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编辑本段]

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原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心脏骤停期

迈克尔·杰克逊死于心脏骤停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

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抑心室停顿);④

在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肿),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

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的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塞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应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约30%左右。

人工呼吸处理心脏骤停

[编辑本段]

诊断要点

1.神志丧失。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5.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②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率20—30次/min,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③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心室颤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编辑本段]

治疗

初期与二期复苏

人工呼吸处理心脏骤停

1.恢复有效血循环

(1)先拳击前胸2—3次,如无心跳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病人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4cm左右,频率70-80次/min。

心脏骤停急救

(2)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方法见第二十六节)。

(3)肾上腺素(adrenaline):首先静注,如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近年主张用大剂量,可先用lmg,如无效可每3分钟重复并递增至一次3mg~5mg。有人研究:过大剂量(每次0.2rog/ks)可导致血压回升过高,心动过速,心肌氧耗增加,复苏后病死率增加,故提出以每次0.05-0.1mg/kg为宜。

(4)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利多卡因(1idocaine)75-10 0rug、或溴苄胺(bretylium)250mg、或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100—200mg静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5)如心电监测是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0.5—lmg静注,3分钟后可重复。

(6)如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

(7)l-2_k复苏20分钟仍无效,应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望。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

(1)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

(2)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病人鼻孔,如病人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病人胸部隆起为有效,每分钟吹气12-16次,人工呼吸要与胸外心脏按压以1:5或2:10交替施行。

(3)吸氧。

(4)15分钟仍不恢复自动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

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引起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过去常规早期大量使用碳酸氢钠(sodiumbicarbonate),而现代主张使用原则是:宁迟勿早,宁少勿多,宁欠勿过。因为心脏骤停时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C02蓄积,大量静注碳酸氢钠反可使组织C02增加,血液过碱,使H b氧合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抑制心肌和脑细胞功能,引起高钠、高渗状态,降低复苏成功率。所以当建立稳定血液循环及有效通气之前,最好不用;如果10—凹分钟仍不复苏,而且血气pH<7.20时,可小量用5%碳酸氢钠100 ml缓慢静注,15分钟后可重复半量,维持pH≥7.25即可,不必过度。

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复苏后期处理

心脏骤停急救

1.维持血液循环:心脏复苏后常有低血压或休克,应适当补容并用血管活性药,维护血压在正常水平(见第二节治疗)。

2.维持有效通气功能:继续吸氧;如自主呼吸尚未恢复,可继续用人工呼吸机;如自主呼吸恢复但不健全稳定,可酌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nikethamidum)、山梗莱碱(10beline)或回苏灵(dimeflinum)肌注或静滴;还要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

3.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酌情处理。

4.积极进行脑复苏:如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大脑功能会有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意识障碍,遗留智力与活动能力障碍,甚至形成植物人,因此脑复苏是后期的重点。

(1)如意识障碍伴发热,应头部冰帽降温;如血压稳定还可人工冬眠,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各25mg,静滴或肌注。

(2)防治脑水肿:酌用脱水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白蛋白等。

(3)改善脑细胞代谢药:如ATP、辅酶A、脑活素、胞二磷胆碱(citicoline)等。

(4)氧自由基清除剂。

(5)高压氧舱治疗。

5.保护肾功能:密切观察尿量及血肌酐,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编辑本段]

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急救模拟培训

心脏骤停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要当机立断采取以下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急救模拟培训

1、叩击心前区:一手托病人颈后向上托,另一手按住病人前额向后稍推,使下颌上翘,头部后仰,有利于通气。用拳头底部多肉部分,在胸骨中段上方,离胸壁20~3 0 厘米处,突然、迅速地捶击一次。若无反应,当即做胸外心脏按压。让病人背垫一块硬板,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观察病人的瞳孔,若瞳孔缩小(是最灵敏、最有意义的生命征象),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2、针刺人中穴或手心的劳宫穴、足心涌泉穴,起到抢救作用。

3、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4、头敷冰袋降温。

5、急送医院救治。因为,牛奶中的钙、磷、铁容易和药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稳定的化合物,使牛奶和药物的有效在分受到破坏。如补血药当归,含有2份铁离子,是补血有效成分,但如与牛奶同服,铁离子将失去活性,其补血作用也随之减弱。药中的生物碱也因易与牛奶中的氨其酸反应失去疗效,有的甚至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

