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备课讲稿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备课讲稿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备课讲稿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1401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地域分异

武花

2016/5/1

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

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

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

1太阳辐射; (3)

2地球内能: (3)

3经济因素: (3)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

(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

(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

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

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

(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

(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

(3)水热对比特殊。 (5)

(4)节律变化同步。 (5)

(5)微域差异显著 (5)

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

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

(1)热量分带: (5)

(2)海陆分异 (6)

(3)海陆起伏分异 (6)

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

(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

(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

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

(2)省性分异 (8)

(3)带段性分异 (8)

4 中级地域分异 (9)

(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3)垂直带性分异 (10)

5 低级地域分异 (10)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

(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

(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

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自然综合体)沿地球表面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结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现象,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1太阳辐射;是决定地带性成因的概括,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

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而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通常根据辐射平衡吧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

2地球内能: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造成的非地带性。

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对地域分异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认为的干预,比如我国东西方的地域分异性,在建筑,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太阳辐射与地球内能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或时间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起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球表面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联系,具有统一性,正是这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矛盾统一性在不同规模的地域上发生作用,才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复杂的空间变化。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演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基本因素: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以能量差异为基础,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归于的基本因素,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地表的热量分带。

纬向地带性的具体表现:在热量分布的基础上,个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定的规律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都具有相对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预示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演纬度的地域分化。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球表面存在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明显。不同地带具有显著不同的植被外貌与典型植被型。

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等也受到地带性规律的制约。

(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结构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各自然要素的地带性决定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因为后者是前者相互作用的后果,因而在地球表面上就产生一系列的纬向自然带

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照经线有海想陆地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基本因素:主要是由还有和陆地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应,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一般来说,大陆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由湿润到干旱递变。

经向地带性的具体表现: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海陆基本上是东西相间排列的,在同一热量带内大陆东西两岸及内陆水分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便发生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分化。

以我国北方经向地带性为例:

自然要素及自然综合体东西向表出森林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原草原荒漠过渡带荒漠模式的不同地理景观的纬向地带性规律变化。距离海洋越远水热结构越差。

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的延伸,岁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基本因素:山地热量及其水分的组合岁地势高度的变化,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是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

减少和气温降低,是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与此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与周围自由大气热交换的影响,其总趋势是递减的。

垂直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由于气温沿山坡的垂直递减率远大于其在平地上的水平递减率,造成地幅窄,

且递变急剧

(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垂直地带由于地幅窄,同时重力作用效应明显,所以带间联系密切。

(3)水热对比特殊。

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以下呈现由上向下递增的规律,背风坡由于焚风的作用,一些地区的降水量递增甚微,而且在同一高度上背风坡的降水量往往少于迎风坡。

(4)节律变化同步。

水平地带由于地幅广,跨越地域宽阔,各地带之间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有很大差异。而在同一山体的个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

(5)微域差异显著

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小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显著。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1)热量分带:

地表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取决于日地距离和太阳光线与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我认为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除此之外,由于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影响到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的非地带性。 @@@@ 对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我认为,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由于纬度的不同,接收太阳能量不同,所以由赤道向两极形成不同的分异规律,从温度带来说,有热带,温带,寒带;从气候分布来说,南北纬0-23.5°大多为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季风),23.5°-66.5°大多为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温带海洋等),66.5°-90°大多为寒带气候(冰原气候,苔原气候)。相应的气候条件下,对应着相应的植物,所以从赤道向两级植被的分布也是由热带植物向温带,寒带苔藓地衣类过度。从人种来说,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和白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而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南北方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爽,南轻北重等俗语)。@@@@纬度地带性不仅分布在大陆上,在海洋上也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纬度因素可以将世界大洋分为:北极带,亚北极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亚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纬度地带。@@@@对于由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高中时期我们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多种说法,因为海陆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发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沿海到内陆从植被,气候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不同。从植被来说,以中国北部为例,从沿海到内陆经历的就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由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从气候来说,沿海地区海洋性比较强,内陆地区大陆性比较强。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中部,而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则以温带季风,温带海洋,地中海气候为主。当然,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也有影响。@@@@垂直地带性主要在高山处显示出来,随着山地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时最显著的,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减低,降水的垂直变化更加复杂,所以随着山地海拔的增高,植被分布的差异越明显。庐山有典型的山地植被,其水平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其中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①阔叶林;②针叶林;③竹林;④灌丛;⑤草丛;⑥草甸;⑦沼泽植被。垂直地带性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也十分重要,在山地地区,根据山的高度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及山地不适宜居住的原因,影响人们的居住,对于文化的影响更加重要,例如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产生。@@@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也有垂直地带性,海洋水体在垂直方向可划分为表面膜,光亮层(生产层),浮游动物带,底层四个部分。@@@@非地带性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其中非地带性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从气候上来讲,地球上除南极大陆外,其他大陆的高山高原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寒冷。从大陆分布上来讲: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原因是南半球40°S——60°S几乎没有陆地。从海陆分布上讲,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3°S——30°S,原因是秘鲁寒流的影响。@@@非地带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为重要,非地带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灾害性破坏。由于非地带性的存在,产生了许多旅游景观,景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灾害性,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因此所派生的海啸,火灾等系列性灾害,威胁人类生存。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94%民房被毁。2011年日本海啸,2004年印尼海啸造成人类的伤亡,财务的损失是无法计量的。 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于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在地理学中研究其他事物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某些方面,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充满着乐趣。无论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还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等等,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0考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含解析)

