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以A某为例

【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3)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3)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3)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4)

1、生态系统理论 (4)

2、需求理论 (5)

二、个案基本情况 (5)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5)

(二)家庭情况 (5)

(三)教育情况 (6)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 (6)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 (6)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 (6)

2、课业学习 (7)

3、班级融入与接纳 (7)

(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8)

四、总结 (9)

“随班就读”一词最早出现于国家文件中是在1987年,同年的12月,原国家教委提出让大多数轻度的脑瘫儿童在学校随班就读。1988年,国家又把特殊类学生随班就读作为了一项政策,让特殊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随班就读的政策的提出,让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得到了改善,适当缓解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但这一政策还很局限,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特殊教育的普及以及发展的要求。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脑瘫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地下,空间思维不足,以及运动障碍这几个方面。在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其右脑的功能,针对其问题,设置各种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从认知方面的训练入手,并且开设音乐治疗、引导式教育等,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锻炼和治疗,尤其是关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训练,这些对脑性瘫痪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脑性瘫痪儿童提高其智力水平,更好的适应学习。

1987年,我国就开始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的试验,选取了15个县、市,开设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班。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脑瘫儿的就读学校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普通的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障、语言障碍、听障、视力障碍的儿童。一般普通学校招收的儿童中不包括智力障碍的脑瘫儿童。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的适龄脑瘫儿童无法入学,得不到教育,甚至有一些严重的脑瘫儿童只能留在家里或者一些机构,没有学习的机会。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进入普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情况也不甚理想。没有全

部得到教育和康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中,只有少数几家学校针对脑瘫儿童开设了教育康复。1994年5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针对脑瘫儿童的随班

就读情况,进行了工作会议,并且对该阶段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政府以及学校在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事件中的职责。同年的7月份,原国家教委将随读班定义为普及脑瘫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大力提高脑瘫儿童的入学率以及义务教育。这些政策得到了落实和推广,改善了脑瘫儿童的入学情况,政府还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接受脑瘫儿童入学的学校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并且规定学校应该有义务对适龄的脑瘫儿童提供随班就读条件,并提供康复帮助。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就读人数也在大大增长。1992年至1995年的脑瘫儿童读人数分别为1.53万人、8.83

万人、11.53万人、18.96万人,在1992至1995年间,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人数增长的最快,1993年相比1992年增长了7万多人,1995年相比1994年涨幅又有提高,增长了64%,这些数据说明了国家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1、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表明了,社会上的所有环境都可以看做是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和整体是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的。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体和整体可以将对方改变,重塑对方。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也即是着重于将环境的阻力化为零,使人们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同时还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是常常用于社会工作者干预个体的四个层次。对于在脑瘫儿童来说,其教育和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其更容易使其的人生的社会功能缺失,致使今后的成长、发展收到阻碍,不能完成社会化。社会工作者并为其提

供一个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环境,提供相应的心理引导,使其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康复。

2、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它把人的需求总结为五类:生理、安全、归属和爱求、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五类需求是有主次的,就好像金字塔一样,排在最底端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也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高层次需求,这些需求都得以满足的时候也正是人的舒适感达到最顶端的时候。鉴于案主是脑瘫儿童,他们不仅身体机能受损,智力也低于常人,不能与一般儿童一样理解社会、知识、教育等元素,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只有知道案主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案主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A某,性别女,今年12岁,患有痉挛性中度脑瘫。从2岁多开始,便在家附近的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专业物理治疗直至6岁。7岁时可独立行走,但只能行走200米左右,且不能被旁人触碰,一碰便摔倒。现今无法自理,吃饭、穿衣需要家人从旁协助;讲话吐字略模糊,音律节奏感强,爱好绘画;有社交意识,对待社工也比较礼貌,但是存在社交障碍,不大情愿与人交往。

(二)家庭情况

A某是家中的第二位孩子,家住县城,家境条件原本比较优渥,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公立小学做行政工作。A某诞生后,母亲曾停薪留职3年去照顾A某,后因家庭压力复职,由外婆平日里照顾A某。家庭经济也因治疗康复A某变得比之前紧张。A某的哥哥比A某年长三岁,是健康儿

童,对A某比较关心,时常帮助妹妹吃饭、识字等。家中成员对A某都比较关心,A某与母亲、外婆较亲近,比较听哥哥的话。

(三)教育情况

A某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接受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服务和康复教育。6岁便开始在该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认字、数字和字母,在10岁前完成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等课程。A某在固定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习,帮助其手部控制的情况下在固定的格子里写字,写的速度在10个字/分钟左右,是一般儿童的三分之一速度。A某在训练后基本的口头语言表达已经具备有其逻辑,但逻辑和常人有异,且语音有些模糊,只有和A某相识较久的父母、家人和老师能听懂。A某性格较敏感,对自身境况比较清楚,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学习意识明显,有较强的好胜心;喜欢艺术类的学科,学习态度好,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

