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德育

儒家思想中的德育
儒家思想中的德育

《学记》中的德育思想探析

摘要:《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较全面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理论思想。本文以《学记》为例,着重分析其德育思想内容、特征以及对现实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学记》德育特征启示

《学记》是我国古代重要典籍《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全文1229字,它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学记》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其中德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对其德育思想的系统阐述,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记》中的德育思想内容

道德教育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内容。所谓“德育”,就是通过培养而形成公共价值取向。人们按其公认的准则和规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教育途径,使社会群体或个体自觉地形成优良习惯,这一过程便是“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有选择性,它是以优良的规范即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道德规范为培养目标,所以它也是一种定性的优化培训。《学记》中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1.立志

立志,在我国儒家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反映了人应在少年时期立下志向。在《学记》中,鼓励学生立志是其重要内容。“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使其发展认识自己的爱好,打好立志的基础;“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老师要对学生的志向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学生立志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不懈、不畏困难,才能有所成就。

2.尊师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教师面对天子而无需君臣之礼,可见教师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倡导“尊道”、“化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尊敬教师的品德。“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有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学记》指出,尊师同时也是提高学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尊师的基础上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当然,尊师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可见,做一名合格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也是不容易的。

3.敬业

《学记》中指出,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就应当培养学生的敬业思想。首先,在对学生的例行考察中,“敬业乐群”是其重要因素。能够与同学同事和睦相处,对自己的功课、专业有着执著的追求,这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肆三,官其始也”,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通过这种

形式,使学生一入校就产生做官的感受。另外,《学记》还注重打好专业基础,“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使架马者反之,车在马前”,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是敬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方法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必须讲究学习方法。《学记》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用心思考,而不是直接从老师处得到答案;当年长的学生请教老师,年少的学生应注意听,在观察的同时用心思考,而不去插问,这就反映学习应循序渐进,而不应越级。同时,在学习中找同学相互探讨也是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方面,“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另外,《学记》也指出学习方面易犯的四处失误,“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内容方面,学习知识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适当适量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规在坚持,不能轻言放弃。

当然,《学记》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还有许多,本文仅选了以上几个方面作一简述,共大家学习借鉴。

二、《学记》中道德教育的特征

1.道德教育融入社会观念中

《学记》为《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十三经”中的一种,《学记》的教育思想包含于当时的伦理框架之内。当然,《学记》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价值取向。《学记》开篇就提出“君子如欲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指出教育是维护统治的独特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学记》也指出“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肆三,官其始也”,教育成了统治阶层的人才训练重要途径。另外,统治者还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建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还建立了相应的视学制度。由此可见,《学记》中的道德教育不但是社会观念的反映,更与其相融。

2.规范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道德教育就其发生的心理机制而言是一种条件反射。外在规范性的强化可以使个体产生对下一步行为结果的期待。《学记》中道德教育有很强的规范性,如在视学制度中,不但各阶段分类明晰,而且有相应的目标要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但这种规范性不是强硬的专暴施压,而是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成长特点而定的,同时又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如“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渐进性。“预”、“时”、“孙”、“摩”思想,则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理特征。

3.实践性突出

整个道德教育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背景,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学记》中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无论教与学,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感悟认知。“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学习的乐趣和所得,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三、《学记》中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学记》中道德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达尔文说过,“经过长期实践后,一些合乎道德的行为趋向,会成为遗传的品性。”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也提到,“古代文献关于礼的大量描述记叙,从不同方面反映出礼并非儒家空想的理想制度,而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系统。”《学记》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其实就是古代“礼”的思想在教育理论中的体现。这一理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群体意义和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密码之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学记》中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探讨,不但使对古代教育思想的重新认识,更是对现实教育的巨大启示。2.《学记》中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化的和谐教育

道德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过程。它不仅仅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个体发展的过程。《学记》中关于立志、尊师、敬业、方法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等一系列心理素质。内化和强化是能力的内外侧,缺少了一侧都不能构成行为能力。强化不只是内化结构的外显,更重要的是内外化的原因。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内化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过程。所以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化的和谐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儒学试题

