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0章思考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

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3)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1章思考题:

1.自然地理系统和耗散结构分别是什么?

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是什么?答案一:岩石圈、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答案二: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3.地理系统学说基本原理。

一、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或自由度原则。二、系统中各种过程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程度原则。三、分异和整化相互补偿原则。

四、因次理论或尺度理论。五、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这也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概念。六、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和要素。

篌: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物质、物质体系和能量组成的。物质组成,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化学元素种类和具有地域结构意义的物质成分及其构成的物质体系,即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对流圈、以液体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和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这四个基本圈层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产生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成为地球表层的组成要素。

2章思考题:

1.什么是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什么是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带谱有何特点?

垂直带性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的高度时,气温随地面高度

的增加而递降,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

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

而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地貌、

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这就是垂

直带性分异。

垂直带谱的特征:1)垂直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

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

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2)每个基带

和垂直带都有特定的高度带谱。3)同一山系中的不

同山脉,同一山脉中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

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4)带谱性质决定基带性质,

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和大陆性

带谱之分。5)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

带。

3.自然地带学说在20世纪发展的具体表现。

1)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在

海洋上发现了存在地带性的大量证据,波格丹诺夫

还据此划分出了11个海洋自然地,并以此和大陆自

然带相比较2)揭露了沿海岸与大陆腹地纬度地带

谱全然不同的事实。3)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存在

地带性地域分异。4)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分异规

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5)在地带性分异因素的研

究中,突破了单纯考虑热量因素的局限性,揭示了

水分尤其是水热组合关系在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

用。6)查明了不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带性特征,

由这些要素组成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同样显示出地

带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的地

带性自然区域,但这种延伸远未形成“环球带状区

域”,而只是在纬度地带性未收到高山、高原严重干

扰的低海拔平原上获得明显表现。

4.非地带性与地带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通常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视为两个基本的地域分

异规律。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又是相互制约和相

互影响的,并且相互起作用的,只不过一些地区地

带性分异更明显,另一些地区非地带性分异更强烈。

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各自具有不同的能量基

础,因此两者不存在从属关系。

5.垂直带性和水平地带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首先,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的差别,水平地

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

极发生变化,而垂直带不发生这种变化。其次,水

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

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变化一般是降水量自下而上

增多,在某一高度出现最大值后复又下降,并有迎

风坡和背风坡的明显差异,因而水热对比关系的变

化与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第三,垂直带的地貌、

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

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3章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有哪些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

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

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

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原则: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

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部分重叠

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2、何谓综合性区划的单列系统和双列系统,其理论

依据和特点分别是什么?比较双列系统

和单列系统两种区划等级单位的优点和缺点。

答案一:所谓“双列系统”,是从分析观点出发,主

张拟定两个独立的、有某些联系的等级系统来分别

反映地域分异的两个方面,并以这两列单位为基本

单位. 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

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

件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它们

既反映地带性规律,又反映非地带性规律,但所突

出反映的规律不同。

单列系统则从综合观点出发,主张拟定单一系

列的等级系统来反映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并以此

作为基本单位,两个不完全的等级系统,只是获得

单列系统的工作步骤或分析手段,而不是区划的最

终成果.

答案二:所谓“双列系统”,即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

性单位系统,其理论依据是,区划的等级系统应当

反映客观存在的两个起因不同且互不从属的地带性

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这两个互不从属的系列,只

有在最后的和不可再分的区域单位——景观中才能

完全结合;或者设置所谓联系单位,即以等级相当

的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的界线交叉叠置。

所谓“单列系统”,即将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

单位统一起来。其理论依据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因素作为影响地表自然界发展的外部条件,尽管起

因有别,但它们是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使之同

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属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

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

从属关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一般是从划分地带

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入手,然后进行叠置建

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双列系统是从分析观点出发,主张拟定两个独

立的、有某些联系的等级系统来分别反映地域分异

的两个方面,并以这两列单位为基本单位。单列系

统则从综合观点出发,主张拟定单一系列的等级系

统来反映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并以此作为基本单

位,两个不完全的等级系统,只是获得单列系统的

工作步骤或分析手段,而不是区划的最终成果。

3.什么是带段?

