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1 (2)

古诗两首1 (2)
古诗两首1 (2)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1 古诗二首 咏柳》_25

第一单元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分别是《村居》和《咏柳》。《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 然的热爱情景。 《找春天》课文以一群孩子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迷人风光。 《开满鲜花 的小路》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长颈鹿大叔给鼹鼠先生寄来一包花籽,到了第二年春天,花籽让小路开满了鲜花,让所有的小动物们享受到了美丽和快乐。告诉我们要学会传递快乐,分享快乐。 邓小平爷爷 植树 课文主要写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种下了一棵柏树的经过。赞美了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他对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重视。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古诗二首》…………………………………………………………………………………………2课时 2.《找春天》……………………………………………………………………………………………2课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古诗二首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诗。本导学案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意”,即采用图文对照,结合关键字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大概意思;二是感悟诗的“境”,采用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三是体会诗“情”,即引导学生在感悟诗境的基础上,通过吟诵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学前准备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中学会认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学习《村居》,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春天田野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范读。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背诵古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体会草的精神,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草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古诗二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古诗二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晓、慈”等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二、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湖:hú(江湖、西湖、湖水) 莲:lián(莲花、莲子、莲叶) 穷:qióng(无穷、穷人、穷苦) 荷:hé(荷花、荷叶、荷包) 绝:jué(绝句、绝对、绝交) 含:hán(包含、含义、含水分) 岭:lǐng(山岭、岭南、大兴安岭) 吴:wú(吴国、东吴、姓吴)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晓:xiǎo(春晓、拂晓、家喻户晓) 慈:cí(慈祥、慈爱、仁慈)

毕:bì(毕业、完毕、毕生) 竟:jìng(毕竟、竟然、未竟) 映:yìng(倒映、映日、映射) 鹂:lí(黄鹂) 鸣:míng(鸣叫、鸟鸣、鸣笛) 行:háng(多行、银行、行业) 泊:bó(泊船、停泊、飘泊) 五、多音字 行:xíng (步行)háng (银行) 泊:bó(停泊)pō(湖泊) 六、课文翻译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叶分外艳丽鲜红。 绝句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雪。门外的江面上停泊着来自东吴的客船。 七、问题归纳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2.《绝句》这首诗诗人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的? 《绝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 八、课文主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绝句》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时候,黄鹂、白鹭、积雪、船只等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九、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A 《村居》 【教材解析】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说)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3)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课文12:古诗二首 小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 2 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

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3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六、总结全文七、课后拓展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春天”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古诗二首》教学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能力;《找春天》重在通过指导朗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开满鲜花的小路》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图画讲述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通过邓爷爷亲手植树这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走近伟人。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 2 1. 认识53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二首》。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4. 感受春天的美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找春天 2 开满鲜花的 小路 2 邓小平爷爷 植树 2 口语交际 1 能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 语文园地一 3 1. 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6个词语,会认“亭、咨”等10个生字。 2. 能根据语境补充合适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能 根据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 3. 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 系。

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莺、拂、堤”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8个字,积累由“堤、柳、拂”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重点关注易误读的字和难读的字,如“堤”,学生容易误读成“提”,可引导学生辨析“堤、提、题”的读音。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自主识记字形,结合插图和语境理解字义,在猜谜语等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 (2)写字。一是分类指导。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村、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二是重点指导。如,“绿、童、剪”笔画较多,要指导笔顺以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2.朗读教学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比赛读、师生对读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3.理解运用 教学《村居》时,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教学《咏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读懂诗题,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出诗句描述的美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课文第1课《古诗二首》

部编二(下)课文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 化妆(zhuāng)喝醉(zuì) 丝(sī)绦裁(cái)剪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三、读一读,记一记 河堤堤岸杨柳柳条 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 四、多音字 五、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诗(古诗诗歌) 村(山村村庄) 童(童年儿童) 绿(碧绿绿色) 碧(碧绿碧血丹心) 妆(化妆妆扮) 丝(丝巾丝瓜) 剪(剪刀剪破)

