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学复习 第六章 气压

大气探测学复习 第六章 气压
大气探测学复习 第六章 气压

气压

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常用的气压单位是百帕

常用测压方法

(1)液体气压表:利用一定长度的液柱重量直接与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

(2)空盒气压表和气压计:利用空盒的金属弹力和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

(3)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利用真空膜盒,当大气压力产生变化时,弹性膜片产生形变而引起其电容量的改变,通过测量电容量来测量气压。

(4)振筒式气压传感器:弹性金属圆筒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振动,当筒壁两边存在压力差时,其振动频率随压力差而变化,该传感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5)压阻式气压传感器:利用气压作用在敏感元件所覆盖的抽成真空的小盒上,通过小盒使电阻受到压缩或拉伸应力的作用,由压电效应知道电阻值随气压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来测量气压。

(6)沸点气压表:利用液体的沸点温度随气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测量气压。

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定槽式水银气压表的区别

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的主要特点是有测定水银柱高度的固定“零点”,故每次测定都需调整水银面的高低,使其符合固定零点的位置。才能读取水银柱高度。

定槽式水银气压表的最大特点是槽部没有调整水银面的装置,即没有固定零点。不需调整水银面,而采用了补偿标尺刻度的方法,以解决零点位置的变动,它要求内管截面与槽部截面成不变的比例关系。所以,定槽式的内管示度部分直径均匀。

水银气压表订正(本站气压订正)

读数须顺序经过仪器差、温度差、重力差三步订正。

水银气压表的仪器误差

⑴真空不良的影响产生的误差⑵毛细压缩误差⑶温度的不确定度产生的误差⑷水银蒸气压的影响产生的误差⑸标尺误差⑹由于安装条件不妥引起的误差⑺其它误差

当外界气压不变,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银柱和黄铜标尺均会发生胀缩。这种纯系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气压读数的改变值,称为水银气压表的温度差

金属空盒特性?为什么弹性空盒可以作为测压仪器的感应器?

(1)空盒弹性的温度效应(2)空盒的弹性后效

空盒气压表原理

空盒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都是用金属弹性膜盒作为感应元件的,利用这种空盒的弹力与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来测量气压。当大气压力发生变化时,空盒随之产生形变,把这种形变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就可以用来指示气压的变化。

空盒气压表的读数订正

温度订正刻度订正补充订正

海平面气压订正

本站气压只表示台站拔海高度上大气柱的压强。为了比较各地气压的高低,便于分析气压场,把各地的本站气压统一订正到海平面上,即进行海平面气压订正。

海平面气压订正值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台站拔海高度h、气柱的平均温度。

气压表可分为哪几个等级

A级:一级或二级标准气压表,能独立地测定气压值,准确度不低于±0.05hpa;B级:工作级标准气压表,用于日常的气压表对比工作,它的仪器误差通过与A级表对比后校准;C级:参考标准气压表,用来对移运式标准气压表和气象站气压表进行对比;S级:安装在气象站上的气压表;P级:质量好、准确度好的水银气压表,经过搬运仍然能保持原有的校准值;N 级:质量为一级的便携式精密空盒气压表;Q级:质量为一级的便携式精密数字气压表,可用作移运式标准;M级:质量好、准确度好的便携式微气压计

试述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振筒式气压传感器、压阻式气压传感器的测压原理。利用气压传感器测量气压有什么特点?

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的感应元件为真空膜盒。当大气压力产生变化时,使真空膜盒(包括金属膜盒和单晶硅膜盒)的弹性膜片产生形变而引起其电容量的改变,通过测量电容量来测量气压。振筒式气压传感器是利用弹性金属圆筒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振动,当筒壁两边存在压力差时,其振动频率随压力差而变化。因为筒的谐振频率与压力之间有唯一的关系,所以测出频率就可计算出气压。但是,在校准时确定的这种关系还会受到温度和气体密度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温度补偿和采用干空气。压阻式气压传感器是利用气压作用在敏感元件所覆盖的抽成真空的小盒上,通过小盒使电阻受到压缩或拉伸应力的作用,由压电效应知道电阻值的变化与气压的变化成正比,通过测量电阻值来测量气压

