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结主义角度看语感和语言迁移现象

从联结主义角度看语感和语言迁移现象
从联结主义角度看语感和语言迁移现象

从联结主义角度看语感和语言迁移现象

张保峰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联结主义是认知科学领域中一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解释人类智力活动能力的理论。由于联结主义很多独到的优点以及神经网络模型更接近人脑结构和运作状态,因此联结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二语习得。拟从联结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出发,讨论联接主义对二语习得中的语感和语言迁移两个问题的诠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联结主义;语感;语言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也称为平行分布处理(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模式,或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认知理论。它坚持分布表征(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强调某一概念是单元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的整体效果,具有连续性和亚符号性(sub-symbolic)、自组织性(self-organizing)与自适应性(self-adaptive)等优点。联结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先前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输入产生影响。由此,在语言学习上,与静态描述语言能力的普遍语法模式相比,该理论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处理信息的模式,与现实中的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十分相似,故更适于解释二语习得(王初明,2001)。拟从联结主义及其特点出发探讨语感(language sense)和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两个问题。

一、联结主义及其特点

联结主义理论以“心理活动象大脑”为基础,采用模拟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假设人脑是由数量巨大的可并行运作的简单处理器(即神经元)构成的,这些神经元相互交织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联结主义模式提供了一个符号系统无法比拟的、更合理的智能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分布表征

神经元之间的联结都是加权的(weighted),这些联结权重决定着联结的重要性以及对通过它所联结的单元间的影响程度。特定的输入将根据权重的提示决定接受它的单元是兴奋还是抑制。联结主义认为认知就是由相互联系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的整体动态活动。也就是说,知识并不存在于特定单元或联结权重之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神经网络的相互联接权重之中(贾林祥,2006)。如果要提取已有的储存信息,网络可以在输入信息的激励下用“联想”方法回忆,所以网络具有联想记忆功能。

(二)连续性和亚符号性

分布式表征的信息加工模式使网络在输入信息的刺激下,搜索到最接近输入向量的权重向量,网络随新的输入不断地修正,直至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误差为0。联结主义由此强调模拟运算的连续性和信息表征的亚符号性,它处理的是直觉经验和尚未上升为知识结晶的模糊信息,并且以连续的方式存在于连接网络中(贾林祥,2006)。

(三)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联结主义的最大优势是模拟了人脑既可以根据原有知识和环境“自学”来学习新知识并解决新问题又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一特点。联结主义将人脑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人脑中发生的组织和学习被视为一个“演化”过程(沈家煊,2004)。

*收稿日期:200824作者简介:张保峰(1982

二、联结主义视角下的语感和语言迁移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条件下的语言环境中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习(Krashen,1981)。联结主义认为二语习得是借助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设置母语参数外的潜在参数,通过大量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语言规则假设的语言材料输入,不断修正权重,最终自然习得语言。Rumelhart和McClelland作为联结主义研究语言习得的先驱认为,“语言的内在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可能储存在组织成网络的简单的加工单位(processing unit)间的联结(connection)中。……在我们的网络模型中,加工语言的机制是如此构建的以致于其中没有任何规则。习得是通过调整单位间的联结这一简单过程实现的”(Rumelhart &McClelland,1987)。网络调节和连结使语言学习者能够从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regularities)抽绎出概率型式(probabilistic patterns),即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规律,它们被反复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最终这些自发的语言规则就会被学习者内化(interna-lize)掌握。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语感(language sense)这种语言现象。

(一)语感(language sense)

语感是指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它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而全面的直觉能力,其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李鲁平,2003)。比如,儿童和成人文盲不了解语言规则却能自如生成合乎语法规则的言语形式。实际上,语感正如联结主义那样不注重学习语言规则,它是通过不断接触语言材料和信息积累,形成的具有亚符号性和模糊性的语言直觉。由于联接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内在或先前确定的,相反,“只是存在于联结之中”(Rumelhart&McClelland,1986),所以从联接主义来看,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记忆的过程,即通过联结关系的一系列改变来记住信息加工激活的路径而不是建立抽象的规则(程琪龙,2001)。