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 提示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 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 规律)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 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注意点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两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非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 (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

(完整版)地域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落区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 性 D.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及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 A.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B.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常绿阔叶林、草甸灌丛

C.高寒荒漠、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 D.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甸灌丛 4、导致甲、乙、丙植被更替的直接原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回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 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10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 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8.甲、乙、丙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9.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10.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导致100N-50S和300S-370S两段垂直自然带数量差异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海陆分布 D.纬度相对高度读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适合图的图名

2019届一轮复习专题10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十大基础图击破》学案.doc

10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贡嘠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康定木 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下图示意贡嘠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A.稀树灌丛带B.常绿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2.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高度B.坡度C.纬度D.相对高度 3.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A.针阔叶混交林带B.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D.灌丛草甸带 【答案】1.B 2.D 3.A 【解析】本题组以贡嘎山为载体,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1.基带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平自然带,根据贡嘠山的经纬度(29°35′N,101°52′E)可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贡嘎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

确,A、C、D项错误。 3.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位于灌丛草甸带,要远距离观赏康定木兰应该位于与 之有一定间隔的疏草寒漠带或针阔混交林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基带的含义必须要掌握精准,并不是山麓的自然带就一定是基带,否则第1小题很容易错选A选项。基带是指一个地方的水平自然带,贡嘎山东坡山麓的稀疏灌丛带也是因为山地阻挡,降水少形成的地 方性自然带,不属于基带。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图2)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3)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 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 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 然带谱示意图 图2 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垂 直带谱图图3 我国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 意图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知识讲解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经典高考题 1.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1)A(2)C 2.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 3.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解析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 B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 D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点睛】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 A 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4.(2017北京卷)(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第(1)题。(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10分)

上海高中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北山麓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分析该山脉南坡雪线分布高度夏季高冬季低的原因。(6分) 答案: 22.南麓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北麓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南坡雪线夏季高是因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南坡处于中纬 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雪线低(2分) (2018.奉贤.一模)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23.欧洲各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写出图中甲地所处的自然带,由甲地到丙地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24.如右图所示,比较丁山脉南坡和北坡雪线高度的差异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答案: 2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纬度地带性热量(3分) 24.雪线北高南低,自然带南高北低(2分)南坡是迎风坡多地形雨,北坡是背属坡,降水少(2分) (2018.松江.一模)(一)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读图回答问题。(20分)

“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导学案

“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导学案 □湖南易勇军 目标锁定认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正确理解两种规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 新知存盘 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①差异性无处不在。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②有序性和③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④低纬度向⑤高纬度逐渐减少,随着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⑥纬线延伸、随⑦纬度变化。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性就是⑧纬度地带性。 3.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⑨沿海到⑩内陆逐步降低,从而出现不同的自然 地理环境。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一 些地理学家成为⑾干湿度地带分异。 合作探究 从祖国南疆的椰岛雨林到北国的白桦松海,从东部江南的鱼米水乡到西北内陆的大漠孤烟……江山总是多娇如此,差异万千。那么,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个性”呢? 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景观总是通过其特有的植被来表现的。影响植被生长特点或特性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所有的要素中,气候要素无疑是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所以要理解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就要从认识世界气候的特点及分布的基本规律入手。 【活动探究一】影响气候形成和分布的三大自然因子 ●思考: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影响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等是影响气候形成和分布的三大自然因子。那么,这些因子分别主要影响气候的哪些方面?各有些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影响世界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呢? 由于地球的形状决定了地球上低纬度地区总是比高纬度地区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从而使得地球上的热量分布随着纬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这使得世界上的气候带(或热量带)也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逐渐从热带变化到温带,再变化到寒带。 大气环流主要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降水和风向特点。由于高低纬度之间受热的差异及地转偏向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全球大气的三圈环流运动。三圈环流决定了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格局:低气压和中纬西风带控制区域内往往降水丰富,而高压、低纬信风及极低东风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学案)

