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语文高考卷、答案详解

2019上海语文高考卷、答案详解
2019上海语文高考卷、答案详解

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9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2)_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

(3)《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_幽咽泉流冰下难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2分)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3分)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出来

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

③更为准确地说

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

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日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地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

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 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

(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3.第②段中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_记忆中的经历随时间流逝而改造、重组(2分)说明:“随时间流逝”“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改造/重组”1分,“酝酿”/“记忆保存”不给分。【评分说明】:“随时间流逝”“改造、重组”为2个点,1点1分。

【样卷】(0分)

经历在记忆中的保存会受到社会意识、个人偏见习惯等影响。

记忆中的经历会被筛选、表达。

记忆在储存中越来越客观。

作家的个人经历在记忆中不断回味的过程。

经历会在记忆中储存受到影响。

(1分)

经历在记忆中随时间变化变得越来越客观。

通过时间距离唤起记忆的东西。

作家将个人经历在记忆中保存时间长,而不是将经历的事立即表达出来。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越长,便越客观。

让经历在记忆中的保存中不断改变,使之回忆越来越客观。

(2分)

经历在记忆中随“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发生一些变化。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记忆中,经历的性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一段时间后,再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全面客观。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在记忆中就会发生储存、性质变化。

4.为第③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合适的项是(D)(3分)

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评分说明:选 D给3分,选C给1分。

5.以下对“非意愿性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3分)

A.非意愿性记忆难以被理性驾驭。

B.非意愿性记忆会被多种契机唤起。

C.非意愿性记忆是种被遮蔽的记忆。

D.非意愿性记忆是种未被储存的记忆。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3分)。

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需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选择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内容。

7.“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

【答案示例】“河边钓鱼”事例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阐明了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等观点;用再次回到河边及与此相关的花香等,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这一事例与观点紧密契合,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评分建议】

1.题目中“重复出现”,共分为两次出现,部分考生未具体落实两次出现情况,做了综合表达,也视为合理。逐点给分。

2.具体得分点如下:

(1)第一次出现:

a阐明写作(表达、讲述亦可)是一种选择性行为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述:a1表达是不客观的;a2表达是不完整的、省略的、简化的;a3表达时很多内容被忽略;a4表达受个人偏见、习惯等影响】;

b阐明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达:b1时间距离不同,产生不同体验;b2时间距离不同,对心态的影响不同;b3经历在记忆中的重现依赖时间距离】

(2)第二次出现: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1点

阐述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1点【最后引出“非意愿性记忆”、点到“非意愿性记忆”视为同等表达。】

(3)结构角度: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1分【论证全面、论证充分亦可。】;

(4)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1点。【“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为1个得分点的两个方面,具有等值效果,任答一个方面均可得1分,重复答亦仅得1分。】

【学生答题常见问题】

存在对论述作用的泛化、扩大化:

1.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抽象道理具体化;

2.结构完整,论证严谨;论述层层推进,使文章内容紧凑,观点明确;结构上有层层铺垫作用;

3.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距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呼应第3段等内容。

5.重复事例,是个孤例;是假设论证。

存在对观点概括的错误:

第一次出现:证明了第3段“写作是一种反刍,作家可以随时进行反刍,对材料多次使用。”

证明时间距离并非是关键因素,作家的召唤才是。

第二次出现:证明作家对记忆的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

证明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

【学生答题样例】(0分)

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时间距离与记忆的关系,召唤的契机与记忆的关系表明了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记忆对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边钓鱼事例表达的是这整件事中最后钓到一条大鱼,在人的记忆中最为深刻,因此他在讲述这件事情时会重心于大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性经过被简化了,利用这一事例更加有力的论证了作者观点,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使读者更有信服力。

河边钓鱼事例是本文论证的例子,多次出现是为了与第3段写作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可以对材料进行多次使用,这个观点相呼应,使这个观点更有说服力,河边钓鱼是普遍事例,多次使用使文章观点有普遍性,更有力的论证观点。

(1分)

我认为河边钓鱼为理论论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的论述了,时间距离并非关键因素,非意愿性记忆才是。运用第三人称表达,让读者能直观感受论述,拉近了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论述更有效,与散文作家可随时对记忆储存物反刍相呼应,为下文论述文学作品的真正质地打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论述更严谨,与标题相呼应,与结尾呼应,反复出现可以使事例更深刻,让读者感受议论文的合理性。

“河边钓鱼”在文中重复出现意在对同一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论证,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文学作品中被遗忘的内容才是主要内容,时间距离只是其中的一种诱因”的观点。作者对同一事例多角度论证,是论证更有力,更具有说服力的同时也突出本文主旨,并且警醒我们对同一事物要多角度分析。

河边钓鱼事例作为事例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的论述表达严谨完整并具有客观性,具体论证了记忆的讲述有时会将其中大部分事实给忽略的论点以及现实境遇中真实感觉让位于我们回忆起来的遗忘的记忆的论点,这样的内存方式使文章深奥的内容浅显易懂化,并且也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记忆的把握指明道路,使得人们在写作时能更加了解记忆的作用和运用。

(2分)

