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张纸、垫圈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有些纸连自身的压力都抵抗不住而弯曲,想一想生活中怎么样的纸抗弯曲能力较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学生会提出很多比如:纸的宽度、纸的厚度、纸的长度等)

3.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表格设计:表1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

(3)表格设计:表

2.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最后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显著地增加抗弯曲能力。

四、练习运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看看这两种横梁的放置方式比较合理,为什么?。

五、板书

1.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2.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显著地增加抗弯曲能力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剪刀。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从宽度和厚度引导)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答教师补充完整。

五、板书

1、改变形状能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改变的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不同

3、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虽然减少了宽度,但增加了厚度。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己主动设计实验,自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水平。

2.测试拱形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教学重点】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每生带四五本书用于抵住拱足、两张相同大小的纸、若干个垫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复习

2.课堂导入:观察这几幅图,这些建筑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有拱形)

二、探讨

1.引发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在这些建筑中运用到拱形,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2.提出问题: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吗?

3.实验设计:1.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纸。2.一张做成平桥,一张做成拱桥。3.往两边逐个加垫圈,直至纸张变形,记录数据。

注意:别在形变过程中加垫圈。

控制实验:当拱形弯曲到什么程度,就算做不能再加垫圈了。

实验记录表:

3.讨论交流

1.讨论:为什么拱形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各抒己见)

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讨论后老师用电脑出示抵住拱足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建构“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抵住拱的外推力,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这样一个科学概念。

教师演示课件说明: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如果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书本,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

师:大家都非常认真,终于将拱形的受力情况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延伸课堂

1.提出问题:你知道了赵洲桥的长寿秘密了吗?

学生充分回答后,观看书上赵州桥的图片,播放一段赵州桥的视频。

2.拓展延伸:寻找生活中的拱形

3.激发兴趣:让学生按照书上的事宜,自己回家搭建一个瓜皮拱。

四.板书

1.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拱形牢固的秘密: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2.5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承载压力大,而且不产生外推的力,

2、知道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拱形的组合渐进实验,认识到圆顶形的形成过程,并从力的传递方向分析中理解圆顶形不产生外推力的原因;

2、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力的传递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形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实验习惯;

2、实验中培养合作互助、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圆顶形概念建构以及不产生外推力的力学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对半开乒乓球,整个的乒乓球,纸条围成的纸环、纸条,垫片、实验记录表、木盘

学生分组:纸条围成的纸环、纸条,垫片、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结合课件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拱形的力量”,拱形在承受压力时会怎样?(学生回答:拱形受到压力时,会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产生外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力)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出示课件。

【意图:重点强调外推力被抵住了,做好铺垫】

二、了解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1、教师出示纸条和纸环,演示:上节课我们使拱形承受较大的力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用书本抵住拱足)

教师出示纸环:用这个纸环可以抵住拱形的外推力吗?(学生回答:可以)

教师追问:力是如何传递的呢?学生说,

教师追问时强调

教师问:如果我这样(教师十字形交叉状增加拱形)增加拱形的数量,把2个拱形组合起来,力又会如何传递的?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提示,我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2、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我们来看这个表格

再出示提示:

1、在纸拱上放垫圈

2、仔细观察纸环的形状变化

3、记录纸拱能够承受的垫圈数

4、完成4个拱形组合的实验后上交实验材料,继续填写表格。

4、学生完成承重实验后陆续上交实验材料

5、10-15分钟后,利用实物投影汇报,教师选择每个小组都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①拱形组合的数量越多,抗弯曲能力更强。一个拱形承受重物时,纸环会拉成椭圆形等

②多个拱形承受重物时,力向无数个方向传递,拱形产生的外推力也被拉住了,纸环基本是圆形。

6、出示很多个拱形组合的图形,问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整体的物体吗?学生回答(有,举例安全帽,头盔半个乒乓球)这样的形状还需要抵住拱足吗?还需要这个纸环吗?(不需要)

7、这样的物体我们叫做圆顶形。课件出示圆顶形图片和文字并板书:圆顶形

提问1:拱形和圆顶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圆顶形由多个拱形组成)

提问2:圆顶形与拱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圆顶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三、了解球形承受力的特点

1.课件出示图片,问:可以从球形中找到拱形吗?(可以)

提问1:可以在哪些地方找到拱形?(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教师课件并板书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

提问2:球形受到压力时,力会如何传递呢?球形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散开,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课件并板书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四、生活中的拱形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找到利用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大,不产生外推力的原理制成的物品或者建筑吗?(学生举例)

教师:为什么设计成这样。

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拱形的结构,你能够找到吗?

