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导读(一)

《孔子世家》导读(一)
《孔子世家》导读(一)

《孔子世家》导读(一)

文段阅读训练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

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

..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孔子辞谢

..

..2.、.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2、夫人自帷中再.拜4、见之礼.答焉

5、”子路不说.6.、.孔子矢.之曰

7、孔子矢.之曰8、招摇巿.过之

9、于是丑.之,去.卫,过曹10、是岁,鲁定公卒.。

10..、.孔子去曹适.宋12、桓魋其如.予何.

13、其项类

..皋陶14、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15、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翻译下列句子

1、灵公夫人有南子者

2、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3、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4、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5、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

..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叶庆兵

韩兆琦先生在《史记评议赏析》中说“《史记》中有不少细致的描写,甚至某些个别人物(特别如刘邦)还刻画得极其丰满。但是总的来说,它仍主要是靠粗笔浓墨夸张地勾勒人物的主要特征。即使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它们也往往只有一个侧面,只能让人看到它们的一个大致轮廓,而缺少丰满的血肉。”诚然,《史记》塑造的四千多个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抓住主要事件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很少进行详尽的一生的展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史料限制,不可能每个人物都有足够详尽的资料供司马迁创作;另一方

面也与《史记》塑造人物的目的有关,《史记》“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目的有二:其一,勾勒历史;其二,贤贤贱不肖,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法则。”(张大可《史记研究》)由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史记》的终极目的,因此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那么注重完整性也就无可厚非了。实际上要对绵延近三千年历史上的人物都作详尽的记述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每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不尽相等。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司马迁在选择人物时才“侧重于那些对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英杰人物。”(张大可《史记研究》)

孔子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人物之一,司马迁把他列入《世家》,而且在《孔子世家》之外,《史记》中还有55卷述及孔子,引用孔子言行100余处,孔子重复出现的次数仅次于汉高祖、项羽、文帝、景帝及太史公(司马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心中,孔子是和项羽、刘邦等一样重要的人物。因此,司马迁对孔子的刻画也自然不是简略单一的,而是浓墨重彩的。

一、《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

司马迁是在孔子一生的行迹中塑造孔子形象的,《孔子世家》中孔子的形象随其一生行迹的发展逐渐丰满,也逐渐发展变化。概括来说,《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一)生而不凡,少年困顿;(二)学有所就,与世难容;(三)迷途知返,老有所成。而它们综合起来就成了“至圣”孔子的形象。下面分而述之。

(一)生而不凡少年困顿

对于重要的人物,司马迁总是从其出生写起,并通过人物幼年生活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还通过对人物一些奇异之处的描写,暗示人物命运。如《高祖本纪》中“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通过神化刘邦的出生暗示刘邦将拥有天下。孔子的出生也和刘邦相似,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

《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关于“野合”,历来有争议。张守节《史记索隐》认为“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司马贞《史记正义》则认为“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这都是认为“野合”是不合礼仪的意思。匡亚明先生在《孔子评传》中说“古时认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就不合礼仪。叔梁纥年近古稀,严徵在则在妙龄,年龄相差甚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用含义模糊的‘野合’二字描述这种不合礼仪的结合,是寓有隐讽之意的。”这是对张守节和司马贞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崔适在《史记探源》中就提出“扫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犹《诗》所谓‘以弗无子’也;遂感而生孔子,犹《诗》所谓‘履帝武敏歆’也。故曰‘野合’。”这样,司马迁对孔子“野合”而生的描写就不仅不是“寓有隐讽之意”,而是含有神化和推崇的意味了。崔适还对张守节的说法提出了批评,“《索引》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比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此说谬甚。老夫得其女妻,未闻谓之野合也。且诗人称述文王,归美太任,《世家》表扬孔子,讥其父母可乎?”崔适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说“野合”是“寓有隐讽之意”,和《孔子世家》全篇对待孔子的情感态度是不相一致的。而且从行文上看“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这是一气连贯的,而“祷于尼丘得孔子”,说孔子是祈祷所得,即为神赐,尤其“生而首上圩顶”,说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低而四周高,则更是奇异。从这方面来看,孔子“野合”而生很可能也是在表现孔子的不同凡俗。

孔子的不凡不仅在于出生,还在于长相。孔子长相奇异,除了“生而首上圩顶”,还表现在“长九尺六寸”以及“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孔子长得特别高,而且似乎是尧、皋陶、子产、禹等人身体部件的重新组合,可见孔子长得奇异。孔子的不凡还表现在从小就有别于常人的爱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见孔子从小就对礼有所偏爱。