2013学年儒家经典期中测试题 一、单选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分,每小题1分) 1、儒学的创始人是?()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周公 2、儒家“亚圣”指谁?() A. 孔子 B. 文子 C. 曾子 D. 孟子 3、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A.《易经》 B.《论语》 C.《大学》 D.《春秋》 4、《二十四孝》“曾子痛心”的故事:曾子的母亲用了什么办法召回山上砍柴的曾子?() A. 飞鸽传书 B. 托邻居去叫 C. 咬手指 D. 打电话 5、《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A. 报得三春晖 B. 游子身上衣 C. 意恐迟迟归 D. 天涯共此时 6、人类历史的时间跨度可以比作一条直线:过去无始,?() A. 未来无终 B. 未来无底 C. 未来无人 D. 未来无名 7、“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哪部典籍?() A.《汉书》 B.《周易》 C.《孟子》 D.《论语》 8、“古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 A. 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 为自己名利

C. 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D. 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 9、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 修身 B. 齐家 C. 治国 D. 平天下 10、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 A. 人生 B. 理论 C. 儒学 D. 传统道德 11、“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 A. 心脏 B. 人的精神 C. 心思 D. 心情 12、下面哪种行为背离了“慎独”的原则?() A. 雷锋助人为乐,不留姓名。 B. 王刚从不随地吐痰,即使在没人的野外。 C. 李红捡到一个钱包,他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于是归还失主。 D. 小明在夜深没人的时候,把街边的垃圾桶踢倒。 13、“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表示孝顺的行为,父母过世,古人一般守丧几年?() A. 一年 B. 两年 C. 三年 D. 四年 14、”三不朽”理论最早由谁提出?() A. 范宣子 B. 孔子 C. 孙子 D. 叔孙豹 15、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 A. 儒 B. 道 C. 佛 D. 法 1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哪部典籍?() A.《礼记》 B.《论语》 C.《孟子》 D.《周易》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一、课堂结构的设计 1. 议题与文本选择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因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由此也成为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古诗词73首,边塞诗有7首,可见边塞诗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 因此,我把备课视线聚焦在边塞诗范畴。浩瀚复杂的边塞诗里融入古代边塞人民对国家和平与小家生活安宁的向往,融入的是中国文人以国为家、以身许国悲壮的家国情怀,为此,我确定了“家国情怀”的议题,并以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陇西行》(其二)、《春怨》四首具有边塞风格的古诗作为组文单元。 四首诗题材风格迥异:有的描绘边塞奇特壮观的风光,有的表现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有的写战争激烈残酷,有的写思妇幽怨的愁苦。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战争带给古代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及为了国家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戍边将士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议题和文本组元的特点及文化思想价值,学习目标主要确定为这样三个: 第一,研读四首诗,从诗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第二,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是古代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 第三,通过学习本组诗歌,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主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考虑。在这组文本的学习中,“家国情怀”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难点,在文本解读中,我把落脚点放到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家”上和思妇想念亲人而引发的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上。重点放在通过研读、朗读四首诗,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美感,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热爱,同时试图对文本描述的生活

