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解译

实验七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解译
实验七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解译

土地利用/覆盖(LUCC)变化遥感解译

1、资料的准备

2、遥感影像的处理

3、遥感影像的解译(初步解译)

(1)解译的指标体系

解译的指标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5个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行了三级划分,即进一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

分类系统及含义为:

①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

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11、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2、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②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

21、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22、灌木林地:指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23、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

24、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③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

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31、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

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32、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33、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④水域: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41、河渠: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渠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42、湖泊: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43、水库、坑塘: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44、冰川和永久积雪地: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覆盖的土地。

45、海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46、滩地: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⑤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

等用地。

51、城镇用地:指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县镇以上的建成区用地。

52、农村居民点用地: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

53、工交建设用地:指独立于各级居民点以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码头及特殊用地。

⑥未利用土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61、沙地: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

62、戈壁:指地表以碎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63、盐碱地: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64、沼泽地: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长期潮湿、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65、裸土地: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66、裸岩石砾地: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

其它: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耕地的三级编码为:1山地;2丘陵;3平原;4大于25度的坡地(如“113”为平

原水田)

遥感卫星影像特征对比表

4、野外核查

(1)野外核查的目标

野外核查的目标有三个:①根据各省市自然分异、人类活动的特征以及信息提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修正判读过程中出现的误判,检验本次遥感判读的正确率,并对判读数据进行室内修正;②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物类型,建立遥感影像野外标志数据库;③结合生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收集能反映区域生态功能、生态问题的野外相片、录相资料,为生态环境分析、多媒体制作提供素材。

(2)核查路线选择原则

①根据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异、全面反应调查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分异以及不同人类活动强度类型的原则。

②根据遥感调查采用的数据源的时相特征、技术人员判读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反馈等选择地面复核的路线。

③可行性原则,由于野外验证受经费、人力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遥感解析数据野外验证应综合考虑经济、人力条件,设计一条合理、现实的方案,保证验证工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④充分考虑现有数据基础的原则,部分省市在过去已完成大量的有关野外生态信息的采集工作,可作为野外复核重要的资料。

(3)核查点位记录信息

根据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的要求和野外实际工作的特点,野外核查记录表应具有指标明确、填写和汇总容易、易于计算机处理等特点。记录表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调查表、土地退化状况调查表、植被覆盖变化调查表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表。各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包括:测点编号、量测时间、日期、所在行政区、经度、纬度、海拔、地貌类型、全景景观类型描述、野外定点类型、图上判读类型、判读正误和野外相片编号等。

(4)核查内容

①选择典型地物进行判读正误校验。要求:a、根据遥感调查选

择的数据源、判读精度的要求,选择的典型地物至少要求在120米×120米以上的野外地物,即影像上为4×4个象元(最小判读单元);

b、要求按每5-10公里选择1个点进行,选择的地物类型较为齐全,避免对同一种地物重复选择,以保证抽样调查的可靠性;

c、记录核查地物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根据4(3));

d、拍摄地物的景观相片,要求至少拍摄全景和本地物特征各一张、拍摄时将相机设置成在数码图像显示拍摄时间和日期;

②地类边界准确性核查。要求:a、针对野外地物变化明显的地区选点,通过目标记录定位坐标和定位所在点各方位的地物类型,室内通过对影像、专题判读内容进行边界准确性评价;b、边界选择要求全省在100个左右。

(5)野外作业规范

①GPS定位,每到达一个测点,要求用GPS接收机跟踪到的卫星不少于4颗,且信号较强时才进行定位和数据采集,并将每个测点的经纬度准确记录下来。

②野外核查内容逐项判别,根据既定的野外判别标准,结合专业人员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现场判别周围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地貌类型、全景景观类型、全景景观特征、野外定点类型等具体核查内容。将野外观察到测点的各属性填入野外调查表格,并在内业时录入生成Excel电子表格。

