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解读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解读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解读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共筑中国梦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将来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也逐渐提上了议事的日程,而且在近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

据有关统计至2013年末,我国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共有22329万人1,是世界儿童总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儿童所处地位特殊,长久以来我国从事儿童问题研究的阵容强大,研究范围广泛,而且成果累累。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特殊儿童是指孤儿、聋哑、智力低下和肢体残障等儿童,他们在生理或精神上存在不同的缺陷,但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独特的瑰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让特殊儿童和其他的正常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的成长。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中国残疾儿童为504.3万人,占总残障人口的 6.08%,城镇的残疾儿童占19.20%,农村则占到80.80%2。儿童是社会的弱者,这些数量庞大的特殊儿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更为脆弱的弱者,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照顾。2010年被称之为儿童福利元年,在这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并建立孤儿国家保障的制度旨在切实保障孤儿的权益,与此同时部分特殊儿童也被纳入低保、五保、优抚对象,这些说明国家对特殊儿童越来越重视。

但是,总体上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水平偏低,保障范围较小。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总体发展缓慢,这也影响到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而且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明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总数及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

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数量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社会福利院单位从2009年1611家增长到2012年1719家,三年间共增加108家。其中儿童福利机构从303家增长到463家,共增加160家。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总数仅为4.2万人,儿童福利机构的职工为1.1万人3。虽然每年我国儿童福

①国家统计局https://www.360docs.net/doc/bd16956919.html,/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②国家统计局https://www.360docs.net/doc/bd16956919.html,/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③国家统计局https://www.360docs.net/doc/bd16956919.html,/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

利机构都在增加,不过我国的残疾儿童却达到了504.3万,其中每年我国0~6岁的残疾儿童还在以19.9万人数增加。到了2012年末,大约仅有17.6万的特殊儿童生活在各种福利机构中。另外据央视《新闻1+1》在2013年1月10日播出节目《孤儿救助从弥补漏洞开始》的相关报道中指出,我国省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只有9家,地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相对较多,333家,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仅有64家。换个角度看,我国共有2853个县,其中只有64个县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也就是说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平均仅占有2%的比例。总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满足不了现实的社会需求。

其次,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与社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突出。

第一,服务人员与收养的特殊儿童比例差距大。根据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应为1:1.5。但是至2012年底,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仅孤儿人数达到10.9万人,而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数却只有4.2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为1.1万人,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大约是11:1。换句话说,现有的服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每人至少要负责照顾十一位特殊儿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也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有所下降。而且如果将后勤、科室人员等从这些服务人员中扣除,意味着直接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线员工如医生和护士、护理员和保育员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的不足直接阻碍其扩展和发展。

第二,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个儿童福利机构的1047名服务人员中,女性人数为773名,占总体比例的78.3%,另外直接护理儿童的454名护理人员中女性工作人员为443名,占总体比例的97.6%[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差距大,缺乏男性服务人员。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活动范围仅限院内,每天24小时接触的对象也只有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服务人员,所以这些工作人员在他们人格和性格塑造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服务人员与男性相比更细心、耐心、富有同情心,对照顾对象容易产生感情,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女性自身的性格也存在着片面性,不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容易导致性格缺陷;依赖性强不利于其形成独立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差。而男性工作者的稳定性、自制性和独立性要比女性强,也更为理性、果断,男性在特殊儿童的人格和性格塑造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工作人员性格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三,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现有的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水准偏低。现今在儿童福利领域的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初或更早参加工作的,80%以上的服务人员最高学历仅为高中学历,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社会背景,而且也很少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另外由于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招收新的工作人员时受到编制紧缺的限制造成新分配的儿童康复治疗、心理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服务人员较少,远不能满足现今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需要。然而,特殊儿童身体的成长和智力的发育以及人格的塑造都是在儿童福利机构进行的,并且这完全是个不可逆转和不可更改的过程,所以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各岗位的服务人员比例不当,内部分工缺乏专业性,导致一线员工少,后勤员工多;医生、护士少,护理员、保育员多。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开展特殊儿童康复和心理疏导活动中造成医生、护士不足。而且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专业人员职位的设置也比较单一,目前专业的职位仅有医生和护士,缺少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儿童社会工作者和理疗师等职位。专业人才是儿童福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成为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2.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面临诸多问题

家是任何一位儿童最好的福利,对于孩子来说亲情关怀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但是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孤儿或弃婴,对于他们来说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日夜照顾他们的服务人员就是他们的“父母”,儿童福利机构在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这些特殊儿童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的问题和压力不断凸显,这些问题和压力制约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

