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发展研究

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发展研究
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发展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是什么) 1、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有一些专家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美国咨询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

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物联网产生背景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标志之一,然而,多年来,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难以打破,移动信息化是为之而努力的中间阶段,而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最终打通信息化的最后关口。实际上,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官方近期对传感网(物联网的另一称谓)的多次提议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加快。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作为物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的近距离通信技术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移动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红外、蓝牙、WIFI、RFID等近距离通信技术为不同行业实现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通信解决了大问题。其中,RFID技术在诸多行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篇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制成,取名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 1.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 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通用话、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始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伜步走向家庭。 篇二:计算机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ENIAC(埃尼克),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诞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逻辑器件的更替发展来描述计算机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简要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简要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全国各个领域普遍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与文化与国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人们呈现了新的世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呈现为更为丰富的特点,在为人们生产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更为有效的改变人们的生活。 1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特点 1.1 网络化特点 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就是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规模巨大、传递信息速度较快的大型网络,利用大力整合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形成丰富的优质资源在网络中以共享的形式存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各个大型公司、各级政府部门、家庭计算机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结合网络技术将其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传输。 1.2 多极化特点 社会中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行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航天航空、现代军事当中应用着一些大型与巨型计算机,人

们在需求计算机方面不再只讲求小型个人计算机,而呈现为要求同时呈现微型、小型、大型、巨型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已经表现为明显的多极化特点。 1.3 智能化特点 在第五代计算机中,计算机智能化就是利用提前编制一定的程序指令植入计算机当中,使计算机与人的思维、感觉产生一定的关系,从而可以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在当前生活当中,计算机智能化研究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如计算机机器人技术的出现。 1.4 多媒体化特点 在此方面的多媒体化就是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大众传播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同时拥有视频、图像、文本、图形、文字、声音等多种功能,将计算机技术中的丰富信息集成为一个整体,不受人机矛盾关系的影响,可以利用最为恰当的手段解决各种信息。 2 展望计算机的将来发展 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下面这些: 2.1 巨型计算机技术 此类计算机技术有着较快的运算速度和极大的存储空间,无以伦比的功能,一般情况下,这种计算机的容量可以达到几百兆以上,运算速度可以上升到百亿次每秒,可以普遍应用于航空航天、地质勘测、气象卫星、国际科技等各个领域当中,深入研究此方面技术可以保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2.2 神经网络计算机技术

关于“探索计算机发展历程”的研究报告

探索计算机发展历程 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成员:茂名市第一中学高一(16)班廖拾漫谢煜明 ㈠研究背景及目的 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和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而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都与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为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原因,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未来,2010年2月1日,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计算机的基本分类、雏形、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计算机发展各个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㈡研究过程及方法。 我们成立的研究小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查阅了《电脑爱好者》、《电脑报》、《电脑应用文摘》等文献资料及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计算机发展的相关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㈢研究成果 1.计算机的基本分类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巨型机:高速度、大容量 ②大型机: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小型机: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微型机: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专用机: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通用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数字机: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模拟机: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混合机: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 2.早期计算机 1642年,法国人布莱士?帕斯卡(1623-1662)发明了自动进位加法器,称为Pascalene。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Wilhemvon Leibniz(1646-1716)改进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计算乘法。后来,法国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发明了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器。这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3.现代计算机发展主要历程 1)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现代计算机的真正起源来自英国数学教授Charles Babbage。Babbage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中有许多错误,在剑桥学习时,他认为可以利用蒸汽机进行运算。起先他设计差分机用于计算导航表,后来,他发现差分机只是专门用途的机器,于是放弃了原来的研究,开始设计包含现代计算机基本组成部分的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 Babbage的蒸汽动力计算机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以今天的标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画出现代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个突破。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许多工程师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研究_孔彬

