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研究与分析正文

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研究与分析正文
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研究与分析正文

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研究与分析

黄琴

摘要:布依族“三月三”是一个跨境的民俗圈,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其中,以贵州省望谟县布依族的“三月三”表现最为浓重,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望谟县内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布依族传统文化,是布依族文化的显著代表,其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建筑等文化都独具特色,望谟一年一度的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更是布依族深厚文化的缩影,是布依族浓郁民俗风情的重要结晶,于2010年12月获国家级物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称号。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核心文化价值是祭祀和感恩,是布依族文化深厚内涵和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深入对望谟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对继续挖掘、保护和发展望谟“三月三”布依族传统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布依文化品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月三”望谟县布依族传统文化

Wangmo county \"SAN yue SAN\" BuYi culture festival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HuangQin

Abstract:BuYiZu "SAN yue SAN" is a cross-border folk circl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north and south essa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ongshui river in guizhou province, of which, wangmo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of BuYiZu "SAN yue SAN" represents the most dense, the most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angmo preserved in the county of original BuYiZu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the significant BuYiZu culture represents, one of the clothing, food, customs, architecture, culture are unique, wangmo annual BuYiZu traditional festivals "SAN yue SAN", it is the epitome of BuYiZu deep cultural, is BuYiZu rich folk customs of important crystallization, in December of 2010 were awarded as national things the mas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AN yue SAN" BuYi culture festival title. Wangmo county "SAN yue SAN" BuYi festival culture is the core value of sacrifice and the gratitude, is BuYiZu culture deep connot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n-depth wangmo BuYiZu folk culture festival of the research, to keep digging,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uYiZu "SAN yue SAN"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strive to create BuYi culture brand,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AN yue SAN" wangmo county BuYiZu traditional culture

前言

中国的布依族在贵州,贵州的布依族在黔西南,黔西南的布依族在望谟。望谟县是全国布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布依族总人口占全县总人口30万人的78%以上,达近24万人。望谟全县17个乡镇都居住着众多的布依族,所有布依族群众历年欢度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参与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程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无论是饮食品种与特色、服饰花样展示、祭祖与上坟程序和节日气氛等等各方面都无愧于是一道非常亮丽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景线!望谟的布依族“三月三”,以“挖掘·传承·保护·发展”为主题,以“三月三”作为布依族文化集中展示为核心,如今的望谟已先后被省布依学会授予了“中国布依族语言文字培训基地”、“中国布依古歌之都”、“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等称号,“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已顺利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通过文化节,充分展示布依族特有的风情民俗和布依族人民勤劳、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透过“三月三”这一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发展的主要引擎,弘扬布依族文化,让布依族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同时,通过文化节这一平台,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倍增目标。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积极探索新时期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子,大力培育民族文化产业,丰富和发展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望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布依族稻耕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

布依族人生活在山区,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将蜿蜒的群山比作奔腾跳跃的龙势,给人带来吉祥;他们喜欢水,也离不开水,把水看成龙的遨游之所。山谷间、江河旁、坝子边通常是布依族人民选择居住的良好地位,这也为布依族的水稻文化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农耕纺织民族,世代居住在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望谟县位于南、北盘江交汇处,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国地面积3005.5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沿河两岸有大小不等的坝地,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盆地仅占2.8%。望谟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春早、夏长、秋晚、冬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9℃。

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仍然水稻耕作为主,他们不仅在耕种技术和选种上有很大的改进,多年的种植经验更是水稻文化得以传承的保证。直至今日,农业经济仍是望谟县布依族经济的主要部分,古老高原的稻田农业,是历代布依族人的突出贡献。

二、族源及“三月三”探源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之一。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的汉文史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的综述,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古越人就分布的地域情况来看,在今浙江一带的称“东越”;在浙江南部及靠近福建一带的称为“闽越”;在福建南部及靠近广东的部分称为“东瓯”;在广东一部分和靠近广西的称为“南越”;在云南的称为“滇越”;在广西中北部和贵州南部的称为“骆越”。由此可知,望谟县的布依族的来源是骆越人的一支,和古越人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栏杆”式的建筑来源于古越人的“巢居”;“鸡卜”、纹身、“三月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也都是古越人的文化特征。

汉字文献有记录的布依族“三月三”,其宗教仪式最为庄严。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书·僚传》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盘江红水河的“城乡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米饭。布依语称“向善”(布依语:xianglsaaml),犹汉语‘过小年’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来往,误者罚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纸钱挂墓上,谓之‘挂青’(有挂念亲人之意)”。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三月三”的民俗状况是“桃李花开三月三,啸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也证实望谟布依族的祭祀状况,“闻道旱年群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食牛毕,即雨。

