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复习重点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
食品化学复习重点

一、水

1、吸附等温线

(1)定义: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

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对它的

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简称MSI

(2)意义:①脱水的难易程度与相对蒸气压

的关系②如何防止水分在组合食品的各配料

之间的转移③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④可以

预测多大的水分含量时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

长⑤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含

量的生长⑥可以看出不同中非水组分与水结

合能力的强弱

大多数食物的MSI为S形,而水果、糖制品含

有大量糖和其他可溶性小分子的咖啡提取物

以及多聚物含量不高的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3)滞后现象

①定义:采用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

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按解吸过程绘制

的等温线,并不重叠,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

现象。一般来说当Aw值一定时,解吸过程中

的食品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的水分含

②原因:a食品解吸过程中的一些吸水部位与

非水组分作用而无法释放出水分.

b.食品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毛细管现象,欲填

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

c.解吸时将使食品组织发生改变,当再吸水时就无法紧密结合水分

2、水分活度与脂肪氧化的关系

(1)水分活度的定义

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

和蒸气压的比值:Aw=P/

物理意义:生物组织和食品中能够参与生

理活动中的水分含量和总含量的关系

(2)Aw与脂肪氧化的关系

从极低的Aw值开始,脂类的氧化速度随着

水分的增加而降低,直到Aw值接近等温线

Ⅰ与Ⅱ边界时,速度最低。此时加入到非

常干燥的食品样品中的水明显干扰了脂类的氧化,这部分水被认为能结合脂类的氢过氧物,干扰了它们的分解;另外,这部分水能同催化氧化的金属离子发生水合作用,降低其催化效率,于是阻碍了氧化。而进一步增加水将会引起氧化速度增加,直到Aw值接近Ⅱ和Ⅲ的边界,这时水超过了Ⅰ和Ⅱ的边界,增加了氧的溶解度和脂类大分子的肿胀,暴露出更多的催化部位,加速了氧化。再进一步增加水就使氧化速度降低,因为这时的Aw值较大(>0.8),加入的水对体系内的催化剂产生了稀释效应从而降低了其催化效力,减缓了脂类的氧化速度。

3、水分的分类

根据其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可以将食品中的水分为结合水和体相水

(1)结合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水,具有低流动性、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等特性。根据结合水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的不同,结合水又可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和多层水。

①化合水,又称为组成水,是指非水结合得最牢固的,并构成非水物质整体的那部分水。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为0、不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②邻近水,是指处在非水组分亲水性最强的基团周围的第一层位置,主要的结合力是水-离子和水-偶极间的缔合作用,与离子-离子基团缔合的水是结合最紧密的邻近水,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在-40℃不结冰、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大大减少、不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

③多层水:大多数多层水在-40℃不结冰,其余可结冰,但冰点大大降低。有一定融指的能力、与纯水比较分子平均运动大大减少、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2)体相水:又称游离水,是指食品里除结合水以外的一部分水。能够结冰,但冰点有所下降,溶解溶质的能力强,干燥时易被除去,与纯水分子平均运动接近。很适于微生物生长和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可以分为不移动水或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4、食品中的离子、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分别以何种方式与水作用?

(1)与离子或离子基团相互作用的水是食品结合得最紧密的一部分水,它们通过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电荷与水分子偶极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而产生水合作用。在稀盐溶液中,离子的周围存在多层水,离子对最内层和最外层的水产生的影响相反,因而使水的某些物理性质不相同,最外层的水与稀溶液水的性质相似。

(2)水能够与各种合适的基团,如羟基、氨基、羧基、酰胺或亚氨基等极性基团形成氢键。水与溶质之间的氢键键合比水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弱。

(3)水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把疏水性物质,如烃类、稀有气体、脂肪酸、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等加入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使临近非极性部分的水-水氢键增加,从而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

水对于非极性物质产生的结构形成响应,一种有两个重要的结果:笼形水合物的形成和蛋白质中的疏水相合作用

笼形水合物是冰状包合物,其中水是“主体”物质,一般有20-74个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了笼状结构,物理截留了另一种被称为“客体”的分子。“客体”是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疏水相互作用,就是疏水基团尽可能聚集(缔合)在一起以减少它们与水分子的接触。

5、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有哪些影响?

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所以降低水分活度,能使食品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酶促反应受抑制。

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首先必须进行离子化或水合作用,而这个作用的条件必须是有足够的体相水

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由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若降低水分活度,就减少了参加反应的体相水的数量,反应速率变慢。

④许多以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并且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

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一定限度的Aw: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0.99-0.94),酵母菌次之(0.94-0.80),霉菌的敏感性最差(0.94-0.8)。当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⑥除化学反应与微生物生长外,Aw对干燥与半干燥食品的质构也有影响。

6、冷冻食品

(1)六方冰晶是大多数冷冻食品中重要的冰结晶形式。其有两个形成条件①在最适度的低温冷却剂中缓慢冷冻②溶质的性质及浓度均不严重干扰水分子的迁移。

(2)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

①水转化为冰后,其体积的膨胀会产生局部压力,使具有细胞组织结构的食品受机械性损伤,造成解冻后汁液的流失,或者使得细胞组织内的酶与细胞外的底物接触,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②冷冻浓缩效应③反复冻融会加速老化

二、碳水化合物

1、简述蔗糖、麦芽糖、乳糖、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糖元的结构(要把糖苷键

写出来)

①蔗糖:一分子α-D-吡喃葡萄糖基和一分子D-吡喃果糖基头与头相连(还原端与还原端相连)而形成,是一种冷冻稳定剂。

②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通过α构型的1,4键连接,在环的末端具有潜在的游离醛基,有还原性,即为还原糖。

③乳糖:一分子β-D-半乳糖和一分子α-D-葡萄糖在β-1,4-位形成糖苷键相连

④支链淀粉:其分子中有主链,其上分出支链,各个葡萄糖残基间通过α-1-4-糖苷键相连,但在分枝点则以α-1-6-糖苷键相连,主链中每隔6-9个葡萄糖残基就有一个分支,每个分支平均含有15-18个葡萄糖残基,平均每24-30个葡萄糖残基中就有一个非还原性尾基,整

个分子伸展开就像树枝一样。

⑤直链淀粉:由葡萄糖单位组成,是α-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链状分子,但是从立体构象上看,并非线形,具有次级结构。即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关系使链卷曲盘旋成左螺旋状。

⑥糖元:有多个α-D-葡萄糖连接而成,类似支链淀粉,但糖元支链更多更短,近似球形。

2、乳糖不耐症

①定义:如果缺少乳糖酶,乳糖保留在小肠肠腔内,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乳糖有将液体引向肠腔的趋势,产生腹胀和痉挛。乳糖不耐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

②解决方法:a.通过发酵(生产酸奶和乳制品)时除去乳糖

b.加入乳糖酶减少乳中乳糖。

酸奶活菌被加入到冷藏乳中,细菌在冷藏温度下暂停活动,且不会改变乳的风味,但是到达小肠后便立即释放乳糖

3、淀粉的糊化和老化

(1)糊化

a.定义: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称

之为淀粉的糊化

b.本质:微观结构从有序到无序

c.影响因素:①淀粉晶体结构:淀粉分子之间的结合程度、分子排列紧密程度、淀粉

分子形成微晶区的大小等,影响淀粉分子的糊化难易程度。小颗粒淀粉

结构较为紧密,糊化温度较高,相反,大颗粒淀粉分子糊化比较容易。

②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例:含支链淀粉高的淀粉容易发生糊化,含直

链淀粉高的淀粉不易糊化,还有一些淀粉仅含有支链淀粉,这些淀粉一

般产生清糊,淀粉糊相当稳定,不容易发生老化现象。

③水活度(水分含量):在水活度较低时,糊化就不能发生或者发生的程

度非常有限(一般为30%)

