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发酵工艺研究

酱油发酵工艺研究
酱油发酵工艺研究

酱油发酵工艺研究

一、工艺分类

综观目前我国酱油发酵工艺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高盐稀态发酵

严格意义上的高盐稀态发酵应该指从日本引进的本酿造工艺,如北京和田宽、石家庄珍极、绍兴至味、昆山龟甲万等。

2、淋浇发酵

原先在南方一带普遍使用的大罐淋浇工艺,后来被上海一家酿造厂用于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进行改进,在发酵后期进行淋浇,试图改善风味,并逐渐在全国推广。

3、低盐固态发酵

这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普遍推行的一种工艺,通常以脱脂大豆及麸皮为原料,经蒸煮、曲霉制曲后与浓度低于15。骼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进行保温发酵。我国80%的酱油酿造企业采用此工艺。

4、传统酱缸发酵

我国酱园保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即用大缸发酵,日晒夜露,夏日晒酱,秋冬出油。目前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尚在坚持,如:浙江沈荡酱园、淮安浦楼酱园、宿迁三园酱园、江阴华西食品酿造公司等。

二、各种工艺说明

1、高盐稀态发酵工艺

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的关键点在于发酵阶段即处于高盐度稀醪状态,盐水19~20波美度,加入盐水的体积是原料体积的1.1~1.2倍(习惯上称为11—12水),酱醪盐分在17%一18%。由于盐分大,故可以使发酵温度降低,有利于多种耐盐微生物作用;发酵周期长,通常在180 d左右,有利于发酵更彻底;同时添加乳酸菌、酵母,产生有机酸、醇、酯等物质,为呈现香气、提高风味备足了条件。其最大特点就是香气种类较多,达300余种,是其他工艺无法替代的。

那么,如何界定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呢? 有三点:一是原料配比。原料为脱脂大豆和小麦,配比中小麦含量不能过分小于脱脂大豆。二是发酵温度控制在35℃以下,有利于酵母生长。三是应当有耐盐酵母参与发酵,能测出乙醇含量。符合以上条件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色泽清淡,纯香袭人,在凉拌、蘸食时方能突出食物的原味,才能以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命名。食品工业上加工烤鳗、烤紫菜、烤雪饼等醇香食品时,也必须用这样的酱油。

基于此工艺的特点和要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控温发酵容器、酵母种子罐、冷冻设备、出油的压榨设备等,投资大,资金占用多,所以目前国内企业采用该工艺的不多。南方的淋浇工艺及一些固稀发酵工艺,甚至低盐固态发酵时进行淋浇的工艺等,均可纳入高盐稀态发酵范畴。

2、淋浇工艺

古代酿造酱油用大缸发酵,中间插入竹篓,每天从竹篓中舀出涔出的汁水浇在酱醅表面,使其上下均匀,既可调节温度,也可让微生物获得氧气。出油时直接将酱油从竹篓中抽出即可,省去压榨设备。南方的高盐发酵沿袭了此工艺,但改用大罐或大池,通常担心淋油时不畅,会在原料配方上减少淀粉质原料,甚至添加麸皮。

20世纪80年代,有些生产低盐固态酱油的企业将发酵池底部酱汁抽出后淋浇到酱醅表面,做得较好的是在低盐发酵后期降低温度,添加糖类物质、食盐等进行淋浇,甚至添加酵母,其最终目的是改善酱油风味。也就是说,如需改善风味,就需增加糖类物质代谢,如此就需要酵母类微生物参与反应,而酵母繁殖的温度不能过高,因此就必须降低温度,而降低温度就要增加盐度和水分,这是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改进的一条途径。

目前,很多生产低盐固态酱油的企业在发酵初期就开始进行淋浇,即使不降低温度、不增加盐度、不增加糖度,对酱醅里的成分、温度的均匀度都有好处,以后淋油也会畅通,且淋浇出来的酱油色泽光亮,没有焦煳味。

3、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该工艺是在无盐发酵基础上改进而成。控制拌曲盐水浓度在12波美度左右,水量与原料比例为1:1,发酵温度在42℃以上。因为盐分低、水量少,反应物浓度变大,品温易升高,故成熟期缩短。加上工艺简单,投资少,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在全国很快推广开。但这样的工艺又存在产品口味单一、色泽暗淡、焦煳味重等缺陷。目前用降低发酵温度、延长发酵周期等方法来改进工艺,最普遍的是采用淋浇方式来改善风味。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解决了我国酱油产量问题,生产成本也较低,产品适宜于红烧烹饪。所以,大量生产烹饪用酱油的企业可以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解决产量大、成本低等问题,没有必要硬性纳入高盐稀发酵范畴。

4、传统酱缸发酵

习惯上也称为纯天然发酵,许多老字号酱园均采用此工艺来生产区域性产品。主原料可用黄豆、脱脂大豆或小麦,保留了传统工艺,也有全部以面粉为原料的,如苏北地区的甜油。

发酵方式分固态和液态两种。前者是在拌曲时加入一倍多的盐水进行发酵,呈半固态状,发酵成熟时再加二油水稀释后出油;后者是在拌曲时加人二倍多盐水发酵,呈稀醪状。固态发酵时固相与气相接触较多,耐高温菌代谢较好,故香气较重,同时也节省了大缸;液态发酵色泽较清淡,搅拌管理轻松。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用大缸露天发酵,晴天时打开缸盖日晒夜露,

发酵一整个夏季,到秋季出油时,用木榨或插入竹篓,将油抽出。

传统酱缸发酵晒酱时温度较高,所以酵母生长比较困难,但纯天然条件、高盐度、固液面与空气充分接触为其他有益菌种生长繁殖创造了机会,尤其是耐高温菌种得以生长,其代谢的香味物质比重较大,如四乙基愈创木酚等,这是酱香味的主要成分。由于是天然发酵,故菌种多,酶系全,产品酱香浓郁,色泽清亮,浓度大,后味重,是老一辈人舌尖上不可磨灭的记忆,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该工艺由于设备简陋,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劳效差,占地面积大,无法与大规模生产竞争,产品只能面向当地市场,发展比较困难。现在有不少这样的老字号酱园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一方面满足当地部分群众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我国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三、工艺品质控制点

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应该控制的是酱醅水分、酱醅盐度、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通常酱醅盐分在7%~9%,水分在50%一55%,发酵温度在45℃左右,发酵时间不能少于15 d。有时工厂里会因为产量跟不上而随意提高发酵温度,或者无限制地缩短发酵周期,都会破坏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低盐固态发酵制醅时一定要将盐水与成曲搅拌均匀,团块会使酱醅发臭,影响品质。如果引入淋浇方法,对改善风味确实有很大作用。

