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

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

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

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

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

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

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

(一)生产功能

1营养库

2 养分转化和循环

3 雨水涵养作用

4 生物支撑作用

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二)生态功能

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土壤性质直接决定着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更新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3 缓解、消除有害物质

4 调控水分循环系统。

5 稳定陆地生态平衡。

(三)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

(四)工程功能

(五)社会功能: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惜的自然资源。

五、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

土壤资源的特性:

1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2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3土壤资源空间变异及相对固定性。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与小尺度分异。

六、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容

1. 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

2.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研究;

3.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研究;

4. 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5. 土壤资源保护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七、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

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八、西欧土壤地理学派

1.以化学家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植物营养学;

2.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风化;

3.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土壤微观形态。

九、俄国土壤地理学派

1. 19世70~80年代,联科学家道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1846~1902)在发表的著作《俄罗斯黑钙土》中,全面地阐述了土壤发生、发展过程,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

其主要观点有:

1)土壤形成过程是由矿物和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所形成的。

2)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5大成土

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形成。

2.道库卡耶夫的继任者威廉姆斯(В.Р.Вильямс)进一步发展了该学说,创立了统一形成理论。他特别指出:

1)强调了土壤形成过程是以生物为主导。更加强调了生物在土壤发生和肥力发

展上的作用。

2)土壤形成是以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形成的。进一步完善了土壤形成

与发生的基本理论。他建立了“统一形成学说”和“土壤肥力学说”、“土壤结果学说”。

十、美国土壤诊断学派(詹妮、史密斯):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成为世界土壤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分类体系。

十一、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史

1.古代:根据土壤颜色划分土壤。

2.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缓慢,1930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

展了中国境的土壤调查研究。

3.20 世纪50年代受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影响,开展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

4.近年来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正向标准化、定量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十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一)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

(二)搞好本学科的基础研究

(三)加强综合研究

(四)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当今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为:

1.重视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土壤变化;

2.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得到重视;

3.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强;

4.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形成机制和监测对策;

5.土壤地理学研究容日益扩展;

6.加强与发展土壤地理学基础性理论研究。

第一章土壤形态、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土壤形态

一、土壤形态是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剖面构造、颜色、结构、质地、孔隙

特征、紧实度、湿度、根系、洞穴等。土壤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和外部表现,也是土壤发育至现阶段的标志。

二、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自土地表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剖面中由成土作用而形成,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单个土体:体积最小,土层性质和形态一致,横切面呈六边形的土壤剖面立体化三维实体。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聚合土体是一个景观单位,是土壤分类和制图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土系或土型,我国土壤分类中的土种或变种。

三、土层:是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影响下沿垂直方向产生分异的结果,是根据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的。

1.国际土壤学会OAEBCR划分法: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

2.道库恰耶夫的ABC层划分法: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

3. 土层界线类型:

土层之间的界线大多数是平整状。

波状界线,见于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

袋状界线见于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

舌状,见于生草灰化土灰化层下限和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

指状,亦称水流状,见于冻土腐殖质层下限,指的长宽比大于5,也可由腐殖质沿根孔或掘土动物穴向下流动而成:

参差状,也有称冲蚀状,见于强度灰化土的灰化层下限,是强淋溶作用土壤的特征:

锯齿状,有时见于粘质灰化土;栅栏状,见于碱土脱碱化层与柱状层之间。四、土壤剖面构型:因土壤发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构造类型。根据所含层次可分C剖面、AC剖面等。而根据复杂程度可分简单剖面和复杂剖面两大类。

1 、简单剖面

1 )原始剖面:AC剖面,很薄腐殖质层下为母质层,如石灰土,石质土;

2 )弱分异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ABC各层间无明显;

3 )正常剖面:具有完成土壤发生层,土壤厚度正常;

4 )侏儒剖面:土壤发生层完整,但土层厚度甚薄;

5 )巨型剖面:湿润热带气候下岩石高度风化形成的厚度达数米甚至上十米的剖面;

6 )侵蚀剖面:剖面上部被侵蚀,又称截头剖面,因侵蚀程度不同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侵蚀剖面;