文中第4段通过运用跟随父亲去河边捕鱼的情形举例论证,充分论证在进行讲述时人们大多会忽略记忆中经历的某些元素的现象,接着在该现象的论述基础上论证了时间距离并不是关键,而取决于作家的召唤。使得文章的观点进一步深入,接着再一次提及河边钓鱼的实力充分突出,强调的那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暂时沉睡,从而自然引出了非意愿性记忆。这里的多次重复出现,使文章的观点论证的更加有说服力,全面的逐层深入剖析了,经历在记忆中重现的原因,层层深入,使文章结构严谨清晰。

第一次运用“河边钓鱼”的事例点明讲述是选择性行为,我们容易忽略太多记忆中的经历,从而引出时间距离并非是真正关键因素,而常被遗忘的经历会因契机而被召唤,进而又列举第二次“河边钓鱼”与之相照应,点明被感觉唤起的真实内容定义为“非意愿性记忆”,因此突出本文主旨:写作需要呈现所谓的“非意愿性记忆”,层层推进,逻辑清晰有序,思路缜密。

(3分)

本文假设了与父亲“河边钓鱼”的事例,通过不同时期阐述该事件的重心不同体现出时间距离对经历在记忆中的重现有一定作用。同时,进一步指出时间距离并非关键因素,通过河边复现环境使会议被唤起的例子,点明记忆的复现要契机,而“重复”最为常见。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假设,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突出,便于理解。同时,通过同一举例进行层层推进的分析,富有逻辑。

“河边钓鱼”一个事例论述多个观点,使文章生动、多样,富有逻辑。“河边钓鱼”首先论述在当下由于讲述的选择性,会着重讲述鱼的大小、重量以表骄傲,而非讲述完整信息。后假设二十年后,连用反问,引出下文“经历在记忆中灵光重现更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进一步以“河边钓鱼”的例子,连用反问,论述“非意愿性记忆”。如河边金银花等由人召唤而唤起较之当初的骄傲更复杂的情绪。“河边钓鱼”事例的反复出现,使得文章连贯自然,论证性强。

第一次出现河边钓鱼的事例,主要是论证的作家对记忆中的储存物反刍,从而完成对于材料多次使用。论述了讲述是选择性行为,会忽略部分内容。这一过程时间距离起到作用。第二次出现论述了记忆中的灵光重现的引发主要依靠经历的重复。两次出现同一事例有积极作用,同一事例可以深度论证探究,增加例子的针对性,但是也存在消极作用,仅有一个事例缺乏普遍性,缺少论证力度。

(4分)

第四段通过河边钓鱼的经历和我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失,故选择性地强调鱼的大小而忽视其他信息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时间距离会影响坐着对经历的使用。第六段再次使用河边钓鱼的事例,具体有力地阐述通过契机使“非意愿性记忆”重新被作家召唤,因此作家的召唤才是真正关键的因素,“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真正质地。同一个事例的重复使用,使文章论证过程更加真实可感,连贯流畅,生活例子使论证易于理解,生动自然。

(5分)

本文通过重复写“河边钓鱼”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依赖时间距离,从而更容易召唤。第4段通过写“我”向同学讲述“河边钓鱼”时重心集中于鱼的大小重量,说明讲述是一种选择性行为,同时强调“时间的距离”的重要性;第6段写当我再次回到河边促使我回忆起“河边钓鱼”的情形,指出作家的召唤需要契机,强调被唤起的记忆并非遗忘的记忆,而是真实存在的非意愿性记忆。通过“河边钓鱼”事例进行论述,使论述严谨、流畅,便于读者理解。

河边钓鱼的事例真实有力的论证了讲述是一种选择性行为,记忆的重现有时依赖于时间距离。同时在第6段中清晰的阐明了非意愿性记忆的概念,而在文中重复出现,则使各部分论述更具有关联性,结构更为完整,借由同一事例一脉相承的论述了记忆与写作的关联,同时这样一个日常的事例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论述更为通俗易懂,具有文学性与说服力,体现了本文严谨而有文采的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流沙中的弱水河

①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

②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

③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

④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

⑤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自知自己的意义和方向。

⑥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古典,精美,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

略过程。

⑦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却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

⑧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

⑨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淅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桠相互挽着。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10)村庄的炊烟像蛇,扭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

(11)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

(12)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它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

(13)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

(14)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朽腐?

(15)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脱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流,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

(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除,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一:第⑨画线句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承接上一段“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与下文的对生命的感受也有内在联系,我觉得不必删去。

说明:相互支撑/相互依存/有个体的体悟/集体由个体组成/生命感受/生命尊严/生命感悟/弱水河的经济作用均给分,和上下文的关联须写出相应内容)

评分说明:是否可以删去的判断不给分,依据考生分析合理程度给分。

【样卷】(0分)

我不认同.与上文巴丹吉林沙漠中黄沙的环境作对比,体现树林对我们的重要及其生命价值,与上文写“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相呼应。

我不认同。作者前一句写到了这里的环境使人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后一句的白杨象征了当地人民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意志坚强地与沙漠做着斗争,保卫自己的家园。

(1分)

