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

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重视自然的力量,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提倡要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且他还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观点。

对于教育过程,陈鹤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活动中,采取不同层次的活动。接受能力强的,本身条件好的,可以提高活动的难度;接受能力低的,本身条件弱的,可以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使幼儿不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产生压力和自卑感。教学过程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教育,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可以在课堂过程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巩固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力的提升。

对于家庭教育,陈鹤琴也有一系列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因此,要想对儿童的教育能够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了儿童,否则按着成人的想法实施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导,将会导致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影响,从而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与当今所提出的重视幼儿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如今幼儿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再看看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张雪门作为与陈鹤琴同时代的著名幼儿教育家,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实际工作,他对中华文化和我国幼教理论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行为课程”模式,体现了独特而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幼儿教育的目的首先且必须是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并培养儿童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不断改变发展的环境。

1929年,张雪门首先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幼儿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他认为不应当把课程仅视为“知识的积体”,而应当是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对于他的观点,他还补充说到:“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和陈鹤琴一样,张雪门对于课程的内容也认识到了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强调,课程的内容因生活而开始,也因生活而结束。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基本的实际行动,凡是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家长和教师都要给他们足够的自己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际中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实际中发现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因而,张雪门的幼儿园的课程概括的说就是,幼儿园课程必须和儿童的生活相联系,提供可以让儿童自由活动的真实场景,让儿童能够自由的进行发挥创作。

在教学方法上,张雪门提出要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只有行

为没有计划、实行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实践的行为又是空中楼阁。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这要求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选择与学习单元有关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要和儿童的生活相融合。这不仅是体现了他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更是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需求。

张雪门和陈鹤琴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虽然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实在的内涵是相似的。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简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园的课程。而陈鹤琴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即她的“活教育”思想。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培养“活学生”。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个讲究的是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本质是“活”的。

由此可见,陈鹤琴和张雪门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雪门和陈鹤琴都是20世纪,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的教育大家,在幼教改革之路上,他们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思想也必定在幼儿教育之路上引领着我们,为我们指明方向,将我们带到科学教育幼儿的大道上。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在他看来,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张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乃至“书本”的倾向,认为要改造民族,首先要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课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课程原是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绝大的帮助,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合社会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而“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理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这些经验不是一经过选定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要有变迁,适应时代的经验于是也有变迁,而课程的内容更不得不随之而变。“所谓变更课程的内容者,不过适应当代的需要,以合于生长的原则罢了。”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着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着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重视自然的力量,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提倡要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且他还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观点。 对于教育过程,陈鹤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活动中,采取不同层次的活动。接受能力强的,本身条件好的,可以提高活动的难度;接受能力低的,本身条件弱的,可以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使幼儿不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产生压力和自卑感。教学过程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教育,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可以在课堂过程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巩固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力的提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of chenheq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屠益琼指导老师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Chen Heqin is one of the famous educationalists, experting in kidolog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ntemporary infant education in China. He constructs his own infan psychology, summarize sev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of kids, which are based on his long-term research of observing his older son as a testee, and also by absorbing the relativ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fant education. Researching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infant education in early 20s century and establishing Gulou kindergarten,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topic sentence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 With the persistently development of infant education and in-depth revolution of infant education, Chen’s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instructio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ant 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 education theory;practical 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浅谈如何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1)

浅谈如何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深入开展的活动,由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学法认识不到位,组织数学活动的方法单一等,造成了幼儿被动的学,死学,不会运用已有经验迁移和解决问题。通过长时间的大胆尝试,我发现只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就能轻松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 一、深入理解《纲要》的精神的能力 幼儿园《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知识,是以发展幼儿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为目的。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巧妙的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大胆的尝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即将数学还原于生活。正如张雪门的“生活即教育”。 二、分析目标找准方向的能力 了解各年龄段的目标,帮助教师把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水平,从而正确把握本年龄段幼儿要达到的水平,帮助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就像开车去上海一样,心中有目标,有具体的路线图才不会背道而驰。制定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清