幼年孔子虽然不凡,但命运却并不好。他一出生,父亲就死了,而在十七岁以前,他的母亲也死了,孔子从小就是个孤儿,所以他说“吾少也贱”(《论语·子罕》)。孔子祖上原是宋国贵族,但到了孔子之时已经穷困落魄了,受到轻视。“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这是《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孔子第一次与贵族社会接触,也是孔子第一次接近执政者。不

幸的是,第一次向社会迈出自己的步子时,他就碰壁了。但这并没有让孔子厌恶贵族社会,产生反叛情绪,相反“却是以膜拜敬畏之心,由衷地顺从和接受了”(匡亚明《孔子评传》)。从此孔子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学有所就。

(二)学有所就与世难容

孔子学有所就的标志,是鲁大夫孟釐子的一番话。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苏轼在《问君子能补过》中说“孔子用于鲁三月,而齐人畏其霸。以僖子之贤,而知夫子之为圣人也,使之未亡而授之以政,则鲁作东周矣。故曰孟僖子之过,可悲也已。虽然,夫子之道充乎天下者,自僖子始。”可见,他把孟釐子的这段话当作是孔子被社会上层认可的标志。从阳虎和孟釐子对孔子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鲁国社会上层对孔子态度的转变。先是季氏家臣阳虎绌孔子,轻视孔子,如今是鲁国大夫称赞孔子,并且连孔子已经没落的家世也一并称赞了一番,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今孔丘年少好礼”。正是孔子努力学习有所成就,才使得鲁国贵族阶层对孔子刮目相看。

孔子学问不但在国内得到肯定,而且声名远播,孔子三十岁时,齐景公来鲁国就专门向孔子请教“秦穆公国小处僻而霸”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派人向孔子询问,孔子结合历史知识作了详尽回答,得到吴国使者的称赞;“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陈湣公派使者向孔子询问,孔子指出这是肃慎之矢。这些事情都表现了孔子学有所就,是一个博学的人。

儒家的观点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孔子既然有了学问,当然也就积极求仕,但孔子在仕途上却十分不顺,处处碰壁。《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可以说是对孔子一生求仕受挫的总括,但孔子实际上所遭受到的困窘冷遇,远比这些要多。《孔子世家》中记述孔子求仕及受挫的情况可列表如下:

10余次,并且还曾发生“齐大夫欲害孔子”、“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匡人围困孔子、蒲人与孔子弟子打斗、陈蔡大夫围困孔子使其绝粮等危险的事件。虽然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大司寇,进入卿的行列,但终因齐国离间而出走,并且在鲁国出仕也不过短短几年,而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却长达十四年之久。在求仕过程中,虽然有齐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但都因为大臣的反对而不得实现。孔子的求仕基本上可以说是处处碰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这种强烈的悲剧意味可以用孔子自己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这无可奈何的感叹,集中表现了孔子怀才不遇的悲剧心态。

《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处处碰壁,但却并不消极颓废。韩兆琦先生说“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是为壮丽事业而勇敢奋斗的豪歌;不是一蹶不振的颓丧,而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取;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一种胜利成功的快慰,是一种道德上获得满足的欢欣。”(《史记评议赏析》)《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正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取的形象。虽然孔子颠沛流离,终不见用,但司马迁很少在其中表现孔子的颓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样的感叹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如用我,其为东周乎!”这样的自信和执着。正如颜回所言: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困于陈蔡时,颜回慷慨陈词,发出了“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豪言壮语,这让孔子感到快慰,“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正是孔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表现了孔子师徒极高的自信,而“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则表现了孔子师徒的执着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孔子的自信还表现在很多地方,如被困于匡时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直接把自己当成是周文王的继承人。又如桓魋要杀孔子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又认为自己承受着天命。再如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孔子“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又把自己和伯夷、叔齐、王子比干相比。越是处于困境时,孔子的精神越激越,司马迁正是在一次次的困境中,在孔子悲剧的人生命运中,来刻画孔子崇高的人生追求,百折不挠,永不止步去追求“道”的卓越精神。

(三)迷途知返老有所成

经过了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孔子终于还是回到了鲁国,这次回鲁孔子已经六十五岁了。十四年的碰壁之后,孔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与世难容这个现实,改变了先前积极求仕的态度。这一改变的标志是,“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老年的孔子,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不再汲汲求仕,而是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整理古代文献,创作《春秋》等学术事业上,并且作出了非常可观的业绩。这一时期的孔子可以说是迷途知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孔子老有所成主要表现在他于文化事业上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古典文献整理专家和文化事业的奠基人,这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在文化事业上他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价值。在这一阶段中,《孔子世家》主要刻画了孔子的学者形象。