不能删去。画线部分描写了白杨树林在沙漠中的生存状态,并由此引发深层次关于集体与个体,生命与自然的相关思考,与文章多处对“生命“的各种探讨相互联系,所以不能删去。

不认同。画线部分主要写了公路两旁的白杨一棵一棵紧密挨着的情况,与乡间公路荒漠成对比,强调了树林的生机勃勃,从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感受。

(2分)

我不认同。本段是作者长期伏案写作出来放松,先写骑行时阳光直射,尘土满面,后面作者写了树林挽手坚强生长的画面,运用拟人手法突出生命的强悍有尊严,并与上文“少却了青草的茂绿“呼应,让我有所触动有所感叹。

不能。通过作者亲眼经历,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树林相互依靠形成树林的景象,与上文“我“感觉自己”憋闷”相呼应,表现树木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尊严,不因环境恶劣而放弃,给予作者反思自己也不能因生活枯燥而放弃。

(3分)

不认同。这一部分主要描绘了公路两旁,树木生中紧密而有生机的样子,强调了树木也是生命,也有尊严,与后文舒展后树木、花草、鸟儿的生命相对应。这些树木的尊严、生命都是由弱水河支撑的,对它们的叙写更突出弱水河的重要意义——是血液与骨髓,不可或缺,为后文感情蓄势。

不能。画线句描写了白杨树林的形象,白杨树相互依存,顽强生长,体现了其生命和尊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意;同时,白杨树存活依赖弱水河,以白杨树展现了弱水河在干旱地区的贡献。

(4分)

不能删。第⑨短画线句部分描写公路两侧白杨密集相挨生长的样子,而后议论了树象征生命,每棵树和更多的事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树林却是由一棵棵树组成,而河流也是守护生命的使者,与主旨有关联,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慨。所以不能删除。

不认同。第⑨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白杨树以人的特性,与作者生活的单调呼应,白杨树相互挽着,彰显即使在沙漠中它们仍然顽强生存,凸显出了生命的尊严和顽强坚韧的品性,为后文弱水河承载着生命作铺垫。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13段画线部分。(3分)

【答案示例】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喻体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与戈壁严酷(强悍/凶猛/苍茫/沧桑/充

满自然的伟力)的环境特点相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

说明:修辞部分比喻比拟皆可,但必须找准相应文本对应修辞的部分,出现一处即给1分;对修辞表达效果的概括1分,“干燥”不给分,主语必须是戈壁,风暴则不给分;修辞评价部分画面感/感染力等给分,化抽象为具像不给分;情感表达悲伤/伤心/担忧/无力/无奈均给分。

【样卷】

(0分)主要只写修辞,不结合文本;对画线句的理解也有偏差。

(1分)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满身的沙砾”比喻“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流沙”比作“松动的皱纹”,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戈壁干燥的外表特点,将“风暴”比作“震天动地的嘶吼”,表现了巴丹的生命力,写出了巴丹吉林沙漠也是有生命的。

该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戈壁的沙砾比作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将流沙比作大地的皱纹,将流沙的风暴比作嘶吼,再把流沙引起风暴的情景化为朝天空张大喉咙,发出嘶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沙亲临时的气势磅礴。

(2分)

运用大量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将沙砾比作沙漠的皮肤,表现其干燥、粗糙、松动的特点,将流沙比作皱纹与喉咙,表现其起伏连绵,突出沙漠的可怕、震撼、无穷的力量,将沙漠的巨大对比人类的渺小,表现人的敬畏之心。

13段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沙砾比作皮肤,流沙比作皱纹,赋予第○

戈壁人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戈壁的干燥流动性,风暴如嘶吼,突出其力量强大,表达了作者的敬畏之心。

运用比喻、拟人,将戈壁砂石比作松动的皮肤,大地的皱纹,表现其流动不息的壮阔苍茫之观,将风暴比作大地喉中的嘶吼,突出风暴的强劲恐怖,赋予自然之景以生命,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比而言生命的渺小,亦为后文作者的担忧和巴丹吉林生命的抗争蓄势。

画线不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既爱那个戈壁的沙砾比作皮肤和皱纹,风暴比作嘶吼,并通过“张开”等词语形象描写戈壁的干燥、缺乏水源和封建,表达了戈壁的艰苦,也表达了我们的无奈。

(3分)

画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沙砾比作皮肤,流沙比作皱纹,风暴比作嘶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沙的来势汹汹,戈壁环境的恶劣;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流沙的凶猛,表达作者对戈壁恶劣环境的无奈、难过。

用比喻,把戈壁的沙砾比作皮肤,又用拟人,把戈壁的风暴拟作嘶吼,生动直观,有冲击力地表现自然之强,戈壁之干燥及人的力量之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戈壁的沙砾比作巴丹吉林的皮肤,流沙比作大地的皱纹,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巴丹吉林气候的干燥,整个地区都被沙漠所覆盖,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戈壁人的形象,“张开”“嘶吼”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戈壁面积大,风暴凶猛且频繁,表达作者对巴丹沙漠气候感到无力,体现出人类面对自然危害时的弱小、无奈。

10.第⑧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⑧段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及“我“的生活状态,转入“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第⑧段是从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感悟思考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评分建议】

