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初三化学中已经接触到铝单质的片面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通过个案了解铝的个别化学反应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例如铝的抗腐蚀性是源自于和氧气反应产生的致密氧化膜,铝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完成的铜树实验,当然还有在教材上未专门叙述但是联系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常常提及的铝和酸的反应。高中教材中,铝与氧气、酸的反应再次被提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与初中的差异,如何上升到学科观念教学呢?本课教学设计依据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铝的性质的相关知识。人教版教材中铝的知识比较分散,从铝在空气中的反应异常引出氧化膜的作用,这个性质与钠的氧化反应并列作为金属和氧气的反应知识点下的典型案例;将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单独列出重点阐述。

我们认为铝单质主要的化学反应,铝在氧化生成氧化铝或氢氧化铝的时候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要突出铝参与的化学反应都释放大量能量,并且利用这些能量可以在工业、生活中极大地发挥作用。学生在初中的氧化反应、中和反应、置换反应中初步接触到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尤其是在燃烧和燃料的学习中得以强化,又在高中必修1中通过元素及其化合物具体性质的学习积累能量转化的事实,为高中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4两个模块系统了解微观结构与能量的关系、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规律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学设计将化学能量观建构的教学建构作为目的之一,希望学生在学习具体物质转化的过程中, 要关注能量的变化。教师通过课外信息的拓展,将我们的教学不止限于教材本身,而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生活中的素材开展实验,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了解铝与其他金属单质的相似和不同,理解铝的的化学性质。通过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认识铝的“两性”。

【过程与方法】:在铝的化学变化事实积累学习中强化物质转化伴随有能量变化的认识;通过科技新闻及生活中铝单质性质的表现,感知应用所学知识对新闻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探究的角度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从实验中得出的理论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增强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物质事实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能量观。通过科技前沿新闻素材的阅读和分析提升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分析

教学引入2011年9月21日报道说有新理论认为美国世贸中心倒塌源于爆炸性化学反

应,飞机撞击世贸大厦之后,大量熔化

的铝液流入建筑受撞击部分下方的楼

层,与大厦的自动喷水灭火设备喷出的

数百公升水混合。铝水相遇会引起化学

反应,不但能够提高温度,反应过程中

还会产生大量可燃性氢气。骤然升高的

温度削弱了钢结构的支撑力,氢气爆炸

异常强烈,足够炸毁部分建筑物。倾听,议论,

思考。

新闻事件作为课堂引入,不只

是简单地介绍信息,而应该成

为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美

国911事件的细节原因蕴含化

学原理,且与本节内容关系密

切,通过这样的新闻事例来导

入新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

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作为能量

观的事实载体。

过渡请同学根据钠和水的反应写出铝和水的化学方程式并请一名学生上台板书。练习,学生代表板书。

板书金属铝的性质

一、铝和水的反应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911事件中发生火灾、爆炸等一系列的事故,当时现场的温度还很

高,据资料显示当时的温度高达1300℃。

而氢氧化铝在950-1200℃的温度可以分

解得到氧化铝。

原911事件中美国世贸中心倒塌归咎于

于铝和水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可燃

性气体氢气。在这里,化学反应的巨大

能量酿成了悲剧,但是你们觉得是否可

以充分利用这一反应为我们造福呢?

美国研制出火箭新燃料以冰铝为动力更

环保,这种冰-铝组合燃料叫做ALICE,

因水和铝之间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效应。

研究者希望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氢气,不

仅能发射火箭,也能为长时间的空间任

务补充氢电池。倾听,议论,

思考。通过科学阅读了解化学反应的

的社会意义,为初步建构能量

观提供文字素材,有助于学生

的科学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本

质观的发展及科学概念的掌握

板书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提问看来铝和水的反应用途还是比较广泛的,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氢气这种环

保能源成为我们的家用能源还要依靠铝

和水反应呢!可是大家回想一下,我们

家里的铝锅和水发生反应了吗?为什么

呢?分析问题,

回答。

从科技前沿中冰-铝组合燃料

过渡到生活实际中,体现化学

无处不在。

追问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和水的反应。那么铝在空气中能反应

吗?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起来完成“铝箔在气中的燃烧”的实验。

提示为什么加热条件下,铝熔化,而氧化铝不熔化呢?

