或无菌生产工艺达到无菌保证要求,只要可能,应对非最终灭菌的物品作补充性灭菌处理(如流通蒸汽灭菌)。 1.湿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灭菌柜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药品、容器、培养基、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采用湿热灭菌,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和均一性。 湿热灭菌法应确认灭菌柜在不同装载时可能存在的冷点。当用生物指示剂进一步确认灭菌效果时,应将其置于冷点处。本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2.气体灭菌法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第二十二章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医疗器械是指医学领域内所使用的各种器械,包括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各种器械、医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的各种器材。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可以说,没有优良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就不会有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就不能保证各种侵润性诊疗技术得以实施,现代医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消毒灭菌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依赖性愈来愈强,在消毒灭菌方面引进和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科学合理使用消毒灭菌技术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一节概述 根据现代预防医学观点,污染医疗器械的处理程序应该是消毒、清洗、干燥、灭菌,这样更有利于减少医护人员医院内职业感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为了便于科学合理处理污染医疗器械,应该对现代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与进展,医疗器械本身发展现状、形状结构、材料分类等对消毒灭菌处理的特别要求有比较好的了解。 一、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存在的问题 (一)灭菌前预处理问题 : 污染的医疗器械在灭菌前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灭菌质量,目前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真执行规范精神: 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非感染性污染器械可直接使用加酶洗涤剂作清洗处理;感染性病人用后的污染器械必须先进行消毒处理;对于器械上残留血迹应彻底刷洗;洗干净后的器械经干燥后,尽快包装。 2.清洗前消毒: 经过现代预防医学研究已经清楚认识到,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可携带许多极危险的致病因子,如血液传播性致病因子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HCV)、爱滋病病毒(HIV)等,这些致病因子可通过污染的器械,经人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获得感染,也可经清洗过程污染医院内环境。因此,要求在清洗之前,先进行去污染处理即清洗前消毒处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这种观点已经被多数学者所认同,亦被多数临床医务人员所接受,但也有尚未认识到这种处理的必要性,认为先消毒太麻烦。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情况尚不够了解,其实医务人员的锐器损伤性感染严重地存在(这在本书新传染病消毒和血液传播性疾病消毒章节中有详细介绍),已经成为医院的职业卫生问题。 3.清洗必须彻底: 使用后的器械污染严重,许多器械带有血迹、脓迹、干燥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若清洗不彻底会给灭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灭菌失败。国内有调查证明,一些已经灭菌处理的器械上仍存在一些潜血阳性,特别是带有齿、缝隙、细孔和关节的器械比较难清洗,容易造成清洗不彻底现象。医疗器械上污染的蛋白性有机物清洗不彻底,对微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容易造成灭菌失败。 造成器械清洗不彻底的原因主要是对清洗不够重视、刷洗不够仔细,难洗的部位被忽略和遗漏,所用洗涤剂或清洗方法不当等。 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对污染严重的医疗器械的灭菌前处理,提出用酶清洗剂进行清洗去污,此对于结构复杂、表面不光滑、带有孔隙的器械上污染有机物的清洗非常重要。目前,用于医疗器械的酶清洗剂多为复合生物酶制剂,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的水解酶,对物品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含氯消毒剂 C.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 C.10.2 使用方法 C.10.2.1 消毒液配制 根据新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具体计算方法及配制步骤按C.9.1.2.1进行。 C.10.2.2 消毒方法 C.10.2.2.1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氮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C.10.2.2.2 擦拭法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C10.2.2.3 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 mg/L~700 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C10.2.2.4干粉消毒法对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分泌物、排泄物中,使有效氯含量达到10000mg/L,搅拌后作用>2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h后排放。 C10.3 注意事项 C10.3 .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液应现配现用,使用时限≤24h。 C10.3.2 配置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 C10.3.3 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绣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使用。 C10.3.4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16 煮沸消毒 C.16.1 适用范围 适用于金属、玻璃制品、餐饮具、织物或其他耐热、耐湿物品的消毒。 C.16.2 使用方法 将待消毒物品完全浸没水中,加热水沸腾后维持≥15min。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 流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1.盆、盘、碗、药杯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刷洗—→常水冲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控水—→干燥(90℃ 20分钟) 2.手术器械(除管腔器械外) 回收—→常水冲洗—→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刷洗—→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水—→干燥(90℃ 2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 3.管腔器械 回收—→常水冲洗—→管腔注酶—→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常水冲洗—→毛刷刷洗管腔—→加压水枪冲洗管腔—→常水冲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纯水冲洗管腔)—→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90℃ 20分钟) 4.穿刺针 回收—→常水冲洗—→棉签清洁针座腔内—→针腔注酶—→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常水冲洗—→加压水枪冲洗针腔内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并用纯水冲洗针腔内部—→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擦干)—→高压蒸汽灭菌 5.橡胶管 回收—→常水冲洗—→松节油擦洗外面污垢(胶布印)—→常水冲洗—→管腔注酶—→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