带段是气候省性的最高级分异单元,是带和大区叠

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划界标志和指标

与带和大区相同,由于它是同一大区内的一段,因

此不仅热量条件大致相同,而且,大地构造最高级

单位的组合以及大地貌单位的组合特征也有相同

性。。

4.如何处理地带的过渡性?

对过渡地带的处理方法通常也有两种:一是把过渡

带平分为两半,但界线如何界定则需要深入研究;

二是把过渡带划作独立地带和亚地带,此时地带范

围大小的定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5.作为自然区划的景观有哪些特征?

1)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2)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

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而土地单位由于典

型特征反复出现于众多个体之中,一般只着重类型

研究。3)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

历史,面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4)景观是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5)

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

相吻合的,即景观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

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吻合。

4章思考题:

1.划分土地单位系列有哪些学派?

“景观生态”和“地貌处境”两个学派,景观生态

学派肇始于特罗尔,生态土地分类和生物自然土地

分类都属于这一派。改派着重以生物群落为主体来

研究土地。地貌处境学派着重以自然地理综合体为

研究对象,只不过着眼点不同而已。

2.什么是土地评价,其研究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土地评价是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

行评价。

研究内容有:1)根据农业地貌类型进行土地资源

评价。2)以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为基础进行评价。3)

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类型进行评价。4)

以土壤发生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特性为根据,结合

土壤改良条件进行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评价原则有:1)可持续利用原则。2)因地制宜

原则。3)多学科综合性原则。4)土地的适宜性和限

制性原则。5)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6)对多

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3.什么是土地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结构:土地各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

互关系。

土地结构内容: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4.我国土地分级系列分为哪几级?三级:地块、地

段、地方

5.什么是土地分级、分类、分等研究,它们有什么

联系和区别?

答:土地分级即土地单位等级系统。土地分类即土

地类型划分。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等级。分级是分

类的基础,分类必定是对某一级单位的土地进行。

分类是分等的基础,分等是土地类型为对象。

6.什么是地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它是某些地块按地域分异规律组合成的自然地

域综合体,其级别比地块高,也比地块复杂。

1、在地段的组成部分中,初级地貌形态是分异的

主导因素。

2、地段的界限比较明显,并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主要取决于初级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复杂性。

3、在地段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

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或自上而

下,或水平移动,或停滞积聚等。

4、其整体自然特征仍相对一致,是具有相对独立

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5、地块内部自然特征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具有相

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部分,

即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

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

个植被群丛组合等。

7.论述地块分类方法有哪些并比较优劣。

答:地块分类有两列指标网格法和顺序法两种。顺序法是按科、属、种的顺序直接列出各层次的类型。两列指标网格法是用纵横两列系统交叉后构成的网格表示土地类型。顺序法能清楚地表示各分类级别及各类型在分类上的从属关系,简明便于阅读,但不利于了解其主要划分标志和组成土地单位的各成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两列指标网格法的优缺点与顺序法的正好相反。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答:(1)研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白然的方法和达径。

(2)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谋求持续发展的正确造径。

(3)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规律性,探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种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研究系统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循环,寻求进行控制和调节的途径。

(4)分析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即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2、地貌处境学派:是划分土地单位系列的一种学派,着重以处境(地貌和基质)为出发点来研究土地。

3、地理学三级组织水平:一是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二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三是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成分的部门地理学。

4、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中的地带性分异。

5、土地科学: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

6、省性: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二、填空题

1、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我国的土地单位系列(蔡运龙,1986)分为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单位。

2、与综合自然地理学联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学科有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学、综合地理学。

3、根据热力分带性,地球表层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即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即分为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即分为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其中位于三分法中的自然地理学;三层次中的一级综合;并包括三重性和三时段的全部。

三、简答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处环境中各个自然综合体均由各种组成要素所组成,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层现象,各种要素之间均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方式。不同自然综合体,其要素组合不同,组成要素之间的垂直联系入式不同,从而具有相应不同的组成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根据组成结构的差异划分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包存在着一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并在水平入向上表现为一定的分布格局。

2、现代地理科学体系的划分及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其中的地位

答:地理学的分科具有三个层次: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②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等。从研究层次看,综合自然地理学处于地理学分科的第二层次,它是在第三层次的自然地理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即部门自然地理学是它的基础课,同时它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奠定基础。

3、地理系统学说基本原理。

答:(1)因次理论或尺度理论。(2)地理系统中存在关键要素。(3)地理系统的稳定动态。(4)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和自由度原则。(5)系统中各种过程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程度原则。(6)分异和整化相互补偿原则。

4垂直带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哪几点?

