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总体规划前期调研

小城镇总体规划前期调研
小城镇总体规划前期调研

风景区所在地小城镇总体规划前期调研

——以休宁县齐云山镇为例【摘要】对齐云山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它的用地、交通、产业、文化等等各方面内容,从中摸索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结合齐云山景区对风景区的规划作浅要探讨。

【关键词】齐云山小城镇总体规划风景区现状调研

【引言】

这次调研的性质是齐云山镇总体规划项目的前期调研。镇区的调研有其一般性,在做总体规划时,实地调研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用地现状、交通水利情况、产业结构等等;同时,齐云山作为著名的风景区,又具有其特殊性,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应当予以特别注意。

【正文】

1.调研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小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引人关注。而要想有好的发展,规划是关键。只有做好了规划,小城镇建设才不致于陷入无序的状态。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城乡建设比较混乱,例如现在我们一些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沿着公路建设乡镇企业、商店、住宅——这种现象是规划不容许的。规划要合理布局,要集中布局。

当前的小城镇规划有两个核心问题:一、节约用地,二、保护环境。中国小城镇数量太多,如果大家都大手大脚用地,农业用地怎么办?我们要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重点在多镇企业。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到处污染,把它们集中起来,要注意防止污染。

因此,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小城镇规划千万不要脱离实际,盲目求大。对规模要科学预测,谨慎决定。小城镇建设不能只考虑常住人口,建制镇、集镇和农村的联系非常密切,有很多农民需要进出活动,他们要吃饭、要购物、要用水,在市政公用设施方面,必须要考虑他们的需求。

这次的齐云山镇总规,既要遵循总规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提高用地的效率,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风景名

图1:齐云山区位图 胜区的特殊性,协调旅游与建设之间的关系。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调研过程进行讨论。

2.调研内容

2.1地理区位情况

齐云山镇位于安徽省南

端、休宁县西部,地处东经

117°57'~118°7'、北纬29°

7'~29°50'之间。南与渭桥乡

紧挨,北与蓝田镇相连,西与

黟县渔亭镇接壤,东与休宁县

城毗邻。全镇土地总面积

108.88平方公里。

齐云山镇区位优势明显,

是周边地带物资、商品的集散

地,是黄山大旅游格局中的一

个重要节点。东距黄山市府及飞机场33公里,西临古民居西递12公里,北距黄山景区40公里,皖赣铁路,省道慈张公路东西穿境而过。镇区境内有岩前火车站,交通十分便捷

齐云山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岩前”,因位于齐云山白岳峰前方而得名为岩前。1988年改“岩前”为“岩前区”。1992年撤区并乡后,为适应发展齐云山旅游形势需要,树立齐云山旅游品牌,特改“岩前区”为“齐云山镇”。

休宁县于2004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兰渡乡镇建制并入齐云山镇。

2.2地形地貌

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因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体。这种“红色山体”,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而形成的红色岩系,地质上称为“丹霞”,即“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赤壁丹红”广泛发育,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

图2:镇区用地现状 貌形态。各异的山体石块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齐云山形态特异的丹霞地貌景观,在中国丹霞地貌景观中独树一帜。

2.3人口情况

2011年末齐云山镇全镇在籍人口为13199人,户数4177户。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2人。从历年人口变化中可以看出,由于外出务工人数的较多,齐云山镇前几年净增人口为负增长,但随着齐云山镇大力发展旅游等产业,全镇净增人口开始由负回正。

2.4镇区用地情况

2.4.1镇区基本现状

齐云山镇区地处镇域南部,齐云山风景区北麓。东距休宁县城和黄山市中心城区分别为15公里和33公里,西距祁门、黟县县城分别为36公里和21公里。北与黄山风景区南大门相隔46公里,是镇政府所在地,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区

由镇直单

位、齐云

山风景区

管理机构

及岩前、

岩脚、长

湖、白茅

自然村组

成。齐云

山镇区周边山体环绕,镇区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镇规模较小,镇区可建设用地不多,基本沿路两侧发展。慈张公路贯穿镇区,皖赣铁路依镇区北部而过,横江自西向东穿越镇区。现镇区地势平坦,两侧为低山丘陵。主导风向春夏多东、东南风,秋冬多西北、北风,历史上未发生较强的地震,为不设防地区,亦未发生泥石流等灾害。横江泥沙石块淤积严重,