第三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和根本原因 2、熟练掌握垂直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垂直地域分异五条规律(重点) 水热状况对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影响规律(难点) 【预习思考】 1、高大的山脉,随着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 观相应的呈现出垂直分异规律。 2、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 100米气温下降。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 气温下降6℃。 3、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 山顶降水量呈“”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 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 现,如天山。 4、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等的自然带)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最典型。 5、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 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6、山地最下面的自然带(基带)与山体所处 的水平自然带保持一致。【重点难点探究】 问题探究一:垂直带谱复杂性的决定因素 观察右图,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自然带数量不一 样,南坡自然带数量多,自然带谱更复杂,试着分析影响 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你还能想到 其他因素吗? 问题探究二:水热状况对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影响规律(难点) 1、分析图A甲、乙、丙三座山脉中针叶林分布的高度为何不同? 2、图B中阿尔卑斯山为什么南坡和北坡中针叶林的上限不一样,哪一侧更高,试分析其原因。 3、问题2的结论能解释图C中针叶林在山脉西坡比东坡上限更高吗? 4、总结水热状况对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影响规律。 问题探究三:雪线概念及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 A图B图图C ° 雪线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案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最后一节,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山地自然带名称、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2)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考试习题以及所学知识,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采用自学为主的模式。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资料,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并将重难点标注出来。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2.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具体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 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 (1)大尺度地域分异 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 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 内的地带性因素)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 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独立性。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其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从狭义上看,地带

2018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测试题十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带答案)

2018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测试题十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带答案) 一、单选题(共29题;共66分) 1.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示意图”,该森林带是() A. 常绿阔叶林带 B. 落叶阔叶林带 C. 常绿硬叶林带 D. 针叶林带 2.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 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 B. 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 C. 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 D.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 3.旅游爱好者王晓名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在游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和一些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并写到“美丽的中华,不论你怎么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读图,完成下题。 王晓名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春季,沿g—h线自西向东所遇到的情形有:地势坦荡—阴雨连绵—青翠茶园 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 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

果、又大又红 D. a—b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平坦、山青水秀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 热量条件 B. 干湿程度 C. 地貌类型 D. 植被类型 5.“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的自然带变化规律属于() A. 纬度地带性 B. 经度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6.右图中a、b、c、d……为喜马拉雅山自然带谱,图中显示,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主要原因是() A. 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 B. 南坡纬度较低且相对高度大 C. 北坡地势高太阳辐射弱 D. 北坡降水少,昼夜温差小 7.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现象 8.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 A. 纬度地带性 B. 非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经度地带性 9.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 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 喜玛拉雅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 C. 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 D. 横断山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10.下列资源中,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是() A. 太阳光照 B. 地下热水 C. 海洋鱼类 D. 阔叶林 11.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乞力马扎罗山 C. 阿尔泰山 D. 落基山 12.下列地理现象表现为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的是() A. 我国东部自南向北出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景观 B. 非洲从赤道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景观 C. 珠穆朗玛峰北坡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草原——荒漠——冰川景观 D. 我国中纬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13.非洲有一种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粗壮,枝叶稀疏,其粗壮的主干和松软的木质贮存大量水分。据此推测,该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最可能是() A. 终年高温多雨 B. 终年炎热干燥 C. 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D. 干、湿季分明

上海高中地理第三册拓展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点大全精讲讲义(PDF打印版)

上海市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精讲讲义拓展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 1

(2)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表现为: (1)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 (2)人类在利用、建设环境时,必须因地制宜、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6、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有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 7、地带性规律又分为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等基本规律。 【知识点二】:专题2、纬度地带性(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学习要求】: ④理解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⑩比较不同自然带的特征,分析成因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梳理】 1、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组成要素具有按纬度变化方向发生变化,沿纬线方向延伸成带状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有规律的更替。 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 3、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从赤道至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温度带。 4、在热量分配和水分共同作用,自然景观沿纬度变化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和变化,在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较典型。 5、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自然区划单位。 6、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是各地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7、以植被类型为标志,划分世界陆地自然带,具体分布图见课本P6 图1.3(牢记),(各自然带特征见课本P6-P8)。 8、自然带的形成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与气候类型分布一致。 9、土壤的纬度地带性特征(见课本P9)。 10、纬度地带性的成因:是由于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所致。 2

(完整版)的西北地区(导学案)(含答案)(最新整理)

中国的西北地区 编写人殷敦齐审核人李映泓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2、学会分析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4、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重点与难点】 1、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3、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地理原理】 1、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思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体现 3、工农业交通的区位条件分析 课时安排:1-2 课时 【课前预习案】见课堂自主学习手册 【课堂探究案】: 1、气候: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的体现: (2)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 (3)天ft北坡降水多的原因: 2、水文:该地区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湖泊多属于内流河。内流河水文 特征有哪些?

