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毕业考研与就业的看法

对大学生毕业考研与就业的看法
张爱玲在她著名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就是一种艰难的取舍,也是一种生活的矛盾,正如我们的考研和就业。两者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藏在心中,但是不知应该追求哪个,应该放弃那个。考研之于学历、就业之于经验,两者同样重要,同样诱人。
考研?还是就业?听起来,这好象是两个问题。但仔细想想,它其实只是一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规划自己,并选择哪条路来度过你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考研还是工作,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情况,具体答案是不同的,不同时代,不同情况,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无法具体到每个人,我只能分大致情况笼统地讲。
1、如果因为工作难找,而决定去考研,奉劝作罢,因为工作经验远比一个硕士更有价值。
原因非常简单,首先,未来用人单位不会再简单地用学历看人了。90年代初,每年录取几万人的研究生,现在是40多万,几乎增长10多倍。大学生更是从1990年的录取92万增长的了今年的629万。在大学生很少的时候,“大学生”几乎就是能力的代表,大学生多了后,硕士研究生又变成一种能力的标志,硕士生多了后,硕士学历又失去了人才标杆的作用。也就是说,硕士这个找工作的敲门砖在迅速贬值。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才标准也从最初的盲目以学历衡量逐渐向能力衡量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并不很快),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了。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必然是综合评价,尤其是工作经历的评价。在国外,很多移民的华人都很优秀,但却苦于没有工作经验难以获得一份工作,迫不得以只好去做一份志愿者的工作,以换取工作经验。而一旦有一个工作经验,工作就好找多了。这是一个成熟社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因此,从工作角度考虑,两年工作经验要比2年硕士经历更为重要,更靠得住。当然,前提是你很努力,认真去做工作了。
至于很多人说,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考研的。这句话就不客观了,不应该是找不到,而是不满意,或者说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伟大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的,都是从磨难中成长的,并不是从伟大的事情开始的。
2、对于有些想要多学点东西的人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我觉得比起考研,在职学习的方式可能

更现实。,我们可以考虑工作2—5年后再读书,尤其是在职的方式读书。因为这是发展方向已定,往往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耽误工作发展,并增加学历,还是比较上算的。其实,学历对人的长远发展,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有时对学历有着荒诞的要求。鉴于此,建议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争取更高学历,但获得的方式,最适当的方式是以不脱产的在职方式获得,在国内有很多这样的渠道,何乐而不为?
3.如果真想做研究,很多专家建议去国外读书,尤其是博士,否则真可能在浪费时间。国内教育质量多数与国外的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差距。据说在国外,仅仅一个博士论文就要写三年、甚至四年、五年,在国内则是不可想像的。
4、 有一些人会因为对某一专业的向往而选择跨专业读研。但是事实上,
学什么专业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发展中是否努力、坚持。
读什么并不能决定你一辈子的事情,“所学非所用”是一个普遍现象。所学其实只是一个技能,在实践中学习往往更有效,更有用。比如清华很多人不是学政治、管理的,但并不影响他们最后都做了高官。到底适合学什么,到底想学什么,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想法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决定自己10年后兴趣与发展规划,只能是根据现在的需要与兴趣做规划,因此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
4、还有的同学想通过大学来增加某种技能,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大学不是技能培训机构,不要希望研究生给你增加什么技能
研究生教育,甚至很多大学本科教育,就不是技能培训,大学本来就不是教授具体某种技能的地方,不是培训机构,我们不应该对高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有这种错误的期盼与要求。当然,应用型专业硕士除外。
如果真有这种期望,建议去读一个高职,而不是研究生了。
5,读研还是工作也和所学的专业有关,从毕业生目前就业情况来看,研究生毕业多选择层次较高的用人单位,如高校、科研单位等。目前市场对机械、电子类研究生需求较大,对文史类需求则不是很大。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唐老师说,所以文史类的本科毕业生如果遇到合适的岗位,可以应该放弃读研而把握工作机会,况且,之后不是还有机会根据岗位需要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嘛。
总之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看的出我的倾向性 我个人比较支持就业,不过
我们在是生活中可以看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两手准备,考研前后不忘张罗工作,工作有了眉目,考研又金榜题名;有的同学一心考研,不想其它,结果考研名落孙山,工作毫无头绪。前者

