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A 卷)

一、填空(2*10=20)

1) 写出下列岩心编号所代表的意义: 20510

表示 , 10

6

5表示 2) 根据井号编排判断井别,如红2×1井表示 ,江参2井表示 3) 下图中 是外含油边界, 是内含油边界

4) 裂缝研究方法有岩心观测法、 、地应力分析法、 、生产动态分析法

5) 定向井B 的钻井目的是 ,F 井的钻井目的是

6) 倾角测井矢量图中有蓝色模式、 、 、杂乱模式四种模式 7) 在下图识别泥层是 ,钙质夹层是

8)测压方法有直接测压法、、

9)油藏的驱动方式有气压驱动、弹性驱动、、重力驱动

10)按含水率把油田开发阶段划分为、低含水开发阶段、高含水开发阶段、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二、名词解释(3*8=24)

1.参数井

2.岩屑

3.标准层

4.层内非均质性

5.速敏性

6.原始油层压力

7.开发层系

8.吸水剖面

三、计算(2*12=24)

1.影响石油储量的参数有哪些?试用容积法求取表1中的油藏的地质储量。

表1:某油田的各项参数如下:

2.井A的井轨迹数据如表2,试求取A、B两层的井底坐标和海拨。

附表2:井斜角及方位角三角函数参数表

四、简答题(2*10=20)

1、简述油层对比的步骤。

2、我国多油层砂岩油田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1*12=12分)

请分析影响油层吸水能力的地质因素有哪能些,是如何影响其吸水能力的?。

地质调查研究院

地质调查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6月,是具有管理地质调查研究项目、承担地质调查研究项目、培养研究生三重职能的学校直属二级单位,是全国高校最早设立的地质调查研究院。我院目前拥有9个甲级地勘资质。中国地质调查局院校能力建设评估A级单位。 地质调查研究院从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5名。201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5名。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5名。2013届毕业生8名,就业率达到100%。 地质调查研究院现有专兼职导师21名,教授12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招生范围涵盖了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了大量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国家专项项目,工作范围覆盖到全国除台湾、澳门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涉及学科领域涵盖了我校的所有优势学科,产出了一大批规范、指南、技术要求、调查与研究报告等地质成果,在国家的地质、矿产、地灾、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依托地质调查研究项目,我校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30个主要参加单位之一,并获得“全国优秀地质图幅一等奖”、“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以及“全国危机矿产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术型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和助学金、贷款资助等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和助学金、贷款资助等办法按各院系有关规定实行。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

注:“人数”一栏括号内数字为“其中拟接收推免生数”。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肈腿薇螅芀莄薃螄羀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xzCK7。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LbauT。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16、岩心收获率——岩心长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即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长度X100%。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华东《油气田开发地质学》2019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三)

------------------------------------------------------------------------------------------------------------------------------ (多选题)1: 从地质发展的观点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可以是()。 A: 油源区附近长期继承性的长垣带 B: 盆地内部的斜坡带 C: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带 D: 环礁型生物礁带 正确答案: (多选题)2: 下列给出项中,()是油层对比的成果图。 A: 栅状图 B: 岩相图 C: 小层平面图 D: 油砂体连通图 E: 古地质图 正确答案: (多选题)3: 世界各国许多油气田中普遍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下列()作用可能形成异常地层压力。 A: 泥页岩压实作用 B: 粘土矿物脱水 C: 有机质生烃 D: 渗析作用 E: 构造作用 正确答案: (多选题)4: 油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有()等。 A: 岩性特征 B: 储集单元 C: 地球物理特征 D: 沉积旋回 正确答案: (多选题)5: 下列给出条件中,()是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所需参数。 A: 有机质丰度 B: 有效孔隙度 C: 累积产气量 D: 含油面积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连续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两者直接接触,下列()均属于连续生储盖组合。 A: 不整合型 B: 断层型 C: 指状交叉式 D: 上覆式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深适中,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下降,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 A: 低压异常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 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 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岩浆中分离岀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 (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 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岀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1 ?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 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 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 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径流带、岩脉含水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 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 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蓄三节:地下水的运动(饱水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既有重力水乂有结合水。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乙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 ,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匸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圈闭 8、石油 9、油气田10、孔隙结构11、可采储量12、井位校正 13、压力系数14、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9、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 为。 10、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 后,利用________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1、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2、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3、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 成。若已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最新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 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 填空: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 地下水的功能: (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 填空: 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气母岩)。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3.岩性标准层:是指且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大小、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4.沉积旋回:(或称韵律)是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性的岩石有地重复出现。 5、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臧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尝试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且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在正常压实条件下,作用于隙流体内的压力即为静水柱的压力。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9、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0、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 11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 12、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 的可燃有机矿产。 13、油气田:指受单一局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臧、气臧、油气臧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受某一局部或地层性因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油臧,称为油田;只有气臧,称为气田。 14、孔隙结构:就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连通的关系,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15、折算压力:折算压力系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为了对比油臧上各井头的大小,应将所有的井都折算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1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氧化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7、油气初次运移:从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18、储集单元: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将这种在剖面上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集体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称为念念单元。 19、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压力系数>1.2------高压油藏 20、可采储量:是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量。按其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七类(预测储量是内蕴经济的,不划分经济可采储量。 21、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1、岩浆——指地内深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指岩浆侵入到地壳或喷出地表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二00三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只有当埋藏深度足够大,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 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液态石油大量生成的阶段称为生油窗。生油门 限对应点,而生油窗对应一个范围。 2、油气藏与油气田: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亦称有效渗透率, 其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于其中流体的性质和它们的数量比例有关。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 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都称为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的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 闭为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是在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的情况下,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6、油型气与煤型气:油型气系指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 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的凝析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凡煤系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 1、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偏重),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 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轻)。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膏岩类)和(泥质岩类),少数为(碳酸盐岩类)。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即(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地层压力)、(流体 压力)、(毛管力)。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势)区向流体势的(低势)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根据盆地沉降史、圈闭发育史、生排烃史)、(根据饱和压 力)、(利用波义尔定律)、(流体历史分析)。 7、油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 8、渤海湾盆地属于(裂谷)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第三系)。 三、简述题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类型元素组 成H/C O/C结构物质来源生油潜力大 小 第 1 页共 2 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工)考试试卷