1、淋浇工艺的关注点

配方中的淀粉质原料不能少,尤其不能全部用麸皮代替小麦。可以在前期以脱脂大豆、麸皮为主,后期在淋浇时选择添加饴糖、酒酿等糖类物质。控制好淋浇时的盐度和温度。保证酱汁盐度达到18 g/100 mL,温度在35℃以下。

保持良好的发酵环境卫生条件。在淋浇发酵时,酱汁与空气充分接触,这样的温度和糖度很适合酵母生长。酱醅中酵母会有如此变化:杂酵母一主酵母一成熟酵母一产膜酵母。尤其在南方地区会容易出现霉状物,故要及时加盖封面盐,避免产膜酵母过度繁殖。

2、传统酱缸发酵工艺的要点

原料配比中不用麸皮,也不能用稻壳,而用面粉或小麦保持淀粉含量。

生产场所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群,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也不要轻易搬迁。如果搬迁,也需提前将发酵中的酱醪移至新场地,让其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环境。

要及时翻缸或搅拌。晴天应打开缸盖,让其日晒夜露。如果是固态酱醅发酵,应经常翻酱,即将表面晒过的酱醅压到下面,将酱缸下面的酱醅翻上来,一周内需进行翻缸;如果是稀态酱醪发酵,每天搅拌即可。上述操作都应该在早晨完成。

3、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发酵前制曲阶段染杂菌、酶系不全

日本制曲时间保证在72 h。前12小时控制温度在27~28℃,16小时升至30℃,保持28 h,以后逐渐下降至25℃,直至出曲。国内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制曲阶段通常需要48 h,主要原因是开放型制曲,空气污染,不敢低温制曲,温度不低于30℃,担心有青霉菌污染,故在两天内曲已经成熟。48 h 的制曲时间无法保证产生谷氨酰胺酶,所以很多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出来的酱油谷氨酸含量不高。改进之处在于控制生产区域和曲室内的环境卫生,同时在制曲的进风口安装空气净化设施。

2)发酵温度控制不严

正常状况下进入发酵时酱醪温度在15℃,控制杂菌繁殖。此时pH值在5.8以上,乳酸菌不易生长,非耐盐性乳酸菌死亡。耐盐性酱油乳酸菌的最适温度是25~30℃,当温度逐渐上升至25℃时,耐盐性乳酸菌生长旺盛,使得酱醪中乳酸含量达1.0%,并稳定在这个水平上。当pH值达到5以下时,耐盐乳酸菌不适应,酵母菌开始大量繁殖,100天时酒精含量达到2%~3%,以后逐渐下降,保持在2%以上。国内企业难以做到的是温度保持,有可能pH 值下降很快,乳酸含量上升,致使总酸超标。发酵设备应配备冷冻装置,关键是做好温度的管理。

3)进入发酵阶段搅拌不科学

现在搅拌多用空压机,应配有空气净化设置。发酵前期,避免曲块吸收盐水太慢,滋长厌氧菌繁殖,应每天搅拌。酵母菌生长阶段,可每隔5~6 d搅拌一次,有利于产生酒精。以后可每隔10~15 d搅拌一次。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都是每天搅拌一次,虽然便于工作,但对产品品质影响很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酱油生产工艺进行分类的目的是引起行业对传统工艺的重视,让企业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稳定的工艺规程,让操作工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从而稳定产品质量。我们不能说哪种工艺最好,这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销售能力来决定。但要强调的是:一旦确定工艺后,就要严格对照这种工艺的基本要求去操作。如果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则生产出来的产品醇香味很好,酒精含量达到1%以上;如果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则产品色泽、滋味、浓度稳定,成本低,用于红烧烹饪很实用;如果采用淋浇工艺,就要确定产品用途,决定淋浇时间、温度、添加糖类物质的量;如果采用传统工艺,就要严格做到发酵半年,出油时一道道套油,保证原油不掺假。

食品研发与生产

酱油的发酵工艺

酱油的发酵工艺 摘要:该文介绍了酱油发酵的主要工艺及相关设备 关键词:酱油发酵工艺发酵设备 酱油发酵的方法很多,根据发酵加水量的不同,可以分为稀醪发酵、固态发酵及固稀发酵;根据加盐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盐发酵、低盐发酵和无盐发酵;根据发酵时加温情况不同,又可以分为自然发酵和保温速酿发酵。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为固态低盐发酵法,由于采用该工艺酿造的酱油质量稳定,风味较好,操作管理简便,发酵周期较短,已为国内大、中、小型酿造厂广泛采用。 1、食盐水的配制。 食盐加水溶解后,用波美计测定其浓度,并根据当时温度调整到规定浓度。通常都以20℃时的波美度表示食盐水浓度,因此,有必要将实际测得的波美度换算成20℃时的波美度。计算公式如下:当温度高于20℃时:B—A+0.05(£一20)当温度低于20℃时:B—A~o.05(20一£)式中B——标准温度时食盐水的波美度A——测得食盐水的波美度t——食盐水的实际温度/℃ 盐水的浓度对发酵影响很大;盐水浓度过高,对酶的抑制增强,发酵周期被延长,同时也使酱醅发酵中必要的耐盐性乳酸菌和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结果影响到酱油的风味。盐水的浓度低,对酶的抑制减弱,蛋白质和淀粉的水解率高,但是对杂菌的抑制作用也减弱,结果生酸菌和腐败菌容易生长造成发酵不能顺利进行。一般用于固态低盐发酵法制醅的盐水浓度为13波美度左右(氯化钠含量13.5%),而有盐发酵法制醪的盐水浓度则高达20波美度(氯化钠含量24.6%)。 2、制醅入池。 成曲用制醅机粉碎成2I'NI'N左右的颗粒,要求粉碎均匀,有利于水分迅速均匀地渗入曲内。粉碎的成曲与55℃左右12~13波美度的盐水按一定比例拌和,酱醅的起始发酵温度为42~44℃,此温度是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铺在池底10cm厚的酱醅应略干、疏松、不黏,当铺到10cm以上后,可逐渐增加盐水用量,让成曲充分吸收盐水。在固态低盐发酵中,拌盐水量的多少对成品质量和原料利用率影响很大。因为微生物的繁殖和酶的催化反应都要在有水存在下才能完成,另外,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品温不会因发酵产热而有很大变化。当拌水量过小时,因不能充分将成曲浸透,曲中的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氨基酸生成量较低,结果酱醅缺乏鲜味。另外,拌水量小,品温易升高,淀粉酶活力旺盛,生成的五碳糖量多,它与氨基酸发生褐变反应生成的色素增多,使酱醅呈黑褐色,并有焦煳味。氨基酸和糖类的消耗不仅降低了原料的利用率,而且在这种发酵条件下容易产生醛类和酚类化合物,对有益菌有抑制作用,不利于后发酵时风味成分的形成。当拌水量过大时,酱醅发黏造成淋油困难,酱醅中色素生成不足。如果拌水量适当,不仅曲中酶被充分溶出,酶解效果好,而且在发酵过程中升温缓慢,容易保持适当温度,这样酱醅色泽好,呈鲜艳的红棕色,味鲜美。在固态低盐发酵中,酱醅的含水量以52%~55%为宜,食盐含量为6%~7%,但由于制曲原料上的差别或成曲质量不同等原因,对拌水量可作适当增减。另外,酱醅的pH6.5~6.8为宜,这样有利于蛋白酶、谷氨酰胺酶发挥作用。如果曲的酸度过大,可用适量碱调整。 (3)发酵管理。 固态低盐发酵,可分为前期水解阶段和后期发酵阶段。前期主要是曲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被水解。因此,前期应把品温控制在蛋白酶作用的最适温度42~45℃,一般需要10d左右,才能基本完成水解。曲料入池后的第2天,开始进行浇淋,每天1~2次,以后可减少浇淋次数至3~4d1次。浇淋,是用泵把渗流在假底下的酱汁抽取回浇于酱醅表

