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竹之美

合集下载

中国造园“六法”(详细)

中国造园“六法”(详细)

中国造园有六法即山、水、树、石、路、屋。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来说,有四大要素和“六法”之说,四大要素指的是:山石,水,植物和建筑;还有一种是“六法”之说,就是把山和石分开,加上水、树(就是植物)、屋(就是建筑),再加上园林中的路,共六大要素;也有人归结为花木,水泉,山石,点缀,建筑,路径,这种说法加上了点缀,也是组成了六个要素。

关于园林构成要素的说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园林构成要素当中的植物这一构成要素。

山水是构成园林的最基本的要素,造园可以概括为掇山理水,而植物是掇山理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植物犹如山峦之毛发,水景也需要植物来点缀衬托。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形式有许多种,有高大的树木,如松、柏、梧桐等,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就是因为亭外有梧有竹而命名,因为梧能招风,所以把梧桐看成是吉祥之物。

也有多年生的草本花木,如梅,兰,竹,菊等,因为常被比作人的性格而在园林中经常出现,比如用梅来颂扬人的铮铮傲骨,竹来比喻为人的高风亮节,如扬州的个园,就是以种植竹子而出名。

但是大面积的草坪却在古典园林中很少出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草坪又可以称为是“规矩草”,之所以称为是规矩草,是根据草的生长特征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草坪必须经常修剪整齐才能显出其魅力来,而古典园林的造园的原则是“人工仿效自然”,古典园林所创造的是一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一个有若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景物是自由的、不规则的、非几何图形的,而修剪草坪好像就不是纯粹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景物有了一定的改造,所以说这一点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是相违背的。

古人造园并不是不对构成要素进行人工的改造,只是在人工改造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一个“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园林意境,尽量做到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如园林中的理水手法,根据水流动的特性,开凿出了蜿蜒曲折的水池,还要设计出一个水口,寓意水是有源头的,是流动的,这些虽然都是人工创造的,但设计得非常巧妙,顺乎自然,让人看不出加工过的痕迹;还有园林中的人工堆山,也是用自然界中的石头,按照大自然中山的形势堆砌而成,也做到了顺应山的走势,惟妙惟肖。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

现代园艺2019年第2期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汪慧心,徐岩岩(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西青300000)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为了避开朝野上的纷争和险恶的政治斗争,选择隐逸山林,与知己好友清谈,寄情山水。

竹林七贤是崇尚自然寄情山水这一社会风气的推动者和奠基者,鉴于园林艺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他们的种种行为对魏晋当时和后世的园林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4个方面来解析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出的中国园林文化,以及列举受竹林七贤影响的造园实例,揭示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和中国园林艺术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文化;竹林七贤;竹林之游;园林艺术堂上稍不注意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竹林七贤作为当时有名的文人贤士,都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感到无力和厌倦,于是选择寄情山水,与知己好友在园林山水之中寄托内心的情绪。

他们的生活轶事和思想精神为东晋人士所记录整理,对魏晋南北朝及后世的社会和文化观念及造园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及刘伶7位名士,先有七贤之称,因他们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史书中最早对竹林七贤的记载出自东晋史学家孙盛所写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之游”的传统说法是指7位贤士聚于竹林之中清谈饮酒,游览于山水之中。

后经史学家考证竹林之游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竹林七贤的聚会,竹林之游持续了15年左右,这种清谈饮酒的活动有很多次,没有固定的参与者和严密的组织规定,竹林七贤参加的只是其中的一次或几次。

因此,笔者认为“竹林之游”可以理解为在曹魏即将为司马氏所取代期间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在嵇康的宅园和山墅等地组织进行的文人聚会,清谈饮酒、吟诗作赋、谈道论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以这一行为消极抵抗司马政权。

赞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诗句

赞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诗句

赞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诗句1.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 出自汪琬的《再题姜氏艺圃》。