自然是皆大欢喜,原因就在于明智理性;后者肯定会有些痛苦,原因就在于孤注一掷。
其实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无所谓稳妥一说,选择不一定有结果,所以还是那句话:放平心态,见机行事。学习时,自然潜心学习。学习之余,要选择性地关注一些就业信息,既不会错失绝佳机遇,又能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谢谢


考研的利弊分析
探讨考研利弊,不得不从其根源着手。为什么考研?为什么不考研?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两种选择的不同心态。
考研者心态:1、规避型:面对经济危机,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避难;2、理性型:多上几年学,后劲儿足;3、补偿型:考研是为了兑现当年许下的诺言;4、理想型:考研就是在寻找人生的方向;5、抚慰型:考研是想合理利用一下原本生活中可能浪费的时间。
不考研者心态:1、信奉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积累社会经验更重要;2、充电方式并非考研一种;3、先工作后考研;4、学历不等于能力。
综上观之,考研的“利”更多地集中在未来:底子厚,后劲儿足,就业的发展空间大等。就个人而言,考研无疑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的契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其弊处也不容小觑,一则,长期呆在校园,学术气、学生气浓厚,工作经验匮乏,融入社会较慢。二则,遭遇或多或少的年龄尴尬。某些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追求年轻化,求学几年后,虽心无“廉颇老矣”的感慨,却受用人单位“尚能饭否”的冷眼相待。
事实上,凡事总有两面性,考研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原本无需穷根究底,正如考研得失,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考研得失篇
笔者以为,考研中的“得”更多来自考研的过程。如果说考研是一场炼狱,那么它会炼出你超强的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时间管理与规划能力,还会培养出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在考研路上披荆斩棘的过来人会告诉你,考研就是考验,是一场心志的较量和对意志、心智的考验。只有走过了,你才会深刻理解成功的艰辛和不易!
考研中的失更多地体现在结果:一种表现为前期的失去,失去就业机会,甚至失去感情;一种表现为后期的失利,成绩不理想,工作无着落,心理失衡。就此,许多同学把失败归结为诸如意志不坚、外界干扰、感情缠身、头脑不清、状态不好、态度浮躁等许多非技术因素。所以,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思索和总结过来人失败的教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给自己的成功加砝码。
谈及失,笔者不得不赘言几句。其实有时候“失败”往往是起点,“危机”往往是转机。即

便考研失利,路还在脚下。一来可以尝试暂时就业以“卧薪”备考;二来支教支农,服务基层;三来攻读双学位,加资加本;四来技能充电,赢在就业;五来重整旗鼓,重新备战。相信走过了便无悔。得也好,失也罢,迟早会领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索性放平了心态,平静地迎接考研抑或就业。
考研就业篇
在央视网专访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的现场问答环节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学生劈头一语: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先读研还是先找工作?
纵观章部长的回答,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很难说考研好还是就业好,要看天时地利。二、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不同,选择不同。三、总体来说,就业形势比较紧的时候,考研和参加培训较为可行。四、不管选什么,谨记不要荒废时间。
谈及考研与就业的关系,笔者以为用“川流归海”更形象。前文已略述了几种考研心态,但无论是理想抱负型的,还是理性无奈型的,其根本动机如出一辙——往好里活。所以,考研最终还是要回归工作,回归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讲,考研是就业的前奏,是就业的跳板,是发展的后盾。所以考研是川流,最终会汇入就业的大海,只是迟早的问题。无论是即将就业的学子,还是迟缓就业的研究生,其中一个就业瓶颈不得不防,即无工作经验。这是一些用人单位的杀手锏,客观上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实习,重视社会实践。当然,参加一些培训,成为复合型人才则无异于给自己上了双重保险。
考研还是就业?本来就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取舍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如果确实对研究和学习有兴趣而且有能力,那么你尽可以选择考研,总有一天你会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也应该考虑到,学习不是目的,工作才是根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学培养的许多毕业生虽然都很听话,学习很用功,但却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更欠缺JUST DO IT 的执行力。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不如趁着年轻早点离开校园去打拼,这样你还有点本钱经历失败。大学生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
要就业,就得提升你自己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绝非个人学识这一方面,参与社会实践,比如说做义工,就是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2008年我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进修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图书馆、养老院、医院、学校、运动会、慈善晚会和总统竞选组织等各个场合,都能见到大量义工的身影,可以说做义工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西方各年龄段的不同人心中。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大量地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包括当年哈佛大学