12.造成电测气压传感器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校准值漂移:校准值漂移是电测气压传感器的主要误差源之一。(2)温度的影响:电测气压传感器保持温度不变,就可以保持校准值不变。最好工作温度就在校准温度附近。如果气压传感器没有温度控制,就会有较大的误差产生。(3)电磁干扰的影响:气压传感器是一种灵敏的测量器件,因此它应该屏蔽并远离强电磁场,如变压器、计算机、雷达等设备。电磁干扰不会经常引起麻烦,但会引起噪声增加,使准确性降低。(4)运行方式的影响:如果校准时使用的操作方法与业务使用时的操作方法不同,也可能会引起气压传感器校准结果的明显变化。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习题整理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区分有哪几种方法?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一般分为直接测量和遥感测量 直接测量:探测器(感应)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直接测量包括现场测量和遥测两种方式。遥感探测:通过大气中传播的要素信息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分布。遥感测量课一份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是哪些?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性: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反映测量值与真实状况的差别,我们希望准确性要适当的高(即误差要小到慢速使用目的的要求)。代表性是指所测得的某一要素值,在所规定的精度范围内,不仅能够反映观测站该要素的局地情况,而且能够代表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该要素的平均情况。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指观测资料所能代表的空间范围是时间间隔。我们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要求,与分析和应用的各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两者均有关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由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的对流增强时依次发展形成的为低空积状云的四个阶段。当对流减弱,云内下沉气流占主导作用时,云体将逐渐瓦解消散,演变成其它的云。(1)淡积云;云的个体不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凸起,垂直发展不旺盛,云底较扁平,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分散在空中,晴天常见。浓积云:云的个体高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阴暗,垂直发展旺盛,垂直高度一般大于水平宽度,顶部呈圆弧形重叠凸起,很象花椰菜。秃积雨云:这种云是浓积云向鬃积雨云发展的过渡阶段。云顶已开始冻结,云顶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模糊,丝絮状结构还不太明显,云体其余部分仍具有浓积云特征。这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存在时间较短促。鬃积雨云:这种云是积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由秃积雨云发展而成。云顶白色,丝絮状结构明显,常呈马鬃状和铁砧状,底部阴暗,气流混乱 云的观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运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中一般不缺乏凝结核,因此,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应有水汽的过饱和 气象能见距离为10千米,问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为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是否能见?为什么? 不能。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视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所以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未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不能看见 浮尘与霾、霾与轻雾的区别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

大气辐射学课后标准答案.

大气辐射学课后答案.

————————————————————————————————作者:————————————————————————————————日期: 2

3 习题 1、由太阳常数λ,0S =1367 W/m 2,请计算:①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②全太阳表面的辐 射通量;③整个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占太阳发射辐射通量的份数。 ①辐射出射度(P66):辐射通量密度(W/m 2) 任意距离处太阳的总辐射通量不变: ()() 2200200 2 211 2 2 8 72 441.4961013676.96106.31610s s s s s r F d S d S F r m Wm m Wm ππ--Φ===??= ?≈? ② ()22 8722644 3.1415926 6.9610 6.316103.8410s s s r F m Wm W π-Φ==?????=? ③ ()2 62 2 2610 3.1415926 6.371013673.844510 4.5310e s m Wm r S W π--???= Φ?=? 答案:①6.3?107W/m 2;②3.7?1026W ;③4.5?10-10, 约占20亿分之一。 2、设大气上界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在近日点时(d 1=1.47?108km )为S 1,在远日点 时(d 2=1.52?108km )为S2,求其相对变化值 1 2 1S S S -是多大。 答案:6.5% 同1(1):

4 221122122 11 2 1222 2 4414141.471 1.5210.93530.0647 d S d S S S S S S d d ππππ=-=-=- =- ≈-= 3、有一圆形云体,直径为2km ,云体中心正在某地上空1km 处。如果能把云底表面视为7℃的黑体,且不考虑云下气层的削弱,求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174W/m 2 云体:余弦辐射体+立体角 根据: 202/4 cos cos sin 2 T F L d L d d L π π πθθθθ?π=Ω == ??? 又由绝对黑体有4T F T L σπ== 所以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为 ()4 482 2 1 5.66961072732 174T E Wm σ--= =???+= 4、设太阳表面为温度5800K 的黑体,地球大气上界表面为300K 的黑体,在日地平均距 离d 0=1.50×108km 时,求大气上界处波长λ=10μm 的太阳单色辐照度及地球的单色辐射出射度。 答案:0.286 Wm -2μm -1,31.2 Wm -2μm -1