52?2013年7/8月号 总第102/103期? 显示技术是人机联系和信息展示的窗口,广泛应用于工业、娱乐、通讯、教育、交通、医疗、军事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显示产业也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性支 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2012年8月21日,科技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下简称“规划”),倡导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潮流。 1.概况 100余年来,世界显示技术日益呈现出技术融合化、种类多元化、应用综合化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图1): 一是传统的显示技术阶段,主要以物理光学显示为主,包括镜片投影显示。二是现代显像管显示技术阶段,以1897年发明CRT 技术为标志。三是现代平板显示技术阶段,开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现已形成了全球迅猛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四是当代新型显示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引发了全球显示产业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显示技术迅速取代CRT 等传统显示技术,出现了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和产品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图1所示。 目前,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 金阶段。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研究 孔彬 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推动下,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链中上游技术创新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下游整机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其中,我国激光显示技术保持与国际同步,3D 显示技术与国际同行差距较小,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产业发展迅速。液晶显示和等离子体显示等主流显示技术自主产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激光显示技术和产业均处于蓄势待发阶段,未来显 示储备技术场发射显示的发展势头也较明显, 多种显示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显示的集成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迎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期。 激光显示和3D 显示技术已经被人们熟知并处于大规模应用阶段,下文将重点介绍有机发光显示、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等三种新型显示技术。 2.有机发光显示 有机发光显示,又称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显示的发光原理和无机发光显示相似。当元件受到直流电(Direct Current ;DC)所衍生的顺向偏压时,外加之电压能量将驱动电子(Electron)与空穴(Hole)分别由阴极与阳极 注入元件,当两者在传导中相遇、结合,即形成所谓的电子-空穴复合(Electron-Hole Capture)。而当化学分子受到外来能量激发后,若电子自旋(Electron Spin)和基态电子成对,则为单 重态(Singlet),其所释放的光为所谓的荧光(Fluorescence);反之,若激发态电子和基态电子自旋不成对且平行,则称为三重态 (Triplet),其所释放的光为所谓的磷光(Phosphorescence)。OLED 的基本结构是由一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极相连,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包成如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 和技术创新推动下,我国新型显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链中上游技术创新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下游整机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 图1 显示技术发展总体历程

智能交通技术应用

什么是ITS?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ITS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水平,减少阻塞; 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 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交通运输的通行能力和机车车辆、飞机运输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ITS的开发领域? 居民出行与货物运输需求只能诱导系统 交通流优化与运输组织智能化方案生成系统 综合交通枢纽协调、疏导信息服务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为驾驶员提供轨道实时信息系统 车辆运营智能调度管理系统(VODS) 只能公共交通系统(IPTS) 货物运输智能型配载运输系统 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ITS技术? 信息论与信息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管理技术与网络 GPS和GIS技术 美国国家ITS的物理体系结构的四个子系统:出行者子系统、中心子系统、车辆子系统、道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使用的四种通信方式:广域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车辆与车辆间的通信、短程无线通信 中国ITS开发的重点?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ITS的近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纽带,逐步将ITS 联成网; ITS标准体系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为交通事故管理技术、机动车信息管理技术、驾驶员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关键技术为车市快速环路及干道交通的诱导和监视、停车诱导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关键技术为自动车辆识别技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收费系统安全技术; 只能控制和管理,关键技术为智能算法、交通事故自动识别和系统集成技术; 交通信息服务与车载路径导航系统,关键技术为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信息发布