2. 复杂剖面

1 )异源母质剖面:上层成土物质与母质、母岩不一致。

2 )埋藏剖面:由于后来物质覆盖,剖面深处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剖面。

3 )多元发生剖面:具有两个以上的特征发生层。

4 )堆叠剖面:原有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覆盖。

5 )翻动剖面:剖面表土以下剖面被人为翻动到地表。

6 )人造剖面:人类活动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形成的剖面,如高速公路的边坡。

土壤剖面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成土因素及形成演化过程。

五、土壤形态学特征

(一)土壤的颜色:

土壤颜色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主要包括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等,其中不同的色彩与不同的矿物组成和成土环境有关。

1.黑色:一般与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是肥力高的标志。但有些情况除外,如黑粘土、碱土。此外,硫化物、二氧化锰等矿物及土壤湿度和质地都对土壤黑色深浅有影响。

2.白色:与石英、高岭石、石灰和水溶性盐类组分有关。此外,长石、潮湿状态的蓝铁矿、石膏等也可使土壤呈白色。

红色:主要与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在土壤中的聚积有关,富含氧化铁的土壤,排水越好越红。

3.黄色:与水化氧化铁。首先是褐铁矿在土壤中聚积的结果,土壤中铁的硫酸盐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黄钾铁钒,呈鲜明的草黄色。

4.棕色:云母、伊利石及氧化铁混合的粘质土壤。

5.紫色:游离态的锰氧化物含量高的证据

6.纯蓝色:北方沼泽土类潜育层的普通颜色,蓝铁矿。

7.绿色、橄榄色:过度潮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含有独特带有绿色的含铁高的粘土矿物。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通过手指研磨定性判断,室通过机械组成的分析法进行,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砂土,不论加水多少都不能搓成条或片;

沙壤土,湿时可搓成大拇指粗的土条,再细即断;

轻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3毫米土条,弯曲或提起一端即断裂;

中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8毫米土条,拿起一端不断,但弯曲成直径3厘米圆圈即断裂;

重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土条,弯曲成直径2—3厘米圆圈不断,压扁有裂纹;

粘土,土质滑腻,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以下的土条,易弯曲成小环,压扁无裂纹。

(三)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土壤团聚体是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由更小的无机和有机颗粒以一定空间排列,垒结成的土体。

土壤结构形状有片状、棱柱状、柱状、角块状、粒状结构等。

根据发育程度可分无结构、弱发育结构、中度发育结构和强发育结构等级别。(四)土壤结持性:

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性和可塑性。在野外,记载干、润、湿时的结持性。

干时结持性:风干状态在手中挤压的破碎难易程度,分为松散、松软、坚硬等级别。

润时结持性:松散、极疏松、疏松、坚实等级别。

湿时结持性:粘着性,在野外以土壤物质在拇指与食指间最大粘着程度表示,分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doc

一、填空题P40 1 、从 1967 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色调、亮度 和彩度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通气孔隙度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活性酸度;一是潜性酸度。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气候因素。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下蜀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 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 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 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2CH4、H2S、N2O 等,吸收 O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 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 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 20cm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 10~50cm,有 CaCO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 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 PH为 7 左右无 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 、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

地理科学(师范)

地理科学(师范) (Geography) 一、培养目标 以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培养掌握现代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实践与实验技能、了解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和地理教育最新研究成果、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学教学、热爱教学事业的优秀中学地理教师。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验,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热爱教育事业,了解教育法规,熟悉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现状,具有以反思、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素养及在基础教育领域开拓创新的潜力,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主干学科 地理学、教育学 四、核心课程(共19门) 地图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统计分析、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学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实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地理教学分析与教学设计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多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落实。主要有: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 本教学计划中有课堂教学实践的课程有: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实训、地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地理多媒体教学、地理教育心理学、地理网络课程设计等。此外,安排“教育见习”的综合实践教学。