洗—→压力水枪冲洗管道内面—→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并用纯水冲洗管腔—→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擦干) 6.筒、缸、瓶 回收—→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90℃ 20分钟)7.呼吸机管道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70℃ 20分钟) 8.湿化罐、集水杯、Y形管、接头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70℃ 20分钟) 9.氧气管、氧气湿化瓶 回收—→常水冲洗—→加压水枪冲洗管腔—→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擦干 附:特殊药液污染器具处理流程 1.碘污染器具:回收—→常水冲洗—→ 75﹪酒精浸泡20分 钟—→常水冲洗—→按常规器具处理 2.石蜡油污染器具:回收—→常水冲洗—→洗洁精刷洗—→ 常水冲洗—→按常规器具处理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 事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一:84消毒液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84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清洗时带好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此外在清洗一般物体表面时,与水(冷水)的配比为1:100,消毒时间约为20分钟,而且擦拭、喷洒、拖洗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 在用84清洗白色织物时,浓度要低,一般是1:160,配比好后将衣物放入水中,切不可将84消毒液直接倒在衣物上或用84消毒液清洗有色衣物,浸泡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即可,且在浸泡消毒后仍要用清水多次冲洗。 学校在除臭消毒时,清理下水管道、厨房水槽、沟渠、垃圾桶等,可直接倒入84消毒原液两瓶盖或者有原液喷洒在物品的表面,1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许多人正是忽略了清水二次清理这一步而导致84中的刺激性气味刺激了呼吸道,对人体造成了损伤。 学校可以借鉴医院清洗医院污染物品时配比为1:50,且消毒时间长至30分钟。在浸泡、喷洒消毒后用清水再清洗1-2遍洗净晾干。84消毒液使用后会残留在物体表面,挥发进入空气中,其刺激性气味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其中的氯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增大了致癌、致畸的风险,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医院在用84消毒液稀释液清扫完地面、扶手时,要再用清水擦拭2遍以防残留物对人体造成损害。

在使用84消毒液后,还要注意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尽快散尽残留的刺激性气味。在清理完器具用品后,最好在太阳下晾晒一会。 二、84消毒液使用不当的后果: 若家庭中在使用84消毒液后未进行二次清洗和通风,那么在吸入84消毒液挥发出来的气体后,机体可能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此时应将患者迅速的转往空气新鲜处,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再即刻联系就医。 有一则新闻,家住北京的王女士在清洁马桶时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一起倒入马桶中,结果在清洗一段时间后晕倒,被送入医院抢救。 只是清洗马桶,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因为洁厕灵的成分中含有盐酸,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的氯气。氯气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 三、注意事项: 大家切记不要将84消毒液与酸性清洁产品混用,在不了解产品的成分时,每次只使用一种清洁产品,确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危害人体。在储存酒精、84消毒液时,无论量多量少,切记不要二者混储,必须分开储存,并妥善