6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护理

作者:作者:郑艳华赵月辉鲍敏作者单位:敦化市医院,吉林敦化133700 来源:医学期刊/ 医药科

学综合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护理

心脏骤停是指病人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意外地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导致脑血流的中断,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即可发生临床死亡,因此心脏骤停为心脏急救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如不及时抢救或措施不利,常致死亡。现将我科抢救心脏骤停,经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6年2月~9月共成功抢救6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脏骤停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7岁。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梗死2例,房侧壁、后壁、下壁各1例,下壁并右室1例。心脏骤停原因:室颤3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其他原因2例;经过抢救4例在2~3h后生命体征逐渐稳定,6例病人均抢救成功,5例康复,其中1例出现运动性失语。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生命体征支持

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取下活动假牙,解除舌后坠,头后仰,使下颌尖、耳垂与地面垂直,使气道通畅。

2.1.2 人工呼吸:立即开始人工通气,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是气管插管,用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

2.1.3 恢复循环: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应按正确操作标准和位置进行,应平稳均匀,有规律,速度为80~100次/min,避免胸按压并发症的发生。即使是有效的胸按压,也只能使心脏指数接近低限的40%,因此必须设法迅速恢复有效的自主心律,给予进一步生命支持。

2.2 生命体征维持

2.2.1 除颤和复律:如心电示波确定为室颤或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用200J能量进行电除颤,一次不成功可增加至300J或360J,如室颤波细小,可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mg,使其成为粗颤,增加复律的机会。

2.2.2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可以选用留置针连接三通,使静脉通路在整个急救过程中畅通无阻,迅速准确,按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纠正酸中毒、降低脑水肿,注射后用5ml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并抬高肢体,加快药物进入循环,需严格控制滴速时应用输液泵,准确无误。

2.3 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为防止脑组织永久性损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2.3.1 低温疗法:降低脑代谢和颅内压,减轻或预防脑水肿,可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必要时加用冬眠药物。

2.3.2 脱水疗法:复苏后如血压能相对稳定,应尽早使用脱水药以减轻脑水肿,如可按医嘱使用20%甘露醇,亦联合使用呋噻米及改善脑细胞药物。

2.3.3 防治抽搐和高压氧治疗:可按医嘱适量应用镇静药,应用液体氧治疗增加血氧饱和度,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早期实施脑复苏,提高复苏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抢救过程中应有团队精神,分工明确,惊而不乱,注意质量,应由专人填写抢救记录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感染。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变化,给予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尿量,液体入量,防止肺水肿,并注意保暖。复苏后如病人清醒,应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恐惧,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保持病房安静、舒适,促进康复。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急症,应分秒必争,就地抢救,立即恢复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目的是使脑组织得到保护,防止并发症及原发病。抢救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争取时间,尽早采取有效措施。

本报道6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发生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但经积极有效抢救及治疗均获得成功,作为心血管科的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严格掌握心、肺、脑复苏等各项技术的操作规程,在抢救过程中准确无误,干净利落的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进一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教案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教学理论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急诊医学授课题目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授课教师姓名马舰 学生 班组 级 临床专业 学 时 2学时 日 期 2016.12.22 职称主治医师 教学目的: 1.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2.熟悉心脏骤停的表现和常见病因。 3.了解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 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方法 分析:心肺复苏知识不断更新,部分教科书内容的滞后,部分课本内容是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编写,部分学生接受过2010版培训,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对2015版心肺复苏有较好掌握,极为不易,心肺脑复苏的流程及操作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学生熟练操作就更不易了。 对策:利用现场模拟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演练加讲解,是理论联系实际,电击除颤让学生直观,以更快学习掌握最新版的心肺脑复苏的知识和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教学法心脏骤停的表现和常见病因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现场心肺复苏演练,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直观认识,利于掌握。 对比法从2005版和2010版心肺复苏的不同,加强对新版心肺复苏的掌握。 通过多媒体、图表、图片、流程图等,使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感受立体的、有层次的知识点,有利于其消化和吸收。 结合常见的、典型的临床病例分层讲解心脏骤停的病因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现场演练,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印象,利于记忆。 整个过程有启发、有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科新进展: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新的心肺复苏机及亚低温治疗。 参考资料: 1.王佩燕.急诊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19,130-134. 2.陆再赢,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9-236. 3. 花嵘,李春盛.亚低温对于心脏骤停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1109-1111 讲授主要内容教学手段和 方法 时间分配第一学时 一:由图片引入心脏猝死和心脏骤停的概念。 1.心脏骤停的概念。 2.心脏猝死的概念。 二.讲授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 1.心脏骤停的病因 1)心脏原因 2)呼吸系统疾病图片、导 入 分层阐述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心脏骤停的病因和抢救

