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与平遥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祁县与平遥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祁县与平遥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期末论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祁县与平遥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姓名王晓蕊

系别地理系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101

学号1190170132

指导教师薛龙义

成绩

祁县与平遥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一、县况总体概述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中游东岸。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南北纵长约44公里,东西横宽约25公里,总面积854平方公里。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山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汾河相望。祁县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祁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47%为平原,13%为丘陵,40%为山区,平均海拔800米,最高峰四县垴2023.5米。有汾河、昌源河、滹溪河、乌马河、闫灿河、王贤河6条季节性河流,总长约100公里,年平均径流量7350万立方米。祁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日照时数2675小时,年平均降水441.8毫米,无霜期171.2天。祁县现辖6镇2乡,160个行政村,一个省级开发区,两个县级开发区。总人口26.7万,其中农业人口21.2万。

祁县古为“川陕通衢”,今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距省城太原45公里,距武宿飞机场50公里,大西高速铁路、南同蒲铁路横贯全境,大运高速、龙城高速、国道108、208线及省道大运公路、东夏、祁文、祁清公路交织成网,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图一祁县行政图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与介休、祁县、文水、汾阳、沁源等县市接壤,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汾屯公路、108国道和东夏线穿境而过。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平遥曾是帝尧封地,汉文帝刘恒为代王时,建都在平遥,其子汉景帝出生于平遥,平遥文化孕育了文景之治。

平遥是全省的人口大县,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辖5镇9乡3个街道办事处,273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位居全省第四;平遥是全省的农业大县,5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42万人,耕地76万亩;平遥是全省的文物大县,境内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旅游资源之丰富,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300多处古迹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1处、市级4处,古城墙在国内保存最为完整。

图二平遥县行政图

二、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2009年底,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财政收入3.11亿元;平遥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14亿元,财政总收入7.3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

2010年,祁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60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9%,年均递增8.9%;财政总收入达到3.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44.5%,年均递增7.6%;平遥生产总值完成68.1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9.05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4%。

2011年,祁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2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增长19.5%;平遥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04亿元,同比增长12.4%;财政总收入11亿元,增长21.59%,增收1.95亿元。

2012全年,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95亿元,增长10%,财政总收入5.11亿元,增长18.7%;平遥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7亿元,同比增长8.9%;财政总收入12.05亿元,增长9.43%。

表一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单位:亿元

2009201020112012祁县35.541.349.254.95

平遥县57.1468.182.0492.7

图三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由此看来,平遥县的地区生产总值高于祁县,地区生产总值表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上述表现说明祁县应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设,发展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更好的带动祁县经济的发展,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建设。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9年,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8亿元;平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8亿元。

2010年,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41%,年均递增19.8%;平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亿元,是“十五”末的2.05倍。

2011年,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以上的增速,达到23.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平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4亿元,增长17.2% 2012年,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9亿元,增长15.4%;平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增长16%。

表二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

单位:亿元

2009201020112012祁县17.4819.923.326.9

平遥县31.5828.833.7439.1

图四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一定时间内全社会各种流通渠道与环节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用于最终消费的实物商品总额。这项指标用于反映全社会实物商品的消费情况,即从商品流通环节入手,来观察进入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和社会集团公共消费的商品变化情况。

消费作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地区发展中所占比例很大。目前,实物商品消费在我区消费中仍占有较大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的变动趋势比较一致;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唯一能够按月度来反映消费方面变化的指标,因此可以用来反映各地区消费的走势情况,是居民基本

消费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消费品市场的冷热状况,还可以作为观察经济景气状况的重要指标。

从资料显示来看,祁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落后于平遥县,平遥县依据自己的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地区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是重要的表现,此外,可以看出,与祁县相比较,平遥县经济景气状况良好,消费品市场非常乐观。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09年,祁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98亿元;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3亿元。

2010年,祁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1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5.6%,年均递增10.3%;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32倍。

2011年,祁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以上的增速,达到10.1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92亿元,增长15.6%。

2012年,祁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21%;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12.5%。

表三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较

单位:亿元

2009201020112012祁县 5.988.1610.113.64

平遥县14.9323.428.9236.1

图五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资料显示,平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远远高于祁县。玻璃器皿是祁县的主要产业,尽管近几年来祁县大规模的发展各类产业,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各规模的产业,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与平遥县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祁县需加快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引进或借鉴更多的产业,各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把当地的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到更高的效益上来,保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大力推进新型项目建设,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努力提升工业新型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9年,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04元;平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4元。