④糖类:高浓度糖降低了淀粉糊化的程度、黏度的峰值和所形成凝胶的强

度(蔗糖>葡萄糖>果糖),

⑤而脂类化合物,由于能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推迟淀粉粒的溶胀

⑥在pH<4时,淀粉水解为糊精,黏度降低。在pH4-7时,几乎无影响,

pH=10时,糊化速度迅速加快。

⑦淀粉酶:使糊化速度加快。新米(淀粉酶酶活高)比陈米更易煮烂。

⑧离子:阳离子对糊化的促进作用:

阴离子对糊化的促进作用:水杨酸

d.如何利用糊化:一般食物都希望得到高度糊化,高度糊化的食品松软、适口性好、容

易复水速食,方便食品(方便面、方便米饭),就是利用糊化原理和防老化原理制成的食品。

(2)老化

a.定义:稀淀粉溶液冷却时,线性分子重新排列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浓的淀粉糊

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较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

淀粉溶解度减小的整个过程称为老化。

b.本质:淀粉由分散态向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排列

定位

c.影响因素:①分子结构的影响:含支链淀粉高的淀粉不易发生老化,含直链淀粉高的

易发生糊化

②分子大小:对于直链淀粉,分子量太大的取向困难,分子量小的易于扩散,分子量适中的易于聚集沉淀,而对于支链分子,支链长度较均一等均会提高初始回生速率

③溶液浓度:浓度大,则分子碰撞机会多,易聚沉;浓度小,则不易聚沉

④pH值和无机盐:回生速率在pH=5~7时最快,过高或者过低的pH均会降低回生速率,pH=10以上则不发生回生现象,pH低于2回生缓慢。

阴离子和阳离子都会抑制淀粉回生有以下顺序

阴离子:;

阳离子:

d.如何防止老化

①80℃以上高温迅速脱去水分(降至0℃以下迅速脱水)

②具有表面活性的大多数极性脂类可延迟面包心变硬

③多糖(除果胶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可与淀粉竞争水分子干扰淀粉分子平行靠拢,从而起到抗老化作用。

三、脂类

1、同质多晶

(1)定义:是指一种物质化学组成相同,在不同结晶条件下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不同形态的固体晶体称为同质多晶体,其固体形态不同但是熔化后液相相同。天然油脂一般都存在同质多晶现象。

(2)α、β’、β晶型是其中最常见的晶型。

熔点、密度、有序程度、稳定性:β>β’>α

(3)晶型转变:同质多晶物质在形成结晶时可以形成多种晶型,多种晶型可以同存在,也会发生转化。

单酸三酰基甘油从熔化状态开始冷却:

①先结晶成α型。α型进一步冷却,慢慢转变成β型

②α型加热到熔点,快速转变为β型

③通过冷却熔化物和保持在α熔点以上几度的温度,可直接得到β’型

④β’加热到熔点,开始熔化并转变到β型

⑤单向转变(单变):由不稳定的晶型向稳定的晶型转变

(4)影响晶体形成的因素:①油脂分子的结构:一般来说单纯性酰基甘油酯容易形成稳定的β型结晶

②油脂分子的来源:不同来源的油脂形成晶型的倾向不同,椰子油、可可脂、菜子

油、牛脂、改性猪油更易于生成β’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等易于形

成β型

③油脂的加工工艺:a.降温条件:熔体冷却时,首先形成最不稳定的晶型,因为其

能量差最小,形成一种晶型后晶型的转化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降温速度快,分子

很难良好定向排列,因此形成不稳定的晶型。

b.晶核:优先生成已有晶核的晶型,添加晶种是选择晶型的最易手段

c.搅拌状态:充分搅拌有利于分子扩散,对形成稳定的晶型有利

d.工艺手段:温度调控:利用洁净方式改变油脂的性质,使得到理想的同质多晶型

和物理状态,以增加油脂的利用性和应用范围。

2、油脂氧化机制和区别

(1)定义:不饱和脂肪酸在催化剂(镍)的作用下不饱和双键上加氢从而把室温下液体的

油变成固态的脂,如植物黄油(人造奶油等)

(2)目的:提高油脂熔点、改变塑性、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3)有利因素:稳定性增加,颜色变浅,风味改变,便于运输和贮存,制造起酥油,人造黄油等。

(4)不利因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双键的位移和反式异构体的产生

4、影响脂肪氧化的因素

①油脂的脂肪酸组成:顺式比反式易氧化;共轭双键比非共轭双键容易氧化;当甘油酯中

脂肪酸的无规则分布有利于降低氧化速率;当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大于0.5%时,氧化速度会明显加快

②温度:温度上升,氧化速率加快

③氧:氧化速度与油脂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成正比

④水分:向十分干燥的干燥食品中加入水,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氧化速度降低;水分活度

在0.33-0.73间,水分活度增大,氧化速率升高;水分活度达到0.73以上后,水分含量升高,氧化速率降低

⑤光和射线:光和射线不仅能促使氢过氧化物分解,还能引发游离基,从而促进氧化。光

的波长和强度不同,对油脂氧化过程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波长越短,油脂吸收光的作用越强

⑥助氧化剂:过渡态的金属,尤其是含有两个或多个核外电子的具有一定氧化还原活性的

金属离子是油脂氧化的主要催化剂,不同金属催化能力强弱排序为:铅>铜>黄铜>锡>锌>铁>铝>不锈钢>银

为什么亚油酸氧化速度远高于硬脂酸?

油脂的氧化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亚油酸是不饱和羧酸,含有两个碳碳双键,而碳碳双键易被氧化,硬脂酸是饱和羧酸,均为单键,室温下链引发反应较难发生,且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的8,14,11三个碳原子位置是烯丙基结构,但11位与两个双键相邻,是1,4-戊二烯结构,因此11位碳氢键因反应活化能耿霞,反应活性更高而优先产生自由基,同样经电子离域作用,重排产生具有1,3-戊二烯(π-π共轭双键)结构9,13位自由基,亚油酸酯的自动氧化速度比油酸酯快10-40倍。

5、油脂评价指标

①酸价:中和1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用于评价油脂贮藏方法

是否得当及油脂的品质

②过氧化值:一公斤油脂中所含ROOH的毫摩尔数,宜用于衡量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

③羰基值:油脂发生氧化所生成的过氧化物分解后产生含羰基的醛、酮类化合物。用于评

价油脂的氧化程度,羰基值0.2表明油脂开始酸败

④碘价:100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是衡量油脂中双链数的指标

⑤丙二醛测定:酚类+TBA→有色化合物,丙二醛的有色物质在530nm处有最大吸收,其

他醛的有色物质最大吸收在450nm处

6、简述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DHA的结构

①硬脂酸(十八酸):是一种十八碳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单键

②油酸(顺-9-十八碳烯酸)是一种单不饱和ω-9脂肪酸,只有一个不饱和双键在9碳位

置,是顺式结构

③亚油酸(顺-9,顺-12-十八碳二烯酸)其两个顺式不饱和双键位于碳9、12位置,有十

八个碳,碳链中8、11、14三个碳原子是烯丙基结构,但11位与两个双键相邻,是1,4-戊二烯结构

④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其十八碳的碳链上,在碳9、12、15处有三个不饱和

双键,其碳链与亚油酸相比除11位外,多了一个碳-14位,也是1,4-戊二烯的结构。⑤花生四烯酸(顺-5,顺-8,顺-11,顺-14-二十碳四烯酸)是一种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碳5、8、11、14位置有4个不饱和双键,还有一个碳氧双键