第一,经费不足是阻碍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的财政投入,但这部分经费不足以支付逐年递增的收养儿童数所需的费用、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器材的维护更新等日益增长的费用,儿童福利机构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各大城市的弃婴数量有增无减;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来自农村大量的弃婴也被带进城市,送往儿童福利机构。

总的来说,儿童福利机构的扩展速度远落后于弃婴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经费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加重儿童福利机构的负担也降低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显得更加紧张。虽然,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的发展,但是福利机构的各种设施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落后,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大多数都是特殊儿童,他们需要有专业人员照顾和特定的治疗康复器材。但是因为经费不足,儿童福利机构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员就业,也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新老化的康复器材、日常锻炼或智力开发的设备,这些都阻碍了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悖公平,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是民政部的附属机构,机构管理层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长久以来把儿童福利机构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经营,以集中供养为管理理念,把收养被遗弃的特殊儿童当作政治性任务执行,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管理人员传统的集中供养管理理念,缺乏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导致儿童福利机构整体工作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机构,也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使得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行方式单一。它采取的是单一的封闭式运行方式,缺乏灵活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注重统一的“养、治、教”方式,忽视特殊

儿童个体的特殊性,不利于其个人特殊潜能的发展;注重集体院内照料,忽视亲情及家庭伦理方面的人性化照料,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塑造。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范围仅限于福利院内,缺乏流动性,缺少与社会上正常同龄儿童交流,造成院内特殊儿童的情感世界存在很大的盲区。一般而言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是要等到16岁以后,才能独立走向社会[2]。单一的封闭运行方式使得院内的特殊儿童无法像有家的儿童可以在家人保护下最大程度接触到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相反他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往往错过了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这些可能导致他们长大离开福利机构后,因为生存能力较差、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脱轨。国有儿童福利机构因建立的时间比较早,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较偏远,导致其逐渐游离于主流社会。具体表现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政治性往往超过了服务性,导致儿童福利机构内部膨胀,缺乏动力机制,绩效制度落后,忽视以人为本根本的服务理念。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将机构中要处理的问题都当作内部事务处理,而不是向社会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科学决策。远离社会导致儿童福利机构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手段比较狭窄、片面,同时也使一些有志于帮助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因缺乏合法合理的渠道进入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导致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资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独立封闭运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方式最终导致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逐渐脱轨,使儿童福利机构无法借助外界力量和资源解决经费不足、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一、专业队伍紧缺等问题,这阻碍了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我国儿童的权利也是义务,对于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要重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因为儿童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如果错过儿童智力、语言能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之后的开发培养往往事倍功半。特殊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增强技能、扩展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完成社会化,让特殊儿童顺利回归主流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既体现教育本身的公平性,也体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普及特殊教育福利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特殊教育学校存在供需矛盾,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

首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突出,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据统计,2010年我国18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约有1289万,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肢体残疾儿童57.8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视力残疾儿童15.1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特殊教育每年招生6.5万人,在校生42.6万人。2011年,中国的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1.1%,还有27.9%处于失学状态。到了2012年,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853所,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还有9.1万4。这与国务院制定的特殊

④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2012年统计资料

儿童的入学率要达到80%的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我国至今还未建立针对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综合残疾等残疾儿童的幼儿园。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因缺乏基本的设施及教学办公用品而无法扩大招生范围。目前,学龄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有限的特殊教育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

另外,因为社会、家庭观念的落后,导致许多人忽视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家长主动放弃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认为特殊儿童即使接受教育后也达不到正常水平,而且特殊儿童的教育费用相对较高,使家境困难的家庭不得不放弃让孩子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的想法。这造成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却偏低说明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2.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阻碍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以海南省为例全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一共三所,2008年全省共有50个特殊教育班,648名学生,专任教师105人,生师比13.0:1,但如果按照全省所有特教学生计算,生师比为28.3:1,缺特教教师390人(按生师比6:1测算)[3]。而且82%的师资集中在海南省省特殊教育学校,剩下的18%分散在其他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说明我国现有的特教教师缺口较大。另外,据统计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专科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3%,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数的比例为64%[4]。因此,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较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全国只有四所,每年的毕业生都在五十人以下;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也只有两所,每年毕业仅为三十人左右;数量最多的应该是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共有34所,但它所培训的人数也不到四百人。而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就业体制的制约使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机构就业十分的困难,这也导致一大批的专业人员流失。

