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最新-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最新-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

1、考试性质…………………………………………………………………(l)

2、考试学科范围……………………………………………………………(l)

3、评价目标…………………………………………………………………(l)

4、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 (2)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上义理论体系概论 (3)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6)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

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2、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字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沦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4、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 %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约16 % (16 小题,每小题1 分)

多项选择题约34 % (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约50 %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

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向。社会

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

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

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

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

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

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劝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利学思维

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休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

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

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

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

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

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荞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

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

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石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

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杜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

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间

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

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气劳动生

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待点。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

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

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

慢的关键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

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_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

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

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

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

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改革。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

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改善党的领导。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百马克思主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

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扣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

新。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

前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

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

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

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

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鉴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亚。(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

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必要。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

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口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

的先进性建设。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浸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

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苹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武昌起义。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

经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抬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长征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六)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万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

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贾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

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木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一〔商业赎买政策的实

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1975

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

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

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口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

跨世纪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提出。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祛会。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孟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概括。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墓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俑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生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挤全球化二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

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火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观。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与公共轶序

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征。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规范。

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l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宪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限家机构。

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和调解制度。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08年11月一2009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

大国关系J。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

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2010年考研大纲政治呈五大变化

前天,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2010年考研大纲。据分析,数学和英语考研大纲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政治课考试

出现5大变化。

昨天上午,北京新东方考研政治名师刁志萍教授解读新大纲,她表示政经计算题可就此“忽视”,从鸦片战争起的

近代史是复习重点、不能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应灵活掌握。

专家建议,中宣部理论局的两本“手册”是复习时事新闻的“红宝书”。

变化1

“马克思”两门变一门

42分→22分

根据2010年考研政治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合二为一,统称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

专家解读

政经计算题可能就此消失

1.把握真题的程度要发生改变:2009年之前的真题完全可以用来把握考试方向,但是明年起的调整使真题的可参考

性打折扣。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原理的计算题可能不会出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原来一样出大的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大。

变化2

毛思邓论合成概论

38分→30分

今年变化最大的是,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合成概论,还加上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值较以前

有所降低。

但是,在今年的整个政治理论考试中分值是最大的。

专家解读

社会保障体系可能出题

1.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热点仍是考试重点,与民生问题有关的如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都值得各位考生密切关

注。

2.此部分很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出现综合性题目。

变化3

中国近现代史也来“报到”

0分→14分

今年新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个科目是以前政治理论课里面没有的。这个比例现在确定为14%。

专家解读

1840年至1919年是考试重点

1.要有“以史论今”的精神,史实是基础,思考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很重要。

2.教材的上篇(即1840年至1919年部分)是现代史中独立的知识点,是考试重点。

变化4

思修和法基同样首次出现

0分→18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一个考试科目,在考研中是第一次加进去,而且分数比例不低,占了18%。

专家解读

轻法律条文重法律意识

考试中侧重点应该不会在于法律条文而在于法律意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

变化5

对时事考核的分量加重

10分→16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原来是10分,今年把两门课合二为一了。专家解读

推荐中宣部《六个为什么》

1.形势与政策应该会占到16分中的10分,是重点。

2.推荐考生阅读中宣部理论局的《六个为什么》和《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复习当下热点问题。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版)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版)注:蓝色为08年大纲变化;红色为08年大纲内容;紫色为09年大纲变化;橙色为09年大纲内容。 第一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或有关基本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 考查的知识范围详见本大纲第二部分;基本题型示例参见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 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07年的为: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删减了“基本”二字。) 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07年的为: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07年的为: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 180 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 试卷满分为100 分。其中,必答题为90 分,考查范围和内容比例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2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20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约18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约20分 形势与政策约10分 选做题为10 分,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I 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n 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 道试题的成绩记人总分。 (四)题型比例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量和 无穷大量的概念 及其关系无穷 小量的性质及无 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 准则:单调有界 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 概念函数间断 点的类型初等 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 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 念,掌握函数的 表示法,会建立 应用问题的函数 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 界性、单调性、 周期性和奇偶 性. 3.理解复合函数 及分段函数的概 念,了解反函数 及隐函数的概 念. 4.掌握基本初等 函数的性质及其 图形,了解初等 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 念,理解函数左 极限与右极限的 概念以及函数极 限存在与左、右 极限之间的关 系. 6.掌握极限的性 质及四则运算法 则. 7.掌握极限存在 的两个准则,并 会利用它们求极 限,掌握利用两 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 量、无穷大量的 概念,掌握无穷 小量的比较方 法,会用等价无 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 性的概念(含左 连续与右连续), 会判别函数间断 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 数的性质和初等 函数的连续性, 理解闭区间上连

