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奎尔的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

我们可能不会听到战斗的冲突,但我们可以肯定它是激烈,而我们可能需要的任何“和平条约”警惕出现的斗争,它的签署,受益者将是企业,而非个人,与公众的职能主要是观众。这是一个及时的时刻进行的对比理论概述的目的,并审查了媒体的一些原则的表现可能会或不会生存到新的数字时代。

所有的职能或媒体目的的定义不难找到各方同意媒体的任务是宣传,教育和娱乐。然而,类似的交流学生,这样的媒体的目标,三人一集的全息图,看似有实质内容和意义,但他们接触只有位于泡影。信息,

是的,但是什么样的信息,教育,是的,但是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教育,娱乐,当然,但是它拧单独分类意味着它不能同时信息和教育,或信息和教育,不能娱乐?许多评论家,其中最有名的丹尼斯麦奎尔,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目的分类,因为它们在不同环境中运作。他们被称为规范性理论。这方面我们指的职能应根据主要的标准,在某些情况下,理想的,在另一种需要,并构成准则的表现。在大众传播理论:介绍,麦奎尔假定6媒体规范理论的目的:

◇权威理论

◇自由新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苏联理论

◇发展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在每个案件的理论与媒体的表现,采取的对信息,评论和表达的传输状态了立场。

■权威理论

独裁主义理论描述的情况是政府,在一个暴君统治精英或谁行使权力镇压人民的手中,规定了法律上,媒体可以沟通。在这方面,媒体是国家公务员,政府的喉舌。如果他们被认为失败的能力,通过显示的编辑独立性,

他们被审查的关闭。

传播理论与技巧162

《传播理论与技巧》模拟试卷(B卷)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注:答案统一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在哪一本书或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大众传播心理学》 C.《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D.《传播的数学理论》 3. 大众传播功能的“三功能”说是谁提出来的?() A. 皮亚杰 B. 拉斯韦尔 C. 施拉姆 D. 托尔曼 4.把关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的?() A.卢因B.怀特C.麦克内利D.巴斯 5.哪一本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A.《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B.《传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C.《传播的数学理论》D.《权力的媒介》 6.我国外交部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哪一年?() A.1949年 B.1978年 C.1983年 D.2003年 7.信息的实质是从什么理论中揭示出来的?() A.通信理论 B.控制理论 C.系统理论 D.信息理论 8.美国哪位工程师在1844年5月24日通过架设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之间20英里长的铜线,将“上帝创造了什么”这样一句话用电码传送出去,从而揭开了电信时代的帷幔?() A.贝尔B.莫尔C.马可尼D.尼葛洛庞帝 9.美国位于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BBN公司职员汤姆森在哪一年发明了电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 读书笔记

目录: 一、基本信息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 四、主要知识点与概念 五、读书感悟

一、基本信息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丹尼斯·麦奎尔,译者崔保国、李琨。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世界最著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西方经典传播学教材,凝聚了丹尼斯·麦奎尔毕生的研究精华,他也因此书而享誉国际传播学界。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 作者 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英国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 译者 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教授。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传播学理论、信息社会研究等。 李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大众传播学、西方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美国传播研究等。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 本书共20章,分为8个部分。 “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的最基本概念,特别讨论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首先,回顾了大众媒介起源的历史,然后解释了学习媒介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的多种不同的角度。本部分开头对大众媒介的历史做了回顾,然后解释了对大众媒介与社会的研究的不同方式。在本章中,关于媒介的理论有很多种,但是从根本上说,理论是建立在观察和逻辑推理之上的,探讨所观察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尽可能解释或者预测这种关系的命题。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解释现实并指导对论据的搜集和评价。概念是理论中的核心词。概念对所研究的问题的重要部分做出提炼。概念可以用来搜集和解释资料。模式是以词语或是图示的形式对传播过程的有选择的表达。他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过程中各部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关系。 虽然“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的额,我们也需要加以讨论。一般,“社会”主要指的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利和权威(政府)、友谊和家庭关系,也包括物质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指的是思想、信仰,包括语言、艺术、信息、娱乐、习俗和仪式等各种符号的表达。文化还有另外两类内容,一类是有关媒介组织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这里探讨媒介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另一类是关于媒介变革给理论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的互动媒介的出现。由于他们的可接近性,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研究,掌握创新扩散理论、“知识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培养”理论等。 2、明确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课题。 学习重点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题设置功能”理论 1.识记:(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3)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4)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评价。 2.领会:(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 3.应用: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识记:(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分析;(4)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2.领会:(1)“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两者的关系;(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意义。 3.应用:通过传播实例说明“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1.识记:(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2.领会:(1)“培养”理论的主要内容;(2)“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状况。 3.应用:运用“培养”理论分析传媒对电视观众产生的传播效果。 (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1.识记:(1)“知识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识沟”理论的基本模式和内容;(3)“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4)“知识沟”理论的研究领域。 2.领会:(1)“知识沟”理论的模式和主要内容;(2)“上限效果”假说是“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的原因。 3.应用:运用“知识沟”理论分析大众传播对受众知识沟扩大的影响。 关键词 创新扩散理论 “S”形曲线 “知识沟” “信息沟”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的三种机制 “沉默的螺旋”理论 舆论 “沉默的螺旋” “培养” “象征性现实”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 认知层面的效果 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 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E. 属性议程设置 二、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诺依曼 理论内涵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 三、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新媒体如何做好大众教育者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三章 读后感