小结在空气中点燃,铝的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氧化铝的熔点远大于铝单质的熔点,

所以加热熔化的铝不会滴落。

过渡“与氧气充分接触”是保证铝的氧化反

应充分进行的条件,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如何才能使氧气与铝充分接触?将铝条改为铝粉开展实验,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这样不仅能够使铝和氧气发生反应,更能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科观念的建构

小结增大铝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铝与氧气充分接触,一来增大氧气浓度,二

来把铝片改成铝粉。足够细小的铝粉在

空气中就能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有白色固体产生,现象类似于镁条。

知识拓展铝和氧气反应也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和高氯酸

铵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

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

合物中的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因而产生

巨大的推动力。再次通过科技前沿拓宽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学科魅力,同时,再次强化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结论铝在空气中难以持续燃烧,恰恰是因为它容易和氧气化合产生氧化膜,阻碍反

应进一步进行;而当条件允许时,铝仍

然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且大量放热。

板书三、铝热反应

推进新课铝的化学反应用途广泛,还可以用于野外焊接钢轨。观察实验,

讨论。

从铝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方面

自然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化

学无处不在,要用科学的眼光

看待物质世界。

播放视频视频中焊接钢轨用到的那袋试剂是什么呢?(停顿)就是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

物。

演示实验将埋在沙里的两根铁钉(将这两根铁钉想象成两根钢轨),相互靠近,再向试管

中加入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加一定

量氯酸钾,氯酸钾高温产生氧气,助燃。

插上镁条,镁条燃烧可以产生反应需要

的高温。

小结铝热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将这个原理应用在工业生产上,在冶金工

业上常用这一反应原理,来冶炼钒、铬、

锰等金属。例如:从具体实验事实中归纳总结,强化化学反应的应用让学生深知化学的重要性。

知识拓展在911事件中,其实也有铝热反应的发生。在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其实在大

量铝熔化的过程中,铝遇到建筑中的氧

化铁,在高温下就引发铝热反应。同时,

铝热反应发出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

集在一起引发一系列爆炸。与课堂导入相呼应,第三次强调铝发生化学反应中的伴随着能量的放出,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能量观。

小结金属铝在自然界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铝单质在空气很容易结合氧形成氧化

膜。铝热反应中金属铝夺取氧化铁中的

氧元素,说明了铝的什么特性?结合实例,回顾学科,帮助学生提炼出铝的亲氧性特点。

板书四、金属单质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过渡生活中铝锅不仅不适合烹饪酸性食品,连碱性食品也不适合,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探究投影实验步骤

1、取一只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加入10mL

的氢氧化钠溶液。

2、取一铝片,用砂纸打磨。

3、将打磨好的铝片放入盛有10mL的氢

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

4、观察实验现象。分组实验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新

课标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

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够清楚

的观察到实验现象,更能激发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实验分析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铝单质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个放热反应,而且实

验现象剧烈并且有气泡产生,可生成一

种钠盐,叫偏铝酸钠。反应中铝元素由

0价升高到+3价,那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呢?请讨论确定一下。分组讨论,每组请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回答。

归纳总结从元素守恒看,气体可能是氧气或氢气。

从化合价看反应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了,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能降低的

元素只能是氢元素,生成的是氢气。请

问如何用实验鉴别?联系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对元素化合物的具体反应事实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用化学学科思维解决问题。

提问大家都知道铝在反应中充当还原剂,那氧化剂呢?到底是水还是氢氧化钠和铝

反应生成氢气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请大家提出探究方案。讨论,提出方案。

对比实验

探究如图所示,在试管里装1~2gNaOH与一

些Al箔,加热至熔化,用排气观察是否

有气体产生。

观察实验现

象,并思考

问题。

实验分析加热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气体,同时,铝消耗氧气,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水

进入试管。通过对比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水是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氧化剂,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基于实验演示的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用化学眼光思考生活实际

总结水是该反应的氧化剂,铝在氢氧化钠作用下更快的与水作用产生氢气。

小结这个反应我们发现,铝可以和碱反应,也可以和酸反应,我们将这种既能和酸

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物质称为“两性”

物质。

练习评价展示产品:我们家的下水管道堵了,买

回一种“管道通”,使用后堵塞的管道畅通无阻了。这盒“管道通”,内有一袋白色固体颗粒和一袋银灰色铝粉。

提问(1)同学们仔细观察下这个白色固体颗粒在空气中有什么现象?

