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8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8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重难点探究(tànjiū)
2.在叙述完飞蛾、夸父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 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文中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 巴金重新赋予他们一个新的内涵。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 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 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zhēnshí)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 追求的理想人生。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话做铺垫的,目的 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 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娥é(嫦娥) 蛾é(飞蛾(fēi é)) 峨é(巍峨)
浸jìn(浸透) 侵qīn(侵略)
第四页,共20页。
字词知识 (zhī shi)
4.成语(chéngyǔ)辨析
轰轰烈烈 声势浩大 求同 两词都有“声势浩大”的意思。
前者常用来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例句:“3·15” 期间,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假”行动,在全国各地展开 辨异 。后者指声威和气势非常大。例句:太平天国运动声 势浩大,影响深远。
巴短 金文
(duǎn wén)
第一页,共20页。
两 篇
字词知识(zhī shi)
1.字音(zì yīn)字形
浸在( jìn ) 倘使(tǎtnǎgnsghǐ)( 咏叹( yǒng) 旸谷( yánɡ ) 姮娥( hénɡ ) 飞蛾( é ) 一瞬间( shùn )
h)ào皓月(
)
第二页,共20页。
》。
第十八页,共20页。
6.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文,八年级二班的同学决定( juédìng)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日》《月》作者:巴金ppt优质课件

《日》段落结构
ppt精品课件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 热而甘愿牺牲。 (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 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去追求光和热。
ppt精品课件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 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 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 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ppt精品课件
《月》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 受。
(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 绪:忧愁沉重的。 (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 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ppt精品课件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 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月
请富有感情的朗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ppt精品课件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 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 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 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 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大自然如何记录时间?
特殊的文字和语言: 一朝一夕 四季更替 日月星辰 候鸟印
陶世龙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 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空气
和胶结
长期的重压
地壳的活动 、 古代生物的状 况 、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
3.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 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4.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
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 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 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向书页一样平卧着。
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的说明了 岩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 各找出一例子,说说起作用。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6.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7.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 思路。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若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 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 就是逻辑顺序。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 第8课《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 展过程。”(27)
背景资料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
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 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 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 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
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
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字词积累
shí
zhuó
lù
bào
腐 蚀
kū
浑 浊
xiē
山 麓
刨 刮
cāo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粗 糙
整体感知
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 段? 共 31段 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9段(1、5、7、11、13、18、22、24、27)
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课文内容分段
第一段:(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
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细节感知
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 物和人类的“攻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
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
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
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
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
愁20云19/5/2鬓3 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
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
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
的全性格的根底。
2019/5/23
15
10
合作研讨-《月》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 “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
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
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2019/5/23
11
合作研讨-《月》
3、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 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
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
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
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
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
2和019/5热/23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9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 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合作研讨-《日》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 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
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2)该组员建议大家一起去故宫参观滴漏和其他计时装置,但有些同学反对 这一提议。请你帮他说一段话,动员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参观。
示例:这种古老的计时装置是我们的老祖先对时间的一种记录工具,体现了 他们的智慧。我们现今的文明也都是在古人的努力探索下一步步完善的。难 道你们就不好奇这种计时方法具体怎么进行的吗?不想亲眼看看这种装置 吗?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积极探索呀!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 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 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 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 时间上 1 微秒(1/1000 000 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 300 米。在天文测量时,1 毫秒(1/100 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 1 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 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 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 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 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美文拓展】 计时的变迁 漫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 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 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 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 7 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 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 祖宗”吧!
(选自《科学夜谈》)
9.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圭、沙斗、漏壶 → 机械钟表 → 石英电子钟 →铯原子钟 10.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目 的? 为了吸引读者,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11.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作比较、作引用。作用: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 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2.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 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精品课件

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 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 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粲然( càn ) 广袤( mào )
藏污纳垢( ɡòu ) 正襟危坐( jīn )
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郁郁寡欢:郁闷而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 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 谨的样子。
知识备查
背 人景物资介料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 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 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 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哥萨克》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 ké )蛋壳 壳
(qiào )地壳
(xiāng )互相 相
(xiàng )面相
预习检查 形近字
hùn( 混 )杂 gùn( 棍 )棒 kūn( 昆 )明
piān( 偏 )破 bān( 颁 )发 pín ( 频 )繁
zhū( 侏)儒 zhū( 诛)杀 植 zhū( 株)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器宇:气概,风度。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低眉:低着头,形容谦卑恭顺。 禁锢:束缚,限制。 风姿:风度姿态。
深层探究
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 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 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 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 有何深意?”
大雁归来(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课程结束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其爱鸟之情贯穿全文。
精读细研
8.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1.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2.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做科学的考察。 3.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9.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文中多次出现“我 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等提法,作者这样称 呼大雁,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把3月迁徙的大雁的鸣叫比喻成一首诗歌,含蓄 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那份温馨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起到总 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精读细研
7.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的, 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 2.对大雁的迁徙飞翔表示由衷的钦敬。 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合作探究
2.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 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 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 和池塘问好。
“拐来拐去”“低语”“问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 点。
整体感知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三月春暖北飞 飞行路线很直 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 孤雁时常哀鸣 雁过群体生活
精读细研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将燕子与大雁比较,说明大雁才能给人
2020春毕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8 时间的脚印(共15张PPT)

