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从生活习俗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在世界四个古老文明摇篮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而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古典文化。在有文字可考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勤劳智慧的祖先以其非凡的创造力,给我们留下极为丰硕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去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在当代的中国,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很好传承下来。现在,我们就从生活习俗方面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

一、服饰方面

中国的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上衣下裳即上身有衣下身有裳,《释名·释衣服》曰:“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相传这种服饰起源于黄帝时代。衣裳连署故称深衣,它的用途很广,《礼记·深衣篇》云:“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说到服饰,那首先就来系数一下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原始时代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做出详细的描述。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春秋战国之际衣裳连属的深衣广泛流行,此时,窄袖短衣、长裤的胡服开始出现。汉代主要流通深衣,裤子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服饰。此外,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样式也被中原人吸收到自己的服饰中。隋唐时代人民的服饰经过了融合变迁,形成了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的形式;女子的服饰主要是上衫下裙。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元代的服饰最主要的特点是质料上的变化,棉布成为衣料中的普遍品种。明代沿袭旧制。至于清代,男子的长袍马褂、女子的旗装日益普及,进入寻常汉人家庭。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能够展示汉族特色的服饰有很多种,但是,现如今,我们,华夏大地上人口最大的汉族人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看看那些少数民族的多彩的民族服饰,看看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重要节日、盛大集会,穿上本民族的盛装,隆重庆祝,只有这时候的人民才更加具有民族归属感。在看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时,当身穿各民族盛装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时,我认出舞台上有蒙古族的服饰、印度的服饰、韩国的服饰……却没有找到汉族的服饰,心里很是失落。是的,我们汉族现如今没有自己的代表民族服饰。汉民族服饰在现代的缺失,我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没有得到完全发扬的一个主要的体现。

当我们某些地方重新开始表演皇帝祭天的场景企图借这复古的东风,宣传传统文化并且从中赢利,当我们还在抱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民族节日越来越没有气氛,我们可不可以先将我们的民族服饰确定、普及,让我们能够穿着我们的民族服饰去庆祝我们的民族节日?

二、礼俗文化

礼俗文化,从字面来讲,既有礼仪文化,也有民俗文化,它具有仪式、典章、习俗三个层面。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是由传统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礼记·礼运》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对每个人都规定了他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论语·颜渊》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管子·五辅》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尊卑贵贱各有等分,在敬、忠、卑、让德原则上强调威仪,强调安分守序,使整个社会如同一个情意浓浓的大家庭。

中国传统的礼俗文化对中国社会既产生过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但是,在如今,这个世界交流更加紧密、发展更加快节奏的社会,尤其是对于改革开发三十多年的如今的中国,迫切需要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礼俗文化。

可以说现在社会,会让很多人感觉到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不安定的社会:社会治安事件频繁发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日子已经远去……现在还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始终做到“恭良谦俭让”?还有多少人在街上遇到摔倒的老人不敢上前搀扶,因为怕对方赖上自己?

礼俗文化在当代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没有得到完整传承的一个体现。发扬礼俗文化,尤其是弘扬“礼”文化,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我国日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并且传承的。但是,这里的传承,不应该仅仅是文字的传承,也不应该是仅仅挂在嘴边的空话,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我们的行为规范中。

关注传统文化的缺失

关注传统文化的缺失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生存是必须的,竞争是残酷的,孩子美好的未来没有必要的、基础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担忧和焦虑,唯恐孩子学不好知识和技能,影响未来的前程。孩子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之外,还要上各种特长技能培训班。家长觉得该教的都教了,孩子该学的也学了,但是广大的家长仍然忽视了一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可能家长会说,我们孩子学这个有必要吗?全球的文化发展中一个新的趋势是中华文化正在崛起,现在全球设置的孔子学院已经有80多所,有更多的国外人士在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明。如果现在我们仍不能珍惜我们祖上留下的宝藏,我们中华的文明精髓不能很好地代代传承,我们的子孙就活不出中国人真正的精气神。我们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千年传承,是多少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所仰慕。很多国外的人到中国来留学,来旅游,正是心中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所来。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不要丢了西瓜拣芝麻。很多的学生语文学的不怎么样,不会阅读文章和分析文章,不会写篇像样的作文,更有多少孩子能读懂文言文?但是这些孩子整天在学英语,英语是有用,但是你毕竟是生活在中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青少年“哈韩”,穿着肥大的裤子,其实现在流行的这种肥大的裤子正是韩国传统的民族服饰所演化而来的。韩国人把他们的民族服饰流行到了世界,起码是流行