望谟县有布依族文化的多样性,“三月三”是布依族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布依族“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望谟“三月三”一有宗教文化的特征,有祭祀社神、祭祀春耕、祭祀农田、祭祀祖宗和制定村规民约等活动;二有感恩文化的特征,通过“扫墓挂青”来报恩祖先和社会;三有“枫香文化”的特征,一到“三月三”,布依山乡遍地充满枫香味,家家户户的房屋四周插有枫香枝,人人头上插上枫叶,孩子穿上枫香衣,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四是年青人的“三月三”,人们通过山歌对唱、糠包对甩、谈情说爱;五是孩子的“三月三”;六是民族团结友爱的“三月三”,人们通过上坟宴会朋友、山

上娱乐、打猎和下棋;七是经贸活动的“三月三”。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传说来推断“三月三”的渊源,该民俗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1、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

1.1 “三月三”特色花米饭

望谟县的布依族有独特的“枫香”文化,相传玉帝的女儿香和布依族小伙枫相恋了,玉帝不同意女儿下凡做人,但是仙女深爱着布依族小伙,怎么也不肯回到天庭。玉帝大怒,三月初三这天就下暴雨、发大水要淹没那个布依族村寨。于是仙女香就化作一棵大树,全村的人们都爬到上面避难;枫就化作一只鸟,每天飞出去找食物来养活乡亲们。洪水退去后,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香和枫就成了布依族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把这棵大树称为“枫香树”。从此以后,每逢三月初三,望谟的布依族人家门窗上都挂满了枫香叶,并用枫香叶染成花米饭来祭祀先祖。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以及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各个地区也赋予了花米饭不同的含义。望谟县中部的“三月三”与花米饭有关。当时的花米饭的颜色只有三种,黑颜色用来感恩父亲,黄颜色用来感恩母亲,紫红的颜色用来感恩媒人;随着人们情感的加深,花米饭变成了五色花米饭。另外一种传说是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妇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可带,就决定做花米饭带回去孝敬父母,结果获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种的说法是一个女子来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饭寄托自己的哀思,人们为这个女子的行动而感动,认识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个人应该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于是就有“三月三”这样的民俗。

花米饭是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最具有特色的食物,也是必备的食物。布依族人们喜食糯食,许多食物都是糯米做成的,花米饭也不例外。将枫香叶和其他“染料”植物各自捣碎、放入水里煮热,把水滤清后浸泡糯米,蒸熟后将黄、黑、紫三色和白色的糯米饭混合起来就成了喷香的花米饭。纯天然植物染成的花米饭不仅色泽鲜美可人、味道醇香诱人,它更是一副中药养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曾提到过花米饭,它具有强筋骨、益肠胃、补髓、清热、凉血等功效。由此可将,花米饭不只是传说的载体,也是布依族生活习俗显著特征的表现,当你吃着香喷喷的花米饭时,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布依族人民淳朴自然的甜美生活。

1.2 “格子花”土布情缘

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也是一场民族服饰的盛会,活动现场共有民族服饰84种式样,其中: 布依族男女服饰有74种,据了解,没有在活动现场出现的布依族服饰尚

有30多种,这些服饰鲜明而独特,在制作上各有千秋,人们可从民族服饰的面料、款式,色彩搭配,图案组合和外部特征来区分出各种民族以及同个民族分布地域。其中布依族的服饰以布依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格子花”土布为主要面料,这样的土布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穿在身上,走进布依族人的家里它更是常见。当地诗人谭世禄把望谟布依族土布命名为“格子花”,望谟也因此被省布依协会授予“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称号。