新媒体如何做好大众教育者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三章“概念与模式”读后感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凝聚了著名的英国传播学家、《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的丹尼斯·麦奎尔的毕生研究精华。这本书按照板块式的结构来陈述理论,把媒介研究放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中心位置,是试图解释大众媒介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规律的研究结论的集成。作者用他独到的眼光、缜密的思维以及有逻辑的叙述给我们展现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我们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大众传播的概念和模式等的理论,更引发了我们对当下现实的联想和思考。 (1)“媒介能够成为大众教化的有效力量,而且成为一般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教育的补充与延伸。政治和社会改革者看出媒介整体的积极潜在作用,而同样地,媒介也将自己视为进步的贡献者,因为它传播信息与观念,揭露政治腐败,并为一般人提供许多无害的享乐来为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无论是传统媒介的报刊、广播、电视还是作为当下新媒体的网络,都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和观念,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以其迅猛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频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依赖于各种媒介。而各种媒介大多数都有教育大众的功能,发布的信息一般都会经过层层筛选才到达受众面前。而随着网路发展脚步的日新月异,媒介的功能也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改革。作为新媒介的网络,用其独特的运作方式让政治和社会改革者看出了媒介整体的积极作用。而成为最新反腐方式之一的网络反腐在众多反腐方式中显得格外耀眼,特别是微博反腐。微博上的一段视频、几张照片、三言两语都足以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戏称“微博一转,关注数万;纪委一动,倒下一片。”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5年来的39个网络反腐典型案例中,2008年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问题的现象逐年递增。39个案例中,除1起涉及中国红十字会(即郭美美事件),其他涉及1名副部级官员,12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 定义: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意义:(郭庆光补充)(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居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它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在这一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 1、认为她缺乏理论性,对关键概念定义太泛,认为它是一种搜集资料的策略。 2、极少有研究去寻求满足的前提。 3、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用自我报告来确定人们的动机,显得有些简单和天真。 4、认为它过于狭隘地集中于对个人的研究,忽视社会结构和媒介在该结构中的位置。(对此鲁宾和温德尔提出了一种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赖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使用与依赖模式将个人置于社会系统之内,这些系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需要) 5、该理论也受到了媒介霸权论学者的批评。媒介霸权论学者认为,大众媒介的消息倾向于强化文化中的主导世界观,受众很难回避这种媒介提供的带有偏向的解读。 6、一些研究发现,受众之接触大众传播,并不总是高度精心的或目的明确的行为,因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挑战。大多数人在使用大众媒介是仪式化的或习惯性的行为。 7、对看电视行为的研究显示:观众对电视的体验是被动的、放松的、注意力分散的,也有研究者声称,与印刷品相比较,由于图像的表现特点,电视和电影很可能在观众中产生更为一致的认识和情感反应。一致效果不是使用与满足研究预测的结果。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近期发展: 1、近期的一个新发展是离开传统的思路,即那种将受众认作主动的或被动的观点,而是将活动当作一种变量来对 待。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媒介的使用者在处理媒介消息时是有选择的、理性的;但是在另外的时候,他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放松和逃避。受众活动在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可能也对媒介的效果产生影响。 2、另一种心的方向强调使用媒介来满足特定的需要。例如大众媒介的一个用处是可能消除孤单。坎那瑞和斯皮茨伯格发现了支持这种使用的证据,但是其相关性依赖于孤独的程度。 在情境孤独中,人们最常使用媒介来减轻孤独感; 在持续孤独中,人们较少使用媒介来减轻孤独感。由于持续孤独者将他们的孤独感归于内在因素,因此不相信媒介传播能够减轻孤独感。 3、希尔:暴力电影观众的阐释机制(暴力电影观众勇于收视体验的一种特殊方法) 该机制包含以下因素:对虚构暴力的概念,将之视为娱乐;有对暴力的期待和乐于选择自我审查的方法;以及建立个人可接受暴力度的水平。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资料