楚目标的核心概念;第二,分析与该目标相关的知识要点有哪些;第三,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第四,幼儿掌握该知识点的重难点是什么;第五,制定适宜的游戏方案。如:中班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探究和感知长方形这一目标。第一,要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后感知长方形的边角特点,即:长方形对边等长,四角等大;第二,四边形里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一些不规则的四边形等;第三,幼儿在小班时已经感知了正方形;第四,重点是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等长,四角等大的特点,难点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拼摆图形后,比较对边的长短,发现对边等长;第五,由于幼儿的所有活动都建立在感知的基础的上,所以教师首先要与家长共同引导幼儿,感知尽量多的长方体物体。有的幼儿一起用小棒拼摆游戏,在拼摆游戏中反复比较四根小棒的长度,发现相对的两条小棒等长。在开展活动前还要充分了解各年龄班的数学目标,做到上下衔接,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如:观察幼儿发现需求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数学活动后,还要观察幼儿是否真正感知到了,会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了?教师可用生活真实情景观察孩子,站队时是否会从大到小的排队,收积木时是否能按图形的类型分类。如:愉快的区域活动结束时,建筑区的小朋友争执起来,欣然说:“老师要求收积木时要把一样的积木放在一起”,牛牛说:“长方形积木太多,我这里放不下”,欣然说:“不行,你放这,我这就乱了”……牛牛的话激起了我的灵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可以解决牛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关注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作为理论建构的基点,认为“生活就是教育”,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在科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科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呢?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科学的内容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能关注幼儿身边的事,切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幼儿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还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例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

幼儿园所在的一条街,河旁的小水管、垃圾箱等,让孩子感受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发现街道上飘散着一些包装袋和生活垃圾,有的孩子说:应该在街道两旁写个牌子“不乱扔垃圾”!有的孩子甚至气愤地说:“太脏了,我们要保护环境!”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回到教室真的动手做起了环保宣传牌。我们还设计了“垃圾分类”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一起回收家中的废旧电池,动手“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收集无毒无害的塑料管、碎布、易拉罐、可乐瓶、果冻盒、纸盒等废旧物制作游戏材料又如:活动“小小美食家”就来源于幼儿餐后水果时,吃到酸酸的番茄都皱起眉头时有趣的表情,其实各种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食品,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让幼儿置身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幼儿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二、活动形式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而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势就在于幼儿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不受时间、空间、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每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潮、教育流派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历史背景。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同时,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1895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解体。在教育领域中则表现为一向以猎取科举功名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教育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危如累卵的封建统治,迫不得已推出了“新政”,于1904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癸卯学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规定“蒙养院招收3 岁以上至7 岁儿童”这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从此,我国幼儿教育逐步摆脱过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传统教养模式,向以社会专门教育机构为单位的现代化教养模式发展,掀开了中国学前教育史的崭新的一页。 对于中国20 世纪初的社会现状及需要张雪门做了简要的描述:中国数千年以来,原是以农立国的社会,而且人民受惯了专制政体的束缚;近百年来,骤然和帝国主义相接触,初则一味自大,继则完全屈服,而最近则日陷于生活灭绝之境。然而究竟如何才能适合我国现

在社会的需求呢?我认为:第一,须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第二,须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第三,须培养我民族“劳动”与“客观”的习惯和兴趣;第四,须锻炼我民族为求全国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实力。 张雪门将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需要归结为以上四点,那么,如何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呢?那便是通过教育。正如《大学衍义补》中说“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生 子之初”。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战败的中国在痛定思痛之后,把症结归到了教育上,而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张雪门认为要适合我国20 世纪初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张雪门在对我国20 世纪初的幼儿教育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后,在《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中指出当时中国的幼稚园分官办蒙养院和民间办的幼稚园。官办的蒙养院由于当时不主张设女学,于是将蒙养院附属于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的市镇中的育婴堂、敬节堂内,目的是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儿童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志,使他们能够远离恶劣的风气,学到良善的品质。其教师主要由当时堂中现有的识字的乳媪充当,所学习的材料是当时官厅所发保育要旨的条目以及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规等。可以看到当时官办蒙养院师资的不合理以及材料的急剧匮乏。民间办的幼稚园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蒙养院的日本式幼稚园,一种是教会办的宗教式幼稚园,还有一种是仿效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课程的幼稚园。日本式幼稚园的教育,教师地位崇高,所有的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都需要经过教师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

张雪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撰写人:14学3 孟淑婷 黄忠敏 倪凡佳 授课课题:第四章中国及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之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张雪门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贡献的思想家的成长和教育实践经历。 2.掌握张雪门的主要学前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2.张雪门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19年到1921年,杜威来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了从仿日到仿美的转变,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界更多的是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四位学前教育专家,即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 第二部分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yin)县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