注释:这句诗描绘了园林隔绝了城市的喧嚣,仿佛是幽静的山野人家。

翻译:将城西闹市的喧哗声隔断,幽静的居住环境绝似山野中的人家。

赏析:突出了园林的宁静清幽,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作者汪琬是清初散文家。

2.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 出自王赓言的《游狮子林》。

注释:表达了在城市中竟能寻得如此高雅的园林踪迹。

翻译:居士的高远踪迹到哪里去寻找?没想到在城市中居然还有这样如山林般的地方。

赏析:强调了园林在城市中的独特存在,宛如山林般静谧美好。

3.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 出自苏舜钦的《沧浪亭》。

注释:一条小径环绕着幽静的山峦,居然处在城市之间。

翻译:一条小路抱着幽静的山峦,居然就在城市之中。

赏析:展现了园林虽在城市中,却能拥有自然的幽静。

4.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 出自维则的《狮子林即景》。

注释:别人都说我居住在城市之中,可我却怀疑自己身处万重山林之间。

翻译:人们说我住在城市里,可我却觉得自己处在众多山峦之中。

赏析:生动地体现出园林景观的丰富,让人有置身山林的错觉。

5.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 出自杜甫的《后游》。

注释:美好的江山好像在等待着人们去欣赏,花柳也自然无私地展现出它们的美丽。

翻译:美好的江山好像在等待着我去游赏,花柳也无私地向人们展现出它们的美丽。

赏析:虽不是直接写园林,但这种自然无私的美景,与园林艺术追求的自然之美相通。

6.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 出自文徵明的《天平山》。

注释:不知道城市中竟有这样如同山林般的美景,谢公的丘壑情怀应该不会被辜负。

翻译:不了解城市里居然有这样如同山林的地方,谢公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应当不会落空。

赏析:表达了对园林美景的赞叹和对前人山水情怀的呼应。

7. “园林多趣赏,祓禊乐还寻。

” 出自苏颋的《春园即事》。

注释:园林中有很多有趣的景致可供欣赏,到这里来寻找祓禊的欢乐。

竹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竹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缒笪姐.竹文化在园林没计中的应用练敏陈敏玲陈伟生(佛山市泰山环境绿化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303)口囊要]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

现代园林中应充分借鉴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并巧妙运用竹文化.可起到画龙占’睛的作用。

巨!键词]竹文化;应用;现代园林解之缘,形成7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人们称赞竹子是“东方美的象征”,人们誉中国为“竹子文化的国度”。

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

另外,竹子因其特殊的美感和自然物性一直成为中国园林中最具特色、不可缺少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在以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为宗旨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竹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我国是世界竹子大国。

不仅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

作为传承竹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东西方人们的喜爱。

中国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

历代名园中以竹为题材的数不胜数,造园家使竹子的诗情画意与造园的意境相互渗透融合,创造了“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坞寻幽”、“竹石小品”等园林佳景,给欣赏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现代园林中应充分借鉴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并15妙运用竹文化,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一、竹篱它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间的外围屏障,大多竹种秆型不高、丛生。

选用竹类植物作为绿篱,既美观又实用,它可以围合、分隔园林空间脚。

选用竹类作为绿篱既美观又实用,庭园中使用竹篱可提供视觉的屏障,又具防风功能,竹类生长快速,因此枝条与竹叶致密,能创造令人愉快的微气候环境I亦可应用于街道旁与屋舍边,起到隔离作用,而且具有隐藏作用,还增加了层次感。

对扬州个园的竹造景分析与建议

对扬州个园的竹造景分析与建议

对扬州个园的竹造景分析与建议赵芸【摘要】在研究竹子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园林观赏价值的基础上,以个园的竹子造景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个园竹子景观中竹子种类、在"四季"景观中的应用;提出了个园百竹园的造景建议,强调了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期刊名称】《世界竹藤通讯》【年(卷),期】2010(008)006【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竹子造景;个园竹石;民族文化【作者】赵芸【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设计学院,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竹子作为南方常绿的景观植物在南方园林景观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个园作为以竹子为主要景观园林更是将竹子构景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出来。

竹子在构景方面的艺术价值是建立在其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融合汇总基础之上的。

自然价值体现了竹子其生态特性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文化价值将竹子的生态方面的特征“人格化”,进一步提升了竹子的景观价值。

1 竹子造景的价值与特色1.1 生态价值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慢时每昼夜高生长20~30cm,快时每昼夜高生长达150~200cm。

竹子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且病虫害少。

据专家测算,同面积的竹林可比树林多释放35%的氧气,叶子的净化作用比其他树木要强,能吸附粉尘和有毒气体,在调节气温、促进气体交换和疏导水分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作用。