3.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和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经费不足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对特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刚刚起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已经实现现代化或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再以上面提到的海南省为例,全省共三所特殊学校,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西部市县相对落后地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大,教育成本较高,特殊教育资源有限。导致80%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儿童,因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接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所以解决这部分特殊儿童教育经费问题主要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然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拨款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地经费普遍不足,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且,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尚未形成,现有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

1.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

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途径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使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但目前,我国指导残疾儿童保障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法律层级较低,以“条例”、“通知”居多,威慑性低、执行力弱,实施效果不理想[5]。比如我国现存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及行政规章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以上相关法律和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特殊儿童,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很难从法律上制裁侵害特殊儿童权益的行为。而且我国至今还尚未出台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政策,也未出台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政策[6]。由于缺失相关法律,歧视特殊儿童、虐待特殊儿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流浪儿童、弃婴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已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有关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涉及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执行到位也是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卑心理和排斥情绪较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相对较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意识不到,甚至会错误认为本该如此。特殊儿童天生处于弱势,自我保护意识几乎为零。

其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树立保护特殊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相反对特殊儿童及特殊儿童家庭存在歧视和偏见,把他们当成社会负担,抱以淡漠的态度,甚至虐待特殊儿童。另外,农村的特殊儿童家庭的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及时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相应的权益保障。而且我国80%的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大多数的残疾人家庭存在贫困风险。因此,大多数农村家庭只能满足特殊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从原来的家庭分离出来减轻其经济负担,让家庭成员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特殊儿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再次,一些当地的政府官员把照顾和保护特殊儿童的责任错误理解为是社会的责任,从而推脱自身责任,对现有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法律和规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也不重视具体操作的细节和规范,忽视配套措施的建立健全。

三、开创中国特色式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对策措施

(一)学习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1.创新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模式

单一的传统集体式照料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发达国家在特殊儿童领域的经验和我国的不断实践探索,认为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这两种模式有利于解决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许多问题,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利于促进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照顾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将特殊儿童从封闭的院舍转移到正常化和开放性的社区环境中供养保护,同时儿童福利机构也对附近的社区开放。这让特殊儿童最大程度上可以保持与家庭、同龄普通儿童及社区的密切联系,让院内的特殊儿童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和不同类型的人,有利于其向社会化、个性化过程发展。社区照顾与社区的家庭合作,可以很好地综合利用社区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双方资源,一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不仅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器材康复资源和共享专业服务人员,还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儿童福利机构提供足够的场地,社区中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机构中特殊儿童的情感空白,塑造完整的人格。

家庭寄养是指儿童福利机构将特殊儿童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养育,为特殊儿童配置合适的家庭,达到最佳的效果。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大福利,家庭寄养不仅能让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而且能够有效分流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养压力为被遗弃的特殊儿童与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应该加大对寄养家庭的对象补助,不仅提供资金补助还要对寄养家庭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察,以保证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的家庭寄养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有了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广德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具体的内容或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以寄养儿童为中心。家庭寄养模式一方面为解决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提供有效地途径,另一方面,也增加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照顾。家庭寄养有利于特殊儿童体验亲情的温暖,能够很好的提高特殊儿童的照料质量,有利于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家庭寄养为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2.增加或整合儿童福利机构,缓解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特殊儿童基数大,每年增加的弃婴数超过儿童福利机构的承载能力,导致散落在社会上的特殊儿童频频发生悲剧,如贵州毕节5个流浪儿童的死亡事件、兰考弃儿等。缓解供需矛盾首先要增设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散落于社会的特殊儿童。要解决儿童福利机构的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改变儿童福利机构单一的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市场化,儿童福利机构在竞争环境下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整合利用原有的福利机构中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等,提高工作效率和容纳能力,使其在不扩张的情况下扩大收养人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儿

童社会福利事业,培育和发展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分散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压力,缓解供需矛盾。

3.加强培训专业人员

要解决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这个问题,首先在各高等学校要增设社会工作、特殊儿童心理学、医疗人员等专业,培育相关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各儿童福利机构,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现有工作人员在职培训或继续学习,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努力创立专业化队伍。再次,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增强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协助专业人员照顾特殊儿童。最后,改革儿童福利机构的用人机制,学习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积极拓展用人渠道吸收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

4.积极筹集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拓展资金来源。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儿童福利机构的拨款,建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倡导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特别要引导大企业积极投身特殊儿童的公益事业。最后,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不仅要开源而且要注意节流,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意识,节约各方面的成本,高效利用有限资金。