1.只写承上启下不给分,承上、启下的内容概括各1分。

2.如果考生答出“后半部分是以我的体验对前5段生命思考的具体化、深化”,直接给2分,因为是真正读懂文章了。具体评分时考生答到“以我的体验”将生命思考、感悟“具体化”、“在生活中落实”“细致化”、“具象化”“真实化”、“视觉化”“深化”各给1分。

3. 从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思考转入“我的感悟思考”的关键节点,考生答到前后两部分是内容、感情、视角等“转化”“转变”“转折”的标志可得1分。

【考生答题问题】

1.不能理解“构思作用”,句子含义、语言特点、象征、双关、虚实等概念乱飞。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点题、总结、递进等概念同时出现。

2.不能准确理解该段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未关注题目中“全文”,只联系上下文第7段和第9段分析关系作用。

3.不能理解承上启下,写“呈上”“起下”;或只有“承上启下”判断,没有分析上、下文内容如何承、如何启以证明判断,或上下文内容分析概括不准确或不全面。

4.对文章上下两部分写作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能准确理解。不能理解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生命感悟思考”以“亲身体验”加以具体化、深化,套用“深化主旨”“升华感情”等,或套用表达效果“增加真实性”“共鸣”“身临其境”等。不能理解上下两部分写作内容的变化,答“抽象”到“形象”、"客观"到"主观"\“虚写”到“实写”、“议论抒情”到“描写记叙”比较多。

【学生答题样例】

(0分)

总结下文,埋下了伏笔,交代自身当时的环境并且照应去骑车行走。侧面写出了作者不容易出去一趟,因为个人工作原因,来自生活的压力感,让作者想出去散心,并为下文铺垫,也强调了中心思想。

看似平淡实则巧妙,独具匠心写出了弱水河给予沙漠中人们的馈赠。人类烟火气因为水的涌动而存在,因为弱水河所以有生命存在、生活。结构上与第9段我在乡间公路上呼应,遥看炊烟,为下文河流存在、生命存在铺垫,和结尾河流与它运载的水滴,构成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相呼应,同时解释了标题。

(1分)

推进了文意,为下文在戈壁滩上亲身看见的一系列景色埋下伏笔,也与上文自己伏案不出相承,象征内心的新生,走出过去的自己,重获新生命的体验。形式新颖,有表现力,勾起了阅读的兴趣。

呈上起下,与上文长期伏案少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直射相呼应,与下文我走出看到公路和周围的景象作铺垫,对下文的感悟和叙情作铺垫,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第8段是文章内容的转折,是描写与叙事的转变处。第8段只有短短的一句,但有双关意味,不仅表达了作者走出了工作环境到不一样的风景,更只作者从枯燥难过的生活中走了出来,感受到河流的顽强不屈,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顽强。所以,第8段看似简短,但构思巧妙,使文章丰富,为下文表达情感铺垫。

(2分)

第8段承上启下,承上文对弱水河的思考及我的生活状态,开启下文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过渡自然。

第8段之前写我对沙漠、弱水河、生命等的思考,第8段以后是我亲身体验走入沙漠、绿洲,以真实的经历带领读者一起感受弱水河对生命的作用,第8段成为前后两部分的分割,标志作者由客观思考到主观情感的变化,形成转折。

(3分)

承接上文我不是完整的人的讲述,开启下文对沙漠等景致的描写。全文内容由虚到实,将前文对弱水河支持生命的思考在下文中以具体景象进行展现,构思严谨,行文自然,表达对生命自然的向往。

(4分)

独句成段,起过渡作用。上文写我对弱水河贡献的清晰认识与赞美,同时自己又被巴丹吉林枯燥生活困扰,一个“走了出来”将上文单纯认识转换为真实的生活所见所感,由作者看到的一系列生命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地方环境的恶劣,由此更生动、直观地烘托刻画弱水河的重要作用,将我更加融入生活,以第一视角在巴丹吉林的生活对上文内容加以展示、强调、突显。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答案示例】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2分,具体的评析过程2分。

【样卷】(0分)无

(1分)

本文先写沙漠和弱水河的关系,体现着弱水河的默默无闻却滋润着沙漠。再写我骑车观赏景色我,领略河流、花草与自然的生命力量,感受自然的宏大,人类的渺小,但生命却是伟大。

以弱水河为线索,通过我对弱水河的了解以及周边的所见所感,说明弱水河在沙漠中的重要地位,体现我对弱水河的热爱,并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新的了解。

本文表达了对自然生物的赞颂感谢以及克服自然灾害、维持生态的信心,鼓励当下城市中远离自然生物的人们亲近自然、明白感激敬畏自然,并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2分)

通过弱水河的清洁、滋润带给了绿洲生命力以及失水后戈壁的干燥状态,表现了河流对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河流生命的感激,同时呼吁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当下有告诫作用,让我们感激生命,与自己共处。

本文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环境的担忧,旨在对人弱水河——即养育着人和生命的赞美,同时也有不同的事物中读出对人的启示,对当下人心越发膨胀,不知天高地厚有警示作用。

(3分)

本文以弱水河为线索,写作者在巴丹吉林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生命的敬畏,表达对弱水河的感受。