⑥DHA(全顺式-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是ω-3不饱和脂肪酸,在碳4、7、

10、13、16、19位置有不饱和双键。

四、氨基酸、肽和蛋白质

1、限制性氨基酸

定义:在食品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缺少或数量不足,使得食物蛋白质转化为机体蛋白质受到限制,这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就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主要种类:苏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2、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

蛋白质变性: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使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天然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则解体,有秩序的螺旋型,球状构型变为无秩序的伸展肽链,使天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改变并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不包括一级结构上肽链的断裂。(1)物理因素:①温度:当蛋白质溶液被加热并超过一个临界温度时,蛋白质发生变性,热变性所需温度与蛋白质本质、纯度和pH有关;水对于蛋白质的热变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盐和糖也会影响水溶液中的蛋白质的热稳定性;蛋白质的热变性具有很大的温度系数;一般是50℃-70℃;容易凝固的蛋白质有可溶性清蛋白和球蛋白,蛋白质中-SH 的与变性蛋白质在水中凝固作用成正比,脯氨酸或羟脯氨酸能阻碍蛋白质彼此形成交联,使蛋白质不易凝固

②pH:一般在等电点范围内,最易凝固

③静水压:大多数蛋白质在100~1200Mpa压力范围经受诱导变性,压力诱导转变的中点出现在400~800Mpa;主要是因为蛋白质是柔性的和可压缩的,球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内部有一些空穴仍然存在;压力诱导的蛋白质变性是高度可逆的;高静水压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应用于食品杀菌或蛋白质的凝胶作用,可以不可逆的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导致微生物的细胞器的离解。

用途意义:a.压力胶凝形成的凝胶更软

b.牛肉嫩化

c.不损害营养、天然色素及风味、不导致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d.对龙虾、贝类、鲍鱼等水产品进行脱壳

④剪切作用:揉搓、振动、打擦等操作产生的机械剪切可能使蛋白质变性。揉搓或滚压产生剪切力可打破α-螺旋;当一个转动的叶片产生高剪切时,造成亚音速的脉冲,导致蛋白质变性,剪切速度越高,蛋白质变性程度越高;高温和高剪切力相结合能导致蛋白质不可逆的变性

(2)化学因素:①pH值:常温下,大多数蛋白质仅在pH值4-10之间是稳定的

②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

非极性侧链在有机溶剂中比在水中更易溶解,因此会削弱疏水相互作用。

③有机溶质:尿素和盐酸胍(GuHCl)诱导的蛋白质变性,打断了氢键导致蛋白质变性,

通过提高疏水氨基酸残基在水相的浓度,也降低了疏水相互作用。

④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强有力的变形剂,起作用如同蛋白质疏水

区和亲水环境的媒介物,打断了疏水相互作用

⑤促溶盐:两种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a.低浓度时,离子通过非特异性的静电相互

作用。这时与盐的性质无关 b.高浓度,盐具有影响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离子特异效

应,和NaF这样的盐能促进蛋白质结构的稳定性,而NaSCN和的作用相反

⑥还原剂:还原剂能还原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交联,因而改变了蛋白质的构象。如果

二硫键断裂,一般为不可逆变性。

3、蛋白质乳化与脂肪乳化的区别

4、表面静电与pH

5、食品蛋白质功能性质的定义、分类和一些食品感官之间的关系

(1)定义: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分类:①按食品蛋白质理化性质特征分类

②按功能特性作用机理分类:

a.水化性质(取决于蛋白质-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吸收和保留、湿润性、肿胀、粘着

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

b.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沉淀作用、凝胶作用和形成各种其他结构(蛋白质面团

和纤维)

c.表面性质主要关系到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作用和泡沫特征

这几类性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3)与食品感官之间的关系:

①水合性:对于食品体系,蛋白质的持水能力比它的结合水的能力更为重要。持水能力是指蛋白质并将水保留在蛋白质组织中的能力,被保留的水是指结合水、流体力学水和流体动力学水和物理截流水的总和,其中物理截流水对持水能力的贡献最大。蛋白质截流水的能力与绞碎肉制品的多汁和嫩度相关,也与焙烤食品和其他凝胶类食品的理想质构相关

②溶解度:a.乳化性质:蛋白质吸附在分散相和连续相的界面,并具有阻止油滴聚结的物理和流变学性质,对食品体系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b.起泡性质:是指蛋白质在气-液界面形成坚韧的薄膜使大量气泡并入和稳定的能力,泡沫类型产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质构和口感与分散的微细空气泡有关,蛋白质在泡沫食品体系中对泡沫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黏度:是一些变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蛋白质溶液在高浓度时,不具有牛顿流体的性质。蛋白质缔合水对溶剂流动性质产生长距离的影响。

蛋白质溶液流体特征

–假塑性流体:剪切速度增加时粘度系数减少

?蛋白质切变稀释的原因

–分子朝着流动方向逐渐取向,使磨擦阻力减少。

–蛋白质的水合范围沿着流动方向形变。

–氢键和其他续键的断裂导致蛋白质聚集体或网络

结构的解离。

④胶凝作用: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过程。蛋白质从“溶胶状态”转变成“似凝胶状态”,在许多食品的制备中起着主要作用,是食品具有期望的质构和口感。例如,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对各种乳品、果冻、凝结蛋白、明胶凝胶、各种加热的碎肉或鱼制品、大豆蛋白凝胶、膨化或喷丝的组织化植物蛋白和面包面团等食品的感官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胶凝作用不仅可用用来形成固态粘弹性凝胶,而且还能增稠,提高吸水性、颗粒黏结和乳状液或泡沫的稳定性

⑤与风味物质结合性:挥发性的风味物质与水合蛋白质之间疏水相互作用结合

五、维生素

1、热烫和热加工造成的维生素损失

温度越高,损失越大;

2、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六、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食品中的各种色素的分子都是由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组成的。

发色基:可以使有机物在紫外及可见区内吸附的基团称为生色基

助色基:与共轭链或生色基相连时可使分子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方向的基团

1、食品色素的分类

(1)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又可分为植物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动物色素:血红素;微生物色素:红曲色素;人工合成色素包括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靛蓝、亮蓝等

(2)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四吡咯衍生物:叶绿素和血红素;异戊二烯衍生物:类胡萝卜素;多酚类衍生物:花青素;酮类衍生物:血红素、姜黄素;醌类衍生物:虫胶色素、胭脂虫红素;人工合成色素有一些含有-N=N-结构,由此将他们分为偶氮色素:胭脂红、柠檬黄,另一些无此结构则称为非偶氮化合物:赤藓红、亮蓝。

(3)按溶解性质分类:可分为水溶性色素:花青素和以上合成色素和脂溶性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2、四吡咯色素:是自然界中存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色素,母体的分子结构是由4

个吡咯环的α碳原子通过4个次甲基桥连起来的大环共轭体系

a.叶绿素:高等植物和其他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

b.血红素:血红素是亚铁卟啉化合物

3、肉品的色素

4、肉品发绿的原因

血红素在强烈氧化后会变成绿色,反应发生在α-亚甲基上,绿色的形成有三种情况:

A. 由于一些细菌活动产生的可直接氧化α-亚甲基

B. 由于细菌活动产生的等硫化物,在氧或存在下,可直接加在α-亚甲基上。

C. 由于过量引起。

5、肉品的护色

(1)采用低透气性材料、抽真空和加除氧剂。

(2)高氧压护色

(3)采用100%CO2条件,若配合使用除氧剂,效果更好。

腌肉制品的护色一般采用避光、除氧。

6、亚硝酸盐发色原理

七、食品风味物质

风味(flavor):是指人以口腔为主的感觉器官对食品产生的综合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及触觉)。