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南陈北张”(南京陈鹤琴,北京张雪门)之称。他毕生从事幼教工作,写了三四十本幼儿教育专著和二三百篇的论文,对我国至东南亚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1)1912年,执教于鄞(yin)县私立蔡氏星荫小学,后任校长; 2)1918年,与几位志趣相同的人创立了当地的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儿园 ——星荫幼儿园,任园长; 3)1920年4月,与人合办俩年制的幼稚师范; 4)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教职,同时在教育系学习,主攻研究幼稚教育, 拟定了《幼稚园课程》; 5)1926年,开始研究福禄贝尔,并译著了《福禄倍儿母亲游戏辑要》《蒙 台梭利及其教育》; 6)1928年,主持中法大学孔德幼稚师范; 7)1929年,应香山慈幼院熊希龄院长之聘,筹设幼稚师范,并任幼稚师范 校长; 8)1930年,创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思想产生了较大变化,认识到幼儿就是未来的 主人翁,开始幼儿行为课程的研究; 10)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 稚教育》; 11)1934年,开办“乡村教育实验区”; 12)1938年,幼稚师范在桂林华门大街成立; 13)1944年,迁往重庆,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 14)1946年,远赴台湾; 15)1976年,因脑病复发病在台湾溘然长逝,终年83岁;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张雪门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幼稚教育分为4类: (一)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就是属于这类。弊端:所学的全都是零碎的知识,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久了就忘了。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09教31 聂晨晨 09093051摘要: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父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女的,后来听老师介绍才知道是男的)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最早的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最早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陈鹤琴有一句名言就是:“我爱儿童,儿童爱我”,我们老师说了,他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儿童,热爱儿童,最后很有信心的说出这句话是很让人佩服的。陈鹤琴先生有如下的几个观点: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前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儿童教育。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活校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三、建立了幼儿园课程理论。五指活动,单元课程,游戏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我读了《家庭教育》,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点理解。陈鹤琴先生提倡“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说明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因此他对父母的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 1、父母要尊重孩子。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而应相互尊重。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教育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意志,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才会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2、父母步调要一致。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做法,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陈鹤琴认为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都听其自便,百依百顺,甚至对小孩打骂长辈或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加禁止。所以陈鹤琴反复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张雪门行为课程

一、张雪门先生简介: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二、张雪门教育思想 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 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 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二)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是儿童的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活动。课程是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同时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但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仍不外由于儿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触到的环境。”即是说,幼稚园课程来源于学前儿童直接的活动。 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儿童自发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升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成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张雪门先生确定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他认为,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组织。但是仅仅这样,显然还是不够的。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3.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4.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摘自《学前教育课程论》 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字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吕智红 张雪门先生(1891—1973)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全都献给了儿童和幼儿教育事业,毕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幼师教育、幼稚园课程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他的行为课程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的课程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行为课程进行考察,以期为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 作为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尤为注意不断吸收同时代有关的最新学术成果,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并且将其运用到幼儿教育领域中,这也是行为课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早期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决定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后期的新行为主义还通过强调“操作”这一互动行为把人的心理与意识也纳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张雪门将这些观点运用到他的行为课程之中,提出活动是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的主要手段,幼稚园应创设积极的环境以引起儿童的主动活动。到了后期,他又将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加以研究。 幼稚园行为课程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课程要为生活作准备。张雪门在行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把课程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一条根本原则,同时课程必须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一,因此,“这份课程完全根据 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以上两种理论成为张雪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思想发展 早在1926年,张雪门的课程观已初步形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他的课程思想也有了新的发展。从以下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张雪门课程思想发展的脉胳。 (一)课程概念的界定 20年代,张雪门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这一定义明显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创设积极的环境来引起儿童的活动。 30年代,他这样写道:“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课程的指向更加明确了。什么是“有价值的”“选品”呢?张雪门用自然经验和课程加以比较说明。他认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获得太不经济,仅有适应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课程应当是经过组织的、适应儿童生长的、合于时代需要的经验选品。 60年代,张雪门才首次阐明了什么叫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课程既是经验的选品,同时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生活就成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但必须是儿童眼前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陈鹤琴 张雪门 张宗麟

从近现代学前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谈谈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的特色及价值,并谈谈对学前教育的改革的借鉴意义 自1903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教育家。其中,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三位浙籍教育家无疑是三座丰碑。尽管这三人的经历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三人有相近的文化底色,均矢志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求,由此构成了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浙江学派”。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阔者和奠基人。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他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陈鹤琴指出:"小孩子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去教他。总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应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 1891~1973), 浙江鄞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 特别是幼稚园教育。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是中国幼稚教育第一代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特色就在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