12岁的A某通过父母的关系联系到d中心小学的三年级班级随班就读,社会工作者在其进入随班就读的第一学期对其进行跟踪介入,协助其适应随班就读的环境,融入班级集体,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

A某进入班级的当天是正式的开学日,她所在的班级有32名普痛小学生和1名肢体残疾学生(B同学)、1名脑瘫学生(A某),共34名学生。刚开始时,A 某由于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有些慌张,也对看到学校内的同学有些好奇;相对来说,班级内的小学生对A某和b同学就比较好奇,课间休息时会有同学和A某主动问话,A某都在社工的协助下回答了。

随后,社工与班主任开展了一次班会,对班级成员都进行了互相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还鼓励班级同学展示特长。社工为A某提前准备了一副A某的绘画,并鼓励A某讲解画的内涵。A某讲解时比较模糊,社工鼓励同学主动上去为A某翻译,终于将A某的特长展示出来。随之,班主任班主任将A某从出生到现在的经历编成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再次表扬A某的绘画,使A某的自信心大为增强。故事和绘画不仅使班级同学了解了A某,更激起同学们的同情心,很顺利地接受A某的“怪异”姿势和形态,热情欢迎他加入班级。

A某放学返家后,主动和母亲、外婆说起学校的事情,并在看书后主动整理书包,与之前在教育机构的抗拒行为大相径庭。

2、课业学习

(1)提前准备,做好预习:新课时,由社工介绍该课目标,对课程内容大致的讲解,使A某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辅助做一小部分课后练习,为参与课堂互动增加筹码;在家庭中,父母也给与一定的辅导。

(2)课堂上给与表现机会:语、数学科教师至少每节课给A某一次发言机会,A某是个爱表现的孩子,这大大地提升他的专注力和学习的兴趣。

(3)简化笔记及跟进全班教学:社工、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分析研究,决定由班主任每次将教案打印成稿,A某只需要在课本和教案上画线,标示重点。

(4)个别化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主要是量的减少和答题方式的变化。每种题型减少三分之一的题量,比如语文抄写生字,普通同学抄写3遍,组三个词,A 某只需要抄写二遍,组二个词,剩下的三分之一的题以口头的方式完成,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3、班级融入与接纳

开学时的一个星期,班级同学因为与A某还处于偶然的接触的阶段,大多数

学生都可能怀着好奇心去对待,即在短时间内能从同情、关爱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愿意作仁义之举,但时间一长,两个月之后。由于A某的一些“不良”习性和行为,如比较敏感、容易记恨同学,上课的一些小动作(A某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说话不清晰逐渐显露,导致一些同学对她态度不佳,A某生活的环境较

为单纯,一时间还不会分辨,所以没有察觉,情绪上没有太大波动,行为上也没有表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对于班上的脑瘫儿童,正常儿童的态度是不接纳的。脑瘫儿童不被接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脑瘫儿童更不上学习的进度,学习理解能力差,二是,脑瘫儿童异于正常儿童的行为或者语言。脑瘫儿童常常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干扰到其他正常的儿童,经常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并且无理取闹,情绪波动也很强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脑瘫问题在与正常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不愉快的现象,正常儿童也会对脑瘫儿童产生厌烦的情绪。

在班级里,正常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接纳脑瘫儿童,但在具体的事情上,并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这就会导致正常儿童认知与行为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在一些有随度儿童的班级,其正常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可能会不如没有随读脑瘫儿童班级的学生积极,长此以往,会导致正常学生对脑瘫儿童不友好、不接纳的态度日益严重,降低了其对脑瘫儿童的关爱程度。

(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一般普通小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要比看见或者从未接触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的态度要积极,所以接触和沟通,是两者之间增进了解的有效途径。所以多接触脑瘫儿童,能够帮助更好的接纳他们。接触的方式可以使一起玩耍、游戏等,通过这些特殊的交流活动,让正常儿童与脑瘫儿童之间产生感情。正常儿童在于脑瘫儿童玩耍游戏之时,也能激发正常儿童对脑瘫儿童的保护和帮助的欲望,让他们在帮助脑瘫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调动他们帮助脑