计算机技术发展情况及创新方向的探讨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计算机技术发展情况及创新方向的探讨摘要: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也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当下, 计算机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有很快的发展速度, 这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本文是以高中生的视角, 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目前的发展情况, 以及未来创新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发展; 创新; 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 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说, 增加了他们得到知识的渠道,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但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仍需要不断完善, 加大研发的力度, 以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加以创新。 1 当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在, 计算机已经是人们必需的一项工具, 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笔者通过了解现有的计算机技术, 介绍了以下几种计算机技术。 1.1 现代微型处理器的使用 微型处理器的出现, 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即微型处理器可以缩小处理芯片的大小, 缩短了处理器上的波长掩膜的长度, 让连接晶体管的导线与硅片变得更小, 减少了芯片所占的面积。处理芯片会把紫外线作为光源, 向外曝光, 但如果芯片变得过小, 计算机的各项运行都会受到影响, 这是处理器大小进一步缩小的阻碍。有技术人员提出, 要想让处理器变得更小, 可以改变它的曝光光源。 1.2 电子科学技术 现在, 计算机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是因为处理器的处理效果已经达到最优, 集成度也无法再提高。而在计算机的硬件中加入高科技的电子元件, 虽然可以加快计算机的处理速度, 但效果并不理想, 很难达到智能化的要求。计算机微型化除了会缩小各元件的大小, 也要完善其他技术, 只有如此, 才能够优化计算机的整体操作, 让计算机有良好的性能[1]。 1.3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指, 把有价值的数据按照等长距离分成数段, 每一个小段都是数据段, 有一个控制信号, 被称为部首, 其作用是记录信息传输的终点与地址, 便于识别交换时的信号。这一技术的应用, 让计算机的网络协议更加完善, 有良好的适应性, 计算机主机会用较短的时间处理信息, 并及时把信号传递给其他网络传输通道。网络会以组为单位接收信息, 再通过交换机的处理储存在解锁的终端上, 最后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 2.1 以实际需求为前提, 进行创新 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 都是创新的结果, 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 可以在计算机原有传输速率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 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让计算机有良好的性能[2]。现在, 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研究重点不再是技术的提升, 而是技术的合理运用, 很多新计算机产品的出现, 给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 并促进了技术的推广, 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因为自身与外部因素的影响, 技术创新必然受到限制, 所以, 技术人员完成技术的创新时, 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 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对创新的干扰。 2.2 与企业建立合作, 共同发展

产业研究院运营模式选择方案

一、政府主导,基于科研院所筹建产业研究院 简要说明:由政府主导,在相关产业资源基础上,依托XZ的科研院所力量,发挥现有政府支持建立的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有效力量,整合资源,有机协作。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可采用课题制或项目负责制,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把产研院建设成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研协作、人才培养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 优点:政府主导,筹建迅速;可以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以及人才引进政策倾斜。 缺点:容易产生机制束缚;不利于整合产业力量,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产业发展潜力不明。 二、政府引导,基于产业资源筹建产业研究院 简要说明:有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将产业研究院定位于相关产业资源的战略合作联盟。由区域内多家较为领先的相关企业组建而成,其使命有二:一是为联盟内的成员企业提供研发资源,使其能够分享成果,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二是形成产业集聚,增加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量,同时增强企业之间的协作。 优点:研究院组织相对比较开放,有利于扩大影响;机制较为灵活;缺点:产业研究院各个子研究所之间关系相对松散,缺乏纽带,需要在筹建之初设计好运行规则并有专门人才协调组织。 三、政企合作,基于龙头企业筹建产业研究院 简要说明:通过政企合作,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政府与产业龙头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研究院,将研究院打造成集技术、资本、人才、管理、

环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的产业研究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依托龙头企业,研究院可以建立投融资体系,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如设立产业基金、设立创投公司、设立担保公司,以研究院作为主体,运作政府资源和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通过对相关研究项目的培育、参股等方式,形成研究院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优点:产权清晰;产学研结合紧密;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缺点:需要强大的政策支持;需要有长远的设计目标;短期效应不明显。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功能材料按使用性能分,可分为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敏(智能)材料。由于我们已把电子信息材料单独作为一类新材料领域,所以这里所指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除电子信息材料以外的主要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 85 %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 鉴于功能材料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 1989年美国200多位科学家撰写了《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报告,建议政府支持的6类材料中有5类属于功能材料。从1995年至2001年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特种功能材料和制品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2001年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技术预测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影响未来的100项重要课题,一半以上的课题为新材料或依赖于新材料发展的课题,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功能材料。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韩国的国家计划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智能交通技术运用 专业代码:600201 适用年级:2019级 所属二级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修(制)订时间:2019-5