Hale Waihona Puke 创新,自成一家对于个人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 要善于从他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使自己进步。
• 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烤焦地球
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
阳氢壳层
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恒星 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 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迸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 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 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 【类文赏读】 • (2019江苏扬州)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
冯小宝
•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 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 不流浪的原因呢?
• 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 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自由读课文,说说托尔斯泰给你的总体印 象,并理清文章层次。
理清思路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刻画外貌 失调、崎岖、
由 表
(1-5) 平庸甚至粗鄙
及
里
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
, 逐
描写眼睛 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 层
(6-9) 的精神世界
深 入
学习第1-5自然段
阅读1-5自然段,归纳一下, 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 的哪些特征?主要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来刻画他的外貌?
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
走近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以漫长一 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分析: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 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欲 扬 先 抑
大众化
反衬 说明
灵魂的高贵, 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 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学习第6-9自然段
阅读6-9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⑥犀利的目光
⑦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 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运用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 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合作探究
犀利的目光
非 同
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美丽的颜色》课件(共25张PPT)

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第一部分(1~7段),叙述了居里夫妇极端艰 苦的工作条件,但他们仍倾注全力工作,因为他们 从工作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第二部分(8~18段),具体叙述炼制、分离镭这 种工作的艰苦与困难,但居里夫人仍然感到了极大 的快乐,表现了她热爱科学、痴迷科学,献身科学
的伟大精神。
棚顶是玻璃的,夏天时棚顶 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冬天时, 室内的不舒服 下雨会漏雨,下霜则连人都 冻僵了。
工 作 环 境
室外的严寒
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 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 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 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 子的露天地里进行。
怎样工作
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 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 窒息。 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常常就在简陋的旧棚屋中做饭、 吃饭,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 有时候,居里夫人整天用差不多和她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 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居里夫人选择了“男子的职 务”, 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 致的实验。居里夫人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 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复述时要注意把握这段文字中的关键语句, 如:“低声”“小心翼翼”“两个人的脸都 转向„ „他们的镭” “身体前倾,热切地 望着” “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 睡着了的孩子的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理解词语含义
1.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
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极大”,突出这份快乐是达到顶 点的快乐。
3.本文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 夫人的笔录。这些笔录并未使 叙述间断,反而使叙述更真实、 更深刻。说说下面居里夫人的 笔录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优质课件【最新】

第9段中说“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 中有何深意?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 及其知识财富的主人。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 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 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 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才是他最大的痛苦。
liǔ quán
胡髭 长髯 脸膛 一绺 鬈发
liè qiónɡ
粗劣 穹顶
mí
jìn ɡù zēnɡ diāo
弥补 禁锢 可憎 貂皮
jué dūn
zhū
伯爵 敦实 侏儒
左边不要写成“九”。
ɡān ɡà xī zènɡ
zhòu càn
尴尬 犀利 锃亮 甲胄 粲然
luǒ
bǐ
chuō
làn
赤裸裸 匕首 直戳 粗制滥造
8 列夫·托尔斯泰
新课导入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知识,积累“滞留”“蒙 昧”“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重点词语。
深入探究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从 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 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 至丑陋和普通人一样
反衬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 眼睛及高贵的灵魂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 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 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 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优质课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共40张PPT)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 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他善 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 朴实的 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 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 量。曾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 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 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
读读写写
yá ng
旸
姮
yáng
dàng
shāng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文章涉及哪两个故事?作者是什么 感情(用文中词语表示)?
赞美 怀恋
问题思考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 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 念”?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 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 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 关吗?
炀
砀
殇
hé ng hé ng
huá n yuá n
桓 垣 撮 cuō 皓 hào 羿 yì
恒
8 短文两篇
整 体 感 知
夸父逐日 飞蛾扑火 《日》一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 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寒冷寂寞的生的战斗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月》一文通过“我”对寒冷月光侵入的感 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姮娥一样为改 变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日》: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追求光和热
导入新课
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 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 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 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 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PPT课件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 勾 画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 句子,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 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1-5)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部分 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
(6-9)描写列夫· 托尔斯泰那 双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 的精神世界。
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为了将其与 托尔斯泰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 容的“丑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 象。
4.文中反复出现“天才灵魂”,作者为 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作者再三强调“天才灵魂”,是为了突出托尔斯 泰的卓越才华与高尚品格,使作者的赞美与敬佩 之情更加强烈、充沛。
5.结合文章第一部分(1-5段),说说 托尔斯泰有怎样的外貌特点?
( lǒnɡ )笼罩、笼络
缰 缰绳
( bǐnɡ )屏除、屏息
jiānɡ 僵 僵硬
屏 ( pínɡ )屏风
疆 开疆拓土 ( bīnɡ )屏营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1928年茨威格访问苏联,当时 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 周 年诞辰。茨威格怀着崇敬的心 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 为揭露社会现实、反对农奴制所做出的努力, 深深地折服于他卓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茨威 格回国后便写了此传记,表达了他对这位伟人 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学性传记。
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