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 阶导数一阶微 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法则函 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函 数图形的凹凸 性、拐点及渐近 线函数图形的 描绘函数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曲率的 概念曲率圆与 曲率半径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 分的概念,理解 导数与微分的关 系,理解导数的 几何意义,会求 平面曲线的切线 方程和法线方 程,了解导数的 物理意义,会用 导数描述一些物 理量,理解函数 的可导性与连续 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 则运算法则和复 合函数的求导法 则,掌握基本初 等函数的导数公 式.了解微分的 四则运算法则和 一阶微分形式的 不变性,会求函 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 的概念,会求简 单函数的高阶导 数. 4.会求分段函数 的导数,会求隐 函数和由参数方 程所确定的函数 以及反函数的导 数. 5.理解并会用罗 尔(Rolle)定理、 拉格朗日 (Lagrange)中值 定理和泰勒 (Taylor)定理, 了解并会用柯西 中值定理. 6.掌握用洛必达 法则求未定式极 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 值概念,掌握用 导数判断函数的 单调性和求函数 极值的方法,掌 握函数最大值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Ⅲ) 文 数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1,2,3,4},B={2,4,6,8},则A∩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2.复平面内表示复数z=i(-2+i)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某城市为了解游客人数的变化规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收集并整理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单位:万人)的数据,绘制了下面的折线图 根据该折线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月接待游客量逐月增加 B.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 C.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大致在7,8月 D.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于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 4.已知sin α-cos α=4 3,则sin 2α=( ) A.-79 B .-29 C .2 9 D.7 9 5.设x,y 满足约束条件{3x +2y -6≤0,x ≥0,y ≥0,则z=x-y 的取值范围是( ) A.[-3,0] B.[-3,2] C.[0,2] D.[0,3] 6.函数f(x)=1 5sin (x +π 3)+cos (x -π 6)的最大值为( ) A.6 5 B.1 C.3 5 D.1 5 7.函数y=1+x+sinx x 2 的部分图象大致为( )

8.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为使输出S的值小于91,则输入的正整数N的最小值为( ) A.5 B.4 C.3 D.2 9.已知圆柱的高为1,它的两个底面的圆周在直径为2的同一个球的球面上,则该圆柱的体积为( ) A.π B.3π 4C.π 2 D.π 4 10.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CD的中点,则( ) A.A1E⊥DC1 B.A1E⊥BD C.A1E⊥BC1 D.A1E⊥AC 11.已知椭圆C:x 2 a2+y 2 b2 =1(a>b>0)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且以线段A1A2为直径的圆与直线 bx-ay+2ab=0相切,则C的离心率为( ) A.√6 3B.√3 3 C.√2 3 D.1 3 12.已知函数f(x)=x2-2x+a(e x-1+e-x+1)有唯一零点,则a=( ) A.-1 2B.1 3 C.1 2 D.1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官方发布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 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 Ⅳ.考查内容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 业阶段考试 (2011年度) 注册会计师作为向社会提供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执业人员,应当具备与其执行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就是选拔和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考试目标和科目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划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 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有效地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专业阶段考试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六个科目;综合阶段考试设职业能力综合测试一个科目。 本大纲规定了专业阶段6个科目的测试目标、测试内容与能力等级、参考法规。 二、能力等级 (一)专业知识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构成注册会计师知识主体的基本原理和 内容。 (二)基本应用能力 要求考生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能够解决基本的实务问题。 (三)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 三、特别说明 鼓励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考生,进一步学习会计、审计、财务、经济等方面的专业英语知识,以处理英文环境下的实务问题。 财务成本管理 1.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原则以及金融市场的有关知识; 2.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依据、评价标准和局限性,能够运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3.了解长期计划和预测的概念和程序,掌握预测的销售百分比法,能够运用其原理预测资金需求; 4.理解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其基本原理进行财务估价; 5.理解债券和股票现金流量的特点,能够估计债券和股票的价值和收益率; 6.理解资本成本的概念,能够估计普通股成本、债务成本以及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7.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原理,能够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和相对价值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8.理解资本预算的相关概念,掌握各种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掌握项目现金流量和风险的估计项目资本成本的估计方法,能够运用其评估投资项目; 9.理解期权的基本概念和估价方法,能够运用其对简单的金融期权和投资项目期权进行分析评价; 10.掌握杠杆原理和资本结构原理,能够运用其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11.了解利润分配的项目、程序和支付方式,掌握股利理论和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类型,能够运用其改善企业的股利决策; 12.了解企业股权筹资和长期债务筹资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其筹资程序和方法; 13.理解租赁、优先股、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特征、筹资程序和优缺点,能够用运其进行有关筹资决策分析; 14.了解营运资本投资政策的主要类型,掌握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决策和控制方法; 15.了解营运资本筹资政策的主要类型,掌握商业信用和短期银行借款的决策和控制方法; 16.了解成本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能够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计算企业产品成本; 17.掌握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掌握变动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18.理解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单考数学考试科目代码:[701]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以下结构供参考) 函数、极限、连续20% 一元函数微积分学60% 二元函数微积分学10% 无穷级数5% 常微分方程5% 四、试卷题型结构(以下结构供参考) 单选题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填空题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7小题,共90分 五、考试内容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左导数与右导数的概念以及函数导数存在与左、右导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理解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 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柯西(Cauchy)中值,了解并会用泰勒(Taylor)公式。 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基本积分公式;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第一节 A 21.A细节理解题。根据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中的“This production of Shakespeare’s Richard Ⅲ”可知,中国国家剧院将会演出莎士比亚的Richard Ⅲ,所以答案为A项。 22.C细节理解题。根据 Deafinitely Theatre London|British Sign Language(BSL)可知,该剧院能够使用手语进行演出,这是这家剧院和其他剧院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它的特别之处,所以答案为C项。 23.D细节理解题。根据文章最后一部分第一句话“The Habima is the centre of Hebrew-language theatre worldwide.”可知,这家剧院用希伯来语演出。再结合Date & Time中的Tuesday 29 May可知,观众可以在这一天看到希伯来语的戏剧演出,所以答案为D项。 B 24.C推理判断题。根据第一段中的“it wanted somebody as well known as Paul”可知,这家电影公司不想把这个角色给作者,是因为他们想把角色给像保罗这样出名的人,作者还不够出名,所以答案为C项。 25.D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二段中的“Both of us had the qualities and virtues that are typical of American actors”可知,保罗和作者之所以有着长久的友谊,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有着相似的 品质,所以答案为D项。 26.A词义猜测题。根据本段第一句话“We shared the belief that if...”可知,尽管他们不经常见面,但是正是那种信念让他们聚在了一起。由此推断出画线单词指的是他们的共同的信念,所以答案为A项。 27.B推理判断题。文章开头作者介绍了自己与著名演员保罗·纽曼相识的情景,后面描述了两人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最后一段指出两人的最后一面是在医院。由此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一位朋友。所以答案为B项。

