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流行病学基础理论

2流行病学基础理论
2流行病学基础理论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

绪论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应注意,定义中包含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四个完整的内容。

2.多病因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的,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只不过在不同疾病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3.群体诊断这是相对于个体诊断而言。流行病学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频率的描述,在人群基础上获得的疾病及健康状况的结论即群体诊断。

4.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

5.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它是用不同的数字符号代表有关病因、机体与环境的各项因素,然后抽象地用数学模型或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来研究流行病学的规律性,定量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6.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模型是指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的概念模型,或者是表明疾病发生过程的模型。

2.因果联系某一事件的频率或者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另一事件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两者呈因果联系。

3.间接因果联系又称为继发联系,是指两事物之间本来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是由于两事物都与另外一种因素有关,从而导致两者在统计学上的关联,这种联系称为间接因果联系。

4.共变法可以看成是求同法的特例(如等级资料、定量资料)。是指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同步,可以是提出该因素与该疾病有联系的假说的依据。

5.类推法如果所研究的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清楚的其他疾病的分布特点相似,便可提出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的假说。

6.病因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发生的频率就下降。本考题的要点是流行病学病因定义中的三方面内容:①病因作用机体后所致的结局是发病。②病因是相对频率事件。③还要考虑病因是多种的。

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占人口数的比例。

3.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在一些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罹患率描述疾病发生情况。

4.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占人口数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5.续发率在某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内该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衡量某地区一定时间内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按不同病种、人群特征计算的死亡专率,可反映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代特征的某病的死亡率。在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代死亡率时要注意标化。

8.生存率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随访满n年的病例的比例。

9.潜在减寿年数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10.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11.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爆发往往是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有共同的传染源引起。

12.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3.长期趋势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及病原体型别同时发生显著变化。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都可观察到这种变化。

14.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这种情况称自然疫源性。这些疾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疾病流行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15.疾病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

现况调查

1.现况研究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调查的主要指标是患病率。

2.抽样调查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随机抽取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全体被研究对象的状况。其目的是根据调查所得的样本资料估计和推断被调查现象的总体特征。

3.单纯随机抽样按随机化的原理,直接从含有N个单位的总体中,抽出N个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每个抽样单元被抽中的机会相等。

4.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把总体中的全部调查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起来,按固定顺序和间隔抽取样本。

5.分层抽样即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征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住址、职业、教育程度、民族等)将研究人群分为若干层,然后从每层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

6.整群抽样抽样时被抽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这些群体是从相同类型的较大群体中随机抽取的,被抽到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研究对象。群体内个体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7.多级抽样从总体中先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例如省、市),接着从抽中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如区、街),再抽取范围更小的单元。

8.随机误差由于观察对象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样本又不可能包括总体的全部信息。抽样产生的样本指标(即统计量)与总体指标(即参数)之间存在差异,又称抽样误差。

9.偏倚又叫系统误差,指研究结果或推论偏离真实值的现象,或者导致这种偏离的过程。偏倚可以发生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实施或分析阶段,可以高于真实值(正偏倚),也可以低于真实值(负偏倚)。

10.敏感问题指涉及个人(或单位)的隐私或利益的问题以及大多数人认为不便在公开场合表态或陈述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一些违法或犯罪的行为。

11.普查指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调查或检查。时间较短,一般为1~2天或1—2周,最长不宜超过2—3个月,特定范围指某一地区或某种特征的人群。

12.选择偏倚指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选择条件的限制或设计失误所致的系统误差。包括无应答偏倚、入院率偏倚和幸存者偏倚等。

13.信息偏倚指在观察、收集和整理有关暴露或疾病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

14.预调查为评价开展大规模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预先在一小范围内用所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试验的一种调查研究。

15.无应答偏倚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由于其各种特征,如身体素质、暴露状况、患病情况、嗜好等可能与应答者不同,由此产生的偏倚。

16.选择性偏倚在调查过程中,被抽中的调查对象没有找到,而随便找其他人代替,从而可能破坏调查对象的同质性,而引起的偏倚。

17.幸存者偏倚又称存活者偏倚,在现况研究中,调查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因此不能概括某病的实际现况所引起的偏倚。

18.回忆偏倚由于调查对象对过去的事件或经历回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同而造成的系统误差。例如病人因曾经受疾病的折磨,故能较准确地回忆过去的暴露史,而健康的调查对象由于没有疾病的经历,因此不介意过去的暴露史而将其遗忘所引起的偏倚。