心脏骤停的病因和抢救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医护人员或者有过急救知识的普通市民在街头抢救突发疾病心脏骤停的患者。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所以,医学上有黄金四分钟,心脏骤停超过四分钟,脑部就会因为缺血出现损害,没有及时抢救超过十分钟的话,即使有幸抢救过来,因为脑部缺血严重,大概率可能会成为植物人。所以心脏骤停的抢救就是争分夺秒,而大部分又是发生在医院外面,所以了解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还是相当重要的,关键时刻真的会救人生命。 原因 1.心源性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大血管严重损伤、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传导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心脏肿瘤、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脱垂及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电击或雷击、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诊断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全身短阵抽搐,发生于心室停搏后15秒内,咳嗽反射或对刺激的反应消失。

2.心音消失、大动脉(颈、股动脉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叹息样呼吸或呼吸断续、停止,伴发绀,发生于心室停搏后20~30秒内。 4.瞳孔散大,多出现于心室停搏后45秒内,1~2分钟后瞳孔固定。 5.皮肤苍白或发绀。 6.循环骤停后,由于延髓缺氧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功能在60秒内停止。 其中,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可确定心脏骤停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心脏骤停的诊断要求果断、迅速,切不可因反复摸大动脉搏动、听心音、测血压等而延误抢救时机。 类型 心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脏骤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0%~90%,复苏成功率最高。 2.心室静止多在心搏骤停3~5分钟时出现,心室完全丧失了心电活动能力。 3.电机械分离也称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已无有效的机械功能,但仍保留节律性的心电活动。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复苏较困难。 心肺脑复苏

抢救心脏骤停的六要素

抢救心脏骤停的六要素 快:10秒完成判断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 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因此,心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 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硬:躺在木板或地上 心脏按压的地点,一定要选择硬板或地上。但如果病人是在床上或沙发上发病,黄从新认为,搬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最好是学学医院里或120急救人员的做法———把病人的头稍微抬起,快速地在后背下方插入一块硬板。这种硬板不用太大,比病人的背稍宽一点、2尺来长就行,垫在上半身下面,使按压心脏时后背有个支撑。如果床或沙发非常软,垫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把板子搭在床沿硬一点的地方,别让它一按就陷下去。要是家里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板,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搬动,但搬动时一定要平抬,头向后仰,保持气道畅通。 天气冷的时候,因为怕病人着凉,有些人会在地上铺一层被子,或者把病人放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这样是否影响抢救的效果呢?这些做法都可以,只要不在有弹簧的地方,比如席梦思床和沙发上实施就行,这是心脏按压最忌讳的。因为心跳停止之后,实施心脏复苏的目的就是通过按压胸廓来挤压心脏,让心脏向外排血,人工地恢复心脏血液循环。在软的地方按压时,身体会随着弹簧一起下陷,但胸廓并没有下陷,所以完全起不到挤压心脏的目的。

心脏骤停的处理

心脏骤停的处理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0%之间。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一)识别心脏骤停 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观察皮肤颜色,有无呼吸运动,可以拍打或摇动患者,并大声问“你还好吗?”。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并以最短时间判断有无脉搏(10秒钟内完成)。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 (二)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急救医疗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 (三)初级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asiclife support,BLS),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其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被简称为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复苏。 1.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 2.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及复苏后处理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病因]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因素和非心源性因素疾病: (一)心源性因素 1.原发性心脏疾患: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跳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例如冠心病。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炎、心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此外有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2.心外疾患:包括各种急性窒息、各型休克、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及手术意外等情况。 (二)非心源性因素: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例如机械性剌激气管、肺门、心脏、肠系膜等内脏器官时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窦房结及其它室上的起搏点,以致引起心跳骤停。如胸部或腹部手术时可见。 1.严重缺氧:例如大出血、麻醉意外等。此时除缺氧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外,心肌处于无氧状态,局部发生酸中毒及钾离子释放,结果导致心自律性传导性受抑制,最后发生停搏。 2.CO2贮留和酸中毒:例如窒息时。CO2和酸性产物的贮留可兴奋迷走神经,此外它们也可抑制心肌特殊组织的传导性,导致异位节律。并抑制心肌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直接减弱心肌收缩力,终导致心跳停止。 3.电解质紊乱:心肌细胞功能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例如不论高血钾还是低血钾,严重时均可导致心跳停止或心室纤颤。 4.其它:例如电击时,电流通过心脏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肌变性坏死、断裂,从而心跳骤停。又如心跳中枢衰竭时也可致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常见病理学原因总结为5“H”和5“T”: Hypoxia(缺O2) Hypokalemia/Hyperkalemia and other electrolytes(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它的电解质异常) Hypothermia/hyperthermia(低温/体温过高) Hypovolemia(低血容量) Hypoglycemia/Hyperglycemia (低血糖/高血糖) Tablets(药物) Tamponade(心包填塞) Thrombosis-pulmonary(肺栓塞) Thrombosis-coronary(冠状血管栓塞) Tension-pneumothorax, asthma(气胸,哮喘) [诊断要点] 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分期:心脏性猝死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