瘫儿童的积极性。没有接触过或者从未见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则没有这些概念,所以他们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并不积极。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脑瘫儿童的态度,还在于老师对其的引导,老师在协调两者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对脑瘫儿童有更多的了解,掌握脑瘫的知识,对待脑瘫儿童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区别对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好脑瘫学生。目前很多从事脑瘫学生的教育工作的教师,对脑瘫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没有针对其特点和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康复课程,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没有过多的帮助。

脑瘫儿童在随班就读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对脑瘫学生的教育应该渗透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充足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是仅仅只有康复课程中才对他们进行康复练习。从事这方面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全面的教学知识,拥有康复方面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帮厨脑瘫学生进行康复和学习,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总结

脑瘫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和康复效果要远好于在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由于可以与其他正常儿童接触,对于脑瘫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都有很好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长远的影响脑瘫儿童今后的发展。脑瘫儿童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康复需要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中成长。综合对个案的调查和跟踪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随读班的环境并不理想,应该从教育以及引导正常学生的角度入手,提高和优化脑瘫儿童的随读环境,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康复。

加大对脑瘫儿童随度办的扶植,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随度班的规模进行扩大,提高脑瘫儿童教育质量。整合教学资源,为脑瘫儿童的学习

和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找到融合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切入点,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都应该大力支持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接纳他们,并为其提供教育帮助和支持,如果脑瘫儿童想要转换教育安置机构,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转换通道,尽可能的为脑瘫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

[2]王辉.学龄脑瘫儿童障碍特征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13

[3]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学习障碍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3):3-7

[4]王伟,魏轶兵,陈尚婷.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9):11-15

[5]曹春京,高晓虹,李润洁.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22):535-537

[6]彭虹,许家成,金萍,等.智力残疾人生存质量与自然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7):619-62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 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性格娇气、怕吃苦。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内容和方法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1)基本活动能力训练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踩脚印、直立双杠、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内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小兰病损症状为肌张力降低型,表现为整体躯干、四肢疲软型,特别是下肢疲软无力,对此制定训练计划的疗程,1个月为1个阶段。

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2013.5)

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全日制中小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机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随班就读是发展我市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安置策略,是首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二章对象、检测与安置 第四条随班就读对象是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孤独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对象一般为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少年。 第五条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时,学校应将其持有的残疾证明材料上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经区县特殊教育中心审核并备案,确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 第六条入学时未发现异常,但在就读过程中,经观察其行为、情绪、心理、认知以及生活适应能力与同龄学生有显著差异,或轻度残疾学生残疾程度加重的,需与家长协商到具有资质的区县特殊教育中心进行评估检测,根据鉴定结果,给予是否随班就读的安置建议。对于有异议的,须到市残联指定的残疾鉴定医疗机构进行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的检测鉴定。残疾儿童少年的鉴定结论,仅作为对其采取特殊教育服务方式的依据。 第七条学校应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结合其特殊需要给予妥善照顾。以每班安排同类残疾随班就读学生1-2人为宜,原则上最多不超过3名。学校应安排师德素质较高,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 第三章支持与保障 第八条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整体规划随班就读工作,明确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各自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案例

一、让浓浓的爱打开心扉 曾德林由于身体的原因,很自然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对老师同学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害怕受嘲笑,担心被欺负。其实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要消除他自卑心理,必须协调好我和他的关系,让他能够感受到爱。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先进行家访,我为他准备一些学习用具做为礼物。和他聊聊天,看到他提起妈妈的时候眼泪直流,我拉他到我怀里,鼓励他要化悲痛为力量,勤奋学习,把自己心里话告诉老师,多交朋友。告诉他如果妈妈知道他这样生活,一定会很伤心的……这次让他明显感到老师是爱他的。 在学习方面在课堂上多找一些符合他的水平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正确后表扬让同学鼓励一下,增加他的自信,课后我单独给他辅导功课,让他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成绩好了,自然有信心。 二、平时交流,增强自信 我与曾德林聊天,让他正视自己,对自己有全面了解,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自己长处,发挥长处。比如他的书写写得相当不错,可以继续发挥这长处。告诉他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也是残疾人,他们都有让我们敬佩的辉煌。再到主动帮助别人,这一点点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我知道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坚强的强者。 三、让爱心催化孩子健康成长 我首先做班上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让同学们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换位思考,让同学们体会曾德林内心十分渴望友人的帮助和关心。于是同学们开始主动地接近他、帮助他、关心他。上学放学和他一起顺路的同学带着他。都不用他妈妈接送。学习上有困难,一遍一遍给他教,即便是曾德林在行为中有特别笨拙的表现,大家也不嘲笑他,而是伸出援助之手,真诚地帮助他,我在学校里或和他妈妈联系中看到他的进步,如自己会削铅笔了,能自己来上学了……赶紧当同学面表扬他,也请同学们平时和他在一起时发现他的进步,一起赞美表扬他,为他加油。曾德林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喜欢到学校来,喜欢和同学们交往,并且在学校活动中也有竞争的勇气了,脸上也展开了笑容。看着他的进步我也很有成就感。 四、用耐心培养学习能力 有位智残教育专家曾说:“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他把被子掉到地上10次,你给他捡起10次。”我的体会是10次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得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课堂上我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即使回答不全面,我也表扬他,有难度的问题先让几个同学回答,然后让他复述一遍,然后表扬他听课认真,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现在,看着他学习上一点一滴的进步,我觉得心血没白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只要有耐心精心浇灌,他们一定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迟开的花朵也能绽放飘香。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白晓doc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实践报告 标题: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类型: 指 导 教 师:罗治安、廖元贵 系 别:康复医学系 班 级:康复1031班、康复1033班 学 号:1026043106 、1026043312 姓 名:吴丹 白晓 2013年5月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毕业专题 √