四:板书设计

找拱形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承载压力大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1.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1.建高塔首先考虑的问题:保持稳定不倒

2.塔承受哪些力:自身的重力、风力、其他的压力

普遍塔的特点

3.塔的结构特点:①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②空心的框架结构增强抗风能力

③三角形的框架增加稳定性

2.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2.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三个串联的钩码、粗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梁桥和拱桥的认识

1.出示图片,观察这些桥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只有横梁和柱子组成,没有其他特殊的构造,属于梁桥)

2.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桥在拱上方和桥在拱上方)

①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桥面平坦且比较低,方便通行

②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下空间较大,利于船只的通行。

三、钢索桥

1.观察两张图片,观察这些桥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特点?

相同点:都是由桥面、桥塔和钢缆组成,可以减少桥面的负担,加大桥的跨度。

不同点:构造上不一样,可分为悬索桥和斜拉桥

2.观察钢索桥,它们的主要承受力的是哪部分?(钢缆)

3.为了减轻钢缆的负担,桥面设计的高还是低呢?(实验探究,结论是桥面设计的高会减轻钢缆的负担)

4.分析两种桥,从结构上看,各自有什么优缺点?(悬索桥:负担更多的力。斜拉桥:稳定性更好)【板书设计】

根据桥的结构分类

梁桥:由横梁和柱子组成

桥面在拱下方

桥面在拱上方

钢索桥:由桥面、桥塔、

钢缆组成

悬索桥

斜拉桥

2.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过程与方法

2.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5.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桥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点?(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2.一张报纸,薄而柔软,用它能造一座桥吗?

师出示报纸,做个简单演示,让学生感受它的薄和柔软。

3.今天我们就要来用纸造桥。

二.讨论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材料

1. 出示造桥的要求:用报纸、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峡谷,宽度大于10厘米,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

2. 说说我们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桥在压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弯曲和破坏。)

3. 我们学过哪些增加抗弯曲能力的方法?

那么今天这些方法中,哪些适宜用在今天的造桥中的?为什么?

4.请在自己的实验报告上画出设计图纸。

5. 学生拿纸上台交流:选择什么样的形状结构造桥?怎样牢固的连接各部分。

三、学生制作纸桥

提醒: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形状后载重量就会大大减少。(准备一张备用的报纸,一旦压烂了,如有时间按原样再造一座)

四、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1.小组准备作介绍。(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加抗弯曲能力的)

2.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桥。

3.对制作的桥作评价。(评价紧扣本单元学的知识)

二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晒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3、知道太阳能够送给我们光和热,这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两样礼物。 4、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太阳是从东向运动的。 教学重点:太阳能够给我们带来光和热,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能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预习要求: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准备好制作简易太阳能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儿歌: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夜晚皎洁一盏灯,时而弯来时而圆。青石板上钉银钉,数来数去数不清。 2、学生自由的读一读,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说的是哪几样东西?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个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 4、这首小诗的第一句话“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说的就是太阳。今天这一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四课《晒太阳》。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说一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2、大家知道吗?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利用太阳? 学生思考并自由讨论。 3、教师指导: (1)出示课本第12 页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这四幅插图分别