③数码照片以及DV实地拍摄,每个测点都至少拍摄全景和典型地物相片各一张,且在相片和录像上能显示拍摄时间和日期,并对其进行编号,以方便在景观数据库中检索和使用。

5、细小地物扣除和面积统计

由于本次生态遥感监测数据的精度为30×30m,判读的最小面状斑块4×4个象元,线性斑块2×6个象元,因此,还存在着大量的未解译要素,如农田中大量存在的小于判读标准的灌溉水渠、道路、林地,林地中的道路等等,这些小的细小斑块影响着最终面积的准确率,因此,在进行面积统计时,需要将这些细小地物扣除并累加到相应的类型上。

5、详细解译

6、遥感解译制图

遥感影像判读野外核查结果样图

M341022*********t M341022*********p

遥感技术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论文

遥感技术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叙述利用航空影像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即利用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所具有的特点,借助于数字影像与实际地物的相似性关系,建立影像解译标志,然后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判读识别。 关键词: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土地调查;解译标志 中图分类号: t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aviation image of rural land use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rvey, it is using digital is projective like figure (do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id of digital image with the actual features the simila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establish imagery interpretation signs, and then to the land utilization for interpretation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numbers are projective like; land survey; interpreting marks 0 引言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传感器技术、微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应用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航空航天技术上的发展,从美国得探测器登陆火星行动到我国“资源三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得

遥感地学解译

一、遥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遥感地质学主要是指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根据和利用地质体的电磁波谱特征,借助先进的遥感科学技术。从各种载着地物电磁辐射特征的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以达到宏观,准确,快速的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目的,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二、遥感图像地学信息解译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学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解读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其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的方法。其解译的主要内容如下: 1、遥感地质岩性解译 通过已知相关资料中的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判断地表的岩石产出特点和物性。主要包括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解译标志有以下:色调、亮度、形态。 主要的解译方法: 1)利用增强变换处理提取岩性信息 2)采用增强处理方法提取色调信息,可以扩大不同岩性的灰度差别,突出目标信息和改善图像效果,提高解译标志的判别能力。常用的遥感图像增强方法有反差扩展、去相关拉伸、彩色融合、运算增强、变换增强等 3)利用纹理信息提取岩性信息 4)每个岩性单元的灰度值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是运用纹理进行岩性分类的基础。常用的纹理信息提取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法、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等。通常将纹理图像作为新的波段参与岩性分类,许多学者的研究表

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遥感解译精度的研究

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遥感解译精度的研究 与分析 陈玲,贾琇明,肖华 太原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系,太原(030024) E-mail:nxmuyu@https://www.360docs.net/doc/bd16971969.html, 摘 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土地管理,需要我们保证土地数据库实时处于最新状态。为了及时掌握我国土地利用情况,在2004年开始实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本论文阐述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遥感解译的多种方法,包括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并以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为例,对各种解译方法的精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然后经过外业核查,对人机解译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其精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人机交互解译精度能达到96%以上。在现阶段,人机交互解译是一种精度最高,最方便的解译方法。因此,本次调查最终选用人机交互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解译。 关键字: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遥感解译;解译精度 1.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治国之策。要加强土地管理,需要我们保证土地数据库实时处于最新状态。 我国在1984年到1996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彻底查清了当时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土地资源家底,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历时十多年,很多土地利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为了及时掌握我国土地利用情况,在2004年开始实施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2.研究区概况 大同市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39°21′~39°53′,东经113°32′~113°58′,辖区面积1963.65km2,辖6镇22乡,315个行政村,548个自然村。大同市浑源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特点为“南山北坡中盆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6.5°C,年平均降水量为424.6mm,集中在6—9月间,地下水资源丰富,天然补给量1.364亿方。浑源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胜,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旅游览胜地,也是连接大同云冈石窟与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旅游热线。全县土壤以山地草甸土、栗钙土、草甸土、盐土四大类土为主。山区盛产黄芪,畅销国际市场,被誉为全国黄芪之乡。全县总面积为29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林地56万亩。 3.县级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的解译 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又称图像判译、判读、识别等,是指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土地调查的要求, 运用图像解译标志(色调、纹影、形状等),结合土地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逻辑推理对影像特征进行研究,判别地物类型、圈定地物界线的过程遥[1]。遥感图像解译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一种是人机交互解译。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模板】