(二)加快社会资源整合,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发展

1.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

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设新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学校规模,多渠道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招生对象,特别是针对家庭贫困的特殊儿童给予减免学费、发放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学校还应加大舆论宣传改善其家长及社会对特殊儿童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其次,在无法大规模增设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以骨干学校为基础,推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模式,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不足问题。

2.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师资质量

要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需要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始。首先,在我国各省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更多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任教师,从而向特殊教育学校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师资质量。其次,组织现有师资定期到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参加专业技能及辅助技能的短期培训,增强其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鼓励社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培训机构,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岗前培训,为特殊教育领域积极培养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人才。最后,通过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待遇水平和地位,从而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整合多方资源

要推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而解决特殊儿童教育经费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合作,通过扩大筹资渠道整合多方资源等手段。首先,政府应强化自身对特殊教育的主导性责任,逐渐增加其财政投入,并成立专项教育经费,用于资助特教教师培训,购买专用设备,改善办学环境等,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其次,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各界捐资和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公益彩票,扩大特殊教育经费总量。最后,应科学合理利用特殊教育经费,降低成本,整合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加快立法进程

1.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的立法进程

要促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首先的立法先行。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已有的相关法律规章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尽快制定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权益,尤其是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要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支出法制化、规范化、明细化,明确规定政府在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义务和责任。从立法层面彻底解决和改善我国的弃婴问题,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提供一道坚实的屏障。

2.改善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传统观念

首次,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特殊儿童的有关情况,提高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认识,消除社会的歧视,转变传统观念,为特殊儿童及家庭营造公平、和谐的生活氛围,让特殊儿童在充满关怀和爱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社区可以通过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一起组织社会公众与特殊儿童或特殊儿童家庭面对面交流活动,组织大家走进儿童福利机构亲身感受特殊儿童真实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这群特殊的孩子们,激发大家的同情心,消除传统观念上对特殊儿童的误解,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些特殊儿童。同时可以建立定期的固定沟通渠道以便社会大众随时与特殊儿童进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

最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特殊儿童的家庭,设立专项的补助资金和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定期免费的培训以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训练。另外要提高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把保障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当成应尽的义务,促进专门性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立法制定及落实。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关键,完善的监督机制有

利于确保制定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规章顺利实施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社会福利。有利于营造特殊儿童福利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使特殊儿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人民大众的监督作用,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监督网络。

综上所述,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矛盾、自身面临的经费不足和专业队伍紧缺等诸多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滞后、专门性立法空白等都阻碍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政府及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了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下,不断通过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建立健全专业队伍,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等的制订及实施,未来对我国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有了更高、更具体的发展要求。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最新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钱志亮 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兴奋之余不免心情沉重现状不容乐观,同志仍需努力!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止750万: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综述

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综述 摘要:笔者在阅读了两篇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后,认为现在在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方面需要改善五件事情:增加更多基金、课题项目研究;增加各种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多重评估模式;增加实践性研究 正文 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1997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文献只有33篇。其中实践性的研究有5篇,综述性的研究的有6篇,介绍性的文献有6篇,其他理论性的文献研究有13篇。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关于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内容缺乏实质性、针对性。 增加实践性研究 从已经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来分析,其中理论性的研究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实践性的研究的比例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 增加多重评估模式 从已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设计单一平谷模式或方法研究的文献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一,而涉及研究多重或综合评估模式的文献只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 增加各种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 从已经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的文献共有15篇;而涉及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研究的文献仅有4篇。从量上来看,特殊需要儿童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他们的诊断评估模式的研究则偏少。若从评估模式的含义来分析,它应同时包含评估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篇规范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模式的研究文献,换句话说,这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增加更多基金、课题项目研究 从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其中“十五”课题及各类基金赞助研究成果仅有7篇,仅占总数的21.2%;而学者们自发研究却有26篇,占总数的78.8%。这一数据说明:在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中,个体自发研究相对较多,而各类课题或基金立项研究偏少;同时也说明,政府或一些学者还没有认识到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评估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7 影响我国特殊儿童公平教育诊断评估的因素分析及对策2008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目的及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了解,并结合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以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对策方法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既体现了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体现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提到“我国0-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387万人,占全国残疾人口的4.66%;其中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75.04%。”近年来,我国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机制不健全,特殊儿童数量庞大,特殊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着问题。我国现有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语言听力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65.9万。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儿童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学校数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大多数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方式有三种形式: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教班和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现在,大多数特殊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 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 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 53%, 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 7% 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 义务教育法, 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作了规定, 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 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 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 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 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特殊病例儿童的个案分析