神经网络的自组织性不仅能使学习者像正式学习语言规则的方式一样掌握一般的语言规则,而且在其连续性和动态性的作用下,即随语言材料的输入即时修正,语感还能使学习者自动适应语言中一些不能用显性规则解释的例外现象且运用自如。比如:“oat”(燕麦)是可数名词,而“wheat”(小麦)是不可数名词。学习者在获得“oat”是可数名词的规则

后,很可能在遇到“wheat”时以“联想”的方式作可数名词处理。当发现这种处理输出与正确的输出不符时,网络会相应地改变联结权重(weight)使其渐渐接近于正确的输出。网络的自适应性保证了语感对例外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语感对语言的处理是在学习者无意识状态下自发进行,注意力资源占用少,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自如地运用语言。这对我国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二)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根据Terence Odlin(1989)的定义:“迁移是来自于母语和以前习得(也许是不完全地)的其他任何语言之间相似和差异的那种影响。”已经习得母语的学习者不免将二语的信息模式与母语经历对比,从而导致母语迁移。根据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性质大致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联结主义认为先前所学得的知识与网络的某一分布形式相互对应,若二语信息与母语经历相同,则形成单元的兴奋联结,激活输出单元,产生正迁移;若二者不同,语言输出可能由于得不到二语期望的输出,而发生负迁移。如果学习者习得的二语语言知识尚不足以表达他们意欲表达的意思时,他们很自然地会借助大脑中业已存在的母语知识去补缺,这种借助的补缺激活了母语的表达式,并在联结主义网络的亚符号性以及语言知识分布表征的作用下使得语码在母语与二语之间不断地相互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中介语作为母语和二语之间的语言知识系统的渐进性和动态性。

母语的“先入为主”,使语言迁移不可避免,但也不无好处。刘润清(1999)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比如,李悦(2007)运用联结主义的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网络研究在二语习得中使用网络学习转换的有效性仿真实验证明,二语模式次序不同于母语模式时,网络的学习能力较次序相同的情况下更为低下;当二语模式的单词与母语模式下相关的单词近似时,网络的学习能力有所增强。而负迁移从联结主义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可以从语言输入、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调整学生的母语系统以不断接近目标语。

联结主义的提出和发展为我们了解语言习得心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它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作为一种将语言处理的复杂性和高效性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192第3卷

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要重视语感和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过于强调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抑制了学生语感的形成,降低了学习者语言自动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语言输入作为语感形成的基础,应该力求多样化。其次,将教材和即时的课外材料结合起来。教材是科学地规范化了的语言素材,引导学生反复操练以至背诵有助于他们内化规范语言,为增强规范语言的敏感性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新的语言输入联结主义网络就能不断更新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从而掌握地道的外语,因此,有必要鼓励学生通过听英文广播和阅读英美国家报纸大量感知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素材。最后,强化母语与外语的对比教学,既充分发挥母语对外语学习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又加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将母语对外语学习负迁移的干扰作用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1]Ellis N.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LA.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J].1999(19):22-42.

[2]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3]Odlin https://www.360docs.net/doc/bb7712325.html,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UP,1989:

27.

[4]Rumelhart D E,McClelland J L.Learning the Past Tenses of English Verbs:Implicit rules or parallel distributed pr-

ocessing[A].MacWhinney,B.(ed.)Mechanisms of L-

anguage Acquisition[C].Hillsdale,New Jersey:Lawr-

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87:195

70.

[6]Rumelhart,D.E,McClelland J L.(Eds.)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

ognition[M].MIT Press.1986:132.

[7]程琪龙.认知语言学——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7

90.

[10]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李鲁平.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3(6):30.

[12]李悦.认知连通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31):484.

[13]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联接主义”和语法理论[J].外国语,2004(3):4.

[14]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2001(5).