特点: (1) 成分多,含量甚微;(2) 大多是非营养物质(3) 味感性能与分子结构有特异性关系;(4) 多为对热不稳定的物质。

分子的几何异构和不饱和度、大环酮碳数不同、取代基不同、旋光异构体等都对气味有影响水果的香气成分: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α-宁烯等;

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⑤哈密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t, 6c壬二烯醛(阈值为3 10-6);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 6c 壬二烯醛(阈值为10-5)。

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呈香物质以各种酯类(己酸乙酯、

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为主体,而羰基化合物、羧酸类、醇类及酚类也是重要的芳香成分。水产品的气味:淡水鱼的腥味的主体成分是哌啶,存在于鱼腮部和血液中的血腥味的主体成分是α-氨基戊酸。

形成乳制品不良风味的途径:①乳脂氧化形成的氧化臭,其主体是C5~C11的醛类,尤其是2,4-辛二烯醛和2,4-壬二烯醛。②牛乳在脂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低级脂肪酸,产生酸败味。③牛乳在日光下日照,会产生日光臭味。⑤牛乳长期贮存产生旧胶皮味,其主要成分是邻氨基苯乙酮。

八、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

1、水产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①河豚毒素:一种生物碱,神经毒素,稳定性高,为氰化钠的1000倍

?有毒部位主要有卵巢和肝脏

②麻痹性贝类中毒

?海洋生物毒素,四氢嘌呤衍生物;神经核肌肉麻痹剂

③腹泻性贝类毒素:有毒活性肽

?海葵毒素

?芋螺毒素

?蓝藻毒素

2、食物过敏:各种肉类、鱼类、蛋类以及各种蔬菜、水果都

可能成为某些人的过敏原食物。

物质结构: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维生素)、色素(叶绿素、血红素)

维生素

叶绿素

血红素

食品化学与分析期末考题(整理后)

食品化学 第二章水 1.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 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 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 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点。 答:结合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不能结冰;不能做溶剂;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自由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能结冰;能做溶剂;能被微生物利用;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答:(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因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 (2)结合水的蒸气压比自由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自由水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 且结合水的沸点高于一般水,而冰点却低于一般水。 (3)自由水能为微生物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2.简述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答: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AW越高,食品越不稳定,反之,AW越低,食品越稳定。这是因为食品中的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是引起食品品质变化的重要原因,降低AW值可以抑制这些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食品的稳定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与微生物密切相关,而食品中微生物的存活及繁殖生长与食品水分活度密切相关。?? ⑴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⑵很多化学反应是属于离子反应。⑶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⑷许多以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有时除了具有底物作用外,还能作为输送介质,并且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 3. 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水分活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αW对微生物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细菌生长需 要的αW较高,而霉菌需要的αW较低,当αW低于0.5后,所有的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 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 作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左右)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

食品化学蛋白质期末考试重点

蛋白质 42、蛋白质的分类:简单蛋白质、结合蛋白质(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球状蛋白质、纤维状蛋白质(根据分子的形状分类) 结构蛋白质、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食品蛋白质(根据功能分类) 43、氨基酸的组成与结构:氨基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是α-氨基酸。在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α-碳原子、一个氢原子、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一个侧链R基,氨基酸的差别在于含有化学本质不同的侧链R基。 44、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45、从营养学上分类 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日常膳食中供给一定的数量。8种,苏、缬、亮、异亮、赖、色、苯丙、蛋。婴儿10种,加组和精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自身合成,不需要通过食物补充的氨基酸,12种。 限制性氨基酸:在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缺少或数量不足,使得食物蛋白质转化为机体蛋白质受到限制,这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就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大米:赖氨酸、苏氨酸大豆:蛋氨酸。 46、等电点的计算:侧链不带电荷基团氨基酸:pI=(pKa1+pKa2)/2 酸性氨基酸:pI=(pKa1 + pKa3)/2 碱性氨基酸:pI=(pKa2+ pKa3)/2 (1、2、3指α-羧基、α-氨基、侧链可离子化基团) 4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即构象,不涉及侧链部分的构象。螺旋结构(α-螺旋常见、π-螺旋、γ-螺旋),折叠结构(β-折叠、β-弯曲) 48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 (空间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配位键) 疏水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之间的疏水作用力是水与非极性基团之间热力学上不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倾向于聚集,使得与水直接接触的面积降至最低。水的特殊结构导致的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的相互作用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49蛋白质的变性 定义:蛋白质变性是指当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时,使蛋白质分子内部的二、三、四级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功能丧失或物理化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知识点总结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水分 2.1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和功能2.1.1水分含量 ?普通生物和食物中的水分含量为3 ~ 97%?生物体中水的含量约为70-80%。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为256±199,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成年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为58-67% 不同部位水分含量不同:皮肤60 ~ 70%; 肌肉和器官脏70 ~ 80%;骨骼12-15%植物中 水分的含量特征?营养器官组织(根、茎和叶的薄壁组织)的含量高达70-90%?生殖器官和组织(种子、微生物孢子)的含量至少为12-15%表2-1某些食物的含水量 食物的含水量(%) 卷心菜,菠菜90-95猪肉53-60新鲜鸡蛋74牛奶88冰淇淋65大米12面包35饼干3-8奶油15-20 2.2水的功能 2.2.1水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1。稳定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使它们表现出特定的生物活性2。体内化学介质使生化反应顺利进行。营养物质,代谢载体4。热容量大,体温调节5。润滑 。此外,水还具有镇静和强有力的作用。护眼、降血脂、减肥、美容2.2.2水的食物功能1。食品成分 2。展示颜色、香气、味道、形状和质地特征3。分散蛋白质、淀粉并形成溶胶4。影响新鲜度和硬度

5。影响加工。它起着饱和和膨胀的作用。它影响 2.3水的物理性质2. 3.1水的三态 1,具有水-蒸汽(100℃/1个大气压)2、水-冰(0℃/1个大气压)3、蒸汽-冰(> 0℃/611帕以下) 的特征:水、蒸汽、冰三相共存(0.0098℃/611帕)* * 2.3.2水的重要物理性质256水的许多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比热容、熔化热、汽化热、表面张力和束缚常数 数,都明显较高。*原因: 水分子具有三维氢键缔合, 1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为1;水结冰时,0℃时冰密度为0.917,体积膨胀约为9%(1.62毫升/升)。实际应用: 是一种容易对冷冻食品的结构造成机械损伤的性质,是冷冻食品工业中应注意的问题。水的沸点与气压成正比。当气压增加时,它的沸腾电流增加。当空气压力下降时,沸点下降 低 : (1)牛奶、肉汁、果汁等热敏性食品的浓缩通常采用减压或真空来保护食品的营养成分。低酸度罐头的灭菌(3)高原烹饪应使用高压3。水的比热大于 。水的比热较大,因为当温度升高时,除了分子的动能需要吸收热量外,同时相关分子在转化为单个分子时需要吸收热量。这样水温就不容易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海洋气候就是这样

