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比的计算方法

变比的计算方法
变比的计算方法

根据公式S=根号3*U*I,可以计算I=S/根号3*U,S就是你的变压器容量,U是电压等级,虽然你这里是10k V的,但是因为100KVA的变压器通常是高供低量,因此U应该选择低压侧,也就是0.38KV。根号3约等于1.732,因此这里I=100/1.732*0.38=151.9,应使用150/5的,若要使用200/5的也可以,但可能会使计量有误差。

计算CT的变比的时候,首先应该看是高供高量还是高供低量,选择的U参数是不一样的。给你一个简化的公式,高量CT=容量*0.06,低量CT=容量*1.5。

继续追问:高量CT=容量*0.06, 低量CT=容量*1.5 你这两个公式,是不就是简化计算高压侧和低压侧电流的大小,选用多大变比的电流互感器,是根据变压器高压侧或者低压侧电流大小选择的?

补充回答:

是的,简化后的公式。电流I=容量S/(根号3*U),因为容量是一个变量,而1/(根号3*U)根据高低压侧的电压不同只有2个取值,所以当高压侧U取值10k V,根号3*10k V=17.32,倒数约等于0.0577;低压侧取值0.38k V,根号3*0.38k V=0.65816,倒数约等于1.519。因此,就得出了我所谓的简化后的公式。至于选用多大的CT,应该根据你CT所安装的是在高压侧还是低压侧来判断,因为两边的电流大小是不一样的,选择的CT也不一样。

继续追问:如果是低压侧来选择就是按照低压侧电流大小来选择??那如何按照用户负荷大小来选择CT大小?比方说,一个70KW的水泵,应选择多大CT?如何来计算?

继续追问:

有的人说变压器能承载的电流等于容量乘以1.44(一楼也是这么算出来),这种算法对不?所谓变压器承载的电流是只的什么?

根据<<电气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63-90)的规定,在额定值的运行条件下,仪表的指示在量程的70%~100%处,此时电流互感器最大变比应为: N=I1RT /(0.7*5);

I1RT ----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流, A;

N----电流互感器的变比;

也就是一般可以按照实际电流为互感器一次电流的80%来选择。

电流互感器选择变比一般应结合实际负荷综合考虑计量(精度)和保护装置的要求。不能一味地考虑某一方面。

网易

博客

发现

小组

风格

创建博客登录

关注

?首页

?日志

?相册

?音乐

?收藏

?博友

?关于我

电缆截流量(部分)

变压器高压侧、低压侧额定电流计算公式在设计中怎样选择10kV电流互感器变比

2011-03-25 10:52:48|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在10k V配电所设计的过程中,10k V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果选择不当,就很有可能造成继电保护功能无法实现、动稳定校验不能通过等问题,应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10k V电流互感器按使用用途可分为两种,一为继电保护用,二为测量用;它们分别设在配电所的进线、计量、出线、联络等柜内。在设计实践中,笔者发现在配变电所设计中,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选择偏小的现象不在少数。例如笔者就曾发现:在一台630kVA站附变压器(10k V 侧额定一次电流为36.4A)的供电回路中,配电所出线柜内电流互感器变比仅为50/5(采用GL型过电流继电器、直流操作),这样将造成电流继电器无法整定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继电保护用10k V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选择,至少要按以下条件进行选择:一为一次侧计算电流占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的比例;二为按继电保护的要求; 三为电流互感器的计算一次电流倍数mjs小于电流互感器的饱和倍数mb1; 四为按热稳定;五为按动稳定。而对于测量用10k V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因其是用作正常工作条件的测量,故无上述第二、第三条要求;下面就以常见的配电变压器为例,说明上述条件对10k V电流互感器的选择的影响,并找出影响电流互感器变比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按一次侧计算电流占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的比例

根据<<电气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63-90)的规定,在额定值的运行条件下,仪表的指示在量程的70%~100%处,此时电流互感器最大变比应为:

N=I1RT /(0.7*5);

I1RT ----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流, A;

N----电流互感器的变比;

显然按此原则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时,变比将很小,下面列出400~1600kVA变压器按此原则选择时,电流互感器的最大变比:

400kVA I1RT =23A N=6.6 取40/5=8

500kVA I1RT =29A N=8.3 取50/5=10

630kVA I1RT =36.4A N=10.4 取75/5=15

800kVA I1RT =46.2A N=13.2 取75/5=15

1000k VA I1RT =57.7A N=16.5 取100/5=20

1250k VA I1RT =72.2A N=20.6 取150/5=30

1600k VA I1RT =92.4A N=26.4 取150/5=30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630k VA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的最大变比为15,当取50/5=10时,额定电流仅占电流量程3.64/5=72.8%。这可能是一些设计人员把630kVA变压器的供电出线断路器处电流互感器变比取50/5的一个原因,另外在许多时候,设计时供电部门往往不能提供引至用户处的电源短路容量或系统阻抗,从而使其他几个条件的校验较难进行,这可能是变比选择不当得另一个原因。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发现按此原则选择时,变比明显偏小,不能采用。

二.按继电保护的要求

为简化计算及方便讨论,假设:(1) 断路器出线处的短路容量,在最大及最小运行方式下保持不变;(2)

电流互感器为两相不完全星型接线;(3)过负荷及速断保护采用GL-11型过电流继电器;(4)操作电源为直流220V,断路器分闸形式为分励脱扣。

图1为配电变压器一次主接线图,B,C两处短路容量按200,100,50MVA三档考虑其影响。

配电变压器的过负荷保护及电流速断保护对变比的影响分析如下:

1. 过负荷保护

过负荷保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IDZJ=Kk*Kj x*Kgh*I1RT/(Kh*N)

IDZJ----过负荷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

Kk ----可靠系数,取1.3;

Kjx ----接线系数,取1;

Kgh ----过负荷系数;

Kh----继电器返回系数,取0.85;

对于民用建筑用配电所,一般可不考虑电动机自启动引起的过电流倍数,为可靠起见,此时Kgh取2,为满足继电器整定范围要求,电流互感器变比最小应为:N=Kk*Kj x*Kgh*I1RT/(Kh*

IDZJ)(GL-11/10型继电器整定范围4~10A)。

Kgh=2时,各容量变压器满足上式要求的电流互感器的最小变比如下:

400kVA I1RT =23A N=7.0 取40/5=8 IDZJ取9A

500kVA I1RT =29A N=8.9 取50/5=10 IDZJ取9A

630kVA I1RT =36.4A N=11.1 取75/5=15 IDZJ取8A

800kVA I1RT =46.2A N=14.1 取75/5=15 IDZJ取10A

1000k VA I1RT =57.7A N=17.6 取100/5=20 IDZJ取9A

1250k VA I1RT =72.2A N=22.1 取150/5=30 IDZJ取8A

1600k VA I1RT =92.4A N=28.3 取150/5=30 IDZJ取10A

注意:按上表选择变比一般都不能满足电流继电器的瞬动电流倍数NS要求(详见以下分析)

b.对于工厂用配电所,一般需考虑电动机自启动引起的过电流倍数,

为可靠起见,此时Kgh取3,显然电流互感器变比为满足要求,其值最小为N==Kk*Kj x*Kgh*I1RT/(Kh*

IDZJ)。

Kgh=3时,各容量变压器满足上式要求的电流互感器的最小变比如下:

400kVA I1RT =23A N=10.6 取75/5=15 IDZJ取8A

500kVA I1RT =29A N=13.3 取75/5=15 IDZJ取9A

630kVA I1RT =36.4A N=16.7 取100/5=20 IDZJ取9A

800kVA I1RT =46.2A N=21.2 取150/5=30 IDZJ取8A

1000k VA I1RT =57.7A N=26.5 取150/5=30 IDZJ取9A

1250k VA I1RT =72.2A N=33.1 取200/5=40 IDZJ取9A

1600k VA I1RT =92.4A N=42.3 取250/5=50 IDZJ取9A

注意: 按上表选择变比一般可以满足电流继电器的瞬动电流倍数NS要求(详见以下分析)

