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五.简要回答:(1分×17格=17分)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等

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文中相关的句子是:

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

;追击开始的时机是。

4.本文说明了必须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5.本文“论战”的中心是“”;

本文以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

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8.“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1、(一)9.(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12.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

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2、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20、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21.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10.答案:(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4、5. (1)问:参与(2)福:赐福、保佑(3)故:缘故、原因6.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释出“鄙”“谋”的意思各得1分,整体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7.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分,每个分句1分。)(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5、 (15分)1

6、(1)同“遍”,遍及;普遍。(2)参与 1

7、C 1

8、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1

9、(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0、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

五、1、(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2、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彼竭我盈 / 齐人三鼓”之时辙乱旗靡之时4、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 5、远谋长勺之战的经过为远见卓识杰出才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8、承上启下

一、答案: (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答案: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

三、17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18略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四、答案:9 福:赐福,保佑狱:案件 10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1政治上取信于民 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五、11⑴参与⑵鄙陋目光短浅⑶丝织品⑷倒下 .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语言描写议论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六、8.(1)参与(2)离开,离去。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

八、参考答案17.(1)击鼓(2)战胜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

九、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2)倒下(3)偏爱(4)“方圆”或“纵横”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 21.(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十、答案:17.(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18.(1)刿(曹刿) (2)之(它)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十一、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

十二、11⑴参与⑵鄙陋⑶丝织品⑷倒下.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语言描写议论1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十三、20.倒下。22.略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十五、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1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1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十六、19、B20、略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十七、答案: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16.齐人三鼓十八、答案:6.(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8.②③

十九、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

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四

文言文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二)文言文阅读(10分)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3分。每处1分)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2008年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8分)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一)(共8分)9. C(2分)10. D(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2008 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 题(12 分)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3分,共6分)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均用原句答)2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4 分)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20、D(A: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为“老师”;B: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C: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2分)21 、(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取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答出一点即给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22、(l)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2 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2 分)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2)敌国不敢谋()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曹刿论战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间:②小惠未徧徧:

③神弗福也福:④牺牲玉帛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刿:

鲁庄公:

四)18分18、略19、B20、略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