推荐-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协议

区域医疗机构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合作协议书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铁富中心卫生院消毒供应中心(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甲方委托乙方负责甲方医院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进行集中接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为保证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规范使用消毒灭菌后的可复用医疗器械和医用物品,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医疗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签订如下合作协议:第一条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使用管理工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310.1-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第二条甲乙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1、甲方安排专人负责院内各临床科室清洗消毒灭菌物品收取、发放清点和统计工作,做好与乙方工作人员物品交接手续和相关记录。 2、甲方应规范各科室消毒包内器械及物品,并检查器械完好情况,及时更新锈蚀、齿扣不严器械和刀口钝的锐利器械。 3、使用布类包装的科室,需提供给消毒供应中心清洁包布,并配有周转基数,确保消毒包包布一用一清洗,并无破损。 4、甲方应提供各科室消毒灭菌包器械物品放置规范标准,便于乙方制作“各科室消毒包包装标准图册”。 5、甲方应负责培训和督查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按照“消毒灭菌物品使用清点流程”和“科室可重复使用器械器具用后处理流程”要求,认真做好消毒包内医疗器械物品清点和灭菌效果质量检查工作。认真做好使用后医疗器械流水冲洗和分类工作,避免工作人员发生锐利器械伤。认真做好特殊感染器械和器具的分类标明和预处理工作。 6、甲方委托乙方所清洗、消毒灭菌的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出现非乙方人为造成的器械或物品老化、磨损、功能失效等,其责任自负。 7、甲方护理部和院感科专兼职人员负责做好本院各科室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消毒灭菌规范使用和储存管理督查,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与乙方共同做好消毒灭菌物品质控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器械的灭菌方法及灭菌验证

医疗器械的灭菌方法及灭菌验证 需灭菌的可重复使用器械,其制造商应至少提供一种已被确认的灭菌方法,对该灭菌方法进行确认的过程,即为灭菌验证。 可重复使用器械的灭菌验证区别于日常的灭菌过程,需要结合产品临床用途及结构、材质等相关信息做出综合判断,常用的验证方法有半周期法、过杀法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EO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辐照灭菌和甲醛蒸汽灭菌等。 耐湿、耐热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是灭菌方法中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灭菌方法,其优点是蒸汽穿透力强,能杀灭所有微生物。 高压蒸汽灭菌常见方式又可分为下排式灭菌(重力置换灭菌)和脉动真空式灭菌。应根据待灭菌物品选择适宜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和灭菌程序。如,管腔器械不应使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方式进行灭菌。 不耐高温、不耐湿的产品可选择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EO灭菌)。其优点是灭菌效果较好,在常温下即有良好的穿透作用,对物品无损害,而被广泛用于畏热、畏湿的医疗器械产品灭菌中。 低温等离子灭菌也是常见的一种低温灭菌方法,对比EO灭菌,残留物质对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和患者的潜在影响较低。 灭菌验证过程确认 1. 验证方式为最大限度的重现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实际使用时的灭菌场景,代表其在临床使用时的接触到的病原微生物,灭菌验证过程建议采用微生物培养的验证方式,不建议采用生物指示物或化学指示物等间接方式进行验证。 2. 参考微生物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器械的预期用途、风险水平、灭菌过程的抗力、器械自身生物负载的抗力等因素,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微生物。 3. 染菌部位的选择根据产品实际临床用途和结构选择染菌部位。染菌部位的选择原则应能模拟最不利的临床使用条件,并易于测试。 4. 染菌评估用于验证的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上的可回收微生物数量不小于 1×106,并应规定合适的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医疗器械两种清洗消毒方法的效果对比

