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的散文

滑雪的散文
滑雪的散文

滑雪的散文

在《我的人生100》中,其实没有滑雪这个很具体的项目。但是作为00后的儿子,他应该充分享受滑雪带来的新鲜和刺激。驱车150公里,来到城春草木深的汉中市留坝县紫

柏山国际滑雪场,我们见到了久违的冰雪世界。这是一片圣洁的天堂,等待着爱雪的人们

来享受一场运动与激情的盛宴。

领到滑雪鞋,手杖和滑雪板后,我们兴冲冲来到雪场上。滑雪鞋跟溜冰鞋相似,穿进

脚去束紧脚踝就可以了。把冰鞋卡在滑雪板上,紧执手杖,两边一撑,身体稍稍下蹲就可

以缓缓行进了。刚开始在平地处慢慢感受,脚和鞋,腿和滑雪板,整个身体跟滑雪板之间

都有一个逐步适应过程。热身过后,我们就在缓坡处开始练习。雪场的喇叭里,用中英文

循环在播放着滑雪的注意事项。他们管理到位,秩序井然,所有的员工都能恪敬职守微笑

服务。需要帮助时,随便哪位员工都能愉悦相助,亲切作答。

孩子们几乎没有怎么热身就已经能够自由飞翔了。我战战兢兢地启动了滑动模式,随

着坡度速度不断加快,心里一着急就失去了平衡,大声疾呼着人仰马翻。身边的雪友们急

忙伸出温暖的双手,有经验的朋友告诉我,如果不把鞋子从滑雪板上取下来很难自己站起来。但是,卡上去容易取下来难啊!我坐在雪场上,按钮怎么样都按不去。旁边雪友连忙

帮我,用脚轻轻一压,雪鞋就从按扣中弹了出来。我站起身来,重新装备。

这一次,有了一点经验就大胆了。本来对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摔跤,心理上多少有点

尴尬。但是,素不相识的温暖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温馨。原来摔跤也是如此的.美丽,我争

取能多摔几跤。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尝试中,我又一次摔倒了。这一次来扶我的,是滑

雪场上的安全员。他穿着红黑相间的冲锋衣,青春年少英气逼人。他用脚踩住我的一边滑

雪板,用脚把一只滑雪板压在另一只滑雪板上,一边用脚压在两板交叉处,一边伸手拉我

的手腕。我一下子就站了起来,专业人士就是不一样。只见那位安全员,脚踩两只滑雪板,在雪场上自在滑行,根本不需要手杖。就像一只苍鹰,盘旋在高空。银色的雪场上,他穿

梭在形形色色的滑雪者周围,随时带去温馨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在这些伸手轻轻

一拉,友好善意的提醒和宽容质朴的微笑之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我能自在滑动很长距离时,我慢慢体会到了风一样的快感,而且自己也揣摩到一些

很实用的经验。当身边有人摔倒时,我也能优雅相助,这种感觉让我对助人为乐有了更深

层次的理解和品味。这个时候,我也注意到了身边更多的美。有位女士的红丝巾迎着阳光

白雪,在滑动中飘飘欲仙,真是美极了!还有位漂亮姑娘,戴着墨镜滑雪帽,动作娴熟飘逸,酷毙了!这时候,我看见侄子在不远处,他早就身手矫健滑动自如了。我就问他弟弟呢?他告诉我,那一边滑动的像风一样的少年就是我儿子。看来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趁早,

不是说名声重要,而是少年更容易成功。

滑了一个多小时我就累了,休息了一会儿继续上阵。孩子们早就换到难度较大的场地

去了,等坡度较缓的场地上人少时,我就放心大胆自由滑行。没有了其他雪友助阵的氛围,

快乐似乎少了很多,我也有点倦了。欢乐须人多,成就要人品。我们一行四家,家家都带

着孩子,孩子们快乐的像飞翔的小鸟。大人们几乎都成了助兴的观众,孩子们沉浸在快乐

的雪场运动和游戏中。

最快乐的事,当我滑累了刚要去休息时,抬头看见了我十多年没有见面的挚友。她听

到我来滑雪特来找我,我惊叹于她的漂亮和温柔。她帮我还了雪具,并开心地找人给我们

拍照留念。他乡遇故知,人生一大乐。她上学时的样子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本来就是

清秀美女的她,随着工作历练越发的知性从容温柔亲切。上学时,她们穿着5块钱的体恤

在篮球场上打球的场景历历在目,十几年的光景让一位青春少女初长成一位优秀的职场丽人。

在回家的旅游车上,我听到他们单位的司机师傅对她的啧啧赞叹,心里像喝了蜜糖似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呆就是一辈子。看着自己的学生在社会

上能大展拳脚,过得有滋有味,甭提心中有多么开心。滑雪本来寻常事,闺蜜助行乐开怀。他乡故知喜相逢,时光不负有心人。健谈的司机师傅,还跟我讲起他的孩子和教育问题,

让我对留坝人民有了更深的爱和留恋。这次滑雪旅游真是让人难忘,写下这些感受来纪念

我的青春之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郭磊庄初级中学何茂华教学目标 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结构的题目属于考试说明中分析综合C级能力。答对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 命题类型: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2)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 (3)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与作品结构相关的一些术语: 1.文首:①开篇点题;②渲染气氛;③埋下伏笔;④为下文作铺垫;⑤总领下文;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2.文中: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④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⑥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有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聚集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1)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 (2)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3)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4)分析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如莫泊桑的《项链》以事物“项链”为线索,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谈项链”来组成情节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线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 当堂检测 告别三峡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

文章思路梳理

概括题:文章思路梳理及概括主要内容 Preview of the class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概括题 文章思路的梳理:精准概括题 1.一般概括题:概括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学习目标】 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 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①结构 ②容、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正反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总领全文; 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折作用,是全文容、思路的转折; 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

散文的行文思路

【知识精讲】 常见写法: 1.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 3. 写作手法之景物描写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

散文行文思路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 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 ②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 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 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