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仔细观察几幅图片,了解这四幅图画的内容。 图一:小女孩在太阳下晾晒衣服。 图二:农民伯伯在空地上晾晒粮食。 图三:一个工人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图四:一个老爷爷和孙女在晒太阳。 (3)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全班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4、教师总结: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要利用太阳,比如说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人们利用太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1、大家见过太阳能热水器吗?(见过)大家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吗?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这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谁来说一说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 (1)学生说出自己对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2)教师相机的补充和小结:太阳能热水器是人们利用太阳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天上有太阳,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有用不完的热水。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教师一边指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一边讲解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这些管子上面。这些黑色的管子就吸收了太阳能的热量,再把这个热量传到管子里的水上面,管子里的冷水接收到这些源源不断的热量,温度就由低变高,冷水也就变成了热水。只要有阳光,太阳能就会制造出源源不断的热水出来。简直是太神奇了,大家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呢? 2、指导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制作材料:一个空塑料瓶、自来水、黑色的布 (2)制作步骤:出示课本第13 页上面的材料,请同学们阅读并了解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步骤。 (3)教师讲解制作的要领:塑料瓶里面的水不能太满。裹瓶子的布用黑色的比较好,因为黑色的容更容易吸热,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 (4)学生分小组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制作的情况,并做简单的指导。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NO:1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 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 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doc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乘法口诀(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连加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是乘法运算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好2、3、4、5的乘法口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第二册中最重要的单元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一个单元之一,乘法口诀会伴着我们的生活一辈子,因此,在学习上我们肯定要加强。但是对于刚从一年级上来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理解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可能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大部分的孩子只是能机械地进行记忆,不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真实有趣的情境进行引导,我想这个单元的学习还是会很顺利的。单元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乘法口诀所产生的经过,熟记2~5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5以内各数相乘3.初步学会乘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4.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5的乘法口诀。难点:(1)理解2~5的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2)利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困生采取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多采用实物来帮助他们进行理解。2、对于他们的作业和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他们尽快跟上班级速度。3、学习过程中建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模式,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单元课时计划:10课时。教学课题数松果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能正确应用口诀,较熟练地口算5的乘法算式。教学(具)准备数松果的教学情境图。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

(完整版)pep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年级:四年级学科:英语备课教师:张薇、陈珊婷单元:Unit 2执教时间:执教教师: 单元主题: What time is it?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生活相关的单词和词组,,学习相关名词的使用,序数词的初步认识 和一般疑问句回答的应用。本单元分为A,B,C 三部分, A,B 部分 Let's learn为句型和单词的学习, Let's talk为交际对话,Look,ask and answer为单词和会话的进一步巩固,Let's play和Let' do为基础知识的运用,spell为语音的学习,Read and write ,Let' check 和 Story time都是综合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中,围绕时间这一主题进行问答,使学生能够听懂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指令并作 出相应的动作,设计教学活动,还有注意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字母组合ir的发音规则。执教实施意见或建议: 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 为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采用情境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整体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途径等激励情趣,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英语课堂。 1、情境教学法 Situational Approach 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时间情境,引导学生说出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单词和词组,并且把时 间和事物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 情趣,使学生愉快学习。 2、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教学途径,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抢答时间、图文 配对,小组表演、“老狼老狼几点了”、制作时间表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任务过 程中自然地运用所学语句,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3、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四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当老师有意识地将语言与动作相结合来教学时,他 们很乐于接受,一方面做到了形象、直观,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其 中。 4. 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整体语言教学法首先强调整体,整体把握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而且 把语言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 5、教学媒体选择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视频、flash动画等。 单元教学总课时: 6 课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单元教案

七上教案第二单元合集 6《理想》流沙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92号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孙国栋 电话:5274014

教学内容:看杂技——表内乘法(一)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其中3、4、5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乘法口诀的编写和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素材的选取富有童趣。 教材以“看杂技”为主要线索,展现了“自行车表演”、“晃板与顶碗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 2、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口诀的编排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诀句数的编排上。由于传统的“小九九”2、3、4的乘法口诀句数太少,不利于学生探索口诀的编排规律。而“大九九”则句数太多,对于刚刚接触乘法口诀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有困难。所以本单元采取折中的方法,把大九九和小九九的优点结合起来编排。同时,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口诀的开始,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是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个创新。 3、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 以琅琅上口的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是本单元乘法口诀编写的又一特点。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最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简短精练、朗朗上口等特点。本册乘法口诀部分的编写思路就是将累加所得的数编成儿歌,然后将儿歌进一步简化编成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轻松愉快的口诀编制过程,同时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会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 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3、4、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写和意义。 学与教建议: 1、口诀的编制要建立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 2、注意加强直观教学。 3、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乘法口诀。 4、理解先编儿歌再编口诀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儿歌在编制口诀中的作用。 5、评价方式要多样。