本文描绘了沙漠之景,表达了对弱水河滋润下万物的“感激”,我们应对自然万物河流怀有感激之心,并对生命保持尊重。

(4分)

本文描写恶劣环境,弱水河带来生命的气息,表达了无论在怎样的困苦环境中,我们都应保持顽强意志,很有现实意义,告诉我们无论如何,都应保持希望,坚强尊严地活着。

本文托物言志,借弱水河展开了对大自然生命的思索,揭示了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伟大的反击,本文对当代社会有启迪作用,应立足当下,积极面对各种困难。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和徐都曹

【南朝齐】谢朓

宛洛①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②。

结轸青郊路,迥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注:①宛落:借指都城建康②皇州:指都城建康

12.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哪本诗集?(B)(1分)

A.《乐府诗集》

B.《古诗精选》

C.《诗余选集》

D.《律诗精选》

13.写作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叙事与写景相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

【参考答案】“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这两句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

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

【评分标准】选联(1’)+ 赏析(4’)

第三联可得5分,第四联最高不超过4分,第二联最高不超过3分,第一、五联最高不超过2分。

【第三联评分示例】

1. 选联1分仅选择“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得分。(或写成第三联,第五、六句皆可。)

2. 赏析:翻译1’+ 角度或总体评价1’+ 分析“浮”、“动”各1’+画面总体特点1’+ 情感1’

以上赏析点共6点,任意4点即可获得满分。

A. 情景描绘: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阳光,在微风中摆动。

B. 角度(或总体评价):“动”、“浮”二字用字传神,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具有表现力,颇具动态美,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任选其一即可)

C. 分析浮动:阳光本是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于草地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间。

D. 画面总体特点: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明快,生气勃勃,生意盎然,明媚。(任选其一即可)

E. 情感:我们读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悦,愉悦,欣喜,轻松,惬意,闲适。(正面与开心相近的词皆可。)

【第四联“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最好】

此联用典/化用成语/引用成语;

写桃李盛开,树下形成小路,桑榆树影布满大道;

写出了花木繁茂/欣欣向荣之景;

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选出句子不得分,最多4分)

?

【第二联“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最好】

在草木茂盛的郊路上停下车子,回头俯瞰奔流的苍茫江水/苍茫江色猛然摄入胸怀;

青绿色的道路和苍茫的江水形成色彩反差/视野变得雄浑/壮阔富有气势;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豁然通亮。

(选出句子不得分,最多3分)

【首联“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最好】

春色满皇都的“满”字写出了皇都的春意盎然/春光无限;

表达作者的愉悦/向往之情。

(选出句子不得分,最多2分)

?

【尾联“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最好】

农事已经开始,归途遥遥之中,仍止不住的把目光投向绵延无际的绿畴。

表达作者的不舍/流连之情。

(选出句子不得分,最多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项经传

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羡余①,无敢冒.利者。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②升太平府知府。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⑤时中官刘瑾用事,权擅天下,天下吏多赂瑾者。其有司以上赂各有等,公勿赂,瑾

怒。或以告公。公曰:“人各有志,彼乌怒?即怒,吾命耳。”卒弗赂也。居无何瑾诛诸赂

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公曰:“吾乃今可休矣。”遂具疏请老,以江西右参政致仕。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

【注】①羡余:赋税的盈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循.故实??遵循(2)比又视.南城督查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稽.录羡余(C )

A.登记???

B.仔细???

C.核查???

D.延迟

(2)无敢冒.利者(B)

A.侵犯???

B.贪占???

C.冒充???

D.盗窃

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5分)百姓已经非常饥饿了,一定要请示后才能赈济,这就像坐着等死;赈济百姓却不请示,罪责就在太守,我宁愿用一人性命救活百姓。

(“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6个点,1点1分,扣到0分为止。)

18.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

居无何瑾诛诸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

居无何/瑾诛/ 诸赂者皆败/ 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

评分说明:考生断句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第②③段分别与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3分)(3分)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用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却是项经对百姓的爱护。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20.第④段写到“监司都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

(4分)这番话指出为政当以百姓的性命为重,而催赋会逼死百姓,违反了为政宗旨,再指出“民尽死“的催赋结果违背了征税的目的,从现实利益看,催赋也是无益的。另外,把羊绑上石头丢进水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催赋的危害,也增强了说服力。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

爱山楼记【宋】彭汝砺

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狥名者劳,狥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作入息,日夕于是,焉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

屏山在饶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十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其门,容众一旅,屈折行百步,若塞潠而人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其鳞石如金,刊木机巧殆尽其妙。溪横其前,其静若监,可见其髪毫;其磬若佩,玉中律吕。

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佳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落成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芟,如云涌而水波兴焉,如新决讼而车徒趣焉。其崇卑险易,回环屈折,草木荣落,参差错然不齐,日星风云,雾雨霜雪,书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画绘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论述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览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徧满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欤。”

公名锡,字初佑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B)(1分)

A.因

B.而

C.则

D.且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名叫集仙的山洞。

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

2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4分)“一席“之小却能见”千里之大“,写出了爱山楼之高耸,视野之开阔。”玩“是”