19.报告偏倚由于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或隐瞒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如调查性乱史等情况时,可能会有相当部分的被调查者不能如实报告,此时也可以称为说谎偏倚。

20.暴露流行病学中暴露不仅包括那些使人群患病机会增加的因素,还包括使患病机会减少的因素,即保护因素,如低盐饮食对高血压。另外,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所发生的事件也属于暴露的范畴。凡是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变量都可视为暴露因素。暴露不仅限于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外界因素,也包括机体内部的因素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和精神因素等。

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较两组人某种结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结局事件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根据研究开始时的实际情况,研究的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种研究可信度高、偏倚少,但费时、费人力、物力、财力。

3.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的,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查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这种方法省时且耗资低。

4.观察终点指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至此就不再继续观察该对象了,常为规定疾病的发生或死亡。

5.累积发病率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病例数与时期开始总人数之比,用于反应发病率的累积影响。

某病n年累积发病率=×100000/10万

6.发病密度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其分子是一个人群在期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则是该人群的每一成员所提供的人时的总和。

发病密度=100000/10万

7.相对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说明暴露使个体发病的危险比不暴露高多少倍,或者说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

8.即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表示暴露可使人群比未暴露时增加的超额发病的数量,如果暴露去除,则可使发病率减少多少(AR的值)。

AR=

9.标化死亡比它以全人口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数,再用实际死亡数与之比较而得出,如果SMR>1,则暴露人群的死亡率大于一般人群。

SMR==

10.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迁移、外出、不愿再合作而退出或死于非终点疾病等原因脱离了观察,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而造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失访偏倚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和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情况的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一组患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2.匹配每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匹配可提高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并能控制某些混杂因素。

3.入院率偏倚当选择医院的病人作为病例或对照时,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的特定病例,对照是该医院的某一部分患其他疾病的病人,可能因种种原因具有不同疾病的人入院率有所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偏倚。

4.匹配过度就是将一些被研究因素或者因果链的中间变量,或者将一些不必匹配的因素作为匹配因素,而造成得不出研究结果(如将被研究因素作为匹配因素),或者真实的结果被歪曲(如将与被研究因素密切相关的中间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浪费工作量(如将不必匹配因素作匹配)。

5.分层分析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时,为了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和检测效应修饰作用,可根据某特征把研究对象分成几个亚组(层),例如按年龄段分层,或按吸烟与否分层研究大气污染和肺癌的关系等。

6.OR 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可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是无暴露者危险性的倍数。是表达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的重要指标。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

1.误差广义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狭义的专指随机误差。指样本测量值与总体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2.偏倚指系统误差,研究的结果或推论偏离真实值,或导致这种偏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或发表过程中,能够导致结论系统地与真实值有所不同的任何趋势。系统误差的原因在于研究者、研究条件、设备及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3.选择偏倚指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研究的结果偏离真实的情况。

4.信息偏倚指在收集研究人群的暴露和结局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其结果是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5.混杂偏倚当研究某种暴露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这种现象即混杂偏倚,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混杂因素。

6.伯克森氏偏倚利用医院资料进行研究时,因为各种疾病或各种不同情况的人入院率或就诊的机会不同而产生的偏倚。

7.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通常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组和现况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多选自现患病例,该病的死亡病例及轻型病例或不典型病例不是难以调查就是不易发现,因而研究所获得的某种因素与某病的关系就会与新发病例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而出现偏倚。

8.检出征侯偏倚偏倚也称暴露偏倚当选择纳入病例时,部分病例会因为某种与本病无关的症状和体征,而促成本病的发现。结果在分析时这部分人中某种疾病的检出率人为地提高了,甚至还可能得出这种疾病与该因素有一定关系的错误结论。

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发病的特点。

3.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

4.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总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5.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

6.同源爆发发病者同时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7.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的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人畜共患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

8.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9.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0.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并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11.冰山现象指当人们感染了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后,临床上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数量很少,而感染后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临床上很难被观察到,这就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被人们窥见。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冰山现象”。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

1.高危策略即针对高危险暴露的个体的策略,旨在消除其对危险因素的特殊暴露。

2.初级卫生保健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3.健康促进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其实质是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主要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本身一般无传染性。

5.扩大免疫规划20世纪70年代WHO提出,其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相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其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6.国境卫生检疫为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