毕业、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不乏上述经历。可以说,在美国社会早已普及的义工制度,就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工作锻炼。我一个美国同学的孩子,女孩,高中开始便利用暑假在网络报纸寻找信息,报名应征各种假期义工。刚放假,就看到她满满的日程——去儿童绘画中心服务、市医院做前台引导、夏令营做助理、图书馆整理图书……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做义工的记录,会让她在申请大学时加分不少。今年正准备大学毕业的她,已经提前修满了学分,并有大量的社会实践经历,已申请并得到了几所美国著名常青藤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
而反过来看中国的大学生,早在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就开始忙着题山文海以应付考试和参加各种让人提不起兴趣来的“兴趣班”。家长和老师都没有注重培养孩子去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这些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孩子一旦毕业面对社会,根本没有跃跃欲试的兴奋,有的只是失去保护的恐惧。这就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更愿呆在校园里,甚至觉得永远不出校门才最好。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不能说是哪个毕业生、哪个群体和哪种政策的失败,而是我们整个教育方式出了纰漏。
有一则消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2008年底盖洛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敬业员工的比例为9%,怠工员工为19%,其余的为从业状态即应付工作,敬业度指数大大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也低于泰国等一些亚洲邻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毕业几百万的大学生,而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大学毕业生应该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要求环境来适应个人。如果你想就业,想在职场上发展自己,何不从现在开始呢?
李佳丽(Kelly):美国Babbitt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广州巴比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培训师,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美国ISU继续教育学院客座讲师,美国礼仪协会海外会员,曾就职于政府机关、新闻媒体、大学和大型企业等。
考研还是就业?听起来,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金融风暴风波未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到底是将考研作为缓冲就业压力的手段,还是放低身价先投身职场以积累工作经验,或者“骑驴找马”等待时机以期拿到理想的offer,未必每个毕业生都能想明白个中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过来人和职场专家、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便显得尤其重要,虽然不可生搬硬套,但抛砖引玉的力量依然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当然,更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如何,良好的心态都应该放在第一位。每个人的学习、经济等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作何选择都不应“以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条件,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做出理性的抉择。
对此,长期关注就业问题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忠武说,硕士研究生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链也随之拉长。在博士相对稀缺的年代,硕士作为高端人才,曾是职场上的香饽饽。可如今,博士批量生产之后,硕士便被逼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上。其次,硕士研究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这是导致他们就业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硕士研究生都比本科生、高职生投入得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硕士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不过,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
再者,硕士研究生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在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但这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与此同时,用人较多的中小企业招聘则趋于务实,且越来越注意控制用人成本。随着用人观念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是在适当的位置用适当的人。在一些方面,本科生和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他们为社会贡献的力量不可小视。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怎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岗位,走出自己完美的人生呢?考研教育网专家老师建议广大考生,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考研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就业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自己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1.人生规划
每个人,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个人生规划不是摆设,是实实在在为自己的人生做指南针和方向标的。制定人生规划的时候你会知道,自己的知识停留在哪个层面上,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了这样的生活你要为之做出怎样的努力。有了它,在毕业的前夕你就能客观评价自己,看到底是要考研还是就业。
2.综合考察
考察的因素包括很多种,实力、专业、家庭情况

