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Lesson 21 the culture of Wei, Jin, southern an

d Northern Dynasties (1)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数学、农学等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本课主要介绍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这三个主要的科技成就。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

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

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

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

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

2、还应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方法: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

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

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

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

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

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

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让学生自

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

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

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

地方是什么?学生展示:

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

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

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

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

3.xxxxxxx和

3.xxxxxxx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

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

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

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教师点拨:(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

小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圆周率。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历法、机械制造等各领域,

(2)“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

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

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

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

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如果按照割圆术

计算,要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这就需要对9位

数字以上的大数进行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这绝不是一件

轻而易举的事情,祖冲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

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贾思勰种植

农作物》、《贾思勰》画像等,思考回答:“齐民”和

“要术”的含义是什么?《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

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

农业。属于农业科学。

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

种植农作物。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

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答案一: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答案二:经

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

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

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部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影响怎样?历史地位怎样?有指导作用。直到北宋年间政府仍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农业发展情况: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

作物?(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耕技术又有怎样的发展?(西汉的耕犁已

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而

且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数学和农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

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探究三: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

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

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

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思

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

么?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

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

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译成白话为:空旷的

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那样哀婉,久久不绝。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人泪沾衣裳。

三、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算筹”之法,体会圆周率计算方法

之艰巨。

2、你认为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的

道路上获得成功?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体会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难点:1.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2.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准备: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人物的生平资料;圆周率资料;摹本王羲之字帖;《兰亭集序》摹本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出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图),这些石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雕凿出来的。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板书) 感知理解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他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2、《齐民要术》 (1)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2)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包括耕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土壤肥料、植保、果树、蔬菜、动物饲养、酿造、果品加工、资源植物利用、日用品生产等。它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 3、《齐民要术》意义 《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之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二、科学家祖冲之 1.祖冲之生平。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恺之、范缜等文学或思想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素材。《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课标的指导思想,在设计《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化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了解南朝思想家范缜反对迷信的《神灭论》。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历史情

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组固定人数(5~6人)。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学习王羲之持之以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书画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识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运用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古鉴今的能力等。 学情分析 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初一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还有待培养。本课讲历史文化艺术,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艺术鉴赏能力偏低,但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yǎ卓zhuó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

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 1.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最突出的数学成就是() A.编制《大明历》B.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C.编制《太初历》D.《缀术》被列入算经十书 【答案】B 2.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成了《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 ①北方农牧生产经验①食品加工与贮藏①野生植物利用①商贾之事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答案】A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华佗──“麻沸散” 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答案】D 4.祖冲之和贾思勰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有() ①注重实践①吸收前人的文化成就①书香门第的熏陶①天资聪颖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答案】A 5.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运用的书法艺术形式是() A.隶书B.草书C.楷书D.行书 【答案】D 6.“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B.米芾C.赵孟頫D.王羲之 【答案】D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王羲之B.陶渊明C.吴道子D.顾恺之 【答案】D 8.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A.胡昭B.贾思勰 C.祖冲之D.刘徽 【答案】C

9.他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水经注》 D.《清明上河图》 【答案】B 10.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 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 【答案】B 11.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书圣”的代表作品是() A.《离骚》 B.《水经注》 C.《兰亭集序》 D.《洛神赋图》 【答案】C 12.“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出自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A.《缀术》 B.《九章算术》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的数字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材料二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由我国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人教版七年级《化石吟》(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化石吟》(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教材简析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古生物的图片, 让学生从视觉的效果上先睹为快,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问:这些生物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见得到吗?明确:见不到了。 提问:那这些精美的生物的图片从何而来?明确:是科学家通过对古生物的化石进行复原而来的。 提问: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对于这些遗留千古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兴趣一睹为快呢? 今天有一个人对这些化石也充满着好奇心,下面就让我们与他一起去领略这些化石的风采,出示课题。 也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 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中国古代史上册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课标版 4、所属章节: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20课 5、学时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缺乏主动性,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展示-质疑-指导-达标”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当堂达标五环节。 学法:自主性学习法。具体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抓住关键词,增强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学生展示:请你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问题介绍这三位科学家。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内容和世界领先地位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郦道元和《水经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大数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与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正式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 教学要点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 1.少数民族的内迁 2.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4.十六国历史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预习提问】 1.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 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