《遥感地质学及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遥感地质及地质信息系统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tructural Geology 二、课程编号:××××× 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 四、使用教材:朱亮璞,遥感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04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 选修 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Visual Basic程序语言、AutoCAD、数据库。 九、教学目标: 遥感地质学是研究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地质信息系统是让同学学习信息系统尤其是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学习并掌握地质遥感的基本理论和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的识别和分析,并通过地质信息系统的学习拓宽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道路交通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地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十、课程要求: 结合PPT多媒体课件和必要的教学和实习软硬件配备等工具,了解利用各种遥感资料所反映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特征和影像特征来辨别、分析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让学生通过地质信息系统尤其空间信息系统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学会利用这类工具帮助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 十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要点: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的物理基础与遥感技术的类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遥感地质 学,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发展。 ?重点难点:遥感技术概念和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信息系统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为熟悉,要求预习与复习,部分讲授,结合研讨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二章遥感图像类型、特征及处理(4学时)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1]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分析 卜晓翠1, 王志新1, 刘春霞2 (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遥感数字制图的应用领域较广,其中数字分类专题制图是遥感制图的重要领域。 利用2002年烟台SPOT5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并进行了专题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分析;数据库 THE THEMATIC ANALYSIS OF CURRENT LAND USE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BU Xiao-cui, WANG Zhi-xin, LIU Chun-xia (1.College of Geolog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of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2.School of Geomatics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the remote sensing map-making is quite wide, of which digital category thematic map-mak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pply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on the thematic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FuShan district of Yantai city , using remote sensing SPOT5 image materials of Yantai in 2002,meanwhile, it produces the thematic map of the area. Keywords: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database. 1 引言 为了准确地估算土地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农业生产水平和潜力,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众所周知,土地利用是一个变化较快自然因素,因此,利用周期性较快、现势性强的遥感图像开展土地利用制图具有许多优点:遥感资料的综合性因素有利于土地利用与类型的分析和划分;土地覆盖要素在图像都有明显的表征,选用最佳时相的图像可提取更多的地物类型,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制图精度;利用遥感资料能缩短野外土地利用调查研究和室内分析成图的周期,减少费用,尤其对难以考察地区的土地调查与制图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以ERDAS MAGINE8.5 与ARCVIEW GIS3.2为软件平台进行了图像处理,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矢量化,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通过分析揭示了烟台市福山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位于北纬36゜15'8〞~38゜24'0〞、东经119゜32'7〞~121゜55'8〞,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约1.37KM2,属暖温带半 湿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全市地形为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谷宽坡缓,中部高、南北低,中部山区一般在300-800M,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6.6%,山区周围及延伸部分是海拔100-300M的丘陵区,面积约占39.7%;南北两侧是山前平原和海滨平原,面积约占20.8%。 本研究使用烟台市2002年7月分辨率为5米的SPOT5遥感影像图并选取福山区作为研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测手段.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

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二)遥感平台(分类) 指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航空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的遥感图像.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

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

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 摘要: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也得到了应用。对于具体应用方式做了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 一、引言 遥感定义。从广义来讲,就是指遥远的感知,非接触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从狭义来讲,指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传感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遥感技术指从高空到地面各种对地球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总称。它由遥感平台、探测传感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应用系统等组成,周期性地提供监测对象数据和动态情报。 主要的遥感软件 ENVI——美国Research System INC公司开发,1995年引入,适普代理,目前最高版本ENVI 3.7。 ERDAS Imagine——美国ERDASLLC公司开发。2003年6月在全球40多个遥感软件评比中,11个应用功能中的9个获得第一。蓝赛特阿波罗等都代理,目前最高版本ERDASImagine 8.6。 PCI Geomatica——加拿大PCI公司开发。加拿大阿波罗等都代理,目前最高版本PCI Geomatica 8.2。 IRSA—国家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CASM ImageInfo—中国测科院&四维公司。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应用 1982年至1993年6月,全国采用大比例尺图件(包括航片和地形图),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这项工作历时10余年,耗资数十亿元,投入专业人员达50多万人次,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业。我国对土地遥感工作极其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动态监测。朱总理明确指出:要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手段,24小时监测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通报情况,确保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应用步骤 资料准备