图3:主要过境道路

河床抬升过高,南岸的岩脚村经常受洪水侵害。

镇区主要道路有:玄天大道、岩前街、滨江大道、慈张线,街道总长2.2公里。现镇区有镇级机构、齐云山管委会、齐云山管理中心、粮库、园林站、农贸市场、自来水厂、10kv 变电所、邮政所、移动和联通基站、中心卫生院、等单位。齐云山中学和中心小学均设于镇区。

2.4.2 现状建设主要问题

镇区规模较小,建设水平不高

现状建成区面积为48.15公顷,镇区规模较小,土地利用率较低。

过境交通影响大

过境公路从镇区穿过,过境交通与镇区内部交通相互影响,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过境交通对沿路两侧居民生活与工作影响较大。

用地布局不尽合理

镇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偏大;各项建设用地自发建设,导致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并相互影响。

居住环境质量不高,设施配套不足

镇区内缺少公共绿地,人居环境质量不高。镇区内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尤其是排水设施不成系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外围水体污染较重。

自然环境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

镇区周边山环水绕,自然环境优美,山城互动发展条件优越。但城镇建设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境优势。

2.5道路情况

2.5.1对外交通

徽杭高速距齐云山镇仅有25

公里,合铜黄高速在休宁县设有

出入口,距该镇仅有18公里。距

该镇25公里处有205国道经过;

有省道从该镇穿越而过;S326省

级公路直穿齐云山镇区;镇内有

岩前火车站;有市府到该镇的6辆直通车;屯溪到黟县、祁门、池州、安庆等地的大中巴车和小型客车,中途都在齐云山镇停顿;县城休宁有8辆直达齐云山镇的小型中巴;齐云山景区和镇区融为一体,省道穿越而过,目前已建成的齐云山旅游公路加大了景区可进入性。

2.5.2内部交通

齐云山镇实现村村通公路率达100%,下辖16个行政村,村村通有公路。村村通公路路面为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公路硬化条件良好。

2.5.3客货运

齐云山镇现有岩前火车站,主要用于货物运输车站。现有齐云山至休宁班车7辆,此外屯溪至祁门、黟县班车途径我镇,基本满足我镇村民出行需求。不过暂无客运站。

2.6产业结构及建设项目

齐云山的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油菜、茶叶、大豆为主,其中2009年茶园面积为399公顷,茶叶总产量为308吨。

它的三类产业的布局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产业:镇域耕地面积972公顷,其中水田950公顷,旱地有22公顷。

第二产业:齐云山镇工业有一定基础,但是不主张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齐云山镇第三产业以齐云山镇商贸为主,其旅游服务具有一定规模,但是档次和规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齐云山镇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总量增幅很小,第三产业总量增幅较大。从整体来看,三产比呈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递增。

铁扫帚别名铁马鞭、竹帚子、地面草等,因其茎具有分枝多、细、柔韧性极好,不吸水、弹性强、不易折断等优点,故多为家庭、单位作扫把之用。近年来,齐云山镇党委政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铁扫帚种植业。群众纷纷利用家前屋后、田边地角、菜园旱地种植铁扫帚。该镇半源村还发展了270亩种植基地,铁扫帚种植业已成为该镇特色产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投资开发力度加大,目前镇区在建的大项目有博明养生之都、民申云山诗意等。

2.7市政基础设施

2.7.1电力工程

镇区内现有1座35KV齐云山变,目前供镇区使用按35KV荷载供电,上级变电所是大路口变电所,电压等级110KV,距离齐云山变电所20公里。现状系统电网的配网不合理,线路截面不适应负荷增长速度,可靠性较低;电网自动化水平较低。

2.7.2给排水工程

齐云山镇现分行政村或自然村采取地下抽水或高出存水以保证生产生活用水。2009年已立项在东亭村新建自来水厂,规划、地质勘查、招商等前期工作已完成,预计投产后可满足镇区4000多人生产生活用水。

齐云山镇暂无污水处理厂,日常生活生产污水大都采用蓄积灌溉或直接排入横江,急需新建齐云山镇污水处理厂。

2.7.3水利工程

齐云山镇境内拥有大小河流数条,其中较长河流有:横江、东亭河、龙源河、渠口河等。

2.7.4环卫

齐云山现有垃圾中转站一座,位于兰渡村,采用压缩转运方式,拥有垃圾收集房2个,收集池50余个,垃圾桶覆盖整个齐云山镇(含农村),卫生情况良好。

2.7.5电信、邮政工程

齐云山镇区现有电信支局一处,有职工4人,占地面积7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营业额96万元。现有电话装机总容量3800,上年未实际装机数2874部,公用电话数量48部,电话普级率:79.39%,移动用户到达数1661户。

