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湖北大学教育学专业于2011年申请创办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专业立足湖北省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培养优秀师资、科研人员及管理人才,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

本专业所属学科(教育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3人。有“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2人、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1人、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本专业在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形成自身学科优势,研究成果颇丰。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技术导论三门课程均为省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一专多能、一主一辅、一凭多证、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规格,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实施“教育学专业+学科教育专业”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的教育学专业相关人才。

专业编号:111113

专业代码:0401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咨询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并为教育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系统扎实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掌握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培训等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初步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和写作能力;

3.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能胜任师范专科院校教育学类课程教学工作和1-2门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

4.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得到较为充分的教育科学研究训练,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具备进一步攻读教育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

5.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6.熟悉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等。

四、学制及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五、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

六、课程计划表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八、说明

1.学校统一开设《形势与政策》、《创业基础》、《公益劳动》等课程,课程实施按照相关文件执行,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2.学生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修满不少于8个课外活动学分。

3.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同的有:第3学期“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相应课程相同;第4学期“教育技术导论”课程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应课程相同;第2学期“中国教育史”,第3学期“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4学期“教育社会学”、第5学期“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第6学期“教育评价学”等课程与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业相应课程相同。

本专业部分专业课程已涵盖师范教育课程平台课程部分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班主任工作三门基础课程,学科教学论、课程设计与评价、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育研究方法专题、教育哲学专题、教师专业发展专题、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心理学专题、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等拓展类和学科类课程。按照师范生课程平台要求,学生还必须完成三门技能类必修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普通话测试训练,共计4个学分)。

4.本专业分两个培养方向,即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向、教育咨询与管理方向。专业分方向时间为第5学期,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般在确定专业方向后进行,要求在31个学分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含两方向共选课程和分方向选修课程)中完成其中20个学分的选修要求。

5.学生在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时需达到8学分最低要求,同时必须选修2个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学分。6.本专业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主要为教育调查、教学见习、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原则上由学院统一安排到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进行。教育调查可在暑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也可在导师指导下按专业选题展开。

7.本专业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15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达到124.5学分,专业类选修课达到2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达到8学分,满足培养方案规定的相关要求,外语考试成绩符合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通过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所修双学位课程达到50.5学分,符合学校双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双学士学位。

撰写人:马勇

校对人:杨旸

分管副院长:曹树真

武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鉴于我专业会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会计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一、总体原则: 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应转变把会计考试看作是会计教学的终点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教学内容必须从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手做账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二)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教学内容包括传授会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识别审核原始凭证技能,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会计的理论教学把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起

来,并最终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调整课程设置 (1)教学法课中将加大实践内容,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增加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 (2)建立和完善实习要求和评分标准,在写好实习报告、课堂设计、标准教案之外,增加会计教师企业社会实践的调查。 (3)增设最能体现师范性特点的课程,如试讲。同时,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拓宽知识能力领域,如增加《会计实训》课程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更新教材 更新学生上课教材,由于会计准则的更新使得大部分的教材不能及时满足需要,所以在教材选定方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并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更加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其它课程的教材也要相应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会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一、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二、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四、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五、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中等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名称:工艺美术(142000) 2.专门化方向:紫砂陶艺、红木雕刻、玉雕、水晶雕刻。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1.入学要求: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基本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掌握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综合素质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3.具备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文艺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所需知识。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

