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土壤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一、土壤资源的概念

土壤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资源的基础。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活所需物质相当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土壤资源。

二、土资源的特征

1.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的高低,除了与其自然属性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类生产科学技术水平。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土壤,对农、林、牧具有不同的适宜性,人类生产技术是合理利用和调控土壤适宜性的有效手段,即挖掘和提高土壤生产潜力的问题。

2.土壤资源具有可更耕性和可培育性。

人类可以利用它的发展变化规律,应用先进的技术,促使肥力不断提高,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若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措施,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会随之下降,甚至衰竭。

3.土壤资源的空间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变化,所以土壤性质及其生产特征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4.土壤资源位置情况有其固定性,面积有其有限性,同时具有其他资源不能代替的性质。

地球陆地总面积约149×106km2 ,除去其中因冰雪覆盖、干旱、高寒、盐碱、沼泽等等难以开发利用的面积,只有约2/5的地球陆地表面积具有人类开垦利用价值。实际已耕地仅有14×106 km2 (约占10.7%)

5.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发展农业和保持良性生态循环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1 基本概念 1.1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 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2017 年10 月18 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 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农民 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3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最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0.9千hm2,占国土面积不足10%,概括起来,我国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我国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南北长约5 500kin,跨越49个纬度。其中,中温带至热带的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2%,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热量条件良好。东起太平洋沿岸,西达欧亚大陆中部,东西长达5200km,跨越62个经度。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 2.6%,干旱、半干旱区占47.4%。由于水热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组合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生物资源很丰富。 2.山地面积大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仅占34%,按海拔高程统计,低于500m的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500~1000m的约占16%,1000~1 500m 的约占18%,1 500~3000m,约占14%,超过3000m的约占25%,广大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据粗略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的40%,有林地的90%,天然草场的一半分布在丘陵山区。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按现在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的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原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耕地约1.35 亿hm2,林地约1.67亿hm2,天然草地约2.8亿hm2,淡水水面约0.18亿hm2,建设用地约0.27亿hm2。 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我国尚有疏林地、灌木林地与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1.23亿hm2,其中,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者约3 530万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而质量较好的一等地仅有310万hm2,质量中等的二等地有800万hm2,质量差的三等地有 2430万hm2,可见,数量少、质量差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同时,这些后备土地资源又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垦难度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可以用劣地、空地、荒地的占用良田现象普遍。1998年仅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就有三起严重违法滥占土地事件,并揭露了一些地区为了赶在国务院冻结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规定之前抢征、虚征甚至弄虚作假,许多良田被占用。 2.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括动破坏植被,就会引起水力对土壤的侵蚀,随即引起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我国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20世纪90年代初已增至15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0亿t,居世界第一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最为突出,年侵蚀模数5000~15000t/km2,长江流域由于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其泥沙量已接近黄河,1998年长江流量特大洪水同时也是一次特大范围、集中性的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我国水上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损失量每年相当于4000万t化肥,价值340亿元。水土流失区使江河湖库淤积,内河通航里程缩短,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增加。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特征知识点归纳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特征知识点归纳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 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 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 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 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 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 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 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 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土地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结构 本部分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概念、土地分类、土地实体特征和土地权利制度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概念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的分类 土地的基本类别 建设用地特点 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实体特征 土壤类别及特征 地质条件类别及特征 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 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其特征 主要地上作物种类及特征 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产权的概念与构成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 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 土地他项权利制度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