还需要进行灵敏度校验,使灵敏度系数Km≥1.5。

比较以上数据,已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按一次侧计算电流占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的比例选择的变比,一般是小于实际所需变比的。. 电流速断保护(采用GL-11/10型反时限电流继电器)

电流速断保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IDZJS=Kk*Kjx* IA3max/N;

NS= IDZJS /IDZJ;

NS∈{2,3,4,5,6,7,8,9,10};

IDZJS----继电保护计算出的电流继电器的瞬动电流;

NS----实际整定的电流继电器的瞬动电流倍数;

Kk ----可靠系数,取1.5;

Kjx ----接线系数,取1;

IA3max ----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短路时流过高压侧的电流;

下面按前述假设条件,短路容量变化对变比选择的影响分析如下:

a. 变压器高压侧B点短路容量SD B为200MVA时

(1)对于民用建筑用配电所(Kgh=2)

对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时,NS计算结果如下:

400kVA IA3max=518A N=8 IDZJ取9A

IDZJS =97A NS=97/9=10.8>8

500kVA IA3max=636A N=10 IDZJ取9A

IDZJS =95.4A NS=95.4/9=10.6>8

630kVA IA3max=699A N=15 IDZJ取8A

IDZJS =69.9A NS=69.9/8=8.7>8

800kVA IA3max=854A N=15 IDZJ取10A

IDZJS =85.4A NS=85.4/10=8.5>8

1000k VA IA3max=1034A N=20 I DZJ取9A

IDZJS =77.6A NS=77.6/9=8.6>8

1250k VA IA3max=1232A N=30 IDZJ取8A

IDZJS =61.6A NS=61.6/8=7.7<8

1600k VA IA3max=1563A N=30 IDZJ取10A

IDZJS =78.2A NS=78.2/10=7.8<8

从上表可以得出当SDB=200MVA时:

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时,一般是小于实际所需变比的。

(2)对于工厂用配电所(Kgh=3)

对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时,NS计算结果如下:

400kVA IA3max=518A N=15 IDZJ取8A

IDZJS =51.8A NS=51.8/8=6.5<8

500kVA IA3max=636A N=15 IDZJ取9A

IDZJS =63.6A NS=63.6/9=7.1<8

630kVA IA3max=699A N=20 IDZJ取9A

IDZJS =52.4 A NS=52.4/9=5.8<8800k VA IA3max=854A N=30 IDZJ取8A

IDZJS =42.7A NS=42.7/8=5.3<8

1000k VA IA3max=1034A N=30 IDZJ取9A

IDZJS =51.7A NS=51.7/9=5.7<8

1250k VA IA3max=1232A N=40 IDZJ取9A

IDZJS =46.2A NS=46.2/9=5.1<8

1600k VA IA3max=1563A N=50 IDZJ取9A

IDZJS =46.9A NS=46.9/9=5.2<8

从上表可以得出当SDB=200MVA时:

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时,都能满足速断保护要求的。

b. 变压器高压侧B点短路容量SD B为100MVA时

(1)对于民用建筑用配电所(Kgh=2)

对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时,NS计算结果如下:

400kVA IA3max=496A N=8 IDZJ取9A

IDZJS =93A NS=93/9=10.3>8

500kVA IA3max=604A N=10 IDZJ取9A

IDZJS =90.6A NS=90.6/9=10.1>8

630kVA IA3max=660A N=15 IDZJ取8A

IDZJS =66A NS=66/8=8.25>8

800kVA IA3max=796A N=15 IDZJ取10A

IDZJS =79.6A NS=79.6/10=7.96<8

1000k VA IA3max=949A N=20 I DZJ取9A

IDZJS =71.2A NS=71.2/9=7.91<8

1250k VA IA3max=1114A N=30 IDZJ取8A

IDZJS =55.7A NS=55.7/8=6.96<8

1600k VA IA3max=1324A N=30 IDZJ取10A

IDZJS =66.2A NS=66.2/10=6.6<8

从上表可以得出当SDB=100MVA时:

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且变压器容量大于630KVA时,能满足速断保护要求的。

(2)对于工厂用配电所(Kgh=3)

计算结果同SDB=200MVA。

c. 变压器高压侧B点短路容量为50MVA时

(1)对于民用建筑用配电所(Kgh=2)

对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时,NS计算结果如下:

400kVA IA3max=458A N=8 IDZJ取9A

IDZJS =85.9A NS=85.9/9=9.5>8

500kVA IA3max=547A N=10 IDZJ取9A

IDZJS =82A NS=82/9=9.1>8

630kVA IA3max=593A N=15 IDZJ取8A

IDZJS =59.3A NS=59.3/8=7.4<8

800kVA IA3max=700A N=15 IDZJ取10A

IDZJS =70A NS=70/10=7<8

1000k VA IA3max=816A N=20 I DZJ取9A

IDZJS =61.2A NS=61.2/9=6.8<8

1250k VA IA3max=934A N=30 IDZJ取8A

IDZJS =46.7A NS=46.7/8=5.8<8

1600k VA IA3max=1077A N=30 IDZJ取10A

IDZJS =53.9A NS=53.9/10=5.9<8

从上表可以得出当SDB=50MVA时:

各容量变压器,按满足过负荷要求的最小变比选择变比,且变压器容量大于500KVA时,能满足速断保护要求的。

(2)对于工厂用配电所(Kgh=3)计算结果同SDB=200MVA。

注意:(1)因瞬动时灵敏度的校验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实际使用时按继电保护的要求选择变比后,还应进行灵敏度的校验。(2)当采用去分流跳闸方式时,对变比还有影响的因素可能有:去分流触点容量校验及去分流后电流互感器容量的校验。

三.按mjs< mb1选择

上式中mjs=Imax1/Ie1 ;

mb1=Ib1/Ie1;

mjs----电流互感器的计算一次电流倍数;

mb1----电流互感器的饱和倍数;

Imax1----继电保护算出的最大一次电流;

Ie1----电流互感器的额定一次电流;

Ib1----电流互感器的饱和电流;

下面先分析影响mb1及 mjs的因素。

1. 影响电流互感器的计算一次电流倍数mb1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a.电流互感器的型号对mb1的影响:

为简单起见,下面仅以LFS(B)-10及LCJ-10为例作一下比较(均按B级):

对于LFS(B)-10,额定一次电流20~600A,在二次负荷(COSф=0.8)为2欧,10%倍数为10倍。

对于LCJ-10,额定一次电流20~600A,在二次负荷(COSф=0.8)为2欧,10%倍数为6倍。

从上面的对照中,可以发现LFS(B)-10互感器的mb1值是远大于LCJ-10互感器的mb1值的。

目前还有一些产品,加强了B级10%倍数,如对于LFSQ-10、LZZJB6-10型,B级10%倍数在100~1500A时达15。

b. 二次负载的变化对mb1的影响

为简单起见,下面仅以LFS(B)-10为例作一下比较(均按B级):

对于LFS(B)-10,额定一次电流75~1500A,

在二次负荷(COSф=0.8)为2欧,10%倍数为10倍;而在二次负荷(COSф=0.8)为1欧,10%倍数达~17倍。

c. 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对mb1的影响

对于同种型号的电流互感器,变比的变化对mb1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些型号,变比的变化对mb1的影响很小,如对于LFS(B)-10,额定一次电流75~1500A时,