2016年10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食品中维系自由水的结合力是() A.氢键 B.离子键 C.毛细管力 D.共价键 2.水分的等温吸湿曲线中II的水主要为() A.单分子层水 B.多分子层水 C.自由水 D.体相水 3.下列糖类化合物中属于单糖的是(). A.葡萄糖 B.蔗糖 C.乳糖 D.果胶 4.属于低聚糖的化合物是() A.半乳糖 B.水苏糖 C.葡萄糖 D.淀粉 5.下列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是() A.亚油酸 B.二十二碳六烯酸 C.硬脂酸 D.油酸 6.抑制钙吸收的因素是() A.糖类 B.维生素D C.蛋白质 D.膳食纤维 7.检验油脂开始酸败最直观的方法是() A.视觉检验 B.嗅觉检验 C.味觉检验 D.触觉检验 8.关于分光光度法应注意的问题,正确说法的是() A.应在吸光度1~2范围内测定,以减少光度误差 B.适当调节PH或使用缓冲溶液可以消除某些干扰反应 C.应尽量加大显色剂,以达到反应平衡,测量应尽快进行 D.以一定的次序加入试剂很重要,加入后立即进行测定 9.在食品分析方法中,极谱分析法属于() A.物理分析法 B.微生物分析法 C.电化学分析法 D.光学分析法 10.食品中维生素D的常用测定方法是() A.滴定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 C.重量法 D.微生物法 11.硫胺素在光照射下发生荧光的颜色是() A.蓝色 B.蓝绿色 C.黄色 D.黄绿色 12.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过程中生成的化合物是() A.红色脎 B.脂色素 C.亚甲蓝 D.胡萝卜素 13.下列属于仪器分析法的是() A.微生物检测法 B.滴定法 C.色谱法 D.旋光法 14.下列属于天然甜味剂的化学物质是() A.没食子酸丙脂 B.胭脂红 C.甜菊糖 D.硫酸钙 15.在肉类腌制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的作用是() A.着色剂 B.甜味剂 C.抗氧化剂 D.发色剂 16.测定食品中拟除虫菊脂常采用的测定方法是() A.分光光度法 B.薄层层析法 C.原子吸收光谱法 D.气相色谱法

食品加工保藏期末考试卷

1、为延长果蔬原料贮藏保鲜期,应尽量排除环境中的氧 2、传导型罐头杀菌时,其冷点在于罐头的几何中心位置。(V) 3、食品冻藏过程中发生的“重结晶”现象是指食品中产生比重大于冰的结晶。 5、按浓缩的原理,冷冻浓缩、超滤、反渗透、电渗析属于非平衡浓缩。 6、微波加热过程中,物料升温速率与微波频率成正比。 7、辐射保藏技术属于一种冷杀菌技术。 8、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没有发酵作用。 9、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使用各种添加剂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达到某种加工目的。 10、食品包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食品的品质,使其在运输、贮藏中品质不变或减少损失。 1、牛初乳是指母牛产后3~7日内分泌的乳汁。 2、pH小于的番茄制品罐头属于酸性食品。 4、冷冻干燥可以较好地保留食品的色、香、味及热敏性物质,较好的保留原有体积及形态,产品易复水,因此是食品干燥的首选方法。 6、微波具有穿透力,适用于所有密闭袋装、罐装食品的加热杀菌。(X) 8、腌渍品之所以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是因为盐或糖形成高渗环境,从而使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抑制。 9、苯甲酸及其盐类属于酸性防腐剂。 1、宰后肉的成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环境温度的提高而成熟所需的时间缩短。(V) 5、浓缩时,蒸发1公斤水分必需提供1公斤以上的蒸汽才能完成。 6、微波用于食品加热处理的最大缺点是电能消耗大。 7、进行辐射处理时,射线剂量越大,微生物的死亡速率越快,因此,食品辐射时应采用大剂量辐射。 8、溶液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均匀混合的物态体系。 9、维生素E属于水溶性抗氧化剂。 1、判断水产原料新鲜度的方法有感官鉴定法、化学鉴定法及微生物鉴定法。 3、冻藏食品解冻时,只有当食品全部解冻后,食品的温度才会继续上升。(V) 4、食品干燥过程中,只要有水分迅速地蒸发,物料的温度不 会高于湿球温度。 5、在结晶过程中,只要溶液的浓度达到过饱和浓度就能产生 晶核,开始结晶。 6、微波可以用食品的膨化。 7、某物质在辐射过程中,其G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耐辐射。 8、采用烟熏方法中的冷熏法熏制食品时,制品周围熏烟和空 气混合物的温度不超过22℃ 9、化学保藏这种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食品原有的品 质状态,它属于一种暂时性的或辅助性的保藏方法。 3、无论对于哪类食品物料的冷藏,只要控制温度在食品物料 的冻结点之上,温度愈低,冷藏的效果愈好。(X) 4、对食品进行干燥处理可以达到灭菌、 灭酶的目的,从而延长保存期。(X) 8、对微生物细胞而言,5%的食盐溶液属于高渗溶液。(V) 10、在通用产生编码(条形码)中数码的3~7位数字为商品 生产商、商品类别和检查代号。 2、芽孢菌的耐热性要高于一般的微生物。 6、微波在食品运用过程中除考虑食品的质量之外,很重要的 一个问题是必须注意泄漏问题。 7、137Cs γ辐射源半衰期比60Co长,因此,在食品辐射保 藏中采用较多。 1、果蔬的有氧呼吸与缺氧呼吸释放的能量相同,产物不同。 4、谷物与种子干燥后,为了防止霉菌生长,储藏环境的相对 湿度需控制在~之间。 5、多效真空蒸发浓缩可以节省蒸发的蒸汽消耗,且随效数的 增加,耗汽量不断下降,因此效数越多越好。 3、果蔬类在冷藏过程中,冷藏环境的气体组成可能随果蔬的 呼吸作用而发生变化。 2、超高温瞬时杀菌适应于所有食品的杀菌。 ??4、在对流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 水分梯度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而微波 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水分梯度与温度 梯度的方向相同。 3、当温度低于0℃时,食品物料中的水分即开始冻结。 7、食品进行辐射处理时,被照射物质所吸收 的射线的能量称为吸收量,其常用单位有居里 (Ci)、贝克(Bq)和克镭当量。(X) 10、在通用产生编码(条形码)中我国的代号为96。 9、化学防腐剂包括能杀灭微生物的杀菌剂。 2、有一种罐头食品的加热曲线为转折型加热曲线,这种罐头 的内容物可能含有大量气体。 10、用铝质(冲拔)两片罐灌装充气果汁和碳酸饮料一般是可 行的。 2、低酸性罐头的热杀菌,常以___________作为杀菌的对象菌。 A、枯草芽孢杆菌 B、埃希氏大肠杆菌 C、志贺氏沙门氏菌 D、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3、下列几种食品冷藏时,_______的冷藏温度会高些。 A、苹果 B、鱼 C、鸡肉 D、香蕉 4、干燥过程中的湿热传递是指________+。 A、热量传递 B、水分传递 C、A和B D、温度变化 8、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食品发酵过程中发酵菌代谢产物的是 _________。A、CO2 B、H2O C、C2H5OH D、O2 9、下列防腐剂中,________不属于酸性防腐剂。 A、苯甲酸钠 B、丙酸钙 C、山梨酸钾 D、对羟基苯甲酸酯 6、在用微波处理下列材料时,________种材料温度上升最慢。 A、水 B、木材 C、聚乙烯 D、肉类 7、食品辐射保藏中所用到的γ射线能量最大 不应超过_________。 A、5 MeV B、10 MeV C、5 krad D、10 krad 8、下列物质中,有可能是朊解菌的代谢产物的是__________。 A、胺类 B、乳酸 C、乙醇 D、二氧化碳 9、下列杀菌剂中,_________属于氧化型杀菌剂。 A、漂白粉 B、亚硫酸钠 C、保险粉 D、焦亚硫酸钠 10、蒸煮袋分为_____类。

2019暨南大学考研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2019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食品化学 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食品化学》是报考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原因,基本了解最前沿的食品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100分 (2)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小题,10分) 填空题(30小题,30分) 简答题(5小题,50分) 综合性答题(4小题选答3小题,60分)。 三、考查范围 水 掌握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水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食品中水的类型(自由水、结合水)、定义和特点、理解水分活度和水分吸湿等温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冻结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 掌握氨基糖、糖苷、糖醇、糖酸、糖醛酸、低聚糖等概念;单糖、低聚糖的

