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西方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西方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西方文学批评史原理》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课程编码:0943412 学分:2参考学时:32 试验学时:

上机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在东系主任:齐卫华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采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西方从古代到现当代的文学理论,力图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进行比较全面合理而科学的梳理,了解西方文学批评与西方文化、宗教、哲学思潮、和会历史变迁、文艺思潮以及民族性的诸多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文学理论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结合中国文学理论和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学习,打通中西文学理论,建立较合理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体系,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高文学批评的理论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批评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理式论摹仿说

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3、灵感说

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1、文艺本质论

2、悲剧理论

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

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

1、古典主义原则

2、理性主义倾向

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4、诗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

1、崇高作品的特征

2、崇高的来源

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

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

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

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

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

3、对摹仿说的新解释

第三章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第一节圣·奥古斯丁的文艺观

1、上帝是美的本体

2、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

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

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

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

1、模仿自然即模仿上帝的创造

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3、《圣经》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

1、但丁的“四义说”和民族语言理论

2、薄迦丘的诗论

3、达.芬奇的创造“第二自然”理论

4、卡斯特尔维屈罗对《诗学》的阐释与“三一律”

5、文学体裁、类型的古今斗争

第二节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戏剧理论

1、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

2、维加的戏剧理论

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

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

2、培根论诗是“虚构的历史”

3、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

第五章新古典主义

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

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

3、艾弗蒙与布瓦洛的古今之争

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

1、屈雷顿及其《论剧本诗》

2、蒲柏的《论批评》

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

第三节德国新古典主义

1、高特雪特与莱比锡学派

2、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

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

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1、伏尔泰的文艺思想

2、卢梭“回到自然”的理论

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

1、人类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

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

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第一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

1、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

2、文学艺术理论

第二节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

2、感伤的诗的类型

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

第三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1、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创造

2、艺术理想

3、艺术发展史上的三种艺术类型

4、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

第四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

1、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2、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问题

4、文学创作理论

第八章浪漫主义

1、第一节德国浪漫主义

2、海涅《论浪漫派》中文艺思想

第二节英国浪漫主义

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邻村.序言》

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4、妇莱与庇卡克的对峙

第三节法国浪漫主义

1、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

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

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第九章现实主义

第一节法国现实主义

1、斯丹达尔对现实主义精神的阐发

2、巴尔扎克论现实主义原则

3、福楼拜对客观性原则的强调

第二节俄国现实主义

1、别林斯基论艺术与现实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观

3、杜勃罗留波夫论“人民性”

4、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第三节英美现实主义

1、肖伯纳论戏剧

2、亨利·詹姆斯论小说艺术

第十章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第一节泰纳论决定文学的“三要素”

1、种族、环境、时代与文艺的关系

2、艺术本质论

3、艺术理想的确立与艺术效果

第二节圣伯夫的实证主义批评

1、文学批评的任务

2、文学批评的重点

3、文学批评的目的

第三节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

1、以科学控制文学,使文学回到自然

2、以科学的态度记录事实

3、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第十一章唯美主义

第一节戈蒂叶论艺术美没有目的

1、艺术的性质:无功利

2、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

3、“形式”及其内涵

4、艺术与生命活动:艺术意味着自由、享乐、放浪

第二节佩特论艺术欣赏与体验

1、对纯美的感受瞬间即逝

2、要永远保持对形式和美的心醉神迷状态

3、艺术批评依据个人的体验

第三节王尔德论形式就是一切

1、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

3、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4、艺术与道德:艺术是非道德的

5、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

6、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纯粹是主观的

第四节桑克蒂斯论艺术即形式

1、对黑格尔等德国美学家的批判

2、形式至上:艺术即形式

3、艺术批评:“意图与形式的矛盾”