第一章土地概念 【内容结构】 本章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定义、土地的特性、土地的功能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农地分布不均匀 森林覆盖率低 土地质量较差 水土资源不平衡 【考纲要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复习难点】 1.土地的内涵; 2.土地的特性。 【内容详解】 一、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理解土地的定义需把握几个要点: 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平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定义 1.从经济学的角度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我国的土壤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初计有13个土纲49个土类。不但具有世界上主要的森林土壤,而且具有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以及其他草原土壤,同时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少,平原盆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面积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米以上。寒漠、冰川有两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110万平方公里;石质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所以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开发利用上是有困难的,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种国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3.)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0.41%,而印度、丹麦、法国等国的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0%,我国耕地面积的绝对数量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大部分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过于集中。 4.火山灰土的特征如何 火山灰土又称“暗色土”。指晚近火山活动地区火山灰母质上发育的各种土壤。主要分布于世界近火山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我国仅有零星分布。成土年龄较轻、发育程度低者,仍保留火山灰原来的特征,剖面分化微弱;发育程度较深者,已有明显的剖面分化,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5%以上,土色暗灰,肥力颇高。这种土壤孔隙度高,质地较粗,易受侵蚀,含有大量火山起源的矿物(如火山玻璃、火山碎屑等),其量超过70%;粘土矿物以水铅英石为主,对磷有固定作用。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1.土地是有空间范围的,包括水平和垂直范围。 (1)水平范围:地球的陆地部分,以海岸线为界。大陆架是陆地水下的延伸,是不是土地?(2)垂直范围:上部到对流层顶部。对流层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下部:风化壳和地下水的深度(模糊)。或者人类目前直接探测到的深度(12262m,前苏联)。 2.时间: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它们的痕迹会保留在土地当中,随时间而变化,故土地是历史的自然体。 3.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人类活动等,故是一个综合体。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强调人类活动的结果(劳动的物化,具有价值)。是否包括社会因素,有争议。如,毕宝德先生认为,不包括社会特征(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我认为,作为资源,应该包括社会因素。如,地籍、土地法,人口数量、宗教、社会文化都包括在土地当中。如土葬习俗(河北曲周农村各家地里都有墓地),风水(风水好,土地价值就高)属宗教。 城市化、农村社会保障等。 4.土地概念为: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相关概念的辨析 1.土壤 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疏松的表层。 区别: (1)土壤是处在风化壳的表层,厚度1-2m,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2)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大部分),所有土壤都是土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包含土壤。 (3) 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4)土壤的本质是肥力,生长庄稼。 (5)土地是在土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是保护农业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2.国土 地球上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或地理空间,包括领水(内水和领海)、领陆(岛屿)和领空。是排他性的。领海为12海里,甚至包括经济专属区。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之间的空气空间,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上升的最高点,约35km处。一般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线。超过这个高度,就认为是太空的范围。 3.景观(landscape) (1)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特定地域,它是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面貌。相当于风景。 (2)空间、功能、发生上相互联系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刘茂松,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以生物为主体。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人类几乎都可以利用,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本章重点) 一、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中国的水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土地资源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分级。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由于土地条件是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两者很难协调一致,即某一块土地是很难完全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或者称为适宜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质量,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如土壤水分有效性从水分是否充分影响作物的适宜性,土壤的抗侵蚀性从土地是否能持续利用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要求,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通常以所要求的相应的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就是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因而在此区域形成特有的经济品种。 土宜评价,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的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动态模型,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可能变化,可以模拟有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毛利,指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出卖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 土地经济分级,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等级,它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土地资源核算,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一)判断题 1.完善土地市场就是要将土地市场发展成为完全的市场。( )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 ) 3.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 ) 4.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因此土地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这种永续性是随着地球共存亡的。( ) 来源: 5.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是指土地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 6.交通用地是指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交通道路占用的土地。( ) 7.我国的人均林地稍高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 ) 8.土地就是国土,国土就是组成土地的一部分。( ) 来源: 9.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所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越好。( ) 10.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 11.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人。( ) 来源: 12.土地管理的整体原则是指土地管理区域的完整性。( ) 13.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