特殊儿童个案记录 爱说谎的张文祺 案例: 在蹦蹦床上,孩子们都高兴得玩着,张文祺在李娜的旁边爬滑梯,下来的时候,正好脚踩在李娜的手上,李娜大叫了一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都看到了张文祺的举动,眼神示意了他一下,可张文祺依然没有将脚拿开,反而看着老师又把脚踩在了李娜身上……老师迅速拉开了张文祺……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踩李娜的时候,他却说“没踩”。 分析: 张文祺是七岁的孩子,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回答问题时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如何判断这个时期内幼儿的说谎行为呢?应从幼儿说谎动机入手,幼儿说谎分为有意和无意,孩子想用谎言安抚自己,拒绝正视现实,逃避惩罚。这种说谎使这个时期幼儿平衡内心的一种活法,对现实的歪曲,是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作为教育者,应极大重视幼儿人格的培养,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措施: 1 采用成语故事,儿歌,游戏等教育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 2 养些动植物,让幼儿学会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幼儿同情心。 3 如果幼儿是无意中说了慌,应注意教育的方法。 怎样对待起哄的张文祺 案例: 今天吃饭前,我照例请小朋友围在我周围,听老师讲故事。只听传来一声尖叫声,我寻着声音望过去,只见张文祺在发出怪叫,我提醒他不要发出声音,认真听老师讲故事。过了一会,又有小朋友发出了大声的说话声,还是张文祺,我生气了,把他请到我边上,讲完故事,我问小朋友们,为什么老师会把张文祺拉上来?小朋友们说是他不遵守纪律,太吵了。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老师要不要罚他呢?怎么罚?”这时,班上的小朋友对他遭到老师的批评感到异常兴奋,“罚他站在那里!”“不许吃饭!”“不许睡觉!”……由于几个小朋友的带领,全班小朋友几乎都在起哄,“帮”老师想罚他的办法。看着孩子们幸灾乐祸的样子,我呆了。分析: 幼儿在5—6岁时道德规范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水平,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耐心地指导。不断地强化,使幼儿的社会道德始终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对策: 1.提醒幼儿换位思考。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创意版】.doc

中二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精品.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自闭症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种,过去就有,但统计的发病率越 来越高。对自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 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和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产生的迟到是障碍的症 候群,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语言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的可 懂性差。 一、个案资料 本班有一名叫小王的男孩,7岁,患有自闭症。刚来校时,整天呆坐在位置上,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他 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 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他到活动场地,他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来吧?要吃。做了。”等 二、调查与分析 小王的自闭症是天生就有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王的语言发 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小王 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 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 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例如:嘴经 常地发出怪声;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手中总爱玩弄一些物品,如铅笔、 橡皮、笔袋等。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 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 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且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不去厕所,有时大小便 解在裤子上。针对他的这些行为,我决定在他身上实施训练,以帮助它缓解一 些较严重的症状,并努力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特殊儿童教育

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 2肢体障碍占该儿童是指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3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智力障碍儿童按其智力受限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 4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落后)正常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3岁以前)的儿童身上,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们成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儿童的教育。早期干预的主要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美国斯金纳创立的郑重理论的基础是操演性的条件反射 5情绪行为异常是指儿童长期存在的,能影响自己发展或他人的情绪行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状态 6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发展,而是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故称其超常儿童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阶段 1)启蒙阶段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2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几种明显趋势 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2)一体化融合教育趋向3)整合教育的趋向 3早期干预的途径1)家庭干预2)托幼机构干预3)社区干预 4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主要指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三类 5盲人心理状况表现孤独感自卑感内疚感和怨恨感依赖感和发覆无常性片面性和猜疑性 6儿童听力障碍带来语言的差异主要有发音异常构音异常语音发音异常 7病弱儿童的心理特征 大部分病弱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期患有疾病,体力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果,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8随班就读的优点:1)智力落后儿童回归教育主流,不被另眼看待2)适合边远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居住分散,智力落后儿童也不集中,无法开办随班就读,就可以给每个智力轻度或中度落后的儿童上学读书的机会 9早期干预的行为领域有哪几个方面 1)大运动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比如坐站走跑爬行等 2)精细动作指手和手指的动作 3)语言指属于形体语言的面部表情发音懂话说话写字作文等书面语言等 4)认知能力(或适应性行为)即感知,摆弄物体,手眼协调,使用简单工具解决简单问题等对物体的反应能力 5)个人——社会行为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10游戏治疗的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佛洛伊德 2)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罗杰斯 3)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4)格式塔游戏治疗皮杰斯 11行为矫正运用的原则1)防止滥用误用2)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应只注意到不良行为的消失还应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3)遵循道德准则 12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正强化惩罚负强化消退间歇强化塑造渐隐链锁厌恶治疗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模仿疗法 13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的需要,