专业方向实践教学课程: 本计划中主要专业实践技能的课程有: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掌握自然地理相关内容的野外观察分析方法、提高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掌握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野外观察分析方法、提高数据的采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计划中,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都是必修课,且开设相应的野外实习。 教学技能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本计划中地理教育实践技能的安排有教学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实践课程,以及半年的教育实习,进行课堂教学和班主任活动的实习,掌握地理教学设计和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为未来担任中学地理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学制 学制四年 七、授予学位及毕业总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毕业总学分:155。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图文稿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H.M.西比尔采夫根据土壤地理分布的特点,把土壤分成3个土纲:显域土纲(地带性土纲)、隐域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和泛域土纲(泛地带性土纲)。 3、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和养分元素的向下淋失。 4、过渡层是指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例如AE,表示占优势的土层是 A 层。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亚类是依据附加成土过程 或?土类间的过渡特征来划分的。 6、福建省的地带性土壤是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 7、根据风沙土的流动性或固定程度以及利用方式和土壤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风沙园。

8、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壤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和?耕作措施。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土壤地理学:着重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富铝化作用:在热带地区高度风化的土壤或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台地土壤中盐基和SiO2强烈淋出,游离氧化铝和水铝石(三水铝石)相对富集的作用。 3、诊断特性: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性质的土壤性质。 4、土壤组合: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壤(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壤(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5、滨海盐土:由滨海沉积物受海水浸渍和生物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盐渍化土壤。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最新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 P40 1、从1967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 色调 、亮度 和 彩度 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 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 微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 凋萎系数 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 通气孔隙度 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 活性酸度 ;一是 潜性酸度 。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 气候因素 。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成土母质 。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成土因素 及其对 土壤 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 道库恰耶夫 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 发生学 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 下蜀 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 钙积 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 地表水分 和 热量 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 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 2 CH 4、H 2S 、N 2O 等,吸收O 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P 144 2、褐土的基本性状和诊断特征有哪些?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20cm 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10~50cm ,有CaCO 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 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PH 为7左右无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在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试题集整合版(附答案)解析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发展低碳农业中提倡发展的“白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的() A.微生物利用 B.太阳能利用 C.化学合成物利用 D.水能利用 2.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 A.史密斯 B.詹尼 C.马伯特 D.道库恰耶夫 3. 18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中,农业化学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A.李比希 B.法鲁 C.李希霍芬 D.库比纳 4. 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 A.氧化物类 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 C.硫化物类 D. 磷灰石类 5. 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A.伊利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绿泥石 6. 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0.1mm B.0.01mm C.0.1um D.0.01um 7. 泰安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非淋溶型 C.渗出型 D.停滞型 E.冻结型 8. 土壤返潮现象是土壤吸收作用的哪种类型() A.机械吸收 B.物理吸收 C.化学吸收 D.生物 9. 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 C.母质 D.地形 10. 聚合土体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中的() A.土族 B.土纲 C.土类 D.土系 二、填空题(每空0.5 分,共 10分) 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和。 2. 水解作用的三个阶段是、和。 3.世界上有关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的最早专著是。 4.土水势主要包括、压力势、和重力势。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9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答案如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 答案如下,每空0.5分 1、胡敏酸;富里酸 2俄国道库恰耶夫;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纲;亚类;土族;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土类;土属 3.干旱土;淋溶土;老成土 4.褐土、燥红土; 5.石灰性紫色岩“赤色盆地” 6. W和Bg 7.土壤复区。 8.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和碳酸盐的表聚化,石膏易溶性盐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 3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4.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问答题(共40分)

1. 简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5分) 答案要点如下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1分)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1分)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2分),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1分) 2.请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7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1分) (2)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可直接回答):概念: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过抬升而出露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分)。作用: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 (3)生物小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指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 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其中可在地上、地下各种活有机体中存储一定的时间)。(1分)作用:这个循环还具有更新快、范围小、效率高等特点,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利积累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 (4)从土壤发展的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便没有生物小循环,也没有正常的土壤发生与发展。其次,生物小循环只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它最终也要纳入大循环的行列中。(1分) 从物质养料动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1分) 3.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8分) 答案要点如下:

土壤地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_养分_、_水分_、_空气_和热量的能力。2.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母质、_气候_、_生物_、地形和时间等五种自然成土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1:1 型矿物的典型代表有_高岭石_和埃洛石,2:1 型膨胀性矿物的典型代表有 __蒙脱石_和蛭石。 4.通常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固态水、汽态水、束缚水_、_结合水_、_毛管水_和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5.1967 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_腐殖质积累层_、_淋溶层、灰化层_、_淀积层_、 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6.由一层_硅氧四面体___和一层_铝氧八面体___组成一晶层,属1:1 型晶格。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以下表述你认为对的,在括号里填Y, 错的填N, 未作判断或判断错均不得分。 1.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温带、亚 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2.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代换性H、Al 含量高,虽然阳离子代换 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土壤。() 3.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 4.阳离子的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例如二价钙离子去交换一价钠离子时,一个 钙离子可交换两个钠离子。() 5.绝对年龄大的土壤,其相对年龄也大。() 6.粘质土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作物根系易于发展,有机质矿化 作用也快。() 7.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 减少。() 8.门赛尔颜色中,颜色命名的顺序是色调—亮度—彩度。() 9.如果胶体数量大,吸附的盐基离子多,那么它缓冲碱的能力就强。 () 10.一般而言,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要高于粘土矿物。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活性酸度 2.矿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CO2 、H2O、NH3、H2PO4-和SO42-的过程。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被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 4.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5.富铝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简述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答:1.土壤是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f (K.O.Γ)Β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4.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目的在于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方法及各土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综合分析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四)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另外,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18学时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五)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授课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六)学时分配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自荐书(完整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自荐书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自荐书 第一篇: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haoord,是xxx大学地理科学专业201X届即将毕业的一名本科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自己。 在校的几年里,我不断充实自己,全面发展,以锐意进取和踏实诚信的作风及表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誉。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帮助下,我已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知识的有关理论;熟悉教师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并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短短的几年里,我始终以天道酬勤自励,积极进取,立足扎实的基础,对专业求广度求深度。在学好每门功课的同时,更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 一滴滴汗水是面对昨日舒心的微笑,也是走向未来丰沛的信心。站在世纪的曙光中,面对新的考验和抉择,我无法退缩,也无法沉默,我要用我那双冷静善于观察的眼睛,那颗真诚而热爱事业的心,用那双善于操作而有力的手,那双发誓踏平坎坷的脚一如继行的发扬对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磨砺前行。为您,为我,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我认为年轻的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一切对我们都是陌生的。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一心想着一展自己的能力如何了得,自己的想法如何新颖,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扎实。而是应该静下去,沉下去,务实地做事,谦逊地学习,向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前辈和同行请教。因敬畏而谦逊,因谦逊而心若止水,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我们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所以应该保留一定敬畏的态度来观察周遭的环境,用谦逊的心态来更多的学习,方能保持一种心若止水的生活状态。 我相信不管面对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的工作岗位我都会尽量去适应,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从校园到工作的社会角色转换。成为您和您的单位麾下的一名合格员工。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haoord 第二篇: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haoord,我是xxx大学02届生物科学专业一名本科毕业生。现在已有一年多的检测工作经验。在此向贵处求职。 大学期间,我较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使自己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喜欢泡图书馆,期间阅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并涉猎了检测方面、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我在思想上积极进步,热爱祖国,是学校第70期党校学员,并以85分的成绩名列前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隶属于地理科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50年开始招生,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专业,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以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为支撑,依托重庆市级实验(实习)教学中心和完善的3G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金佛山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10余实验实习基地,以培养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乐教适教的地理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地理研究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键问题和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知道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GIS、ARS和地图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能力。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具备完整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

教育地理学教学大纲

《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地理环境处于大气、陆地、水域的交接部分,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是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二)、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联系密切。 四、参考教材体系 参考教材:《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鹿守本编著,1999)、《蓝色的国土》(广西教育出版社,杨文鹤著,1998)、《富饶的宝藏》(广西教育出版社,柯贤坤著,1998)、《海岸—通向海洋的虹桥》(广西教育出版社,王颖著,1998)、《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陈学雷著,2000)、《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编著,1999)、《普通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邓绶林主编,1985)、《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树荣主编,1985)、《水文与地貌》(华东师范地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题