第十二章直觉主义

第一节叔本华直觉主义艺术观

1、艺术价值论: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歇和否定

2、艺术本质论:无利害、超功利、复制理念

3、直觉(又译直观):主体成为无意识的纯粹感知,对象成为意志客观化的理念

4、三种悲剧,同一本质

第二节尼采直觉主义艺术观

1、艺术与人生: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悲剧世界观与乐观精神

2、直觉的特点: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即艺术态度)来反理性、反道德

3、艺术的发生:艺术家和天才、灵感

4、艺术种类:音乐和诗

第三节柏格森直觉主义艺术观

1、直觉:艺术家和艺术目的论

2、艺术特征论:独特、个别、不可重复

3、喜剧因素研究:笑与滑稽

第四节克罗齐直觉主义艺术观

1、艺术本质论:艺术即直觉,即幻象

2、艺术发生论:直觉与表现、形式、抒情

3、艺术批评与艺术地位:再造,独立

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第一节先驱者爱伦·坡与波德莱尔

1、爱伦·坡对“神圣美”的追求

2、波德莱尔的感应系统理论

第二节象征主义运动的领袖马拉梅

1、“用魔法揭示客观物体的纯粹本质

2、“诗歌高尚地帮助了语言”

3、“两种象征交织在一起”-“音乐和韵文结合为诗”

4、“诗人是孤独者”,“文学完全是个人的”

第三节瓦莱里的诗论

1、纯诗论

2、“诗的语言无实用目的”

3、“任何真正的诗人都善于正确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4、作者、作品和读者各自独立

第四节叶芝的诗论

1、“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其象征主义

2、统辖的意象

第五节庞德的意象派诗论

1、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

2、意象-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

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

1、精神分析学理论概要

2、弗洛伊德的文艺观

第二节神话原型批评

1、弗雷泽的《金枝》与剑桥学派:早期的神话原型批评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学派:发展阶段的神话原型批评

3、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维戈茨基的审美反应艺术心理学

1、艺术与心理学

2、审美反应的分析

3、“艺术作为净化“理论

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

第一节雅克布森的诗学理论

1、科学化的努力

2、诗的“系统功能”

3、隐喻与转喻

第二节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理论

1、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世界

2、独特的艺术形式观

3、文学性与陌生化

4、文学与作家

第三节坦尼亚诺夫与艾亨鲍姆的文学理论

1、坦尼亚诺夫的文学理论

2、艾亨鲍姆的文学理论

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

第一节茵加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

1、文学本体论

2、文学认识论

3、文学作品价值论

第二节杜夫海纳的艺术经验现象学

1、文艺作品与审美对象

2、艺术本体论

3、文学批评的职能

第三节海德格尔的文艺思想

1、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及其对艺术作用的认识

2、关于艺术本质的研究

3、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4、世界和大地

5、语言、思与诗

第四节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文艺学

1、艺术美是由艺术家创造的想象美

2、艺术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

3、艺术作品是对自由的召唤

4、文学介入的原则

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

第一节新批评的先驱

1、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

2、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第二节新批评的重要理论

1、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谬见”理念

2、燕卜荪的含混理论与韦勒克、沃伦的层面分析理论第三节新批评的理论范畴与操作

第四节新批评的变迁与衰落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1)

批评史名词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 界。“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诗经的比兴联想方式几四言体式的关系【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 6"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7“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 8《毛诗序》 [1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欧美文学名篇选读试题材料学生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欧美文学名篇选读试题 Ⅰ.Multiple Choice 1.Romance,which uses narrative verse or prose to tell stories of ___ adventures or other heroic deeds, is a popular literary form in the medieval period. A.Christian B.knightly C.Greek D.primitive 2.Among the great Middle English poets, Geoffrey Chaucer is known for his production of ___. A.Piers Plowman B.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C.Confessio Amantis D.The Canterbury Tales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historical events does not directly help to stimulate the rising of the Renaisssance Movement? A.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ulture. B.The new discoveries in geography and astrology. C.The Glorious revolution. D.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 expansion.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illustrates the theme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8? A.The speaker eulogizes the power of Nature. B.The speaker satirizes human vanity. C.The speaker praises the power of artistic creation. D.The speaker meditates on man's salvation. 5.Generally speaking, the Old English poetry that has survive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ligious group and the secular group. The poetry of the religious groups is mainly on themes. A.romantic B.sentimental C.sad D.biblical 6.“Bassanio:Antonio,I am marr ied to a wife Which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 But life itself, My wife, and all the world. Are not with me esteem'd above thy life; I would lose all, ay, sacrifice them all, Here to the devil, to deliver you. Portia:Your wife would give you little thanks for that, If she were by to hear you make the offer.” The above is a quotation taken from Shakespeare's comedy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quoted part can be regarded as a good example to illustrate ____. A.dramatic irony B.personification C.allegory D.symbolism 7 A typical example of Old English poety, is regarded as the national epic if the Anglo-Saxons. A.The Canterbury Tales B.Exodus C.Beowulf D.The Legend of Good Women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史学在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对史学名家和名著予以介绍。 (四)教学时数 36课时。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学术名著。 二、本文 第一章古典史学(1) 教学要点: 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史学。 第一节、城邦及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城邦及其文明;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话与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工作与时日》;爱奥尼亚。 第二节、西方史学的创立 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史观。 第三节、政治史:一种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该史学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时的史学 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师门回忆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拉西第梦的政制》;《阿格西劳传》;《居鲁士的教育》;《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修辞学派。 考核要点: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第二章古典史学(2) 教学要点:

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罗马史学。 第一节、从模仿到奠立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文化的特点;费边·匹克托及《罗马史》;老伽图及《罗马历史源流》;撒路斯提乌斯及《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第二节、李维与塔西陀 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陀;《演说家对话录》;《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 第三节、光辉的延伸 波里比阿;普鲁塔克及《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及《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及《罗马史》。 第四节、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求真探索精神;人文主义观念;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考核要点: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教学要点: 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中世纪史学。 第一节、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黑暗时代”;教会史学的兴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第二节、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格雷戈里及《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及《查理大帝传》;编年史与年代纪;基伯特。英国史学:比德及《英吉利教会史》;安瑟伦。德国史学:威都坎;提特马;兰伯;鄂图及《编年史》。意大利史学:城市史学;《马可·波罗游记》。 第三节、拜占庭史学与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史学:普洛科匹厄斯及《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考核要点: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近代史学(1) 教学要点: 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沈阳理工大学 英美文学选读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12 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历史,并通过选读部分作品,提高其文学修养,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欣赏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能大致清楚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学思潮情况及主要作家 2.能力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会从欣赏的角度去阅读文章,分析重要作家一些著名作品的内涵。 (三)实施说明 授课时教师要着重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尤其重点讲述重要作家的写作风格、代表作品并提供相关评论。通过选读部分名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让其试着去欣赏、理解原文,课上学生参与讨论,课后留此类的赏析阅读作业,逐渐使学生学会如何看英语原版小说,并从中受益。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教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课上讨论,在发表见解的同时他们会渐渐发觉自己在文学以及理解方面的进步。同时留相关论文及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习写评论,有助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以促进未来八级考试的复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理解、欣赏及评论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出勤占20%,平时考核四到六次,共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平时考核以论文、课上讨论、课上或课下作业完成情况为准;无故旷课三次则取消学生总评成绩。 (七)主要参考书目: 《英美文学选读》吴翔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英美文学选读》张伯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2000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知晓英美文学历史、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文学术语;并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和内涵,以此来逐渐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 人文基础课。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 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 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

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 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通过本章学 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 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 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立以及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史;要看懂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历史是由天命决定的,还是有圣人决定的,或者由人民群众决定的。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分清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那些人、那些思想观点是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 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d12312230.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3 学时:54 使用教材:《史学概论》 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其教学目的为: 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 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 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本课程涉及理论问题多,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如此庞杂的内容,是课程的难点所在;而且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史学思潮的冲击,史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西方重要的史学思潮如:马科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史