(2)我们发现它露置在空气中有些潮

解,你们猜想它是什么?

(3)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证实这个白色固

体是氢氧化钠呢?

(4)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呢?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实验用药匙分别取一勺白色固体颗粒和银灰色铝粉,放入到50ml烧杯中。向上述烧

杯中加入20mL的蒸馏水。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实管道通的主要成分是铝粉和氢氧化钠固体,为什么这两

种化学物质的混合能疏通管道呢?

投影(1)下水管里的淤积物主要为油污、食物残渣、毛发等。(2)氢氧化钠是强碱,

能去除油污,腐蚀毛发一类的东西。思考,讨论,结合投影回答问题。

小结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为什么铝和氢氧化钠混合能够疏通管道。(1)

NaOH具有强碱性腐蚀油垢、毛发和残

渣(2)该反应放热,加速反应(3)产

生气体物利用压强疏通杂物。通过生活实验加强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第四次突出化学反应放热,强化能量观。

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铝的四个反应:

1、铝和水的反应;

2、铝和氧气的化学

反应;3、铝热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

的反应。这些反应都充分体现了铝的化

学性质的特殊性,最后一个反应还说明

铝具有两性。另外,它们在反应中大量

放热。正是因为这些性质,使金属铝在

生活、生产及航天技术用途广泛。倾听,回顾本节课内容。

课后思考1、学习了本节课,你对日常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有什么心得体会?

2、如果你家下水道堵住了,使用“管道

通”你要提醒你父母哪些注意事项呢?开放性习题,既能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Al的物理性质、明矾的净水作用。 2、掌握Al、Al2O3的化学性质; 3、学会Al(OH)3的制备和性质; 【教学重点】 Al2O3、Al(OH)3的两性 【突破方法】 立足初中所学知识及学生已掌握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知识生长顺序来组织学习材料,运用推理、假设及实验探究验证的分析问题方法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景思考】 讲述“铝的故事”,视频展示铝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引领学生进入铝的学习。 1、铝是一种色的金属,具有良好的性能,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位居。 2、Al + HCl-;Al + CuSO4-。 3、铝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其性质。 【实验探究】 探究一:对铝化学性质的探究 1、实验探究铝箔与氧气的反应 (1)预测反应现象,预测的依据是。 思考与实践:A、上述实验现象说明铝具有什么性能。 B、化学实验中,如何除去铝箔表面的氧化膜。 C、用处理过的铝箔重复上述实验,完成下表: 学与问:A、氧化铝是一种物质,是一种较好的材料,常用于制造和。

B、钠表面的氧化物和铝表面的氧化膜都是金属氧化物,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一样吗? 学与问:铝在纯氧中或高温下可燃烧。铝除了能与氧气直接化合外,还能与氯气、硫等非金属直接化合。反应方程式为、。 2、实验探究铝与水的反应 (1)预测反应情况,预测的依据是。 思考与交流:A、为什么铝与沸水反应的速率比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速率慢。 B、运用双线桥标出铝与水和铝与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C、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放出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探究二:对氧化铝化学性质的探究 1、NaO是碱性氧化物,Al2O3呢? 思考与交流:(1)铝制餐具可用来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吗?为什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授课人:梁文海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是在上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均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2)难点: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在之前已经学过镁、铁与氧气的反应,以镁、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剧烈程度引出本课题,顺理成章,学生也比较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含义。会读、会写并熟记常见金属的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物质奥秘的乐趣。 四、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复习回忆一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复习课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2、通过复习金属金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引入铝及含铝化合物的性质。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铝单质 ⒈物理性质 银白色轻金属。有延性和展性。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相对密度2.70。熔点660℃。沸点2327℃。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仅次于金和铜。 ⒉化学性质 在潮湿空气中能形成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铝粉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能猛烈燃烧,并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易溶于稀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不溶于水。 ⑴与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2Al+6H+=2Al3++3H2↑ 2Al+6H2SO4(浓)===Al2(SO4)3+3SO2+6H2O (Al,Fe在冷,浓的H2SO4,HNO3中钝化) Al+4HNO3(稀)===Al(NO3)3+NO↑+2H2O Al+4H++NO3–=Al3++NO↑+2H2O ⑵与碱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⑶与盐反应 2Al+3Cu2+===3Cu+2Al3+ ⑷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4Al+3MnO22Al2O3+3Mn 2Al+Cr2O3Al2O3+2Cr 2Al+Fe2O3Al2O3+2Fe 2Al+3FeO Al2O3+3Fe 铝热反应常用于焊接铁轨和冶炼金属 ⑸与非金属反应 2Al+3Cl22AlCl3 4Al+3O2===2Al2O3 (常温生成致密氧化膜而钝化,在氧气中燃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李梅 学校尚文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铝的性质》教案