此外竹子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系,保持水土能力很强,还具有较好的防风、防噪声能力。

较大面积的竹林,往往能形成竹园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1.2 文化价值中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独特与丰富的竹文化内涵所造就出的景观,也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源于造园者创造园林意境的得道,以及对自然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意境表现的得道。

从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和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方法。

标签:中国园林;园林植物;意境美;创造;表现一、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渊源十分久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即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的思想可以溯源至东晋到唐宋年间,随着当时崇尚自然的文艺思潮而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继而影响了园林创作的指导思想,园林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园林设计者寄情于山水,使得园林这样一个自然的空间境域内涵超出了构成造园要素的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之实体及其构成的境域事物,给感觉者以余味和遐想的余地,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二、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方法1.小中见大、以少代多的方法我国园林善于模拟自然,运用浓缩和提炼的手法,结合风景园林构图基本规律,控制物象、组织空间,使景物的大小、色彩、质感迎合人们传统审美的要求。

在我国风景园林中,当游人看到某些小型山石、水体时,常常会有“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感受。

2.不同的园林植物合理的配置,产生不同的意境利用植物造景,能使游人产生联想,增加园林意境美。

如规则栽植的乔木给人以整齐、庄重、雄伟的感受;自然配置的树木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受。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

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诗意植物的种植,符合诗情、包涵文气,也就是说园林中配置植物,要有文化气息,要立“意”。

选用反映花木性格内涵、歌颂其花姿树容等为主题的诗词、或反映友谊等内容的诗格,进行配置。

小议竹子在庭园中的运用

小议竹子在庭园中的运用

小议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摘要:通过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介绍,让人们重新认识竹子的独特魅力。

让竹子这一乡土植物在21世纪的中国风景园林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竹子现代园林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国内的设计师却以引进种植国外的植物为荣,国内的园林界迅速掀起了一股引进国外园林植物的热潮。

而作为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竹子,却鲜有人问津。

可喜的是,这几年来,引种热潮已开始减退,取而代之的是乡土植物重新得到重视。

一中国竹类及其分布,以及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1分布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分布最为丰富大国家之一,约有40属400多种,约占世界已知竹种的三分之一,有“竹子王国”之称。

其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约150种。

中国竹子的分布可划分为5大竹区。

①北方散生竹区包括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陕西南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以及山东南部和河北西部等地区。

约分布竹类10属29种10变种和变型。

该区竹类以散生竹为主,如巴山属、刚竹属。

②江南混合竹区包括四川东南部、湖南、江西、浙江及福建西北部,具有散生竹和丛生竹混合分布的特点,既有刚竹属、箬竹属、苦竹属等散生竹类,又有慈竹属、簕竹属等丛生竹类。

③西南高山竹区包括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

该区主要以箭竹属和玉山竹属等合轴散生型高山竹类为主,一般分布在1500~3800m或更高地带。

本区间或有箬竹属、香竹属和方竹属种类分布。

④南方丛生竹区分为两个亚区。

华南亚区:包括台湾、福建沿海、广东南岭以南及广西东南部,主要有箣竹属、思簩竹属等丛生竹类,也有复轴混生型种类。

西南亚区:包括广西西部、贵州南部、云南大部,主要是牡竹属、巨竹属、空竹属、泰竹属等丛生竹类型,尤以牡竹属为多,是该属地理分布中心。

⑤琼滇攀援竹区包括海南岛中南部,云南南部和西部边缘,以及西藏南部边缘地带。

本区竹类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种攀援性丛生竹类,如梨藤竹属、藤竹属、箣竹属、思簩竹属的一些种类等。

中国南方风景园林用竹简介及景观应用

中国南方风景园林用竹简介及景观应用

现代园艺2021年第3期中国南方风景园林用竹简介及景观应用何燚,黄大勇,杜铃,陈尔(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2)详细论述中国南方十几种常见竹类观赏植物的拉丁文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园林价值、种植技术及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方式。

风景园林用竹;种植技术;景观应用园、竹与雕花木窗、竹与怪石假山、竹与亭子、竹与其他植物、竹与池塘等等;竹类景观追求诗境、画境,运用丛植、列植、孤植等手段,配以书法匾额、山石刻字、对联等营造出精巧雅致的静谧禅意空间。