遥感航片地质构造与产状解译

遥感地质学实习报告 ——航片Hgx-185构造与产状解译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5月

一、解译目的 遥感解译的过程就是从遥感图像中获得最基本的信息(获取各种地学遥感信息),根据地质工作的要求,学会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识别出典型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体,掌握地质像的物性特点以及从色调、波谱特征、影纹等方面,并从这些方面测算出关于地质体的相关数量指标。而我们通过此次的遥感解译作业,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并用以实践,为将来自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解译原则 (1)由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 (2)从区域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 (3)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 (4)联系实际,边解译边勾绘 三、解译方法及步骤 1.解译方法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1)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2)对比法 对未知区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地质现象,通过已知区图像特征与解译标志的对比进行解译。如图像上解译的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往往是通过已知含矿区矿化蚀变异常标志来进行对比圈定。 (3)邻比法 当图像解译标志不明显,地质细节模糊,解译困难时,可与相邻图像进行比较,将邻区的解译标志或地质细节延伸、引入,从而对困难区作出解译。如多组断裂交汇区或断裂带交切关系的解译时,采用邻比法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4)综合判断法 当目标在图像上难以直接显现时,可采取对控制地区目标物有因果关系的生成条件、控制条件的解译分析,预测目标物存在的可能性。综合判断法除对图像上目标物的环境作综合分析判断外,也可收集地质、物探、化探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与印证。这种方法常用在遥感矿产解译之上。由于受图像分辨率限制,一般图像上难以直接判读出矿体(层)的存在,因此常采用对区域成矿、控矿条件的综合判断解译,来实现找矿、控矿、容矿和矿化信息的提取。 2.解译步骤 (1)由易到难 这里的“难、易”主要指遥感影像的可解译程度和地质的复杂程度。解译时先从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出露齐全,遥感影像上地质信息丰富、清晰的地区开始;然后再推进到解译难度较大的地区。推进时,可采

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是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目的是通过本次综合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大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 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图像图像清晰、色彩饱和、地貌地物标志明显、地质内容丰富。二.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象目视解译方法常用方法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本人在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象目视判读直接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实习整个过程的方法步骤如下:1.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材料; 2. 遥感影像整体判读; 3. 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 4. 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色调、色斑、纹理等)特征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 5. 识别并建立各类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 6.应用Coreldraw9软件绘制目视解译成果并对解译图进行整饰加工7. 编写简明扼要的实习报告。三.解译标志1.水系

(河流、湖泊)地物识别标志:水系主要分布于负地形即沟谷和地势低洼地区根据水系遥感影像的色彩和形状来识别水系遥感影象色彩为蓝色线状分布的为河流影象上为面状分布(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为湖泊。 2.岩石类型的识别标志: (1)沉积岩的识别:在遥感影象西北和东部区域色彩呈条带状展布(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具成层性)色调居中,为黄褐色根据资料知个旧地区发育有个旧组灰岩故可将黄褐色区域解译为个旧组灰岩。遥感影象图的北东角为负地形色彩斑杂色调低据此可知岩石类型反射率较低岩石疏松所以判别为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 (2)岩浆岩的识别标志:色调最深为红褐色与周围岩石的色调截然不同近圆形分布为环形构造中部地区解译为岩浆岩。 (3)哀牢山变质岩的识别标志:在影象图的西南角色调深与岩浆岩的色调相似但是该区的岩块被分割成棱角明显的块状地面比较破碎。沿着这些区域的裂隙发育的水系交汇、弯处不太自然成之字形。 3、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断层在遥感影象上表现为线性影象。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即线性的色调与两侧的岩层色调明显的不同;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 地貌标志:一连串负地形呈线状排列;水系标志:河谷异常平直。据上述标志可解译断层构造如图1分布。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材料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1. 实习目的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习主要是为增强学生对己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目的有: 1.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 2.掌握遥感影像图的纠正、镶嵌和标准分幅影像图的制作及影像判读; 3.掌握利用航片或卫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 4.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的内容和外业工作方法; 5.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变更调查后期内业工作内容与方法; 6.掌握利用MAPGIS软件建立实习区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完成面积 统计和制作专题图; 7.完成调查实习区内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的 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2.前期准备和室内预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我们的调查实习按照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速度,使调查的成果符合生产,科研的要求,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与实地保持一致性,就必须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和土地调查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任何一项工作的前奏,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根据我们实习的要求,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设备准备、经费准备、其他生活用品准备等。 2.1.1组织准备 实习是专业教学必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将课堂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同学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实习的内容和土地调查的特点,特做如下安排: 1.老师安排 每班配2—3位专业老师或研究生和已经作过这项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学生野外调查的技术要求、进度安排、质量把关、以及学生思想、生活等一切事宜。 2.学生安排 为了能尽快掌握调查的技术方法,使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将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体安排是:每三—四人一个小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身体状况是分组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即将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相互搭配、尽量使每个组的情况基本相同。 3.总负责