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于三年全日制高职专业,由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与广州北斗星盛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普照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华龙智能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公交总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学院批准。 主要编制人: 车辆工程学院:尹万建教授 刘任庆教授 伍艮常教授 刘光明副教授 肖永忠副教授 肖炎根副教授 程泊静讲师 刘红业讲师 广州北斗星盛科技有限公司:秦方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湖南普照智能交通有限公司:蔡华文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审定: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黎修良副校长/教授 李治国院长/副教授 湖南华龙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杨一昕生产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株洲公交总公司:陈铁军人力资源总监/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培养目标 (4) 二、职业范围 (4) 三、培养规格 (4) 四、毕业要求 (6) 五、课程结构 (7) 六、教学进程 (7) 七、课程简介 (9) (一)公共基础课程 (9) (二)专业基础课程 (10) (三)专业核心课程 (12) (四)公共拓展课程 (13) (五)专业方向拓展课程 (14) (六)社会实习与综合实践 (15) 八、教学实施建议 (16) (一)基本教学环节 (16) (二)教学内容补充与更新 (17) 九、教学评价建议 (17) (一)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17) (二)对教师的评价 (17) (三)对学生的评价 (18) 十、实习实训环境 (18) (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18) (二)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19) 十一、师资配置 (19) (一)专业负责人 (19) (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19) 十二、教学管理 (2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虽然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研制成功,但是直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网络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昂贵而奢侈的技术。一直到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和计算机技术本身一样精彩纷呈,普及到人 脱离电话通讯线路交换模式的里程碑。美国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 于1969 年12月投入运行,被公认是最早的分组交换网。法国的分组交换网CYCLADES 开通于1973 年,同年,英国的NPL 也开通了英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到今天,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太网、帧中继、Internet 都是分组交换网络。 1.3 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以太网目前在全球的局域网技术中占有支配地位。以太网的研究起始与1970 年早期的夏威夷大学,目的是要解决多台计算机同时使用同一传输介质而相互之间不产生干扰的问题。夏威夷大学的研究结果奠定了以太网共享传输介质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享有盛名的

CSMA/CD 方法。以太网的CSMA/CD 方法是在一台计算机需要使用共享传输介质通讯时,先侦听该共享传输介质是否已经被占用。当共享传输介质空闲的时候,计算机就可以抢用该介质进行通讯。所以又称CSMA/CD 方法为总线争用方法。 1.4网络互连阶段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某些计算机系统用户希望使用其他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或者想与其他系统联合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 是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计算机网络。它是由院校、企业、政府的局域网自发地加入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超级网络,连接有数千万的计算机、 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革新,网络应用越来越广。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代互联网应用,很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研究资金,希望能抓住机遇,掌握未来的命运。中国也加强了网络方面的投入。中科院计算所为自己的网络起名为“织女星网络”(Vega Grid),目标是具有大规模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能力。与国内外其他网络研究项目相比,织女星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网络”。中国许多行业,如能源、交通、气象、水利、农林、教育、环保等对高性能计算网络即信息网络的需求非常巨大。预计在两三年内,就能看到更多的网络技术应用实例。

计算机科学教(学)案技术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国际上,目前在计算机学科(计算学科)教育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工作是IEEE-CS/ACM组织的Computing Curricula研究工作。Computing Curricula 1991曾经对我国计算机教育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现在正在制定的是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已改称Computing Curricula 2004)。 CC2001着重于: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扩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过去的课程报告试图将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和软件工程(SE)合并在一卷中。但21世纪的计算包含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因此,研究者决定将报告分为四个独立的卷出版,分别是:计算机科学卷(Computer Science—CS)、计算机工程卷(Computer Engineering—CE)、软件工程卷(Software Engineering—SE)、和信息系统卷(Information System—IS),最近又增加了一个信息技术卷(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有可能还会增加其他分卷。这说明: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必须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在CC2001的各个分卷中,除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内容外,都包含社会和职业生

企业研究院建设模式及

2015-2020年中国企业研究院建设模式及发展潜力研究报告 Special Statenent特别声明 本报告由华经视点独家撰写并出版发行,报告版权归华经视点所有。本报告是华经视点专家、分析师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华经视点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客服人员 (8610-56188812 56188813),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华经视点是中国拥有研究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咨询机构(欢迎客户上门考察),公司长期跟踪各大行业最新动态、资讯,并且每日发表独家观点。 目前华经视点业务范围主要覆盖市场研究报告、投资咨询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征信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IPO上市咨询等领域,同时也为个阶层人士提供论文、报告等指导服务,是一家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信息研究咨询服务机构。 Report Description报告描述 本研究报告由华经视点公司领衔撰写。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运行数据,行业供需,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分析,行业产业链进行分析,对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在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最深入的数据挖掘,从多个角度去评估企业市场地位,准确挖掘企业的成长性,为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对欲在行业从事资本运作的经济实体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报告还对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企业、投资部门、研究机构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依据。Report Directory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研究院建设状况综述 1.1 企业研究院的定义 1.1.1 企业研究院的定义 1.1.2 企业研究院的发展历程