《化石吟》优秀教案

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师范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评价) 重点生字词。 骸骨潜行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临邑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年级七年级学科政治 主备人 班级备课时间年月日授课人 课题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难点 郦道元和《水经注》 方法 阅读法、总结分析法 手段 历史图册、相关史料

板书设计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 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启发学生对祖冲之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及以他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一)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 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的总趋势,思考这一历史趋势与本阶段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何内在联系。2. 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让学生回忆两件中国古代在农业、畜牧业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史实,说明中国自古有发达的农业。2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可做些必要的补充说明。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提出的问题:“《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及文字特色?” 四、 五、做达标题 六、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设计并填写魏晋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简表。学生听讲 与老师共同认定目标 学生阅读思考 听讲 记笔记 学生回忆总结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做达标题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 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化石吟》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三、关于教法:1、朗读法: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 美。.2、联想想象法。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四、学法指导1、自觉参与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自主探究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第三编元明清文学部分(10学时)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适用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34学时(周2学时) 课程编号:53831111 课程学分:2学分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各阶段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和时代影响,并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个文体领域去介绍重点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色,从而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体走向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备分析、鉴赏古代作家作品的初步能力。 打 * 号部分为自学内容,可不在课堂讲授。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14学时) 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2学时) 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先秦的概念、先秦文学特征;了解神话的产生、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价值;中国古代主要神话及其特色与演变。

第二章《诗经》(2学时)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三章史家之文、诸子之文(2学时)了解先秦史家之文的总体风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先秦诸子之文的总体风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楚辞与屈原(2学时) 全面了解楚辞,屈原及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秦汉文学(2学时) 一、秦汉文学总论;二、秦统一后的文学;三、汉代的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四、汉代赋体文学;四、了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了解贾谊、晁错、刘向、扬雄、王充、王符、仲长统等人的代表作品和散文风格。五、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第六章《史记》和《汉书》(2学时) 一、《三国演义》内容和艺术特点;二、《红楼梦》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上)(2学时) 一、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体风貌;建安文学;了解阮籍和嵇康的生平和思想;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嵇康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下)(2学时) 一、两晋文学概述;二、晋宋山水田园文学;三、齐梁陈文学; 四、北朝文学;五、南北朝乐府民歌;六、魏晋南北朝小说;七、魏

(人教版)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祖冲之和圆 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绘画 及雕塑等。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文化 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 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 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朝 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 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 份宝贵财富。 【学习重点】 《齐民要术》、圆周率。 【学习难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开门见山,直接解读课题来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方法指导一: 第1问的知识有点零散,而且内容有点多,注意提醒学生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方法指导二: 本课讲了两个人物和他们的贡献,可让学生设计“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表”,将二人的成就分类归纳,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让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把握。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颁奖典礼或人物访谈的节目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自主阅读课本P97~98内容,完成第1题。

1.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模块二科学家祖冲之 自主阅读课本P98~99内容,完成第2题。 2.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2)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祖冲之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知识模块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自主阅读课本P99~102内容,完成第3~5题。 3.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地位如何?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他特别擅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4.东晋最伟大的画家是哪位?他的作品有哪些?代表作有什么特点?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作品特点: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5.石窟艺术的代表有哪些?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说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从科学家、生活朝代、主要成就、历史意义着手)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B) A.贾思勰B.祖冲之 C.郦道元 D.蔡伦 2.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B)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3.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D) A.钟繇 B.胡昭 C.王夫之 D.王羲之 4.“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你认为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D) A.祖冲之 B.刘歆 C.刘徽 D.郦道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