赏玩“的意思,前文写山景难以把握,在爱山楼上甯公却能轻易把玩欣赏于几席之上,闲适静谧。这句话凝练地写出了爱山楼上环顾四周,千里景色尽收眼底的情形;写出甯公欣赏美景时踌躇得意的情态,很有表现力。)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4.文章称颂甯公是“知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

(5分)文章由喜好外物的人多,写到喜好山水的人少,再写到喜好山水少而“知所以好之者尤鲜“这一关键句,然后由此宕开,铺写屏山及爱山楼景色之美丽奇特,再回到甯公得到体悟,要有高明宽宏的胸怀和沾濡万物的追求,点出甯公爱山的原因,最后以作者称甯公是”知所以好之者“作结呼应开头,全文层层铺垫,曲折有致。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三写作 70分

25.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上海市2019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2.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观猎》) 3.狼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 (蒲松龄《狼》) 4.__________________,竭其庐之入… (柳宗元《捕蛇者说》) 5.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 6.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________的愁情。(2分) 7.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8.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稍宾客其父 10.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情感。(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1分)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 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 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傭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 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 ,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疃: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少.曾读书( ) (2)故.尝歌( ) 1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13.张远度来到“__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颍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2019年上海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WORD格式 2019年上海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六.选择题 27.氦是太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A.H B.He C.N D.Cl 28.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 B.白醋 C. 白糖 D. 食盐 29属于有机物的是 一、C60 B.CO C.H2CO3 D. C2H6O 30.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氢气与液氢 B.水银与银 C.干冰与冰 D. 氧气与臭氧 31.Cr2O3可以作某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5 D.+6 32.pH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水样酸性最强的是 A.pH=1.3的工业废水 B.pH=4.5的雨水 C.pH=7.0的蒸馏水 D.pH=7.3的矿泉水 33.在充满氧气的机器瓶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物质是 C.木炭A.硫粉 B.铁丝 D.红磷 34.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3 A.天然气:CO B.烧碱:Na2CO C.熟石灰:Ca(OH) 2D.烧碱:KOH 3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C+2MgO。该反应 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36.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原理是 37.自来水厂对天然水进行人工净化的过程中,通常不会采用 A.电解 B.吸附 C.过滤 D.消毒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38.右图为市售盐酸标签的部分内容,其 中36.0%~38.0%表示该盐酸中 A.氯元素含量 度 B.溶质溶解 C.溶质质量分数 D.溶质式量 39.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A.可燃性 B.挥发性 C.不稳定性 D.还原性 40.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41.在空气中放置较长时 间的锌片,表面会形成一 层薄膜,其中含有 2CO3。若该物质通过化合反 Zn(2OH) 应生成。反应物除了A.一种 B. Zn外,还有 两种 C. 1.N2 2.O2 三种 3.CO2 D. 4.H 四种 2O中的 42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 应可能为 O与o分别代表不同元素原子),该反 A.氢气的燃烧C.甲烷的燃烧 B. D. 水的电解 一氧化碳的燃烧 43.X可以发生如下反应:1.X+酸====盐+水;2.X+非金属氧化物====== 盐+水。X可能是 A.氧化铜 B.盐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 44.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A. D.溶质质量相同

2008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1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86分) 一、文言文(共38分) 考生注意: 1.第1—3题为选做题,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并将选定的组号填入答题纸的指定处。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C 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2.第4—10题为必做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2),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由是感激,。(《出师表》) (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2.使.人索扁鹊()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会当凌绝顶,。(《望岳》) (2)——,空见蒲萄人汉家。(《古从军行》) (3)千门万户瞳瞳日,。(《元日》) (4)屠乃奔倚其下,。(《狼》) (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老骥伏枥,。(《步出夏门行》) (2),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4)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7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4.上文出自课文《》,其作者是明朝魏学洢。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7—10题(12分)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8.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文言文(40分) 1.(15分)默写 (1)荡胸生层云,。《望岳》 (2),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3)回看射雕处,。《观猎》 (4),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5)峰回路转,,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2.(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3.(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课文《岳阳楼记》选自,是(人名)受滕子京嘱托为纪念而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岳阳楼忽晴忽雨的景色,是为了烘托等楼者的心情。 B.段中写景照应了上文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句话。 C.两段所写“览物之情”分别侧重于迁客之悲和骚人之喜。 D.登楼者的表现,即下文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①,遇事敢言,不为小谨②.为谕德③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⑥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少容:不肯容忍。②小谨:谨小慎微。③谕德:教育太子的官。④亟:紧急。⑤即:如果。⑥第:只管。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使者及.门 ②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皇上怪罪你迟到,用什么话来回答呢? B.如果皇上怪罪公子迟到,为什么认为你是对的呢? C.如果皇上怪罪公子迟到,凭什么替你应对呢? D.如果皇上怪罪你迟到,怎么回答才是对的呢? (3)上文记叙了鲁宗道的事,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 二、现代文(40分)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