7.预防接种(vaccination)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之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8.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以完全清除传染源播散、留下的致病微生物。一般说,致病微生物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疾病,才需要终末消毒。

9.二级预防对疾病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的一类措施。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4797本)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4797动检本科)动物流行病 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简史 流行病学即意为“研究发生在人群中的事件的学问(OLOGY)”,可见就医学范畴而言,它是指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 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观察法中的重要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详细记载疾病或健康状况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另外,通过描述性研究,将病例分布与某些因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根据其特点与差异,有可能对疾病病因提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的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病例报告 2.现况研究,又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等,现况调查又有普查、抽查和筛查几种形式; 2.纵向研究; 3.生态学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或叫分析流行病学。属于这类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两种: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疾病流行的规律性,定量地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的各项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不仅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医学方法学。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对流行病学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目前,流行病学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大,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因素 三、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五、用于防制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人间)的分布特征。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第一节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一、死亡频率的测量 (一)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1000‰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上式中比例基数为千分率,有时用万分率(10000/万)或十万分率(100000/10万)。分母中同年平均人口数可用:①当地该年7月1日的调查人口数代替;或②当地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之和除以2。 (二)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三)调整死亡率(adjusted death rate) (四)婴儿死亡率(infant death rate) (五)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 (六)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 (七)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 (八)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以百分率表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名解 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2.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4.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5.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7.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8.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9.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10.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1.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12.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 13.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14.单纯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15.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16.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17.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18.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19.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21.累计发病率:如果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22.发病密度: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23.混杂因素:也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一、A1 1、在炎热的夏季,下列何种化学物,经日光照射,可发生光化学烟雾 A、SiO2和CO2 B、CO2和H2S C、氮氧化物和烃类 D、ZnCl2 E、SO2 2、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项哪项错误 A、敏感性 B、及时性 C、代表性 D、阳性预测值 E、准确性 3、下述公共卫生“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的分类错误的是 A、出生缺陷监测 B、环境监测 C、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D、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E、高危病因监测 4、关于公共卫生下述哪项有误 A、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评价疾病 B、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C、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D、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E、是判定试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即确定某项指标的正常值 5、下述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控制最常用的方法是 A、线性回归法 B、秩相关检验 C、剪补法 D、失安全数 E、漏斗图 6、下述哪项不属于Meta分析的处理方法 A、亚组分析 B、多元回归模型 C、Meta回归 D、文献综述 E、混合效应模型来解释异质性的来源

7、系统评价的过程与步骤不包括 A、确立题目 B、收集文献 C、收集数据 D、解释结果 E、临床实践 8、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很快波及到许多个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A、暴发 B、大流行 C、扩散 D、周期性流行 E、蔓延 9、对暴发疫情应采取何种措施 A、迅速查清传染源 B、严格传染源管理、疫区管理 C、开展“三管一灭”防止传播扩散 D、对密切接触者采样培养 E、以上全是 10、下述哪项不是疾病暴发的暴发调查的工作程序 A、暴发的核实 B、准备和组织人员、物质安排 C、现场调查 D、资料的整理 E、进行后效评价 11、某地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则认为该病 A、大流行 B、散发 C、有季节性 D、暴发 E、流行 12、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下列不对的是 A、短期波动 B、长期变异 C、季节性 D、周期性 E、长期波动 13、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 A、暴发调查

流行病学习题

第一单元流行病学绪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疾病 B. 病人 C. 人群 D. 健康人 E. 亚临床型病人 2. 首先提出“饮水与肝癌关系学说”的学者是 A. John Snow B. 苏德隆 C. 何观清 D. 钱宇平 E. 耿贯一 3. 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流行病学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因为 A. 许多学科都可应用流行病学来发展流行病学分支 B. 流行病学除研究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外,还探讨影响疾病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C.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客观防病需要的变化及方法的进展而演变 D. 流行病学可以研究如何促进健康 E. 许多国家首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不再是传染病了 4. 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A. 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 无症状的健康人 C. 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 传染病患者 E. 病原携带者 5.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 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6. 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理论法 D. 方法学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 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A. 研究疾病的病因 B. 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 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 D. 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 E. 以上均对 8. 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 A. 研究各种疾病的学科 B. 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如何防制的科学 C.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内容.