医疗器械两种清洗消毒方法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析两种清洗消毒方法进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采用机械清洗和人工清洗两种方式,对于我院的4000件常规使用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并按照清洗消毒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以机械清洗消毒为主,对照组以人工清洗消毒为主,观察两种方式的清洗消毒效果。结果实验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9.4%,对照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1.7%,两组对比,实验组清洗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较为突出。实验组医疗器械清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清洗消毒方式进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仅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高,并且清洗消毒速度效率也比较突出。 标签: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机械清洗;人工清洗;分析 对于污染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是实现医疗器械灭菌、消毒的重要过程和有效措施,对于医院灭菌处理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不彻底,不仅会直接导致灭菌消毒失败,并且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感染发生,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1]。下文将以我国的4000件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为例,通过对于两种不同清洗消毒方式的效果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11月~12月使用的4000件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为例,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手术器件以及不同科室的临床检查器件与操作器械。按照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0件,其中,实验组以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为主,包括临床使用血管钳420把、镊子230把、鼻镜180把、手术剪350把、持针钳220把、气管撑开器120把以及人工血液污染的金属器械血管钳480把;对照组以人工清洗消毒为主,包括临床使用血管钳450把、镊子220把、鼻镜190把、手术剪320把、持针钳210把、气管撑开器120把以及人工血液污染的金属器械血管钳490把。两组医疗器械的污染程度以及清洗消毒复杂程度等差异不大,具有比较意义。 1.2方法两组医疗器械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其中,实验组以机械清洗为主,应用型号为8668的清洗消毒机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处理,清洗消毒过程主要包括初步冲洗、清洗剂清洗和漂洗、润滑、消毒、干燥等。清洗消毒过程严格按照清洗消毒机的使用要求进行,清洗消毒过程由清洗消毒机控制系统控制且自动实现。其中,进行医疗器械润滑保养使用的润滑剂为鲁沃夫润滑剂。对照组采用人工清洗消毒方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清洗消毒过程主要包括初步清洗、清洁剂泡洗以及刷洗、漂洗、干燥等。 1.3 效果评价标准在进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质量检测评价中,主要结合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清洁度与隐血检测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清洁度检测通过目测与5倍放大镜放大检测两种方式进行检测,检测范围包括医疗器

常用的灭菌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灭菌的定义和需要灭菌的物品 1.定义: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2.需要灭菌的物品:(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液体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皮肤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二、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压力蒸汽灭菌器 1.适用范围 适用于耐热、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还适用于液体的灭菌;快速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裸露的耐热、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压力蒸汽灭菌不适用于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2.分类 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两大类。根据灭菌时间的长短,压力蒸汽灭菌程序包括常规压力蒸汽灭菌程序和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 3.灭菌方法 1)、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利用抽真空效应,先排尽灭菌器内的冷空气,后输入蒸汽的方法,使得灭菌器内的温度、压力在4分钟内迅速达到均匀一致。灭菌时柜室压力205.8kPa,温度132-134℃,持续25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 2)、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对灭菌器采用多次抽真空、多次注入热蒸汽的的方法,使得柜室内的温度、压力在4分钟内迅速达到均匀一致,持续29-36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 优点:脉真空在抽真空时间较预真空稍长,但对抽气泵和密闭性要求相对较低,灭菌效果更可靠。 3)、下排汽式蒸汽压力灭菌器 从灭菌器下部排出内部冷空气的方法,使灭菌器内的蒸汽压力达到1.05kg/cm2,温度121℃,持续时间20-30分钟,达到灭菌效果。 4)、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 有预真空、下排气、正压排气三种,常用于急需手术器物的快速灭菌。注:使用快速灭菌器灭菌的物品,无论采用何种包装与灭菌过程,其存放时间均不得超过4小时,更不能长期储存。 (二)、其他灭菌方法 干热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

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常用灭菌方法简介 一、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 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 辐射灭菌。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 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采用辐射灭菌法灭菌后的产品其SAL应《10-6。γ射线辐射灭菌所控制的参数 主要是辐射剂量(指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该剂量的制定应考虑灭菌物品的 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事先应验证所使用的剂 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 25KGy。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 剂量灭菌。灭 菌前,应对被灭菌物品微生物污染的数量和抗辐射强度进行测定,以评价灭菌 过程赋予该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灭菌时,应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 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如采用 与灭菌物品一起被 辐射的放射性剂量计,剂量计要置于规定的部位。在初安装时剂量计应用标准 源进行校正,并定期进行再校正。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 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 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 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 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干热 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 测定。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 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

