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3篇

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3篇
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3篇

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3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一篇山根清道的《犯罪心理学》一书,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犯罪心理相关研究作出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善的归纳。

在犯罪行为分析方面,作者总结了一些研究者的观点。阿德勒认为,在家庭当中被娇纵或者是受忽视,会带来长时间的心理不适感,这也是许多罪犯所承认的。希利和他的妻子布朗纳认为,一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也是犯罪的动机之一。对于爱情的失望,对于家庭当中一些行为的不满,内心深处压抑的不幸感等等,都包括在其中。弗洛伊德以及他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罪责感带来的自我惩罚,也可能变成报复社会的举动。研究者约翰逊和焦勒克认为儿童的有一些反社会行为是父母鼓励的结果,也就是说孩子把父母一些无意识的敌对态度转化成了行为。

挫折和冲突也会导致攻击性的行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拥有防御的机制,用以调节负面情绪,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冲突,缓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如果防御的行为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那么就形成了犯罪。有些人把自己的敌意投射在对手身上,因此深信对方对自己也怀有深深的敌意。所谓没有理由的犯罪也有可能是所要攻击的对手太强,而随意找来弱

者进行代替的结果。这些都是防御机制过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

有研究者基于学习理论对于犯罪心理学进行了探讨。根据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也能够分析出认知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可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

但是缺陷和不满,只是犯罪的动机之一。作者认为要分析犯罪的行为和动机,还需要从更广阔的人格发展角度来入手进行分析。

施耐德的“病态人格”概念当中提出了几个关键因素,如爆发性、无情性、意志薄弱性、易变性等。反社会人格也用于解释一些犯罪行为,患者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背离,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缺失,社会道德感淡薄,不负责任。

詹金斯认为,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失败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他将这种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被社会化的攻击型,这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被父母多次拒绝的经历;第二类是受过度压制的类型;第三类是表面上被社会化,实际上可能与违法犯罪集团联系比较多,父母监管不严,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会受到周围一些行为不良者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已经不认为犯罪者有某种特定的、固有的人格,但是在研究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格因素的影响。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些犯罪者并不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像婴儿一样缺乏是非曲直,对事物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这也是社会化不完全的体现。

总之,在对犯罪者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相关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代表着将来一定会出现犯罪行为。

读书笔记2000字大学篇二篇海灵格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心理学家。家庭系统排列是海灵格的代表性观点,也是他的独创。这种治疗方法或者说观念的作用在于找出家庭中潜藏的问题,通过对家庭当中人际关系的分析,让每个个体来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当中的地位进而化解家庭矛盾。

这本书并不是只给专业的心理学家读的,作为普通的读者,也可以学习其中的知识,从而帮助维护一个幸福的家庭。

《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这本书是海灵格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因此维护家庭关系和谐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父母还是未来可能会有的另一半。

海灵格信奉爱的法则。他主张有许多事情都可以去用爱的法则来感化当事人。或许这是有些理想化的概念吧。但是在情感越来越冷漠的社会里,我们却需要呼唤这些有关温暖的情感。

在第2章的第4节当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伴侣之间的关

系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有一方会像家长一样去支配另一方,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人与人相处实际上也是如此。另一个观点是亲密关系的连接会随着任数的增加而递减。其实双方的感情还是很深,但彼此之间的羁绊却没有那么浓厚了,这或许也是人的一种保护机制,不会在一次次受伤以后还100%付出自己。

所谓的平等与其追求形式,不如说应该维护一种双方彼此满足的平衡感觉。如果一味去追求绝对公平的概念,最终只会陷入概念的漩涡之中,得不到什么结论。

海灵格强调家庭的影响,比如说很多人无意识的在模仿自己父母的行为,即使那些是不正确并且被他们所鄙视的。但是在家庭之外,人也同样是有一定独立性的个体,如果一直沉溺在过去的关系里,无法走出困境,那么生活也不过就是陷入了泥潭之中。生命中总有许多人曾经停留,最终离开。有时候一些过往的纠葛会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直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走出原生家庭,最好的办法就是过上想要的愉快生活。不要抱着对父母的怨恨一直痛苦流泪。接受自己的生命,不再沉沦于不幸之中。血缘关系本来也不该是用仇恨维系的东西。许多与原生家庭有矛盾的人其实是不肯走出矛盾冲突,宁可用自己的痛苦去惩罚父母,也不让父母从愧疚当中解脱出来,而这样无穷无尽的自我折磨带来的也不过是悲剧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