2.8齐云山风景区

2.8.1景区基本情况

图5:齐云山景点风貌 图6:道教圣地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古称白岳,与黄

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

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

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

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

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

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

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

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

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

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

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

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齐云山

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齐云山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使整座齐云山显得紫衣赭

裳群山如海,丹崖耸翠的景观相互映衬,

美不胜收。

齐云山自晋朝至今千余年来,历代文

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

朱升、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郁

达夫等人慕名登山,以一睹齐云神山秀水

为人生一大快事,他们寄情于峰岩之上,

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留下了极为丰

富的珍贵文化遗产。

2.8.2规划状况

齐云山风景区的规划目标是充分发挥

齐云山道教文化、丹霞地貌资源优势,营

造利于齐云山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旅游经济产业链,把齐云山建设成为景点布局合理、旅游设施完

图7:齐云山风景区规划图 善、交通通讯便捷、旅游商品丰富、环境舒适、服务优秀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规划的

重点景区有月华街、

楼上楼、云岩湖三

个。

月华街景区:面

积约10平方公里,

自然风光资源和人

文景观资源丰富,是

齐云山道教活动中心,亦为齐云山精华所在,规划对月华街治理的整顿,恢复道教建筑,加强道教文化氛围,以道兴道,建设成为游客探讨、研究、了解道教历史文化,体验道教特色,休性养心的场所。月华街景区重点开发内容有:围绕道教组织系列活动如食道斋、品道茶、探道家养生等内容,开辟历代文人碑刻园和现代名人碑园、书画院,转绕方腊寨建营寨(帐篷式)等。

楼上楼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区中天然林木郁郁葱葱,奇峰、怪石、幽洞及古建筑遗址点缀其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峰峦岩洞尤现天巧,堪称探古寻幽的佳境,重点开发洞,石景,并沿途增设休息亭。

云岩湖景区:东邻洪坑,西至万寿山,面积17平方公里,横江两岸翠荫夹道,如烟如织,田园农舍,绿白交错,登封古桥,卧波如龙,构成一幅美丽的新安山水画卷。可开展游船划艇,水上漂流等旅游活动

3.问题总结

通过对齐云山镇及其风景区的调研,发现该地的规划发展存在着诸多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这其中既有管理的问题,也有体制的缺陷,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问题。

3.1法制意识不足

规划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城镇体系规划,第二层是小城镇个体的总体规划,第三层是建制镇的详细规划。规划应当依法办事,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当一

批法律、法规,地方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法规。现在很多时候由于宣传得不当,执行得不够,对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查处不够。应当加强管理、加强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各个相关行业人员的规划意识和专业技能。

3.2总规对城镇空间形态发展调控乏力

主要原因有总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城市动态发展)、总规作用环境的持续变化(经济社会转型期)、总规体制缺陷(内容庞杂、审批程序繁琐、耗时长等)、总规编制不科学(静态思维、重形态轻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等。

3.3旅游风景区的过度开发

紧邻风景区的城镇,往往可以利用其先天的资源优势,吸引游人,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旅游收入也往往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通过我这次的调研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齐云山镇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政府和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置子孙后代的福祉予不顾,贪大求快,过度地圈地开发,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4.结语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齐云山镇的规划发展中暴露的问题更多的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城镇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应当珍惜自然资源,城镇的空间发展不应破坏大自然原有的脉络,规划无论大小,其最核心的意义不只是加快发展,而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汪坚强于立《小城镇总规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探索》[J].城市规划.2010

[2] 张敏伍敏《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维空间观》[J]. 城市发展研究.2008

[3]王桂梭潘宝林《黄山旅游与环境研究》.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

[4] 查德民金承《论齐云山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师大学报.1998

[5]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 城市规划.2002

乡村规划 调研报告2017

乡村规划调研报告2017 导语:乡村规划是(rural planning)乡村的社会、经济、科技等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 乡村规划调研报告2017 为全面了解我市乡村村庄规划2017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建设2017。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度的监督工作安排,4月上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我市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叶华副主任的带领下,实地察看了小桥镇、迪口镇等一些乡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召开座谈会,与镇村干部群众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座谈,听取镇、村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 1、乡村村庄规划设计:2015和2016年我市共有26个村列入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大部分村编制了乡村规划或节点整治方案或乡村旅游规划,其中编制美丽乡村规划的有际村、叶坊、长汀、九匡、巨历口、可建、店村、敷锡、阳泽、后塘、湖头、龙村、慈口、党城、墩上、江墩、白水源等17个村,编制节点整治方案的