193

张保峰:从联结主义角度看语感和语言迁移现象

第4期

Language Intui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A Perspective

from Connectionism

Zhang Bao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Connectionism is a cognitive theory that interprets human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by making use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ecause of the unique virtues of Connectionism and the close resemblance between neural network model and cerebr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its working mechanism,Connectionism allows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Connectionism and discusses language sense and language transfer in the light of Connectionism and proceed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Connectionism;language sense;language transfer

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12英语教本一班胡绍聪4301120114 摘要:语言迁移研究并不是新话题,但是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条主线和四个主要内容都包含母语迁移的内容这样一个事实来看,它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Ellis甚至评论说“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从二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法、句法到语义各个语言层面频繁出现母语迁移现象的角度看,语言迁移是不能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语言迁移的研究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母语迁移研究,比如语言迁移理论的反思和语言迁移研究范畴的拓展。基于这样的研究发展趋势,再次阅读已有的语言迁移研究文献发现,有两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的定义和语言迁移的理论解读。 关键词: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 一、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 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James借此描述语言迁移的概念:“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James,1980)事实上,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存在各种不同的表述,如: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borrowing);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在林林总总的表述中,Odlin的语言迁移定义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可:“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应该说,该定义明确了语言迁移不单指传统二语习得研究中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且还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新语言知识习得的影响。至此,母语对于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已有的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后学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影响都可以纳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范围,从而大大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L1 transfer, the related theo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haviorist theory to cognitive theory. Markedness theory explains L1 transfe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in cognitive framework. 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an help in forecasting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 L1 transfer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 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而且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偏误分析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普遍语法理论则从一开始全盘否定母语迁移的作用,又逐渐过渡到研究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迁移问题的几个假设。但是普遍语法理论立足于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生活中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溪一中七年级(3)班钟林 前言 在现在社会中,虽然人们受教育程度深了,但是错别字依然广泛的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从中获得错别字存在的原因:1、始终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只会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2、对错别字的不重视,认为它们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往往事情小的也会变大,也会积小成多,恶性循环。总之,我们的研究性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社会生活及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列这些社会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重视:(1)、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已成普遍现象且日益严重,汉字运用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下列摘录:《东森日报》:王力宏专辑“一夫当官!”歌词错字连篇;《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竟错字连篇;《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错字连篇。

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很多这样的报道,而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都是在全国、各省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由此可见,错别字现象已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也成为了时下的话题:请看——《西安晚报》强化汉字教育刻不容缓;《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和“话”;《人民日报》别让差错玷污的语言。 这些报道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是的,写错别字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现象呢?跟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书写等有关系吗?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现象情况调查。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是:两个班97人的作业均有错别字即有错率为100%,并对所有作业中的任意三次作业进行了抽样清数计算,平均每本每次作业的错字数为5.2个,错字率为5.2%,这中间还不算书写不规范的。古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汉字又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文字,往往是错一个字,就有可能整个句子、一段、乃至全篇都会面目全非难以卒读。既有可能因错别字影响到孩子们的前程与命运,也有可能影响到生活、社会的和谐发展。据报道,近年来因错别字所引发的各类纠纷不断呈上升趋势。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从我们学校语文识字教育来看,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中学生应责无旁贷的学会并掌握它。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中应“学会”的字要求是:1、读准字音;2、认清字形;3、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4、正确书写。并指出:通过这些字的教学,达到掌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摘要: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的横移和引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语言共同性理论及教育心理学上的正负迁移规律,来分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关键词:迁移,语言共性,汉语迁移 迁移和迁移作用发生的条件 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迁移是观察、技艺、思维、想象、推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已有经验对新知识的影响(汪清洁,2002)。迁移按其效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执意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一种是负迁移,只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当新旧刺激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学生作相同反应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而当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而又要求作出不同反应时,则容易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一般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和训练是可以克服的。 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首先,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因素较多,则迁移现象较明显。其次,学习方法方面统统因素较多,迁移现象也较明显。例如: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可以将记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好的经验运用到记忆英语词汇、句子中。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简单句的构成规则,就很容易作出含有修饰成分的简单句。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在实际学习中,它直接表现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词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大量的单词。 迁移的定势作用: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迁移的定势是应用知识经验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作用。例如在做动词的时态填空练习时,一见到有always, sometimes, often, seldom等时间副词,学生会立即想到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态。而在汉英翻译中,学生往往会由于汉语的干扰,而译出Chinese –English式的句子。如: 医生告诉我我父亲病情很危险。 -----The doctor told me my father was very dangerous.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已有的认识和良好的习惯思路去研究新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就会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这样会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反之,当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缺乏信心,注意力涣散,这样会造成迁移的障碍。 找出汉英知识的联系,促进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正负迁移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以掌握的本族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问题。汉语和英语在结构上有不同之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的习惯句式来套英语句式,势必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我们要掌握和利用汉语与英语间的共同规律,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汉语知识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正迁移。