在二次负荷(COSф=0.8)为2欧,10%倍数均为10倍;而有些型号,变比的变化对mb1的影响较大,对于LA(B)-10,在额定一次电流75~1000A,二次负荷(COSф=0.8)为2欧,10%倍数均为10倍,

在额定一次电流1500A,二次负荷(COSф=0.8)为2欧,10%倍数达~17倍

2. 影响电流互感器的计算一次电流倍数mjs的因素分析如下:

从Imax1=1.1* IDZJS /Ie2 ;

IDZJS=Kk*Kjx* IA3max/N;

1.1----由于电流互感器的10%误差,使其一次电流倍数大于额定二次电流倍数的系数;

Ie2----电流互感器的额定二次电流;

可以看出,

IDZJS的大小与是mjs大小的关键,IDZJS是通过继电保护计算后整定的,而IDZJS的整定值是由系统在B处短路容量SDB及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共同确定的。

显然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越小,而短路容量SDB确定时,IDZJS的整定值就越大, 就使mjs越大,越难满足mjs<

mb1,相反,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越大,就使mjs越小,越容易满足mjs<

mb1。,事实上互感器的变比的增大,可显著的降低mjs的数值,下面取630k VA 变压器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Kgh=3, SDB=200MVA时, N=100/5=20, IA3max=699A, IDZJ取9A ,IDZJS

=52.4 A ,NS=52.4/9=5.8取6,此时IDZJS =6*9=54 A, Imax1=1.1* IDZJS

/Ie2=1.1*54/5=11.88,目前电流互感器10%倍数在额定负载下的最小倍数一般为10倍,显然在额定负载下Imax1已不能满足要求,当然此时也可通过减小二次线路阻抗,或选用高性能的电流互感器来满足mjs<

mb1。

若变比N改为150/5=30, 且在Kgh, SDB保持不变时, IDZJ=5.56A取6A ,IDZJS =35A

,NS=35/6=5.8取6,此时IDZJS =6*6=36A, Imax1=1.1* IDZJS

/Ie2=1.1*36/5=7.9<10,显然在额定负载下Imax1已很容易能满足要求。

另外短路容量SDB越大,而电流互感器的变比确定时,IDZJS的整定值就越大,就使mjs越大,越难满足mjs<

mb1,下面仍以630k VA 变压器为例来加以说明(假设Kgh=3,N=20):

SDB=200M VA时IA3max=699A IDZJS=34.95A;

SDB=100MVA时IA3max=660A IDZJS=33A;

SDB=50MVA 时IA3max=593A IDZJS=29.65A;

从上面数据可以得出: 短路容量SDB变化对IDZJS的影响较变比对IDZJS的影响变化较小。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电流互感器的变比能通过继电保护的校验,理论上mjs的最大值为mjs=Imax1/Ie1

=1.1*10*8/5=17.6;此时要求mjs<

mb1是有一定困难的,本人认为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合理控制mjs,若mjs较大,建议采用加强了B级10%倍数的电流互感器。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按继电保护要求选择的最小变比,通过互感器合理的选型及二次侧负荷的调整后,一般都是可以满足mjs< mb1选择要求的。四. 按热稳定.动稳定选择

显然电流互感器热.动稳定校验能否通过取决于C处的短路容量SDC,下面仍按SDC=200,100,50MVA三种情况进行考虑,此时,C处短路电流如下:

SDC=200MVA时I”C3max=11k A , IC3max=16.7k A , iC3max=28k A ;

SDC=100MV时I”C3max=5.5k A , IC3max=8.35k A , iC3max=14k A ;

SDC=50MV时I”C3max=2.75k A , IC3max=4.18k A , iC3max=7k A ;

式中I”C3max----C处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

IC3max ----C处三相短路电流有效值;

iC3max ----C处三相短路冲击电流值;

考虑到配电变压器属于电网末端,目前断路器一般均采用中.高速断路器并为无延时的速断保护,故短路假想时间t<0.3s,下面按t=0.3s进行校验。

以LA-10为例:

在SDC=200MVA时其变比至少应为200/5,此时该互感器热稳定允许三相短路电流有效值为32.9kA,

动稳定允许三相短路电流冲击值为32k A。

在SDC=100MVA时其变比至少应为100/5,此时该互感器热稳定允许三相短路电流有效值为16.4kA,

动稳定允许三相短路电流冲击值为16k A。

在SDC=50MVA时其变比至少应为50/5,此时该互感器热稳定允许三相短路电流有效值为8.2k A,

动稳定允许三相短路电流冲击值为8k A。从上面分析中,可以得出:(1)电流互感器动稳定要求比热稳定要求为高;(2)在系统短路容量较小时,电流互感器动.热稳定较容易满足。

五. 通过以上分析,对配电变压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选择按以下顺序较为合理:

首先,应按继电保护的要求选择变比,特别是电流速断保护,尤其是当系统短路容量较大时。

其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合理控制mjs,若mjs较大,建议采用加强了B级10%倍数的电流互感器。

再次,当系统短路容量较大时,电流互感器动稳定的校验不能忽略。

此外对于测量用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选择,则要以电流互感器动稳定的校验作为重点。对于配电所的进线柜.联络柜等柜内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选择,与变压器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选择类似,本文不再赘述,而对于由降压站引至分配电所的10k V供电线路的保护,需注意,此时一般采用DL型继电器进行保护,并采用过负荷及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为了保证选择性,过负荷保护装置动作时限一般取1.0~1.2s(下级保护装置动作时限按0.5s考虑), 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保护装置动作时限一般取0.5s,显然在次条件下电流互感器动稳定对变比得要求将大大提高,已成为影响变比的主要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二版,1994,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编

<<工业企业继电保护>> 1984,水利电力部西北电力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主编

分享到:

阅读(513)|评论(0)|引用 (0) |举报电缆截流量(部分)

变压器高压侧、低压侧额定电流计算公式最近读者

评论

公司简介-联系方法-招聘信息-客户服务-隐私政策-博客风格-手机博客-VI P博客-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2

几类信号信噪比的计算_百度上传

1,确知信号的信噪比计算 这里的“确知信号”仅指信号的确知,噪声可以是随机的。某些随机信号,例如幅度和相位随机的正弦波,如果能够准确估计出它的相位和幅度等参数也可以认为是“确知信号”。 接收到的确知信号通过减去确知信号的方法得到噪声电压或电流,高斯噪声的数学期望为0,方差除以或乘上电阻得到噪声功率。确知信号的大小的平方的积分除以或乘上电阻得到信号功率。信噪比等于这两个功率相除,因此可以不用考虑电阻的大小。 clear all; clc; SIMU_OPTION = 3 %%%%%%%%%%%%%%%%%%%%%%%%%%%%%%%%%%%%%%%%%%%%%%%%%%%%%%%%%%%%%%%%%%%%%% 1, deterministic signal snr calc %%%%%%%%%%%%%%%%%%%%%%%%%%%%%%%%%%%%%%%%%%%%%%%%%%%%%%%%%%%%%%%%%%%%% if (SIMU_OPTION==1) SAM_LEN = 1e6; PERIOD = 1e3; SNR_DB = 30 signal = sin((1:SAM_LEN)*2*pi/PERIOD); signal_wgn = awgn(signal,SNR_DB,'measured'); wgn = signal_wgn - signal; snr_db_calc = 10*log10(var(signal)/var(wgn)) end