2010年,祁县农村人均纯收入5808.7元,增长1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279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6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5元。

2011年,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60元,增速在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78元,实现15%以上的增速;平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710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6.5元,增长15.5%。

2012年,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29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70元,增长13%;平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6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4.6元,增长13%。

表四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元

2009201020112012祁县63025808.7866010129

平遥县4951561567107735.6

图六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从资料显示看,2009年到2010年,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下降,但之后直线上升,而平遥县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说明各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水平,从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人民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横向比较仍有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仍是工作的重点。在农民增收问题上,政府应该出台更有利的政策,如发挥平原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务工机会,进一步提高平原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及特色农业,确保农民经营性收入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表五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单位:元

2009201020112012祁县14704162971887821370

平遥县139741*********.520104.6

图七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9-2012年,祁县与平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成总体上升的趋势,祁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稍高于平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说明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居民消费活跃,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但还需不断的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祁县2012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21.8:29.9:48.3。

平遥县2012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8:43.0:43.2。

图八祁县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从图可以看出,2012年祁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大,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图九平遥县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从资料显示来看,平遥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应大力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新提高,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祁县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县域应该不断交流,共同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的发展与建设。

三、总结

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其所重点发展的项目和产业结构也有所不同。促进地方县的发展,领导是关键,政府要加强对各项目标的着实推进,努力提高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要加强,此外,要大力推进新型项目建设,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努力提升工业新型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此外,要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和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出台推进城镇化具体措施,加快县域城镇化融合式发展,提升城乡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需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自身的建设。精心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本地区的人民。人民生活的提升是县域经济提升的重要表现。所以,要着力改善民生民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城镇。保护和发挥好县域独特的生态优势,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各县还需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实力,借鉴各项优势产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而使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一、红旗镇旅游业的现状 (5) (一)红旗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5) (二)红旗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6) 二、旅游业的开发对社区带来的有利影响 (6) (一)旅游业的开发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 (6) (二)旅游业的开发提高社区居民的收入 (7) (三)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念 (7) (四)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8) (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多种文化使农民的视野得到开阔 (9) 三、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的不利因素分析 (9) (一)旅游业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9) (二)旅游业的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10) (三)旅游业开发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冲突 (11) 四、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所持态度的理论因素 (12) (一)居民对旅游者的行为的感知 (12) (二)旅游环境的破坏对社区的影响 (13) 五、发展红旗镇旅游业的对策研究 (13) (一)社区参与旅游业开发 (14) (二)红旗镇居民参与管理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以江市红旗镇为例 【摘要】:社区居民与旅游区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无论从职能作用来分析,还是从利益相关来考虑,社区居民群体对旅游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长远的作用,九寨沟与藏民、泸沽湖与摩梭人、皖南民居与古镇村民以及XX古城与东巴居民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虽然为社区居民的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在生活、经济、文化教育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开发也为社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文化的冲突,民风的不良化等。笔者通过对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讨论将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同时也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业中,对以后旅游开发中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红旗镇旅游业社区居民影响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调查人:经济学系马玉清 调查地点:海西州乌兰县 调查对象:乌兰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乌兰县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分布状况 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部。总面积10784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3.9万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蒙古族为主体,还有等20多县人民政府驻希里沟镇,距州府驻地110千米。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四周高山矗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地势低平,盐湖和沙漠广布。境内有茶卡盆地自东北克流入境3.8℃。年隆水3毫乌兰县辖4个镇:希里沟镇。茶卡镇。柯柯镇。铜普镇。境内有:青海省海西州莫河畜牧场。乌兰县深居大陆腹地,气候条件较好,属大陆性气候,夏秋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7.7℃。县内天然原始森林遍布多处。经过多年建设,县内交通比较发达,青新公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穿越境内,已成为县内主要交通运输干线。目前,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000门,数字微波、兰西拉光缆均通过县内,已开通数字移动通信,形成了立体邮电通信网络;县内各乡、镇都已通电话、通邮路、通公路。龙羊峡—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基本建成,使乌兰在开发中独具电力优势。县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方面的耕地、草场、森林、灌木;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地表、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