安徽省新型平显示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安徽省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新兴的高新技术之一,其产业技术含量高、市场规模大、拉动效益显著。发展新型显示技术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与升级、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主要包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TFT-LC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有机发光电致显示技术(OLED)、场发射显示技术(FED)、激光显示技术(LPD)、电子纸显示技术(E-PAPER)和三维立体显示技术(3D)以及特种显示技术等。为了提升我省新型显示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我省新型显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安徽省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显示技术基本完成了从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器(PRT)向以TFT-LCD和PDP为主流技术的平板显示器的过渡。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球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TFT-LCD出货量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产业拉动效益显著。从全球技术分布区域看,日本是全球TFT-LCD产业的先行者,在上游关键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及TFT-LCD核心装备技术上仍位居全球领先地位。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涉足平板显示产业,在工艺和装备的二次开发上进行了大量投入,

十年左右的时间,产业规模就超过了日本,在核心技术方面已逐步形成优势。中国台湾九十年代后期涉足产业,以高密度的资金投入为特点,产能规模已在2006年超过韩国,位于世界第一。虽然在技术上仍落后于日本和韩国,但技术实力正在逐步提升。 我省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得到快速发展,以合肥京东方为龙头的我省新型平板产业正在迅速崛起。2008年国内首条TFT-LCD六代线落户合肥;芜湖长信科技公司ITO 透明导电玻璃及背光源玻璃年产量达到2000万片,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20%以上;蚌埠华光集团具备年产1100万片导电膜玻璃的生产能力;合肥彩虹蓝光公司大尺寸玻璃基板、乐凯彩膜、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蚌埠华益导电膜、淮南新光源材料和翰博高新材料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从玻璃基板、彩膜、驱动IC与背光模组、导电膜到显示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在特种新型显示器及LED等显示技术研发上,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产品优势。目前,我省新型显示产业下游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在技术和客户等方面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也存在核心技术缺乏,上游产业配套能力薄弱的问题,处于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14107782.html,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作者:谭明田杰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以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过程为例,论述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和依据,并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为原则进行了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正在进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导师制;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湘教通〔2015〕167号),其中,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放在首位的建设内容就是根据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院校专业建设规划,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即特色专业群建设,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 1 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 早在2006年,国内就有人提出了专业群的概念。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相近论”,即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另一种观点为“合力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二级类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从湖南省各个院校的专业群构建情况看,主要以第二种方式居多,笔者所在的院校采用了对接智慧交通,以符合“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四原则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构建了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 2 构建思路与依据 2.1 专业群构建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辈出的局面”。该纲要同时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二是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未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索

2017年第4期 信息与电脑 China 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 未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索 赵凤金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 要:在当今社会,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已成为了21世纪的一种象征。在现今社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被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快了融合,出现了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思维等。计算机开始围绕知识、信息、智能等主题多元发展。笔者在阐述计算机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关联分析未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探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深化发展,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计算机类型进行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7)04-045-03 Research on the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Zhao Fengj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today’ s society, the most influential disciplines of human life are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21st century. In today’ s societ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eople’ s lives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Driven by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computer culture and computer thinking and so on are emerged. The computer began to focus on knowledge,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opic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the law of computer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ture research problem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possible computer types. Key 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hotspot; development trend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对社会发展进步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经历了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思想上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将人们带入到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衍生出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技术、知识科学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其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1.1 发展规律 计算机大师将计算机科学定义成一种算法科学,这种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关注。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是描绘信息变化和算法演变过程的技术,涵盖理论、设计、分析、实现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总是围绕社会发展基本问题不断发展的,并出现了计算机学科。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呈现形态包括计算机操作、计算机问题设计、计算机理论研究等。 1.2 计算机发展趋势 1.2.1 高度化发展 计算机的高度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计算机芯片更新频率提升;第二,计算机整体性能提升,能够实现并行处理。计算机的并行处理是指计算机应用处理器不仅 作者简介:赵凤金(1981-),男,河北承德人,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 4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