心脏骤停处理流程

心脏骤停 病情评估 临床特征 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大动脉脉搏消失 类型 心室颤动和(或)无脉搏心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VF、VT。 心脏停搏:心电图呈等电位线。 无脉搏电活动(PEA)(心肌电-机械分离及室性自身节律),心电图示宽大畸形振幅较低,频率在20~30以下的QRS波群,不能引起心室收缩活动。 病因 心源性:冠心病、心肌病、心脏压塞等。 非心源性:如气道异物、窒息、脑血管意外、哮喘、张力性气胸、肺动脉栓塞、药物中毒、过敏、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低温、低血糖、溺水、电击或雷击等。 急救处理 原则:争分夺秒,就地抢救。立即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保证脑组织的氧和血流灌注。 心室颤动 立即实施CPR: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通气和通过已建立 的人工气道通气,同时可给氧);标准胸外按压。 迅速进行非同步电击除颤,单向波型除颤用360J; 双相波型120~200J;除颤后立即 恢复CPR。若急救人员现场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每3~5min重复1次。 如复律不成功,再给予除颤。 持续CPR,可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 酌情应用胺碘酮300mg、利多卡因~kg、硫酸镁1~2g(尖端扭转室速)。 持续心电监测。 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立即进行CPR;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标准胸外按压。 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1mg/次。 持续心电监测。 注意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20ml生理盐水,并抬高肢体10~20秒以利药物转移至中心循 环,并不间断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可气管内给药,计量 为静脉用量2~倍,用5~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气管。 若有2个或更多急救人员在场,每个2min轮换按压和通气,以免因按压疲劳使胸 外按压的质量和频率下降,影响按压效果。 CPR同时头部用冰袋、冰帽等降温,保护脑细胞。 识别并处理可能的原因,对救治十分有益。

心脏骤停应急预案

心跳骤停抢救预案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呼吸断续, 后即停止,心音消失。EKG显示:心室颤动,心电 停止、呈直线,心电机械分离。 2、诊断标准:①意识丧失。②颈动脉搏动消失。③无自主呼吸。 ④瞳孔散大⑤发绀 二、抢救措施 1、黄金4 分钟:心肺复苏术CPR是最初的急救措施,心肺复苏时间与其存活率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线条停止10~15s意识丧失,30s呼吸停止,60s瞳孔开始散大固定,4min糖无氧代谢停止。5min 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故一般认为,完全缺血缺氧4~6min 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2、开放气道 2.1清除鼻道异物 2.2仰卧位头后仰,下颌上抬 2.3判断意识,畅通呼吸道,去除异物,压额抬颈,下颌突出 (颈椎受伤) 2.4判断呼吸:看、听、感觉。 2.5 辅助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是现场抢 救时有效快速的方法。方法:拇指、示指捏紧鼻翼, 深吸气,双唇包住患者口部,用力吹气使胸部上抬,放

手,抬头换气,胸廓自动回缩。连续2次,吹气2s, 10~20次/min(成人),潮气量700~1000ml(成人),儿童、 婴幼儿20次/min,吹气以胸廓上抬为准。②面罩给氧 ③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简易呼吸囊应用 3、心脏复律: 3.1心前区叩击。 3.2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种下1/3交界处,剑突切迹上2横指,仰卧硬 板床或地上。 方法:左手的掌根部紧贴示指上方,放在按压区,将右手 掌根重叠放在左手的掌根上,右手手指插入左手手 指之间,使两手手指交叉抬起脱离胸壁。抢救者双 臂应绷直,左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 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 3.3电除颤:除颤仪方法:两个电极板,一个放置在右锁骨中线第2 肋间,另一个心尖部的电极板放置在左侧腋中线 或腋前第5肋间。能量选择:首次200J,第2 次200~300J,第3次360J,充电放电连续3次, 不成功则进行药物除颤 3.4心电监护 4、建立大口径静脉通道 4.1迅速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纠

