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

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白银形成主币,国外银两大量流入中国,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白银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探讨,长期以来却属阙如,更罕有追问白银货币化历史发展过程意味着什么。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必须看到白银化与货币化不可相提并论。货币化,也即货币经济化,而货币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对于为什么会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探讨,正是从白银货币化的市场起源开始的。

明初建立宝钞货币制度,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根据《明会典》记载,有明一代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由此可见,白银作为货币本身不是出自明朝制度。白银的使用从非法到合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我们称之为白银货币化过程。从民间土地买卖大宗交易市场来看,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很快就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明朝宝钞货币制度没有确立,白银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对第一手民间资料——明初洪武至成化119年间427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文书进行分阶段梳理,可以发现白银自下而上崛起于民间市场,是市场萌发调节作用的真实轨迹:一是洪武到建文时期,宝钞已经显示了迅速衰落态势,白银货币化趋势已经出现;二是永乐到宣德时期,宝钞经历了一个再发展又转向衰落的过程,宣德年间契约文书中出现许多实物交易,说明过渡出现了;三是正统至成化时期,宝钞逐渐绝迹于民间土地大宗交易,发展至成化年间,白银成为清一色土地大宗交易的货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白银推至了社会流通领域主要货币的地位。

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形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根据明代民间第一手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可以明了,经济全球化前夜(15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已悄然发生了白银的市场崛起,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并非出于国家法令推行,而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可视为中国古代经济转型的新起点。仅从制度史出发研究明代白银问题,是有局限的,无法揭示白银从市场崛起、代表的是早期市场经济的萌发,也不可能认识到明朝发生了传统经济向早期市场经济的转型。白银在流通领域快速崛起,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国计与民生两方面探讨白银货币化过程,货币化即市场化,这一过程打乱了明初原有的几乎所有的制度安排,引发了国家一系列制度改革,市场与国家合力推动白银货币化发展进程,这正是前近代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早期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一转型,推动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大合流。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银货币化的市场起源何在?白银货币化历史发展过程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无人探讨。

B.白银化与货币化不可相提并论,因为货币化是货币经济化,而货币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

C.明初建立宝钞货币制度,白银作为货币本身不是出自明朝制度,而是出自民间买卖市场。

D.如果从白银的货币化过程看是不可能认识到明朝发生了传统经济向早期市场经济的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观点明确,全文主要是围绕“白银货币化的市场起源”这一论点展开论证的。

B.文章以资料为例,从三个方面有力地分析了白银自下而上崛起于民间市场的过程。

C.文章第三段运用例证法、引证法阐述了白银作为货币本身不是出自明朝制度的看法。

D.文章末尾一段阐述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意义和对于前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料证明,白银货币化崛起于民间市场,是明朝宝钞货币制度出现信用危机的结果。

B.资料证明,白银货币化过程表明是市场将白银推到了社会流通领域主要货币的地位。

C.中国白银的市场崛起,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经济转型的新起点。

D.白银市场化过程,引发了明朝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推动了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大合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公园城市”无疑充分体

现了中央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建设高度重视。

(摘编自360图书馆《公园城市系列谈(一):公园城市的背景、内涵和理念特征》)

材料二: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蓝图,总规更是在为城市未来“画像”。成都将建设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首先落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2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这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成都将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新模式,坚持以“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为遵循,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凸显生态价值,不仅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行动不断,发力不止,创新不歇。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正式提出“公园城市”内涵: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摘编自《“公园城市”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材料三: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

公园城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公园城市坚持用美学观点审视城市发展,通过以形筑城、以绿营城、以水润城,将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现代城市新意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