道家思想与班级管理

道家思想与班级管理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治国思想,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已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相比较而言,道家的思想却难觅踪影,鲜有人提及。本文试从笔者的理解和实践出发具体论述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妥之处请不吝指正。 一﹑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最核心的治国思想。西汉初,正是这一治国思想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此后,在历代治世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正如老子所云“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不要有什么作为,但这决不是无所作为,整天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不任意妄为。这一思想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班主任上任伊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一般而言,新班主任上任,习惯于“新官上任三把火”式的模式,即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成效,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此乃典型地有为。然而,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在老子看来,采取强有力的态度,一味地强力而为,必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最终只能失败。这看起来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试想自己初来乍到,在对班级情况还不十分了解地情况下,仓促间来个“约法三章”,很容易导致自己一厢情愿,难以对症下药,同时,还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产生不满和抵触。因此,强力而为不可取,聪明地做法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摆出无为的姿态,一切顺其自然,只要求按常规做,不急于抛出自己的治班方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巧妙地避开学生的锋芒,二是给急于想了解新班主任有何作为的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增加了班主任的神秘感,为以后的工作展开做了很好地铺垫。 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提倡无为,但并不排斥有为,是要告诫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妄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呢?老子认为“为无为,事无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也就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与方法去作为,以无事的态度与方法去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去办那些条件成熟,很容易就能办成之事。换句话说,条件成熟,容易办成之事,有为,反之,则无为。记得前几年看电视剧《水浒传》,里面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即不该出手时千万别出手。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及什么时候该有为,什么时候该无为。当然,要做到这点十分不易,必须摆正心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对条件成熟,有成功把握之事,全力而为,反之,则选择无为,果断放弃。例如,如果本班体育人才众多,优势明显,而文艺人才匮乏,处于劣势,就应该全力在运动会上争胜,而对艺术节选择放弃。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一个班级也不可能样样争第一,此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应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凡事皆为,不仅劳心伤神,而且很容易导致四大皆空,什么也得不到。道家反对追完美,允许有残缺,所谓“大成若残,其用不弊。”(《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在道家看来,残缺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美文赏析】家国情怀

【美文赏析】家国情怀 【美文赏析】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如黄钟大吕、似金声玉振,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血缘脐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厚土。源远流长、潜滋暗长、静水流深的家国情怀,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它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领土完整、和平幸福为核心,是几千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共同心理期盼和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融合凝聚、抵御外侮、顽强奋进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精神史诗。尤其是外敌入侵时,那种空前高涨的民族精神,更是成为响彻寰宇的时代强音和砥柱中流的雄壮担当。 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天下归心、四海归一;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孟子的“舍生取义”;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刘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建安风骨,到大唐气象;从戚继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代古圣先贤、仁人志士,无不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念,在存亡继绝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取义成仁。血与火的淬炼,家国情怀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经世致用”的求实学风、“崇实黜虚”的实证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标杆、“家国一体”的处世理念、“内圣外王”的治世思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凡此种种,无不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不

断进步的精神原动力。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情怀是精神的体现。高尚的情怀,催生高尚的壮举。从苦难辉煌到浴血荣光,从贫弱挨打到繁荣富强,一代代饱含家国情怀的中国脊梁,都积极回应着最宏大最重要的时代关切,在推动民族兴盛、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英雄人物,无不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担当,胸怀家国、心系天下,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矗立起一道道民族精神的丰碑。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唱响了中华儿女凛然的气节和崇高的操守。特别在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诞生了不朽的精神。这些融入精神图谱的红色基因,就是家国情怀的时代化、具象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正是有了无数的民族脊梁,中国才没有如有些人所预言的那样崩溃,而是在披荆斩棘中,筚路蓝缕、抢关夺隘,一步步走了过来。历史的地平线是奋进者标定的。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家国情怀始终是民族进步的推进器。家国情怀,是全民族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干出来的,要开动脑筋一起干,更要全体中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人以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热血实践,接力般铸就时代的精神内核,汇聚起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更多的时代精英和优秀人才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奉献精神,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人生到处知何似:唐诗宋词中的人文情怀