1、每个基带和垂直带都有特定的高度带幅。

2、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

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3、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

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之分

4、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5、垂直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

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海拔

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5、地块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

故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亦

相同。

2、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

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

的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3、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

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4、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元

三、论述题

1、论述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答:1、残积环境中形成与该地地带性水热条件相符合的土壤和植被,被称为地带性土壤和植被,河湖岸及地势低处形成不符合当地水热条件,与显域植被、土壤不同的草甸、盐生植被、沼泽植被及相应土壤,即隐域植被和土壤。

2、隐形植被和土壤主要由相应高度变化而造成的。

3、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各自具有不同的能量基础,因此两者不存在从属关系,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又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并且同时起作用的,只不过一些地区地带性分异更加显著,另一些地区非地带分异更强烈。

4、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思考题及其答案

自然地理学课程复习思考题 1、地球的概念及总体结构特征? 答:地球是一个由不同成分、不同状态的物质构成的具有同心圈层状构造的球体。地球构造分为内部与外部构造,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部构造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球表面的垂直起伏特征参数? 答:地球表面以海平面为界分为了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一)大陆多数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陆地的平均高度大致为875m,陆地的极限高度是8844.43m;(二)海洋多数海洋的深度在3000~6000m,海洋的平均深度大致为3800m,海洋的极限深度是11034m。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①、具有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能源——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内能; ②、三态物质并存并相互作用; ③、形成了特有的物质和形态; ④、这里的各圈层进行着强烈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⑤、各种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⑥、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矿物按颜色和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答:a.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或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 b. 次生矿物(地表及近地表条件下,物理化学作用对原生矿物改造形成的新矿物。) c. 变质矿物(由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引起的高温高压和热液)将原有矿物改造成的新矿物。) 其外,按固体矿物内部构造不同可分为a. 晶质矿物b. 非晶质矿物。 5、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有哪些? 答:矿物的形态(柱状、针状、片状、板状、粒状和球状)、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等)。 6、石英和方解石的主要区别? 7、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大气部分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大气部分) 1、解释下列诸词:气候系统,干洁空气,气温直减率,温跃层,盖雅假说,露点,相对湿度,水汽压,标准大气压,虚温,单位高度气压差,均质大气,等温大气,多元大气,位势高度,太阳常数,总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球有效温度,位温,抬升凝结高度,假相当位温,大气稳定度,自由对流高度,潜热,冰晶效应,重力冲并,下降末速度,临界尺度,天气系统,天气过程,锋面气旋,阻塞高压(切断低压),极锋,台风,沃克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2、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3、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5、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6、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7、写出等温大气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8、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9、已知f=40%,t=15℃,p=1000hPa,求 10、求出气压为1000hPa,气温分别为30℃和﹣30℃的饱和湿空气的虚温差。说明虚温差在高温,高湿时大,还是低温,低湿时大?当计算高层和低层大气密度时应如何合理使用虚温? 11、若甲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200m,测得气压为988hPa,气温为﹣11℃,邻近的乙气象站气压为980hPa,气温为﹣13℃,试问乙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多少? 12、已知某测站H=100m,某次气压观测值经过温度和重力订正后为1000hPa,气温为20℃,求海平面气压。 13、某高山的相对高度为3000m,在山脚测得气压为1010hPa,气温为25℃,求山顶上的气压。 14、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为25℃,探空资料给出气温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高16km,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15、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6、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7、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8、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9、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0、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2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22、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在干湿绝热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保守量?写出露点温度直减率的表达式。 23、为何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如何通过,,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4、设山高为l000m,=0.65℃/100m,一团末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福师《综合自然地理学》模拟题