都是乌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现有可耕地7.64万亩,绝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洋芋和多种蔬菜。1997年,在农民承包的责任田上设置的大面积高产示范田,春小麦平均亩产达851.29公斤。乌兰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11.8万亩,生长着190余种野生植物,主要畜种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骆驼等。乌兰半细毛和山羊绒是加工各类皮毛制品的优质原料。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 牧业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为405201头(只),比上年增长7.33%。其中,大牲畜14561头(只),下降1.63%;绵羊228490只,增长6.51%;山羊162150头只,增长9.4%;出栏牲畜头数161001头(只),增长16.02%,出栏率为4 2.64%,比上年提高 3.36个百分点;商品率38.03%,提高 4.17个百分点;育活仔畜192925头(只),增长2 5.66%,成活率93.75%,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成畜死亡率1.89%,提高0.32个百分点。 2. 业、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不断发展。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133公顷,比上年增长 3.33%;当年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为3155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00%。 3. 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9840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28.02%,达到了预定的增长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85万元,增长12.1%,速度加快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问题(一)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问题(一)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命胚胎”已开始形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根据效益型布局的原则,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样起步?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将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这些,对于制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关系密切。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

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

乌审旗工业园区介绍

乌审旗工业园区介绍

园区简介 2008-11-21 17:50:51 来源: 乌审旗经济局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d12985330.html,/tzws/tzws.html 苏里格经济开发基本情况 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经济开发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地处晋、陕、蒙、宁交界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8′,北纬38°48′。苏里格经济开发区1999年开始筹建,2001年7月27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开发区。2002年10月,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命名开发区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2005年底乌审旗人民政府又以一区三基地重新规划了开发区,使开发区成为区域快速发展的“风水宝地”。2007年6月开发区重新委托内蒙古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苏里格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开发区各项指标迅速上升,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开发区核定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苏里格经济开发区24平方公里,图克工业项目区6 平方公里。苏里格经济开发中心区规划建设面积1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轻工业和为其它工业基地配套加工产业。其中新材料是指发展以沙漠风积沙、方沸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原料,以天然气为燃料,生产新型材料,形成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链,代表企业为荣程能源化工、天旭轻合金、阿尔法玻璃。新能源是指重点发展二甲醚、天然气液化及配套应用产品开发、太阳能综合利用,代表企业为星星能源、中天合创以及有望入驻园区的施德普太阳能。轻工业是指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代表企业为华普森酒业和蒙元乳业。配套加工企业为中汇化工有限公司空分设备总装项目等。 规划发展产业链: 苏里格经济开发区: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跟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和经营趋向、消费趋向的种种因素不断变化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世界旅游经济,旅游业将在新的变化中发展,在新世纪中呈现新的姿态。本文从分析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入手,及就所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绪论旅游业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归奴隶主占有,他们已不再满足生活起居上的享乐,而开始了以巡视、巡游为名义的享乐旅行。在旅行中,其臣仆簇拥前后,除随时侍奉外,实际上也起着旅行向导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除帝王将相的巡游外,还出现了士人、学子的漫游,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以求学为目的的教育旅行、以探险为目的的航海旅行、以经商为目的的跨国旅行等发展了起来。在这些旅游活动中,往往配有熟悉路途的人做向导,他们不仅引路,还介绍沿途的名胜、景点和当地的风俗民情。他们提供的服务在某些方面已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导游服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歌的乐队跟随,成为公认的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在这次旅游活动中,库克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旅游业起步较晚。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在其同仁的支持下,在该银行下创设了旅游部。1984年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社的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第一章: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所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人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实力又单薄,“守株待兔”,办法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二、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 “软”、“硬”环境都不够完善。