专题3 第一单元铝的性质 主备人:姜巍巍日期:2011-12 【教学目标】 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铝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它解释一些铝的实际应用。 3.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铝的化学性质 【预习准备】 1.你身边常见的铝制用品。 2.阅读课本P67—68大致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问一问你的家人是怎么使用和清洗铝制炊具的。 根据你的知识判断她们的做法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铝是色金属,熔点较(660℃),密度较(2.70g/cm3) 有良好的、和。 二、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1)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 铝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 ,所以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 (2)与Cl2反应:化学方程式 2、与酸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HCl): 钝化:铝遇冷的、时会在而发生钝化,因此、可贮存在铝制容器中,也可用铝槽车运输。 3、与碱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4、与某些盐溶液反应(CuSO4溶液):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5、铝热反应 化学方程式(Fe2O3): 铝热剂: 三、用途 【总结】 铝原子易最外层的电子,生成价的铝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性,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铝的化学性质表现中,哪些是金属的共性,哪些是铝的个性? 【拓展视野】铝制品的正确使用 【课堂巩固】 ( )1、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铝在下列场合的使用须加以控制的是 ①制铝锭②制易拉罐③制电线、电缆 ④制包糖果用的铝箔⑤制炊具⑥制防锈油漆 A.①②④⑤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⑥ ( )2、(1)铝热剂中铝的作用是 A.催化剂 B.氧化剂 C.还原剂 D.填充剂 ( )(2)不宜用铝热法冶炼的金属是 A.镁 B.铁 C.铬 D.钨 ( )3、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盐酸溶液、烧碱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l B.2:l C.3:1 D.1:3 ( )[变式]相同条件下,足量的铝分别与盐酸溶液、烧碱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体积相同,则消耗的氯化氢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l B.2:l C.3:1 D.1:3 ()4、用一刺有小孔的铝箔包上4.6克钠,放入50mL水中,可收集到H2(标况)的体积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高一化学必修一3.2《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3.2《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新课标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第三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教材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六个方程式、两个实验、一个“学与问”、一个资料卡片来介绍了几种铝的重要化合物。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化学事实去探索物质的性质,再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化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而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网络化。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分析。 此次课针对的学生是高中初入学,刚刚学习完化学1(必修)中的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已初步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探究心理,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学习了分类法,能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学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有关性质;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初步知识,并且了解金属铝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进一步与氧气反应,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这节《铝的重要化合物》内容里并无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涉及也较少,所以,考虑将课的重点放到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性的探究上,从学生的实验基础和对氢氧化铝的酸性的强烈好奇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分析。 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河初中姬银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 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一些不法商贩就会利用这一点,以次充好,贩卖假黄金(实际就是黄铜)。你用什么方法来识别真假金饰品呢?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2 ===== 2MgO 4Al + 3O2===== 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 2 ==== Fe 3O 4 2Cu + O 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 金属与酸反应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Mg + 2HCl ==== MgCl 2 + H 2 Zn + 2HCl ==== ZnCl 2 + H 2 Fe + 2HCl ==== FeCl 2 + H 2 三、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 A +BC ==B +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 A+B+…… == AB …… 分解反应 AB …… == A+B+…… 置换反应 A+BC == AC+B 四.导学归纳 五反馈练习 课本13页1.4. 高温 高温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 金属 无明显现象 铜 Fe + 2HCl ==== FeCl 2 + H 2 有少量气泡产生 铁 Zn + 2HCl ==== ZnCl 2 + H 2 有较多气泡产生, 反应较剧烈 锌 Mg + 2HCl ==== MgCl 2 + H 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溶解,反应剧烈 镁 (A 组)稀盐酸 (A 组)稀盐酸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构建新知识体系的综合过程。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在对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和研究铝有关的性质,体现的是“走进生活—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对铝的广泛用途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里普通使用的一种铝制品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细读注意事项的同时展开讨论,铝的这些用途可能跟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来解释铝在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按本节课的课表要求,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铝的重要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从中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钠、镁性质之后学习的又一金属知识,学生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性质的探究不仅是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铝的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的特殊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节课中铝和强碱的反应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初中的化学学习阶段中对金属通性的学习以及在上一专题中对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为学生推测铝的性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准备。 (2)实验技能基础 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多,因此本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经过了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会有一定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的条件;也可由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铝热反应的实验由于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则由教师完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专题三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一课时铝的性质 省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常志英 设计思想: 我通过让学生猜字谜引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常见铝制品的图片归纳出铝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分析铝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铝具有还原性,继而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教师演示实验,也有新增的创新实验,都特别有震撼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粉笔、酒精等。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引导发现,用事实形成观点,从化学走向社会”的一种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金属铝的物理性质和与氧气、酸、碱、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通过演示实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敢于创新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金属铝与氧气、酸、碱、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2.难点:金属铝与碱的反应,铝热反应。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多媒体,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个字谜:“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打一常见的金属。 (设计意图):猜字谜,立马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进入主题。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看,这幅图(含飞机,铝壶、铝线、铝箔、导弹等)展示了铝的很多用途。用途由性质决定,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讨论、归纳铝的物理性质。 [分组讨论]由图片讨论并归纳出铝的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密度小) (设计意图):学生对常见铝制品比较熟悉,观察图片就能归纳出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推测铝具有还原性。 [回忆旧知]:学生回答前面学过的铝的化学性质,今天重新认识一下铝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界的水》等知识,而金属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应用,所以本课题的学习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完善。在物质的分类中金属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金属制品的使用和保护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金属单质能转化为各种金属化合物;在金属的化学反应中涉及到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酸、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所以本课题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物质的分类框架,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巩固深化作用。 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本课题的学习学生有如下准备:(1)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空气、水有了初步的了解;(2)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有较丰富的经验积累;(3)对物质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4)学习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5)在前面的章节中零碎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被酸雨腐蚀,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和酸反应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铜片 五、教学过程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课题:铝的性质 市第十中学化学组习书秀 教案背景: 1.面向高一年级学生 2.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化学 3.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铝的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制作多媒体 课件;准备相关实验用品。 学生准备:搜集铝的相关用途等信息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容的要:“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研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本节的设计不像以往教科书按一种金属一节进行描述,而是将几种重要金属列为一节进行介绍,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从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入手,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各种金属材料的重要应用;然后学习具体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铁、镁的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铝的性质不是难事,但是铝与碱液的反应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稀奇的.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及其还原性,并能列举铝制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认识到铝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金属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铝的化学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铝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性质 2. 教学难点:铝的特性 三、教学用品: 1.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 2实验药品:铝、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氯酸钾、镁条.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观察、类比、猜测等