2,随机信号的信噪比计算 2.1,窄带信号加宽带噪声的信噪比计算 可以使用周期图FFT方法,即得到信号加噪声的功率谱,利用信号和噪声的频率特性,通过积分的方法将信号和噪声的功率计算出来,这样就得到信噪比。窄带信号是相对整个信号频率带而言。 %%%%%%%%%%%%%%%%%%%%%%%%%%%%%%%%%%%%%%%%%%%%%%%%%%%%%%%%%%%%%%%%%%%%%% 2, sin signal + white gauss noise %%%%%%%%%%%%%%%%%%%%%%%%%%%%%%%%%%%%%%%%%%%%%%%%%%%%%%%%%%%%%%%%%%%%% if (SIMU_OPTION==2) SAM_LEN = 1e6; PERIOD = 1e3; SNR_DB = 30 signal = sin((1:SAM_LEN)*2*pi/PERIOD); signal_wgn = awgn(signal,SNR_DB,'measured'); signal_wgn_fft = fft(signal_wgn); signal_wgn_psd = (abs(signal_wgn_fft)).^2 / SAM_LEN; signal_wgn_psd_db = 10*log10(signal_wgn_psd); signal_wgn_psd = signal_wgn_psd(1:SAM_LEN/2); snr_db_calc = 10*log10(max(signal_wgn_psd)/(sum(signal_wgn_psd)-max(signal_wgn_psd) )) end

轮系及其传动比计算

第八章 轮系及其传动比计算 第四十八讲 齿轮系及其分类 如图8—1所示,由一系列齿轮相互啮合而组成的传动系统简称轮系。根据轮系中各齿轮运动形式的不同,轮系分类如下: ???? ? ? ?? ????? ?==?? ?成由几个周转轮系组合而和周转轮系混合而成或混合轮系:由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差动轮系(周转轮系(轴有公转)空间定轴轮系平面定轴轮系 定轴轮系(轴线固定)轮系12F F 图8—1 图8—2 图8—3 定轴轮系中所有齿轮的轴线全部固定,若所有齿轮的轴线全部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则称为平面定轴轮系,如图8—1所示,若所有齿轮的轴线并不全部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则称为空间定轴轮系;若轮系中有一个或几个齿轮轴线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是绕着其它齿轮的固定轴线回转,如图8—2,8—3所示,则这种轮系称为周转轮系,其中绕着固定轴线回转的这种齿轮称为中心轮(或太阳轮),即绕自身轴线回转又绕着其它齿轮的固定 轴线回转的齿轮称为行星轮,支撑行星轮的构 图8—4 件称为系杆(或转臂或行星架),在周转轮系中,一般都以中心轮或系杆作为运动的输入或输出构件,常称其为周转轮系的基本构件;周转轮系还可按其所具有的自由度数目作进一步的划分;若周转轮系的自由度为2,则称其为差动轮系如图8—2所示,为了确定这种轮系的运动,须给定两个构件以独立运动规律,若周转轮系的自由度为1,如图8—3所示,则称其为行星轮系,为了确定这种轮系的运动,只须给定轮系中一个构件以独立运动规律即可;在各种实际机械中所用的轮系,往往既包含定轴轮系部分,又包含周转轮系部分,或者由几部分周转轮系组成,这种复杂的轮系称为复合轮系如图8—4所示,该复合轮系可分为左边的周转轮系和右边的定轴轮系两部分。

计算方法_全主元消去法_matlab程序

%求四阶线性方程组的MA TLAB程序 clear Ab=[0.001 2 1 5 1; 3 - 4 0.1 -2 2; 2 -1 2 0.01 3; 1.1 6 2.3 9 4];%增广矩阵 num=[1 2 3 4];%未知量x的对应序号 for i=1:3 A=abs(Ab(i:4,i:4));%系数矩阵取绝对值 [r,c]=find(A==max(A(:))); r=r+i-1;%最大值对应行号 c=c+i-1;%最大值对应列号 q=Ab(r,:),Ab(r,:)=Ab(i,:),Ab(i,:)=q;%行变换 w=Ab(:,c),Ab(:,c)=Ab(:,i),Ab(:,i)=w;%列变换 n=num(i),num(i)=num(c),num(c)=n;%列变换引起未知量x次序变化for j=i:3 Ab(j+1,:)=-Ab(j+1,i)*Ab(i,:)/Ab(i,i)+Ab(j+1,:);%消去过程 end end %最后得到系数矩阵为上三角矩阵 %回代算法求解上三角形方程组 x(4)=Ab(4,5)/Ab(4,4); x(3)=(Ab(3,5)-Ab(3,4)*x(4))/Ab(3,3); x(2)=(Ab(2,5)-Ab(2,3)*x(3)-Ab(2,4)*x(4))/Ab(2,2); x(1)=(Ab(1,5)-Ab(1,2)*x(2)-Ab(1,3)*x(3)-Ab(1,4)*x(4))/Ab(1,1); for s=1:4 fprintf('未知量x%g =%g\n',num(s),x(s)) end %验证如下 %A=[0.001 2 1 5 1; 3 -4 0.1 -2 2;2 -1 2 0.01 3; 1.1 6 2.3 9 4]; %b=[1 2 3 4]'; %x=A\b; %x1= 1.0308 %x2= 0.3144 %x3= 0.6267 %x4= -0.0513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培训资料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数据结构(双语) ——项目文档报告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班级: 指导教师:吴亚峰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设计思想 (01) 二、算法流程图 (01) 三、源代码 (03) 四、运行结果 (15)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16) 六、心得体会 (17)

一、设计思想 A: 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的设计思想: 我们借助计算机计算一个算数表达式的值,而在计算机中,算术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运算符和括号组成。由于运算符的优先级不同又要考虑括号。所以表达式不可能严格的从左到右进行,因此我们借助栈和数组来实现表达式的求值。栈分别用来存储操作数和运算符。 在计算表达式的值之前,首先要把有括号的表达式转换成与其等值的无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通常说的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计两个栈,一个浮点型的存储操作数,用以对无符号的表达式进行求值。另一个字符型的用来存储运算符,用以将算术表达式变成无括号的表达式;我们要假设运算符的优先级:( ) , * /, + - 。首先将一标识号‘#’入栈,作为栈底元素;接着从左到右对算术表达式进行扫描。每次读一个字符,若遇到左括号‘(’,则进栈;若遇到的是操作数,则立即输出;若又遇到运算符,如果它的优先级比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高的话,则直接进栈,否则输出栈顶元素,直到新的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比它低的,然后将它压栈;若遇到是右括号‘)’,则将栈顶的运算符输出,直到栈顶的元素为‘(’,然后,左右括号互相底消;如果我们设计扫描到‘#’的时候表示表达式已经扫描完毕,表达式已经全部输入,将栈中的运算符全部输出,删除栈底的标识号。以上完成了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输出无括号的表达式,若遇数值,操作数进栈;若遇运算符,让操作数栈的栈顶和次栈顶依次出栈并与此运算符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入操作数栈;重复以上的步

传动比计算

126 §5-6 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一、轮系的基本概念 ● 轮系: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 ● 轮系的分类: 定轴轮系: 所有齿轮轴线的位置固定不动; 周 转轮系:至少有一个齿轮的轴线不固定; ● 定轴轮系的分类: 平面定轴轮系:轴线平行; 空间定轴轮系:不一定平行; ● 轮系的传动比: 轮系中首、末两轮的角速度(或转速)之比,包括两轮的角速比的大小和转向关系。 传动比的大小:当首轮用“1”、末轮用“k ”表示时,其传动比的大小为: i 1k = ω1/ωk =n 1/n k 传动比的方向: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 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的转向关系: 二、平面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特点: ●轮系由圆柱齿轮组成,轴线互相平行; ●传动比有正负之分: 首末两轮转向相同为“+”,相反为“-”。 1、传动比大小 设Ⅰ为输入轴,Ⅴ为输出轴; 各轮的齿数用Z 来表示;