简答题 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内容(4分) 爆发的概念及特点(4分) 如何判断疾病与某可疑因子的联系及是否为因果联系(8分) 计算题 New York白人急性白血病(1948~1952) 年度去年遗留本年新发本年新发病旧病例死亡数病例数生病例数死亡病例数 1948769495 194915917511 19501783658 195124998318 195221686417人口数2,525,000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15分) (1)计算1950年及1952年的年初时点患病率 (2)计算1948年及1951年的发病率 (3)计算5年平均的期间患病率 (4)计算1949年及1951年的死亡率 (5)计算1948年及1950年的病死率 2 联合试验筛选糖尿病(6分) 尿糖血糖糖尿病人非糖尿病人 +1410 -+3311 ++11721 --357599 (1)血糖试验的灵敏度

(2)尿糖试验的特异度 3)并联试验的灵敏度 4)串联试验的特异度 3 Sartwell 为研究美国口服避孕药与妇女血栓栓塞的关系,共调查 175 对病例及对照。血栓栓塞病人中有过服药史的67 对,无服药史的108 对;对照组中有服药史的23 对,栓塞病人和对照均有服药史的为10对,均无服药史的95对,请画出四格表,计算x 2值,OR及95%OR。 (8 分) 4 某研究得下列资料: (1 )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96/1000 (2)非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07/1000 (3)人群中肺癌年死亡率为0.56/1000 (4)人群中吸烟者比例为55% 计算RR, AR, PAR, PAR%, 请说明各指标的意义。7 分)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三大研究的特点 (一)描述性研究 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 (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2)设立了对照组 (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属于观察法; ②设立对照组; 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 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 (一)病例对照研究 优点 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 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供研究生使用) 统招在职其它 学生类别□□□ 学号 姓名 二零一七年七月

前言 流行病学实习(课题讨论)与理论讲授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课讲授内容,而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学生运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我校研究生教学实际,我们编写了这本《流行病学实习讲义》。 本实习讲义在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考虑了与理论课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紧密联系,而且注重了与医学科研实际的结合。它是在精选我室、外校及各种教科书中优秀实习课题的基础上,经对部分内容适当修改,设计了新的课题,重新编排而成。在增加实习内容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机会并争取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讲义编排时对每一作业题均留有充足的回答填写空间。所以,本讲义也是学生的作业本,也便于我们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 我们希望本实习讲义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衷心希望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流行病学教研室 二零一七年一月

目录 实习一流行病学常用指标--------------------------------------------1 实习二疾病的分布-----------------------------------------------------8 实习三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14 实习四筛检方法的评价-----------------------------------------------17 实习五病例对照研究--------------------------------------------------21 实习六流行病学实验设计--------------------------------------------29 实习七临床试验设计--------------------------------------------------36 实习八病因不明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43 实习九暴发、流行疫情的调查分析--------------------------------49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 一、真实性 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 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 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 (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 (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 (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 (7)实验室证据 (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 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 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 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 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 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 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 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 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 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 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 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 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 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 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 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 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 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 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 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 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 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 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 6.效应强度大小; 7.效应精确大小; 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 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 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 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 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 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 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点(零点) 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 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 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 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 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 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 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 报道了预后的结局 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 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 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流行病学基础理论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 绪论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应注意,定义中包含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四个完整的内容。 2.多病因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的,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只不过在不同疾病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3.群体诊断这是相对于个体诊断而言。流行病学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频率的描述,在人群基础上获得的疾病及健康状况的结论即群体诊断。 4.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 5.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它是用不同的数字符号代表有关病因、机体与环境的各项因素,然后抽象地用数学模型或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来研究流行病学的规律性,定量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6.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模型是指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的概念模型,或者是表明疾病发生过程的模型。 2.因果联系某一事件的频率或者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另一事件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两者呈因果联系。

