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

二、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

..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而听细说

..明确(古:小人的谗言;今:地讲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所以

..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

1、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公不胜: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芷阳间行.(道,取道)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合于义)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

拔剑撞而破.之(击碎、击破)

4、名词用作状语: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

日夜

..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表方式)

头发上.指(上,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5、使动用法: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

2、倒装句: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于财货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沛公军(于)霸上

沛公居(于)山东时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若入前为(之)寿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

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七、课文理解

1、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2、整体感知

①宴前(1、2段):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1无伤告密 2亚父定计 3项伯夜访 4刘邦定策 5项王许诺

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②宴中(3、4段):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三起三落)—明争暗斗

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2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内部矛盾项由主动变被动)

4张良召哙—樊哙闯帐5义责项羽—项无以应(团结一致刘由被动变主动)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③宴后(5、6、7段):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脱身除患

1沛公脱险 2张良留谢 3项王受璧 4范增愤骂 5刘邦锄奸

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3、人物理解:刘邦(主帅)张良(谋士)樊哙(武士)曹无伤(内奸)

项羽(主帅)范增(谋士)项庄(武士)项伯(内奸)

①项羽: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

而安然受璧)

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责语”而“未有以应”)

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

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②刘邦: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能屈能伸(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

善于用人(初见项伯,即“兄事之”,“约为婚姻”,使其为己所用)

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③张良:老练多谋。

④樊哙:忠勇豪爽。

⑤范增:老谋深算。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诸侯(“距”通“拒”,把守。“”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0.将军战,臣战(: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省。: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 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 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4.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此沛公左司马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6.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9.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1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1.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4.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3毋从俱死也 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4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1不者不:通“否”,不这样的话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使进入14沛公不胜杯杓杓:同“勺”,酒器 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羽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逃走;今义,离开某处前往某处4秦时与臣游游:古义,交往;今以,游玩 5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9将军战河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 10臣战河南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11若入前为寿寿:古义,动词,敬酒时献祝颂之词 今义,长寿 12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详细地讲13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二、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通“彩”,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 6.令将军与臣有却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 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 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6.若入前为寿上前 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二)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 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 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 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 (三)形容词作名词 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是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小编整理了鸿门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1鸿门宴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

最新《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学习-----好资料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201510)

《鸿门宴》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详细)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详细) ——《鸿门宴》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鸿门宴》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鸿门宴》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鸿门宴》 9.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让进去) 10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鸿门宴》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鸿门宴》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鸿门宴》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鸿门宴》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驻扎,动词)霸上。 (2)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3)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1.飨土卒 (飨;犒劳) 2.夜驰之(之:到,往) 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4.从沛公 (从:跟从) 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 7.与臣游(游:交往) 8.籍吏民 (籍: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 10.具言 (具:详细,完备) 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 14.坐须臾(须臾:片刻) 15.相去(去,距离) 16.置车骑 (置;放弃) 17.督过之 (督过:责备) 18.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 5.因言曰 (因:趁机) 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 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 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 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一词多义 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帅本明整理 一、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 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 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若入前为寿(你) 二、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及答案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及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要项伯: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因击沛公于坐: 8、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二、偏义复词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孰与君少长: 三、古今异义词古: 1、沛公居山东时 今: 古: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 古:古: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今:今: 古: 4、沛公……约为婚姻 今: 古: 5、相去四十里 今: 古: 6、所以谴关守关者 今: 古: 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 古: 8、而听细说 今: 四.一词多义 吾属今为之虏矣: 1.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司命之所属也: 衡少善属文:

项伯东向坐: 置之坐上: 停车坐爱风林晚: 2.坐坐而待毙: 王曰:"何坐?"曰:"坐盗": 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但坐观罗敷: 以手抚膺坐长叹: 沛公不胜杯杓: 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胜胜友如云: 刑人如恐不胜: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故谴将守关者 君安与项伯有故 4.故故幸来告良 两狼并驱如故 扶苏以数谏故 使子婴为相 皆且为所虏 何辞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窃为大王不取也 5.为军中无以为乐 且为之奈何 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谢乃令张良留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使者谢罗敷: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孙叔敖举于海: 7.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杀人如不能举: 举不胜举:

学考复习1 《鸿门宴》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写作借鉴 (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项羽语言——骄横气盛刘邦语言——礼仪备至 范增语言——老谋深算张良语言——老练透辟 樊哙语言——豪壮威严项伯语言——似巧实拙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 ..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臣战河南 ⑥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三、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 ..?(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四、词类活用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及练习集合

鸿门宴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飨.士卒( ) 犒.劳( ) 鲰.生( ) 卮.酒( ) 有郤.( ) 玉玦.( ) 樊哙.( ) 目眦.( ) 参乘.( ) 彘.肩( ) 刀俎.( ) 杯杓. (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令将军与臣有郤 (5)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素善.留侯张良 (2)籍.吏民 ( ) (3)范增数目.项王( ) (4)因. 击沛公于坐( ) (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7)沛公起如.厕( ) (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4.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3)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卮.酒(zh ì) 刀俎.(z ǔ) 杯杓.(sh áo) B .参乘.(sh èn ɡ) 瞋.目(zh ēn) 美姬. (j ī) C .鲰.生(z ōu) 左尹.(y ī) 戮.力(l ù) D .玉玦.(ju é) 隔阂.(h é) 披帷.(w éi) 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B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C .此其志不在小.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旦日飨士卒..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 .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 .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 D .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下列句子的句式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 .亚父者,范增也 C .得复见将军于此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 .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 .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 .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 .道芷阳间.行//间. 至军中 9.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公为我献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10.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 .沛公安在 B .大王来何操 C .为之奈何 D .何辞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姬(j ī) 鲰生(z ōu ) 以飨士卒(xi ǎng ) 按剑而跽(j ì) B .樊哙(ku ài ) 卮酒(zh ī) 瞋目视之(ch ēn ) 目眦尽裂(c ì) C .玉玦(ju é) 参乘(sh èng ) 切而啖之(d àn ) 不胜桮杓(be ī) D .刀俎(z ǔ) 彘肩(zh ì) 戮力攻秦(l ù) 从百余骑(j ì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亡去不义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 ⑧且为之奈何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5分,每个1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要项伯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2)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③何辞为( ) (3)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 (4)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 范增数目项王,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8.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C .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试卷版(含答案)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 ⑦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二、一词多义 1.去2.立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①哙拜谢,立而饮之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3.谢4.因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哙拜谢②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君王为人不忍⑥为之奈何? ⑦客何为者?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6.幸 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 7.从 ①毋从俱死也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为之奈何?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乃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去 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 14.如 ①固不如也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沛公起如厕 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寿毕,请以剑舞③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 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②置之坐上 17.且 ①且为之奈何?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臣死且不避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19.说 ①鲰生说我曰②而听细说 20.当 ①当是时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吾得兄事之 22.然 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今:。) .. ②约为婚姻(古:;今:。) ..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今:。)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 ..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教师版)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8、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9、靡:左右皆靡(退却) 20、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1、独: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解释下列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 word. .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3 使: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伯曰解释:派 2)使.子婴为相解释:让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 式等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1.飨土卒 (飨;犒劳) 2.夜驰之(之:到,往) 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4.从沛公 (从:跟从) 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 7.与臣游(游:交往) 8.籍吏民 (籍: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 10.具言 (具:详细,完备) 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 14.坐须臾(须臾:片刻) 15.相去(去,距离) 16.置车骑 (置;放弃) 17.督过之 (督过:责备) 18.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 5.因言曰 (因:趁机) 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 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 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 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