布依族素有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的生产习尚,布依族妇女自己种棉,收获的棉花自纺自染,自织自缝,土布是布依族服饰、床单和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布依族土布制作是望谟县布依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手工传统织布工艺,复兴镇六村就是出土布依土布的重要源头。汉文献中有记录望谟布依族的土布制作状况。《贵州通志》也提到:“女勤纺织…..故织紝颇多”;黄晋明写到“织来花布才盈丈,要与官差算脚钱”,说明布依族村民在土布交易产生了赋税。由此可知,纺织是布依族妇女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望谟县拥有一百多个纺织古村落,四万多辆布依族传统纺织车及相应的蓝靛染缸,种植有几十亩的“歪你”(布依族的乡土棉花种)及几百亩蓝靛园。祥乐村位于望谟县复兴镇,这里有一百多辆织机,家家户户都纺花织布,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听到此起彼伏的纺织声。这里的布依族妇女每年织布8000多匹,累计为村民带来收入160多万元。人们农忙之余在家织布,每年可以织布100多匹,每匹布售价一般在200元左右,因是手工制作的民族工艺品,深受人们喜欢,土布在周边市场的销售日渐趋好,全家依靠织布,每年可收入近2万元,这也成为激励妇女一直坚持格子花织布的因素之一。望谟县布依族格子花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从弹棉花、滚棉条、纺线、挽线、煮线、染色、绕线、梳理,布经、上织布机到织成土布,前后需要1个月的时间,可做成宽40至50公分,长100多米的土布,能做8至12床土床单。望谟布依族对土布的制作各有特色,地处西部和北部的乡镇在土布纺织工艺上比较繁杂,纺织机主要以四个综框为主,在黑、白、靛蓝、深蓝、浅蓝的基础上加入红、黄、粉的色彩,织成的土布厚实、古朴、鲜明。南部和东部的纺织机多采用两个综框,以黑、白、深蓝、浅蓝、靛蓝五色为主要颜色,产品有简洁素雅、工整清秀等特点。制作的土布产品有花格子垫单、花格子头帕、芝麻布、蚊子布、花椒布、人字布等近20种。土布的用途为:白布主要用于做布鞋底子和老人过世做孝帕用,而花格子布、

一色布、小花格子布用于拼缝床单和制作服饰、挂包、围腰、沙发套、桌布、头帕、门帘、窗帘等饰品。布依族土布的纹样反映其环境,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桐花纹、甘蔗纹等。看似简单的格子纹样,都是布依族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的镜像,描述了她们的文化史观。

今天,种植、采摘棉花到纺纱、织布,这个工艺看是如此细致的活路,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只要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最简单便捷的生活方式,大量的机械布代替了手工织布。但是,手工艺考验人的耐性,却代替不了“格子花”对于布依族人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是幽居深山仍保存织布手工艺的布依族人的动力。望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手工艺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今天发展的一种可贵资源,以“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为载体,把散落在村里的“格子花”布带入广阔的市场,走向可持续性的民族手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之路,不断挖掘和保护民族手工艺品和民族技艺,打造望谟布依族“格子花”土布文化品牌。

1.3 时代的标志——圆堡粮仓

走进望谟县布依族的大小村寨里,随处可见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但更吸引人眼球的要算村寨里零零散散的一朵朵“小蘑菇”,它不仅是布依族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也是布依族村寨一道亮丽的风景。形象地称它们为“小蘑菇”,其实就是布依族用于储存粮食的圆堡粮仓。在每个布依族家庭中,它还是青年男子成婚与否的象征。圆堡粮仓都建在离房屋不远处,相对于人们居住的房间独立存在,即使不用上锁也不担心被偷盗,这也反映出了布依族聚居地的淳朴民风。

布依族圆堡粮仓的建筑特点是上大下小,最底层由四棵或六棵圆木支撑,圆木上端各垫有一个宽大圆滑的石块,再上一层就是木料铺成的“地板”,根据需要用竹篾编成圆形的仓身立于木地板之上,头顶盖上茅草,远看就像一朵刚出土的蘑菇。这样的圆堡粮仓容量较小,可储存2500—5000公斤粮食,同时这种圆堡形状是布依族人们对生活圆满的一种期望和向往。也有少数用木板镶成的方行的粮仓,顶上盖瓦,看上去像是人们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的缩影。这种方形的结构容量较大,而且代表主人正直,通常是家庭成员或粮食多的象征。布依族人们把圆形粮仓和方形粮仓统称为圆堡粮仓。圆堡粮仓的结构特点与布依族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这种设计既防潮防鼠,又通风保质。因其具房屋较远,即使房屋不慎失火也不会危及粮食,所以它还有防火在作用。农闲时候或者逢年过节,布依族人们就会坐在粮仓边缘的木“地板”上乘凉、唱歌、做针线活