六、古诗理解 《村居》 1.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2.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 1.字词理解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第2套-【省一等奖】优质教案

12古诗二首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学习“首”字,导入新课。 1.出示短语,学生口头填量词“首”。一()歌一()古诗 2.学习认识“首”字。(1)指名交流识记方法。(2)出示词语,巩固识字。首首都自首首长首先 3.学写“首”字。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5.出示第一首诗《池上》,简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3.指名读,相机正音。4.出示这首诗中的四个生字“踪、迹、浮、萍”,学生用笔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5.指名读相机正音。6.齐读。 7.自主识记字形。 8.同桌互相检查识记情况,互相教认。9.检查生字掌握情况,相机指导。 (1)出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轮读,相机指导。(2)出示词语,指名教读,巩固识字。 踪踪迹行踪踪影无影无踪迹踪迹足迹人迹印迹浮浮萍浮力漂浮浮现萍浮萍绿萍萍踪萍水10.读去拼音课文,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学写“采”字。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 春天里,春风暖暖拂大地,草芽染新绿,柳叶弯如眉;春天里,春雨细细落大地,远山蒙水汽,大泽蓄春潮;春天里,春花朵朵竞吐艳,梨花白胜雪,桃花抹胭脂;春天里,春鸣声声唱春光,麻雀叽喳叫,燕子啁啾吟……。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让人不禁迈开双脚,张开双臂,用满怀热情去拥抱她。 走进本单元,我们挽臂共赏春之美景:二月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散学归来放纸鸢;柳条轻垂,春风似剪,裁出细叶妆饰高树;奔向田野,寻找春天,万物焕生机,春情满大地……。看完春景,我们还可以听听春的故事:鼹鼠先生无意间漏掉花籽,来年小路上开满鲜花,给小动物们带来美好;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挖坑、选苗、填土,亲力亲为毫不含糊…… 本单元既有经典古诗、写景散文,还有童话故事、名人故事,风格或典雅庄重,或活泼生动,或朴实无华,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重音。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课时 安排 课文古诗二首 课文安排了两首 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描 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 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之情。 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 的春天的美景;背诵古诗。 2课时找春天 课文是一篇语言 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 散文,通过对“我们” 寻找春天的过程的描 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春 光的美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能 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 天是什么样的。 2课时

开满鲜花的小路 课文叙述了长颈 鹿大叔寄来的包裹被 鼹鼠弄破了,以至于里 面的颗粒状物品都漏 撒在去往松鼠太太家 的路上,鼹鼠很沮丧, 第二年春天那条路上 开满了鲜花,原来,长 颈鹿大叔寄来的是一 袋花籽。 能根据图画仿照例句 写句子;能借助插图讲故 事,知道“美好的礼物”指 什么,并了解生活中还有哪 些美好的礼物。 2课时 邓小平爷爷植树 课文叙述了1987 年4月5日83岁高龄 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 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 柏的事情。 朗读课文;默读第3 自然段,能借助图片说出邓 爷爷植树的情景。 2课时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 语气 通过引导语和两 组句子的对比朗读,引 导学生懂得不同的语 气会带来不同的交际 效果,恰当的语气能使 沟通顺畅、愉快。 与人交流时,能用恰当 的语气说话。 1课时 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 借助公园导览图, 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 生识记10个生字。 借助公园导览图认读 6个词语,会认“亭、咨” 等10个生字;有生活中主 动识字的意识;能根据语境 补充合适的词语,仿照例句 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和感受;能根据提问读出句 子的重音;能根据提示,写 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 字,注意不同部分的伸展关 系;能背诵古诗《赋得古原 草送别(节选)》;自主阅 读《笋芽儿》,能发挥想象 理解内容,了解笋芽儿的成 长过程。 2课时字词句运用 一是补充合适的 词语,再说说你在春天 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二是根据不同 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 音。 书写提示 会写左上包围和 左下包围的字。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赋得古 原草送别(节选)》。 我爱阅读 阅读散文《笋芽 儿》,感受春天的美好。