遥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遥感地质调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明确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遥感地质调查项目及地质调查项目中所包含的遥感地质项目。 3 职责 3.1 地质项目承担单位的遥感地质调查项目组负责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3.2 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 4 遥感工作程序和要求 4.1 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遥感工作程序和要求。 4.1.1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根据工作区和目标任务,充分收集工作区自然地理、气候资料、环境资料及与遥感调查任务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资料,了解工作区研究程度和存在的主要区域地质、环境地质问题,选择遥感数据类型,确定图像处理方案。 4.1.2 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根据预定方案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完成与工作比例尺相适应的遥感影像图。 4.1.3 遥感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建立影像岩石单位及构造解译标志,并完成遥感解译草图。 4.1.4 地面调查人员根据遥感解译的结果,制定地面验证路线。通过实测

遥感地质剖面,验证解译标志。 4.1.5 遥感解译人员根据实测剖面资料对遥感解译标志进行修证,并对遥感影像进行详细解译,填制遥感图像解译登记卡,编制遥感地质解译图,完成遥感解译工作总结。 4.1.6 项目负责人组织进行地面验证工作,对重要地质现象和解译盲区应作详细记录,并完成野外验证工作总结报告。 4.1.7 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遥感地质解译报告,项目组会同计算机操作人员制作遥感地质影像图,并编写遥感地质影像图说明书。 4.1.8 院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验收。 4.2 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工作中的遥感应用程序。 4.2.1 项目负责人会同项目组人员研究确定区域成矿环境、成矿类型和关键控矿因素,形成矿床地质数据文件。 4.2.2 项目负责人应与计算机操作人员选择遥感数据类型,确定图像处理方案,以获取空间域矿化异常增强图像。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根据预定方案进行图像处理,并完成与工作比例尺相适应的遥感影像图。 4.2.3 遥感地质人员根据最新成矿理论对典型矿床进行解析,研究成矿、控矿要素所反映的影像特征,以及成矿岩系的反射率特征,形成区域成矿特征信息的影像识别模式和信息提取模型等数据文件和图像图形资料。 4.2.4 遥感地质解译人员对主要控矿、成矿因素及成矿岩系等信息进行提取。 4.2.5 项目组综合研究人员对已形成的矿床地质、遥感地质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区域物、化探资料,进行区域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

遥感实习Landsat影像数据下载导入目视解译与分析

LT5——landsat5号卫星;130——条带号;42——行编号;20011320——获取日期;BKT——接站代码;00——产品级别; 1.打开ENVI软件,选择ENVI 5.0 Classic。 2.把下载影像的1、2、3、4、5、6、7波段进行加载,以多波段组合方式将原始的GeoTIFF格式的LandsatTM/ETM+数据转换为ENVI标准格式。 步骤: 选择basic tool> layer stacking,弹出Layer Stacking Parameters对话框,点击Import File按钮,将出现Layer Stacking Input File对话框。点击open加载1~7波段文件。