常见的灭菌方法

常见灭菌方法 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 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车间的一些金属器皿可以用此法进行消毒灭菌。咱们涂抹的时候剪刀要在酒精灯上灼烧就是要达到灭菌的目的。)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可以适用于车间的金属器械消毒杀菌)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备注:车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用90℃以上的沸水进行消毒。 (3)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微生物室使用的灭菌方法)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六氯酚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教案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 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 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 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表型phenotype—特定环境中生物体表现出的种种形 态与生理特征。 变异variation—遗传型的改变。 适应或饰变modification—表型的改变。 基因—指带有足以决定一个蛋白质全部组成所需信息 的最短DNA片段。 菌株克隆—指一组遗传型相同的细胞群。 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 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1.盆、盘、碗、药杯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刷洗—→常水冲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控水—→干燥(90℃ 20分钟) 2.手术器械(除管腔器械外) 回收—→常水冲洗—→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刷洗—→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水—→干燥(90℃ 2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 3.管腔器械 回收—→常水冲洗—→管腔注酶—→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常水冲洗—→毛刷刷洗管腔—→加压水枪冲洗管腔—→常水冲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纯水冲洗管腔)—→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90℃ 20分钟) 4.穿刺针 回收—→常水冲洗—→棉签清洁针座腔内—→针腔注酶—→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常水冲洗—→加压水枪冲洗针腔内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并用纯水冲洗针腔内部—→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擦干)—→高压蒸汽灭菌 5.橡胶管 回收—→常水冲洗—→松节油擦洗外面污垢(胶布印)—→常

水冲洗—→管腔注酶—→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压力水枪冲洗管道内面—→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并用纯水冲洗管腔—→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擦干) 6.筒、缸、瓶 回收—→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90℃ 20分钟)7.呼吸机管道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70℃ 20分钟) 8.湿化罐、集水杯、Y形管、接头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70℃ 20分钟) 9.氧气管、氧气湿化瓶 回收—→常水冲洗—→加压水枪冲洗管腔—→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擦干 附:特殊药液污染器具处理流程 1.碘污染器具:回收—→常水冲洗—→ 75﹪酒精浸泡20分钟 —→常水冲洗—→按常规器具处理 2.石蜡油污染器具:回收—→常水冲洗—→洗洁精刷洗—→ 常水冲洗—→按常规器具处理 3.生锈器械:回收—→除锈剂(1:7配比浓度)水温50℃浸

食品常用杀菌方法

食品常用杀菌方法 (1)超高压杀菌技术:食品超高压杀菌(高静水压杀菌)就是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完好后,放人液体介质(通常是食用油、甘油、油与水的乳液)中,100~1000 MPa压力下作用一定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的要求。其灭菌的基本原理就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酶的活性和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来实现的。在400~600 MPa的压力下,可以杀灭细菌、酵母菌、霉菌,避免了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因此,能更好地保持食品固有的色、香、味,达到延长保存期的效果。 (2)低温杀菌:低温杀菌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部分杀菌的加热方法。通常使用100℃以下的温度。由于低温杀菌后,食品中的菌残存较多,为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再使用冷藏、发酵、加入添加剂、脱氧等加工技术。该法主要适用于pH 4.5以下的酸性食品及采用较强加热处理会明显导致品质降低的食品。在近几年,对牛奶及保存期较短的商品也采用该法。 (3)巴氏杀菌法:巴氏杀菌是指温度比较低的热处理方式,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它是一门古老的技术,由19世纪法国医生巴斯德首创,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巴氏杀菌是最早的杀菌方法,利用热水作为传热介质。杀菌条件为61~63 ℃,30 min,或72~75 ℃,10~15 min。加热时应注意物料表面温度较内部温度低4~5 ℃;此外,当表面产生气泡时,泡沫部分难以达到杀菌要求。这种杀菌方法,由于所需时间长,生产过程不连续,长时间受热容易使某些热敏成分变化,杀菌也不够理想。目前在大中型食品厂中已很少采用。 (4)超高温瞬间杀菌:超高温杀菌简称UHT杀菌。一般加热温度为125~150 ℃,加热时间2~8 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称为UHT杀菌。这种杀菌方法,能在瞬间达到杀菌目的,杀菌效果特别好,几乎可以达到或接近灭菌要求,而引起的化学变化很小。它具有提高处理能力、节约能源、缩小设备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