目录 一、研究对象 (3)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方法 (4) 四、研究过程 (4) (一)训练前情况 (4) (1)外在表现 (4) (2)构音动作技能的检查 (5) (二)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 (1)训练计划的制订 (5) (2)训练的实施 (6) 五、结果 (7) 六、讨论 (8) 参考文献 (8)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作者:吴丹(康复1031班)、白晓(康复1033班) 指导老师:罗治安、廖元贵 摘要文目的:以一例脑瘫儿童为个案,对其进行以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探索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主要在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结果:表明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有效。 关键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由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1}。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儿童会诱发智力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异常等症状{2}。这些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发育成长,使儿童无法独立生活。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和特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龄前是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良机,损失将无法弥补。但是目前,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倾向于重视肢体康复训练,相对轻视语言和认知训练{3}。 脑瘫形成的病因主要有: (一)出生前:1 怀孕早期的母体感染 2 母亲乱用药物 3 受孕前或妊娠早期碘缺乏 4 多胎妊娠 5 宫内生长迟缓 6 早产 7 基因缺陷(二)出生时:1 难产、严重窒息(大脑缺氧) 2 产伤,颅骨创伤造成闹组织受压 (三)出生后:1 核黄疸 2 婴儿期颅内感染,如脑膜炎 3 脑瘤 4 脑出血脑外伤 5 由于气道阻塞或心跳骤停造成的缺氧 1、研究对象 李某某,男孩,2011年3月出生,足月顺产,出生时有短暂缺氧窒息现象。2011年春季常规检查时发现其脑间隙增宽,故家长带其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所详查。结果显示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正常,但脑CT的结果显示脑细胞容量不足。DDsT的检查结果也表明其智力发展可疑,四肢运动发展水平低于实际年龄6个月。其随后走访多家医院在不同医院就诊,有的医生认为是发育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总结

玛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 工作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 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并将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范。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七、加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由校长主管,分管校长专管,具体落实到班主任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的管理和运用,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定出分层目标,关注随班残疾生。

八、针对不同的残疾生,联系社会组织和政府及个人,给他们争取帮助机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总之,我们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坚持了因材施教,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能兼顾特殊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和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帮助。

随班就读学生案例

让爱同行—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案例 一、背景情况: 李雪莲,女,出生于1998年4月,籍贯:甘肃榆中,现为榆中县清水驿初级中学九年级(4)班随班就读学生。该生为多重残疾人,经兰州市残联鉴定为语言、肢体三级残疾,语言表达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话语含糊不清,行走不便,书写困难,体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一)心理及智力情况: 该生性格并不内向,能与同学接触,但其上课时能够听讲,但是无法做笔记,作业无法完成,因而产生自卑感,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同时,该生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记忆力差,理解和反映迟缓。 (二)适应性行为:

生活上能基本能自理,能做简单家务,无法学习广播操,动作做不上。在校期间打水打饭能够完成,因行走不便,导致很多困难。 (三)家庭背景情况 该生家中有父亲、母亲和一个妹妹。现在父母都在家务农,父亲偶尔外出打工,家庭居住环境较差。父母无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能力分析: 语文方面:读生语言能力差,根本无法准确朗读。就是回答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考试时考卷上的选择题能够全部完成,态度还是比较认真。 数学方面:理解能力也比其他同学慢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越来越慢。做题目就乱做一通。考试时考卷上的选择题能够全部完成,态度还是比较认真。 英语方面:单词无法背诵和书写,基础的内容也无法掌握,考试时考卷上的选择题能够全部完成,态度还是比较认真。