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焦糖化反应的主要历程和应用;Maillard反应的主要历程、应用和控制、Maillard反应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淀粉的老化、糊化;多糖(果胶、纤维素、其它多糖胶体)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功能特性);了解功能性低聚糖、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 脂类 掌握交酯、酸值(酸价,A V)、皂化值(SV)、碘值(IV)、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同质多晶现象等概念;脂肪酸及三酰基甘油酯的结构、命名;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乳化等),脂肪自动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及应用,反式脂肪的形成及其危害。 蛋白质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键力,蛋白质的变性及其影响因素;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营养变化及其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主要食物蛋白的特性;了解蛋白质的改性方法。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掌握主要维生素(A、D、E、C、B族)的生理功能、加工方法对维生素的影响;矿物质钙、铁、锌等的生理功能及食物因素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加工对矿物质的影响。 酶 引起食品褐变的酶的种类、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风味酶。 色素 掌握常见食品天然色素(吡咯色素、多烯色素、花青素、黄酮类色素、单宁、儿茶素等)的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加工贮藏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在食品中应用的常见天然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优缺点,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 风味化学 掌握夏氏学说、基本味感、味感互作、酸、甜、苦、辣、咸、涩、鲜等的味感物质及其特点;常见植物性食品(含食用菌类)、动物性食品的呈味特点;掌

食品化学各章重点内容

第一章食品中的水分 1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 2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温度的关系如何? 3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品质有哪些影响?)4在水分含量一定时,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果蔬脯水分活度降低剂? 5水具有哪些异常的物理性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6食品的含水量和水分活度有何区别? 7 如何理解液态水既是流动的,又是固定的? 8水与溶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每类有何特点? 9为什么说不能用冰点以下食品水分活度预测冰点以上水分活度的性质? 10 水在食品中起什么作用? 11为什么说食品中最不稳定的水对食品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12冰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冻藏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克服冻藏食品的不利因素? 13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4试述几种常见测定水分含量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15 水分活度、分子移动性和Tg在预测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对他们进行比较? 16 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 17 食品中水分的转移形式有哪些类型?如何理解相对湿度越小,在其他相同条件时,空气干燥能力越大? 第二章食品中的糖类 1为什么杏仁,木薯,高粱,竹笋必须充分煮熟后,在充分洗涤? 2利用那种反应可测定食品,其它生物材料及血中的葡萄糖?请写出反应式? 3什么是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及多糖? 4淀粉,糖元,纤维素这三种多糖各有什么特点? 5单糖为什么具有旋光性? 6如何确定一个单糖的构型? 7什么叫糖苷?如何确定一个糖苷键的类型? 8采用什么方法可使食品不发生美拉德反应? 9乳糖是如何被消化的?采用什么方法克服乳糖酶缺乏症? 10低聚糖的优越的生理活性有哪些? 11为什么说多糖是一种冷冻稳定剂? 12什么是淀粉糊化和老化? 13酸改性淀粉有何用途? 14 HM和LM果胶的凝胶机理? 15卡拉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及用途? 16什么叫淀粉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试指出食品中利用糊化的例子? 17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哪些?谈谈防止淀粉老化的措施?试指出食品中利用老化的例子? 18试述膳食纤维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试从糖的结构说明糖为何具有亲水性? 19 阐述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及其对食品加工的影响。 20 焦糖是如何形成的?它在食品加工中有何作用?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食品中的蛋白质 1.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为何能使蛋白质产生沉淀? 2.为什么通常在面粉中添加氧化剂能使面粉弹性增强,添加还原剂则使弹性降低? 3.盐对蛋白质的溶解性有何影响? 4.简述影响蛋白质水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且如何影响的?

2009年04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鲜的肉中含有的水主要是() A.单分子层水 B.结合水 C.自由水 D.束缚水 2.等温吸湿曲线中区域II水的A w值范围是() A.0~0.25 B.0~0.50 C.0.25~0.80 D.0.80~0.99 3.下列糖类化合物中属于双糖的是() A.甘露糖 B.乳糖 C.葡萄糖 D.纤维素 4. γ-环状糊精的葡萄糖单元聚合度是() A.5 B.6 C.7 D.8 5.味觉从生理角度分类,具有四种基本味觉,即() A.酸、甜、苦、鲜 B.酸、甜、苦、辣 C.酸、甜、咸、辣 D.酸、甜、苦、咸 6.为了使光度误差最小,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溶液的吸光度范围应为() A.0.01~0.05 B.0.01~0.1 C.0.01~1.0 D.0.1~1.0 7.PH计测定的原理是() A.电导分析法 B.库仑分析法 C.直接电位分析法 D.伏安法 8.以下不属于仪器分析法的是()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原子吸收光谱法 C.旋光法 D.电导分析法 9.豆制品应采用的干燥方法是() A.直接干燥法 B.减压干燥法 C.蒸馏法 D.卡尔费休氏法 10.蛋白质测定时,每克氮相当于蛋白质的折算系数是() A.4.25 B.5.00 C.6.00 D.6.25 11.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中还原糖时需要用的指示剂是() A.次甲基蓝 B.硝酸银试剂 C.高锰酸钾溶液 D.斐林试剂 12.食品中维生素D的常用测定方法是() A.质谱法 B.薄层层析法 C.微生物法 D.酶法 1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β-胡萝卜素时的洗脱液是() A.甲醇+三氯甲烷 B.乙醇+丙酮 C.石油醚+三氯甲烷 D.石油醚+丙酮 14.食品中维生素B2的生物定量法是() A.荧光法 B.微生物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分光光度法 15.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低聚糖时,在分析柱上最先分离的糖是() A.单糖 B.双糖 C.低聚糖 D.多聚糖 16.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不包括() A.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B.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官性状 C.掩盖食品的变质 D.有利于食品加工 17.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拟除虫菊酯,所使用的检测器是()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氢火焰检测器 D.火焰光度检测器

2015年食品化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与答案解析(考试必备)

2015年食品化学课程期末考试 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结合水 2.自由水 3.毛细管水 4.水分活度 5.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 7.单分子层水 8.疏水相互作用 二、填空题 1. 食品中的水是以、、、等状态存在的。 2.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3. 水分子之间是通过相互缔合的。 4. 食品中的不能为微生物利用。 5. 食品中水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的比值称之为,即食品中水分的有 效浓度。 6. 每个水分子最多能够与个水分子通过结合,每个水分子在维空间有 相等数目的氢键给体和受体。 7. 由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结合水,以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自 由水。 8.在一定温度下,使食品吸湿或干燥,得到的与的关系曲线称为水分等温吸湿线。 9. 温度在冰点以上,食品的影响其Aw; 温度在冰点以下,影响食品的Aw。 10. 回吸和解吸等温线不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 11、在一定A W时,食品的解吸过程一般比回吸过程时更高。 12、食品中水结冰时,将出现两个非常不利的后果,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单个水分子的键角为_________,接近正四面体的角度______,O-H核间距______,氢和氧的范德华半径分别为1.2A0和1.4A0。 14、单分子层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水主要性质为:①② ③④。 三、选择题 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A具有流动性B在-40℃下不结冰 C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D具有滞后现象 2、结合水的作用力有()。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 一、水的结构 水是唯一的以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冰) (1)气态在气态下,水主要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 (2)液态在液态下,水主要以缔合状态(H2O)n存在,n可变 氢键的特点;键较长且长短不一,键能较小(2-40kj/mol) a.氢键使得水具有特别高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及各种相变热; b.氢键使水分子有序排列,增强了水的介电常数;也使水固体体积增大; c.氢键的动态平衡使得水具有较低的粘度; d.水与其它物质(如糖类、蛋白类)之间形成氢键,会使水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导致固定态、游离态之分。 (3)固态在固体(冰)状态下,水以分子晶体的形式存在;晶格形成的主要形式是水分子之间的规则排列及氢键的形成。由于晶格的不同,冰有11种不同的晶型。 水冷冻时,开始形成冰时的温度低于冰点。把开始出现稳定晶核时的温度称为过冷温度; 结晶温度与水中是否溶解有其它成分有关,溶解成分将使水的结晶温度降低,大多数食品中水的结晶温度在-1.0~-2.0C?。 冻结温度随着冻结量的增加而降低,把水和其溶解物开始共同向固体转化时的温度称为低共熔点,一般食品的低共熔点为-55~-65℃。 水结晶的晶型与冷冻速度有关。 二、食品中的水 1.水与离子、离子基团相互作用