在现代景观绿地中从几十平方米到几十公顷的面积里,体现出或精巧雅致或清新舒朗的特点,营造出更丰富的城市森林景观,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悠闲舒适的森林般的人居环境,达到“绿肺、氧吧”的目的。

4竹子的种植4.1种植时间竹子栽植时期以3~5月为最佳,雨季移植以7~8月为宜。

实际上管护方法得当,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

4.2种植地准备选择冬季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块,将土地内的砖头、瓦块、水泥、石头、杂草、杂树等清除干净;然后挖长100cm、宽50cm、深50cm左右的长条形栽植沟,沟内施入1.5~2kg农家肥作底肥,将肥料和表土拌匀备用。

4.3种植方法在长条形栽植坎内挖1条40cm深的栽植沟,将竹苗平放入沟内,然后覆土10cm左右,踩实后再盖上一层松土,耙平后浇足定根水。

种竹子一定要带竹鞭,像一些大型竹子如楠竹、斑竹、毛竹,主要靠竹鞭发新竹笋,老秆淘汰。

4.4种植后管理竹子喜欢疏松的土壤,喜湿润,保持土壤湿润很重要,这样竹子的竹鞭(根)才能有好的生长环境。

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

有效的办法是在竹子下面覆盖竹叶、树皮或者石块。

5竹子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前景采用曲径通幽、竹石小品、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等古典手法,使人联想到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适当引入竹类植物能够提高园林景观的品位和档次,特别是将竹文化融入园林中,对园林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竹子美学鉴赏

竹子美学鉴赏

扬州个园竹造景的应用赏析摘要:竹子集文化、美学、景观价值于一身,在中国园林史上应用广泛,影响深远,其所营造的景观也是比较耐人寻味。

本文以扬州个园为例,通过对其园内竹造景的应用赏析,进一步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竹造景手法进行梳理,从而提出自己对于竹造景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竹造景;竹子;个园;石头1.竹子造景的价值与特色竹子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竹子在在构景方面的艺术价值。

其自然价值体现了生态特性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其对环境的正向影响力,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古人将竹子的特征“人格化”,以其劲拔、心空、色素等特征得到人们的爱慕,显示出俊逸、虚心、淡泊的风范,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竹子的景观价值。

正是由于竹子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园林造景中独树一帜,别具一番风味以至于无所代替。

2.扬州个园之竹造景分析2.1个园简介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总商黄志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内以竹子为盛,故取竹子一半命名为个园。

其占地面积为2公顷,布局巧妙,曲折幽深,引人入胜。

其布局结构自南向北为住宅区、假山区和竹林区(如图分布)。

假山区以叠石闻名遐迩,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是中国园林的独例。

个园的北区于1998年进行了植物造景上的拓展,也就是竹林区,该区域采用40余种高低错落、不同层高的品种观赏竹,结合地形,配植合适的辅助植物,构筑了竹文化观赏区,再点缀与竹文化相关的古建筑小品,整体布局,极有韵味。

2.2“百竹园”竹造景的应用赏析百竹园广植高低错落的品种观赏竹,万竿修竹形成竹海,再结合地形、道路、建筑、其他植物等景观要素构筑了竹文化观赏区,也被称为“竹西佳处”。

运用“竹里通幽”的造景手法,形成具有动观与静观双重属性的游憩空间,竹径夹道间形成幽深的小径,给人以“曲径通幽处”之感,此为行进过程中的动态序列景观;于竹林西北角建竹馆,便有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浅谈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摘要: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也变得日趋平常,其中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就是现代园林中最具典型代表的竹文化的应用模式,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如“竹石小品”置于白粉墙前即成“粉墙竹影”,收之于取景框则是“移竹当窗”。

分析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为了现代园林竹子景观设计,“竹里通幽”、“竹石小品”依然适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则主要适合借鉴于面积较小的园林空间,如宾馆内、外庭园,盆景园等“园中园”。

关键词:应用;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4-02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

文人雅士和布衣贫民都喜爱竹子。

曲径通幽、扶摇凤尾,成为我国园林绿化和园艺造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特色景观。

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

一、竹子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朝时,就有竹子应用于皇家园林的记载,“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乃树之林,是曰竹林”(《穆天子传》)。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