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水文地质学基础(工)试卷(A卷) 学习中心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在地下水中K+的含量比Na+少的原因是(): A) 地壳中钾的含量比钠少。 B) 钾盐的溶解度比钠小。 C)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 D) 易为植物所摄取。 2. 潜水蒸发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潜水埋藏深度。 C)包气带岩性。 D)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 E)以上各项综合。 3. 有关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一个地区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总是保持其总的收支平衡,即地下水均衡。 B)较短时期内,气候波动使地下水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表现为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地下水动态。 C)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 D)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4. 沉积物的特征包括(): A)沉积物的类型。 B)沉积物的空间几何形态。 C)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 D)以上综合。 5. 洪积扇从扇顶—扇端沉积物变化趋势(): A)粒度由细变粗。 B)分选由较好—差—极差。 C)粒度由细变粗,分选由极差—差—较好。 D)粒度由粗变细,分选由极差—差—较好。 6. 错误表述冲积物的地貌特征和冲积物特点的是(): A)冲积物只在河流下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 B)冲积平原河床中多沉积粉细砂,向两侧依次沉积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等。 C)山区阶地下部为卵砾石,上部粘性土层。 D)冲积物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区阶地和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 7. 对裂隙水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裂隙水多呈脉状含水系统,裂隙率要比松散岩层孔隙度大。 B)裂隙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方向性,导致裂隙水的分布多具方向性,表现为渗透的各向异性。 C)不同方向裂隙相互交切连通,可以构成连续分布的空间—裂隙网络,形成网络裂隙水。 D)有些裂隙水也可以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系统。 8. 关于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厚层质纯灰岩发育很不均匀的稀疏、宽而长的构造裂隙。 B)中薄层灰岩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的构造裂隙,岩溶发育均匀而强烈。 C)泥质灰岩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性也比较差,不利于岩溶的发育。

(完整word版)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 第一章 1、水文学概念: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2、水文循环 (1)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有无明确的“终了”的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2)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水分在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为区分这两种小循环,将前者叫做陆地小循环,后者叫做海洋小循环。 (3)内因——水的三态在常温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4)四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 3、水文循环的时空分布变化特点(简答—扩展) (1)水循环永无止境 (2)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具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 4、水量平衡原理概念:水量平衡是指在自然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第二章 1、河流基本特征(看透书P15—P17、小题) (1)河流长度(L)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长度。 深泓线(中泓线):河槽中沿流向各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2)河流的弯曲系数(Φ) 河流的弯曲系数等于河流长度与河源到河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 (3)河槽特征 1)河流的断面 河流横断面 河谷 河槽:基本河槽洪水河槽 过水断面 河流的纵断面 2)河流平面形态 (4)河流纵比降(J) 河流纵比降指任意河段首尾两端的高程差与其长度之比 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J=(Z1-Z2)/L 河段纵断面呈折线:J=[(Z0+Z1)L1+(Z1+Z2)L2+…+(Z n-1+Z n)L n-2Z0L]/L2 (5)河流分段 一条河流按照河段不同的特征,沿水流方向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段。 2、流域的概念:流域是指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是相对河流的某一端面而言。

油气田开发课程设计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今年我们学习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门课程,收获颇多,对于油气田开发地质的整体有了个基本了解与掌握,《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平时的系统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静、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开发地质学的课程设计活动,可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油田实际地质资料和分析解决勘探开发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发地质学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是认识油气田(藏)地质特征、搞好油气田(藏)开发的基础以及优化油藏管理的重要地质依据。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储层评价、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分析、开发动态监测、及开发过程中的地质效应等。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油田实际资料的分析研究,使学生经受实际科研锻炼,深化地质认识,提高科研能力,基本掌握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1)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2)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3)油藏压力分析及油水界面确定 2.提供资料: (1)W油田井位分布底图(图1) (2)W油田C储层连井剖面测井曲线(图2及附图片7个) (3)W油田C油藏储油层综合数据表(表1) (4)W油田C油藏产量综合数据表(表2) (5)W油田C油藏某注采井组生产数据表(图3、表3) (6)某油藏剖面及压力测试结果(图4) 三、基本要求 1.依据W油田连井剖面测井曲线,完成C储层横向追踪对比,编制岩相横剖面和油藏横剖面图,分析储层连通变化及油水分布特征,分析沉积微相及测井相。 2.依据对实验分析成果的统计整理,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 3.编制W油田C油藏顶面构造图、砂岩厚度图、油层有效厚度图、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渗透率等值线图等;分析油藏构造特征、储层与油层厚度展布、以及物性与含油性的平面变化;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空间分布与连通情况;分析油藏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4.绘制油藏油、水产量及含水率变化曲线,分析低渗油藏产量及含水率曲线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变化原因;划分开发阶段;分析开发效果。 5.求注采比、累计注水量和累计产液量;绘制注采井组注采曲线,分析单井产量变化原因及注水效果;分析井组注采效果、主要水推方向及可能影响因素等。 6.分析油藏压力的分布变化特点;由已知条件推导油水界面深度及压力计算公式,加深对油藏及压力概念的理解。 7.编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 课程设计内容一:油藏及其储层地质特征分析 一、目的要求: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