首先是表现孔子的学术业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于是“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书传》、《礼记》因孔子得到流传。第二,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第三,“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并且“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使得“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第四,“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第五,“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

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古典文献都是由孔子所整理或创作,孔子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匡亚明《孔子评传》)。

其次,孔子广泛地开展教育。“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孔子教学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还重视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讲究方法“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因此,孔子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

再次,除了叙述孔子作为学者的业绩,司马迁还着重刻画了孔子作为一个学者孜孜不倦,勤勉好学的治学精神和谦恭谨慎的态度。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些都表现了孔子勤勉治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儐,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则表现了孔子谦恭谨慎的态度。

二、《孔子世家》中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孔子世家》通过对孔子一生经历的描述刻画了一个丰富饱满的孔子形象,而能够最终得到这样丰富饱满的效果,离不开司马迁在刻画孔子形象时采取的诸多方法。

(一)选取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件

张新科先生在《史记与中国文学》(增订版)中指出,司马迁“善于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而不是把人物传记写成一本流水账。”确实,司马迁是把孔子放在典型环境中来塑造的。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从国家形势来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正是由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秉持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原则,“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在具体事件方面,《孔子世家》着重抓住了夹谷之会和陈蔡之围等典型事例。如夹谷之会: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这段文字从会前、会中、会后集中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描绘。会前齐大夫黎鉏的话表明夹谷之会的原因,是齐国惧怕孔子在鲁国得到重用,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政治才能。孔子又于事前提出“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的建议,这又表现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对情势的准确估计。会中通过描写孔子面对危急形势,两次“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表现了孔子勇敢而又果决,及时制止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会见结束后“景公惧而

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并且主动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则是表现孔子和鲁国的伟大胜利。《孔子世家》中整个夹谷之会是孔子政治才华和个人魅力的集中呈现,也是司马迁对孔子的高度赞美。但是当我们参考《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以及《孔子家语》等其他史书时,却发现它们记述的夹谷之会和《孔子世家》中的很不相同。首先,关于夹谷之会的原因,《春秋左传》等书都没有说是因为齐国惧怕鲁用孔丘。崔述《洙泗考信录》指出“当会夹谷之时,孔子不过为司寇耳,非有事权,安能危齐!”否定齐国惧怕孔子而与鲁国为夹谷之会。其次,在《春秋左传》中孔子并非处于主动地位,而是时时处于被动,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尤其是关于齐国归还侵占鲁国土地一事,《春秋左传》记载:“将盟,齐人加於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可见齐国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并非自愿,而是齐鲁谈判的条件之一。《春秋公羊传》对于齐国主动归还侵占鲁国土地的解释则是“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齐人为是来归之。”与夹谷之会无关。关于夹谷之会和《史记》记载相似的是《春秋谷梁传》,但也只敢说“盖为此也。”是一种推测的语气。因此,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左》、《谷》述此事各异,《史》合采二传又不同”,表明司马迁对《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有所继承和改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认为“盖自阳货败,鲁始用孔子,齐人知之,遂求与我平而归其侵地。”并评价《春秋公羊传》为“近实”,“凡《左氏》、《谷梁》所载皆不足据。”可见,《孔子世家》关于夹谷之会的记载并非全然是历史事实,也不是简单地从前代史书中继承得来,而是司马迁有意识的创造,而这种创造无疑是成功的,它很好地表现了孔子忠诚勇敢而又充满智慧的特点。在《孔子世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典型事例,都成功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孔子十七岁时,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临终称赞孔子为圣人之后,将会成为达者,要求他的后人向孔子学习。这是通过孟釐子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孔子学有所成,为人重视。季桓子将死时“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这是从季桓子的悔悟从侧面表现孔子在鲁国时的功绩,肯定孔子的政治才干。孔子在陈蔡之间,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这是通过陈蔡大夫的惊慌来表现孔子的执政才干,甚至到了让一些国家害怕的程度,而楚令尹子西阻止楚昭王给孔子分封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同样是侧面描写。属于正面描写的如孔子的出身,孔子的外貌等,对于孔子的政治才干偶尔也有正面描写,如孔子“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但却没有侧面描写多。对于孔子好学精神以及学术上的成绩的描写也往往是正面的,如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精益求精;“读易,韦编三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三)细节描写与草蛇灰线法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中称赞《水浒传》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这实际上是一种伏线千里的方法,细读之,在《史记》中也常用这种方法,并且常常是和细节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描写孔子从幼时游玩就好学礼这一细节小事,而实际上孔子一生主要的追求之一就是恢复周礼。孔子年十七,孟釐子称赞孔子“年少好礼”,表明孔子在“礼”的学习上有了一定成绩并有一些名声,而这正是孔子后来得以出仕鲁国的一个原因。定公十年春,齐鲁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在会上孔子也主要是据“礼”力争,才为鲁国赢得最后的胜利。齐国给鲁国选送女子好者八十人,“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劝孔子离开,孔子却说“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可见孔子所能忍受的底线还是鲁君和季桓子是否依礼为政,而鲁国君臣连郊礼都不能做好,孔子才下定决心离开鲁国。此外又如孔子见南子“见之礼答焉”;楚昭王欲聘用孔子,孔子“将往拜礼”;孔子归鲁后,又“追迹三代之礼”,整理出《礼记》;而孔子言行也一直贯彻着礼的要求,“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儐,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可见,礼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礼是他的追求,也融入他的个人气质。而这贯穿于孔子一生的礼都是从“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设礼容”这一小的细节处发端,在后文中又不断照应,正可以说是“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是“草蛇灰线法”的运用。