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镇安县三岔小学叶鑫[ 基本情况] 我班有名学生叫康先林,他是个特别调皮、贪玩的学生。作业总是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拖拖拉拉、偷工减料。在学校上课或者是读书总要监督他他才做,自觉性极差。可是有一天我一直监督着他学习我发现那节课所上的语文知识他还是好多都懂得。读词语呀,课文意思呀他都知道。孩子这么聪明为什么就是不能自主的学习呢?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康先林的爸爸妈妈忙于生计,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所以不能很好的约束管教孩子,孩子养成了懒惰、贪玩、依赖的个性。 [ 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再加上隔代教育父母或爷爷奶奶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依赖长辈的督促完成作业、任性贪玩、以至于畏难、依赖、自我约束能力差等。 [ 解决方法] 1、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自己以后的前途带来弊端,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

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帮助孩子走出畏缩的困境。教师帮孩子把欠缺的知识补起来,并定时查看学生的听课学习情况。逐渐将成绩赶上来。基础知识扎实了,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而把攻克难题作为一种乐趣了! [ 信息反馈] 经过我、家长和孩子一段时间的努力,康先林的学习习惯还是有所进步上课积极发言,作业按时完成。他已经懂得应该通过自己的亮点赢得别人的赏识。我希望他能一直加油努力向前。 二0一六年一月六日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013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学前骨干教师培训 笔记整理(一)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上午 培训地点:苏州市新东吴珍珠大酒店会议厅 主讲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谈秀菁 题目: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内容: 一、特殊儿童早起教育的意义 当代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个体的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如果得到科学、适宜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大陆有残疾人约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0-5岁的学前残疾儿童有141万。 ?中国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每年新增加26万新生缺陷儿。 ?尽可能及早诊断与鉴定出儿童的第一性缺陷,并采取医学的、心理的、教育的手段对儿童可能发生的任何第二性缺陷进行预防、矫正和补偿,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残疾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干预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 ?据英国的研究表明:经过早期良好的教育训练,“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占儿童总数的25%,到小学一年级时这一数字降低为5%;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的学生有困难迹象的儿童在幼儿园时占学生总数的40%,到小学一年级末时降为9%。” 二、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对2.7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资助700 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3000名聋儿免费佩戴助听器。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报告

2013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学前骨干教师培训 笔记整理(一)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上午 培训地点:市新东吴珍珠大酒店会议厅 主讲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谈秀菁 题目: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容: 一、特殊儿童早起教育的意义 当代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个体的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如果得到科学、适宜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大陆有残疾人约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0-5岁的学前残疾儿童有141万。 ?中国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每年新增加26万新生缺陷儿。 ?尽可能及早诊断与鉴定出儿童的第一性缺陷,并采取医学的、心理的、教育的手段对儿童可能发生的任何第二性缺陷进行预防、矫正和补偿,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残疾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干预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 ?据英国的研究表明:经过早期良好的教育训练,“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占儿童总数的25%,到小学一年级时这一数字降低为5%;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的学生有困难迹象的儿童在幼儿园时占学生总数的40%,到小学一年级末时降为9%。” 二、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对2.7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资助700 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3000名聋儿免费佩戴助听器。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这个特殊群体,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 【关键词】亲情式关爱教育,心理操练,各种形式的活动,挫折教育 特殊儿童大多有被嫌弃的痛苦经历,这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因此,这些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人格问题,如胆怯、自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封闭、攻击性行为等。我们学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1、亲情式的抚育方式; 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这些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相对来说他们更缺失亲情的耐心呵护,致使他们大多数有人格障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活在虎山学校的孩子健康发展,我们学校实行定向“妈妈”服务,让孩子能感觉拥有自己的亲人,所以我们老师实行分组,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责任到人,开展帮教服务。每组的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对象总是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辅导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品行,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在宁乡虎山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像家长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24小时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照顾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这些儿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 2、让孩子在艺术中逐渐完善人格,有意识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操练”。 就当今社会来看,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而特殊学校的这些孩子心理多多少少存在些问题。孤僻和自卑就是他们心理的典型特征。所以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练来促进其健康。老师要勇于做学生行为和思想上的引导者,这些儿童,由于残疾或智障等原因,思想迷茫而消沉,找不到目标与方向,经常有人独自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生活适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烙鸡蛋面饼、做蛋糕、烤冷面等;手工课、绘画课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2.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 特殊教育期刊 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根据中国残疾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国情,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3.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中国大陆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最早见于八十年代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聋儿语言训练康复中心,到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1800多个,"八五"期间已对5.8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九五"期间国家拟对6万名聋儿进行训练、新建200个语训部、在30个省市聋儿康复中心开展聋儿早期干预工作。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容乐观,大陆目前为 文艺演出 止仍没有一所视力残疾儿童幼儿园,附设在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一个每年招收3-5人盲童学前班是大陆地区仅有的盲童早期教育机构,这就意味着1998年大陆的约6.6万0-6岁视力残疾幼儿教育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据了解,北京市就只有一所专门招收智力残疾儿童的幼儿