政治学考提纲最终版

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影响价格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⑵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⑶物价总体水平。物价越高,消费水平越低。 ⑷其他因素:商品的外观、质量、服务、个人的消费观念等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6、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或者说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7、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8、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0、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作用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杠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11、完善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全国统一考试监考人员守则

一、监考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监考人员是国家考试在考场的执法者,是考试实施是否实真有效的鉴定人。监考人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考场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维护考场纪律、制止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顺利地进行。 二、监考人员考前必须参加培训,认真学习考试的有关政策规定,熟悉监考业务,不经培训不准监考。 三、监考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守则及《考试考场规则》、《关于处理考试违纪舞弊者的规定》、《违纪试卷处理实施细则》,按考务工作程序进行工作。 四、监考人员必须佩带规定标志,严格遵守考试期间作息制度,不得迟到、早退,不擅离职守。 五、每科开考前二十五分钟(首考三十分钟),监考人员领取《试场座位编排表》、试题、答题卡、草稿纸等直接进入考场。 领取、分发、交回试卷等必须严格履行交接手续,认真核对考试科目及密封情况,发现异常须立即向考点负责人报告。 六、监考到达考场后应检查、清理考场。于开考前十五分钟(首考二十分钟),组织应考者有秩序地入场。要认真核对每一位应考者的“学生证”、“准考证”、身份证件的照片与本人是否一致,要核对《试场座位编排表》所载考点、考场、座号、专业、科目等内容与本考场设置等情况是否一致。如有异常,及时向考生通知,并向考点负责人通报情况。 七、应考者入场后,监考应要求他们将所有书籍、文具盒等物品按指定地点集中存放。开考前监考人员须认真向应考者宣读《考试考场规则》及有关注意事项。 八、开考前十分钟,监考人员应当众展示后启封试卷袋,认真核对袋内所装试题的专业、科目、页码等。分发答题卡并指导应考者填涂姓名、准考证号、课程代码及座位号等内容。 九、考前五分钟给应考者分发试题、草稿纸,并指导应考者在密封线内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课程代码及考点、考场、座位号等。如发现试题差错,应及时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官方发布word版)