心脏骤停判断要点

心脏骤停判断要点 对心脏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和准确,最好能在30秒钟内明确诊断,凭以下征象即可确诊: 1.原来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其中1、2条标准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脏骡停的发生。切忌对怀疑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反复的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或等待ECG描记而延误抢救时机。瞳孔散大旦是心脏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旦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待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心脏骡停。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 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因此,心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

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2019年最新版心肺复苏

2019年最新版心肺复苏 2019-04-14 用知识丰...阅 14493 转 113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中止,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全身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复苏术 诊断要点 1、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 2、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 3、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治疗原则 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在事发现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其目的是尽快建立有效通气与有效循环,保证重要脏器及早恢复血供与氧供。 早期心肺复苏2010年新指南心肺复苏操作顺序发生了变化:由A-B-C改为C-A-B, 即:C( compression )胸外按压、A( airway )开放气道、B( breathing)人工呼吸。 心脏复苏术操作步骤 1 胸外按压

只要判断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1)判断周围环境:环顾四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后方可进行施救。 (2)判断意识、呼吸及脉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及颈动脉搏动均消失。 ①无意识判断方法:拍打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双耳“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②无脉搏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施救者侧滑移2~3 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注:禁止双侧同时触摸颈动脉,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则应开始胸外按压)。 ③无呼吸判断方法:将自己的脸贴近患者的口鼻感受有无气体呼出,同时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即“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3)呼叫急救系统:一且发现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则可判定发生心脏骤停,立即高声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4)体位:患者仰卧位于硬质平面上,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松解患者衣裤。 (5)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 交界处或剑突以上4~5cm处或双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界处。(6)按压方法:按压时上半身前倾,双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然

心脏骤停教(学)案

教案首页课程 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章节(课题) 第九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 术 授课 对象 本科14级32-35班授课时间2017年5月8日3-4节授课学时4学时授课地点第四教学楼四阶梯所属学科护理学(一级学科)课程性质考试课(必修)教学 目的 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心脏骤停的延续生命支持(脑复)难点: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心脏骤停的延续生命支持(脑复) 重点与难点的解决1.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拟通过以下以下方法解决: 启发提问:心脏骤停的病理生 理改变就是全身缺血缺氧,这 主要会影响哪些系统而引起一 系列的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首先提示大脑对缺血 缺氧最为敏感,大脑属于神经系统;其次 心脏属于循环系统;最后是呼吸系统,所 以心脏骤停的表现时可按系统归类记忆 启发提问:是否5大临床表现都具 备才能诊断心脏骤停?选择心脏骤 停的诊断依据时应重点考虑哪些问 题?举例说明选择的依据。 通过环环相扣的启发提问、学 生互动,最终使学生明确应选 择出现早且可靠的临床征象即 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并通过临床实例加深印象

教学 步骤 与 教学 基本 容 及 时间分配步骤一:通过临床案例导入课程,介绍章节容及学习要求(4分钟)周末逛街,突然在你前面站着的中年男性抓住胸口,面色苍白青紫,大叫一声,全身抽动,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然后摔倒在地上。他失去知觉而且摸不到脉搏。该患者到底怎么了,发生了哪种急危重症? 步骤二:讲授概述(36分钟) 一、定义(4分钟) 心脏骤停SC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6分钟) 先回顾相关的生理知识,提问心肌细胞的特性有哪些?注意强调心脏骤停的类型是依据心脏的活动情况及心电图的表现类区分的,共有4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室颤。 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脉性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 停搏(心室静止) 三、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10分钟) 强调两大类原因的区别并举例说明,讲授时注意与最初导入的临床案例联系起来,启发提问导入的案例属于哪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最终强调冠心病(可致心梗)是造成成人心脏骤停的最主要原因。 1、心源性原因(5分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病变 主动脉病变 2、非心源性原因(5分钟) 呼吸停止 严重体液失衡 药物中毒或过敏 电击、雷击或溺水 麻醉和手术意外 四、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6分钟) 1、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9分钟) 此项容是重点也是难点,启发提问: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改变就是全身缺血缺氧,这主要会影响哪些系统而引起一系列的表现?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首先提示大脑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大脑属于神经系统;其次心脏属于循环系统;最后是呼吸系统,因此学生记忆心脏骤停的表现时可按系统归类。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瞳孔散大。 心音消失,脉搏扪不到(尤其是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 2、心脏骤停的诊断(7分钟) 此项容是重点也是难点,启发提问:是否5大临床表现都具备才能诊断心脏骤停?选择心脏骤停的诊断依据时应重点考虑哪些问题?举例说明选择的依据。心脏骤停的诊断重要吗(与治疗相比)?通过环环相扣的启发提问、学生互动,最终使学生明确应选择出现早且可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1,2]。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年国际CPR指南指出,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