《大众传播学》参考书目 一、书籍 推荐参考书书名 著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传播理论概论: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传播学引论》 李彬 新华出版社 1993年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 新华出版社 198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 [英]麦奎尔、温德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大众传播学诸论》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 新华出版社 1990年 《传播理论》 又:《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 [美]斯蒂文.小约翰 [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004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赛弗林.坦卡德 华夏出版社 2000年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英]麦奎尔 清华 2006年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 〔美〕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传播学》 鲁曙明 洪浚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美〕洛厄里、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美]埃弗里特.罗杰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年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美〕N .维纳 商务印书馆 1989年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美]迈克尔.罗洛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 沙莲香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组织传播》 [美]凯瑟琳.米勒 华夏出版社 2000年 《传播政治经济学》 [加]文森特.莫斯可 华夏出版社 2000年 《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 [美]罗伯特.福特纳 华夏出版社 2002年 《大众传播社会学》 [日]竹内郁郎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 陈力丹 开明出版社 1993年 《华夏传播论》 孙旭培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北美传播研究》 郭镇之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美]彼得斯 华夏出版社 2003年 《话语与社会变迁》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 华夏出版社 2003年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张国良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美〕费斯克等 新华出版社 2004年

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64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上世纪 70 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 受信、 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l 、 A 、 施拉姆 B 、卢因 C 、 拉斯韦尔 D 霍夫兰 A 、 麦克卢汉 B 、 霍夫兰 C 、 布雷多克 D 、 梅罗维茨 3、 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A 、 拉斯韦尔模式 B 、 德福勒模式 C 、 布雷多克模式 D 、 申农—韦弗模式 A 、 信源 B 、传播单位 C 、 信宿 D 反馈机制 5、 A 、 客观、系统、定量 B 、全面、准确、完整 C 、 客观、系统、定性 D 全面、准确、规范 6、 A 、 控制组 B 、 实验观测 C 、 实验组 D 、 实验条件 7、 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丹尼尔 B 、 赖特 C 、 麦奎尔 D 、 怀特 8、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2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ll 、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A 、 工具说” B 、“游戏说” C 、 社交说” D “麻醉说” 9、 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 、 记者 B 、广播电视 C 、 编辑 D 传播媒介 A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 、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 、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A 、身体语言 B 、 类语言 C 、自然语言 D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生成语言 A 、语言是静态的 B 、语言是抽绎的 C 、语言是有限的 D 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A 、兹活里金 B 、费森顿 C 、尼普科夫 D 波波夫 14、麦克卢汉以各种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 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又称( A 、部落前文化时期 B 、部落文化时期 C 、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 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15、有观点认为,人们对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的选择会受到家庭、朋友和熟人等的影响。该 观点属于受众理论中的( A 、个人差异论 B 、社会分类论 C 、社会关系论 D 选择性因素理论 16、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最后一关是受众的 A 、选择性注意 B 、选择性暴露 C 、选择性记忆 D 选择性理解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读书报告 题目《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学生姓名XXXXX 学号202031406 指导教师XXX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 年级2020级 教务处制 2020年5月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前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概念已经势不可当的崛起,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曾经的一些大众传播理论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很多学者看来,极为迫切。尤其是在公共和私人媒介渠道之间争论不断。在《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整理和研究,对于大众传播中的很多问题及影响以及与文化、政治、社会、标准、权力等方面的关注,对大众传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比较。对于新旧媒体之间的区别与融合都进行了论述。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麦奎尔大众传播学理论》的阅读,对于大众传播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和发展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清晰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结构: 本书共8个部分,理论(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媒介和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 第三部分“结构”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媒介的整体制度和在国家层面上的结构安排;公众、政府和受众对媒介的期望,特别是用来衡量媒介行为的原则和标准;日益突出的全球化媒介以及媒介全球化现象。 第四部分(组织部分)讨论媒介生产的核心所在以及影响媒介生产的众多因素。关于媒介内容在传播前的选择和形成的过程,也有一些不同的理论和模式。 第五部分(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是内容分析的方法和角度,除了拟定的标签对媒介内容做出简单的描述外,要深入地描述媒介内容并不容易,因为,在传播者和文本之间,关于如何发现内容的真实意义并没有共识。第二章通过理论和论据来分析一些有关内容的规律。 第六部分(受众),受众是指所有接受媒介内容的读者、听众、观众,或指媒介信息传递的目标对象。受众在媒介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受众研究有许多方面,不限于媒体。 第七部分(效果)是媒介研究中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核心问题。书中解释了不同类别的效果。 《麦奎尔大众传播学理论》对于时间、地点、权力、社会现实、意义、文化差异等主题始终贯穿于全书,这些主题在关于传播的社会起源、意义及影响的讨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摘要: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学科,都对大众传播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这些高度分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在人们大众对传播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一门专门研究通过印刷或电子媒介对许多人进行有目的地传递信息的科学——大众传播学应运而产生了。大众传播学从大众本身出发进行多方面系统地研究,使我们对宣传过程的研究立体化,这必然有助于暴露宣传事物的内部潜在内容。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Abstract: Many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eople the public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social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these highly differentiated discipline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a special study for many people through print or electronic media destination fo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Mass media science learns to be shipped and produced. Mass media science from the public itself, starting many systematic studies, we study three-dimensional promotional process; this will inevitably contribute to the potential internal exposure to promotional things. The mass media as a gauge to measure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 people's liv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ves of people close together, and change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ves at an unprecedented intensity; the mass media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soci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have brought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效果 Key word: Mass communication Medium Effect 引言: 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传播行为就相伴而生,古老的传播方式也许原始且效果甚微,但却不能否认它的价值,群居动物有哨兵这一职务。“哨兵”的作用是监视环境,警惕危险,一旦外界有任何的异常,哨兵都会发出警戒。而群落中的“追随者”则对这一警戒或讯息做出反应。这可以看作最早的传播效果的体现,监视环境的功能,在今天并没有失效。在使用上也不像原始社会时期那样单纯侧重外部环境,而是将这一功能的作用扩展到了人类社会内部,对复杂的人类社会环境进行监督、约束。 1、大众传播媒介分类和作用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2002-2011真题