有趣的英语现象

二.英语中最难发音的绕口令 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第六位生病的酋长的第6只绵羊生病了。 附几个简单英语绕口令 big black bugs bleed blue black blood but baby black bugs bleed blue blood. 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 can a can? 你能够像罐头工人一样装罐头吗? I wish to wish the wish you wish to wish, but if you wish the wish the witch wishes, I won't wish the wish you wish to wish. 我希望梦想着你梦想中的梦想,但是如果你梦想着女巫的梦想,我就不想梦想着你梦想中的梦想。 Whether the weather be fine or whether the weather be not.Whether the weather be cold or whether the weather be hot..We'll weather the weather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无论是晴天或是阴天。无论是冷或是暖,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要经受风霜雨露。 I thought a thought. But the thought I thought wasn't the thought I thought I thought. If the thought I thought I thought had been the thought I thought, I wouldn't have thought so much. 我有一种想法,但是我的这种想法不是我曾经想到的那种想法。如果这种想法是我曾经想到的想法,我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三.therein(在那里)只有7个字母但却能在不改变字母顺序的情况下拆出另外13个单词来the he her er here I there ere(前于),rein(缰绳),re再,重新in herein 英语单词playground由10个字母组成,从这10个字母中任选一些字母拼词,能拼成哪些Play pay pad衬垫pound yard ground god go round and around road gay lay day do dog nod rag you glad young lag延迟 pan平锅 pun双关语 四.stewardesses女乘务员最长的只用左手就能在电脑键盘上打出来的单词 五用英语从1数到999也见不到字母a,只有到1000才出现a的影子 六.关于国家 c.h.i.n.a. 中国 come here. i need affection. 来这我需要爱 k.o.r.e.a. 韩国 keep optimistic regardless of every adversity(逆境).虽然事与愿违保持乐观 h.o.l.l.a.n.d 荷兰 hope our love lasts and never dies. 希望我们的爱永恒不变 i.t.a.l.y. 意大利 I trust and love you. 我相信你和爱你 l.i.b.y.a. 利比亚 love is beautiful; you also. 爱是美丽的你也是 大写China 指“中国”;小写china指“瓷器”。 大写Japan指“日本”;小写japan指“日本式漆器”。 大写John指“约翰”;小写john指“厕所”。 大写Russia 指“俄罗斯”;小写russia指“俄罗斯皮革”。 大写Turkey 指“土耳其”;小写turkey指“火鸡”。 七.有些单词正看、反看都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越有意思越想看。因为英语单词只能横向变化,没有上下结构,故叫妙趣“横”生。 dog 狗——god 上帝 ]口诀:上帝有条狗。 evil 邪恶的——live 居住口诀:邪恶的人应该住在地狱