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 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例/10万人,或成人万例/年[2];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2]。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万例/年[3],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一、定义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病人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l小时内(亦有规定为24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 一、定义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病人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l小时内(亦有规定为24小时)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完全停止,如及时抢救,则可能逆转而免于死亡。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持续性室速,较少见为无搏动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 心脏性猝死与心脏骤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物学功能的不可逆转的停止,而后者通过紧急治疗有逆转的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 1.前驱期病人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心绞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开始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l小时。 临床表现为长时间的心绞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异位搏动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

3.心脏骤停期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临床表现为:①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断续,呈叹气样,以至停止;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 4.生物学死亡期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如心脏骤停后4~6分钟之内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院内心脏骤停急救流程完整版本

院内心脏骤停急救流程 1、目击病人昏倒或发现病人情况不好:医护人员应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心脏骤停,通过轻拍重喊判断是否有意识,随后摸颈动脉判断是否有心跳(时间不超过10秒钟),同时观察是否呼吸不正常及存在紫绀。 如确定病人已经心脏骤停,应立即求救(如身边有人,请通知医生或护士), 并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如身边无人应视是成人或儿童,成人可先离开求救,儿童应进行5个循环心肺复苏后离开求救。 求救应在通知到一名医护人员后立即返回实施心肺复苏急救。建议建立医院院内心肺复苏小组专项急救电话(总值班电话),可由总值班负责通知复苏小组到位。也可考虑在各电脑上设置复苏报警器,通过网络 直接通知复苏小组。 2、一人及多人心肺复苏:围绕生存链(早按压且少中断按压;早除颤;早气管插管和早期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肾上腺素)要点先后或同时进行。

3、复苏小组应在接到求救后10分钟内赶到,协助抢救,重点分析心脏骤停原因及未能复苏原因(6H6T),注意脑复苏及超长期复苏。建议医院在各病区配置A E D ,或由复苏小组携带。 4、当班医护人员在抢救空隙应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相关领导。 5、注意医疗相关证据的收集与保存,与家属做好沟通,必要时启动医疗纠纷预警。 1 心跳骤停抢救流程 一、检查 1.必须尽快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完成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呼吸、 瞳孔、心音、血压等情况; 2.心电图检查及进行心电监护。 二、治疗原则

(1)胸外心脏按压:患者平卧硬板床,拳击胸骨中点一次,如未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80~100次/分。每次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 (2)畅通气道:输氧。 (3)人工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牙关紧闭时可改为口对鼻呼吸,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安上人工呼吸机。 (4)进一步维持有效循环,若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好必要时可考虑开胸按压。 (5)建立静脉滴注通道:滴注增加心排出量药物及碱性药物:如肾上腺素1mg 静注,必要时每隔5~10分钟重复一次;多巴胺每分钟2~10微克/kg 静滴; 5%碳酸氢钠100ml静滴。 (6)心电图监测和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电技术两方面: 1)电击除颤:心室纤颤可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所需能量为200~360焦耳。 2)药物治疗: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硫胺、溴苄胺等;若由于洋地黄中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苯妥英钠静注。 3)对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静注治疗。

2019aha最新心肺复苏指南官方版主要变化说明

---------------------------------------------------------------最新资料推荐------------------------------------------------------ 2019aha最新心肺复苏指南官方版主要变化说明 2010AHA 最新心肺复苏指南官方版主要变化说明 2010-12-14 12: 03 前言?xml : namespace prefi x = o ns = urn: schemas-mi crosoft-com: offi ce: offi ce / 2010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若干主要变化今天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了期待已久的 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本次指南主体结构与 2005 指南基本相似,最关心的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2)早期 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早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00 次/min 改为至少 100 次/min (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 改变为CAB 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 1 / 4