《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

”《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唐宋两代竹子被广泛运用到园林造景中,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估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

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

中国传统绘画的竹景观研究

中国传统绘画的竹景观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岁寒三友”等都体现了竹子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相互交融影响,开始形成专门的竹绘画题材。

宋代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元代画竹艺术进一步发展,明代极大地推动了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完善,清代“扬州八怪”等人更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竹要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画卷中的植物类型和绘画的创作意向两方面。

在植物类型研究上,周欣等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与植物关系的解读》分析了花鸟、人物、山水画中植物的形式和作用[1]。

在绘画的创作意向研究上,张蕾的《古代江南文人的竹审美与园竹景观塑造》结合文人竹审美进行分析[2]。

此外,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从建筑设计及空间营造等角度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但针对植物景观的分析篇幅不多,仅在花木配置章节有所涉及。

建筑学家童寯曾说:“无竹不成园。

”植物景观作为景观设计中的“软”要素不应被忽视,适宜、巧妙地运用植物景观,往往会给空间的塑造、景观意境的烘托和游览的心理体验带来不俗的效果[3]。

如日本岚山长约500 m 的通幽竹径引人入胜,意大利的梅森迷宫以竹子作绿篱而成。

作为挺拔修长的禾本科植物,竹子在空间营造的可塑性上较其他草本植物有显著的优势和挖掘潜力。

由此,本研究从竹景观营造的视角入手,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图集分析画作创作背景和技法。

以《东庄图》《独乐园图》《兰亭雅集图》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绘画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国传统绘画中竹景观的空间营造特点和设计理法。

摘要 竹子作为重要的植物景观材料,在园林中具有多样的应用场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为众多造园家及文人墨客所称道并加以利用。

以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植物类型和绘画的创作意向两方面。

本研究借助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解读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竹景观的营造手法,进而将竹景观的设计理法方法总结梳理和归纳分类为点植成景、丛植组团、群植营境、与其他景观要素配合成景等类型,并挖掘传统绘画中竹景观的意境营造,以期为现代园林设计中竹景观设计的应用和表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点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点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点“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需要。

实全含于‘园’字之内。

今将‘园’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

‘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

‘口’字居中为池。

‘氏’在前似石似树。

”这是《中国园林志》中对园林的一个描述。

从中可看出园林的主要亮点就在于其中精致的宛若天成的人造景观,再配以亭台楼榭,通过蜿蜒错落,仿佛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一个优雅的故事。

一、道法自然,追求仿造自然之神韵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与欧洲园林整齐的布局不同的是,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天人合一”,强调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无缝结合,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寄情于景,抒发内心的山水情怀。

其中一句“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言明了拙政园给人的绝妙体验。

中国山川秀美壮丽,让人十分热爱山环水抱的生活环境。

所以许多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或者是包络原山真湖,亦或是不惜代价开山造湖,人工堆叠。

仰能观山,俯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身偎山林涧溪。

怪石林立,奇花异草,曲径通幽。

高大的乔木与灵秀的花草形成高低对比,池塘与亭台交相辉映,山峰的高低回环,来自设计者的观察模仿和高超技艺,力争将最自然的一面展现眼前。

模拟自然,模拟仙境,汉武帝曾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开创一池三山的传统。

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自然不做作,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却又恰到其处的绘出一幅和谐平衡的画面,并且拥有非常强烈的整体感,无论从你眼前拿走哪件东西,都会让你觉得缺了那么一点味道。

园林中对自然元素的运用,不仅仅是朴素的自然美学的推崇,更是一种对自然所蕴含比拟的人格精神的追求。

其中,山与水结合在风水理论中就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山的刚毅,水的灵动,寄予了人的美好希望。

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园林主人来说超越了视觉感官的乐,而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乐,对于他们来说,园林是精神居所,是文人的寄托,使他们骨子里追求隐逸生活的一种这种的方式,这种主人通过园林来表情达意的行为以及园林本身所蕴含的道德精神。

竹子文化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竹子文化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竹子文化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竹子源于山野之中,在人们的印象中,粗生易长是竹子的基本特征,但竹子在城市楼盘园林绿化工程中,随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竹子的适应性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多年的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中,总结出一套适应观赏竹子生长的种植养护技术,总结如下:一、竹子在种植过程中应注重的事项。