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资金投人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由于航班限制,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 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四、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五、旅游经营服务中诚信危机的现象比较突出 尽管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容回避的是旅游行业依然存在恶性竞争、欺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由战争和历史的原因,苗族四处迁徙奔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苗族才定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随着新中国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苗族人民和苗族乡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的更加好了起来。但是,由于历史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原因,苗族地区经济社会还是较落后,面临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机遇,苗族地区将如何更加快速的跟上发展地区的发展步伐,或者将如何引导他们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呢?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科技适用技术,种植养殖水平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才有效益。现在的发展状况是:居住靠近城镇的苗族同胞,距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相对较近,生产理念、经营理念、发展理念就相对先进一些,因而种植水平、养殖水平就高一些,农业生产就有好效益;居住距离城镇远的、住在山区的苗胞,基本上不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水平、养殖水平几乎没有科技含量,纯粹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生产是很难有效益的。 效益与生产能力、成本投入相辅相成,生产能力与知识水平相辅相成。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有知识、有资本、有姿色的“三知(资、姿)”们都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打工,成了农民工。留在农村的几乎都是所谓的“三八六〇六一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儿童群体),在边远苗族地区尤为典型。所以,农业生产的经营理念仍然是传统的,种植技术仍然是传统的,养殖技术也仍然是传统的。所以,就谈不上生产效益。 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新世纪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一号”文件给农业、农民、农村带来的机遇,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力度,在苗族地区办培训班,促进苗族地区生产技术紧紧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苗族地区的发展。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大对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对贫穷落后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各地区环境条件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因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 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 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2-07-29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向思洁,贾波(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408000)摘要:推进重庆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从民族旅游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分析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出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关键词: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部门,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旅游业对重庆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其中,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特色的民族风俗,而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和必然选择。推进重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助于推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深化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都有着重大意义。一、民族旅游概念综述根据国际著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专家科恩(Cohen)的定义:“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1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地区经济进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前,我们事先做好了细致的预备工作,并请当地学校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向导帮助我们完成调查。 在当地,我们分别采访了村委会领导和许多当地村民。组员们用自己礼貌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令村民对我们放开了心扉。但令我们意想别到的是,在采访工作结束后,我们却得到了两种彻底别用的信息。一方面,是代表官方的村委会领导发表的说辞,另一方面,是来自广阔基层群众反馈的信息。 首先我们前往的是该村的村委会,这栋二层小楼与周边还比较降后的景象相比分外惹眼,宽阔的办公会议室和别斐的红木家具让我们别禁感叹这还不过一具村级政府。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职务类似助理的工作人员,他向我们介绍到:**村从20xx年开始经济结构调整。到目前,差不多进展成以矿山开采和矿石深加工为支柱产业,农作物种植为第二产业以及少量第三产业为辅的经济结构。**村背靠塔山,矿石开采以大理石,汉白玉,红砂岩为主,在就地加工后可制成各种石雕,板材,玻璃,胶水等,成品在销往北京市区、河北省等地的并且还出口到中国台湾和日本。农业作为第二产业,种植作物有玉米和小麦两种,并有少量果树。第三产业是一些企业,有月饼厂,箱包厂,福利纸箱厂,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的并且也有一定创收。 村里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流淌人口较少,同时贫富差距别大,人均年收入5600元上下,人民日子水平逐渐提高。在谈到**村以后怎么进展的咨询题时,村为会领导告诉我们,07年5月市政府出资差不多修好了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为大伙儿出行提供方便,将来将加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除旧建新,即以村委会出面的形式,由投资商出资为村民推除旧房每户建起一座二层别墅,将村民住所集中,空出的宅基地用于建设企业厂房,进展如物业公司的第三产业经济,以解决住房咨询题,增加就业机会。 在村委会采访的近30分钟的时刻里,经过领导给我们的信息,最大的感受算是这个地方人民的日子正在向小康迈进,这个地方的以后充满希翼。虽然如今并别富脚,但是在如此一具有能力有抱负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现小康不过时刻的咨询题。 