美国文学教学大纲

海南师范学院本科英语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美国文学 课程编号:03101026 学时:3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它简要介绍了美国文学从十七世纪殖民时期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作品。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标是:通过文学史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和作品; 通过美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英文原著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和理解基本功方能顺利地学习该课程,与此同时,它与美国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关系密切,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相关衔接课程有《英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包括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时代、南北战争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学现象及特征。 2.了解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和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了解伴随美国文学各个阶段产生的文艺批评思潮,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参考书,撰写读书报告及评论课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相对来说是一致的 从时段上来说,19世纪20年代以后的美国文学由于处于第二次繁荣时期,对于美国文学的历史走向曾发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自然是本课程的重点而这一阶段的文学语言丰富、色彩各异,且与哲学、史学、艺术学等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和思想上都具备一定的难度,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另外,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出现也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因此了解后现代作品的创作手法,写作动机也是本科的一个难点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之外,定期安排专家讲学,题目多涉及与课程难度相关的内容,旨在拓宽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89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4 学时:68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 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 (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 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 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简明西方文明历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理性与自由这两个西方文明核心思想的来源,从而对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简介: Chapter 1 The Ancient Near East:The First Civilizations The Rise to Civilization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Egyptian Civilization Empire Builders The Religious Orientation of the Near East Chapter 2 The Hebrews: A New View of God and the Individual Outline of Hebrew History God: One, Sovereign, Transcendent, Good The Individual and Moral Autonomy The Covenant and the Law The Hebrew Idea of History

The Prophets The Legacy of the Ancient Jews Chapter 3 The Greek City-State:Democratic Politics Early Aegean Civilizations The Rise of Hellenic Civilization Evolution of the City-State Athenian Greatness The Decline of the City-States The Dilemma of Greek Politics Chapter 4 Greek Thought: From Myth to Reason Philosophy Art Poetry and Drama History The Greek Achievement: Reason,Freedom,Humanism Chapter 5 The Hellenistic Age: Cultural Diffusion Alexander the Great Hellenistic Society Hellenistic Culture Chapter 6 The Roman Republic: City-State to World Empire Evolution of the Roman Constitution Roman Expansion to 146 B.C.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在线考试答案

第1题《百年孤独》是哪个文学流派的主要作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2题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3题劳伦斯在小说《虹》中采用了一个象征意象“彩虹”,取自《圣经》,指的是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4题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奠基作的是卡夫卡的哪部作品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5题“他人就是地狱”这一主题是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哪部作品中表现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6题《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7题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主人公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8题下列哪部作品是印度古典梵剧的典范之作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9题恩格斯所说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0题《伊利亚特》所歌颂的希腊联盟方面的骁勇善战,又任性固执的英雄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1题世界上最早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长篇小说是日本作品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2题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的最重要主题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3题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抒情歌谣集?序言》的作者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4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索福克勒斯的哪部戏剧()是希腊悲剧的最高典范。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第15题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最根本的戏剧冲突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选题推荐) 1.荷马:《伊里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荷马:《奥得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7.波里比阿:《通史》(Polybius: The History of Polybiu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ondon,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1960),洛布古典丛书1960年。 8.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9.恺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李维:《建城以来史》,穆启乐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1.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2.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主编,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3.阿庇安:《罗马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5.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潮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寿纪瑜、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8.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20.马基亚维里:《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1.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3.伏尔泰:《风俗论》,谢戊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26.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27.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28.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9.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0.基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伍光建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31.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宿州学院2009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教务处发[2009]23号 关于宿州学院2009级新生大学英语课程 分级教学的通知 各系(院): 为贯彻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2009级新生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分级教学。 现将分级教学实施办法(试行)通知附后,望各系(院)按分级教学的办法与要求,认真做好本系(院)2009级新生的大学英语课程的分级工作,保证新生大学英语课程按级进行教学。

附件1:宿州学院2009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方案(试行)附件2:宿州学院2009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实施细则 附件3:09级新生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总表 教务处外语系 2009年9月22日

附件1: 宿州学院2009级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了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新《课程要求》),基本特征之一是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为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方案。 二、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别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1、2、3、4级(以下简称“大学英语分级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本科学生应在两年内修完大学英语分级课程并通过水平测试,学校鼓励学生提前完成大学英语分级课程的学习,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使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通过学习,毕业时英语能力达到教育部提出的相应层次要求。针对需要达到“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学生,各类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不过是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说,这个说法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认为作品越是发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对于性情和感情,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和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用感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作者塑造形象时感情色彩的强烈与淡泊,执着与超然的角度提出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故物皆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其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绝对的“无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无我”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感情浓淡的程度不同。《尚书·尧典》: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1.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2.诗歌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典论·论文》的文学思想(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三)文体论。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四)文气说。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五)文学价值论。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 《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