当食品中存在离子或可解离成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盐类物质时,与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因而可以固定相当数量的水。例如食品中的食盐和水之间的作用 2.水与具有氢键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许多食品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淀粉或纤维素)、果胶等,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羰基等,这些极性基团均可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因此通常在这些物质的表面总有一定数量的被结合、被相对固定的水。带极性基团的食品分子不但可以通过氢键结合并固定水分子在自己的表面,而且通过静电引力还可吸引一些水分子处于结合水的外围,这些水称为邻近水(尿素例外)。 3.结合水与体相水的主要区别 (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所含极性物质的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100g蛋白质大约可结合50g 的水,100g淀粉的持水能力在30~40g;结合水对食品品质和风味有较大的影响,当结合水被强行与食品分离时,食品质量、风味就会改变; (2)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在一定温度下(100℃)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3)结合水不易结冰,由于这种性质使得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的孢子得以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其生命力;而多汁的组织在冰冻后细胞结构往往被体相水的冰晶所破坏,解冻后组织不同程度的崩溃; (4)结合水不能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溶剂,也就是说丧失了溶剂能力; (5)体相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食品的含水量,是指其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总和。 三、水分活度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萌芽、生长速率及死亡率。

食品化学重点

食品化学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和目的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2.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4页图表 3.熟悉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1. 食品化学:研究食品的组成,特性及其产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死的或将死的生物物质。 2.食品化学研究内容四个方面 ①确定食品化学的化学组成、营养价值、功能(艺)性质、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方面; ②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及其反应动力学; ③确定上述变化中影响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④将研究结果应用于食品的加工和储藏。 3.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合理的配料比、有效的反应物接触屏障、适当的保护或催化措施的应用、最佳反应时间和温度的设定、光照、氧含量、水分活度和pH值等的确定,从而得出最佳的食品加工储藏方法。第二章水 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冰的结构及性质、含水食品的水分转移规律,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以及水在食品体系中的 行为对食品质地、风味和稳定性的影响。 2.掌握水的结构及性质,水分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 3.理解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1.水在食品中的作用: 水在食品加工储藏过程中是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反应介质,又是水解过程的反应产物。 从食品的理化性质上讲,水在食品中起着溶解分散蛋白质、淀粉等可溶性成分的作用,使它们形成溶液或凝胶。 从食品品质方面讲,对食品的鲜度、硬度、流动性、风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水的质量关系到产品的质量。 从食品的安全性方面讲,水是微生物繁殖的必须条件。 从食品工艺角度讲,水起着膨润、浸透、均匀化的功能。 2.水和冰的物理性质: 高的熔点和沸点,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热容以及相变热值。 介电常数大。 水的密度很小,水在凝固时具有异常的膨胀性(水结冰后体积约增加9%)。 水的黏度低,具有流动性。 水的热导率较大,0℃时冰的热导率为同温下水的热导率的4倍。 3.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 一、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 类型实例作用强度 (与水-水氢键比) 偶极-离子水-游离离子 水-有机分子上的带电基团 较大 偶极-偶极水-蛋白质NH 水-蛋白质CO 水-侧链OH 近似相等

2017年04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有的水主要是() A.自由水 B.结合水 C.单分子层水 D.多分子层水 2.食品中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组分之间的结合力是() A.范德华力 B.氢键 C.毛细管力 D.共价键 3.影响面团形成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A.麦清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B. 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D.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4.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PP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5.促进食物中钙吸收的因素是() A.草酸 B.维生素D C.隣酸 D.膳食纤维 6.嗅觉检验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食物是() A.蔬菜 B.鱼 C.玉米 D.水果 7.利用电解过程中所得的电流-电位(电压)曲线进行测定的方法,称为() A.伏安法 B.分光光度法 C.气相色谱法 D.薄层层析法 8.下列不适宜保存油脂样品的容器是() A.玻璃容器 B.不锈钢容器 C.塑料容器 D.铝制容器 9.测定豆腐中蛋白质含量常用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考马斯亮兰染料比色法 C.双缩脲法 D.索氏提取法 10.测定肉中脂肪常用的方法是() A.荧光法 B.凯氏定氮法 C.索氏提取法 D.酶法 11.测定芹菜中膳食纤维含量的常用方法是()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中性洗涤剂纤维素(NDF)法 C.荧光法 D.比色法 12.测定豆浆中钙含量的方法是() A.荧光法 B.EDTA络合滴定法 C.酶水解法 D.斐林试剂比色法 13.食品中铁的测定方法是() A. EDTA络合滴定法 B.荧光法 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D.极谱法 14.测定食品中低聚糖最常用的方法是()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化学分析法 D.纸或板层析法 15.下列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 A.蔗糖 B.果糖 C.麦芽糖 D.糖精 16.在火腿制作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的作用是() A.防腐 B.发色 C.抗氧化 D.提高营养价值 17.黄曲霉毒素B1的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 A.在波长365mm处产生可见紫红色光 B. 在波长365mm处产生可见蓝绿色光

绿色食品期末复习题

绿色食品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2、动物福利:动物应得到的自由,包括排出营养不良、物理不适、损伤、疾病与恐吓等。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与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3、食物链: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4、轮作:同一块地有顺序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5、间种: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6、土壤质量: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与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与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与。 7、绿色食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8、绿色食品基地: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一定标准所认定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条件及技术保证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或行政区域。 9、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制造企业(直接企业)及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原料、生产资料、商业),以及其她绿色食品专业部门(科技、监测、检测、管理)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 10、绿色食品标志就是指“绿色食品”,“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以食品为主的共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 11、A级绿色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资,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3、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

食品化学重点复习资料(2)