经典网络舆情反转案例:女教师监考猝死记

女教师监考猝死 揭开孩子头上“冷血”的帽子 扣帽子 《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话锋直指当下的教育体制。 揭真相 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当时没有明显动静。孩子们发现之后,立即喊来老师,大家一边紧急施救,一边打120并尽快送往医院。 近日一位教师的猝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起因是一篇文章——《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 仅看题目,一般人都会气愤,如今的孩子怎么了?教师在监考过程中去世,他们还能平静做题?这不是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又是什么? 然而,据新华社记者反复核实,基本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最终老师抢救无效死亡,但孩子们的表现绝不能用“冷血无知”加以形容。 爆发 朋友圈文章直指教育体制,作者是怎么找“炮架”的? “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

“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 前天,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这篇文章得出孩子们“冷血无知”的主要依据,是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真的为教育的失败惋惜,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 这位家长说,“仔细问了孩子整个考试过程,其实老师从发病到死亡还是有很长一段可以急救的时间的,孩子们互相之间也有窃窃私语,但是他们只是以为老师睡觉了,那么大的呻吟声孩子们也觉得恐怖,但是还以为是老师打呼噜,常识的缺失真的很可惜。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去叫其他班级的老师过来看一下,还是认真考试,并且在广播里叫收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没有反应,孩子们一个个主动交卷出教室了,我问了几个孩子,他们交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是睁着眼睛,嘴角有白色泡沫的,可是还是没有人觉得异常!” 这位家长认为,“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 有了这位家长的感慨,文章作者找到了“炮架”,话锋直指当下的教育体制。 转折

心脏骤停

1、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若现场及时采取有效的复苏措施,则有可能恢复。 循环停止后,脑供氧中断10s内意识丧失;30s内脑血流图波变平,呼吸停止;60s内瞳孔散大;4~5分钟内大脑皮质产生永久性伤害。 2、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1)、多种原因引起的心源性猝死(以心肌梗死最为多见) 2)、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如溺水、自缢、电击或雷击、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麻醉意外、手术意外、药物中毒、严重过敏等非心源性猝死。 3、诊断要点:1)突然意识丧失,检查者轻拍并呼叫病人,若无反应即可诊断为意识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施救者以手指触摸病人喉结再滑向一侧,10秒钟内未扪及颈动脉搏动,即可认为心搏停止。 4、心脑肺复苏(CPCR):是指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设备来维持呼吸、心脏骤停病人人工循环和呼吸最基本的抢救方法, C(心脏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通气)、电除颤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尽快使自主循环恢复,最终达到脑神经功能良好的存活。 5、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脏停搏病人采取的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的一系列措施,是CPCR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恢复和重建心脏和肺脏的有效功能,为达到心肺脑功能的完全恢复打下基础。基本生命支持(BLS):指现场心肺复苏,又称现场急救,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在发病和致伤现场对病人进行的病情判断评估,和采取的徒手抢救措施。目的是使病人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6、适应症:(1)病人突然倒下意识丧失。(2)呼吸停止或成喘息样呼吸。(3)十秒钟内未能扪及脉搏跳动。非专业人员不需要检查脉搏,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倒下没有意识,且呼吸不正常,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立即开始心脏按压。 禁忌症:(1)胸壁开放性损伤。(2)肋骨骨折。(3)胸廓畸形或心脏压塞。(4)凡已确诊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或晚期癌症者。如遇上述禁忌症,应迅速改为开胸心脏按压。 7、胸外心脏按压时的注意事项: (1)按压部位要准确,如部位太低,可能损伤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部位过高,可伤及大血管;严禁在胸前区、胸骨角、剑突下及左右胸腹部按压。 (2)按压姿势要正确,两臂不得弯曲,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 (3)按压力要适度,成人按压深度要大于5cm,过轻达不到效果,过重容易造成肋骨骨折、血气胸。(4)心脏按压的频率至少为100次/min,同时最好配合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例是30:2,每个周期为五组CPR,时间大约2分钟。(儿童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时,单人操作30:2,双人操作15:2)(5)操作过程中,救护人员替换,可在完成一组按压、同期后的间隙中进行,勿使按压停歇时间超过5-7秒。 (6)有严重的胸廓畸形、广泛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心脏压塞等不宜用胸外心脏按压法。应迅速开胸行胸内心脏按压。 (7)按压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判断效果。 8、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指征:①能扪及大动脉搏动(腹、颈动脉)、血压收缩压维持在8kPa(60mmHg)以上。②末梢循环改善,口唇、颜面、皮肤、指端由苍白发绀转为红润,肢体转温。③瞳孔缩小,并出现对光反射。④自主呼吸恢复。⑤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挣扎、躁动。 9、开放气道(A):快速开放气道,病人仰卧,松解衣领及裤带,清除口中污物并取出活动义齿。 (1)、仰头抬颏法:病人仰卧,抢救者一手放在病人颈后将颈部上抬,另一手以小鱼际侧下按前额,使病人头后仰,颈部抬起。此种方法禁用于头颈部外伤者。 (2)、仰头举颏法:病人仰卧,抢救者一手置于其前额,以手掌小鱼际侧用力向后压以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下颏骨的下方,将颏部同时向前抬起。 (3)、托下颌法:适用于头颈部外伤者。抢救者将双手放在病人头部两侧,紧握下颌角,用力向上托起下颌。 10、口对口人工呼吸注意事项:(成人每次吹气量以病人胸廓有明显隆起为准,每次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频率在8~10次/分钟) (1)吹气应有足够的气量,以使胸廓抬起,但一般不超过1200mL,吹起过猛过大可造成咽部压超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