2019上海中考考纲词汇

英语词 汇表 1 单词(Vocabulary) A ability n. 能力,才能 able adj. 能够;有能力的 about adv. 大约;到处,四处prep. 关于 above prep. 在……上面 abroad adv. 到(在)国外 accept v. 接受 accident n. 事故,意外的事accurate adj. 准确的 ache n. 疼;痛 achieve v. 达到,获得 across prep. 横过,穿过 act v. 表演,扮演(角色);行动active adj. 积极的;活跃的 activity n. 活动 actor n. 男演员 actress n. 女演员 actually adv. 实际上;现实地 add v. 添加,增加 addition n. 增加 address n. 地址 adult n. & adj. 成年人 advantage n. 有利条件;优势;优点advertisement n. 广告 advice n. 忠告,劝告,建议 afford v. 负担得起,抽得出(时间) afraid adj. 害怕的;担心的 2 after prep. 在……之后;在……后面adv. 在后;后来 conj. 在……以后 afternoon n. 下午 again adv. 再一次;再,又 against prep. 对着;反对 age n. 年龄;时代 aged adj. 有……年岁的;上年龄的ago adv. 以前 agree v. 同意;应允 ahead adv. 在前,向前

aim n. 目的;目标 v. 打算;瞄准 air n. 空气;大气 airline n. 航线 airport n. 机场 alarm n. 警报 alive adj. 活着的,存在的 all adj. 全(部);总;整 adv. 全部地 pron. 全部;全体人员 n. 全部;全体人员 allow v. 允许,准许 almost adv. 几乎,差不多 alone adj. 单独的 adv. 单独地 along prep. 沿着;顺着 adv. 向前;和……一起;一同 already adv. 已经 3 also adv. 也 although/though conj. 虽然,尽管 altogether adv. 总共;全部地 always adv. 总是;一直;永远 A.M. (a.m.) 上午 amazing adj. 令人惊讶的;令人赞叹的 ambition n. 雄心;野心 among prep. 在……中间;在(三个以上)之间 amount n. 数量,总数 amusement n. 娱乐;消遣;娱乐活动 amusing adj. 引起乐趣的 ancient adj. 古代的,古老的 and conj. 和;又;而 angrily adv. 生气地;愤怒地 angry adj. 生气的,愤怒的 animal n. 动物 another adj. 再一;另一;别的;不同的 pron. 另一个 answer n. 回答;答复;答案;回(信) v. 回答;答复;回(信) any adj. (用于疑问句、否定句、条件句)一些,什么;任何的,任一的pron. (无论)哪一个;(无论)哪些 anybody/anyone pron. 任何人,无论谁 anything pron. 什么事(物);任何事(物) anywhere adv. 任何地方

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审定试卷官方权威版(含答案)B卷

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默写(18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 山岛竦峙。(《观沧海》) 4.,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6.稍近,益狎,。(《黔之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观沧海望岳 曹操杜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8.两首诗都借雄伟景象表现了诗人的。(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上文选自《》,本书由西汉的(人名)编订而成。(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邹忌是一个敢于在朝廷直谏的大臣。 B.齐威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开明君王。 C.邹忌善于思考、用自身经历来说理。 D.本文生动地揭示了听取民意的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②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③,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四壁,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 【注】①老圃:这里指老农。②适:嫁。③暴卒:突然去世。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姐引.之去()(2)仍牢守故.宅()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但那猴子不离开不逃逸。 B.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也不让那猴子逃离开去。 C.没有链子拴也没有绳子拉,但是那猴子从来不离开。 D.没有链子拴也不用手拉,也不让它离开不让它逃逸。 14.从文中看出老圃死后那猴子“哀伤殊甚”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大家要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B.称赞义猴是一只懂得感恩的动物。 C.针砭社会上那些无情无义之人。 D.批评老圃的女儿没有尽到孝心。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最新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1.默写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观猎》) (3)狼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蒲松龄《狼》) (4)__________________,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5)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1). ⑴一览众山小(2). ⑵雪尽马蹄轻(3). ⑶耽眈相向(4). ⑷殚其地之出(5). ⑸小桥流水人家 【解析】 【详解】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览”“眈”“殚”等字的书写。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 3.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 “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 “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 “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2. 思乡 3. A 【解析】 【2题详解】 《黄鹤楼》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烘托出作者清冷的思想之情和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所以可概括为“思乡”之情。 【3题详解】 B.“故人”是老朋友。“昔人”是指过去的仙人。 C.“青山”写了山色秀美之景。“晴川历历汉阳树”:如今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晴川”写物是人非之感。 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白云千载空悠悠: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白云”指白云悠悠,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世事茫茫。故选A。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 5. 用现代汉翻译下面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6. 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答案】4. 王安石 5.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 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8 分。 阅读一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 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

2019年上海中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英语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有7大题,共94小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全部试题均采用连续编号。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 一律不给分。 Part 1 Listening (第一部分听力) Ⅰ.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力理解)(共30分) A.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根据你听到的内容,选出相应的图片)(6分) ABC D EFGH 1.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6. __________ B.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ear(根据你听到的对 话和问题,选出最恰当的答案)(8分)7. A)A sportsman. B)A student.C)A t eacher.D)A doctor. 8. A)History. B)Physics.C)Maths.D)Chemistry.