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 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 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1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 分( 16 小题,每小题 1 分) 多项选择题 34 分( 17 小题,每小题 2 分) 分析题 50 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 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8年度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真题试卷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真题试卷《数学三》试题 一、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若函数10 (),0x f x ax b x ?->?=??≤? 在0x =处连续,则 (A )1 2ab = (B )12 ab =- (C )0ab = (D ) 2ab = 2.二元函数(3)z xy x y =--的极值点是( ) (A )(0,0) (B )03(,) (C )30(,) (D )11(,) 3.设函数()f x 是可导函数,且满足()()0f x f x '>,则 (A )(1)(1)f f >- (B )11()()f f <- (C )11()()f f >- (D )11()()f f <- 4. 若级数211 sin ln(1)n k n n ∞ =?? --??? ?∑收敛,则k =( ) (A )1 (B )2 (C )1- (D )2- 5.设α为n 单位列向量,E 为n 阶单位矩阵,则 (A )T E αα-不可逆 (B )T E αα+不可逆 (C )2T E αα+不可逆 (D )2T E αα-不可逆 6.已知矩阵200021001A ?? ?= ? ???,210020001B ?? ?= ? ???,100020002C ?? ? = ? ??? ,则 (A ),A C 相似,,B C 相似 (B ),A C 相似,,B C 不相似 (C ),A C 不相似,,B C 相似 (D ),A C 不相似,,B C 不相似 7.设,A B ,C 是三个随机事件,且,A C 相互独立,,B C 相互独立,则A B U 与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及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12页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 卷) 理科数学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 131x A x x B x =<=<, ,则( ) A.{}0=A B x x D.A B =? 【解析】{}1A x x =<,{}{}310x B x x x =<=<∴{}0A B x x =<,{}1A B x x =<,选A 2. 如图,正方形ABCD 内的图形来自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正方形内切圆中的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位于 正方形的中心成中心对称,在正方形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是( ) A. 14 B.π8 C.12 D.π4 【解析】设正方形边长为2,则圆半径为1则正方形的面积为224?=,圆的面积为2π1π?=,图中黑色部 分的概率为π 2 则此点取自黑色部分的概率为π π248 = 故选B 3. 设有下面四个命题( ) 1p :若复数z 满足1 z ∈R ,则z ∈R ;2p :若复数z 满足2z ∈R ,则z ∈R ;3p :若复数12z z ,满足 12z z ∈R ,则12z z =;4p :若复数z ∈R ,则z ∈R . A.13p p , B.14p p , C.23p p , D.24p p , 【解析】1:p 设z a bi =+,则 22 11a bi z a bi a b -==∈++R ,得到0b =,所以z ∈R .故1P 正确;2:p 若z =-21,满足2z ∈R ,而z i =,不满足2z ∈R ,故2p 不正确;3:p 若1z 1=,2z 2=,则12z z 2=,满足12z z ∈R ,而它们实部不相等,不是共轭复数,故3p 不正确; 4:p 实数没有虚部,所以它的共轭复数是它本身,也属于实数,故4p 正确; 4. 记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4562448a a S +==,,则{}n a 的公差为( ) A.1 B.2 C.4 D.8 【解析】45113424a a a d a d +=+++=6165 6482S a d ?=+ =联立求得11272461548a d a d +=???+=??①② 3?-①②得()211524-=d 624d =4d =∴选C 5. 函数()f x 在()-∞+∞,单调递减,且为奇函数.若()11f =-,则满足()121f x --≤≤的x 的取值范围 是( )A.[]22-, B.[]11-, C.[]04, D.[]13, 【解析】因为()f x 为奇函数,所以()()111f f -=-=,于是()121f x --≤≤等价于 ()()()121f f x f --≤≤|又()f x 在()-∞+∞,单调递减121x ∴--≤≤3x ∴1≤≤故选D

XX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目录 I.考试性质 (1) II.考查目标 (1)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Ⅳ.考查内容 (2)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上义理论体系概论 (5)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 Ⅴ、题型示例略 (14)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

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时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X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 %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 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数学(文)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数学 (文) (必修+选修Ⅰ)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要求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I的教学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 1.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知识的要求,依此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论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2.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三卷)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一项是(3分)

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考核目标主要是了解考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基本特征,熟悉并领会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具备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正确看待当代社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占,简单理解和应用占,综合分析和应用占。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 考生首先应认真通读教材,从总体上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其次,按照大纲要求,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熟练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能运用有关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相关内容要求如下: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1.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 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视阈 3.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4.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 5.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重视角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1.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2.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1.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论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价值定位及其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七、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

2019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英语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至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