了中国。中国呢?喝杯好茶要比喝可乐、果汁等任何饮料都要好,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真正的好东西都卖给了外国人,国内的人是越来越少能享用到这些中国特有的东西。人们用眼前的小利而牺牲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大财富。中国的文化精华是完全地走向世界,它在国内的根生长的越来越细小,越来越脱离土壤。好在有很多的人已经警觉,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让你的孩子学点中国传统的知识吧,汉语要比英语运用的地方多,连母语都不重视学习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都不熟知都不热爱的人,你能指望这样的孩子有多出色?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完全的西化而没有根的人,其实就不再是中国人了。我们家长能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比如去博物馆、去旅游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当然途径很多,也包括用心学好语文、历史等学科。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用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代代传承。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

从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极高礼赞,到高呼“打倒孔家店”乃至蔑称“孔老二”时的全盘 否定,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以及饱受争议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儒家思想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主要代表,在近现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的今天,如何评价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请谈谈你的看法。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价 值远大,利弊并存。下面我从个人和家国两个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儒学文化的理解。 从个人角度来谈,儒学文化强调“仁”,即仁义道德与修养,旨在用各种“道义”来约束人的思 想和行为,来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观念一直以来是“正人君子”的做人操守与基本底线,在 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濡染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楷模与君子之道的高素质文人。 从家国角度来说,儒学文化强调“礼”,即谦恭礼让与和睦,旨在形成一种互谦互重的社会风气,提倡以礼治国,各国君主要爱自己的子民,不要实行暴政/苛政。孔子曾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以使家国和睦,治理有道。儒家的“礼”,让古代王朝多了一丝爱民/亲 民的意味,少了一丝剥削和压迫。也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和平关系,抑制 着硝烟的弥漫。 总的来说,儒学思想从“仁”与“礼”两个方面分别对个人和家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 进程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名的儒家学子,以及仁政爱人的君王,成为中国历史篇章中的一段佳话。但是,任何事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两面性,儒家学术也不例外。在儒家学派里面,女子的“三从四德”仍然是一块难以甩掉的“裹脚布”,缠绕在中国女性的双脚之上,限制着女性的人 身平等和自由发展,也使得“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扎根于民族思想。不过 我相信,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之后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一定是有着他迷人的本色。 况且在历经这几千年的磨练之后,其章愈显,其弊愈合。儒学文化一定会在历史的章程中延 续下去,越走越远。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黑龙江史志2009.11(总第204期)】 引言 一个国家的园林建筑风格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情趣,性格特征,园林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与这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以儒道两家为主,所以在园林上更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众多城市的园林建设规划又重新展开,所以梳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结合传统社会文化背景,深入了解那些园林建筑内在的涵义。对我们更好的建设现代园林是有一定意义的。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自然山水园为主要类型,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园林建筑史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自成体系,尤其是作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楼,阁,亭台,廊等配套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不但作为赏玩之用,更是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这些园林建筑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讲求多功能,气势宏伟和以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对称结构见长的皇家官方园林建筑和以精巧多姿,迂回曲折,以融合大自然为情趣私家园林,但无论是那一种,都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心态和文化精神的,当属数量众多的私家园林。 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正统学说,其哲学、伦理思想、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基本心态,对传统园林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要宜观,二则养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操守,给园林建筑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园林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将园林视为文化的人文观,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体现。传统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文化的痕迹,从园林中前朝后寝的基本布局就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审美观念,使得众多的私家园林建筑随处可见脱胎于诗词歌赋的题匾,园名,古代的文人们,将园林视为一种艺术,讲究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行走,有一种古典的意境美,传统园林,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诗情,画意,乐韵的意境。一座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 园林布局的自由和宽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文人希望通过园林艺术,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结合为基础的文化,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中国古建筑最注重环境的优化,道家哲学作为儒学最重要的补充,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下层社会,其观念已经渗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园林建筑。在传统上,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向而外封闭的空间心态,使得中国的园林有了一种虚虚实实的模糊化意识,更注重和大自然的协调,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征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使得表现在传统园林在布局上,建筑营构,甚至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中国的园林可以造的很大,但是这种大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外表的扩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隐蔽的花草树木,一道道透墙,无数的廊、亭、轩、水的分割来实现的。隐蔽的围墙,含蓄装点的山水,还有爬满整面墙的垂直绿化植物,不但可以拓展空间,更是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山水画意境,况且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深受成道家思想的传统文人将这种天真活泼的自然生机,视为人与自然间必有的境界,他们在此寻找园林情趣,探索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和谐之道,这才是最令人神往的中国园林的特色。 传统的儒道思想,使中国园林从开始选择建筑环境时,就注意到园林与环境的统一。中国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比起西方园林,更为关注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自己自身的心理感受,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建筑中去,这些园林建筑不仅供人们赏景,团聚,约会,更是要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为园林建筑注入主人自己的哲学观和情趣,从而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学说,山水文化和山水园林所形成的美好景色使人们在处理园林建筑时,总是尽量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境界,把建筑融入环境,把自然和谐引入自己的家中,使中国传统园林更像是绚丽的山水画。而那些建筑在闹市之中的园林,对环境的协调更加重视,更像是主人为满足了心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 韩伟杰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不但 具有很高的休闲和景观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浅析了几点古典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园林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并借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园林人文观价值观113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