《大气探测学》课后答案

《大气探测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件的灵敏度和惯性。 ②灵敏度。即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 ③惯性(滞后性)。即仪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具有两重性,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④分辨率。即最小环境改变量在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单位。 ⑤量程。即仪器对要素测量的最大范围。取决于所测要素的变化范围。 5.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第2章云的观测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大气辐射学课后答案

习题 1、由太阳常数S 0'=1367 W/m 2,请计算:①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②全太阳表面的辐 5 儿 射通量;③整个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占太阳发射辐射通量的份数。 ①辐射出射度(P66):辐射通量密度(W/m 2) 任意距离处太阳的总辐射通量不变: -r s F s = 4 - d 0 S dpS g _ 2- 2 1.496 1011 m 1367Wm 8 2 6.96 10 m :6.316 107Wm , 2 -4:r s F s =4 3.1415926 6.96 108m 2 6.316 107Wm , = 3.84 1026W 6 2 _2 二 r e 2S 0 3.1415926 6.37 10 m 1367Wm 26 :」s 3.8445 10 W 答案:①6.3x107W/m 2;②3.7X1026W ;③4.5汇10」°,约占20亿分之一。 2、设大气上界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在近日点时( d 1=1.47 108km )为3,在远日点 S 1 _ So 时(d 2=1.52 10 km )为S2,求其相对变化值 一 2 是多大。 答案:6.5% S 1 同 1( 1): 「s F s = 4.53 10 40

=1—邑 S S 1 ‘一4二 d; 4nd; 彳1.472 =1 _ 2 1.522 1 —0.9353 70647 3、有一圆形云体,直径为2km,云体中心正在某地上空1km处。如果能把云底表面视为7C 的黑体,且不考虑云下气层的削弱,求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174W/m2 云体:余弦辐射体+立体角 根据: 2 二 F T LCOSB」 1 2。. 0./4 Lcos)sin 0 0 _ ■ L _ 2 又由绝对黑体有F T4f L 所以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为 1 _8 4 = 3^5.6696x10 汉(7+273)二仃4Wm, 4、设太阳表面为温度5800K的黑体,地球大气上界表面为300K的黑体,在日地平均距离d0=1.50 >108km时,求大气上界处波长’=10」m的太阳单色辐照度及地球的单色辐射出射度。 答案:0.286 Wm?im=31.2 Wm<^m^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教案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教案

《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教学备课 一、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原理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材分析: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在教材中处于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第一节大气环境的第二大点,在这一节中属于重点部分。教材中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及其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3、学情分析:学生在这次课程之前学习过大气的垂直分层、不同分层大气的特点以及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对于这次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4、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5、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6、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农民会使用 人造烟幕的办法使蔬菜免受 冻害?思考,回答吸引学生兴 趣,导入新的 学习内容 进入新课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寻找解决 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知请学生回答问题: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 念;并分别进行进一步的阐 述。回答问题带动学生进入 本堂课的学习

第一节 大气环境 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 8、教学效果预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掌握了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 气逆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了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能够运用大气保温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9、PPT 课件: 大气的保温作用: 1、 大气辐射吸 (少) 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补偿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2) 、氩和(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 ,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 (12)升高(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大气辐射学课后答案

习题 1、由太阳常数λ,0S =1367 W/m 2,请计算:①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②全太阳表面的辐 射通量;③整个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占太阳发射辐射通量的份数。 ①辐射出射度(P66):辐射通量密度(W/m 2) 任意距离处太阳的总辐射通量不变: ()() 2200200 2 211 2 2 8 72 441.4961013676.96106.31610s s s s s r F d S d S F r m Wm m Wm ππ--Φ===??= ?≈? ② ()22 8722644 3.1415926 6.9610 6.316103.8410s s s r F m Wm W π-Φ==?????=? ③ ()2 62 2 2610 3.1415926 6.371013673.844510 4.5310e s m Wm r S W π--???= Φ?=? 答案:①6.3?107W/m 2;②3.7?1026W ;③4.5?10-10, 约占20亿分之一。 2、设大气上界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在近日点时(d 1=1.47?108km )为S 1,在远日点 时(d 2=1.52?108km )为S2,求其相对变化值 1 2 1S S S -是多大。 答案:6.5% 同1(1):