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成绩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Transfer to English Study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 任课教师:林文治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英师1014 学号:罗雪梅 姓名:222010310011402 2013年12月4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to learning English for Chinese students .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three aspects: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transfer and conquer the negativ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analogical analysis, and finally improve English learning. Key words: 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English learning 1.Introduction 1.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origins of the term “transfer”go back to Behaviorism and its view is that the mother tongue habits influence learning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habits. Although it was later discredited, the notion of transfer has been revived again an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Transfer in terminology of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has been giving rise to much controversy. Odlin(2001) assumed that transfer is not 1) A consequence of habit form action; 2) Interference; 3) A falling back on the mother tongue. And transfer is not always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He offers the working of substratum transfer as a basis for his own thoughtful treatment of such influence: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nd perhaps imperfectly) acquired. This working definition, although somewhat vague, provides an adequate basis for the materials to be deserved discussion. Language transfer is also called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Kellerman and Sharwood(1986) argued that a superordinate term that is theory-neutral is needed and suggest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it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ccording to Odlin(1989) ,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Krashen(1983) views transfer as padding, the result of falling back on old knowledge when new knowledge is lacking. Corder(1983) holds that transfer is primarily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r borrowing, which is a performance phenomenon, not a learning process. Jarvis(2000) identifies three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transfer (1) inter-group homogeneity, (2)inter-group heterogeneity and (3)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performance. 1.2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The notion of transfer as above- mentioned is closed related to the behaviorist theories and in 1950’s Lado introduced this term into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y assume that learners tend to transf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to the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at they are learning. Therefore, the learning of a second language was seen as rather an increase of a behavioral repertoire.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is in fact learning a set of alternatives for some sub-set of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they already know. Accordingly, similarities between L1 and L2 are believed to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L2. Facilitation of this kind is called positive transfer. However, the other type is negative transfer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cause to errors for learners when they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mean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cause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result in making errors. Selinker once said that the errors we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ference from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也就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 判断和认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相距甚远时, 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误。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中, 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发生迁移现象。本文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些比喻修辞的喻意相同, 但喻体完全不一样. 某些词汇或习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相近,然而, 它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差异极大, 一方可能具有褒义, 而在另一方却可能含贬义。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 以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描写过去10年中, 许多电脑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

涌现出来时, 学生按汉语的喻体写成“like bamboo shoots”.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英国没有这种喻体。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英国人用“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 春雨过后, 蘑菇长得遍地都是.。又如, 中国人将身强力壮者比作“牛” , 而英国人却比作“马”(as strong as horse), 这是因为牛在英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 传统上把马作为耕田、运输的工具. 2.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往往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比较突出群体意识, 自古以来倡导团队精神, 它的思 维模式是以群体为中心。个人主义被视为这种精神的对立面而被赋予贬义。然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意识, “个人主义”是美国化的中心。无论在家庭里或在一个团体里, 个人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因此, 对他们来说, “个人主义”的精神绝无汉语中的贬义。 例如, 中国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ndividualism among some people is harmful. (一些年轻人中的个人主义是有害的)。中国的英语教师觉得顺理成章, 但外籍教师就会迷惑不解。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3.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准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而英语中的“谦虚”只是减少自夸的一种策略。在交往中, 中国人遵循“自卑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摘要 语言迁移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倍受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汉语热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总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交际等方面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探索汉语习得规律,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从而推动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资料和例证。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迁移影响因素策略 一、语言迁移理论 (一)语言迁移的含义 迁移是中介语的一个主要特点,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根源。心理学范畴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现象。而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这样一种现象。(二)语言迁移的发展阶段 1、对比分析理论阶段 语言迁移理论最早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认为迁移是母语“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是在对比分析领域展开的。对比分析理论的确立是以1957年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该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而在心理学上又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的塑造靠反复的机械操练,Lado赞成二者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习惯的积累,对比分析是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层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从而预测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目的语是如何迁移的,确定教学中的难点,进一步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这一时期普遍认为第一语言转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对比分析理论和语言迁移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单纯的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在实际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能够引起迁移,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到的情况并不准确,一些真正的重难点并没有被预测到,而往往是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该出错的却没有出错。在这些所谓的错误当中,母语迁移所引起的错误占的比例很小,学习者的二语掌握程度越高,所犯的母语迁移的错误就越少。这一现象使人们逐渐忽视对比分析理论,而开始关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普遍语法理论阶段