劳动技能方面:能够进行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收拾课桌等。 二、矫正目标和措施: 根据该生有自卑感,没有自信心,记忆力差,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劳动技能方面远低于正常儿童,行动迟缓等特点,确定矫正目标为: (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如自信心,注意力,学习习惯等,尽可能的使其能正常参加学习。 (二)有计划地开发其智力因素。如感知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理解力、语言能力等。数学:要求能做最简单的计算题。语文:要求能简单地读通课文,能回答简单问题,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三)进行行为能力、生活能力、劳动能力训练,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使其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产生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欲望,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基本适应社会。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意见word版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XX-XX年)》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b5E2RGbCAPkl fHYJ6c EUqPAs thvQVF NqwK3w9lbpXh3ITFLb TLbiyT dmvcyA blHU2U OvErzK0eX9MR yOvkWa tvRDwH1XMAeB z8GZ。 二、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对象。随班就读的对象: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对象一般为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象的认定: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前,应到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或残联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由家长持鉴定证明向所在学区的普通学校提出入学申请。p1EanqFDPwH97TYY ioVMLh gXsH62GIu3yZ xXq9T5C3MQat akR5lN PVd7KG IFjDX62DB8m0x8vP9H vqMZxL aBnGeC MpcJrd LZ6FOx。 二是合理安置学生。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并在座次安排、课桌椅、教学器具、生活设施等方面满足其特殊需求。以

脑瘫儿童个案

小儿脑瘫个案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 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性格娇气、怕吃苦。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容和方法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1)基本活动能力训练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踩脚印、直立双杠、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案例

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案例 一、让浓浓的爱打开心扉 曾德林由于身体的原因,很自然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对老师同学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害怕受嘲笑,担心被欺负。其实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因 此要消除他自卑心理,必须协调好我和他的关系,让他能够感受到爱。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先进行家访,我为他准备一些学习用具做为礼物。和他聊聊天,看到他提起妈妈的时候眼泪直流,我拉他到我怀里,鼓励他要化悲痛为力量,勤奋学习, 把自己心里话告诉老师,多交朋友。告诉他如果妈妈知道他这样生活,一定会很伤心的…… 这次让他明显感到老师是爱他的。 在学习方面在课堂上多找一些符合他的水平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正确后表扬让同学 鼓励一下,增加他的自信,课后我单独给他辅导功课,让他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成绩好了,自然有信心。 二、平时交流,增强自信 我与曾德林聊天,让他正视自己,对自己有全面了解,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自己长处,发挥长处。比如他的书写写得相当不错, 可以继续发挥这长处。告诉他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也是残疾人,他们都有让我 们敬佩的辉煌。再到主动帮助别人,这一点点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我知道这孩子将来 一定会成为坚强的强者。 三、让爱心催化孩子健康成长 我首先做班上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让同学们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换位思考,让同学们 体会曾德林内心十分渴望友人的帮助和关心。于是同学们开始主动地接近他、帮助他、关 心他。上学放学和他一起顺路的同学带着他。都不用他妈妈接送。学习上有困难,一遍一 遍给他教,即便是曾德林在行为中有特别笨拙的表现,大家也不嘲笑他,而是伸出援助之手,真诚地帮助他,我在学校里或和他妈妈联系中看到他的进步,如自己会削铅笔了,能 自己来上学了……赶紧当同学面表扬他,也请同学们平时和他在一起时发现他的进步,一起 赞美表扬他,为他加油。曾德林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喜欢到学校来,喜欢和同学 们交往,并且在学校活动中也有竞争的勇气了,脸上也展开了笑容。看着他的进步我也很 有成就感。 四、用耐心培养学习能力 有位智残教育专家曾说:“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他把被子掉到地上10次,你给他捡 起10次。”我的体会是10次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得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课堂上我把简单 的问题留给他,即使回答不全面,我也表扬他,有难度的问题先让几个同学回答,然后让 他复述一遍,然后表扬他听课认真,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关于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的调研报告 陈杨办羊村庙小学史红艳内容摘要: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家长认识不到位,普通学校的师资不能满足面对这些特殊的个体的需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齐心协力,关注残疾儿童的成长。 关键词:残疾儿童各方关注健康成长 教育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规定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指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轻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包括中度)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试行办法总则中认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有利于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提高。但是事实上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现状: 我所在的小学位于城郊结合部,有普通教学班17个,随班就读残疾儿童5名,其中肢残儿童1名,智力残疾儿童4名(上到五年级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不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应该算是重度智力残疾儿童吧,事实上家长没人愿意去做智力、智商的测定,这种现象在农村具有普遍性)分别就读于3~5年级。其中肢残儿童为女童,就读于四年级一班,智力正常,只是日常行动需要其家人或同学的帮助才能完成,学习成