当在各种报道上看到,意外到底的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急救,可以提高生存率,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术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 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

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脏停博症状: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 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 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 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 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

13个护理真实案例分享:这些错误你可以避免

13个护理真实案例分享:这些错误你可以避免 护理工作需要细致、再细致,但是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或者其他原因,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下面综合了几个真实案例及常见错误,学习了这些,帮你堵住工作中的一个个漏洞!护士是医疗系统的支柱看下去之前,先说声:辛苦了! 1葡萄糖也过敏,凡事不能想当然 那天我科收治了一例支气管感染的患者。评估时,问到药物过敏史,该患者称有青霉素过敏+葡萄糖过敏。对青霉素过敏可以理解,但对葡萄糖过敏我认为这不可能,肯定是病人描述错误。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葡萄糖过敏呢?我们吃的食物在人体内不都是分解成糖了吗?我从来没有见过葡萄糖过敏。我坚持认为是葡萄糖里加了药物导致过敏。因此,在首页上我没有填写「葡糖糖过敏」该项,医生也只知道患者青霉素过敏。当我遵医嘱为患者输上葡萄糖为溶媒的药物时,患者立即出现呼吸困难,面色紫绀。幸好,经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后来进一步病史询问中,了解到患者曾多次发生葡萄糖过敏,每一次都是我们医护人员想当然造成的。【思考】虽然该患者痊愈出院,但只要想到该患者如果发生意外,我就不寒而栗,医疗事故带来的法律责任我难辞其咎。我曾经询问了,但没有与医生沟通,轻视患者的主诉,而我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我「想当然」。

2「d1、d8」不等于「d1-d8」 这是发生在化疗科的真实故事。某种化疗药的常规用法是「d1、d8」,用药共两次而已,因为该药物半衰期的问题,若第二天继续用药,会导致体内浓度过高。结果一个新医生开成了「XX 药d1-d8」,第二天用药时,护士没有发现问题,直接就打上了,结果病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过了不久,又发生医生开对医嘱「d1、d8」,但是护士用错药.....第二天护士直接给病人用化疗药。结果家属发现了,问:上次是第八天才打这个药,这次要连续打吗?护士匆忙换下,吓了一身冷汗,一个标点符号也会要人命。【思考】「d1、d8」的用药医嘱不宜写成「d1-d8」,应该写成「XX 药第1 天,第8 天」。当然,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还要熟悉该科的用药方案和特点,自己学习、掌握其知识。即使医生医嘱有误,护士也能及时发现,并且阻止错误发生。 3禁食注射胰岛素,突发低血糖反应 我是一名新护士,遵医嘱早餐前半小时给病人皮下注射了胰岛素,但这个病人早晨有空腹的检查要做,病人没有说,我也没有注意到病人床头的「早晨禁食」的牌子,结果病人在检查的路上就发生低血糖了,幸好家属带来糖在身上,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思考】床边有「早晨禁食」的牌子,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早晨需要空腹的除了做检查,还有其它的项目,像当日手术等等。给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如果护士能多说两句,比如跟病人或家属交待半小时内进食等。这时候大部分病人肯定会说早晨不能吃东西,因为今天要进行***。这样的话,护士也能够及时发现错误请示医生并补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