部编二下1.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

部编小学语文教案 2下1 古诗二首(精编教案)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 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古诗二首 村 居① 2[清]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 拂(fú)堤(dī)杨柳(l iǔ)②醉(zuì)③春烟④。[句导读: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3儿童散学⑤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⑥。[句导读: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4咏(yǒnɡ) 柳 1 字词导读 ? 2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③醉:迷醉,陶醉。 ④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3 ⑤散学:放学。 ⑥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4 ①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②妆:装饰,打扮。

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4 12《古诗二首》教案

12 古诗二首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第12课《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演示教学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古诗两首之一绝句2

古诗两首之一《绝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作者的表达的感情,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文的意思课前准备:孩子们,我们学过、背过很多古诗,你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吗? 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谁第一个来? 一、知诗人 2 1、唐代有许多有名的诗人,我们来认识一位大诗人,出示杜甫图,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2,简介(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杜甫的写景抒情诗---《绝句》 二、多练习,读准诗 4 1,出示《绝句》 2,学生自由读2遍,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 3,指名读,加上节奏符号再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4,齐读。

三,看插图,读懂诗 15 1,轻轻地读诗,结合插图,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交流(黄鹂白鹭翠柳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 2,结合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可以查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边说边理解,如,黄鹂,白鹭 交流汇报,相机理解词意。4 黄鹂 ( )的黄鹂翠柳:碧绿的柳树 白鹭()的白鹭青天:晴朗的天空蓝天 西岭窗外的西山(岭,在哪里?岷山)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积了很多年的雪。诗人从哪里看到西岭雪上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不远万里从东吴开来的船只。去万里之遥的东吴的船只。是去哪里的船?(东吴:古代吴国所在地,杜甫的故乡。现在长江中下游江苏地区,)这万里船就停泊在哪里呢? 3,贴图:把4句诗贴在相应的图上,每组派一个代表。 4,小组合作,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述的景象。(调整词序发挥想象) 5,指名交流,补充。(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万里迢迢的东吴开来的船只。) 四,悟诗情,读好诗 5 1,有人这样评价这首诗:板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在哪

课文12 古诗二首测评

12 古诗二首 课时测评方案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踪浮萍露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流.水(liúniú) 柔.柳(réróu) 泉.水(qún quán) 蜻.蜓(qīnɡqīn) 三、看拼音,写汉字。 s h ù shǒu 1.李乐坐在一棵大下朗读《小池》这诗。 jiān jiǎo ài 2.春天,柳叶露出而细的,游客非常喜它们。 四、选字填空。 采彩 1.姑娘们正在水中( )菱。 2.这是一个( )色的气球。 五、照样子,组词。 (踪)迹 ( )迹 ( )迹 荷(花) 荷( ) 荷( ) 六、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可爱的小娃在水面上划着小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小荷才刚刚露出尖尖的菱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早已经有蜻蜓站在上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偷偷地采下白莲正准备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七、我来选择。 1.《小池》的作者是宋代诗人( )。 A.杨万里B.苏轼 2.《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A.白居易 B.杜甫 3.《小池》《池上》描写的都是( )的景色。 A.春天 B.夏天 参考答案 一、zōnɡfúpínɡlù 二、liúróu quán qīnɡ 三、1.树首 2.尖角爱 四、1.采 2.彩 五、奇古叶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2古诗二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诙谐“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始终蕴藏的夏天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夏天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引导法、鼓励法、朗读法、问答法情景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

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1.古诗二首(第一、二课时)

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读“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诗、童”等8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想象中体验春天的美好,背诵古诗,积累优美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会读“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诗、童”等8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素材】 1.搜集诗歌作者的有关资料以及与诗中描写的景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等。 2.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课件出示1) 课时目标 1. 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出评价。 三、学习生字。 1.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7)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2.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课件出示8)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变捺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分布。 四、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大意讲的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课件出示9)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课件出示10)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②学生自由读诗。

古诗二首课文和课文分析

《古诗二首》课文后附课文分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以下为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诗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一年级语文 《1、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 春雨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