绩优异。4名智力残疾儿童中的分别就读于三年级一班和三班,五年级一班和三班。三年级一班就读的为男生,每天由其家人送入学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用其班主任的话说就是两个字:睡觉。无论冬夏每一节课他都在睡觉,醒来就一个人玩,完全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每次考试成绩也全部为0分,放学后由家长按时接回家;另外一个女生就读于三年级三班,家长告诉老师只要不让她出事,安安全全就可以了,学习可不用管,考试成绩大部分时候在0~9分之间。五年级一班就读的是男生,每天在学校做得最多的事是提着垃圾篓捡拾垃圾,学校对他来说好像就是干这个的,教室、同学对他来说好像不存在,当然学习成绩对他来说肯定也不存在。每天看着他孤寂的背影游荡在学校,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五年级三班就读的是名女童,在教室小便对她来说好像是很自然的事,什么对她都没有约束感,老师对她也束手无策。 现状反思: 教育部关于参加儿童随班就读试行办法,规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目的是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成长,但是文件中也规定是轻度残疾才可以随班就读,而这几个让老师头疼不已的孩子显然已经不是轻度残疾儿童了,如果这几个孩子这样完成义务教育,又会有什么收获呢?对这些孩子的成长,长大融入社会又有何益处? 那么家长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把这样的孩子送入普通学校呢? (1)肢残儿童家长:因为孩子行动不便,小学离家里近,

(完整word版)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制定本制度。1. 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检测和鉴定的程序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由医疗部门、残疾儿童康复部门或当地盲、聋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对智力残疾(特别是轻度)儿童少年的确认一定要慎重。一般先由家长或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提出名单,经家长同意,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请旗级以上专业鉴定机构进行严格的鉴定并形成书面鉴定报告。对被确认为智力残疾的儿童少年,要定期复查,如发现有误,必须立即纠正。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鉴定结论,仅作为对其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依据,不得移作他用。其姓名和档案材料应该严格保密,仅由有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得在学生中扩散。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至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2. 保障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的学习、活动权利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学校要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当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精

神。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学校应针对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康复训练活动,积极探索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配合专业机构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矫治或治疗。 3. 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给予适当的照顾和管理学校应建立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和家庭情况、残疾鉴定、个别教学计划、学业、考核评估等资料。每年一次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进行统计,上报旗教育局备案。学校和班级教师应当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学校如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让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不得剥夺残疾儿童参加考试的权利。对因残疾影响学习的残疾儿童的学业成绩另行评价。学校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应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奖励和补贴的办法,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随班就读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免除残疾儿童的书本费等学习费用,残疾儿童的书本等学习费用纳入区内慈善资助保障体系之中。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制度 大岭中学 2013年3月

随班就读学生工作案例——教师姓名 (2)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随班就读工作案例 学校:二小学班级:六(一)教师姓名: 一、案例描述 又是一节健康课,照例要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一个又一个,同学们读得令人非常满意。轮到杨浩天了,只见她怯怯地站起来,声音小得几乎让人听不清,而且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要重复好。同学们等得不耐烦了,“老师,别让她读了,真让人着急!”说实话,他的朗读确实让人很是着急,此时,我真想让她坐下,就在我即将把“就读到这里吧”说出口时,猛然间,我看到了杨浩天那种努力的表情。或许是因为太想把书读好了的缘故,她的额头已经渗出了丝丝汗水。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在我心里一个声音对我说。对,就给她一个机会!于是,我回过头,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相信杨浩天一定会读好的,我们给她一个机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在大家的期待中,杨浩天又一次鼓足勇气读了起来。虽然,她读得仍然有些结巴,但是,此刻再也听不到同学们的埋怨声了。而且只要是他读错了,同学们就会马上帮她纠正。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杨浩天终于读完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了掌。这时,我从杨浩天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我抚摸着她的头,说:“杨浩天,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得更好!”杨浩天使劲地点了点头。以后每当我让他读书时,杨浩天都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二、案例分析 随班就读学生是班集体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又不善与人交流,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他们在集体中能够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班就读学生也有自尊,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其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看到希望。以前在班中几乎没有朋友,常常是独来独往,同学们似乎也并没有在乎她的存在。而如今她之所以变得自信起来,就源于这一次不经意间的举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举动,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得一个原本不爱与人交流,甚至是受一些同学歧视的随读生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些都是源于教师给予她的一个机会。