三、孔子形象的成因

《史记评议赏析》指出“《史记》中的形象有一部分是汉代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于司马迁二、三百年以至四、五百年的先秦人。但是当这些历史人物一旦在司马迁笔下活动起来的时候,就无疑的具有了一种同一性,它们身上都带着某种汉代的时代气息,体现着司马迁的精神面貌,它们是按着司马迁的审美观被重新塑造出来的。”可见,《史记》中人物形象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西汉大一统时代的背景,二是司马迁个人的审美倾向。这是《史记》中人物形象形成的共同因素,而孔子在《史记》中又是非常特别的,他是“至圣”,他的形象的形成又有一些特别的原因。

(一)西汉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氛围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称赞孔子“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认为“马迁值汉武帝崇儒之世,又私心向往,故畅言如此。”他指出了《史记》和汉武帝时代“崇儒”风气的关系。司马迁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主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标志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建元元年是公元前140年,也就是说,在司马迁五岁时,西汉王朝已经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文化统一工作了,而司马迁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长大的,这一文化背景必然对司马迁认识儒家文化有很大影响。此外,在“独尊儒术”政策之下,儒家的地位上升,孔子受到推崇甚至被神化,以致后来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儒家的纬书。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纬书集成》含有《易》编,《尚书》编,《诗经》编,《礼》编,《乐》编,《春秋》编,《孝经》编,《论语》编,《河图》编,《洛书》编,以及附录编等部分,可见纬书著作遍布儒家全经,而其中仅《春秋》编所辑纬书就有29种,可见纬书势力之盛。纬书记事多具神秘性,其中还有许多是关于孔子的神秘传说。如《春秋演孔图》就有“孔子反字,是谓尼父,立德泽世,开万世路”,“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昂,望之如斗。”《史记》中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与纬书中的孔子类似,司马迁很可能也受到了谶纬之风的影响。

(二)司马迁尚奇和悲剧的审美倾向

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总结了《史记》诸多的艺术特点,其中一条就是“奇”。刘大櫆说:“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邱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刘大櫆赞扬《伯夷列传》奇在“神”。然而,《史记》的奇并非仅仅《伯夷列传》一篇,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曾指出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因此,在《孔子世家》中常可见看到一些神秘性的事情的记载,例如前面提到的孔子的出生和长相都有奇异色彩。此外《孔子世家》中还记载着一些奇事。如“鲁桓釐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釐庙乎?’已而果然。”孔子似乎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除了尚奇,司马迁还有悲剧的审美倾向。“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与他同时代的以及后代其他人笔下的人物不同,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英雄色彩,而尤其突出的是他们还绝大多数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是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司马迁由于其自身命运的悲剧性,因而对历史悲剧人物给予了更多的同情,他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刻画得也非常真切感人。《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司马迁通过对孔子一生求仕而不断碰壁经历的详细刻画,展示了孔子命运的悲剧性。当然,这种悲剧性又不是纯然消极的,他通过刻画孔子在一次次碰壁中不肯妥协,百折不挠的精神,又凸显了孔子的英雄气质。