等,由此可见,圆堡粮仓还是布依族人们的一个休闲场所。粮仓的最底层可以堆放木材、农具等杂物。

望谟布依族的圆堡粮仓的历史可追溯到氏族社会,现在保存下来的圆型圆堡粮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传统、最完整的粮仓,有的是清朝时期就建成的。据说在财产共有制时期,圆堡粮仓的容量很大,通常建在布依族村寨的中间,人们就住在粮仓的周围。到了私有制时期,由于各家都有了自己的粮食,就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建起了小粮仓,和房屋的位置发生了对调,现在布依族村寨里的圆堡粮仓都是零零散散地分部在人们居住的四周或路旁。望谟布依族圆堡粮仓的完好保存,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实用性,是布依族古老农耕民族文化的见证,是时代发展和制度改革的标志,它的长期存在也融入了布依族人民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少圆堡粮仓面临被改造、拆毁,其数量日益减少,当地政府已将其列入文化遗产名录。

2、中国布依古歌之都

望谟“布依古歌”起源于古代社会,勤劳智慧的当地人民群众,用布依族语言创作并以口述传承的方式,将“布依古歌”代代相传至今,使其跨越了人类社会的若干发展阶段,反映了布依族的历史、习俗、生活等内容。望谟县布依族人民在逢年过节、接亲嫁女或举办丧葬时,甚至进行各种劳动时都会唱起不同曲调和内容的布依古歌,以表达情绪,如《造棉造布歌》、《纺纱歌》等。

为大力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根据望谟县委、县人民政府2011年3月15日提出的申请,经贵州省布依学会第四届第十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授予望谟“中国布依古歌之都”、“中国布依族语言培训基地”、“布依族文化传承学校”等荣誉称号,并在2011年的“三月三”文化节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这不仅使望谟布依话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布依族语言培训和文字的研究提供现实而完整的条件,更是为望谟布依古歌和“三月三”布依山歌的传承准备了前提。

2.1 中国布依族语言与文字培训基地

望谟又名“王母”(布依语是Weangzmox),是贵州省唯一以布依族语音命名的县。从“三月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语言载体的标准性方面看,望谟县是“三月三” 的主要传承和保护地。望谟布依话既是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的代表性话语,也是中国布依族的“普通话”。1985年,经贵州省民委修改并拟定的现行《布依文字方案》,确定了“布依文以布依语的第一土语为基础,以规范的望谟县复兴镇话(望谟话)的读

音为标准音”,因为该镇布依语语音清晰、语调平稳、词汇丰富、语法规范。 2009年,布依族语言标准音“望谟布依话”被列入望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望谟的语言是布依族语言的基础音,可以在布依族语言的培训等方面突出特色。而且群众的日常生活用语和党政机关布依族干部的一般工作用语大多数都是使用布依语,特别是有不少的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干部群众热心学习布依语并且喜欢用布依语与布依族干部群众交流,全县上下具有非常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浓厚的布依语言氛围,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主要标志之一和传承的关键载体的语言标志极为明显。学校推行双语教学也是望谟布依语传承和发扬的另一途径。望谟的“三月三”文化就是因为有这种标准的语言而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展。

2.2 农耕时代最后的声音——布依山歌

望谟“三月三”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对歌节之一,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多是以歌的形式表述,不管是古歌还是山歌,甚至儿歌。如果说布依族摩文学和古歌是语言的基础,那么布依族的山歌就肩负着布依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的任务。因为布依族山歌通俗易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丰富和发展布依族语言的词汇量和语法,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最原始的方式。

对歌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着挂青踏青形成的。每年“三月三”这天,布依族人们聚众畅饮,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在山上对唱山歌是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人们通过山歌对唱、糠包对甩、谈情说爱、互相了解对方,若是情同意合就互相赠送亲手刺绣礼物送给对方。

布依山歌被称为“农耕时代最后的声音”,这与布依族稻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望谟县边远地区的布依族“三月三”至今仍保留着对歌这一古老的习俗,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封闭,大都还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产方式;二是布依族人们认为青年对歌恋爱,是一种高尚的娱乐活动;三是布依族青年具有健康的恋爱观点;四是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大量民歌必须靠演唱流传下来,为后辈掌握运用;五是布依族把情歌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情歌十分爱惜和重视。继续挖掘、保护和传承对唱山歌的传统习俗,也是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文艺