北京的传统文化

北京的传统文化 高二一班岳婷 24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北京的胡同 老北京,老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到北京不到北京的胡同看看,那您可太遗憾了。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有街、巷,称谓大体相同,某某街、某某道,而只有北京叫“胡同”。北京的胡同里蕴含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北京的京剧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是流传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粹”。 北京的小吃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一、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 本文选择几所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挑选360名护生参与调查,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8%。首先,问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其影响程度如何时,13%的护生认为“非常深”,50%的护生认为“较深”,其余的认为“一般”。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护生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强的。其次,将近一半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景持乐观态度,剩余的一半学生则认为很难确定或不太乐观。再者,调查发现,学生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标准的认同状况相对乐观,将近60%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约30%的学生可以部分接受,大概10%的学生则不认同。对于处世态度来说,58%的学生认为天下兴亡和自我责任相关,其余42%的学生则认为天下兴亡和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从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看,都看过并多次读过的竟然没有一人,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只占32%,看过其中一小部分的占68%。对国粹京剧的看法,了解并熟知它的没有一人,只知道一些的占37%,不关注的占52%,不喜欢的占11%。由此可见,在传统道德方面,很多护生都认可传统主流思想;处世态度上能够体现出对集体利益进行维护,同时注重个人利益的满足和需求。从护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状况来看,调查显示,很多护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较为片面,传统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加强护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護生关爱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爱意识,而这些意识对护理工作者提高思想水平尤为可贵。关爱意识在非医疗技术层面决定了患者的实际康复状况,因此,加强护生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奉献精神 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要能正确理解未来的工作性质,树立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高尚信念,要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责任意识 护理工作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丝毫懈怠情绪,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进行护患。 三、加强护生传统文化教育 1.医学院校自觉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键词: 旅游业,纳西族传统文化,影响 Key word: tourism,Naxi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influence 序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1)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1) 摘要:在城市环境改造步伐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现代园林积极吸取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自身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阐述了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及意义,最后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园林中的渗透入手,还原现代园林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 关键词:现代园林传统文化表达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点之一,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一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 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

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 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便和风雨之苦。后如其所愿,中了举人并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通济桥”,该桥成为佛山八景之一。后来自明代开始,渐渐形成了“行通济”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民众扶老携幼,一手举着小风车,一手拿着用红纸扎的生菜,由北向南从通济桥上漫步而过,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2 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 期末作业(论文)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年级: 2011级 学号:110544126 姓名: 孟凡飞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 指导老师: 王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 2.1地理位置 (3) 2.2气候环境 (3) 3古近北京 (3) 3.1古代北京 (3) 3.2近代北京 (4) 4.北京的符号 (4) 4.1天安门 (4) 4.2故宫 (4) 4.3天坛 (5) 4.4长城 (5) 4.5圆明园 (5) 4.6四合院、胡同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6)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 1.引言 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 2.1地理位置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3古今北京 3.1古代北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当前教育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当前教育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本民族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来源于该民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任何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只能是自欺欺人。要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繁荣,一定要从内因上多下苦工夫,这就要提醒教育界,必须把发扬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头等大事。这样,才能期望民族的真正复兴、繁荣和强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前教育;凝聚力 四十岁上下的人大约还记得:十多年前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很有知名度的笑话。说有一个某大学的教授到某个外国有名的大学里访问时,指着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塑像问外国人这个人是谁,引得外国人一片惊讶:中国人居然不认识自己民族的伟人!这件事在当时国内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在笔者现在看来,这种令中国人汗颜的笑谈在中国当前教育中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到了苍白的地步。 一个大学访问学者,他不了解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令世界景仰是他自己浅薄,我们倒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但也许就在那时侯起,中国教育中的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没有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那就是在教育中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从教十多年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了许多让人忧心如焚的事情。现在的学生,不要说小学生,即便是高中生,有一半以上的学