9. A)Ten years ago. B)Ten months ago. C)Two years ago. D) Two months ago. 10. A)To give some lectures.B) To meet new friends C) To complete his work.D) To improve his memory. 11. A) By getting books.B) By moving the shelf. C)By picking flowers.D) By watching the door. 12. A)At the restaurant.B)In the kitchen. C)At the supermarket.D) In the garden. 13. A)The Internet.B) The subjects. C)The price.D)The levels. 14. A)He’s afraid his son will fall asleep in writing lessons. B) He thinks the programmes will take too much time. C)He’s glad that reading before sleep is his son’s habit. D) He believes after-school lessons are necessary to attend. C.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 合你听到的短文内容,符合的用“T”表示,不符合的用“F”表示)(6分) 15. There was a fence between Charlie’s garden and the neighbour’s. 16. The football hit the cat heavily and it made a loud sound. 17. The whole flower pot was broken into pieces by the football. 18. Charlie climbed over the wall to the neighbour’s garden to get his football. 19. Charlie put the broken pieces into his pocket before he left the garden. 20. From the story, we know that Charlie finally chose to be honest. D.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听对话,用听到的单词完成 下列内容。每空格限填一词)(10分) 21. Bob thinks that dropping a little piece of plastic is not a__________ __________. 22. Rubbish will hurt the environment and__________ __________ from the park’s natural beauty. 23. Bob has seen lots of litter in some of the neighbourhoods__________ __________. 24. The public place would__________ __________ if everyone dropped rubbish there. 25. On Bob and Jessie’s way home, they’ll walk past a rubbish bin near the__________

2011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启用前☆机密试卷类型:A 上海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 一、文言文部分 (一)默写(18分) 1.草枯鹰眼疾,。(王维《观猎》) 2.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3.,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当年万里觅封候,。(陆游《诉衷情》) 5.,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4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柳宗元是(朝代)的作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意。(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带答案)

记叙文阅读 长宁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0分)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号似的《论人生理想》。对此,奶奶很是忧虑,一把大火,烧掉了父亲的书籍和藏品,只留下他钟爱的口琴,这就将父亲向往着外面世界的心,给彻底地烧为huī jìn。 ③于是,父亲只能在乡村寻找自己的出路。他在日记本里不只是记录庄稼的种植,还有编织柳条筐的技术,治病救人的药方。这样三个不同的谋生技能,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在我们兄妹三个相继出生以后,他需要做一些别的小生意,才能供我们读书。同时,他依然尽职尽责地做着一个农民,在应该上交公粮的时候,带上我去交公粮。我整个的年少时光,似乎都植满了坐在板车上由父亲拉着去粮库的记忆。那时的父亲,相比起结婚前,已经慢慢沉淀下来,开始接纳自己成为农民的事实。 ④父亲的日记本里,还记录着一些讨债者,和他被人欠下的柳筐的费用。我能够记得起一个与父亲一样痩弱的男人,每逢过年,便携了铺盖卷来到我家,不声不响地等父亲给钱。他从来不跟父母吵闹,自顾自地在我们做好了饭时,拿来凳子和碗筷闷头吃饭,而在夜晚来临时,又在厢房里打好地铺,倒头睡觉。而我的父亲,也与他一样,在年关到来时,卷了铺盖去别家讨债,常常这个讨债的男人熬不住走了,父亲还奔波在一家家讨债的路上。讨来的钱,除了归还欠款,父亲也一笔一笔地存钱,无论多寡都是银行定期,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那是一个农民对安全感的存储,他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讲和。 ⑤几年后,父亲进城帮人疏通下水道挣钱。全家住在一个每月40元租金的破旧小院里。记得刚刚搬进去时,母亲看着裂了一条大缝的墙壁,伤心地哭了。父亲买来石灰水泥,将那些破败的地方,一点点地修补起来,又在泥泞的院子里铺了一条红砖小路,还换了一个好看的铁门,让这个收破烂的人都不想租住的院子,现出一点朴实的生机。我们在这个县城的角落里,一住便是五年,而父亲的日记本里,也记录了五年来每一笔疏通下水道的收入,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它们水滴一样,汇成一桶一桶带着房檐上泥沙的水,并最终积攒到购买一套产权房的首付款,让我们一家,自此真正地在县城里可以挺直了腰杆生活。 ⑥那个时候的父亲,几乎不再看书,也不写日记了。偶尔,他闲下来,会打开一些收购来的废书报纸,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人生格言,就摘抄几句;或者是拿出口琴,吹着我们谁也没有听过的老歌。窗外的雨沿着长了青苔的房檐滴滴答答地落下,父亲在寂寞中吹口琴、记账、写下一些零碎的只言片语。没有人与他交流,即便是母亲,也不曾真正地理解过他。生活从那些关于国家、革命的激情思考,彻底地成为简单的数字和账簿。 ⑦而父亲依然将他的口琴和日记本,像存折一样紧紧地锁在抽屉里,就像锁住一个家中所有人都不会告知的秘密。 (选自2018年9月《文汇笔会》,作者安宁,有删改)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huī jìn()() 21、第④段写瘦弱男人到我家讨债的目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第⑥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