等。
首先,实力的考察很重要。自己的实力决定了你考上的几率,因为考研就是为了考上,如果完全没有基础的考生硬要考全国最热最难的专业和院校,那么他的成功率可能是个问号。除此之外,因为考研的性质决定了考生必须要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如果不能坐住冷板凳,那么最后的成功也可能很遥远。
其次,考研专业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的专业学术性比较强,读研之后能够学到更多、更系统的知识,当然对最后的就业也是有帮助的,但是有的专业更加侧重于实践性,那么即使考上研究生,读了三年,那么最后一样需要从头积攒经验,不如直接毕业去工作更好!
在经济学里,有两种选择,一种叫非理性选择,更适合用心理学或社会学去分析,例如仅仅是随大流,别人考我也考,这种既有经济学基础,人之所以从众是过去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主见的情况下随大流获得的回报更安全,但更有心理学基础。因为经济学是解释理性人的选择,假如一个大学生已经22岁了,但心理年龄还是15,6岁,这样的孩子现在并不少,我个人觉得不太适合去做经济学分析。
但这个同学的问题我是认为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理性人,可以通过思考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责任承担了。对理性人而言,无非是看哪种选择的成本更低,回报更好而已。
研也好,就业也好,其实无非看哪种选择对你的未来更有利,说好听点是合理规划人生,说现实点就是哪种选择未来票子产出比会更高。
如果选择考研,第一可能考不上,还需要就业,考研可能让你在复习的时候错过最好的就业机会;第二种可能是你考得上,那么你考虑的不仅仅是三年读书期间的学费(现在研究生可是自费),生活费,教材费等等直接费用,还有三年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对女孩子,读研往往还意味着未来工作地点还不能确定,自然很难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读到研究生还没结婚的女孩子不好找老公的原因,高龄高学历+工作菜鸟,愿意娶的男性自然少了。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看看中国现在真正稀缺的东西是什么?是研究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是一份好工作还是一份好文凭?
我不知道各位的答案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中国已经不缺高学历(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我不想概括称为人才,只能具体分析),也不缺读书的机会(只要你有钱),缺的是好工作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
考研能否规避就业风险 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86%的人表示曾经考虑过要考研。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

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其次,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两三年以后他们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未必会和现在一样,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第三,读完研究生出来后,学历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就业的同届毕业生比起来,会显得有些单薄,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利于就业的。 因此,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风险,这是在报考之初应该想清楚的。而读研期间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则是每个研究生应该考虑的。 不少专家称,“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后,自己可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自己的努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读研带来的经济压力。
考研就业走哪条路?专家支招:先算三笔账
跟风考研小心两手空空
曾经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多年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他曾见过很多抱着跟风心态考研的同学,最终研究生没考上,而时间和机会都搭进去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并不少见。
对此,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谭浩强教授也表示,考研也只是人生选择之一,如果不是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在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只是为了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抱着不确定的心态考研,那么就不妨先算清三笔账,理性分析各种机会与成本,再看看考研是否适合自己。
决定考研前要先算算成本
首先是经济成本。考研买各种资料、上培训班,甚至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到校外租房子,费用几乎近万元。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2次、第3次,成本更加惊人。相反,一些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三年后积累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其次是时间成本。以当年顺利考上研究生来算,该学生要用3年或2年的时间来读,两三年后虽然拥有了高学历,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
最后是机会成本。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以某高校的小王和小赵作比较,小王选择考研,放弃了找工作的黄金时段,而小赵选择了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三年后小赵的薪水达5000元。但没有工作经验的小王在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可以马上找到一份5000元以上的工作。另外,最关键的是,小

赵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可以遇到很多的发展机会,甚至是人生转折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不如选择短期技能培训
面对不少学生的彷徨,张老师指出,如果学生不选择考研,而同时对自己就业缺乏信心时,选择一些专业培训机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2年3月
Yb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