特殊教育:特色儿童需要特色教育

特殊教育:特色儿童需要特色教育 【个案】 明明的妈妈医科大学毕业,是一位内科医生;爸爸也是大学毕业,在税务局工作。明明出生后,妈妈休了长假,还请了一个蛮有文化的 保姆,专心致志地联手对孩子实行精心抚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 不敢怠慢,有空就给他放音乐,讲故事,读古诗……;而爸爸呢,每 天回家的乐趣就是把儿子抱在怀里,看看他又学会了什么。 这么优越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有什么问题呢?您或许会奇怪了。不过,在爸爸妈妈眼中,明明还真有点小“问题”,至少,他跟 一般的孩子不一样。 明明小时候家里书桌上有一本精美的台历。台历的每一页上面都 画有山水画,写着一首古诗。那时候明明还不会说话呢,就很喜欢看 这些画,总是抱着挂历翻看。妈妈见他如此感兴趣,就读上面的诗给 他听。一天,妈妈惊奇地发现,妈妈读哪首诗,明明竟然能准确地翻 到那首诗所在的那一页。过了几个月,明明会说话了,常常一边自己 玩着,一边咿咿呀呀的。开始妈妈爸爸没在意,后来妈妈终于听明白了,他竟然学着大人的语气背古诗呢! 3岁时,明明把古诗派了“用场”。明明爱哭,有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爸爸不喜欢他哭闹,有次严厉地批评他:“男孩子还 哭鼻子,真没羞!”明明听了,竟然回了一句:“丈夫非无泪!” 再大一点,他更加振振有辞了。平时有不高兴的时候,他会皱着 小眉头,好似自言自语地说:“嗨!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有时,他会莫名其妙地玩着玩着说出:“大漠沙如血……千山鸟飞绝。”妈妈有事要和他说话,他不想听的时候,就会用两个手指头把自己的 耳朵堵得严严的,紧紧闭上眼睛,嘴里不停地、大声地嚷嚷着“8+1=9、8+1=9……”搞得妈妈哭笑不得。

如何对待班级中的特殊儿童

如何对待班级中的特殊儿童 正文 如何对待班级中的特殊儿童 一、特殊家庭儿童的特殊性 所谓特殊家庭儿童就是指那些家庭比较残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造成有一定行为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有其特殊性,工作中,我发现特殊儿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父母双双在外地打工,留下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的。这种情况的比例最多,教育管理相对容易一些,毕竟父母常打电话问候孩子的情况,爷爷奶奶在管理上也比较容易。 2、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另一方在家中照顾孩子和老人。 3、父母离异,留下爷爷奶奶监护孩子。爷爷奶奶为儿女的家庭本已操碎了心,现在又要承担孙子的教育责任,更显得力不从心。 4、父母离异后,监护孩子的一方把孩子托管在亲戚家中。这类孩子在教育上最困难。 面对这些有着复杂家庭环境的留守儿童,教育孩子的责任基本上推到了学校身上。作为为全民服务的学校如果不承担起全面呵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孩子的将来必将为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便成了培养这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主力军。 因为有了这些特殊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如下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思想上出现问题,教师单枪匹马的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收效甚微。请家长,父母全在外地;爷爷奶奶根本无法和老师孩子沟通。 困惑二:学生长期不完成作业,在不能打、思想上无法激励孩子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越走越远。 困惑三:学生厌学情绪重,反正父母管不着我,老师也管不了我,爷爷奶奶娇惯着我,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网络游戏的干扰,进一步挫伤了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困惑四:花钱大方,哥们义气重,把父母辛苦在外挣钱不当一回事,认为父母挣钱就该自己花。 二、针对特殊儿童采取的特殊对策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加强特殊儿童的教育管理呢?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用爱心,耐心、细心、包容心来疏导,使他们健康成长。 对品德不良的儿童教育转化非常困难,有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班级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首先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难,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有作用,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其次,在班级工作中,我觉得跟这种类型的学生做教育转化工作,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的谈话,如果在办公室,有许多的老师,学生站着,老师坐着,这种场合、方