1、竹子品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环节;竹子存在着区域的适应性,有的竹子在零度以下就会冻死,有的竹子在热带地区会生长不良,有的竹子在光线不好的环境也难以生长。

应根据竹子的生物持性,在园林设计时就选好竹种苗,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有丰富的竹子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经验,拥有整套的技术,请园林界同行浏览观看“广东园林观赏竹子网”,一定会在园林竹子工程中有所收获。

2、在竹子园林的施工中使用假植苗或苗圃地苗,要使竹子园林即时成景,就是说要使竹子园林在施工后能保留一部分可观赏的竹叶。

竹子在起苗,运输过程施工中,竹子的竹叶很轻易干枯,竹子园林在设计时,就应先看好竹苗,并从竹林中挖出竹子进行假植,广州富韵竹子园林设计室先提供竹子工程的设计,并保证供给优质的观赏竹苗。

3、竹子园林的立地条件:在城市楼盘的园林工程中,工地的泥土较差,部分场地会出现积水情况,在竹子园林的种植过程中,如有积水现象,一定要及时排水,不然竹子将会烂根死亡。

土壤用75%的花泥,15%的泥碳土,10%的沙混合使用,可使竹子有良好生长环境。

4、竹子园林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淋水和遮荫。

竹子的竹叶很轻易干枯,在绿化施工工程中,需对竹苗进行淋水,并用阴网遮荫。

种植后的竹子也要淋水。

二、竹子园林的种植养护技术1、竹子种植后,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淋透竹子,并填实泥土,和其它苗木的养护一样,要淋定根水。

2、天天早上和晚上各淋水一次,并扶稳被风吹偏的竹子,并加泥土填实。

3、及时清除死掉的竹子。

4、铺草坪时,尽量远离竹子的头部。

5、竹子种植后,覆一层泥炭土。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植物

二、趋吉心态的物化
• 如颐和园“乐寿堂”,前后庭院遍植玉兰 、海棠和牡丹,寓意“玉堂富贵”。苏州 狮子林燕誉堂庭院置有花台、石笋、牡丹 、两株木兰,每到春天,构成题意为“玉 堂富贵”的图画。苏州网师园“清能早达 ”大厅南庭院植两株玉兰。后庭院植两棵 金桂,合“金玉满堂”之意。还有南方住 宅前后所植有“前榉后朴”的习惯。
1、“三教”共赏之竹
• 竹,秀逸有神韵,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 轻; • 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 • 竹子空心,象征谦虚;
• 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 做人原则; • 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 “高节人 相重,虚心世所知”。
竹为春天的象征
• 竹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 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 ,“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 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园内大片竹 林,又以竹造“春山”。苏州春在楼 廊间柱子全为竹竿式样,以符“春长 在”之意
二、花木的“天造”风格
• 注重保持花木的“天造”风格,更 注重在山、水、建筑、人、天、地 相契相合的气氛中,赋予花木一种 精神性的“合一”色彩。所以,中 国园林花木,注重传统的民族特色
一年无日不看花
• “一年无日不看花”,所以都种植四季花卉 ,突出季相变化。如拙政园,春日到海棠 春坞赏海棠,夏天在远香堂上看荷花,秋 上待霜亭观橘,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雪香云蔚亭看梅花。 承德山庄植物品种繁多,现存的各种植物 就达一千二百余种。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 化,使园林风景既有色彩变化,又突出了 季相交替,使人们领略到山庄四季的不同 景色。
“青青翠竹,尽为法身”
• 竹子是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 翠竹,尽为法身”:如节与节之间的空 心,是佛教概念“空”和“心无”的 形象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首先,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古典园林就是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再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如松、竹、梅、荷花等,都被视为志士君子的象征,寓意着坚贞不屈、清雅高洁的人格品质。

其次,古典园林的植物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与西方文化不同,更加强调“道法自然”,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往往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无论是屹立不倒的古树,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荷花,都承载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古典园林通过植物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奇妙。

另外,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通过植物的选择和摆放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古典园林常常种植松树,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长寿的意义;而竹子则寓意着正直高洁和坚韧不拔,常被用来表现君子的气质和人格;梅花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荷花则寓意着纯洁和宁静等等。