福师《综合自然地理学》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环境 解析:P1。 2.波尔兹曼统计熵 解析: 统计熵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Boltzmann)运用统计物理学理论,在研究系统热力学几率过程中首先建立的概念,它说明了热力学熵在微观方面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熵是对热力学熵的微观上的统计解释.也可以这样理解某个宏观状态的熵等于波尔兹曼常量乘以相应微观状态数的对数。熵是混乱度的量度,与某个宏观状态对应的微观状态数越多,它的混乱度就愈大,熵也越大。系统的有序和无序反映的是系统可能出现的微观状态数目的多少,微观状态数目越多,表明系统越无序,反之,系统则越有序。 3.干湿度地带性 解析:即经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以中纬地区较明显。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解析:p62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圈), 再后出现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2.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可分为(相)、(限区)和(地方)。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5.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的底界)。 解析: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但就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目前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基本接受了А.Г.伊萨钦科的观点,即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概括起来,А.Г.伊萨钦科划定边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在上、下边界处显著减弱; ②太阳能的作用在上、下边界内显著;③生命物质在上、下边界内集中存在。而在具体的研究中,陈传康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6.(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解析: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的就是负反馈。控制系统有一理想状态或调整点,在这个点的附近,系统保持着稳定状态。负反馈能制止或扭转某种脱离调整点的趋势,使系统回到调整点来。正反馈与之相反,反馈结果加剧了系统偏离调整点的趋势,使其脱离原状态。正反馈可以引起“雪球效应”,最终使原系统瓦解。 三、单项选择题: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C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C )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3.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处境,不包括 下列的哪一项( B )。 A.残积处境 B.平亢地处境 C.水上处境 D.水下处境 4.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不包括是( D )。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5.下列哪个不是对非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D )。 A.自然大区 B.自然地区 C.自然区域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解析:p29 2.地区性的表现有哪些? 解析:地区性是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地区性是由海陆分布带来的经度省性与大地构造—地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2017秋17春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有明显界限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 A. 相 B. 地方 C. 限区 D. 自然区 正确答案: 2. 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然后将两类不完全的区划单位进行交叉,可获得()。 A. 自然区域 B. 综合单位 C. 单列系统 D. 双列系统 正确答案: 3. 下列关于大洋表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洋表层是大洋表面以下100m深的范围 B. 海洋绿色植物的集中带 C. 大洋的基本生长部分 D. 海洋动物最集中的水层 正确答案: 4. 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 水分 B. 大气 C. 岩石地形复合体 D. 土壤 正确答案: 5. ()是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对干扰反映最敏感的因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水平是否融洽的标志。 A. 气候 B. 植被类型 C. 径流量 D. 土壤 正确答案: 6.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 A. 水分

B. 大气 C. 有机界 D. 土壤 正确答案: 7.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是人为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是变动后自我调节,逐步恢复原状态,我们称之为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发展性 C. 稳定性 D. 有序性 正确答案: 8. 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 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 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 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 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正确答案: 9. 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属于哪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结构() A. 棋盘式结构 B. 水平式结构 C. 交错式结构 D. 镶嵌式结构 正确答案: 10. 下列解释中,关于自然区划单位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异质的合并 B. 是同质的归纳 C. 是不同等级异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布区 D. 自然地理区划单位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地球内部水平联系方式有() A. 机械迁移 B. 物理过程 C. 化学过程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的一些答案

第一章 云语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一、名词解释 1. 天文单位, 2.光年, 3.地球扁率, 4.恒星日, 5.太阳日, 6.恒星年, 7.回归年, 8.黄赤交角, 9.太阳高度角 二、问答题 1.简述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2.简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3.简述地球的大小参数及其意义 4.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6.简述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7.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具有哪几个共同特征? a.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b.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都不大 c.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d.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 星赤道面也比较接近; e.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第二章地壳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矿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石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沉积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节理 断层火山喷发地震地壳的相对年龄地壳的绝对年龄 二、问答题 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 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 3、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4、什么叫构造运动?什么叫地质构造?简述两者的关系。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试说明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7、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8、简述火山喷发的基本形式和全球主要火山带 9、简述世界上主要地震带。根据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一、名词解释 1.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 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4.地面总辐射: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与经大气反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之和 5.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所释放的辐射能。其中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6. 气温直减率:每升高单位高度(100m)的气温变化值(℃/100m) 7. 气温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8.辐射逆温:近地面层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 9.平流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所形成的逆温层 10.水气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11.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 12.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 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13.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4.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空气温度迅速降低,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 15.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较冷的地表,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而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16.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散放热量而冷却 17.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使得高温气团温度降低的现象 18.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 19.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 20.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21.锋面雾: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的雾 22.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