单击Reorder将1~7波段按顺序排列,上下拖动即可,选择影像输出路径后点OK。

3、利用ENVI的显示窗口(Display)打开影像,分别选取 4、3、2和3、2、1波段组合进行假彩色和真彩色合成 步骤: 在可用波段列表(Available Band List)中,使用鼠标左键点击对话框中所列的文件名,选中要打开的影像。选择RGB Color彩色影像显示:用鼠标左键分别依次点击(4、3、2)要进行假彩色合成的波段组合,点load RGB。重新选择3、2、1波段组合,打开第二幅真彩色影像(已打开一幅影像,则点击New Display),打开一个新窗口。点击Load RGB,将第二幅影像加载到一个显示窗口中。对比真假彩色影像上地物的差别。(左:假彩色;右:真彩色) 在小窗口点击tools>link>link displays>OK连接两个窗口。在显示窗口中观察不同波段组合的影像中地物的色调变化。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指导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指导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的实施步骤 1、组织培训 遥感图像解译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解译人员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程序与步骤,才能更好地完成解译任务。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例,首先须对学生进行有关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分类及分类系统、遥感图像处理和图像解译、数字化与数据处理以及外业调绘要求和调查表的填写等培训,使其明确解译任务,并熟练地掌握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和更新调查的每个步骤的要求,为组织落实实习的各项工作环节打好基础。 2、工作准备 ⑴数据准备 搜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图像。不同的遥感图像可满足不同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的要求。从宏观角度出发,使用TM数据进行的耕地调查,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家级要求。而在主要农业区进行耕地调查时,最好使用SPOT遥感图像。对于重要的经济地区,有特殊要求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全色小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和TM多光谱数据或者高分辨率全色波段图像和次低多光谱图像相融合的方式,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收集近期各种类型卫星遥感图像、详查原始像片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新增建设用地报批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调查和潜力调查资料、“城中村”调查资料以及各类文字统计资料等。对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几何纠正与配准,制作正射图像图。 ⑵技术路线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常用的方法有图像-图像对比解译、矢量底图-图像对比解译、图像叠加分析法、多时相直接分类法等。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各地特点进行选择,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精确解译,达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3、初步解译与样区的野外考察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到实习的区域进行野外考察,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4、室内解译 初步解译与样区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内解译的基础。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后,就可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泛指从遥远处感知,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是指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者发射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技术为人类观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提供了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手段,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地学研究、地质工程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学期所学《遥感地质学》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地质解译标志的建立以及遥感地质图像的判读等等。 1.概述 遥感地质学是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研究目的是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有人说遥感资料是别人赠送给地质学者的礼物,人们可利用地表各种特征信息--影像特征与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直接关系和内在的相关关系进行地质研究,还可用外推法、对比法等逻辑推理方法,与物探资料结合的方法推测地球深部情况,通过地质分析及与地、物、化等多源地学信息综合分析,进行成矿预测,扩大矿产远景区段。遥感地质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遥感地质,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传感器拍摄物体的不同波段图像,再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判读。由侧重点的不同,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如可见光波段的图象,对于分析判读具有明显特征的地质体、植被情况、地形差异等可取得很好效果;而红外摄像和热幅射计测量,对于找

遥感地质解译

遥感解译习题 1.遥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遥感地质学指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根据和利用地质体的电磁波谱特征,借助先进的遥感科学技术。从各种载着地物电磁辐射特征的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以达到宏观、准确、快速的研究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目的,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和目的: 对象: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目的: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2.遥感图像地学信息解译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学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解读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其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的方法。 其解译的主要内容如下: 遥感地质岩性解译 通过已知相关资料中的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判断地表的岩石产出特点和物性。主要包括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解译标志有以下:色调、亮度、形态。 主要的解译方法 : 1.利用增强变换处理提取岩性信息 采用增强处理方法提取色调信息,可以扩大不同岩性的灰度差别,突出目标信息和改善图像效果,提高解译标志的判别能力。常用的遥感图像增强方法有反差扩展、去相关拉伸、彩色融合、运算增强、变换增强等 2.利用纹理信息提取岩性信息 每个岩性单元的灰度值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是运用纹理进行岩性分类的基础。 常用的纹理信息提取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法、小波变换和傅立叶变换等。通常将纹理图像作为新的波段参与岩性分类,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纹理信息参与分类对岩性识别和分类精度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3.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提取岩性信息 多源数据融合是遥感信息提取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精度及时相遥感数据之间的融合,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如DEM数据、坡度图像、地球化学数据、地球物探数据等)的融合,融合后的数据包含了多种数据的信息,有利于显示不同岩性的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以秦皇岛为例 摘要: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过波段选择、色彩合成、拼接裁剪、遥感图像增强和人机交互解译等步骤,将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类,绘制出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关键字:遥感;土地利用;秦皇岛;土地分类 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且资源的数量是相对有限的,土地的利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因此如何合理的配置现有的土地资源,使其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遥感技术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实时观测、重访周期短等特点,在土地利用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2]。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1研究区域自然经济概况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处于北纬39o24'-40o37',东经118o34'-119o51'。东邻辽宁、西接唐山、北靠燕山、南临渤海。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83km,西距首都北京280km,距天津220km。现辖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3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四县,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 随着秦皇岛市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开发的力度,引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和无序利用,导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恶化,产生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威胁生存安全的生态问题。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嘉应学院地科院 《遥感导论》课程 实验报告 班级:1603 学号:161080142 姓名:郑秋彦 指导教师:朱长柏 成绩:

******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影像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影像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 3. 解译判读各土地覆盖类型在图像上的影像特征 4. 了解和认识影像对地物的表现 5. 掌握GIS软件的数字化功能、基本统计功能、空间分析功能。 二、实验数据和软件 1、实验数据:栅格数据(aaa1.tif、嘉应学院.jpg)、地图文档(无标题.mxd) 2、软件:ArcGis10.2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1、打开并显示图像 1)打开arcgis的arcmap点击文件,新建地图文档文档 (2)点击工具栏的【窗口】,选择【目录】,在目录连接到数据所在文件加,添加

3)再将aaa1.tif图拉进空白窗口,(如果内容列表出现红色感叹号,点击感叹号,选择放置aaa1.tif栅格数据路径,点击添加) 得到下图:

2、创建面要素 1)在目录连接到的文件夹上右键新建【个人地理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右键新建【要素数据集】 2)在【下一步】,点击【添加坐标系】导入

4)添加aaa.tif,后面两步默认选择,点击【完成】 5)在创建好的【要素数据集】上右键新建【要素类】,然后填写名称,要素类型选择【面要素】 6)下一步,在【新建要素类】对话框添加TYPE,NAME字段名,数据类型都选择文本,在【字段属性】的长度都填上10,点击完成

7)在内容列表的面要素上右键【编辑要素】,点击【开始编辑】,在编辑工具栏,点击【编辑器】的编辑窗口,选择【创建要素】,然后出现【创建要素】对话框,点击你的面要素,在【构造工具】下选择【矩形】,在编辑窗口鼠标光标变成一个十字右下角带矩形的光标

遥感地质制图发展趋势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遥感地质制图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5月

遥感地质制图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地质图与遥感制图 地质图是一种反映某一地区地壳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图件,内容包括各种地质体(地层、岩体、矿床)及地质现象(断层、褶皱等)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内容按一定的比例尺和图例垂直投影到同一水平面就构成了某一地区的地质图。按地质图的比例尺、范围及内容,一般可分为区域地质图、矿区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地质图一般附有综合地层柱状图、剖面图等,可以反映地质构造的立体概念和发展过程。 遥感制图是把地质解译结果(包括地面检测资料)绘制绘制成图的工作。 二、地质图制图方法 1.原始制图方法主要是依靠人工地面地质调查和查阅已有地质资料

后的地质图制作。 2.计算机地质填图和制图。 3.由于遥感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现在遥感技术在地质制图中得到广泛运用 三、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 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包括对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地质解释,是指应用遥感原理、地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以目视方法揭示遥感图像中的地质信息。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岩性和地层解译 解译的标本有色调、地貌、水系、植被与土地利用特点等。 ②构造解译 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勾绘和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迹的形态、产状、分布规律、组合关系及其成因联系等。 ③矿产解译和成矿远景分析 在大比例尺图像上有时可以直接判别原生矿体露头、铁帽和采矿遗迹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多波段遥感图像(尤其是红外航空遥感图像)解译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地层、构造以及围岩蚀变带等地质体。除目视解译外,还经常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矿产信息。成矿远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矿理论为指导,在矿产解译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将矿产解译成果与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圈定成矿远景区,提出预测区和勘探靶区。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矿产已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