有太平、穆墩、定高、安国寺、桂林、大房等6个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的有新桥等1个村,未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有北津和桃源等2个村。 2、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设计费:我市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由乡镇或村直接委托规划设计单位设计,据了解,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费(不含施工图)一个村约5万元,节点整治方案设计费一个村约0.6-2万元,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费一个村约10万元。初步统计,我市26个美丽乡村共投入规划设计费约110万元,大部分资金从“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省级以奖代补资金中列支,市、乡、村三级基本无规划设计经费投入。 3、乡村村庄规划2017实施情况:26个美丽乡村建设村基本按美丽乡村规划进行建设,其中美丽乡村规划实施较好的有湖头、慈口、际村、桃源、可建、后塘、墩上、敷锡、九匡等9个村,实施一般的村庄有江墩、安国寺、党城、上范、桂林、大房、定高、巨力口、太平、龙村、店村、叶坊、阳泽、白水源等14个村,实施相对较滞后的有北津、穆墩、长汀等3个村。 二、乡村村庄规划2017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实施难。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设计单位目前南平市仅一家符合资质,因此,我市大部分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是委托省外设计单位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题目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专业07级城市规划 姓名张永辉 学号 070907236 调研时间 2010年09月03日 2010年09年08日

目录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一、规划背景与过程 郑州市位于全国经济地 理位置的“中心”,是中国内 陆最大的铁路、公路、电信枢 纽。既有亚洲最大的货运列车 编组站,又有全国最重要的客 运周转中心,京珠、连霍高速 公路在郑州交汇,也是贯通中 国东西、南北的光缆通信枢 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 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 南省中部偏北,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开发建设郑东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应对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目前,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对省会郑州总体规划进行完善、修编,这是规划郑东新区的主要背景。在这个前提下,为了保证郑东新区规划体现新世纪、新郑州、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我们于

规划调研提纲(1)

总体规划调研 ■城市总体规划调查提纲 一、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资料 1.近10年城市统计年鉴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3.区域规划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料(文字、图纸) 5.市(县)志及专业志如建设志、交通志、环保志等 6.政府工作报告 7.人口普查资料 8. 区域行政区图、城市1:5000或1:10000地形图 二、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资料 1.人口资料 内容包括:全市总人口,全市人口的历年变化情况,城市人口总数,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历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城市周边地区人口数量、用地面积资料 2.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3.区域及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工业园区现状(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工业园区发展的设想、工业园区规划资料;现状主要仓储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性质。

4.城市商业(含市场)现状及发展设想 5.城市及周边区域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特色及旅游线路;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的布局、数量、等级;旅游客源数量及淡旺季分布 6.城市居住设施(用地) 内容包括:各主要居住地段的分布,各类型住宅建筑的面积,居民住宅建筑质量、人口分布 7.城市教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班级数、师生人数 8.城市文化娱乐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性质 9.城市医疗卫生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医院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等级 10.城市体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1.城市宗教设施 内容包括:宗教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2.城市对外交通 内容包括: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及规划设想,铁路及城市轨道现状及交通规划设想,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 性质、交通运输手段,主要航道的等级、宽度 13.城市道路及交通系统 内容包括:各条道路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公共