通过这些植物的运用,古典园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让人们沉浸在一种雅致和静谧的氛围中。

最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四季景观的呈现方式,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呈现出季节之美和变幻之美。

春天的草木葱茏、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天的红叶满园、冬天的雪景皆以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为基础。

这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四季交替的美景,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植物不仅为园林增添了美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通过欣赏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

中国竹文化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1.竹子与中国历史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

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

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

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

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

竹元素在禅意室内空间中的艺术表达

竹元素在禅意室内空间中的艺术表达

29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1…竹文化概述竹子,常被人们简称为竹。

竹子坚韧挺拔,四季常青,外观竖直修长,有着一定的艺术美感,备受中国人的喜爱。

从文化内涵层面看,竹子和梅花、兰花、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竹子的人文寓意是刚正直爽、谦虚、不卑不亢、潇洒处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强韧的生命力,拥有节节笔直、纤细柔美的长青形象,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竹形容品德高尚、胸怀宽广、具有气节的人。

而在佛教和道教文化中,拥有笔直线条的竹子象征着美好高洁的品质。

竹子作为一种具有坚韧、耐磨、易加工等多种优点的建筑装饰材料,被广泛运用在现代设计中。

其在空间装饰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1],竹文化可以体现其所在室内环境高雅的格调、装饰者的高贵品质,竹子自身优美的外形和它经过加工后的精美造型也可以表达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美好意境。

2…禅意空间的特点禅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真、善、美,体现出了对简素生活和纯净心灵的精神领悟。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追求的是一种“禅”的意境,他们以“禅”的态度面对复杂纷扰的生活,以一种平淡的心态对待事物,有宽广博大的胸怀,一颗平和对待所有人的心。

当听到“禅”,联想“禅”时,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身处自然的感觉。

当今人们对于禅意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对于事物的认知,是能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禅意。

如今,将禅意应用在室内装饰方面较为常见,大多是在新中式风格中进行应用。

通过对山、石、流水、植物、软装等装饰进行精心的组合、恰当的搭配,利用这些简约的元素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感。

“简素之美”是禅空间较为注重的一点,禅意装饰空间中最常用到的就是自然类的建材,那种由材料自身所带来的美好的自然感正好体现了“简素之美”。

禅意空间中最常运用的方法是以随意、舒服、简洁的装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茶空间就受到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空间具有很明显的素雅精致的美感[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色彩美
• 竹林的总体色彩是绿色的,绿 色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也 是孕育大自然无限生机的颜色、 但是竹林给人的色彩感觉并不 单调.竹笋多姿多彩,几乎囊 括了所有可以想像甚至难以想 像出来的色彩;竹杆也有青黄 红紫的变化.有的还镶嵌着鲜 艳的条纹,给人以轻松;欢快 的气氛;竹口十虽然大多绿色, 但囚季节变换多少会有一些变 化,有些竹子的口十片间以黄 色或白色条纹,令人美不胜收: 总之.竹子总体以绿色为本色, 局部又色彩纷呈,构成了形形 色色的色彩美.
3、动态美
• 通常竹子每年都要经历出笋;长竹。 抽枝;展叶、换口十等生长变化; 随着四季昼夜的变化,竹子的形态、 色彩以及总体景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夏天的郁 郁葱葱.造就了竹林绿荫满林的清 凉世界:秋天的凉风送爽,衬托出 竹林秋月弄影的闲情逸致;冬天的 冰清王洁,展现了竹林傲霜斗雪的 精神;又曳口竹林出笋时的生命感; 抽枝时的节律感.展叶后的郁闭感、 换叶时的疏朗感,随着昼夜四季的 变化和风花雪月的更替交叠而表现 出特有的风貌、