2 论述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⑴当温度处于冰点以上时,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1ln w H a R T κ?=- 式中T 为绝对温度;R 为气体常数;△H 为样品中水分的等量净吸着热;κ的意义表示为: p p κ-=样品的绝对温度纯水的蒸汽压为时的绝对温度纯水的蒸汽压为时的绝对温度 若以lnαW 对1/T 作图,可以发现其应该是一条直线,即水分含量一定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αW 随着温度提高而增加。 ⑵当温度处于冰点以下时,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应用下式来表示: ice ff w 0(SCW)0(SCW)p p p p a == 式中P ff 表示未完全冷冻的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P 0(SCW)表示过冷的纯水蒸汽压;P ice 表示纯冰的蒸汽压。在冰点温度以下的αW 值都是相同的。 4 论述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 冷冻是保藏大多数食品最理想的方法,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而是因为形成冰。食品冻结后会伴随浓缩效应,这将引起非结冰相的pH 、可滴定酸、离子强度、黏度、冰点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还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溶液中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水的结构和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也剧烈改变,同时大分子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大。冷冻对反应速率有两个相反的影响,即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缓慢,而冷冻所产生的浓缩效应有时候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大。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将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发生机械损伤,解冻时细胞内的物质会移至细胞外,致使食品汁液流失,结合水减少,使一些食物冻结后失去饱满性、膨胀性和脆性,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采取速冻、添加抗冷冻剂等方法可降低食品在冻结中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冻结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和品质。 1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1)溶解性与黏性 膳食纤维分子结构越规则有序,支链越少,成键键合力越强,分子越稳定,其溶解性就越差,反之,溶解性就越好。膳食纤维的黏性和胶凝性也是膳食纤维在胃肠道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原因。 (2)具有很高的持水性 膳食纤维的化学结构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具有良好的持水性,使其具有吸水功能与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而且水溶性膳食纤维持水性高于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性。 (3)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膳食纤维表面带有很多活性基团而具有吸附肠道中胆汁酸、胆固醇、变异原等有机化合物的功能,从而影响体内胆固醇和胆汁酸类物质的代谢,抑制人体对它们的吸收,并促进它们迅速排出体外。 (4)对阳离子的结合和交换作用 膳食纤维的一部分糖单位具有糖醛酸羧基、羟基和氨基等侧链活性基团。通过氢键作用结合了大量的水,呈现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和溶解亲水性物质的作用。 (5)改变肠道系统中微生物群系组成 膳食纤维中非淀粉多糖经过食道到达小肠后,由于它不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膳食纤在肠内发酵,会繁殖相当多的有益菌,并诱导产生大量的好氧菌群,代替了肠道内存在的厌氧菌群,从而减少厌氧菌群的致癌性和致癌概率。 (6)容积作用 膳食纤维吸水后产生膨胀,体积增大,食用后膳食纤维会对肠胃道产生容积作用而易引起饱腹感。 5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营养功能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增加食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延缓胃排空,减少血液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脏病、结肠癌发生。不溶性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产生机械蠕动,降低食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增加粪便的体积和含水量、防止便秘。 (2)预防肥胖症和肠道疾病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易于产生饱腹感而抑制进食量,对肥胖症有较好的调节功能。此外,可降低肠道中消化酶的浓度而降低对过量能量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肠道内致癌物结合后随粪便排出;加快肠腔内毒物的通过,减少致癌物与组织接触的时间。 (3)预防心血管疾病 膳食纤维通过降低胆酸及其盐类的合成与吸收,加速了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从而阻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水 的作用:①保持体温恒定②作为溶剂③天然润滑剂④优良增塑剂 水的三种模型:①混合型②填隙式③连续结构模型 冰是有水分子在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的刚性建构,冰有11种结晶型。主要有四种:六方形,不规则树形,粗糙球状,易消失的球晶, 蛋白质的构象与稳定性将受到共同离子的种类与数量的影响。 把疏水性物质加入到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锥,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性质,分为①化合水②邻近水③多层水 体相水称为游离水指食品中除了结合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分为不移动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结合水与体相水的区别:①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②结合水的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③结合水不易结冰④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⑤体相水能被微生物利用,大部分结合水不能。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Aw=P/P0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萌发的时间、生长速率及死亡率,不同微生物对水分的活度不同,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酵母菌次之,霉菌的敏感性最差。当水分活度低于某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就不能生长。食品的变质以细菌为主;水分活度低于0.91时就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低水分活度提高食品稳定性的机理: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水分活度低反应就慢④许多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限度的Aw:细菌0.99-0.94,霉菌0.94-0.8,耐盐细菌0.75,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味0.65-0.6,低于0.6时多数无法生长。 冷冻与食品稳定性:低温下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可提高食品储存期,不利后果:①水变为冰体积增大9%会造成机械损伤计液流失,酶与底物接住导致不良影响。②冷冻浓缩效应。有正反两方面影响: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度,溶质浓度增加,加快反应速度。冷冻有速冻和慢冻。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纤维素。蔗糖是糖甜度的基准物,相对分子大,溶解度越小,甜度小。 糖的吸润性是指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糖吸收水分的性质,糖的保湿性是指在较低空气湿度下,糖保持水分的性质。 糖的抗氧化性是氧在糖中的含量比在水中含量低的缘故。 水解反应:低聚糖或双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成单糖,旋光方向发生变化。 酵母菌 发酵性: 醋酸杆菌 产酸机理 功能性低聚糖:①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②高品质的低聚糖很难被人体消化道唾液酶和小肠消化酶水解③类似于水溶性植物纤维,能降低血脂,改善脂质代谢④难消化低聚糖属非胰岛素依赖型,不易使血糖升高,可供糖尿病人使用⑤低聚糖对牙齿无不良影响。 淀粉的糊化:由于水分子的穿透,以及更多、更长的淀粉链段分离,增加了淀粉分子结构的无序性,减少了结晶区域的数目和大小,最终使淀粉分子分散而呈糊状,体系的黏度增加,双折射现象消失,最后得到半透明的粘稠体系的过程。 淀粉的老化:表示淀粉由分散态向不溶的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 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定位过程。

食品化学—碳水化合物复习知识点

单糖和低聚糖的性质: (1)甜度 ? 又称比甜度,是一个相对值,通常以蔗糖作为基准物,一般以10%或15%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0。各种单糖或双糖的相对甜度为:蔗糖 1.0,果糖 1.5,葡萄糖 0.7,半乳糖 0.6,麦芽糖0.5,乳糖0.4。 (2)溶解度 ? 常见的几种糖的溶解度如下:果糖78.94% ,374.78g/100g 水,蔗糖 66.60%,199.4g/100g 水,葡萄糖 46.71% ,87.67g/100g 水。 (3)结晶性 ? 就单糖和双糖的结晶性而言: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转化糖。淀粉糖浆是葡萄糖、低聚和糊精的混合物,自身不能结晶并能防止蔗糖结晶。 (4)吸湿性和保湿性 ? 吸湿性:糖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吸收水分的情况。 ? 保湿性:指糖在较高空气湿度下吸收水分在较低空气湿度下散失水分的性质。对于单糖和双糖的吸湿性为:果糖、转化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5)渗透性 相同浓度下下,溶质分子的分子质量越小,溶液的摩尔浓度就越大,溶液的渗透压就越大,食品的保存性就越高。对于蔗糖来说:50%可以抑制酵母的生长,65%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80%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 (6)冰点降低 当在水中加入糖时会引起溶液的冰点降低。糖的浓度越高,溶液冰点下降的越大。相同浓度下对冰点降低的程度,葡萄糖>蔗糖>淀粉糖浆。 (7)抗氧化性 糖类的抗氧化性实际上是由于糖溶液中氧气的溶解度降低而引起的 (8)粘度 对于单糖和双糖,在相同浓度下,溶液的粘度有以下顺序: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糖浆,且淀粉糖浆的粘度随转化度的增大而降低。与一般物质溶液的粘度不同,葡萄糖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蔗糖溶液的粘度则随温度的增大而降低。 单糖和低聚糖属于多官能团类化合物,其中含有醛基、羰基、羟基等多种官能团,因此其化学性质比较复杂,除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中讨论的外,这儿重点讨论这类化合物与食品相关的化学性质。 (1)还原反应 所有单糖及有还原端(即分子中有自由的半缩醛羟基)的低聚糖类均能发生还原反应,产物为糖醇类化合物。 CHO OH H 2OH H H HO 木糖 OH D-OH H 2OH H H HO OH CH 2OH 木糖醇能够还原糖类化合物的还原剂非常多,常 用的是钠汞齐(NaHg )和NaBH 4。由糖还原反应可以得到食品功能性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