3.间接因果联系又称为继发联系,是指两事物之间本来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是由于两事物都与另外一种因素有关,从而导致两者在统计学上的关联,这种联系称为间接因果联系。 4.共变法可以看成是求同法的特例(如等级资料、定量资料)。是指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同步,可以是提出该因素与该疾病有联系的假说的依据。 5.类推法如果所研究的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清楚的其他疾病的分布特点相似,便可提出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的假说。 6.病因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发生的频率就下降。本考题的要点是流行病学病因定义中的三方面内容:①病因作用机体后所致的结局是发病。②病因是相对频率事件。③还要考虑病因是多种的。 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占人口数的比例。 3.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在一些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罹患率描述疾病发生情况。 4.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占人口数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流行病学习题(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C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D.传染病患者 E.病原携带者 2.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C A.疾病 B.病人 C.人群 D.健康人 E.亚临床型病人 3.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A.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A 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 C.提供诊断依据 D.不涉及药物治疗 E.不研究疾病的预后 4.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5.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C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E.统计学检验 6.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B A.进行统计学检验 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C.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D.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E.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7.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C A.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B.研究非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C.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D.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E.以上都不是 8.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C A.实验室方法 B.临床诊治方法 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 E.统计学方法 9.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不包括B A.病例对照研究 B.临床试验 C.队列研究 D.回顾性队列研究 E.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 10.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主要的实验室 B.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理流行病学研究 C.分析性研究可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D.流行病学研究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E.病例对照研究可提供病因线索 11.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C A.普查 B.抽查 C.队列研究 D.现患调查 E.生态学研究 12.流行病学的实验性研究不包括:D A.临床试验 B.干预试验 C.人群现场试验 D.病例对照研究 E.防治实验研究 B型题: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全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既是一门方法学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2.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3.罹患率attack rate: 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或月为单位,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事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性中毒等爆发情况。是发病率的特例。 4.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新旧病例)的频率。分为时点患病率与期间患病率 5.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6.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 7.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有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病人所占的比例。 8.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9.爆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 10.流行epidemic: 指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1.大流行Pandemic:指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跨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2.季节性seasonality/seasonal variation:疾病的发生率随季节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13.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有规律地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14.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其临床变现、发病率、死亡率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5.疾病的地方性Endemicity: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传染源,而仅在某一地区发病或发病率经常较高的状况。 16.地方性疾病也叫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是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 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普查、抽样调查;病例报告,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18.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揭示出来,提出关于致病因素的稼穑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基础) 19.横断面调查或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应用普查或者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20.普查census: 对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位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二)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A、选择题 1、以下哪些动物不会感染口蹄疫?(B ) B.马 2、的特征是渐进性消瘦和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特殊结节。(B ) B.结核杆菌病 3、俗称猪喘气病。(D ) D、猪支原体肺炎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 )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5、因某病死亡头数占同期某种动物总头数的频率指标称(C ) C.死亡率 6、确定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种传染病的(B ) B.最长潜伏期 7、缩写的S P F是指(C )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 8、动物传染病的主要发展阶段为(A )。 A.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9、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天。(D )D.21

10、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B ) B.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幼年畜比成年畜发病多。 11、以下关于炭疽流行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 B.炭疽无明显的季节性。 12、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以下哪条是错误的?(A ) A.所有品系的肉用型和蛋用型鸡都易发。 B、判断题 1、患病动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可称为传染源。(×)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的疾病。(√) 3、疫源地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4、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动物长期或终生带毒,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5、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牛、羊、猪、骆驼、鹿等偶蹄类牲畜动物。(√) 6、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季节性,发病率高达95%-100%,病死率也同样高,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 7、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家禽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基础真题2010年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基础真题2010年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总题数:10,分数:10.00) 1.为了尽量减少偏倚,在进行病因研究时,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病例是( )。 (分数:1.00) A.死亡病例 B.重症病例 C.新发病例√ D.现患病例 E.治愈病例 解析: 2.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对于病例对照研究而言,较明显的优点是( )。 (分数:1.00) A.可用于广泛探讨某疾病的致病因素 B.节省时间与费用 C.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 D.有利于减少失访偏倚 E.有利于判断因果联系√ 解析: 3.在某社区开展高血压普查,可以得到该社区人群高血压的( )。 (分数:1.00)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病死率 E.死亡率 解析: 4.传染病的感染过程是指( )。 (分数:1.00) A.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 B.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的过程 C.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 D.病原体侵入易感者的过程 E.病原体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解析: 5.流行病学实验中的“双盲”是指( )。 (分数:1.00) A.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B.实验的干预人员不知道研究对象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C.研究对象和实验的干预人员均不了解实验分组情况√ D.资料收集人员不知道实验的分组情况 E.数据分析人员不知道实验的分组情况 解析: 6.2009年《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报道,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放射工作从业者接受辐射的增加,他们患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放射工作从业者总体死亡率却低于一般人群,放射工作从业者的粗死亡率以及癌症死亡率均比一般人群总体死亡率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研究发现放射工作从业者多为年轻和中年人,且均经过体格检查才能上岗。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之为( )。 (分数: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