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一、教材分析

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

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

中国篆刻的历史

四、讲授新课

(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

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

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

六、拓展与提高

第二课篆刻分类

教学目标

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篆刻分类

教学方法

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

2.过程与方法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外互动结合。

教学手段

板书、板图、教材图例分析,实物投影辅助教学、学习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叙: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问:同学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印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成绩报告单、发票、书画……

问:有谁知道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叙述:

我国的印章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就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字记载事迹,据有关资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则被广泛使用。之后则有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二、讲授新课

叙:印章的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种类与用途也多种多样。简介印章的分类与用途:

(1)封泥: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木片上,再将这些竹木片编联在一起,写好的公文或书信用绳子栓好,为了,在绳子结上加一块轻泥,再在泥面上盖印,泥面上出现凹凸的字,人们把这种盖有印的泥称为“封泥”。

(2)古玺:代以前的印章称作“玺”,因距今久远称为“古玺”,

到汉代只有皇帝、皇后的印章才称“玺”。

(3)汉印: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昌盛,印章空前发展起来,多以小篆、缪篆入印,达到了印章艺术历史的高峰,这时期的印章称为“汉印”。

(4)官印:此种印区别于私印,印面多用“印”、“章”等文字,多为年俸禄两百石以上的高官所用,汉代流行。

(5)私印:区别于官印的私人用印,印面多为“信印”、“私印”字样,以汉代最为流行。

(6)肖形印:以图像入印的印章。

(7)闲章:从隋唐时期的“闲印”开始,唐太宗有以年号为印文的联珠印“贞观”,印章转入游艺性质并作为艺术作品的补充后,这类印章称为“闲章”。

(8)边款:在印章的边侧刻上作者、制作年月、地点或记叙与印章容有关的文字,因其位置在印之边壁,称为“边款”。

(9)藏书章:唐太宗曾把联珠印“贞观”盖在御藏书画上,后人效仿,文学家东坡有“郡轼图籍”的印章。明清以后这类印章越来越多,大体分为收藏类、鉴赏类、校订类。

三、欣赏与评价

1、习作展示。

2、评价。

第三课篆刻欣赏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教学过程:一、学生观赏汉印图片,教师指导

二、观看制印材料。

笔墨纸砚

三、学生观赏篆刻实物。

第四课了解篆刻

教学目标: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材料:制印材料、汉印图片、部分学生篆刻实物

一、导入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二、新授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汉、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三、建议

学习篆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故一定要有非凡的毅力才行。初学者不易直接操刀,应该循序渐进,必须!先学好篆书,但学习篆书(书法)一定要先学习理论。其次才是执笔,强烈建议找个老师引导,否则极容易走弯路!

第五课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教学目标

1.了解印章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和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2.了解什么时间学习篆刻。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时间学习篆刻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外互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儿童开始学习篆刻的时间而言,以 6~7 岁为宜。因为在这个时候,儿童对文字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且在校课业并不繁重,在学习时间上有保证——盖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新授

学生自读。

三、总结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身为奸佞小人,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巨奸大蠹,而篆刻却是一流者,大有人在。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第六课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一、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印章使用的材质了解印章常用的材料的特性以及适合表现的印章风格。藉此了解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