3.1布依族文化的灵魂——摩经

布依族“三月三”有扫寨的习俗: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扫出寨子,保一方平安。望谟布依族“摩经”是布依族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通过与汉族文化的不断交融,逐渐形成有布依族特色的自然宗教观念。布依族摩经文化是布依族民间信仰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布依族“百科全书”之称。望谟县有大大小小的布依族村寨800余个,这些村寨至今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摩文化民俗,传承布依族原始宗教的“摩经”文化人现有1000多个。“摩经”是布依族文化的灵魂,摩文化民俗又是布依族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摩经”分“大摩经”和“小摩经”,大摩经主要在大场面或重要场合出现,大摩的经书是为祭祀使用,望谟“三月三”祭祀就用大摩经;小摩经称为“解绑经”,使用方式在小场合,主要是解决对象的精神痛苦。布依族对使用摩经的民俗活动,称为“打老摩”。并尊称从事摩文化职业的男性传承人为“摩公”,女性传承人则叫“丫牙”。摩公、丫牙口述的经书有数十种,民间里保留着很多用手抄写的“摩经”,它把布依族先民创造的自然宗教文化成果记载下来,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丰富完善,成为布依族心灵中的原始信仰。

望谟县的布依族村寨的“三月三”,以连续诵经的“摩经”自然宗教活动有许多内容,求财的、求团结的、求平安的等等。意思是大家全村寨要搞好团结,去搞好生产,大家在一起搞好团结,不要搞分裂,顺顺利利搞生产。分别在坡上的山神庙、千百年的老树下、寨子边的土地庙和奇形怪状的山石旁等地,举行的摩公诵经宗教仪式,一般规模比较大,全寨家家户户参与,并且凑钱凑粮,凑酒凑菜,杀鸡宰猪,在仪式处设置供台,摆上祭品,倾听摩公诵经。內容丰富的《解邦经》表达方式多样,有消灾、祈福,驱邪除魔,“祭水神”等。今年4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依嘱咐经》,是布依族摩经中最长的一部,经文有3400多句,这是望谟布依人黄镇邦搜集整理并翻译的,专家称赞这部“摩经”是研究布依族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料。

从国发[2009]28号文件首次对贵州布依族摩经文化给予公布到国发[2012]2号文件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等设施建设、在2012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前夕,布依族古文字与摩文化典籍研讨会在我县召开……布依族摩经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再次迎来发展春天。

3.2舞麒麟

舞麒麟是望谟布依族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耍麒麟”,它把布依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经过上百年的提炼,耍麒麟在望谟一代独树一帜,过去“舞麒麟”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如今发展到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特别是在“三月三”这样隆重的节日,舞麒麟成了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麒麟闹春”曾获贵州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

在“舞麒麟”过程中,所有舞者均具有灵活的步法、手法和身法技巧,讲究连贯、熟练和协调,同时要求有跌扑、翻滚、跳跃等多种高难度动作。在乐器配合演奏下,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民族性和独创性明显,特色鲜明。整个舞蹈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农民辛勤劳动后获得丰收的心情。同时在人物名称,道具、乐器称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佛教色彩和流传的久远等特点,如称逗麒麟的人为“罗汉”,其面具是弥勒佛笑脸与人的怪像的综合;称道具、乐器为“家私(什)”等,说明受到当年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

“舞麒麟”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福寿、招财进宝、人丁兴旺等。“舞麒麟”时,由一人持鞭戏舞引麒麟,根据锣、鼓等家私打击内容和节奏,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舞麒麟”活动分三部分,首先是拜神,祈求应允保佑平安;其次是舞麒麟走村串寨,进村入户送吉祥;第三是共享麒麟头——集体性聚会、聚餐祈祷并相互祝福,以求全村寨人福寿康宁、发财致富和人丁兴旺等等。“舞麒麟”是望谟县布依先民们独创的一种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娱乐与体育融为一体的表演性项目。同时也是汉文化、佛教文化与当地布依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娱乐、体育和文化价值都非常高。

4、“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重要价值研究

望谟布依族“三月三”,凝结着布依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布依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布依族凝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布依族地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选择“三月三”来大力弘扬布依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对于推动望谟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1 价值所在

(1)民俗价值:望谟布依族“三月三”反映了布依族最真实的生活文化状态,通过传承和发展布依族的“三月三”, 可真实还原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状态。

(2)宗教价值: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摩文化是“三月三”的重要组成,反映了布依族从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过渡的演化情况,对研究人类宗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历史价值: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布依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色彩。

(4)文学价值:“三月三”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对歌节之一,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多是以歌的形式表述,不管是古歌还是山歌,甚至儿歌,都为布依族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5)语言学价值:如果说布依族摩文学和古歌是语言的基础,那么布依族的山歌就肩负着布依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的任务。因为布依族山歌通俗易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丰富和发展布依族语言的词汇量和语法。