127 角速度用ω表示; 首先计算各对齿轮的传动比: 所以: 结论: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各对齿轮传动比的连乘积,其值等于各对齿轮的从动轮齿数的乘积与主动轮齿数的乘积之比; 2、传动比方向 在计算传动比时,应计入传动比的符号: 首末两轮转向相同为“+”,相反为“-”。 (1)公式法 式中:m 为外啮合圆柱齿轮的对数 举例: (2)箭头标注法 采用直接在图中标注箭头的方法来确定首末两轮的转向,转向相同为“+”,相反为“-”。 举例: 12 2112z z i ==ωω322233 3 2z i z ωωωω''' = = = 334 34443z i z ωωωω' '' ===4 55 445z z i = = ωω1 1211) 1(--== k k m k k z z z z i ω ω

信噪比

信噪比 来自维基 信噪比(通常简写为SNR 或S/N )是科学和工程中常用的衡量信号受噪声干扰程度大小的物理量,定义为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大于1:1,说明信号比噪声强。信噪比不仅经常被用来衡量电信号,而且可以被用来衡量任何形式的信号(例如冰核间的同位素水平和细胞间的同位素信号)。 在非专业领域,信噪比比较了有用信号水平(例如音乐)和背景噪声水平。比值越高,背景噪声越平缓。 信噪比有时还用于表示通信或信息交流中有用信息和错误的或不相关信息的比值。例如,在线论坛或其他在线社区中,偏离话题的邮件和垃圾邮件就被当作是扰乱正常讨论信号的噪声。 1. 定义 信噪比定义为信号(有用信息)和背景噪声(不希望的信号)的功率比: signal noise P SNR P = 这里P 是平均功率。信号和噪声功率必须在系统相同的或等效的点上衡量,并且要在相同的系统带宽之内。如果信号和噪声的阻抗相同,那么信噪比可以通过计算幅度平方的比值来获得: 2 signal signal noise noise P A SNR P A ??== ??? 这里A 是均方根(RMS )幅度(例如,均方根电压)。由于很多信号的动态范围很宽,信噪比经常用对数分贝值表示。信噪比的分贝值定义为 10,,10log signal dB signal dB noise dB noise P SNR P P P ??==- ??? 也可以用幅度比等效地写作 2101010log 20log signal signal dB noise noise A A SNR A A ????== ? ????? 信噪比的概念和动态范围紧密相关。动态范围衡量了信道中的最大不失真信号和最小可检测信号的比值,该比值大部分是用来衡量噪声水平的。信噪比衡量了任意的信号水平(不必是大部分可能的强信号)和噪声的比值。衡量信噪比需要选

用两种方法实现表达式求值

一、设计思想 一.中缀式计算结果的设计思想: 此种算法最主要是用了两个栈:用两个栈来实现算符优先,一个栈用来保存需要计算的数据numStack(操作数栈),一个用来保存计算优先符priStack(操作符栈)。从字符串中获取元素,如果是操作数,则直接进操作数栈,但如果获取的是操作符,则要分情况讨论,如下:(这里讨论优先级时暂不包括“(”和“)”的优先级) 1.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高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a直接入操作符栈; 2.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低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b出栈,a进栈,并且取出操作数栈的栈顶元素m,再取出操作数栈新的栈顶元素n,如果b为+,则用n+m,若为减号,则n-m,依此类推,并将所得结果入操作数栈; 3.如果获取的是“(”,则直接进操作符栈; 4.如果获取的是“)”,则操作符栈的栈顶元素出栈,做类似于情况2的计算,之后把计算结果入操作数栈,再取操作符栈顶元素,如果不是“(”,则出栈,重复操作,直到操作符栈顶元素为“(”,然后“(”出栈; 5.当表达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入栈后,看操作符栈中是否还有元素,如果有,则做类似于情况2 的计算,并将结果存入操作数栈,则操作数栈中最终的栈顶元素就是所要求的结果。 二.中缀转后缀及对后缀表达式计算的设计思想: 中缀转后缀时主要用了一个操作符栈和一个用来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栈,从表达式中依次获取元素,如果获取的是操作数,则直接存入s3栈中,如果获取的是操作符也需分情况讨论,如下:(这里讨论优先级时暂不包括“(”和“)”的优先级) 1. 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高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a直接入操作符栈; 2. 如果获取的操作符a的优先级低于操作符栈栈顶元素b的优先级,则b出栈,a进栈,并且将b存入到操作符栈中; 3.如果获取的是“(”,则直接进操作符栈; 4.如果获取的是“)”,则操作符栈的栈顶元素出栈,并依次存入到操作符栈中,直到操作符栈栈顶元素为“(”,然后将“(”出栈; 5.当表达式中的所有元素都入栈或存入到操作符栈之后,看操作符栈中是否还有元素,如果有,则依次出栈,并且依次存入到操作符栈中,最后打印操作符栈中的字符串,则此字符串即为要求的后缀表达式。 对后缀表达式的计算方法:主要用到了一个操作数栈,从操作符栈中依次取出元素,如果是操作数,则进栈,如果是操作符,则从操作数栈中依次取出两个栈顶元素a1和a2,如果操作符是“/”,则计算a2/a1,将计算结果再次进栈,依此类推,最终栈顶元素即为计算的最终结果。 在这两种算法中,应该特别注意一点:人的习惯,用户在输入表达式时,容易这样输入,如:3*4(3+2),这样是不可取的,应必须要用户输入3*4*(3+2),这是在设计思想上错误提示的很重要一点,否则计算不全面! 二、算法流程图 第一个图是直接计算的流程图,图中反应除了这种方法的大致设计思路,但是有些细节没有反映出来,比如说,怎样把字符型数据转换为浮点型数据,就没有反映出来。特别说明

(整理)matlab16常用计算方法.

常用计算方法 1.超越方程的求解 一超越方程为 x (2ln x – 3) -100 = 0 求超越方程的解。 [算法]方法一:用迭代算法。将方程改为 01002ln()3 x x =- 其中x 0是一个初始值,由此计算终值x 。取最大误差为e = 10-4,当| x - x 0| > e 时,就用x 的值换成x 0的值,重新进行计算;否则| x - x 0| < e 为止。 [程序]P1_1abs.m 如下。 %超越方程的迭代算法 clear %清除变量 x0=30; %初始值 xx=[]; %空向量 while 1 %无限循环 x=100/(2*log(x0)-3); %迭代运算 xx=[xx,x]; %连接结果 if length(xx)>1000,break ,end %如果项数太多则退出循环(暗示发散) if abs(x0-x)<1e-4,break ,end %当精度足够高时退出循环 x0=x; %替换初值 end %结束循环 figure %创建图形窗口 plot(xx,'.-','LineWidth',2,'MarkerSize',12)%画迭代线'.-'表示每个点用.来表示,再用线连接 grid on %加网格 fs=16; %字体大小 title('超越方程的迭代折线','fontsize',fs)%标题 xlabel('\itn','fontsize',fs) %x 标签 ylabel('\itx','fontsize',fs) %y 标签 text(length(xx),xx(end),num2str(xx(end)),'fontsize',fs)%显示结果 [图示]用下标作为自变量画迭代的折线。如P0_20_1图所示,当最大误差为10-4时,需要迭代19次才能达到精度,超越方程的解为27.539。 [算法]方法二:用求零函数和求解函数。将方程改为函数 100()2ln()3f x x x =-- MATLAB 求零函数为fzero ,fzero 函数的格式之一是 x = fzero(f,x0) 其中,f 表示求解的函数文件,x0是估计值。fzero 函数的格式之二是 x = fzero(f,[x1,x2])