14.我国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对象是我国的土地。( ) 15.在土地使用、利用、收益、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贯彻“利益原则”,使社会各种利益得到有效协调。( ) 16.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可对其下级有直接处罚的权力。( ) 17.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得以实行的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 18.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和行为准则。( ) 19.土地政策体系是随着土地管理机关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 20.土地政策的政治性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符合其阶级要求的土地制度而制定的。( ) 21.土地制度是土地政策的基础,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的具体表现,因此,土地政策制定的惟一目标就是巩固现有的土地制度。(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是社会主义公有土地,归全民所有。( ) 23.土地政策对三大效益的选择顺序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4.土地政策的弹性大于土地制度的弹性。( ) 25.我国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于19xx 年。( )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一主要思考: 1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 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 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那么,土地供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供应方式又有哪些? 土地供应 土地供应指地方政府第二年准备投放到土地市场上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地规划利用条件等内容的总称。 供地方式: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 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 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 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发达国家1公 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 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 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 土地面积的71.7%,温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 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 (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又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 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 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资源特征和功能;了解世界土壤利用现状。 教学重点:土壤资源利用的问题 学时:2 第一节土壤资源 一、土壤资源 1、土地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可以在土壤上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产品。 2)土壤资源的面积(数量)是有限的。 3)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牲和可培育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等变化。 3、土壤的功能: 1)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 2)影响地表的水循环以及热量平衡; 3)影响地表水分的下渗、径流; 4)保护岩石圈,延缓风化; 5)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 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可见耕地面积是很少的。 2、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 3、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开发有一定潜力 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已耕地面积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万Km2可耕地待开发,但①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②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开发耕地多。 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主要问题: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小、减少、退化、污染 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土壤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文章在研究我国土壤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挑战。提出要解决我国耕地土壤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施“藏粮于土”的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土壤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机制;开发土壤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种植制度;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适度开荒复垦,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 关键词:土壤资源;生态环境;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我国粮食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粮食增产息息相关。本文从土壤学的角度,对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粮食安全的出路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和保障粮食安全。 1 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 1.1 土壤资源丰富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土壤资源与粮食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是土壤类型多,绝对数量大。我国地域辽阔,国土总面积有960万km 2。气候类型从热带到寒温带,由湿润区到干旱区。在全国有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和588个亚类[1]。雏形土、干旱土面积超过国土的10%,有机土、铁铝土、变性土、火山灰土和灰土占1%,其余的人为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新成土等介于两者之间(表1)。这样丰富的土壤资源,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分别为第4位、第8位与第3位。 1.2 人均耕地不足 我国多山,耕地面积小,人均占有量少。我国65%是山地,有一半土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14.5%,而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人口平均,耕地仅占0.11 hm 2, 林地占0.17 hm 2,草地占0.26 hm 2,人均占有农、林、牧用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3[2]。另一方面,土地浪费情况又十分严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承包土地荒芜,或被城镇和经济开发区滥占后长期闲置。 1.3 耕地土壤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壤质量参差不齐。根据我们的资料,西部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7%,其中包括干旱土,寒冻雏形土和盐成土,不利于农业利用。然而,经过长期的农业利用,培育了大面积稳定的基本农田,如灌淤条件下形成的灌淤土,堆垫条件下形成的土垫人为土和泥垫人为土,蔬菜栽培条件下形成的肥熟土和水耕条件下形成的水耕人为土等。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我国现有耕地中,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1.54%,中产田占有37.24%,低产田占41.22%。然而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缺磷耕地占59%,缺钾耕地2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华北地区全氮和速效磷增幅较大,但速效钾含量损耗很多。东北地区肥力下降较为明显。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有853.33万hm 2 [4]。 1.4 后备耕地土壤资源有限 我国是一个古老农业国,土地开发利用比较充分,可供继续开发的后备土壤资源十分有限。目前全国后备耕地土壤资源总量约1000万hm 2,主要分布在北纬40~50度之间的一年一熟地区,同时又是降水量少,干燥度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量少质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1.5 耕地土壤资源区域差异大 表1 中国主要土纲土壤资源的估算1) Table 1 Soil resources inventory of different soil orders in China 代号 土纲 面积率/% 代号 土纲 面积率/% A B E F G H 有机土 人为土 铁铝土 变性土 干旱土 盐成土 0.22 4.84 0.44 0.30 23.01 3.64 J K L M N 均腐土 富铁土 淋溶土 雏形土 新成土 其他土壤 8.67 8.89 7.42 21.51 9.76 0.04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

土地资源概念

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形成的立体自然经济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构成要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 指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 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 0.4~0.7um可见光的 作物类型,强光照(棉花,谷类)有利生殖生长,弱(茶 简称日长,指一地区从日出到日落可能的日照 (短)日照植物,如小麦,油菜(玉米,棉花) >=10积温即活动 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各要素 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景观形 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划为一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 是由其个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 一是土地类型的地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包括空间结 区域内各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 以及权属上的所属 为一定目的,在一定土地用途条件下,对 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 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 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 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 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 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 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而且对该类作物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 是在土宜调查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 是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 指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 评级土地利用方 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形状, 或土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 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 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 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 在统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 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 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 需要根据 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 为一定目的而从事 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 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 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理自然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3.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树立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 2.知道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 1.“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2.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教学安排: 1课时 方法和过程: 应通过大量资料、图表运用对比分析加以阐述,学习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同一问题不同途径和方法,较好掌握课本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图表表达方式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有哪些?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中国土地资源。讲一讲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问: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板书:人多地少 通过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清下列内容:学生观察分析3-10。 ①中国的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印度面积不到中国1/3,人口比中国略少,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国多山区,平原仅占12%;而美国平原占1/2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土地资源约是中国的6倍;印度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占一半,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1.5倍。 ②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草地、林地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数; 草地0.30 世界0.50 (60%) 林地0.15 世界0.60 (25%) ③通过计算草地、林地占世界的百分数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少。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特点。板书: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较齐全。板书:类型齐全 读图课本中P67图3-12“中国土地资源分布”: (引导学生怎样看图) ①在这个图中,耕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林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③草地用什么颜色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黑板图示土地类型、分布表) 通过读图3-13“中国耕地分布”,了解到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