3、植被:一-荒漠草原为主 (1)植被由东向西呈现怎样的变化?理由是什么?反映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2)为什么天ft北坡有生长良好的森林,南坡的森林却很少? 4、(1)新疆的ft地牧场冬夏季方面的场所在哪? (2)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5、近年来在吐鲁番的哈密瓜种植园地表上都铺 满了砾石(上图),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 很大的提升,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砾石 对哈密瓜生长的影响。 6、坎儿井(右图),普遍于中国新 疆吐鲁番地区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与万 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 大工程。据图并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特 征,请思考坎儿井对输送灌溉水源有什 么作用?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3.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1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①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②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由此 产生各地域单元③自然条件的差异。 2.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特征:④有序性、⑤普遍性。 、「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⑥太阳_ 纬度地带丨一宀「亠 3 f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分异规律、、、 i分布特点:沿⑦纬线延伸,随⑧纬度变化 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 制约出现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⑨水分条件 分布特点:沿⑩经线延伸,随?经度方向变化 二、垂直分异规律 1.制约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温度和?降水随高度变化。 2?分布特点: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各自然环 境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课堂互鬲,互动交湎團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必考b、c) 提示: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

上三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

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从而 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探究归纳]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不仅存在地域分异,而且呈现出比较项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延伸 方向东西方向 (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 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11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沿20 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方向自然带的 变化:热带雨林带f热带草原带T热带荒漠带 T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 ° N?60° 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 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f温带草 原带f温带荒漠带 [学以致用] 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按照积温、降水分别绘成柱状图。读图完成年降水T:(iniin) I 500⑴?(2)题。 A [J C D E F 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1 章节:选自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框题 课时:10 分钟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本节课主要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即垂直地带性。 二、教材分析: 承上启下,地位重要:本节课节选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也是整本书的最后一节。对于本章来说,它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对于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它是对必修1前面知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它又为后面学习必修2和必修3农业地域类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荒漠化的防治、区域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做了知识铺垫和理论指导,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对于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总体把握。 2. 能力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但由于这部分的内容综合性、空间性强,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对于地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不强,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3. 心理特征:高一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景观非常感兴趣。因此,需要搜集与生活关联的景观图片和地图,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够能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 ②能够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探究、图片展示、材料分析,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 教学重难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2. 重难点突破策略 ①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利用图标比较分析,得出原因。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1. 教学方法:①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

地域分异规律(默写+练习+答案)

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梳理练习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各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这种变化以为基础。在纬度和纬度表现更明显。这种分异规律称为:。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各自然带从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变化以为基础。在纬度表现更明显。这种分异规律称为:。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是各自然带从到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这种变化以为基础。在纬度,相对高度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这种分异规律称为:。 4、填北半球陆地自然带 5、解释以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以下都是规律 (1)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2)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4)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5)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6)中美地峡东侧的热带雨林带:、。 (7)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8)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9)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6、自然带因受、、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 7、我国三大自然区指的是:、、。 8、东部季风的西部边界是:mm的等降水量线,即:一线。 9、我国东部季风的气候类型有:、、。 我国东部季风的自然带类型有:、、。

10、我国的热带季雨林带主要分布在:、、、。 11、地理环境具有从沿海向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 A.气候 B.热量 C.水分 D.地形 12、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这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 ) A.土壤 B.植被 C.地貌 D.水文 1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其主要成因是( ) A.热量因素的影响 B.地形阻挡水汽 C.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洋流因素的影响 14、因纬度不同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土壤 15、某高山山麓有常绿硬叶林分布,此山位于( ) A.热带 B.温带 C.亚热带 D.亚寒带 16、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7、读图回答问题。农业地 带沿0o经线变化所反映出 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 是 A.水分B.热量 C.地形D.土壤 18、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后分析回答: (l)自然带①是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 布高度是。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判断理由 是。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 和。 (4)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 (5)从高、中、低纬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 度地带是。 19、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 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西北地区导学案

高二地理导学案(二) 设计人朱箐审核人高二地理编写时间 2016-3-22 新授课题西北地区课时 1.5 教学目标 1.查阅地图,准确记忆西北地区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主要河流及矿产。 2.阅读相关材料,分析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和分布以及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能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4.能运用“区位分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生态坏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 理措施,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主要地形区位置识记、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农业与个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特点和限制因素。 2、运用“区位分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生态坏境问题。 知识链接 列表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 丘陵交错 ? 气候特征? 耕作制度一年两至三熟? 主要农业类型河谷农业? 主要农作物? 【自主学习篇】 位置与范围 1.位置:(1)经纬度位置:73°E--123°E ,32°N--50°N(2)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3)相邻位置: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相邻 2、范围: (1)自然界线:大致位于以西,以北。 (2)行政界线:大致包括、、北部和大部分 (3)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1)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以和为主。包括高原、盆地和盆地等地形区。 新疆地形“”,其中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天山以南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绿洲” 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记忆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