新视野第三版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Section A The humanities: Out of date? 授课题目: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 授课时间:第____周第____周 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时数:4 教学目的: After finishing this unit,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To talk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ities; 2. Get dee per insights into the text; 3. Make creative use of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 4. To master the essay writing skill: focus on an advantage \disadvantage; 5. To read with the skill “reading for major details”.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ext; 2. To apply th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3. To read with the skill “reading for major details”; 4. To write an essay with the skill “focus on an advantag e\disadvantage”. 教学方法和手段: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used: 1. Teaching in class. Explain the profound theoretical knowle dge in class; 2. Case study. Provide case study during teac hing, and make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about the case 3. Bilingual and full English teaching; 4. Applying modern multimedia teaching technologies; 5. Taki

部编版三年级第二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主备人:国昌实验学校三年级李珊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自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主题——“金秋时节”,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填写有框架的单元学习导图,规划单元学习活动,形成单元学习设想。拓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填写思维导图,提炼单元主题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经典,激趣导入 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容。高高的白杨树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咱们先上一节单元导读课,好不好?上课!请看“自学导航”。 二、独立自学,整体感悟 “独立自学,整体感悟”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师:自读单元导语,说说本单元主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学习要求,用笔标出来。 什么是单元主题?——就是本单元讨论的主要话题。这一单元是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呢?我们应注意哪些学习要求?自己读一读,把有关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师: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金秋时节”。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注意的学习要求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指导学生说说单元主题,应注意哪些要求,用横线划出来。) 师:单元导语我们读懂了。 师:请看《自学导航》第2条: 小声朗读课文一遍,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4课】 师:我们先来看第4课——《古诗两首》。把书平放到桌面上,一手拿着笔,一边读一边做标记。 (生自读《古诗两首》一遍) 认真读古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 【第二课】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认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第三课】 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出示:小组合作,说说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填写单元学习导图。 师:请大家看——这就是单元学习导图。(出示“单元学习导图”)刚才我们说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来?(填写单元主题)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四个名人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这些平凡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机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学情分析(重点结合课标的阶段目标,了解目标递进,学生的掌握情况,年龄结构对认知的特点) 单元课时安排 《灰雀》3课时 《小摄影师》3课时 《奇怪的大石头》3课时 《我不能失信》2课时 《园地二》4课时

课题 5、灰雀 教学目标1.理解“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准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 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 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单元导读,引出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 2、出示列宁图片,简单介绍列宁是俄国共产党创始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读文和生字词。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读文关】检测,小组轮读,出示阅读要求,倾听要求,评价要求。 阅读要求:(1)字音读准确。 (2)课文读流利,不加字漏字,不回读。 (3)声音洪亮。 倾听要求:专心,认真。 评价要求:字音是否读准确,课文是否读流利,声音是否洪亮。 3、当堂检测【读文关】:认真完成小状元10页【一】、【四】、【五】题,5分钟后同桌批改。 4、【生词关】:(1)自由读生词两遍。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轮读生词。 (4)5分钟记忆本课生字词。 (5)完成小状元第10页【二】、【三】题。5分钟后同桌批改。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用“——”画出关键词,句。 2、同桌交流,按照事情发生的前后,因果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3、全班交流。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Unit 2 Values