人生到处知何似:唐诗宋词中的人文情怀人生到处知何似 古人的生命感知不是定义人生究竟是什么,而是以绘声绘色的笔法,将个体的生命感知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文学与人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词,原本仅仅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词,透过歌者的传唱,流行于舞榭歌台等场所,散播于社会大众。早期的词胡适称之为“歌者之词”。“不是相思,便是离别,不是绮语,便是醉歌。”——《胡适选唐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中直接用“人生”一词的,敦煌词中只有《十二时》一首,《花间集》十八家中,只有韦庄有两首《菩萨蛮》用到“人生能几何”,感慨人生的短暂。“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选段。深刻表达他对人生充满仇恨与无奈的感慨。“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到了宋代,“人生”一词便处处可见,共计324首。 一剪梅·乙卯中秋 南宋李曾伯 人生能有几中秋。人自多愁。月又何愁。老娥今夜为谁羞。云意悠悠。雨意悠悠。 自怜踪迹等萍浮。去岁荆州。今岁渝州。可人谁与共斯楼。归去休休。睡去休休。 人生如梦,人生如寄。生老病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无人能够超越时间的局限,所以人生如梦、人生苦短就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古老的主题。利用“人生几何”之类似的词语来表述人生的短暂。百岁人瑞,可遇不可求。宋代词人喜欢承继杜甫的“七十古来稀。虽然是用来祝寿,但在背后蕴含着人生短暂的意涵。人生的短暂犹如寄寓人

间,感慨人生的虚无。庄子通过梦境来消解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达到了超越时空、追寻精神自由的目的。梦境与人生相等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浮生如梦”的源头所在。从此,人生如梦成了传统中国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命题。 面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人生如萍、人生如舟的感悟,古代文人提出的因应之道:1·即时行乐——饮酒。酒体现了文人重视生命与生活的态度,注重享受,满足吱声。词的情感在酒的环境中产生,在词作中使用酒意象,体现词人对个体生命欲求的肯定,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适时怡情——造园。园主有仕途失意的诗人;有满腹经纶却不被赏识的志士。对社会和朝庭心存怨气,对现世采取厌恶和回避的态度。因而以隐居山水、濯足自娱的高士自比。在城市间营造具有山水之趣的园林,以求在城市山林之中忘却功名,享受田园般的生活。苏舜钦当年构建沧浪亭空间,正是要创造一个忘却时间、抵抗时间的空间。这种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回旋、转化与衍生从而达到对时间的抵抗的方式,其实就是把作为家宅的私人空间与作为自然的宇宙空间相沟通。而最有效的沟通手段就是——“以小见大”的缩影化。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这句话来自于苏轼的诗歌,人生是复杂的,苏轼的答案是抽象而富有诗意的,不过生命所掠过的景致究竟是怎样的呢?当前仍然在羁旅途中的人是无法完整地回答的,因为生命的无定性与不可预知性。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日是怎样一番风景,而文人只能将已经经历过的人生情感与景致诉诸笔