数据结构表达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一、设计思想 (一)先将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为后缀再计算的设计思想 我们所熟知的计算表达式为中缀表达式,这之中包含运算符的优先级还有括号,这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在计算机看来,这是非常复杂的一种表达式。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更能使计算机理解的不用考虑优先级也不包括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后缀表达式。我们可以借助栈将其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这也是这个算法的关键之处。我们将创建两个栈,一个是字符型的,用来存放操作符;另一个是浮点型的,存放操作数。 接着,开始扫描输入的表达式,如果是操作数直接进入一个存放后缀表达式的数组,而操作符则按照优先级push进栈(加减为1,乘除为2),若当前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或栈为空,push进栈,而当其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栈内不断pop出操作符并进入后缀表达式数组,直到满足条件,当前操作符才能push 进栈。左括号无条件入栈,右括号不入栈,而不断从栈顶pop出操作符进入后缀表达式数组,直到遇到左括号后,将其pop出栈。这样当扫描完输入表达式并从操作符栈pop 出残余操作符后并push进栈,后缀表达式数组中存放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后缀表达式了。 扫描后缀表达式数组,若是操作数,将其转换为浮点型push进数栈;若是操作符,则连续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做相应运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当扫描完数组后,数栈顶便为最终结果,将其pop出,输出结果。 (二)一边扫描一边计算的设计思想 由于第一种算法需要进行两遍扫描,因此在性能上不会十分优秀。而此种算法只用扫描一遍,当扫描完输入的表达式后便可以直接输出最终结果。是第一种算法的改进版,性能上也得到提升,与第一种算法所不同的是其需要同时使用两个栈,一个操作符栈,一个数栈。 当扫描表达式时,若是操作数则将其转换为浮点型后直接push进数栈,而若是操作符则按照优先级规则push进操作符栈(加减为1,乘除为2),若当前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或栈为空,push进栈,而当其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优先级,则从栈内不断pop出操作符,直到满足条件,当前操作符才能push进栈。左括号无条件入栈,右括号不入栈,而不断从栈顶pop出操作符,直到遇到左括号后,将其pop出栈。这中间pop出操作符后直接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并计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括号的处理与第一个算法相同。 扫描完成后,从操作符栈pop出残余操作符,从数栈中pop出两个数并计算并进行计算,将结果push进数栈。数栈顶便为最终结果,将其pop出,输出结果。 两种算法各有各的优缺点,第一种算法过程比较清晰,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栈的使用规则,但是其性能不如第二种。第二种算法相比第一种来说性能提高了,但是理解起来就不如第一种那么清晰了。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教案首页

科目:机械基础(第四版)授课班级:08级模具(1)班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一)室课时:2课时

课题:§6—2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及其计算举例 教学目标:能熟练进行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及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 选用教具:三角板、圆规、平行轴定轴轮系模型、非平行轴定轴轮系模型 教学方法:演示法、循序渐进教学法、典型例题法 第一部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约7分钟) (一)组织教学(2分钟) 学生点名考勤,课前6S检查,总结表扬上次优秀作业学生,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性。 (二)教学回顾(2分钟) 1、什么是轮系? 2、轮系有什么应用特点? 3、轮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类? 4、什么是定轴轮系?(让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三)复习,新课导入(2分钟) 演示减速器、车床主轴箱、钟表机构等,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定轴轮系的应用,请问:我们生活中常见钟表里的时针走一圈,分针走了12圈,秒针走了720圈,那么由时针到秒针是如何实现传动的?时针把运动传到秒针时,其转速大小有何变化?具体比值如何确定? (四)教学内容介绍(1分钟) 重点:定轴轮系的传动路线的分析、传动比的计算及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 难点:非平行轴定轴轮系传动比公式推导及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 二、新课讲解(约32分钟) (一)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概念(2分钟) 教师先展示定轴轮系模型,引导学生参与到演示教学中来,通过一对齿轮的传动比概念,教师提出问题: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是否就是输入轴的转速与输出轴的转速之比?引发学生思考。演示得出定轴轮系的概念: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是指首末两轮的转速之比。 (二)知识分解(12分钟)

matlab用于计算方法的源程序

1、Newdon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 function [x k t]=NewdonToEquation(f,df,x0,eps) %牛顿迭代法解线性方程 %[x k t]=NewdonToEquation(f,df,x0,eps) %x:近似解 %k:迭代次数 %t:运算时间 %f:原函数,定义为内联函数 ?:函数的倒数,定义为内联函数 %x0:初始值 %eps:误差限 % %应用举例: %f=inline('x^3+4*x^2-10'); ?=inline('3*x^2+8*x'); %x=NewdonToEquation(f,df,1,0.5e-6) %[x k]=NewdonToEquation(f,df,1,0.5e-6) %[x k t]=NewdonToEquation(f,df,1,0.5e-6) %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也可以不写。默认情况下,eps=0.5e-6 %[x k t]=NewdonToEquation(f,df,1) if nargin==3 eps="0".5e-6; end tic; k=0; while 1 x="x0-f"(x0)./df(x0); k="k"+1; if abs(x-x0) < eps || k >30 break; end x0=x; end t=toc; if k >= 30 disp('迭代次数太多。'); x="0"; t="0"; end

2、Newdon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function y="NewdonF"(x) %牛顿迭代法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测试函数 %定义是必须定义为列向量 y(1,1)=x(1).^2-10*x(1)+x(2).^2+8; y(2,1)=x(1).*x(2).^2+x(1)-10*x(2)+8; return; function y="NewdonDF"(x) %牛顿迭代法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测试函数的导数 y(1,1)=2*x(1)-10; y(1,2)=2*x(2); y(2,1)=x(2).^+1; y(2,2)=2*x(1).*x(2)-10; return; 以上两个函数仅供下面程序的测试 function [x k t]=NewdonToEquations(f,df,x0,eps) %牛顿迭代法解非线性方程组 %[x k t]=NewdonToEquations(f,df,x0,eps) %x:近似解 %k:迭代次数 %t:运算时间 %f:方程组(事先定义) ?:方程组的导数(事先定义) %x0:初始值 %eps:误差限 % %说明:由于虚参f和df的类型都是函数,使用前需要事先在当前目录下采用函数M文件定义% 另外在使用此函数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时,需要在函数名前加符号“@”,如下所示 % %应用举例: %x0=[0,0];eps=0.5e-6; %x=NewdonToEquations(@NewdonF,@NewdonDF,x0,eps) %[x k]=NewdonToEquations(@NewdonF,@NewdonDF,x0,eps) %[x k t]=NewdonToEquations(@NewdonF,@NewdonDF,x0,eps) %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也可以不写。默认情况下,eps=0.5e-6 %[x k t]=NewdonToEquations(@NewdonF,@NewdonDF,x0,eps)

初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第一讲 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例1.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 2共重116g ,充满CO2时共重122g ,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 ,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28 B 、60 C 、32 D 、14 (122-116)/(44-32)=(122-114)/(44-M (气体)) 解之得,M (气体)=28。 故答案为(A ) 例2. 用氢气还原10克CuO ,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 则参加反应CuO 的质量是多少克? 例3. 将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 后,得到CO 2的质量 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 和CO 2的质量比? 例4. 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克,求参 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例5. 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把30mL 甲 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 ,则原30mL 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例6.给45克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通入一会氢气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 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2、 8克 3、 7∶ 5 4、 11.2克 5、 8∶7 7∶23 6、 28.89% 练习1、将盛 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 、O 2、CO 2混合气体9ml ,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 ,通过氢氧化 钠溶液后,体积又减少3。5Ml ,则原混和气体中CO 、O 2、CO 2的体积比? 练习3、把CO 、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 的质量? ⑵反应后生成的CO2与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比? 练习4、CO 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 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 A Fe B Al C Ba (OH )2 D Na 2CO 3 练习6、在CuCl 2和FeCl 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m 克,反应完全后,过滤称量剩余 固体为m 克,则原混合溶液中CuCl 2与FeCl 3物质的量之比为( )(高一试题) 1∶1 B 3∶2 C 7∶ D 2∶7 练习7 P 克结晶水合物AnH20,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为q 克,由此可得 该结晶水合物的分子量为( )