221122122 11 2 12222 4414141.471 1.5210.93530.0647 d S d S S S S S S d d ππππ=-=-=-=- ≈-= 3、有一圆形云体,直径为2km ,云体中心正在某地上空1km 处。如果能把云底表面视为7℃的黑体,且不考虑云下气层的削弱,求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174W/m 2 云体:余弦辐射体+立体角 根据: 20 2/4 cos cos sin 2 T F L d L d d L π π πθθθθ?π=Ω == ??? 又由绝对黑体有4T F T L σπ== 所以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为 ()4 482 2 1 5.66961072732 174T E Wm σ--= =???+= 4、设太阳表面为温度5800K 的黑体,地球大气上界表面为300K 的黑体,在日地平均距 离d 0=1.50×108km 时,求大气上界处波长λ=10μm 的太阳单色辐照度及地球的单色辐射出射度。 答案:0.286 Wm -2μm -1,31.2 Wm -2μm -1

3-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大气探测、 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和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 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 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利用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气科学基本业务、科学研究、理 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 能力。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大气探测和遥感技术和分析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大气科学 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主要课程:数字电子线路、大气物理学、天气学、电路分析基础、天气学分析、气象统计方法、现代大气探测学、气象观测仪器检定与维护、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模拟电子线路、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中尺度气象学、中尺度数值模拟与预报、大气激光探测、专业英语、电磁场理论、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与天线。 2)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概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天气学分析、现代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 3)特色课程: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多学科应用。

(无水印)题库-大气辐射学复习题

84. 晴朗天空呈蓝色的原因(多选)? 【答案】:AD A. 主要是分子散射 B. 主要是粗粒散射 C. 散射能力与波长四次方成正比 D. 散射能力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 85.地面辐射差额的定义是()。【答案】:D A.地面吸收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地面长波出射度之差; B.地面吸收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 C.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长波出射度之差; D.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 86.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答案】:C A.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B.物体在热辐射平衡条件下,吸收多少辐射,放出多少辐射; C.黑体的辐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与其它因素无关; D.黑体最大放射能力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 87.大气具有保温效应的原因是【答案】:C A.大气容易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大气容易发射短波辐射 C.大气对长波辐射吸收多,对短波辐射透明度高 D.大气中水汽含量多 88.下列哪一条不是晴空呈兰色的原因: A.到达人眼的可见光,既非波长太长的光,又非波长太短的光; B.到达人眼的光是不同波长的混合散射光; C.到达人眼的光是不同波长的混合折射光; D.人眼感觉敏锐的色光偏向于绿色【答案】:C 89.温度为T的灰体球,对长波辐射吸收率为Aλ,对短波辐射发射率为ελ,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λ=ελ<1 B.Aλ〈ελ<1 C.Aλ〉ελ>1 D.Aλ=ελ=1 【答案】:A 90.一年中南京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日总量最大的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答案】:B 91.关于长波辐射在大气中传输不同于太阳辐射的特征,下列哪一条不正确() A.不计散射削弱作用 B.可以不考虑大气本身发射的长波辐射 C.具有漫射性质 D.必须考虑大气本身发射的长波辐射【答案】:B 92.分子散射的特点是:() A.与波长无关,前向散射大;B.与波长成正比,后向散射大; C.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前向后向散射相同; D.与波长四次方成正比,前向后向散射相同。【答案】:C 93.一年中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 A.3月22日 B. 6月21日 C. 9月22日 D.12月22日【答案】:D 94.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可多选)() A.大气逆辐射B.太阳直接辐射C.地面有效辐射D.天空散射辐射【答案】:BD 9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影响因素有(可多选)() A.太阳常数B.太阳高度角C.大气透明系数D.天空散射辐射【答案】:BC 96.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可多选)() A.大气逆辐射B.太阳直接辐射C.地面有效辐射D.天空散射辐射【答案】:ABD 97.由于辐射的作用,多年平均来说,大气是净得到能量还是净失去能量() A.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净得到能量B.通过太阳直接辐射净得到能量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题及答案(2)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第一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引言 学科定义: 1、大气辐射学研究辐射能在地球-大气系统内传输和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属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大气辐射学是天气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和大气遥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 2、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及其演变的基本因素,可以说辐射过程与动力过程的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环境。 学习、研究的意义 辐射是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 数值天气预报中需要定量化考察大气辐射过程 辐射传输规律是大气遥感的理论基础 气候问题——辐射强迫 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大气气候变迁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热点,其原因也在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地球大气中的辐射过程所致。 大气辐射学主要研究内容: 一、地-气系统辐射传输的基本物理过程和规律,包括 1、太阳的辐射(97%E在0.3~3μm波段内,λ m=0.5μm附近); 2、地-气系统辐射(绝大部分E在4~80μm波段内,λ m=10μm附近); 3、不同地表状态云、气溶胶、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二、大气辐射学还要研究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 辐射传输方程:是描述辐射传播通过介质时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吸收、散射、发射等)而使辐射能按一定规律传输的方程,在地球大气条件下,求解非常复杂,只能在一些假定下求得解析解,因此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一直是大气辐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另外,对辐射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也是大气辐射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从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角度,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变迁问题的。 相关内容: 许多复杂的物理动力气候学问题中,涉及到海洋、极冰、陆地表面的辐射和热状况,大气中的云、气溶胶、二氧化碳等因子在辐射过程中对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和大气辐射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第一章用于大气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概念 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虽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以波动和粒子形式表现出的一种能量传送形式。 1.1.1电磁波及其特性 一、波: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有横波和纵波的形式之分。 二、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如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三、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四、电磁辐射: 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投射)称为电磁辐射。 五、电磁波的特性: 1、电磁波是横波 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相性: 波动性:表现在电磁辐射以波动方式在大气中传播,并发生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效应。也就是说电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9、基准(或一级标准):具有最高的计量学性质的标准器,无需参照其 他标准器。 10、二级标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对而认定的标准器。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第三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物理现象,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2.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3.目标物的最大能见度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在气象上通常采用的是消失距离。 4.影响目标物最大能见距离的因子有: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其中,大气透明程度是主要因子。 5.透射能见度仪是通过测量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系数来测量能见度的,它是最接近气象光学距离定义的测量方法。 6.光在大气中衰减是由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等的散射和吸收所引起的。 7.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a、校准误差;b、系统的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性;c、消光系数作为低通信号进行远距离输送时受到电磁场的干扰,最好是对此类信号进行数字化;d、来源于日出或日落的干扰和初始定向不良;e、大气污染沾污光学系统;f、距地大气状况导致不具代表性的消光系数或背离科什米得定律或使得得出的散射系统不同于相应的消光系数。