(三)家学渊源与父亲遗命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

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他远溯至颛顼之时,意在标榜“司马氏世典周史”这一家学传统。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一家世的重视。实际上不仅司马迁,司马谈也非常重视这一家族传统,他临终时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可见司马氏父子对家传的史官一职都非常看重,而孔子相传又是中国历史上《春秋》的作者,《春秋》在西汉时地位非常之高,董仲舒就曾借重《春秋》提出自己“大一统”的理论,因此,司马氏父子很容易就把自己的史官之职和孔子相类比,并把自己写作《史记》和孔子作《春秋》联系起来。故而,司马谈说“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很明显是把自己作《史记》当成是继承孔子作《春秋》的事业。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志,因此也自觉担负起继承孔子作《春秋》事业的大任。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正是由于以孔子继承人的身份来创作《史记》,司马迁才会对孔子格外重视格外推崇,因而专门作了《孔子世家》,还推尊孔子为“至圣”。

结语

综上,《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是不断发展的,少年时的孔子家境落魄,受人轻视,父母早逝,处境窘迫。但却生得奇异,长得不同凡人,又好学礼仪,暗示他将有一番作为。由于孔子勤勉好学,终于有所成就,逐渐得到贵族阶级的肯定,但是孔子在求仕过程中却又与世难容,处处碰壁,终不见用。然而孔子始终自信而执着,不肯放弃自己对“道”的追求。老年的孔子终于对社会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放弃了先前乌托邦式的梦想,不再追求出仕而是专心于文化事业,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司马迁通过对孔子一生的叙述,在不断发展的孔子形象中,最后提炼出“至圣”二字,作为孔子形象的总的概括,“至圣”不是悬空的,它是从孔子多苦多难却又积极进取并最终取得重大成就的一生中升华来的。司马迁在刻画孔子“至圣”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选取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件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细节描写和草蛇灰线法。《孔子世家》中孔子形象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西汉大一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的尚奇和悲剧的审美倾向,以及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父亲遗命。

《孔子世家》教案完美版

《孔子世家》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成语典故。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3.了解孔子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 2.如何理解文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吾道非邪?何至于此?”的不同对话。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为何能享此殊荣?令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5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反”通“返”)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通“又”) 3、师襄子辟席再拜(“辟”通“避”) 4、几然而长(“几”通“颀”) (二)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 2、祷于尼丘得孔子(祷:祈祷,向神求福) 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4、及长,尝为季氏史(尝:曾经) 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料:计算。量:量具。平:公平,精确) 6、请与孔子适周(与:同,跟。适:到,往) 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8、窃仁人之号(窃:窃取,这里是自谦语,偷用、冒用。号:名称) 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10、弟子稍益进焉(稍:渐渐。益进:增多) 11、与齐太师语乐(语:谈论) 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一说远视的样子) 13、师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两拜) (三)词类活用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学案

孔子世家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陬.邑叔梁纥.圩.顶畜.蕃息一乘.车 zōu hé wéi chù shèng 辟.席率.彼旷野孔子语.鲁大.师 bì shuài yù tài 二、阅读《孔子世家》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 (1)故因名 ..曰“丘”云根据或因为;起名字,命名 (2)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繁殖;增长 (3)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相当于“于”,被;被;在;通“返”,返回(4)孔子长九尺有.六寸通“又” (5)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家境贫穷并且社会地位低下。等到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

准确公平。 三、阅读《孔子世家》第3、4、5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语: (1)请.与孔子适.周请允许我;到 (2)鲁君与.之一乘车给 (3)窃.仁人之号自谦之词,虚有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通”辨”;危害;揭露 (5)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引出动作对象,不译;逐渐;增加 (6)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用作动词,弹奏;向前,指学新的内容 (7)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反复练习;技艺;增加 (8)丘未得其为人作曲者的风范 (9)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 通“颀”,长,高;仰视的样子 (10)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表示反问,难道

(11)师襄子辟.席再拜 同“避”,离开;拜了两拜, 表示恭敬,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到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想凭借他与齐景公建立联系。 四、阅读《孔子世家》第6、7 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语: (1)楚救陈,军.于城父 名词做动词,驻扎,驻军 (2)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当权 (3)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就;一起;调派 (4)从者病.,莫.能兴. 疲劳;没有人;起,起身 (5)尔以 ..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认为;懂得 (6)然.,非与.是的;通“欤”,句尾语气词 2、特殊句式 (1)孔子贤者判断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 译 文言知识 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 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