儒家思想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研究

儒家思想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研究 摘要:高中学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们的世界观逐渐形成,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需格外重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儒家思想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辉,其 中所蕴含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对高中德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中德育班级管理 如今人们的生活之中“儒家文化”频繁出现,在许多方面儒家思想都发挥着指 导作用,尤其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儒家思想之益处不 仅体会在社会层面,在教育管理方面也有其现实意义。高中生群体个性强、心理 波动大、心理年龄还较小,高中教师在管理学生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儒家 思想引进到高中班级管理方面对教育工作很有助益。 一、儒家思想的概述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是儒家 文化的指导。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核心观念是“仁”,提倡血亲人伦、现世 事功、修身养性、道德理性的观念,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中心 思想。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思想观念都极其推崇,儒家思想经历了代代的传承,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许多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中都能够看 到儒家思想的身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心灵 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中包含的 相关思想一直传承至今。 将儒家思想引进到高中的班级管理之中,能够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思想方面 的引导,加强其道德方面的实践,培养起良好的品德。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有着 重要的作用,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引导。 二、将儒家思想渗透到高中班级管理方面的方法 1.从教师自身做起。儒家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学生去做,否则有何威信可言。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能瞎指挥,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反思自己,例如,在要求学生早起自习读书 的同时自己是否可以做到与学生一起奋进;在要求学生们多锻炼身体加强身体素 质的同时自己是否可以做到与学生一起锻炼;在要求学生团结班集体多为班级做 贡献时自己是否能做到和班级一心,多为班级做贡献等。教师作为学生们大部分 时间都在接触的一个对象,是仅次于父母的学生们的模仿对象,正因如此,教师 更应该做好自身的管理,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班级法规要体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之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大一统、民 贵君轻”,在班级制度建设中要加强这种思想的运用。首先是“大一统”,此意为国 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而体现在班级管理之中则是指班级指定的制度要 能够使班级团结向上,学生之间友好相处,班级氛围温馨。第二则是“民贵君轻”,原意为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重于统治者,统治者在治理王朝时要多听取民意,多 颁布有利于百姓的政令,不能使民间怨声载道,否则将统治基础不稳,甚至有可 能颠覆一个王朝。体现在班级的管理之中则是指班级管理制度要体现学生的真实 诉求,以学生们的合理意愿为基础来制定管理制度,若是不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只做片面的考虑就制定下班级管理制度,那么此管理制度肯定不能发挥出预期的 效用,甚至还可能产生完全反面的影响。在确定管理制度时要“以人为本”,从学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课程前言 放眼全球,世界多元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趋势中有着怎样的命运?儒家思想的现代生命力是否担负着新的使命,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为您解读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梳理了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儒家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原则的支配。 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世界各国、各文化之间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中,儒家思想将焕发出什么样的新活力?古老的东方古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又将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21世纪的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又如何彰显?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来为我们阐述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杜维明先生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3年和1968年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至2008年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及进行儒学研究。代表作品有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等。 主持人:杜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可以来到我们今天的世纪大讲堂节目,我们看现在近期有很的国内的学校都在研究国学,包括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也是遍地开花,你怎么看待目前新的这种国学热现象? 杜维明:我想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但更深刻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特别是最近这170多年来,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后,不仅在军事、政治

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在学校管理者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侧重于各种创新型的管理方式,很少从儒学伦理本质上对学校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把儒家思想和学校管理者的理念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成效,这是我校近年来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 一、以儒家思想定位学校管理者自身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通过儒家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校管理者运用“道德正身”的内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放纵个人愿望,让其无限膨胀,那么必然会破坏组织内部的平衡和有序,一切管理制度都难以实施,管理目标也就流为泡影。学校领导必须用“正身”的儒家思想为自己准确定位,以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带动教师。 1、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孔子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说明领导要勇于替百姓、下属承担过错责任。大多数员工都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愿望,若未做好就追究他们的责任,往往就会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因此,我校领导首先无条件承担责任。特别作为负有最高决策和管理责任的学校领导——校长,其承担的责任和工作难度可能更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校长,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守成式的干部,即完成执行上级命令和任务的领导,但也不是私营业主,应该准确称为“学校经营家”,即首先应当是教育战略家,具有独特的办学思路,较强的成就欲望和追求开拓进取精神。其次是学校其他领导作为上下级的中介,应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第三要求既要能把握学校全部复杂工作,又要能超脱对外,大胆放手给教职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出现问题或者风险时,领导要敢于承担责任。 2、领导要坚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 小题 , 每小题 4 分 , 共32 分 ) 1. “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 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 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 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 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2.(2018 ·宝鸡高二检测)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3.(2018 ·临沂高二检测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 ; 做事学法家 , 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 , 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C. “人之性恶” D.“性本善” 4.(2018 ·长沙高二检测 ) “孔子聚徒讲学 , 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 A. 因材施教 B. 不耻下问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 5.(2018 ·中山高二检测 )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 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民贵君轻 D. 得道者多助 6. 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 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8·成都高二检测 ) “分定而无制 , 不可 , 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 , 不可 , 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 , 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 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 “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 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 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进儒家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赋予实施。这些新方法、新实践改变了当时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生的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接受者,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孔子亦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对于教师的启示 提到教师,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作为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渊博的知识是前提。其次,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才有精神,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 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差异教学”。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然而当今社会实行的“大班教学”“集体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儒家在教育中将“学”和“思”结合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孔子的“学思结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是适用的,学习是学习知识,思考是创造知识。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用深厚的知识充实自己,用实际的行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4)孔子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论语》有云:“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