五、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第1单元课时3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氧化物、酸、碱溶液的反应,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了解铝制品的相关使用知识,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铝的钝化。 三、设计思路: 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首先根据常见的铝制品和铝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归纳出铝的物质性质,再利用铝制品和铁制品的腐蚀程度不同、铝锅能否经常用金属清洁球或煤渣擦亮、铝桶能否放酸液等生活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掌握铝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ppt2) (图1)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等部门,是轻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合金。 (图2)这是一架播音747飞机, 铝合金是飞机的主要用材,用量占70%~80%,其中仅铝合金铆钉一项就有40~150万个,用铝约22吨,据预测,2010年全球航空航天铝材的消费量可达6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5%。 (图3)这是一款新型轿车,在广告中的卖点是“宽敞的空间”和“全铝合金引擎”。 1991-1999年铝及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翻了一番,预计到2005年还将再翻一番。预计2005年美国汽车用铝及铝合金将超过130kg/辆,西欧将达到119kg/辆。 【提问】请大家思考下日常生活中铝还有什么应用?(ppt3)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些物理性质?【板书】一、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ppt4) 飞机制造----铝的密度小 用作导线----良好的导电性 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 用作包装----良好的延展性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镁、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2Mg+O22MgO 4Al+3O2=2Al2O3 铝的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铁、铜在常温下、干燥的环境中,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2Cu+O22CuO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当铁单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呈+2价。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湿法冶金”的反应原理:Fe+CuSO4=Cu+FeSO4 Fe2+的盐溶液是浅绿色的,Fe3+的盐溶液是黄色的,Cu2+的盐溶液是蓝色的。 比较Cu、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使用铁、银和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把铁、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没有现象;而银表面会附着一层红色物质,并且溶液会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使用铜、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一次性得出结果: 操作及现象: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硫酸亚铁溶液没有现象;而在硝酸银溶液中,铜表面会附着一层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基础练习】 1.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Zn B.Mg C.Fe D.Cu 2.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判断,下列各组内的两种物质,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镁与稀硫酸B.银与稀盐酸C.锌与硫酸铜溶液D.铝与硝酸银溶液 3.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液体的质量减轻.其中正确的是( )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下列物质可以由相应的金属和酸发生置换反应而制得的是( ) A.Fe2(SO4)3 B.CuCl2 C.AgNO3 D.Al2(SO4)3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目标]: (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学会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重点]: 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难点]: 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过程]: [引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金属都有金属光泽(银白色)。在实验室使用镁条时都需要将镁条打磨后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 (教师):其实呢,这是由于镁条在常温下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镁条表面生成氧化膜,因此,使用前需要打磨。还有那些金属是如此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我们学习过金属中,常温下,镁、锌、铝都会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以铝为代表,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学生):氧化铝 (教师):化学反应方程式:4Al + 3O 2=2Al 2 O 3 (边讲边写) (教师):铁和铜在纯氧中反应的条件又是?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点燃、加热。分别是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铜。 (教师):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又说明了金就算在高温下,它会反应吗? (学生):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反应。 [板书]:常温:铝 4Al + 3O 2=2Al 2 O 3 ;较高温度:Fe、Cu ;高温:Au也不反应 [讲解](教师):从条件上观察,可以观察出镁、锌、铁、铜、金五种金属的活泼程度,最活泼的为?其次是?最不活泼的是? (学生):最活泼的为镁、锌;其次是铁、铜;最不活泼的是金。 (教师):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之外,我们之前还学习过什么有关于金属化学性质? (学生):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知道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桌面上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取少量与4支试管中,再将桌面上的酸加入其中。观察反应现象,特别是观察他们的反应速率的对比,加录下来。开始实验。 [板书]:二、金属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教师):好了,停止实验。请大家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有气泡产生,却都有热量发出。铜与酸反应没有明显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52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共3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典型金属和氧气、酸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2. 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金属与酸的反应。 2. 置换反应。 【教学准备】 镁带、铜丝、镁条、铝片、锌粒、铜片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坩埚钳、试管、镊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物理性质,使得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实际运用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事实上,在利用某种金属材料时,人们往往还要考虑这种材料的化学性质。那么,我们常用的金属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是怎样为人类所利用的? 二、新课教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会生成新的物质,表现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先来了解一下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活动】将1根镁带、1根铜丝分别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哪根金属会在空气中燃烧?不燃烧的那根金属冷却后表面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银白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镁会在空气中燃烧,铜不燃烧,但表面变黑。 T :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氧化铜。 (烟炱?) 【回顾】我们还分别做过铁丝、铝片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有些金属不能燃烧,但加热状态下也能生成氧化物。 2 Mg + O 2 === 2MgO 3Fe + 2O 2 === Fe 3O 4 2Cu+ O 2 === 2 CuO 【思考】有些金属化学性质稳定,而有些金属化学性质活泼。从上述三种金属中最活泼和最不活泼的分别是哪一种? ——镁、铜。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三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看出来。 我们知道,金属铁在潮湿空气中会被氧气所氧化而生锈(主要成分是Fe 2O 3)。很多金属在潮湿空气中点燃 点燃 加热