同学情谊深似海 一、绪论 掌握: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肥力)、本质属性(肥力,自净) 理解: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土壤发生、制图、相互作用、土壤资源)二、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理解:1、土壤组成部分(固相、液相、气相、土壤生物有机体) 2、水解作用(脱盐阶段、脱硅阶段、富铝化阶段) 3、土壤次生矿物 4、硅铁铝率(北方以2:1为主,南方以1:1为主) 5、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 6、壤土相对于黏土和砂土的优势 7、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腐殖质化) 掌握:1、团粒结构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气的作用 三、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理解:毛管水、吸湿系数、凋萎系数 掌握:土壤含水量计算方法 掌握:1、胶体性质 2、92页到93页全部 理解:土壤溶液的酸碱性(酸性、碱性PH值) 掌握:1、如何改良土壤 2、土壤的缓冲性(①概念,②形成机质) 四、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掌握1、气候因素和植物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2、气候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植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五、土壤形成过程 掌握:土壤过程形成的实质(基本规律) 理解:1、土壤形成过程 2、灰化过程、黏化过程、富铁铝化过程、钙化过程、盐化过程

3、土壤剖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4、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168页) 5、土壤个体发育的一般图式(172页) 六、土壤分类 理解:1、中国土壤分类的两个分类 2、两个分类的依据 3、分类体系的等级 掌握:诊断层 七、主要土纲特征 理解:14个土纲 森林土纲系列: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干旱土、均腐土。过渡土纲系列:雏形土、变性土。以及人为土、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新成土、火山灰土 掌握:4个土纲(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均腐土)的成土条件、主要形成过程及形态特征八、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理解:1、土壤的3个地带性(维度、经度、垂直) 2、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九、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 理解:1、土壤退化的概念(①、数量减少②、质量降低) 2、土壤侵蚀防治对策

土壤地理学 考试重点及答案解析剖析

绪论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水平切面近似六边形,垂直于地表的面即为土壤剖面。是土壤的最小体积单位。 4.聚合土体——由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是具体的土壤景观单位,是土壤野外调查与制图的重要对象。 5.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土壤发生层(最基本有三个A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 土壤发生层的A层是指() A淋溶层 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 土壤发生层的B层是指() A淋溶层 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 6.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构型) 7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看,它正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有机自然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 8.俄罗斯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形成受制于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要素。五大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土壤的组成、性质与分布。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 A俄国威廉斯 B德国马伯特C俄国道库恰耶夫D美国马伯特 9.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尚书·禹贡篇》 A《管子·地员篇》B《尚书·禹贡篇》C《说文解字》D《周礼》、《齐民要术》 第一章 1.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特性。

2.土壤矿物质主要源于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A)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和性质影响很大 A原生矿物B次生矿物C可溶性矿物D土壤矿物 下列属于原生矿物的是(C) A石英、蒙脱石B高岭石、蒙脱石C正长石、白云母D铁铝氧化物、水花云母 3.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4.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5.土壤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养分,对植物体起支撑作用。 6.土壤次生矿物主要种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A氧化锰矿物 B氧化铁铝矿物C次生铝硅酸盐类D氧化硅矿物 7.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 A1:1 B1:2C2:1D2∶1+K+型 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 A1:1 B1:2C2:1D2∶1+K+型 8.土壤次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次生粘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吸附性、胀缩性、粘着性、结构性等);同时,其吸附性的存在,使土壤具备了保肥与供肥能力。 9.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等。 主要来源为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须和根的分泌物。 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磷、含硫化合物、脂肪等。 10.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是植物养料的源泉 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3.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土壤形成学说、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发育和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构,研究土壤发育与形成的学说。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2013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获得从事地理科学教学、科学研究、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能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研教活跃”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富有拓展潜力、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 充分发挥本专业在西部地区中学地理教师培养方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科优势,按照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适应21世纪地理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地理基础教育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为基本任务,打造西部地区实力最强、进入国内领先行列的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研教活跃”的地理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教育领域专门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 1.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和优良道德品质修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热爱地理教育事业。 2.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3.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团结协作、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70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