英语中的变音现象

我们都有过这样沮丧的经验,很容易听懂中国人说的英语,但是同样的对话一到英美人的嘴里,便觉得很难跟上,有时甚至是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说 的英语通常单词一个一个的发,每个都很清晰,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pause, 但是英美人的口语会有很多音变,这些音变使得我们很熟悉的单词的发音变得陌生,难懂,给我们的听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了解并使用各音变规则会帮助我们提高听力,使我们的发音更加地道。 音变主要有连读、失音、弱化、浊化、同化、重音、缩读等形式。言归正题, 以下列出给听力造成很大障碍的五种音变现象及其读音规则,以及最后一项关于英语的节奏,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连读 连读有四种类型: 1 Consonant / Vowel 2 Consonant / Consonant 3 Vowel / Vowel 4 T, D, S, or Z + Y 1、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元音开头的单词:要连读 如: Your eyes 1a(one a) a bowl of rice. My name is LA (Los Angeles) [e lei] 902-5050 [nai nou tu: fai vou fai vou] 注意:以辅音结尾指的是音标中的最后一个音是辅音,而不是单词的结尾,这如同u[ju:.]niversity前面的定冠词必须用a 一样。 另:以辅音结尾的单词 + h开头的单词h不发音,人称代词:he、him、her、his与前面的辅音连读。 Did he? Does he? Was he? Has he? Is he? Will he? Would he? Can he? Wouldn't you?(wooden chew?) Shouldn't I?(shudn nai) Won't he? (won knee?) Didn't he?(didn knee?) Hasn't he?(haz a knee?)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之欧阳光明创编

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日常用语也随之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其中有好的值得肯定的词,也鱼龙混杂着一些糟粕。 生活中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就会犯歧义的错误。例如:“欢迎新老小朋友入学”,我们就搞不懂是欢迎新的老小朋友还是欢迎新老小朋友。这样用语就不规范了,而且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书面语我们必须做到严谨,在双方都明白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采取口头语。还有一些字,由于现在的人贪图方便快捷,把原有的字直接做了改变,例如餐,善,这些字都没有得到认可,随便乱用是不恰当的,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甚至会对汉字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普及,网络用语也应运而生。好看--养眼!网上丑女--恐龙网上丑男------青蛙网上高手--大虾网上低手--菜鸟 我”不叫“我”:叫“偶”不错不叫不错叫8错去死不叫去死,叫74 亲亲你叫771,抱抱你叫881 气死我了——7456 喜欢不叫喜欢___叫稀饭祝你快乐不叫祝你快乐.........叫猪你快。晕倒。……ing 额,这些网络用语在网友中间正在盛行。看似这些用语都是不规范的,但我们也不能采取完全抵制的方式,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既然这些用语都已经被广泛采用,想要阻

止它们的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它们的存在。但是在正式的场合,特别是国际交流方面,一定要注意措辞严谨准确。 有些广告采用自相矛盾的说法来吸引观众眼球。“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着确实可以带来轰动效应,但句子确实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这种言语在社会上大力推广的话,社会可真的乱套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不能提倡的。 有些商家为了私人利益,乱改成语,如“默默无蚊”“钱途无量”……我们乍一看会觉得很有创造力,甚至给我们带来乐趣,可是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在社会上却会产生不良影响。儿童很容易被误导,成人时间久了可能也会忘记原来的写法,这种不规范的词语也是对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亵渎,肆意蔓延的话,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可能也会受影响。更有一些恶搞的人随意改动诗句,“昨夜大风刮大树,独上高楼,站都站不住,衣带太宽不缩水,为依笑得没法睡”。对于这种胡乱篡改诗句的现象,我们应该极力抵制,因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不尊重和糟蹋,是在自毁中华民族形象。

分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语言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 浅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姓名:周永乐 班级:2013汉文3班 学号:201350405 2016-6-19