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导语】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这篇关于《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是高一频道为你准备的,希望你喜欢!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构建新知识体系的综合过程。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在对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和研究铝有关的性质,体现的是“走进生活—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对铝的广泛用途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里普通使用的一种铝制品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细读注意事项的同时展开讨论,铝的这些用途可能跟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来解释铝在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按本节课的课表要求,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铝的重要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从中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钠、镁性质之后学习的又一金属知识,学生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性质的探究不仅是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铝的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的性

质,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的特殊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节课中铝和强碱的反应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初中的化学学习阶段中对金属通性的学习以及在上一专题中对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为学生推测铝的性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准备。 (2)实验技能基础 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多,因此本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经过了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会有一定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的条件;也可由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铝热反应的实验由于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则由教师完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2)了解铝的重要性质,铝与氧气、稀酸、强碱的反应规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的反应规律。 (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铝热反应; (4)通过亲手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铝制品的相关使用,体验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重点难点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能顺利学习铝的金属通行,但铝和碱反应的性质是别的金属不具备的,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将重难点确定为: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生活中铝的广泛用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铝产生兴趣。通过生活中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铝的化学性质。再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机会和实践过程,且给予足够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 → ↓

《铝的性质》教案

《铝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铝片的外观,知道铝是一种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的金属 2. 知道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下发生钝化,以及铝的应用 3.通过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掌握铝与酸和碱的反应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 2.通过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反应以及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现象的探讨,了解对比这一重要科学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自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或观察或找出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和社会。 二.课程地位 铝的性质是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中的第一单元所涉及的,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铝与酸碱的反应 难点:铝的钝化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主要学习铝的化学性质:两性;能与酸碱反应的物质,所以,在性质实验中以实验的方法引入课题是个不错的课堂,但这里的难点说的是铝的钝化是不太合理的,铝的钝化只要求学生理解,并不需要掌握,所以本人觉得铝的两性还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铝的制取,物理性质以及应 用,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铝的新知识——化学 性质。请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片,这些都是我们 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这是铝制用品,这是铁制用

品,从图上我们很清楚看到铁制用品发生了严重 的腐蚀,而铝制用品却完好无损。在金属活动顺 序表中,铝比铁活泼,应该说铝更容易被腐蚀, 但实际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 们来学习新的内容。 【实物展示】请大家认真看一下我手中的这两根铝条,左边的 这根铝条我用砂纸打磨过,右边的铝条则没有做 任何处理,注意观察一下这两根铝条表面有什么 不同?(左边的比较亮,右边的较暗) (此处改为学生自主做实验较好,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右边铝条比较暗说明铝条表面有覆盖一层物质,【讲述,指导】至于这层物质是什么,请大家阅读一下课本P6 8的第一句话。 【板书】铝的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讲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铝表面的这层物质 其实是一层氧化膜,是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 成的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程式。(完成方程式) 从这句话我们还知道这层致密的氧化膜是牢固 的覆盖在铝的表面,阻止了内部的铝和空气接 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别氧化,因而铝在空气中 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而铁之所以会严重腐蚀 是因为表面没有这层致密氧化膜。根据铝的这一 性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增 加氧化膜的厚度,比如说可以对铝进行着色以加 强对铝的保护。 这些就是在表面着有不同颜色的的铝制品。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都具有两 性,既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那么,铝 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性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 下铝和稀盐酸,氢氧化钠的反应。 在大家的实验桌上摆放的有铝条,6mol/L的 稀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几根洁净的试管,砂纸。 大家自主完成这两个实验。给大家提醒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