之美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竹之美
• 摘要:
•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一直与人民的生活 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古文化融合,产 生了独特的中国竹文化竹子又以其特殊的美感和 自然属性,广泛应用于国古典园林,成为不可缺 少的一类造景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竹景也随处可见, 其艺术风格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使得现代园林 更加美丽,置身其中,让人流连忘返。本文在汲 取前人成果的前提下,从美学这个前人未曾想到 的角度下笔,向大家展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竹子 之美。 • 关键词:审美意象 美学特征 造景艺术与方式
四、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
• 中国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历史悠久,现存的 江南古典园林有不少竹子造景的成功例子, 如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 春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 亭的“倚玉轩”以及个园的“春山”等.然 而有关竹子造景艺术手法的系统总结却寥 若晨星.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了有关园林的 理论著作,其中竹子造景的论述也较少,代表 性著作有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 《长物志》以及清代李渔的《一家言》(又 名《闲情偶寄》)等。
4、意境美
• 竹子没有牡丹的富丽;松柏的伟岸.桃李的娇 艳.但”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 竹子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 称颂1郑板桥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 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 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 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郑板桥喜欢画竹,与竹为伍,是上层社会文人中 的代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竹子不仅是满足衣 食住行需要的经济作物,而且,竹子高风亮节、 孝悌为本、团结拚搏、虚心向上、清丽优雅、朴 实无华,更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平民阶级的精神 象征.
三、竹子造园史话
• 早在周朝时,就有竹子应用于皇家园林的 记载,“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乃树之林, 是曰竹林”(穆天子传)。 • 到了秦代“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 得云冈素竹”,竹子就被用到皇家园林 “上林苑”中了。 •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崇尚玄谈,寄情山水,无论是“竹柏荫于 层石,绣薄丛于泉侧”的北魏御苑“华林 园”,还是“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的洛阳显贵私园,都有竹子的倩影。
• 唐代王维辆川别业中以竹子命名的就有:斤竹岭、竹 里馆等,当时已形成“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 的风气。 • 北宋赵估的寿山良岳是宋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园 中以竹子景观为特色的景点有“斑竹麓”和“胜绮 庵”。洛阳名园十九处,绝大多数都有竹子景观, 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李格非《洛阳 名园记》),园内种竹成了文人追求雅致情调的手段。 • 到我国造园高峰的明清时期,竹子应用更为广泛。 竹子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江 南园林的雅秀风格。典型者有个园的“春山”、留 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沧浪 亭的“翠玲珑”和“倚玉轩”、网师园的“竹外一 枝轩”等等。
二、竹子的园林美学特征
• 竹子形态优美、不同种类高矮、叶形、姿 态、色泽各异,用于景致搭配效果理想。 其笋、秆、枝、叶各有自然生长规律,形 成不同的形态结构,这种形态结构在时空 进行组合变化后能使欣赏者产生美感。作 为园林植物,其美学特征表现在形态美、 色彩美、动态美和意境美等方面。
1、形态美
• 竹子的形态美从个体来说.主要 表现在竹秆圆间通直;中空有节, 枝叶紧茂纷呈;参差有序,竹株 整体的刚柔桕济.婀娜多姿;从 竹丛或竹林整体来说。散生竹鞭 根相连,长幼有序.外观竹冠连 绵艾口海,内视林中氩氲空灵; 丛生竹则竹丛密集,枝叶纷 披.冠如华盖;此外.不同的竹 种有高低大小以及竹秆形态;枝 叶变化等差异,构成了各种各样 的形态美.
一、竹子审美意象的产生
• 1、神圣爱情
• 《博物志》(晋张华撰)云:“舜南巡狩不返,葬于苍梧 之野,尧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至洞庭之山,泪下染 竹成斑,妃死为湘水神。”传说二妃死后成了湘水女 神,湘水出口处的洞庭山出产一种竹子,竹上有斑斑点 点紫晕的纹痕,人称“斑竹”,又名“湘妃竹”。
• 2、君子风度
• 《诗经· 卫风· 淇奥》以淇水岸边的绿竹起兴,不仅描绘 了竹子从“猗猗”到“青青”到“如箦”的茂盛的生 长过程,更以绿竹的自然形象来比拟君子“虚心直节” 的内质之美和挺秀清朗的风姿之美。开创了以竹来比 拟君子的道德品行和风姿仪态的先河。
• 3、吉祥象征 • 《庄子》曰:“凤凰栖梧桐,饮澧泉,食竹实。” 那里有翠竹,那里就会有凤凰。竹茂盛则凤凰至。 我们的祖先把凤凰崇拜为“吉祥之鸟”,栽竹引 凤,凤凰至则吉祥来。可见,中华先人们把竹子视 为吉祥之物。 • 4、孝感动竹 • 二十四孝故事之十七——哭竹生笋:晋孟宗,少 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 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 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 笋出,天意报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