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一窍不通,更不要说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历史人物了。不管如何,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但对自己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很难期望他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什么。这样的现状,也许一定有人会说笔者在耸人听闻,目前中国的教育界还没有那么糟糕,但我要说:也许情形比这还要糟糕。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来应付高考了,就像现在的大学生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英语一样,其他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次要的,毕竟什么事情都没有比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了。因为中学生考大学,大学生找工作都是他们当下最实际最重要的事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争取通过高考和找到一份工作是最现实的。我们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法国政府是怎样不遗余力的从事纯洁本民族语言的工作,我们的邻邦韩国人是怎样自发的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尽心尽力。而我们的现代教育理念似乎正巧与此背道而驰。现代社会似乎把选拔人才的标准定为谁把中国文化忘记得更彻底谁便更优秀,中国人似乎在比赛着谁更能说外国话谁更时髦。君不见:外国语学校遍地开花,双语教学如火如荼,各种英语补习班人满为患,各种外语速成教学财源滚滚,各级电视上各种各样的英语口语竞赛从成人向青少年甚至儿童蔓延……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尽管已有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过,痛心疾首过,但此种单薄的声音在整个社会大潮的喧嚣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就好象一个石子儿落在大海中一样,只起了一个涟漪,然后重新陷入

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为新时代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是指在当代中国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有一定学术功力的专家学者,站在大众平民的立场上,通过现代传播并运用现代视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对新一轮传统文化热的讨论和思考。第二,复兴是指复而兴之,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现代大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借助现代传播的引导,需要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思考。 我方并不否认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定弊处,但是立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缺失的客观现状,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于,易等文化人通过细腻感性或诙谐机智的方式,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贴近生活,实现经典的大众化,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桥梁。 第二,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现代媒介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对接,实现了学术化精英化的内容与大众平台之间的有效传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被大家接受认可。 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思考层面的深刻化。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的倍受关注,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深刻的大讨论和大思考。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各种媒介的激烈讨论,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反而使大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得利的是大众,促进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浅谈古典美学观念与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本文就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美学观念与道家思想对我国园林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 首先了解到我国古典美学观念主要内容: 1)谢赫六法:按照重要性的次序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其中的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线条艺术,中国画中对空间的定义和物体的摹写并不是建立在透视法和西方的光影概念上,它依靠轮廓线的特殊品质,“散点透视”和黑白色调间的复杂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2)留白、三维空间和运动:中国的时空概念是二维的,再加上画笔的运动,笔触的变化和运动反映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第三维度,留白即表达了时空的运动和空间的想象和延伸。在山水画中,空间的深度,广度和无限的意象等环境特征以及悲凉,绝望,宁静,隐逸等感受性通常都是以“空”的方式来表达的。 3)意境与情感:在绘画的感性范畴中,情感是关键因素。它体现了个人命运与自然现象的一致性,即道德观念,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形式上的写实。山水画的主要艺术哲学立场是建立在有着深远影响的神秘的道家哲学基础上的,一切存在的逻辑结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次,对于道教。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譬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由此,在古典美学观中融入的道家美学观念,并其在园林设计、建设中的应用: 1.合适、含蓄、丰富的意境——情感的归宿 道家哲学中的“形神合一”在园林景观中体现于将自然元素如云雾,光线,山峰等的结构肌理,微妙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去展示风景并沟通人的心灵,抒发内心的情感,由此派生了诸多外延的设计观念如“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以少胜多”。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北京胡同与传统文化