脑瘫儿童个案分析

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 ——以A某为例 【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个案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3)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3)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3)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4) 1、生态系统理论 (4) 2、需求理论 (5) 二、个案基本情况 (5)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5) (二)家庭情况 (5) (三)教育情况 (6)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课业学习..........................................................................错误!未定义书签。 3、班级融入与接纳.............................................................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6) 四、总结 (7)

2015--2016学年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总结

安岳县思贤乡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残疾儿童 随班就读工作总结 特殊儿童是一个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既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力,也是他们终身发展的渴望,更是我们的责任。我校领导十分重视随班就读工作,本着让随班就读学生尽量避免隔离,尽早回归主流的宗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一年来,我校在随班就读工作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 二、 三、领导重视,强化管理 我校领导始终把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热切的关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的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把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师资配备上,学校也作了细致安排,挑选了业务能力强,学历高,工作责任心重,有耐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已制度化,并形成了由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小先生”为队伍的特教网络。

二、关怀备至,成效显著 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在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指导下,残疾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随班就读教育案例一

随班就读教育案例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芳香的玫瑰,因为满是花刺而更加动人;美丽的维纳斯因为一双断臂而更加迷人。既然玫瑰长满尖刺,维纳斯没有双臂,人们对于它们的喜爱都不会减少,试想,对于一块洁白的美玉,狂热的收藏家又怎么会在意它身上的瑕疵呢?随班就读的学生正如这微瑕的美玉,虽然在她们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对她们的欣赏,相反,教师会对她们付出更多的爱,使她们同样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随班就读不仅仅要使随读学生学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她们的情感,使随读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增强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爱生之心,师皆有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差别就在于是爱几个得意门生,还是喜欢全体学生。俗话说“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谓“难看”的孩子不仅是指“差生”、“调皮生”,还指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教师要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我班上的张玲玲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随班就读的孩子。 我与玲玲第一次见面是在2015年2月25日,那天她是跟着妈妈一起到的学校,校领导把她们带到我的面前,而没有让她进班。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紧张,无论与她聊些什么话题,她都处在十分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下:她的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面部几乎无表情变化,目光始终处在游离状态,不敢与老师的眼睛对视;身体紧紧地与妈妈挨在一起。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她天生失聪,所以无论你跟她说什么,她都只能沉默。 了解到玲玲情况的特殊性,我意识到,做为她的班主任,我的责任

十分重大。因此,我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来帮助她: 首先,我通过跟她的原来的同学、老师,包括小学时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到了她的各方面情况:她喜欢画画,跳舞,她在交友中的特点、她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情况、她的学习状态等,对她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后,我就针对她的这些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措施,对她采取特别的教育方法: 同时,面对她的特殊情况,我第一件事先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问题,对突发问题要冷静处理,对自己的心情变化有敏锐的觉察,心情不佳时暂不处理问题,免得失控,出言伤害学生,让情势更难控制。要用第三只眼去发觉她的优势,加以鼓励。每当发现她一点进步,都赶紧大力的表扬。 第二,对她的人际交往进行特别关注,随时随地关注她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首先与科任教师进行了沟通,让她们在授课时关注她,特别是在她不听讲、不记笔记时,不要用严厉的口吻批评她,而且对于她的作业也采取不催、不逼,避免引起她的激烈反应。同时教学中我注意利用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她学习的热情。同时采取“反复训练、强化记忆、集体帮学”的举措,让全班同学都能主动的帮助她,强化她头脑中知识的印象。使她在集体大家庭的关怀帮助下,一步一步向主流靠近。 同时我对班上的同学进行了教育。趁她不在班里时,我先在班里做了一些工作,对学生说她的身体不太好,但还坚持上学,让学生们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她,让学生对她产生一种怜惜和尊重,这样避免和她发生冲突,即使有冲突发生也会有些顾忌。我也经常在班里观察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方案

薛家湾第一小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对残疾学生开展随班就读,提高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有关要求,现就加强我校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制定以下方案: 一、加强管理职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网络化的管理体系 1、整体规划随班就读,明确学校、教师各自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对随班就读的管理。 2、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研究、科研工作。 3、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与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形成随班就读的教育特色,积极创造一支随班就读教师的骨干队伍。 4、健全随班就读管理机制,建立以校长室、教导处、班主任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 二、规范管理,提高随班就读对象确定、安置及后续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1、随班就读对象的确定应严格执行残疾标准,必须依据残联部门指定的残疾鉴定医疗机构的鉴定结论,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核学生情况、家长申请,如果学生情况符合标准可同意其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取得随班就读学籍,学校应及时做好学生的安置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 2、残障学生(除了聋、低视力、肢体残疾等存在明显残障的学