三亚港总体规划2019~2030报告书

三亚港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规划概述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浩瀚的南中国海,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的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它近傍香港、澳门,遥望台湾,内隔琼州海峡倚靠广东、广西两省(区),外邻亚太经济区,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隔南海相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中间地带,紧靠环球洲际航线。 根据三亚港作用、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分析国际国内港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腹地经济形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确定三亚港的基本功能如下:(1)装卸及仓储功能;(2)中转换装功能;(3)运输组织管理功能;(4)信息服务功能;(5)现代物流功能;(6)旅游客运功能;(7)综合服务功能;(8)国防安全功能。 本次评价将基础年2016年作为现状,2020年作为规划中期,2030年作为规划远期。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为三亚市辖属海岸线,东起三亚市与陵水县交界海棠湾合口港,西至三亚市与乐东县交界的崖州湾梅联村,海岸线全长约262km。 本次规划根据岸线资源情况,结合城市、海洋、旅游等相关规划,规划包括货运码头岸线、邮轮码头岸线,总计长度11.5km,其中货运码头岸线8.7km(含预留岸线3.06km),邮轮客运码头岸线2.8km。 预测2020年、2030年三亚港旅客吞吐量分别为40万人次、70万人次。预测三亚港货物吞吐量2020年、2030年分别为500万t、1200万t。 2环境现状调查结论 2.1水环境 2013~2016年三亚海域海水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三亚港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能满足各类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梅山港区和南山港区附近部分海域石油类、无机氮偶有超过二类海水质量标准以及汞偶有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现象近几年有改善,部分水域DO含量仍超过一类海水标准;三亚港区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符合所在功能区海水水质标准要求。2016年,三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题目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专业 07级城市规划 姓名张永辉 学号 070907236 调研时间 2010年09月03日 2010年09年08日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目录 一、规划背景与过程第2页二、区域概况第3页三、郑东新区总体规划 第3页 (一)总体结构特征第3页 (二)综合交通规划第4页 (三)规划理念第5页 (四)规划特色第7页四、城市空间形象及发展模式第8页五、产业发展特色第8页六、生态环境及城市特色的塑造第9页七、对郑东新区总体规划发展中的反思第9页 (一)总体规模第9页 (二)CBD的规模第10页 (三)新旧城区之间与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第10页 (四)水系的规划第10页

(五)CBD环形城市结构引起的交通问题第10页第 1 页共11 页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一、规划背景与过程 郑州市位于全国经济地 理位置的“中心”,是中国内 陆最大的铁路、公路、电信枢 纽。既有亚洲最大的货运列车 编组站,又有全国最重要的客 运周转中心,京珠、连霍高速 公路在郑州交汇,也是贯通中 国东西、南北的光缆通信枢

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 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 南省中部偏北,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开发建设郑东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应对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目前,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对省会郑州总体规划进行完善、修编,这是规划郑东新区的主要背景。在这个前提下, 第 2 页共11 页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为了保证郑东新区规划体现新世纪、新郑州、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我们于2001年9月对郑东新区远景总体概念规划采取国际招标的方法进行。经过多方考察和商务谈判,选定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法国夏氏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1家单位参与规划设计竞争。经以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和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为评审组长的30多位国内外专家反复评审,日本黑川纪章方案以其先进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设计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脱颖而出。随之,我们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开展示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7) .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 (7) .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9) .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10) .第九章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4) .第十二章远景发展构思 (15) .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15) .第十四章附则 (18) .附表1 现状用地指标一览表 (18) .附表2 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18) .附表3 用地平衡表 (19) .附表4 规划道路一览表 (19)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 (1)镇域: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3.09) (6)《城市绿化条例》(1992.6)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 (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09.07) (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6条规划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

兴化市安丰镇总体规划调研清单

兴化市安丰镇总体规划 调研清单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兴化市安丰镇总体规划调研资料清单 1、建管所 (1)综合 ①地形图(1:5000—1:10000); ②安丰镇镇志; ③兴化市城市建设年报(2005—2015); ④兴化市村镇建设年报(2005—2015)。 (2)规划 ①现行城市总体规划; ②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 ③绿地系统规划类; ④基础设施规划类; ⑤综合交通规划类; 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类; ⑦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类; ⑧其它已编或在编相关规划(如湖泊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区规划及相关资料等)。 (3)管理审批 ①近五年已批规划用地红线; ②“十二五”建设项目一览表; ③“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意向; ④农村安置计划或安置点规划。 (4)住房 ①拆迁补偿相关政策; ②住房建设情况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情况; ③住房建设规划或相关规划。 (5)农村建设 ①农村建设规划及相关文件材料; ②农村建设试点材料及规划建设文本。 (6)园林科(或独立设置) ①现状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以及生产性绿地情况; ②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2、政府办 (1)2010—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2016年政府工作设想; (2)“十二五”规划实施评估及“十三五”规划; (3)近五年城镇建设重点项目与计划; (4)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报告(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等);(5)与城市建设有关的重要文件; (6)包括主要领导关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讲话稿。 3、发改委 (1)相关行业“十三五”规划(工业、服务业、能源、交通、水利、社会事业、就业与社保、商业网点等); (2)全面小康或者基本现代化目标与实施情况; (3)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报告(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等);(4)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5)近几年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概算、基本建设投资总量概况、轨道交通规划; (6)物流园区现状和规划资料; (7)能源类相关规划(如大型能源基础设施等); (8)加油站现状资料(布点、位置、规模,以及“十三五”规划或建设调整意向)。 4、经贸委 (1)工业经济运行“十三五”规划; (2)工业经济2015年工作总结、2016年工作设想; (3)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各工业企业2015年统计报表; (4)企业发展状况、问题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5)镇域拟置换或搬迁工业企业情况; (6)危险品生产企业现状情况及分布情况; (7)危险品仓库现状情况及分布情况; (8)部分发改委可能涉及内容。 5、统计 (1)安丰镇乡镇社会经济统计卡片(2005—2015)(若有自1978年以来社会经济运行数据最好); (2)兴化市统计年鉴(2005—2015)。 6、国土 (1)安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分布与调整情况;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北京市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格式定稿) 精品