辣椒酱生产工艺描述

辣椒酱生产工艺描述 一、原辅料、包装物验收挑选: 原辅料、包装物采购有生产技术部指定专人负责,原辅料、包装物进厂后,有生产技术部按照公司采购计划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验收,并要求供方其资质资料及产品质量检测所要求的全部证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及包装物、一律拒收、以保证产品安全齐全。同时做好《原料检验记录》及《原辅料入库记录》《包装材料入库》 二、原料初加工: 1、干、鲜辣椒挑选加工:干线辣椒挑选要求无把、无杂质泥沙、无腐烂霉变、无青椒、花白椒。 2、清洗:弃除泥沙杂质。 3、加工:鲜椒加工按产品工艺要求,用绞切机或粉碎机加工成细颗粒状或小块状备用,干椒精特手工艺处理后用绞切机绞切成形备用。 4、辅料加工:根据陈品配方要求,对所需辅料姜、蒜等进行破碎成形加工。 5、鲜肉类采购验收与加工:鲜肉类验收必须按《食品安全法》规定要求控制好进货渠道、鲜肉类原料必须提供各采购批次的检疫检验证明及肉类经营资质证明。鲜肉进厂验收有生产技术部按《检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实物验收、相关证明验收:经验收合同的鲜肉立刻交车间加工,相关证明立刻存档,并做到《原料检验记录》。经验收的鲜肉送到车间、立刻按各类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进行煮、切、炒等加工、制成半成品等用。 6、配料:所有原材料经初加工成半成品后、通过物流通道送主料、配料间按配方配料,辅料配料有专人在辅料室预选配置,用配料专用食品袋装,有领料人员凭领料单领取使用、辅料中涉及使用的化学添

加剂、任何人不准擅自购买、到用添加剂。 7、包装材料袋洗洗、消毒灭菌:根据产品特性、使用不同的内包装材料、有食品没塑料包装袋、塑料包装盒、玻璃瓶。密封包装的塑料袋、塑料盒、使用前按生产计划预领料送紫外线灭菌室,经30min 以上的直接照射灭菌后才能使用,玻璃瓶因为是自动包装线,包括有清晰灭菌流程,只需在理瓶时捡去破损瓶即可。 8炼油:将食用在炼油锅中加热至150℃度、达到预热和熟制的工序。 9炒制:根据产品要求、将初加工好原材料、半成品、辅料、经不同温度要求进行炒制,关键控制点是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原料、辅料投放顺序。不许用专人掌握。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安全。 10、感官品质检验:炒制产品灌《包》装前必须经感官后在进行灌《包装》。 11灌《包.》装:瓶装、袋装产品都是自动计量、灌装、打印日期、封口,关键控制点是灌装温度、计量精确度的调控,必选个产品的特点控制好物料温度。盒装产品除做好上诉控制外、还必须在人工贴标、加盖环节加强控制。 12灭菌:玻璃瓶装产品自带灭菌冷却功能、只需调控好湿度及时间,袋装、盒装产品因物料不同,包装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物料、不同包装、调整水温及蒸汽温度、同时调整传送带速保证灭菌时间、达到灭菌效果。 13送检、留样:按照公司《产品质量检验操作规程》,除委托检验外、还有质检员感官检验、,要求取样、送检、浏阳都必须按《产品质量检验操作规程》执行。 14装箱、入库:产品按品种、规格、批次分装于外包装箱内、纸箱上贴合格证,标注有产品品名、生产日期、批次装箱员、检验员等信息。

低盐固态酱油发酵工艺

低盐固态发酵法工艺流程图 二淋油(备用)三淋油(备用) 成品

酱油是以蛋白质原料(如豆粕.豆饼)和淀粉质原料(如小麦、麸皮)为主经蒸煮、制曲、发酵与调制而成的,是一种营养物质丰富的调味品。 工艺标准及岗位操作、工作标准和检验容 一、岗位名称:投料→蒸煮→冷却→接种→制曲→落曲→发酵→浸泡→淋油→配兑→灭菌→储存→沉淀→包装 二、投料 三、蒸煮(关键过程控制点) 1、工艺标准 蒸料时蒸汽压力须达到0.18Mpa~0.20Mpa、料温温度达到120℃左右; 1、1 不定期抽检消化率,消化率≥80%。 1、2 熟料:含水量44%~51%。 1、3 熟料感观:呈黄褐色、膨松发软,表面无浮水,无硬心,有香味,无异味。 2、岗位操作规程 2、1 蒸料前先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2、2 豆粕润水,水温75℃~80℃,加水量为豆粕重量的100%~120%。 2、3 豆粕加水完毕后,旋转润涨40min。 2、4 加麸皮,旋转混合3~5min后通蒸汽。 2、5 蒸料时打开蒸汽进汽阀门,第一遍汽压升到0.08mpa时关闭蒸汽阀门,打开排气阀门至0,排除假压,再通蒸汽,蒸汽压力达到0.18Mpa~0.20Mpa后,保压3min~5min后,打开排气阀门排气至0,然后关闭排气阀门。开启锅盖,出料。 2、6 利用降温设备使孰料迅速冷却,减少冷却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和时间过长蛋白质二次变性。孰料冷却温度为60度。使用搅笼风机迅速均匀地把孰料输送到圆盘