走出村委会,我们走进村子先看到的算是刚才提到的水泥路,路旁的砖房还算整齐,我们就挑选从这个地方开始采访村民。 村民对我们很友好,我们在攀谈中提到想核实一下村委会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否属实,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给了我们如此的答复:全村几乎所有的经济来源算是农作物种植,品种有玉米和小麦。土地资源匮乏严峻,人均别脚4分地(4分地约为150平方米)。一年一收,但因村里的灌溉用井被村委会所有,灌溉成本高于农作物实际收益,35元/小时的价格令农民难以同意,因此农田生长只靠自然落水。如此一来每年打下来的粮食仅够自脚,基本没有富余的粮食作为商品粮出售来增加收入,处于自给自脚的状态。而村领导所说的矿石开采和加工厂到了群众这个地方则表示前几年这个地方的矿山和加工厂都差不多别属于本村,矿石开采被一具叫天龙集团的公司买走,加工厂也差不多卖给了外村。然后我们说到种田没有既然没有农业收入那日子如何办,一位老人说农闲时村里的轻壮都会出去打工,务工的地方普通也可不能太远,基本都在大石窝的石材加工厂里。农忙时回家的人也别多,如此一年下来,人均年收入4000元上下,和村领导给出的信息有一定差距。除此以外,村里的月饼厂以为经营别善差不多出售,对面的福利纸箱厂也早已倒闭,所谓的第三产业只只是是两三家条件破败的小商店。其他人还告诉我们,村里的这条水泥路是今年五·一修好的,刚过一具月,路面就浮现裂痕和掉渣现象,据说这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政府拨款建设的。而我们看到应该是水泥筑成的路面里却别合比例的混进大量沙子和石头。紧继续。村民看到一具骑自行车的男子从我们面前路过后立即督促我们赶快离开,这是村委会的人。无奈之下我们前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pdf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述要 与国际上发达的旅游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起步晚,总体水平低;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存在着底子薄、总体水平低的问题。概而言之,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发展势头快、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地区内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状况。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普遍滞后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是一种不对等状态。该地区拥有特别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些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极品,如九寨沟、黄龙、香格里拉、布达拉宫、石林、黄果树瀑布等。但是,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并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迄今为止,中国旅游产业“东强西弱”的传统格局依旧没有被打破。2013年,我国旅游收入达29475亿元,西南6省(区)的旅游收入为11780亿元,只占全国的39%。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升较快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许多地方的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粗放阶段,没能形成集约化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西南民族地区各地各级政府已认识到旅游业强大的联动性和比较优势,纷纷以政府为主导,健全了旅游管理机构,强化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旅游产业在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拓宽了筹资渠道,使得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前提。近年来,由于各省(区)政府旅游发展意识的增强和旅游投入力度的加大,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空前加快,尤其是旅游饭店、景区景点设施和区域旅游交通条件大为改观。西南民族地区许多优质旅游资源景区的“可进入性差”的状况一直是困扰其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困扰西南民族地区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境内的多条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竣工建成,多条线路开通了旅游直达列车、旅游包机、旅游客车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旅游产业出现了艮好的发展势头。 (四)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区内发展差异明显 就东、中、西部比较而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从个别省份的发展水平看,云南省和四川省可算得上我国的“旅游大省”甚至“旅游强省”,两省无论是在海外接待规模,还是在旅游创汇方面都大大高于中部地区的9省市,在全国居于前列。两省的创汇总和比区内4省(区)的创汇总和还要多,云南省2010年的旅游创汇就是西藏的11倍。在全国旅游创汇的排序表中,西南民族地区除了云南省进入前10位外,其他省份均位于10名以后,尤其是西藏、贵州都位于20名以外。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特点 由于受到发展历程、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结构的某些方面与我国其他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地域结构特点 1.旅游资源地势构造对产品可进入性的影响较大 因为西南民族地区处于高原向平原过渡地段,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起伏较大,横断峡谷和高山峻岭较多,这些既定事实影响了其在一定时段内、一定条件下的可进入性。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由此可见,西南民族地区在可进入性方面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基础条件的。如西南民族地区通往某些景区的道路常常因为气候、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道路桥梁坍塌等,阻碍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2.旅游资源区位优势较弱 在中国旅游业兴起的初期,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起步早,在全国旅游产业中所占比重高,而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区位、交通、经济、对外开放度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产业在全国中的比重小,与旅游资源在该区的分布比例差别较大。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需求拉动、丰富的旅游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供求特点 1.区域内同质旅游吸引物较多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区域内的某一范围内,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总体上说往往具有相似性。以四川省为例,省内具有较大共同性的特点之一是山高、水美,由此开发出了九寨沟这样的风景名胜区。跟随其后便出现了自称“小九寨”以吸引游客的其他旅游风景区,或没有打这个牌号,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景区。此类特点还会体现在不同地区民族及风俗相同的旅游区、地理风貌相同的旅游区,例如,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州中有很多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景区。 2.客源市场地域范围广 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古代、现代文明和宗教文化)、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使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