(6)社会学价值:布依族“三月三”有植树的习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布依族认为树是灵魂的象征,“三月三”植树造林可以告慰祖先,同时绿化了家园。

(7)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少数民族民俗的活动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忽视民俗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望谟“三月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感情。

(8)经济价值:古老的“三月三”融合了现代文明的活动,如经济活动,“三月三”不但成了文化品牌,也是经济品牌。在保护好望谟“三月三”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布依族民俗游和“三月三”的相关食品,特别是布依族五色花米饭。并且可以借“三月三”大力宣传和出售当地相关特色产品,如蔗香板陈糕、麻山腊肉、粽粑、褡裢粑,布依土布制成的民族服饰、头饰、香包、床单等。

4.2 面临现状

随着望谟县乡村经济开发的深入,外出打工的农民增加,布依族的文化民俗活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濒危状况正在加剧。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依族人们在远方打工挣钱以维持生计,时间长了极易忽视民俗文化节的存在,不过节或者轻描淡写地过节情况越来越明显。久而久之,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渐渐消失,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二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都在上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生活,无暇学习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艺,如刺绣、纺织、唱山歌等。同时,由于他们的父辈出门在外,对民俗文化了解的公众越来越少,没有人传授使得布依族传统文化在年轻这一代出现断裂,无法延续。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俗文化空间有从城镇退向农村的趋势,城镇里过“洋”节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认为民俗节“土”进不了大雅之堂。且民俗活动有从规范到简化的趋势,人们贪图方便失去了原来的文化元素。人们放纵自己在民俗活动中应尽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不参加民俗活动,不承担本民族伦理所要求的责任。

4.3 保护措施及开发原则

望谟县自2008年“三月三”布依族传统习俗初具规模,到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三月三”布依文化节大型活动,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发展,望谟县上下对布依族文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对传承与保护布依族“三月三”采取了如下措施:

(1)2009年,望谟县仅仅投入35万元,就办成了一个让外界赞扬的望谟“三月三”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以群众为基础文化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布依族文化。

(2)建立“中国布依族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一个由民间文化人、国内外学者组成的民间科技组织,以研究布依族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为重心。

(3)2010年建立了“布依族文化传承学校”,开展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把“三月三”写进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并把相关活动带进校园。

(4)申报布依族“三月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于2010年12月成功获国家级物非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称号。

(5)开展布依族民俗文化的普查,摸清和抢救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注重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来注释布依族民俗。

(6)抢救布依族民俗文化遗产。通过“九合一”的方式建立民俗文化档案,即“记谱、布依文记录、国际音标、布依汉语直译、汉语间译、英语、录音、录像、图片”。

山川秀丽的望谟县,除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和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外,还有漂亮的民族服饰、蘑菇云朵的布依粮仓、谷深林茂的峡谷地缝、奇异壮观的天坑溶洞群等旅游景点。为开发优势造福百姓,望谟县举办首届“三月三”布依风情节活动,以发展创新为理念,挖掘整理、展示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布依族文化,通过建设有特色的文化强县,以达到搭建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平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为了使布依族村寨旅游开发做到均衡、协调、有序,走上和谐发展之路,需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应统一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望谟“三月三”布依村寨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推动各种支农资金与农村旅

游开发项目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农业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村旅游等等。

(2)保护布依族文化原真性的原则。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方式,对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民族风俗等进行挖掘,并参照国家对文物遗迹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方式,加强对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激发布依族群众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热情。

(3)坚持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望谟解决“三农”问题中,布依族村寨旅游虽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民族村寨旅游承受能力有限,而且投资高、回收慢的特点,不能盲目求快,更不能好大喜功,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资源普查和开发统筹工作,协调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科学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各种旅游模式个性化发展。

(4)推进管理现代化的原则。针对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进行分类培训,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5)引导游客共同参与的原则。“三月三”这天,在望谟布依街有许多现场展示的传统手工艺,让游客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根据自己的设计将自己亲手制造的土纸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制成各种工艺品永久保存,本土市场需求日渐萎缩的传统工艺亦可得到有效保护,从而通过旅游这一有益渠道得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k].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09)

[2] 王伟等.布依族[k].民族出版社,2004,(07)

[3] 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文化研究 [z].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07)

[4] 韦启光等.布依族文化研究[k].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09)

[5] 省民委财经处编.贵州贫困地区开发投资指南(上)[F].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