中。 2、7 蒸料时按要求掌握好压力、温度、时间。孰料膨松发软,表面无浮水,无硬心,有香味,无异味。 3、工作标准 3、1 每批次送检,测熟料水份,并不定期抽检熟料消化率。 3、2 按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操作。 3、3 熟料接种时符合以下要求:有弹性、不粘、料不烫手。 3、4 工作后搞好绞龙、球罐及现场卫生至所有设施、地面无残料。 四、接种、制曲(制曲为关键过程控制点) 1、工艺标准 1、1 曲精接种量为原料量的0.3%左右,曲精的接种量应均匀。 1、2 圆盘曲料要摊平整。 1、3 接种料温必须在32℃~40℃间。 1、4 制曲是给米曲霉等有益微生物以最佳的生长条件,在熟料上充分繁殖,并分泌酱油发酵过程所需的各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等。要制好曲,就要掌握好米曲霉的生理特性和生长规侓,控制好制曲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量关键条件。 米曲霉是好氧性微生物,在曲料上生长变化分为四个时期 A 孢子发芽期:曲料接种后,米曲霉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与水分的条件下开始发芽,发芽温度为30—32度时间为4—5小时。 B 菌丝生长期:当静止培养8小时左右,菌丝四面深入蔓延,菌丝能见到微微发白,能嗅到曲香味,品温至逐渐上升,曲料的耗氧量加大,需要间歇通风。通过通风供给新鲜空气,降低品温。品温维持在32—35度,入盘培养12小时左右,第

辣椒酱加工操作规程

辣子酱加工操作规程 为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规范生产过程,依据以下标准,结合我厂生产实际,制定本操作规程,适用于云南新平何礼酱菜厂绿色食品辣子酱的生产。 NY/T1711--2009 绿色食品 辣椒制品 NY/T658-2002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1 产品执行标准 NY/T1711--2009 绿色食品 辣椒制品 2 原料及质量要求 原料为新鲜上乘的红尖辣椒。要求大小整齐均匀,色泽鲜红,无虫眼,粒面无霉、无污垢,无腐烂。 3 生产工艺 经剪把、清洗、破碎、发酵、包装加工而成、工艺流程为: 4、主要生产设备 原料清洗池、腌制池、分选台、真空包装机、度盘秤、打码机、打包机、消毒池、更衣室、脚踏控制洗手器、紫外杀菌灯、空气净化器 。 5 工艺要求 5.1 原料处理 剪把、清洗

5.1.1原料:辣椒应进行严格的选择,对于不易消除污染的原料应坚决废弃,不得使用。适用原料在生产前用剪把、清水清洗干净,除尽表面污泥,去除腐烂变质辣椒。 5.1.2 水:我厂使用符合GB5749—85标准的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卫生可靠,不易被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污染。生产用水应定期送当地质检部门进行水质检验。 5.2.2.1 食盐的比例:10% 5.2.2.2 白糖的比例:1% 5.2.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严格按GB2760-2003标准执行。 5.3 破碎 5.3.1 处理好的原料经破碎机破碎成辣椒酱。 5.3.2 破碎后的辣椒酱应色泽鲜红,粗细均匀。 5.4 发酵 5.4.1 腌制时间不少于3个月,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检查产品是否腐烂,变质,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以防止亚硝酸盐超标。 5.5灭菌处理 5.5.1.1包装车间的洁净:每天工作前半小时,启动包装车间的空气净化器对包装车间进行空气净化,正常工作时开启空气净化系统,保证包装车间的净化空气换气量为2次/h。 5.5.1.2每天工作结束,人员离开时,开启包装车间内的紫外杀菌灯,次日正常上班前关闭,对包装车间进行紫外杀菌。 5.5.2包装机械及用具的洁净 5.5.2.1每天工作结束,将包装机械设备表面用水进行冲洗,用配制好的洗洁精溶液仔细刷洗机械设备,将残留物及积垢彻底洗净。用水将洗

自己做酱油-超级简单的制作方法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姐姐发的方法,姐姐是个高手,不但自己做酱油做醋,还自己榨油、做洗面奶、洗发精等。可惜因为姐姐太高手了,所以只有笼统的方法而没有教程,材料比例什么的也是自己估计。 话说现在的东西太不让人放心了,前几天不就暴出来说我们食用的山西老陈醋居然没有酿造的全部是勾兑的。上面的姐姐就是居于安全考虑才自己动手的。其实我觉得社会已经堕落到这个地步了,你防得了这个防不了那个,索性由着他们,我们唯有修炼出金刚不坏之身、百毒不侵才成。所以呢,我发这个教程,只是因为好玩,就想自己也能做出酱油。这个方法超级简单。 需要准备的材料及容器:打豆浆余下的豆渣、面粉、盐、玻璃密封罐。 1、将打豆浆余下的豆渣淋干备用(尽量干一点,不然下一步的面团会很稀) 2、将豆渣和面粉按3:1的比例混合

3、将混合材料捏成小团放入平匾(我用盘子代替),放到太阳底下晒,稍干后放到阴凉通风处放一天(我是放两天)。传统的方法都是要等到面团发霉才做,这个姐姐改良了不用等发霉,我想是因为虽然没发霉,但菌丝就是酱油曲已经形成,所以也会成功。 4、将面团放入玻璃密封罐,加入4倍的凉白开水(不要装满罐,要留一定空间发酵),加盐(姐姐没提供比例,我加了75G,约5大匙,尝了下挺咸,不咸会坏),充分搅拌。

5、将罐密封(我因为不是密封罐,用保鲜膜在罐口覆盖了一层),放到家里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存放一年(估计三个月就可以食用,但姐姐的都是存一年,可能时间越久越好吃一点吧) 6、一年后开封,搅拌,充分和空气接触。因为没经过发霉处理没和空气接触,所以此时酱油是白色的。取2两红糖放铁锅内(锅一定要没油)炒一下,糖化了倒入白色酱油(可用纱网淋一下渣。一次可只做一瓶,余下的下次做)。水稍滚即可。酱油成功,据说比外面买的美味多了。

酱油的制作工艺及改进方法

一、酱油简介:酱油俗称豉油,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酱油的成分比较复杂,除食盐的成分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咸味为主,亦有鲜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口味,还能增添或改变菜肴的色泽。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酿制工艺了。酱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两种:老抽较咸,用于提色;生抽用于提鲜。 二、酱油的分类按照制作工艺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其中配置酱油分为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稀醪发酵法是指在成曲后加入较多量的盐水,使酱醪成流动状态,有常温发酵和保温 发酵之分。酱油香气好,且滋味纯。可以室内大吃发酵,也可以室外罐式发酵。发酵周期扔较长,提取压榨出油!)分酿固稀发酵酱油(此工艺是一种速酿发酵型发酵工艺,利用不同温度、盐度和固稀发酵条件。把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分开制醪,先固态低盐后稀醪加盐 的发酵方法。发酵周期短,一般30天左右。酱油香气好,该工艺操作复杂)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低盐固态发酵法是根据酱醅中食盐含量较低,不会过分抑制酶活力的原理进行发酵的方法,酱油色泽较深。滋味鲜美。生产设备较简单,操作方便。原料全氮利用率较高,采用浸淋法提取成品。发酵周期30天左右)。 低盐稀醪保温法酱油,对于配置酱油,其基本步骤都是原料处理,接种,制曲,发酵,淋油。 三、酿造酱油的相关材料介绍 1原料:蛋白质原料有大豆,豆粕,豆饼或其他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有小麦,麸皮,米糠和米糠饼或是其它淀粉质原料。 2.食盐:食盐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且与氨基酸共同给以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食盐还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在发酵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生产酱油宜选用氯化钠含量高、颜色白、水分少及杂质少、卤汁少的食盐。 3.酿造用水: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水是最好的溶剂,发酵生成的全部调味成分都要溶于水才能成为酱油。酱油中水占70%左右,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一般来说在酱汁中含铁不宜超过