什么是信噪比详解

信噪比详解 定义 信噪比,即SNR(Signal to Noise Ratio)又称为讯噪比,狭义来讲是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电压与同时输出的噪声电压的比,常常用分贝数表示。设备的信噪比越高表明它产生的杂音越少。一般来说,信噪比越大,说明混在信号里的噪声越小,声音回放的音质量越高,否则相反。信噪比一般不应该低于70dB,高保真音箱的信噪比应达到110dB以上。 解析 信噪比是音箱回放的正常声音信号与无信号时噪声信号(功率)的比值。用dB表示。例如,某音箱的信噪比为80dB,即输出信号功率是噪音功率的10^8倍,输出信号标准差则是噪音标准差的10^4倍。信噪比数值越高,噪音越小。 “噪声”的简单定义就是:“在处理过程中设备自行产生的信号”,这些信号与输入信号无关。对于M P3播放器来说,信噪比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它指音源产生最大不失真声音信号强度与同时发出噪音强度之间的比率称为信号噪声比,简称信噪比(Signal/Noise),通常以S/N表示,单位为分贝(d B)。对于播放器来说,该值当然越大越好。 目前MP3播放器的信噪比有60dB、65dB、85dB、90dB、95dB等等,我们在选择MP3的时候,一般都选择60dB以上的,但即使这一参数达到了要求,也不一定表示机子好,毕竟它只是MP3性能参数中要考虑的参数之一。 指在规定输入电压下的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电压切断时,输出所残留之杂音电压之比,也可看成是最大不失真声音信号强度与同时发出的噪音强度之间的比率,通常以S/N表示。一般用分贝(dB)为单位,信噪比越高表示音频产品越好,常见产品都选择60dB以上。 国际电工委员会对信噪比的最低要求是前置放大器大于等于63dB,后级放大器大于等于86dB,合并式放大器大于等于63dB。合并式放大器信噪比的最佳值应大于90dB,CD机的信噪比可达90dB 以上,高档的更可达110dB以上。信噪比低时,小信号输入时噪音严重,整个音域的声音明显感觉是混浊不清,所以信噪比低于80dB的音箱不建议购买,而低音炮70dB的低音炮同样原因不建议购买。用途 另外,信噪比可以是车载功放;光端机;影碟机;数字语音室;家庭影院套装;网络摄像机;音箱……等等,这里所说明的是MP3播放器的信噪比。 以dB计算的信号最大保真输出与不可避免的电子噪音的比率。该值越大越好。低于75dB这个指标,噪音在寂静时有可能被发现。AWE64 Gold声卡的信噪比是80dB,较为合理。SBLIVE更是宣称超过120dB的顶级信噪比。总的说来,由于电脑里的高频干扰太大,所以声卡的信噪比往往不令人满意。

行星齿轮传动比最简计算方法公式法

行星齿轮传动比计算 在《机械原理》上,行星齿轮求解是通过列一系列方程式求解,其求解过程繁琐容易出错,其实用不着如此,只要理解了传动比e ab i 的含义,就可以很快地直接写出行星齿轮的传动比,其关键是掌握几个根据e ab i 的含义推导出来公式,随便多复杂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根据这几个公式都能从头写到尾直接把其传动比写出来,而不要象《机械原理》里面所讲的方法列出一大堆方程式来求解。 一式求解行星齿轮传动比有三个基本的公式 1=+c ba a bc i i ――――――――――――――――――――――――1 a cx a bx a bc i i i = ―――――――――――――――――――――――――2 a cb a bc i i 1= ――――――――――――――――――――――――――3 熟练掌握了这三个公式后,不管什么形式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用这些公式代进去后就能直接将传动比写出来了。关键是要善于选择中间的一些部件作为参照,使其最后形成都是定轴传动,所以这些参照基本都是一些行星架等 例如象论坛中“大模王”兄弟所举的例子:

在此例中,要求出e ab i =?,如果行星架固定不动的话,这道题目就简单多了,就是一定轴 传动。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e ab i 变成一定轴传动,所以可以根据公式a cx a bx a bc i i i =将x 加进去, 所以可以得出:e bx e ax e ab i i i =要想变成定轴传动,就要把x 放到上面去,所以这里就要运用第 一个公式1=+c ba a bc i i 了,所以)1()1(x be x ae e bx e ax e ab i i i i i --==所以现在e ab i 就变成了两个定轴传动之间的关系式了。定轴传动的传动比就好办了,直接写出来就可以了。 即)1()1())1(1())1(1()1()1(01 c e b d a e c e b d c e a c x be x ae e bx e ax e ab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i i i i i ?-+=?--?--=--== 再例如下面的传动机构: 已知其各轮的齿数为z 1=100,z 2=101,z 2’ =100 ,z 3=99。其输入件对输出件1的传动比i H1 )1(11133 1311H H H H i i i i -===这样就把行星传动的计算转换为定轴传动了,所以将齿数代 入公式得出1H i =10000 最后愿我的这篇小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帮助,我就心满意足了,在此感谢我读大学时的机械原理老师沈守范教授。 注: H ab i =±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乘积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 ( 正负号不表示周转轮系中a 轮和b 轮的实际转向关系,而表示转化轮系中a 轮和b 轮的转向关系。转向相同取正,相反取负。 不能省略正负号,此处正负号关系着传动比的计算数值!)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一、 口算。 10-2.65= 0÷3.8= 9×0.08= 24÷0.4= 67.5+0.25= 6+14.4= 0.77+0.33= 5-1.4-1.6= 80×0.125= 73÷3×7 1=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25-997 998+1246 31+3.2+32+6.8 1252-(172+252) 400÷125÷8 25×(37×8) (41-61)×12 43×154×74 34×(2+3413) 125×8.8 4.35+4.25+3.65+3.75 3.4×99+3.4 17.15-8.47-1.53 1765-343-46 5 97÷251+115×9 2 0.125×0.25×32 22.3-2.45-5.3-4.55 (1211+187+24 5)×7 4.25-365-(261-14 3) 187.7×11-187.7 4387×21+57.125×21-0.5 2.42÷43+4.58×311-4÷3 6.28+5.74+3.72+5.26 48×6.2+6.2×52 25×125×4×8 16.9-5.6-4.4 9.08-(5.7+1.08) 5.8×99+5.8 360÷(1.2÷50) (40+1.25)×8 483+199 1.24+0.78+8.76 933-157-43 4821-998 0.4×125×25×0.8 1.25×(8+10) 9123-(123+8.8) 1.24×8.3+8.3×1.76 9999×1001 14.8×6.3-6.3× 6.5+8.3×3.7 32×125×25

1035-998 5076+99 3008+449 428×25×4 328-189-28 43.2-(3.2-1.28 25×2×1.25×4×5×8 84×0.25+16÷4 6.3+0.87+3.7+8.16= 18.75-0.43-4.57= 7.2+2.8= 0.36+0.64= 8-2.5= 1.83+ 2.7= 1 3.8+9.9= 3.8+ 4.29+2.1+4.2= 8.3-2.63= 32.8+5.6+7.2= 3.5+7.6= 12-6.2-3.8= 1.7+0.43+3.3= 5.4-2.5-1.4= 0.99+1.8=2.56-0.37=3.9+2.03=2.14-0.9= 0.45×2.5= 0.8×1.25= 0.3×3.6= 0.3×0.3= 10×0.07= 0.3×1.4= 0.05×7= 0.92×0.4= 0.2×0.26=0.14×4= 0.02×0.1= 1.2×0.3= 0.2×0.4= 8.2+1.8= 100-35.22= 2.3×4= 2.5×0.4= 2.4×5= 0.22×4= 3.25×0= 0.9-0.52= 3.99×1= 0×3.52= 12.5×8= 8÷10 = 10-1.8-7.2= 0.43+3.57= 2.5×4×12= 0.6×0.8 = 3×0.9= 2.5×0.4= 3.6×0.4= 12.5×8= 50×0.04= 80×0.3 = 1.1×9= 0.16×5 ﹦ 1.78+2.2 = 9.6÷0.6 = 1.2×0.5-0.4 0.7÷