生以外)一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申请随班就读。 三、提供优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随班就读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积极情感、丰富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2、遵循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教育学与医学、语言学、运动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的语言、感知、运动、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得到补偿。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有效教育。 3、因人施教,为每个学生制定随班就读方案。并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整体设计学生在随班就读期间的课程(康复训练)内容、实施途径与方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强个别化教育。 4、建立个别化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确定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发展情况。 5、创设有利于残障学生发展的支持性环境。要积极利用学校、特教中心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为残障学生服务。 6、学校主动为家长提供有利于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具

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

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 2012-04-18 20:33 编辑器 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201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一、总则 1.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2.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遵照本办法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招收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学生就读。 3.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人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我国普通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4.随班就读工作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构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和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稳步扩大随班就读的规模,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象与安置 5.随班就读对象是指所有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包括脑瘫)、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包括孤独症)、多重残疾等残疾人。 6.招收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该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其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进行确认或评估鉴定。 有残疾证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确认并备案后,经与家长协商后对其入学安置做出具体安排。 疑似残疾儿童少年的评估鉴定程序,一般先由家长或教师向普通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指定或委托有关人员或机构进行初步筛查,登记造册后上报给县(区)级随班就读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有资质专业机构进行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评估鉴定。评估鉴定结论征得家长同意后,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做出具体安排。 对被认定为残疾的儿童少年,要定期复查,如发现认定不当或有误,必须予以纠正。 残疾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一般不要求对其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进行评估鉴定,可由幼

随班就读教育案例

学会欣赏学生 ——五1班随班就读教育案例 一、案主情况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2011年9月,我接手一个新的年级,西街小学五(1)班。全班45名学生,其中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段玉娟,女,属于轻度弱智,智力不同于同龄的正常儿童。初次见到她,胖胖的身体,头发有点乱,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像一个正常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她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虽然该生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孩子,但她性格内向,不好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清。社会交际能力差,她平时自娱自乐,自言自语,从不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也从不和同学主动交流,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她语言表达能力差,经常话不对题,同学们也不愿意和她玩儿。学习成绩低,数学连简单的一位数乘除法都不会。虽然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也有自己的优点和兴趣爱好,那就是喜欢画画。该生家庭情况正常,其父母能够直面孩子的问题,并对她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但也只是表现在满足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表现的不是很积极。 (二)主要问题及分析 文化知识方面 1、上课听讲不专心,不举手发言。 2、学习缺乏主动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3、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差。 心理和行为习惯方面 1、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和同学之间几乎没有来往。 2、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3、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意志力差,做事不专心。但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能够接受。 二、教育教学训练目标 1、加强初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使她能够和同学们进行正常的交流。 2、进行行为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训练,使其适应社会。 3、从她喜欢的画画入手,适时培养她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家长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来,近观,嘴有点歪,眼有点斜,这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班的贾超同学。一位随班就读的残疾智障儿童。我的工作除了要让贾超被正常学生接受外,还要让他们之间互动,形成一种友爱的氛围,同时培养正常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考虑到我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将贾超同学放到我班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给残障儿童贾超提供了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同时我在班中为贾超同学提供了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为一体,从而使残障儿童具有更多的康复和行为校正机会。 二、案例描述 (一)个案简介 姓名:贾超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1月25日 个人状况:贾超同学属于一级脑瘫,是早产儿,双胞胎,妹妹出生一个星期后缺氧死去,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眼睛斜视、散光、弱视。膝关节过深,两腿弯曲,不能伸直,右侧较重,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艰难行走。右手不灵活,

经过康复训练后,能握笔写字了,左手力量大。性格孤僻,喜欢上学,但课堂上胆小,不爱发言,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没有,需要老师给予不断的鼓励,提示。 家庭状况: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疼爱她,母亲为了照顾贾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没有出外参加工作。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二)问题行为表现 性格胆小。在学校从来不主动与老师同学说话玩耍。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也不吭一声。即使学习用具丢失也不敢给老师或同学提出获得帮助。 (三)行为原因剖析 因为贾超爸爸妈妈获得贾超时年龄较大,又因为贾超是独生子女,天生残疾,贾超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爸爸妈妈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贾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爸爸是高中毕业,妈妈是初中毕业,都有文化,希望贾超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贾超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