1.一般职业能力: ①基本的汉语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初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③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2.行业通用能力: ①基础绘画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素描、色彩、装饰图案、速写、制图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设计表达能力,能识读并初步绘制相关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制作图和设计效果图。 ②使用工具能力:能够识别、挑选和使用工艺品制作的常用工具,能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制作一些实用工具,能使用常见的仪器和设备,排除一般仪器和设备故障的能力。 ③造型制作能力:熟悉相关工艺美术产品生产技术与设计的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美术造型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能根据相关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图初步制作产品实样或设计模型; ④包装营销能力:具有一定的装饰设计知识与装饰造型能力;了解工艺品营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工艺品包装设计对工艺品营销的作用。 ⑤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手工操作工艺品制作能力的同时熟悉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软件,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 ⑥正确的艺术审美和工艺美术鉴赏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①紫砂陶艺方向:了解古今紫砂茗壶造型资料,熟悉不同壶体的成型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泥料对紫砂壶的各部件制作;能够使用工具进行紫砂壶整体制作,熟悉不同产品的半成品的干燥过程和烧成方式,能够对不同产品进行烧成;具有陶瓷装饰的基本知识以及陶瓷装饰的一般规律,掌握雕刻、彩绘装饰的表现方法和工艺流程;具有对陶瓷装饰的一般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 ②红木雕刻方向:熟悉各地红木家具的产地,能够甄别家具的材料;熟知家具的各类知识,了解家具设计、制作的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够熟练操作家具加工机械和辅助工具;掌握传统家具和现代家具加工工艺的特点,了解各类家具的艺术风格;熟知各类家具的造型题材和寓意;掌握各类家具的休整技术和上色技术;具备各类家具的一般应用能力。 ③玉雕方向:熟悉各地的玉石产地,能够鉴别玉石材料;熟知玉器的各类知识,了解玉器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能够熟练操作玉器加工的机器和工具;掌握玉器制作过程的传统加工工艺特点,了解各种玉料质地材料,掌握玉器加工的抛光技

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下面爱汇网小编整理了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篇1 一、学科简介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办于1946年,历史悠久,发展快速,优势明显。1986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1年获传播学硕士学位点,2015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学博士点,2011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建立了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学科方向上,均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扎实丰硕的科研成果。现有学科发展平台包括:广东省名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广东省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新闻学学科,广东省第一个文科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华南新闻传媒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体实验中心,及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52位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导6人、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新闻出版总署行业领军人才 1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1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1人,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1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600篇,出版专著及教材50多部,获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省级1项,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2门。本学科特别重视与主流媒体强强联合,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传媒人才,如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合作举办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传媒领袖讲习班等,在学界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 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以下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培养对象:符合中职教育条件的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毕业生 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学前教育 汽车制造与检修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应用 化工机械与设备 建筑施工与预算 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

一、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将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进行技能的训练,最终体现就是专业能力。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是成为合格毕业生的基础条件。 二、社会适应能力 1、掌握以职业道德为主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行为指南。 2、心理健康 3、公关或人际交往能力 4、法制观念 因专业的不同,对胜任工作所需要的身体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中职学生将通过训练具有相应的胜任某项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 除以上各项条件外,生存于社会所需的其他各项基本条件如适宜的恋爱观、家庭观,自然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巧,防止不法侵害的能力,敬老爱幼观念等等,也将成为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1、对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实际,通过对收

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向有所预测。 2、自我提高能力 中职毕业生应当不断进行提高,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的 1不断前进发展。中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本行业深入钻研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潜力,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3、创新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事物的能力。 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

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2018级开始实施) 一、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学校鼓励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培养方案在满足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评估要求的基础上,应比肩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专业水准,突出我校作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强化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和实践教学,全面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和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落实我校“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既应保障基础够扎实、专业有特色,还应强调学科交叉、知识复合,更要面向实际需求、未来发展。工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需充分体现“新工科”建设理念。 (一)通识教育 1. 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16学分(理论课11学分、社会实践5学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设置遵循教育部统一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2)外语课程:强化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为学术交流奠定良好基础。非外国语专业本科生必修英语10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英语水平高者,根据《四川大学本科生免修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细则》,可申请免修,同时鼓励其修读更高水平英语课程/参加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高考外语语种为非英语的参照执行。 (3)体育:必修4学分。关注学生体魄康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侧重体质训练、体育精神培养。以体育俱乐部及相关活动方式进行。 (4)军事理论、军训:必修2学分。军训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 (5)新生研讨课(由各专业组织开设):必修1学分。为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转换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触著名教授、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分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重在研讨,强调师生互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通识(文化素质公选)模块课程:通识教育旨在传递科学和人文精神,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有责任心的公民。学校为此构建五大模块的通识(文化素质公选)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修读12学分(必修《中华文化》3学分、“大学计算机类课程”2学分、