从北京胡同看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张少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列,旅游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地质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到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作为遗址遗迹与人文活动结合的一个旅游资源,正被越来越加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胡同游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朵奇葩,其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一、胡同伴我成长 作为一名北京人,红墙故宫、灰瓦胡同一直都是我心中最深的依恋和骄傲。即使北京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即使摩天大楼上遍布的光幕玻璃使人们目眩神迷,即使五彩霓虹包围的城市日日充斥着动感和奔放,然而静静伫立在城中央那一片古老的矮房和小巷却永远不会脱离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那一片宁静的湖、古老的瓦、飘动的柳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无论时光飞旋过多少个年头,都不会改变的安宁。那是北京的根,盘亘在我们心中的根。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坐在老式自行车的后面,让爸爸带着我穿行于北京老城区,伴着车轮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路旁小贩的吆喝。“卖豆汁儿喽”“炸酱面!来了您呐”“糖葫芦儿,一块一串儿咧”,一句句,一声声,老北京城的生机盎然仿佛便从每一个缝隙渗了出来,挡也挡不住。一年又一年,我坐着自行车,走过了故宫,走过了后海,走过了这一片红墙灰瓦。如今,我也常常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跑到老城,踏过并不平坦的青石路回忆儿时的感觉。 细数我对老北京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片片幽深的胡同。从前,骑车路过的时候爸爸常常会告诉我那些胡同的名字,于是诸如羊肉胡同、武定侯胡同、丰盛胡同、拐棒胡同等等各式各样的名称便时时在脑海中跳跃。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十分热爱探寻这些灰暗的小巷子,小小的我总觉得它们徒有好玩的名字,实际却又长又窄,破旧而且拥挤,远不如大街和马路整洁有气魄,白天车水马龙,夜里华灯串串,繁华热闹。然而爸爸却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看到胡同中雕刻着岁月时光的牌匾,没有看到灰色砖瓦墙里隐藏的历史画卷,没有看到胡同中炊烟升起时老奶奶满足的笑脸,更没有看到奔跑的孩童身上满溢的欢畅喜悦。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老北京胡同中蕴藏的深沉底蕴还未在我心中扎根。 引起我对胡同看法转变的是2006年1月和爸妈去逛前门的大栅栏。因为前门胡同在2005年开始拆改,计划2008年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到时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爸爸是带我来向北京最著名的胡同区告别的。还记得当时,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只留有大栅栏商业街以及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几处人去楼空的旧址。凄冷的寒风中,残存的瑞蚨祥、内联升、阳平会馆带给我的是莫名的萧索与哀伤。那些儿时的记忆一股脑涌进脑海,都说白

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变成围观者,还有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背叛者。 诚然,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碰撞文化融合的时代,领略着文化的融会贯通。我们目睹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感受着西方文化的别样风采。但是,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在我们的面前消失,而许许多多的人就这么看着,无动于衷,甚至是笑着说没关系只是些无用的老古董而已。 醉舞花朝燃灯元夕,千百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消失在人们的回忆里。“木马流水”最后成了传说,撕纸微雕也将化作会被尘封的回忆。 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流入中国,思想的碰撞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新旧文化一次次碰撞最后那些所谓的“糟粕”被人嘲笑着丢弃在历史的泥水塘里最后被时间碾碎。国门的打开换来的不仅仅是进步,还有忘记。 我们忘记的东西越来越多,童谣里的“二十三,糖瓜粘”不如现今孩子相信的“Santa Christmas”更有吸引力,腊八粥的米香被西式快餐油炸的味道一点点地遮盖住,花朝节的满园芳馨被情人节大把的玫瑰掩埋,习惯了马克笔的手一旦接触毛笔就觉得手心打滑。 记忆力所没有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正如我们正在丢失的文化。年轻人的脑子中哪里还有这么多守旧的观念?只是不断追求着快捷与新奇的东西。线装书不如电子书来得方便,放在家里也没多大价值,不如卖了;老一辈人挂在耳房里的算盘被子孙摘下挂了绳子当做小车一样地拉,又嫌它不如电动的有意思便随手一丢;《三国》《红楼》太

过晦涩难懂,哪比得上这快餐文化的烂俗言情武侠小说?吃着快餐“享用”着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浑然不觉间把老本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才有韩国把中药拿出去申遗的笑话,所以才有端午节成了邻邦传统的谬论,所以才有了历史里那些流芳百世的人不属于中华的奇谈。浸润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结晶啊,就这样成了部分人眼中陌生甚至不可理喻的东西。 人们追求着快捷,追逐着方便,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篡改毁灭也不以为意。他们西装革履踩着锃亮的皮鞋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北美到南非。却从来没有想过抽出一天时间来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祭奠一下磕磕绊绊从历史缝隙中好不容易保留至今的那些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以及一定层次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否长久立于世界一端的未来。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必然毁灭,当年女真灭西夏就毁尽所有宫殿庙宇,烧光载有西夏文化的书,最后哪怕是不屠城,西夏也必然灭亡。没了文化的民族,连多存活一日都是妄想。 文化不是晦涩阴沉的迷信,那只是封建残余的渣滓,那才是真正的糟粕。文化不是牵强附会的曲解,那只是佯装高尚的虚伪。文化真正的目的在于唤醒人内心的良知与美德。所以流传至今的那些传统文化大都是美的,好的,善的。是启人心智的钥匙,是有益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 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般一戳就破不切实际的文化,一个民族也不需要用金银玉石堆砌出来的虚假文化。这种文化名义上是文化,但本质上却是砂砾,它看上去包含着无数“哲理”,但它依旧无法重塑当代人的精神理念,无法建构人格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