Unit 2 Values Teaching Aims: 1.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 (one can live a life full of riches without being rich funancially)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2.Appreciate the wording (riches) in the title of the text 3.Grasp the key languge points in Texts A and learn how to use them in context 4.Unerst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related to the content 5.Express themselves more freely on the theme of Values after doing a series of theme-related 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6.Write an essay beginning with an anecdote or a piece of news, etc. Teaching Keypoints: 1.Grasp the main idea of Text A and language points in Text A 2.Cultural background in Text A 3.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in Text A Teaching Difficulties: 1.Writing strategy and style demonstrated in Text A 2.Write an essay with an anecdote or a piece of news, etc. Teaching Aids: Teaching, dicussion, exercises, group-activities, student-centred Teaching period: 12classes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Warming up 1.Hav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story about Abraham Lincoln before class, lead them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31, check the answer and explain. 2.Have students learn more about the fact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income can’t always account for happiness. 3.Do you think rich people must be happier than poor people? Why? 4.Do you think a poor person can have a life full of riches? How? 5.In class, students form two camps to debate the following issue: Mother Teresa has no money, but she took care of the poor in Calcutta until her death. Bill Gates gave a lot of money to charity, but he seldom works in the “frontline” with the poor. Does the world need more love like Mother Teresa’s or more money like Bill Gates’? Step 2 Global analysisi of Text A 1. Division of the Text A Part1: Paras.1-2 T he writer’s encounter with a boy who raised the question “Are you poor?” Part2: Paras.3-12 In search of an answer the writer finds that not having expensive possessions doesn’t make him feel poor mainly because he enjoys life in many other ways. Part3: Para.13 In conclusion, the writer thinks he’s grown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himself because of the boy’s question. 2.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questions on page 37-38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整组备课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五、教学安排: 1.位置与方向(一).........................................1课时 2.位置与方向(二).........................................1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版块一:通讯报道教学 【课时目标】 分析通讯报道的立场与倾向性,分析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核心任务】抓住典型事件,把握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精神。 【课时】3课时 【预习作业】 1.阅读第4课三篇文章。 2.查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h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事迹。 活动二:梳理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1)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用上述方法,自行梳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活动三:关注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从《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找出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思考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使人物活生生 1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 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NO:1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 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 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 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发现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二类字,会书写9个生字,并能基本说清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雷锋叔叔愿意克服困难帮助他人的美德。 4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准备雷锋叔叔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雷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吗? 生齐唱。 师:这首歌的主人公是——雷锋叔叔(板书:雷锋叔叔,并指导“雷”、“叔”的书写)。那你知道雷锋叔叔为什么是我们的“好榜样”吗? 生介绍雷锋的故事。 师:是啊,雷锋叔叔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当时人们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不仅如此,雷锋叔叔还特别关心小学生的成长,在抚顺市的一所小学里,二年级的同学都特别自豪,因为他们有一位校外辅导员是一位解放军叔叔,这位解放军叔叔就是雷锋叔叔,雷锋叔叔经常到学校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他们都特别喜欢雷锋叔叔。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得到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的消息。难道说雷锋叔叔再也不能来了,同学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就结伴到处去寻找雷锋叔叔。同学们还满怀深情地呼唤着: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板书:你在哪里) 二、自读课文,弄准字音。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读读这首饱含深情的诗吧。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自读课文,师巡查。 指名一人一节读,师相机指导,纠正字音。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能把句子读的通顺了,那屏幕上的词语你会读吗? (屏幕出示词语:冒着曾经泥泞泥窝年迈荆棘花瓣晶莹寻觅) 生读词语,师相机纠正指导。 师:词语同学们读的很准确,那老师把生字挑出来,你还能认识吗? 生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三、深入学习,感悟内涵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字词掌握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要来考一考,谁的阅读能力最强? 1.学习一、三小节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小朋友们去了哪些地方寻找雷锋?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数学-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二单元_一年级数学教案.doc

? 教学内容:练习课 ?? (第16页的第3题―――――第17页的第7题)? 教学要求: ?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计算卡片 ?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听算 ?? 12-7

12-4 12-3 14-816-9? 8+9 13-6 14-5 11-215-7 ? ? 17-8 15-9?

(集体订正) ? 评讲:说一说:11-2 15-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说得数,再写算式? ? 书中第16页的第3题:? ?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 二、游戏提高练习 ?? 1、找座位? ? (1)给每个学生一个算式卡片,同时出示5把贴有3、4、

6、7、9卡片的椅子,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的椅子上去,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放得又对又快。?? ? ?? (2)还有没有送出去的卡片吗?? 那你们想不想也他们找个家呢?请你们想个办法给它找个家。(学生活动)?? ? 2、找朋友?? (书中第17页的第8题)??? 活动要求: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黑板上,然后请8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的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对于做的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全课小结: ? ? (略) ? ?? 四、完成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