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企业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坚持“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容 1、关键岗位继任者与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部兼职; 4、人才调配; 5、在职辅导、在职培训与部讲师队伍的建立;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第六条适用围--各职能部门及部门公司 第二章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的甄选 第七条目的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部门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八条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基于“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的员工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假设。 (二)关键资质:基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人做得比其他人好,绩效好的人与绩效平平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导致了他们的高绩效”的假设。 (关键资质:1、沟通能力;2、分析判断能力;3计划组织能力;4、管理控制能力;5、应变能力;6、执行力;7、创新能力;8、领导能力;9、决断力;10、人际关系能力;11、团队合作能力;12、承受压力的能力。)注:1、后备人才分类: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技术类等 (三)综合素质和潜质1、性格特征2、职业倾向3、综合能力4、心理测试 第九条甄选工具 1、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进行分析。 2、关键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评分等形式进行分析。 3、综合素质和潜质以平时考核、临时性工作反应、创新性进行分析。 第十条关键岗位继任者甄选,根据当前或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按当前中高级岗位总数的20―30%进行评定,对每一个关键岗位的继任者要选定1―3名候选人,如果部没有合适人选,可考虑以外部招聘的形式进行储备。 第十一条后备人才甄选,由各单位根据甄选条件进行初步提案,并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2020最新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总体素质水平不高,由于对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涵不甚了解,所学专业不适合学生志趣取向等因素,致使很多学生易于产生怠惰心理。基于以上特点,采用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些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才能克服厌学情绪,唤醒学生的多元智慧,使学习变得生动,技能得到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在办学思想上,重知识,轻技能;在办学模式上,重应试,轻就

业,致使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紧密依托行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指导,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要抓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力度,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彰显职业教育社会性和就业性的特色。 (一)关注社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1、贴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要在贴近市场办学方面有新突破。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针对性和职业能力。建立经常性的市场调查机制,对区域经济情况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市场需求,以此为参考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 2、引进行业指导。各基层企业既是学生就业的主体,又集中了许多专家型的技术能手,比学校更为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第一条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

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XXX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参考格式) 一、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合一,在专家指导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 2、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前提,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结构。 3、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前提,本着“适度够用”原则,依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4、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组成。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根据岗位确定能力模块,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 2、构建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 (1)通识类模块 (2)专业技能模块 (3)专业核心模块 (4)拓展模块 (5)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表

3、课时说明 五、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一体化教学环境 2、师资队伍建设 3、建设精品课程 4、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5、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 6、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4)案例教学方法 7、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8、总结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大类:专业代码:075201 一、培养目标(含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产品分析测试、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电子产品组装、维护、维修和制造能力;以及与电子信息化有关的领域一线岗位;并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可以在电子产业部门的技术生产、职业技术教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汽车电子领域中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行业工作。 二、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 1、职业能力要求 (1)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工程制图和正确阅读简单零件图的能力; (4)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5)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能力; (6)具有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7)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的技能,具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创新能力; (8)具有对电子设备、产品进行销售、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9)具有较强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 2、岗位知识要求 (1)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具有一定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线路、汽车电器、数字通信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有一定的工程制图和正确阅读简单零件图的的知识; (4)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工艺及电子设计自动化等知识; (5)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知识; (6)具有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7)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8)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素质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有社会主义和法制观念;懂得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的科学态度;具有振兴中华的理想,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唯实创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初步国防教育和训练,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有企业职工基本文化道德素质与修养,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能正确处理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事、团队精神; (3)具有较强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有较强的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4)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身体健康。 4、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要求(附表1) (1)通过普通高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三级证书。 (2)通过学院要求的计算机考试或相当的水平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3)获得国家技能鉴定的电工(中高级)、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高级)、通讯变换设备调试工(高级)、印制电路检验工(高级)、通讯设备维修工(高级)、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中级)、高低压电器装配工(中级)及维修电工(高级)等项中的至少两项。 三、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