浅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姓名:周永乐班级:2013汉语言文学3班学号:2013504059) 摘要:与语言的历史演变不同,语流音变指的是语言的共时性变化,一发即失。 本文主要从共时的层面分析英语语流音变诸如连读、同化、异化、弱化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关键词:英语;语流音变;分析 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而基本上我们所掌握的都是历时性的英语,真正讲英语运用到说话中,往往变成了令人尴尬的中式英语,这主要是因为地道的英语中发生了共时的音变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从音素的角度来看的,是语音在组合中由于声音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它是语流中的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快慢、高低、强弱等音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临时性变化,它只是在语流中发生的变化,或者说是在言语交际中发生的并不会改变这个音单独使用时的读音。标准英语常常发音清晰,吐词纯正,语速缓慢,极少出现音变的现象,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语音流变都指口语语音流变。 一、各种音变现象。 一口地道的英语,往往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音变现象,常见的共时语流音变现象包括连读、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加音、省略。 (一)连读 在同一个意群中不同词或音节的连接即连读。意群,通常指每个句子中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组词。 如:I have a class of English.在这个句子中haveaclass是一个意群,have和a连读,读作 ,ofEnglish是一个意群,读作 ,但是 不可以跨意群连读。 连读分为以下几种: 1.辅音和元音或者半元音的连读,及即前一个词尾辅音与后一个词首元音的连接。 如:leaveitoff读作 。 2.元音与元音的连读,往往从第一个元音开始,一口气滑到第三个音(多是辅音)。 如:they are convinced.句中they 和are 连读作 ; heismyfather.句中he 和is 连读作 。 3.辅音和辅音的连读。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 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在众多的表述中,Odlin的定义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他认为语言迁移源于目标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语言间的异同,是一种跨语言影响。语言迁移是有正、负之分的。正迁移能够推动二语习得,负迁移则会妨碍二语习得。所以,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对于二语习得者以及教学者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干扰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下面我将以我们中国二语习得者为例来进行分析,假定第二语言是英语。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有着不同的发音规则,可是二语习得者普遍倾向于用汉语的发音去代替英语的发音。所以在这些习得者中,语音负迁移是比较突出的迁移现象。例如,很多习得者会把英语中的[θ]发作是[s]。从语义层面来看,习得者常常将汉语搭配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去,认为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是一一对应的,从而产生许多词汇负迁移错误。例如,“look at”意为“看”,那么在翻译“看电视”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按照汉语的搭配习惯翻译成“look at the TV”,而实际应该翻译为“watch TV”。从句法层面来看,那些对句法规则掌握不是很牢的习得者常常会套用汉语的句法规则,从而产生句法负迁移现象。例如,“你是要去动物园吗”,习得者可能就会翻译成“ You’re going to the zoo”,而实际应该翻译成”Are you going to the zoo”。之所以习得者会犯错,就是因为他们套用了汉语的主谓宾结构。从语用层面来看,习得者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负迁移现象。例如,在回应“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句话的时候,习得者可能就会答道“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而实际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应回答“Thank you”。 而正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也主要体现在以上这几个方面。从语音层面来看,英语使用音标,汉语使用拼音,音标和拼音有很多具有相同的发音。例如,英语中的/k/,/l/,/m/,/n/与汉语中的k,l,m,n 的发音就是相同的。所以,习得者在学习这些发音的时候,是高效率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 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将影响到对第二语言的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本文将回顾语言迁移的研究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并联系具体的中国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为例,分析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上诉问题提出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所应采取的策略及方法。对今后的外语教学能够正确的认识语言迁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利用正迁移并尽量避免负迁移,使得外语学习能够提高效率,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处在母语为汉语的情况下来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大部分都是继掌握了母语之后进行的,那么两种语言之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相似之处及差异。“迁移”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 指已获得的知识, 技能, 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 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Odlin(1989)总结了多年来此领域的研究现象后,对“语言迁移”的定义做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总结:“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50 年代, 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 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正面影响,它就是正迁移;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消极影响,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二、语言迁移的理论背景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50和60 年代,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成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从60 年代末到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