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实验内容 一.实验一:用两种不同的顺序计算 644834.110000 1 2 ≈∑=-n n ,分析其误差的变化。 1.实验目的:通过正序反序两种不同的顺序求和,比较不同算法的误差;了解在计算机中大数吃小数的现象,以后尽量避免;体会单精度和双精度数据的差别。 2.算法描述:累加和s=0; 正序求和: 对于n=1,2,3,......,10000 s+=1.0/(n*n); 反序求和: 对于n=10000,9999,9998,.....,1 s+=1.0/(n*n); 3.源程序: #双精度型# #includec void main() { double s=0; int n; for(n=1;n<=10000;n++) s+=1.0/(n*n); printf("正序求和结果是:%lf\n",s); s=0; for(n=10000;n>=1;n--) s+=1.0/(n*n); printf("反序求和结果是:%lf\n",s); } #单精度型#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s=0; int n; for(n=1;n<=10000;n++) s+=1.0/(n*n); printf("正序求和结果是:%f\n",s); s=0; for(n=10000;n>=1;n--) s+=1.0/(n*n); printf("反序求和结果是:%f\n",s); }

4.运行结果: 双精度型运行结果: 单精度型运行结果: 5.对算法的理解与分析:舍入误差在计算机中会引起熟知的不稳定,算法不同,肯结果也会不同,因此选取稳定的算法很重要。选取双精度型数据正反序求和时结果一致,但选用单精度型数据时,求和结果不一致,明显正序求和结果有误差,所以第一个算法较为稳定可靠。 二.实验二: 1、拉格朗日插值 按下列数据 x i -3.0 -1.0 1.0 2.0 3.0 y i 1.0 1.5 2.0 2.0 1.0 作二次插值,并求x 1=-2,x 2 =0,x 3 =2.75时的函数近似值 2牛顿插值 按下列数据 x i 0.30 0.42 0.50 0.58 0.66 0.72 y i 1.0440 3 1.0846 2 1.1180 3 1.1560 3 1.19817 1.23223 作五次插值,并求x 1=0.46,x 2 =0.55,x 3 =0.60时的函数近似值. 1.实验目的:通过拉格朗日插值和牛顿插值的实例,了解两种求解方法,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2.算法描述: 3.源程序: 拉格朗日插值: #include #define k 2 void main()

计算方法上机实验报告-MATLAB

《计算方法》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 学院: 班级: 团队成员:

一、题目 例2.7应用Newton 迭代法求方程210x x --=在1x =附近的数值解 k x ,并使其满足8110k k x x ---< 原理: 在方程()0f x =解的隔离区间[],a b 上选取合适的迭代初值0x ,过曲线()y f x =的点()() 00x f x ,引切线 ()()()1000:'l y f x f x x x =+- 其与x 轴相交于点:()() 0100 'f x x x f x =-,进一步,过曲线()y f x =的 点()()11x f x , 引切线 ()()()2111: 'l y f x f x x x =+- 其与x 轴相交于点:() () 1211 'f x x x f x =- 如此循环往复,可得一列逼近方程()0f x =精确解*x 的点 01k x x x ,,,,,其一般表达式为: ()() 111 'k k k k f x x x f x ---=- 该公式所表述的求解方法称为Newton 迭代法或切线法。

程序: function y=f(x)%定义原函数 y=x^3-x-1; end function y1=f1(x0)%求导函数在x0点的值 syms x; t=diff(f(x),x); y1=subs(t,x,x0); end function newton_iteration(x0,tol)%输入初始迭代点x0及精度tol x1=x0-f(x0)/f1(x0);k=1;%调用f函数和f1函数 while abs(x1-x0)>=tol x0=x1;x1=x0-f(x0)/f1(x0);k=k+1; end fprintf('满足精度要求的数值为x(%d)=%1.16g\n',k,x1); fprintf('迭代次数为k=%d\n',k); end 结果: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

数据结构(双语) ——项目文档报告 用两种方式实现表达式自动计算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班级: 指导教师:吴亚峰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设计思想 (01) 二、算法流程图 (01) 三、源代码 (03) 四、运行结果 (15)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16) 六、心得体会 (17)

一、设计思想 A: 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的设计思想: 我们借助计算机计算一个算数表达式的值,而在计算机中,算术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运算符和括号组成。由于运算符的优先级不同又要考虑括号。所以表达式不可能严格的从左到右进行,因此我们借助栈和数组来实现表达式的求值。栈分别用来存储操作数和运算符。 在计算表达式的值之前,首先要把有括号的表达式转换成与其等值的无括号的表达式,也就是通常说的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计两个栈,一个浮点型的存储操作数,用以对无符号的表达式进行求值。另一个字符型的用来存储运算符,用以将算术表达式变成无括号的表达式;我们要假设运算符的优先级:( ) , * /, + - 。首先将一标识号‘#’入栈,作为栈底元素;接着从左到右对算术表达式进行扫描。每次读一个字符,若遇到左括号‘(’,则进栈;若遇到的是操作数,则立即输出;若又遇到运算符,如果它的优先级比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高的话,则直接进栈,否则输出栈顶元素,直到新的栈顶元素的优先级数比它低的,然后将它压栈;若遇到是右括号‘)’,则将栈顶的运算符输出,直到栈顶的元素为‘(’,然后,左右括号互相底消;如果我们设计扫描到‘#’的时候表示表达式已经扫描完毕,表达式已经全部输入,将栈中的运算符全部输出,删除栈底的标识号。以上完成了中缀表达式转后缀表达式,输出无括号的表达式,若遇数值,操作数进栈;若遇运算符,让操作数栈的栈顶和次栈顶依次出栈并与此运算符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入操作数栈;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遇到‘#’,则此时栈中的结果便是所求的后缀表达式的值,接着输出结果。以上就是设计这个算法的主要的思想。 设计思想的流程图详见图A; B: 直接计算表达式的值。 所谓的扫一遍就是当扫完一个表达式结果也就计算出来了,是在上面扫两遍的思想进行修改的得来,首先,我们要建立两个栈,一个为字符型的用来存放运算符,另一个浮点型的用来存放操作数。我们开始对表达式进行扫描,首先我们要假设运算符的优先级:( ) , * /, + - 。如果扫描到的是数字符号,把它们转换成浮点型数据,存入操作数栈中。如果扫描到的是运算符号,第一个运算符进栈,遇到‘(’存入运算符栈中,我们按照第一种算法的方法将表达式依次扫描。只不过不同的是,当每取得的一个运算符的时候,都要与栈顶的运算符进行比较,如果它的优先级小于栈顶运算符优先级时,取出栈顶运算符并从操作数栈中取栈顶两个数进行运算,得到的结果则要存回操作数栈,就这样边扫描边比较,再进行计算。遇到“)”对运算符的处理相同。扫描结束后,把运算符栈的元素和操作数栈里的数进行运算。每次的运算结果再放入操作数栈,一直到计算到运算符栈空。最后操作数栈的栈顶留下的操作数即表达式的计算结果。以上就是设计这个扫一遍算法的主要的思想。 设计思想的流程图详见图B; 二、算法流程图 A:以下是中缀转后缀算法的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