辣椒深加工项目实施方

辣椒深加工项目实施方案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项目名称:亚盛集团辣椒(加工)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一期) 2.项目建设单位:亚盛国际贸易(集团) 3.项目建设地点:省金塔县金鑫工业区 4.立项审批部门:金塔县发改委,批准文号:金发改【2010】302号 5.项目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 6.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为502 7.90万元,根据实际情况,项目分为二期建设。一期项目审批投资为2950万元。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1.项目背景 亚盛国际贸易(集团)为亚盛实业(集团)股份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主要经营国家允许的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销售;啤酒原料的购销;农业新技术开发;化肥经营等。 公司秉承“诚信、发展、创新”的经营理念,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经营为主,依托集团公司资源及农业优势,不断努力建设生产基地,积极与国知名加工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与研究农产品深加工工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化发展目标。

2.项目建设的依据 项目建设选择在省金塔县,辣椒生产基地位于亚盛实业股份在地区的各农场。金塔县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水资源较为充足,土地平坦肥沃。境年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141天,年平均降水量59.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金塔境有大小水库14座,总库容量达1.8亿立方米,源于祁连山冰川群中的、讨赖河流经全境,可满足金塔、鼎新两大绿洲的农业灌溉需求。金塔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运输网络已经形成,位于县境的鼎新飞机场,民运航班可直达、等地。县城距312国道50公里,外出进十分方便,村村通班车的目标已经实现。 金塔县现有种植耕地69万亩,种植红辣椒接近3万亩,按平均每亩生产鲜椒2.8吨计算,全县生产鲜椒8.4万吨,制干后辣椒产量1.4万吨。随着近年种植红辣椒效益不断提高,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增加。 3.投资环境良好 该县投资环境良好,投资政策宽松,根据《金塔县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和《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该项目可享受地区促进农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土地出让金每平米14元,可返还每平米10元出让金。 4.项目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红辣椒加工项目的建成将极带动省红辣椒产业化发展,有利

发酵工程研究进展

发酵工程研究进展 姓名:黄永杰学号:201107002129 班级:生物工程1101班 1.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发酵工程是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乳酸、丙酮丁醇等)和有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氨基酸、柠檬酸、抗生素等)。 发酵技术是人类最早通过实践掌握的生产技术之一,产品也很多,以传统食品来说,东方有酱、酱油、醋、白酒、黄酒等,西方有啤酒、葡萄酒、奶酪等。这些发酵食品都是数千年来凭借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在没有亲眼看到微生物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产品。 1.1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 发酵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自然发酵阶段:这个阶段为从史前到19世纪末,主要特征为人类利用自然接种的方法进行传统酿造食品的生产。 (2)纯培养厌氧发酵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特征为人类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把单一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厌氧发酵生产酒精等工业产品。 (3)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技术特征为,成功地建立起深层通气进行微生物发酵的一整套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微生物有氧发酵的通气量、温度、pH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使得抗生素、柠檬酸、酶制剂等好氧发酵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是现代发酵工业的开端。 (4)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特征为,以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人为地控制目的代谢产物的大量合成,从而得到所需产品。 (5)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技术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菌种选育方面的应用,为发酵工程技术带来了方法上、手段上的重大变化和革命。 ②计算机控制发酵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工程优化控制技术,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发酵与提取设备的应用,使发酵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1.2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

辣椒酱的生产工艺

辣椒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制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传统的辣椒制品较为单一,配料粗放,质量指标不稳定。笔者采用辣椒及天然香辛料等物质,经过精细加工做成的辣椒酱产品,在辣味、营养成分、浓稠度及色泽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其制作工艺技术和要求如下: 一、工艺流程 加热加热加热加热加热 水→香味料增稠剂----→辣椒酱----→香辛料---→脂香料---→甜味料---→着色剂 煮沸↑ 辣椒坯磨碎 加热加热冷却 ---→助鲜剂、酸味剂---→防腐剂---→包装→成品(辣椒酱) 检验 二、工艺技术 1.原料处理。①辣椒坯。选用新鲜红辣椒,加工腌制成熟后磨成酱状备用。若用干辣椒、咸辣椒片、辣椒粉等代替,应按新鲜辣椒的质量标准调节配比。②花生酱。应选用优质纯花生酱,也可用花生仁焙炒去皮后磨成的酱。③甜味料、助鲜剂。甜酱、砂糖或两者的混合物均可作为甜味料,助鲜剂常用味精、呈味核苷酸等。④油。最好用芝麻油,因芝麻油香气足,维生素C含量较高,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利延长辣椒酱的保质期。⑤其它原料。鲜辣味粉、柠檬酸、高粱酒、红曲、山梨酸钾(有效浓度为0.07%~0.08%);新鲜的大蒜、生姜,若无鲜品可用酱制品或干粉代替。此外,在原料中加入1%左右的香葱,品质和风味将更佳。 表1.原料配方(%) 原料配比原料配比原料配比 辣椒坯70 助鲜剂0.7 高果 2.2 花生酱7 大蒜 2.5 芝麻油7 甜味料 6 生姜 2.5 山梨酸钾0.1 2.制酱操作。①加热煮沸。根据具体原料、设备、工艺技术的控制情况在升降夹层锅内加入原料总重20%左右的水,再开动搅拌机,加入香味料、增稠剂,充分混和均匀后,再将磨细的辣椒酱加入,继续搅拌,加热至80℃左右,保持5~10分钟后,再依次加入香辛料、甜味料、着色剂、助鲜剂和防腐剂,一般每锅操作时间为1~1.5个小时。②出锅冷却。将加工成熟的辣椒酱乘热出锅,一般盛放在清洁、消过毒的铝质或不锈钢容器内,及时运送至贮藏或包装车间,冷却备用。③取样检测。将冷却的制品按要求取样检测,质量指标只能高不能低;有指标不合要求时,必须检查原因,及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保证产品品质,直到检测合格才能包装。 三、质量标准及包装 本品尚无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一般都以地方或企业自定标准,其标准参考如下: 1.感官鉴定。色泽:柠褐色、微红、有光泽。香气:辣椒酱香浓郁,且无其它不良气味。口味:鲜而带甜,酸辣适宜。形态:纯正稠腻,稍有籽粒(若经绞体磨细则更佳)。 2.理化鉴定。水分≥65%,氯化物≥7g/100ml,总酸≥1.2g/100ml,总固形物≥30%。 3.卫生标准。同酱类。 4.包装。辣椒酱一般有3种包装形式:5kg或10kg桶或坛装,230g或350g瓶装,100g 或150g的塑料质膜及锡箔制成的袋或牙膏管装。 四、注意事项