孔子世家学案

《孔子世家》学案 一、加点字解释,斜体字注音,划直线句翻译,划曲线处标明句式。 ⑴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⑵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

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⑷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其)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⑸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⑹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师徒)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

(完整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读课

课题:第一单元课型:导读课课时:1 总时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另外配合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二、设计理念 1.整合教学资源。 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整合以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效率更高了。 2.优化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虽然会有多种收获,但对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理解文本,获得方法为主。 3.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是语文课极其重要的任务,。语言积累要靠背诵和记忆,但是又不能单纯靠记忆和背诵来检验积累的情况。 三、学习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本好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我爱阅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组单元要求。 2.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完成读书单。 3.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期中测试历

2017-2018年度上学期林口林业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其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3、《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初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情况,这一朝代应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元朝 5、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诏”(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诏”)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 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相权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6、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胡惟庸集团 C.宦官集团 D.宰相制度 8、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下列内容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 A.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B.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C.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大权 D.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0、下图为《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谱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就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她得祖先就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得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她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得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她父亲得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她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就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得考虑。陬邑人挽父得母亲告诉孔子其父得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得就是士人,没敢请您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得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得小吏,使牧养得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就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她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世家》教学设计

《孔子世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

【天津市河东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天津市河东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倾轧.(yà)咋.(zhà)舌攀缘.(yuán)根深蒂.(dì)固 B.劲.(jìn)旅睛.(jīn g)纶告罄.(qìn g)佳.(jiā)言懿行 C.消弭.(mǐ)褒.(bāo)扬阑.(lán)珊稗.(bài)官野史 D.驽.(nú)钝昵.(nì)称强.(qiǎn g)颜阴谋鬼.(g uǐ)计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道德自律深深地______于人心之中,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制度。中国人自古以来无不______地传承着自己的“道统”。______世界哪里都不理想,人也可以有理想,依然可以在道德践履中生发出精神的快乐。 A.积淀身体力行即使 B.沉淀身体力行虽然 C.积淀事必躬亲虽然 D.沉淀事必躬亲即使 3.下列各句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荷兰教师喜仁龙在瑞典国家博物馆发现了许多中国绘画作品,使他后来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B.《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谱系最完整的族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C.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首次引入的人工智能答题机器人“汪仔”,是由搜狐历时9个月,投资约4000多万元打造而成的。 D.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已经取得的票房佳绩,不能盲目乐观。春节档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忽然飙高的票房或与“票补”有关。 4.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下列从早到晚的时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平旦、日中、隅中 B.鸡鸣、食时、黄昏、日昳 C.日昳、食时、夜半、人定 D.鸡鸣、日中、黄昏、人定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 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 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 故 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 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 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已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 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 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 皆谓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 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 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 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 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 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 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 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

史记_孔子世家(原文,注释,翻译)

孔子世家 【说明】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 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 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 【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 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但也有男女私通一说。(3)祷:祈祷,向神求福。(4)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5) 纡(w?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6)古人有名也有 字,且义常相关联。因叔梁纥曾祷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于来。仲,排行 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禾)。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

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 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 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 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 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 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 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 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 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 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 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 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 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 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 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学校:颍上五中年级:七年级科目: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董妍审核:马长城、蒋明星、高守荣、张依鹭、陈露露 时间:2017年12月1日 第八课探问生命 一、课程标准解读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二)自尊自强 二、中考考纲和考题分析 2017年安徽省中考思想品德考纲 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见下表: 自尊自强 中考试题评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央视《朗读

者》节目中这一金句告诉我们要养成的生活态度有 ①自强不息②自信自立③乐观幽默④积极进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她依靠拐杖在乡村小学默默耕耘18年;她总能想出各种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 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她后来因疾病只能跪守三尺讲台,但仍继续传递着为 人师表的至诚大爱……2016年“心动安徽?最美人物”风台县教师李元芳的事迹 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 A.教书育人 B.战胜挫折 C.生命的长短 D.劳动、创造和奉献 第1课时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生命的短暂性和接续性,学会从容面对生命,担当一份使命。 知识目标:了解生命的短暂性和生命的接续性。 【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有接续。 难点:如何正确对待生命。 【教学方法】 阅读自学法、活动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展示,问题引导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在《西游记》中,有很多妖怪都想吃唐僧的肉,据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今天我们就探讨这一话题,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 讲授新课: (一)自主预习 1.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不易,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__幸运__。 2.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__短暂__。 3.__死亡__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4.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__接续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