特殊需要儿童及其随班就读安置模式

特殊需要儿童及其随班就读安置模式 一、认识特殊需要儿童 特殊需要儿童的涵义 如果一个儿童具有学习困难,而该困难需给予特殊教育条件才能克服的,则该儿童就具有特殊教育需要。而“学习困难”是指具备下列三项之一的学生: (1)相比同龄的大多数儿童来说有明显更大的困难; (2)具有某种障碍,妨碍或干扰其像地方学区学校中其他同龄儿童一样使用教育资源; (3)5岁以下符合条件(1),或者5岁以上符合条件(2),或者那些如果不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就会如此的学生。 1、听觉障碍儿童 听力障碍,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视力障碍 视力残疾标准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在低视力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属于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属于二级低视力.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如果视野<5度或<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够以上标准就属于视力残疾人。. 3、肢体障碍 因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4、智力障碍 第一次抽样调查的智力残疾概念:智力显著低于平均智力水平,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发病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这个定义需要注意一下方面: 第一,IQ在70分以下(韦克斯勒量表) 第二,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第三,发病在18周岁以前显著低于:低于两个标准差。 第二次智力残疾调查标准 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障儿童的特征:智障兒的認知世界;智障兒的行為世界;智障兒的語言世界;智障兒的感情世界。)5、情绪行为障碍儿童( Emotionally Disordered and SocialBehaviorally Children)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通常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与一般同龄儿童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的儿童,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影响教育、明显而持续的特点: (1)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身体的原因加以解释; (2)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关系; (3)对正常环境缺乏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4)心境弥漫性不愉快或抑郁; (5)容易出现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的生理症状或恐惧反应。 (情绪行为障碍的特征:情障兒的認知世界;情障兒的感情世界。) 多动症(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注意力难集中 2.活动量过多 3.控制冲动力差 4.心智及协调发展失衡

大二班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完整)-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计划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

2010 年10月 小飞是我班的淘气 鬼,也是全园闻名的皮大 王”手脚一刻不闲,屁股坐 不住小椅子。上课时,爱做 小动作,一会儿碰碰积木, 一会儿又惹惹小朋友;活动 时,更是横冲直撞,蛮无约 束。一天之内,告他状的小 朋友接连不断:老师,他打 我” 老师,他抢我玩具”老 师,他推我” ??…只要有 他在,教室便不得安宁。这 一天吃点心时小飞又管不住 自己,用喝剩的牛奶将别的 小朋友洒得满头满脸。被洒 的小朋友委屈得大声哭泣, 他却瞧着自己的杰作”直乐 得大笑。我又气大恼,真想 狠狠训他一顿,然而理智迫 使我按捺住心中怒火,耐心 地说服教育:牛奶是营养 品,是工人叔叔,阿姨饲养 奶牛挤出牛奶,经过辛辛苦 苦劳动才得到的,能浪费 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友 爱……”他默默地低下 头,看似有所触动,我也暗 喜这一次终于收到成效…… 我认为小飞表现岀来的 许多仃为特征可能与成 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 已习惯于成为人们注意 的焦点,一旦别人注意 他,他就会感觉被忽视, 就会作出一些过激反应 (包括侵犯行为)以 引人注意。所以,我常 常"故意"不去关注他的 举动,逐渐使他也"忽视 "自己。如果就此采取一 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 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小 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 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 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 处。 看到孩子这段时 间的表现,我认 为他的攻击性行 为主要是自我控 制能力不强而表 现出来的无意识 的失控行为。针 对他的这一特 点,我认为如果 过分关注他,只 会扩大他的问题 和缺点。因此, 在他出现无意识 失控行为时,我 会设法加以阻 止,但决不斥责 他,也不实施压 服教育,以免因 自己的主观臆断 而伤害他。然后, 再找适当的机 会,了解他的行 为动机,耐心地 告诉他同伴间的 相处之道,暗示 他努力改正缺 点。当他稍有进 步时,我便马上 大张旗鼓地予以 表扬、鼓励,让 他逐步感受到老 师对他的爱和信 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