酱油的制作工艺及改进方法

二、酱油的分类按照制作工艺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其中配置酱油分为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稀醪发酵法是指在成曲后加入较多量的盐水,使酱醪成流动状态,有常温发酵和保温发酵之分。酱油香气好,且滋味纯。可以室内大吃发酵,也可以室外罐式发酵。发酵周期扔较长,提取压榨出油!)分酿固稀发酵酱油(此工艺是一种速酿发酵型发酵工艺,利用不同温度、盐度和固稀发酵条件。把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分开制醪,先固态低盐后稀醪加盐的发酵方法。发酵周期短,一般30天左右。酱油香气好,该工艺操作复杂)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低盐固态发酵法是根据酱醅中食盐含量较低,不会过分抑制酶活力的原理进行发酵的方法,酱油色泽较深。滋味鲜美。生产设备较简单,操作方便。原料全氮利用率较高,采用浸淋法提取成品。发酵周期30天左右)。 低盐稀醪保温法酱油,对于配置酱油,其基本步骤都是原料处理,接种,制曲,发酵,淋油。 三、酿造酱油的相关材料介绍1原料:蛋白质原料有大豆,豆粕,豆饼或其他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有小麦,麸皮,米糠和米糠饼或是其它淀粉质原料。 2.食盐:食盐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且与氨基酸共同给以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食盐还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在发酵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生产酱油宜选用氯化钠含量高、颜色白、水分少及杂质少、卤汁少的食盐。 3.酿造用水: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水是最好的溶剂,发酵生成的全部调味成分都要溶于水才能成为酱油。酱油中水占70%左右,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一般来说在酱汁中含铁不宜超过 5ppm。4.种曲:种曲即酱油发酵时所用的种子,它是生产所需要的菌种(米曲霉、酱油曲霉、黑曲霉)经培养而得到的含有大量孢子的曲种。生产上不仅要求孢子多、发芽快、发芽率高,而且必须纯度高。种曲的优劣,直接影响酱油的质量、杂菌含量、发酵速度、蛋白质和淀粉的水解程度,因此种曲制造须十分严格。种曲制备的流程概要如下:菌种→斜面试管培养→三角瓶培养→种曲 5.辅助原料:增色剂:①红曲米②酱色③红枣糖色。助鲜剂:谷氨酸钠。防腐剂:①苯甲酸和苯甲酸盐②山梨酸和山梨酸钾 三、传统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及一些工艺改良想法 1.制作工艺1) 原料处理:选优质黄豆倒入缸或池中浸泡2h( 小时) , 洗净沥干送入蒸料锅蒸熟。2) 接种:黄豆熟料呈红棕色, 略有豆香, 冷却后将4%面粉和0. 3%的米曲菌种混匀拌入。3) 制曲:接种翻拌均匀的豆料分装于竹篾簸箕中, 厚2~ 3cm, 送入30~ 35 度室温的室内制油, 经过10h 料温上升后通风, 将料温下降至32~ 36 度, 最适温度为33 度。经16~ 18h, 米曲霉孢子发芽和菌丝繁殖时用手翻搓一遍( 称为翻曲) 。以交换新鲜空气, 散发热量和二氧化碳。经 7~ 8h 翻第2 次曲。经74~80h, 待曲料疏松、孢子丛生、无夹心、具有正常曲香、无其他异味即为成曲。4) 洗霉:将黄豆曲分装于竹筐放入水中洗去孢子。洗涤后的黄豆曲以表 面 4 无菌丝, 豆身油润不脱皮为佳。5) 第1 次发酵:将洗霉后的黄豆曲堆积在竹箕中盖上纱布或塑料薄膜6~ 7h, 待白色菌丝逐渐长出、料温适中、豆粒有特殊清香时, 即可第2 次发酵。6) 第二次发酵:将第1 次发酵后的黄豆曲和上述配方的香料中药材、白酒等原料, 按前述黄豆原料的比例入缸, 灌入23 摄氏度盐水( 原料与盐水比例为1 :1. 8) 。经过3个月日晒夜露, 即为成熟酱醪7) 淋油:将成熟酱醪装入可过滤陶缸或瓷砖池,分2 次兑入盐水浸泡淋油。淋出的酱油汁液粘、色泽红棕、味道香甜。8) 配置成品淋出的油经10~20d曝晒、沉淀、加温灭菌、过滤及检验, 合格后即为成品五香黄豆酱油。2.酱油在制作过程中的改进及完善 通关酱油的制作工艺,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制曲和发酵这两步,产曲的米曲菌来说,应该通过生物方法选取优质菌种,提高产曲速度,将产曲时间见到最短,在发酵过程中可以添加相关的酶,使菌种更快的繁殖,更好的产曲。对于产曲过程中的温度,,应该尽量减少提高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酱油生产工艺 一、低盐固态发酵: (一)工艺流程: 种曲盐水水 ↓↓↓ 豆粕+麸皮→润水→蒸料→制曲→成曲→发酵→浸淋→生酱油→加热灭菌→配兑→沉淀澄清→成品 (二)工艺操作: 1.原料质量和比例: (1)原料(豆粕、麸皮)要求:豆粕细而均匀,成颗粒状,颗粒大小为2~3mm,通过16目筛不超过5%,不能通过6目筛不超过20%。水分在7~10%,粗蛋白质在 46~51%;麸皮质地疏松,体轻,表面积大,水分在12%左右,粗蛋白质在14%左右。 (2)原料配比:豆粕∶麸皮=7∶3 一般一批料为9t,其中豆粕为6.3t,麸皮为2.7t。 分6锅蒸煮(即每锅加入豆粕1.05t,麸皮0.45t)。 2.曲精处理:麸皮干蒸冷却麸皮拌曲精 (1)排冷凝水: 先打开蒸汽管的疏水阀,然后打开蒸汽进汽阀门,利用蒸汽压力排净进汽管、蒸料锅的 冷凝水,然后关蒸汽阀,关好疏水阀,准备投料。 (2)投料: 投入蒸料锅麸皮150Kg进行干蒸,投好料封盖后,开始旋转蒸料锅,然后打开排汽阀门 和进汽阀门,当排汽阀排出蒸气后,将排汽阀关闭。蒸料锅温度将不断上升,5~10min 后,温度升至125℃时,关闭进汽阀。将蒸料锅垂直放置,开排汽阀放汽,等蒸气压排 至常压时,打开蒸球盖,取出麸皮冷却至35~40℃,加入曲精(一般9t料加入曲精2.7Kg),拌匀,并装置在接种漏斗。 3.蒸煮原料 (1)排冷凝水: 先打开蒸汽管的疏水阀,然后打开蒸汽进汽阀门,利用蒸汽压力排净进汽管、蒸料锅的 冷凝水,然后关蒸汽阀,关好疏水阀,准备投料。 (2)投料:

将7∶3比例的1.5t豆粕、麸皮相互加入到蒸料锅里,投好料封盖后,开始旋转蒸料锅,然后打开排汽阀门和进汽阀门,当排汽阀排出蒸气后,将排汽阀关闭。蒸料锅温度将不断上升,5~10min后,温度升至125℃时,关闭进汽阀。将蒸料锅垂直放置,开排汽阀放汽,等蒸气压排至常压时,打开水阀,直接加入65~75℃的温水1100Kg(根据豆粕、麸皮的水分含量添加温水量,要求熟料的总水量在46~48%),反复旋转20min蒸料锅,然后开进汽阀和排汽阀。当排汽阀排出蒸汽时,关闭排汽阀,此时蒸气压不断上升,大约15~20min后,蒸气压升至0.2MP时(温度在130℃左右),关闭进汽阀,垂直蒸料锅,开排汽阀。等气压至常压时,打开蒸料锅盖,再将蒸料锅口旋转朝下,出料。(出料时应开动出料绞龙、风冷机、接种机、接种绞龙) 关键点: a.豆粕、麸皮、曲精应合格,无异常现象。 b.加水量应以熟料水份为46~48%为宜,一般一锅料加水量在1100Kg左右。 c.干蒸温度,蒸煮气压、温度,润水,蒸料时间应准确,及时控制。 d.接种时熟料温度应控制在35℃以上,最高不超过40℃。曲精含量应控制在0.03~0.05%, 一般一批9t料加入曲精量为2.7Kg,曲精应均匀分布。 注意事项: a.旋转蒸料锅时转速应在2~3圈每分钟,正一圈、反一圈反复旋转。 b.出料时,应通过风冷设施控制熟料温度(35℃以上,不超过40℃)。 c.接种时应注意接种口是否有接有曲精的麸皮落至熟料中,中断时应及时补给。 d.开启、封闭蒸料锅盖时应注意防滑,更要主要蒸料锅的剩余蒸气,小心烫伤。 封盖时,应对称上紧螺丝,以防漏汽。 e.出料时,在下料绞龙处拨料时,应注意绞龙绞伤手。 f.开、关各蒸气阀时,应轻开,慢开,且要在蒸气阀侧面开、关,注意烫伤。 熟料的感官检测: a.(适度变性)色泽呈淡黄色,比蒸料前略深些,质地疏松,手感有弹性,水分高但不 觉得湿,捏之不粘手,有香味,无硬心,无不良气味。 b.(过度变性)色泽呈深褐,粘手而结实,吸水性差,手感很湿,无弹性。这种料易污

酱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酱油生产流程:

1、关键控制点(CCP) 危害分析和危害评估完成之后,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填写《HACCP计划表》。酱油的生产过程至少可设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1)原料验收,(2)蒸煮,(3)菌种制备,(4)制曲,(5)制醪,(6)发酵,(7)调配,(8)灭菌,(9)贮存,(10)罐装。 2、关键限值(CL)的确定 根据酱油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检验,进行多次修定,最终确定产品的关键限值。 3、原料验收控制 所采购的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食品行业强制性标准或企业标准,采取原材料索证制度和验收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原材料应拒收、拒用,更不能选用发霉、失效、污染和有毒、有害的物质。 4、蒸煮 严格控制原料的粉碎粒度、配比、蒸煮的时间、压力和水份,保证蛋白质的适度变性,杀灭原料上的微生物,防止二次污染。 5、制曲 对制曲的温度、通风量、制曲、翻曲时间及成曲的质量应严格控制,对制曲设备、设施应建立完善的清理消毒制度。 5、制醪 控制醪液的盐度、水份和温度和制醪设备、设施的卫生管理。6、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发酵周期,随时检测发酵的成熟度,防止发酵过

程的污染。 7、淋油 控制淋油水的温度,淋油速度和泡淋时间。 8、调配 严格执行产品的标准,制定调配操作规程,控制防腐剂的使用。 9、灭菌 对酱油的灭菌要进行人员、设备、工艺的确认,并严格执行要求。 10、罐装 要保证酱油在灭菌后到罐装过程中间环节的卫生,防止酱油的二次污染。 11、建立监控程序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确定后,必须对CCP实施有效的监控,对在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保证CCP处于受控状态并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及对受影响的产品做出合理的处置。 12、建立CCP记录和验证程序 在生产中严格执行HACCP计划表的规定,并做好相应的验证记录,对验证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并至少保留三年以上。

酱油风味物质的研究

酱油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摘要:文中对国内外酱油风味物质研究的历史、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现今在酱油风味物质研究中存在着哪些困难,以及酱油风味物质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酱油;风味物质;研究进展;困难;研究前景 Abstract:The research history, method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oy sauce flavor compound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In addition,analyzed today what difficulties exist in the study of sauce flavor substances,and its research prospect. 1 酱油风味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1 酱油介绍 酱油的酿造起源于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醫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最早的醫油是用牛、羊、鹿和鱼吓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1】。而酱油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的时期是在我国唐朝。在烹饪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以增加菜肴的色泽跟口味,进而促进人们的食欲。天然酿造的醤油中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2】。而酱油发展至今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成为了一种可以给许多企业家带来丰厚利润的产品。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1.2 风味含义 刘亚琼等【3】在“食品风味物质分离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将风味一词的含义概括为“摄入口内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在大脑留下的综合印象”。高献礼等【4】在“酱油风味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将风味一词定义为“气味和味道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而赵德安【5】则将风味一词定义为“人的感觉器官捕捉到食物的色泽、气味、滋味、体态的信息在大脑中综合形成的印象”,并认为风味物质是不可量化的。决定酱油风味的物质,现今发现的共有300多种,按其化合物性质可分为醇类、酯类、酸类、醛类及缩醛类、酚类、呋喃酮类和含硫化合物等。风味物质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6】:(1)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及说明

酱油生产工艺流程及说明

1、关键控制点(CCP) 危害分析和危害评估完成之后,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填写《HACCP计划表》。酱油的生产过程至少可设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1)原料验收,(2)蒸煮,(3)菌种制备,(4)制曲,(5)制醪,(6)发酵,(7)调配,(8)灭菌,(9)贮存,(10)罐装。 2、关键限值(CL)的确定 根据酱油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检验,进行多次修定,最终确定产品的关键限值。 3、原料验收控制 所采购的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食品行业强制性标准或企业标准,采取原材料索证制度和验收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原材料应拒收、拒用,更不能选用发霉、失效、污染和有毒、有害的物质。 4、蒸煮 严格控制原料的粉碎粒度、配比、蒸煮的时间、压力和水份,保证蛋白质的适度变性,杀灭原料上的微生物,防止二次污染。 5、制曲 对制曲的温度、通风量、制曲、翻曲时间及成曲的质量应严格控制,对制曲设备、设施应建立完善的清理消毒制度。 5、制醪 控制醪液的盐度、水份和温度和制醪设备、设施的卫生管理。 6、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发酵周期,随时检测发酵的成熟度,防止发酵过程的污染。