8.散射仪与透射仪相比,对污染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常被用作日常监测仪器,或用来对气象光学距离提供近似估计,目前较多的用语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透射仪仅用语一些对能见度测量要求较高的测站,如机场,或作为散射仪的检定标准。 第四章天气现象的观测 1.降水类型的自动识别,可采用光学、声波、电磁波(雷达)等多种探测技术,其中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降水类型识别技术研究得较为深入。 2.基于光学原理进行降水类型识别的技术,主要有光强衰减多要素判断法、降水粒子光强闪烁法和降水粒子下落速度法等。 3.漏斗云或龙卷的出现常可通过天气雷达来确定。现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识别中尺度气旋的十分有效的设备。 4.从风速的测量值的离散序列即可确定飑。若风速测量设备的输出值与风向传感器、温度或适度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则就有可能识别出线飑。 5.雷暴主要通过使用闪电计数器来监测。利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闪电次数,并与降水率或风俗联合应用,即可确定弱、中度和强雷暴。 第九章 1.蒸发式海洋和陆地水分进入大气的唯一途径,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2.由于地形和天气系统引起的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降水量测量值的代表性较差。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大气科学基础王伟明版课后答案 ——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答:0°-30°低纬:东北信风; 30°-60°中纬:盛行西风(西南风); 60°-90°高纬:极地东风(东北风) 2.地球的冷热极。 答:冷极:南极乔治峰,最低气温-90° 热极:索马里境内,最高温为63° 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 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洁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P20)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 答:变化:0°~90°最小:最大:正午 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答: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相反。每天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在海洋上,或大陆上的冬季,多属于这种情况。但是在大陆上的夏季,水汽压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出现在9~10时,另一个出现在21~22时。在

9~10时以后,对流发展旺盛,地面蒸发的水汽被上传给上层大气,使下层水汽减少;21~22时以后,对流虽然减弱,但温度已降低,蒸发也就减弱了。与这个最大值对应的是两个最小值,一个最小值发生在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发生在午后对流最强的时候。而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水汽压,还取决于温度。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所以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答: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达10℃。 7.我国东部的总体气候特征 答;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 8.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类型 答: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人、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10.在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气团是哪个 答:最广的:【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