家国情怀古诗91811讲课教案

家国情怀古诗91811

家国情怀 1、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渡汉江 [唐]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早寒有怀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家是游子的归宿,故乡是诗人眺望的方向,“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每当夜幕降临,也会勾起诗人们的思乡情丝。 7、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9、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唐诗人杜牧的《旅宿》抒发了旅况的寂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13、旅宿 [唐]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4、夜雨寄北

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山东泰安肥城市白庄矿学校冯国庆 尊敬的刘所长、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同行: 我来自山东泰山脚下、美丽桃乡肥城的白庄矿学校。今天,能够站在这里,首先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提供本次学习的机会,感谢大家能够倾听我与学生的成长历程!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今天来参加会议的都是优秀班主任中的杰出代表,在班级管理方面大家都 有自己的成功经验,我只是想与各位交流一下个人的一点做法,我认为,在接 手任何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把这个班级带到什么高度,重点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首先为班级确立一个培养目标。而这个目标要与社会、学校的发展方向一致,任何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做法都不会成功。 学校校长邱绪岩同志在提出了“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现代中国人”学生发 展观。六月份我们开展的“民族魂”文化艺术节所设计的环节与八月份奥运会的开幕式极其相符,其宗旨都在体现:“不能抛弃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 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传统文化的范畴非常广,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族特色等等都与中国的博大精深有关系,但是由于和班级管理没有多大的关系今天就不再涉及,重点与大家交流一下班级管理中渗透的传统文化。 二、班级管理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民族的DNA,它蕴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成就,是任何其它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基地曾经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论证的内容是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专家们一致赞成传统文化进课堂,而且认为传统文化进课堂,意义不仅在于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在母语修养、文化传承、人格教育、伦理道德、创造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是广泛的。 目前,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成分、生产方式等社会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大量反常的社会现象、人文现象触目惊心。十几岁的孩子为了获得几十块钱上网玩游戏,残害了家人;还有人为了获取点赔偿金,残害了自己的亲生骨肉!类似这种很多反道德、反人伦的事情表明了当今社会中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以“自我”为中心。部分中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意志薄弱,目光短浅,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7-12 19:39:51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6期 郭惠聪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究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都可以寻到伟大的情怀体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将此教育深植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以及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最后提出实际有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此教育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如今的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25-01 1 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进行交融,中国自古以来深深的家国情怀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古代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再到至今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陈词。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理解家与国的互动联系,重点认识国荣家荣,国败家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人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抗御外敌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内化为奋斗的动力。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 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该教育主要以国家为依托,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敬仰,对家庭的爱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依托,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才伟略,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4字的层层推进,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并且在实现的路径上是统一的,从强调从小事做起,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教育的启示人的作用。 2.2 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工作始终是教育中的一大模块,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了学生的灵魂教育,良好的德育教育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人的德行发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育优势。从国家的角度看,学生们只有爱戴自己的国家,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会从根本上更加爱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自豪,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家庭而言,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家庭道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以稳固的家庭道德让学生保护自己挚爱的家庭,从而维护家庭稳定。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 高中歷史教学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成长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而且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本身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家国情怀教育集中体现了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以及课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主题: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

《论语》试题一及答案

《论语》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孔子所做的贡献是:() A、创立私学 B、统一文字 C、创立儒学 D、删订六经 2、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___病卒,孔子哀叹道:“天丧予!”() A、子贡 B、子路 C、冉有 D、颜回 3、______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A、孟府档案 B、孔府家谱 C、颜府档案 D、老子家谱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D、齐齐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 A、文天祥 B、孔子 C、老子 D、屈原

8、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①《诗经》②《尚书》③《春秋》④《论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0、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对儒学很重视,他说: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即不能全通,亦当熟玩____之书。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11、下列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标准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反对迷信崇拜 B、主张学以致用 C、维护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13、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