7、淋油 控制淋油水的温度,淋油速度和泡淋时间。 8、调配 严格执行产品的标准,制定调配操作规程,控制防腐剂的使用。 9、灭菌 对酱油的灭菌要进行人员、设备、工艺的确认,并严格执行要求。 10、罐装 要保证酱油在灭菌后到罐装过程中间环节的卫生,防止酱油的二次污染。11、建立监控程序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确定后,必须对CCP实施有效的监控,对在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保证CCP处于受控状态并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及对受影响的产品做出合理的处置。 12、建立CCP记录和验证程序 在生产中严格执行HACCP计划表的规定,并做好相应的验证记录,对验证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并至少保留三年以上。

发酵酱油蛋白质利用率的探讨

发酵酱油蛋白质利用率的探讨 1.前言 酱油别名豆油、酱汁、清酱、豆豉、豉油,是从豆酱,豆豉衍生演进而来的【1】酱油酿造技术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饮食文化和世界酿造工业的一大贡献。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酱油酿造的独特工艺,适应了微生物和生化变化的客观条件,使得产品质量优良。酿造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把原料中的不溶性高分子物质,分解成低分子化合物,提高了产品的生物有效性,并因这些分解物的相互组合,多级转化和微生物的自溶作用,生成种类繁多的呈味、生香和营养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相辅相成,就够成了酱油这种风味独特的调味食品。 在酱油的生产中,国内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即高盐稀态法和低盐固态发酵法,在其中低盐固态发酵法应用较为广泛。如何改善低盐固态发酵酿造酱油的风味和提高低盐固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原料蛋白质利用率及质量问题就成为当前和今后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蛋白质利用率的高低亦即全氮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整个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尺度。提高全氮利用率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贯穿着整个酱油酿造生产工艺。酱油生产工艺概述为原料处理、制曲、发酵与浸淋。在复杂的工序中,蛋白质的水解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的提出与优化将成为研究的着重点。 1.1 国内酱油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酱油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可靠记载最迟在汉朝(长沙马王堆汉墓佐证)酱油生产技术已趋成熟,但到公元1975年,我国才开始制定酱油的质量标准,从此酱油生产步入工业化的轨道。据推测,酱油的来源从酱而来,公元549 年。《齐民要术》中发现了有关酱的说明。【2】 我国的酱油酿造工艺经历了由自然接种到纯种培养的过程,发酵工艺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3】: (1)传统的高盐稀态和高盐固稀天然发酵,共同点为含盐量15%以上,发酵温度10℃~30℃,周期半年到一年。产品的酱香、酯香浓郁,风味好。 (2)本世纪30年代以自然发酵逐步改为保温发酵,提高了发酵温度,缩短了发酵周期,酱香、酯香稍差,但仍保留了传统酱油的固有风味。 (3)50年代初的无盐发酵酱油。酱醪无盐,为了抑制变酸,发酵温度控制在60℃,发酵周期为3-7天。此方法若掌握得当,出品率比较高,但由于没有或极少发酵过程。酱油无酱香、酯香,产品风味下降。 (4)60 年代以来,绝大多数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目前,我国酱油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为此工艺,主要特点是低盐、高温发酵,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1 个月。在70-80 年代,全国各地企业、科研机构为了提高速酿酱油的产品质量,进行了大量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工艺。1983 年由原国家商业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推荐性的行业标准。为提高原料利用率及改善酱油的风味,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将各种新技术应用于酱油生产,如双菌种混合制曲,超声波催化米曲霉,酱油原料处理的膨化技术,固定化细胞用于提高酱油风味,酶制剂(粗酶)用于酱油酿造,超滤技术用于酱油除菌除杂,细胞融合技术培育谷氨酰胺

酱油的制作方法(简易版)

步骤一:泡豆 把黄豆中杂质拣干净并清洗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8小时,豆粒表面圆润无皱纹就算泡好了。 步骤二:蒸豆 把泡好的豆子里的水分沥干,放入蒸锅中常压蒸2小时左右,不要蒸太烂,一捏能碎就可以了。 步骤三:拌曲 把酱油曲精(干料重的1‰~2‰)和10倍量左右的面粉混合,等蒸熟的豆粒冷却至30℃或夏季室温时,拌入曲精面粉混合物,翻拌均匀,让曲精在豆粒表面分散均匀即可。 步骤四:制曲 把拌好的豆堆放在竹匾上(家用的塑料洗菜篮也行),在避光处让曲霉生长8~12小时。

步骤五:制曲环境 环境温度在23~30度为宜,豆料本身的温度最高不应超过35度。环境相对湿度应在50%~80%,同时豆料内不应有积水。 步骤六:成曲 在生长过程中,豆粒会长出白毛并结块,可将黄豆结块捏散。 若环境干燥,应用加盖湿毛巾等方法保证湿润的气氛。制曲时间随温度而变,如果温度较低,那么制曲的时间将会延长。制曲耗时2~4天左右。 当曲料手感疏松柔软,有弹性,菌丝丰富,孢子饱满,呈黄绿色,无异味,有成曲特有的香气时即制曲成功。

第二部分:发酵(高盐稀态发酵法) 步骤一:制醪 把制成曲的霉豆拌入盐水中,例如 豆曲重10斤,则需要盐5斤,水20斤。 拌入盐水中的霉豆即成为稀态的酱醪。 把上述制成的酱醪放入瓶中或缸 内,盖上不密封的盖子防止杂物掉入。 可放在太阳下暴晒,但要防止雨水落入。 在刚开始发酵时要经常搅拌,搅拌频率 逐渐降低;在发酵至20天左右时可加入 生香酵母;在发酵至三周或一个月时应 停止搅拌;同时可密封后暴晒发酵。 整个发酵过程需要半年左右的时 间。

第三部分:酱油的出油 步骤一:压榨 待酱油发酵好后,可直接用细密纱 布过滤酱醪并压榨得到酱油。如果酱油 过咸,可添加温开水约65℃继续浸泡6 小时以上后再过滤压榨。 步骤二:加热 把取得的酱油加热至90℃~100℃ 15~20分钟,可起到灭杀残留微生物、 调和风味和沉淀渣滓的作用。 步骤三:再次过滤 将加热后的酱油用棉布进行再次过 滤,可获得更为澄清的酱油。

酱油发酵及制作

酱油摘要酱油简介及发展概况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发展简况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生产工艺 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万分中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 酱油的原料处理分为3步。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两步。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