2000年暨大新闻学专业课试题 中国新闻史部分(60分) 一、填空(8分) 1、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宋)朝的(定本)制度。 2、外国人在中国广州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是(《东西洋考》)。 3、现代第一部全面系统叙述我国报刊历史的专著是(《中国报学史》)。 4、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5、国闻通讯社的创办人是(胡政之)。 6、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的时间是(1940)年(12)月(30)日。 7、“《文萃》三烈士”是指(吴承恩)、(陈子涛)、(骆何民)。 8、范长江早年西北采访活动中发表的作品,曾结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两本通讯集出版。 二、简答题(12分) 1、敦煌进奏院状 2、时务文体 3、《民报》 三、论述题(30分) 1、论述《新青年》杂志在“五四”运动时期的贡献及影响。 外国新闻史部分(40分) 1、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报业的几种形式及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2、以英、美、日等国家为例,论述世界报业史上早期一批报业集团及报系是何时出现及如何形成的?他们各自何特点? 新闻业务 1、为什么写新闻要选择最佳角度?怎样选择最佳角度?(10分) 2、什么是人物通讯?怎样写好人物通讯?写人物通讯应处理好什么问题?(10分) 3、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怎样?(10分) 4、新闻线索的性质是什么?(10分) 5、新闻编辑的任务是什么?(10分) 6、“声画双主体构成论”与惯常的“声画关系论”有何本质差异?(20分) 7、电视新闻为何拒绝节目主持人?(15分) 8、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什么样的节目?为什么?(10分) 9、广播是如何分类的?(5分) 新传播理论 一、填空(20分) 1、1996年至今,我国共组建了()个报业集团。其中,最近组建的是()报业集团。 2、范长江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3、新闻5W是指新闻事实应包含(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4、(有偿新闻)是当前妨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5、新闻价值的重要(特殊)素质包括(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 6、我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核心是(真实性)原则。 7、广义的信息可分为()信息、()信息、()信息三个层次。 8、象征符号的能指与()之间没有自然的、必然的联系。 9、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互联网)。 二、选择(10分) 1、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报业类型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