北京市规划调研报告城市规划调研报告(格式定稿) (二)学生毕业设计调研报告书课题名称沅江市泗湖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姓名莫悠学号1101101-27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教师曾志伟(职称)设计题目沅江市泗湖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一) 一、概况1.1基本概况湖山镇位于沅江市北部,共双茶垸内,地处美丽富绕的洞庭湖畔.2019年通过镇域规划调整由原来的泗湖山镇、华田乡、洞庭红乡、光复乡组成新的泗湖山镇. 镇域总面积124.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57万人,辖一个社区居委会,37个行政村,4个商品鱼养殖基地,拥有规模工业7家,劳务输出达0.8万人.泗湖山镇北边有赤磊河道与南大,黄茅洲镇相望,南边有蒿竹河与东南湖芦苇场相望,东北与共华镇毗邻、西边隔河与净下洲相望. SWOT分析2.1优势分析2.1.1区位优势泗湖山镇位于沅江市北部,共双茶垸内,地处美丽富绕的洞庭湖畔.泗湖山镇北边有赤磊洪道与南大,黄茅洲镇相望,南边有蒿竹河与东南湖芦苇场相望,东北与共华镇毗邻、西边隔河与净下洲相望. 纵观经济发展格局、益阳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沅江市在长沙至常德沿线处在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泗湖山镇是沅江市北部的交通枢纽,是泗湖山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 2.1.2资源优势土地资源:镇域面积124.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泗湖山镇水资源丰富.植物资源:泗湖山镇物产丰富,农作物盛产稻谷、花生、、黄豆、玉米等;2.1.3生态优势泗湖山镇境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势,地势平坦,海拔在27-31米之间,系冲积平原. 境内地貌由平地、水面、沟渠和道路形成.地处洞庭湖畔,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景观. 泗湖山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土肥水便,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1.4产业优势泗湖山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土肥水便,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麦、、高粱、蚕豆、黄豆、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苎麻、棉花、油菜等.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益阳市沾溪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ADMINISTRATOR

目 第一章、调研安排-----------------------------------------------2第二章。、自然环境----------------------------------------------2 1、地理区位----------------------------------------------------2 2、地形地貌----------------------------------------------------3 3、镇域土地利用现状--------------------------------------------4 4、土地资源利用特征--------------------------------------------4 5、气候水文----------------------------------------------------5 第三章、发展优势-----------------------------------------------51、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5 2、桃花江核电站------------------------------------------------6 第四章、镇域人口概括-------------------------------------------6 1、人口总量----------------------------------------------------6 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8 1、招商引资发展势头足------------------------------------------8 2、经济发展----------------------------------------------------8 3、农业发展----------------------------------------------------8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建设---------------------------------------9 1、道路交通----------------------------------------------------9 2、教育-------------------------------------------------------10 3、医疗卫生---------------------------------------------------11 4、产业发展---------------------------------------------------12 5、给排水-----------------------------------------------------13 . . . .

苏州吴中区金庭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章金庭镇现状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 金庭镇位于苏州市西南端,距苏州古城45公里,原属吴县市(吴县),2001年3月撤市建区后属苏州市吴中区。2002年金庭镇被纳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范围,从而成为太湖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的鱼米之岛,也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陆域面积82.36平方公里。主岛西山岛,陆地面积79.8平方公里,南北宽11公里,东西长15公里,湖岸线逶迤曲折,长达50公里。金庭镇包括西山岛和周围的横山、阴山、大干山、小干山、绍山、大山、小大山、棒杵山、大沙山、东南湖、西南湖、疃里湖,共计13个岛屿及附近湖面,主峰缥缈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中第一高峰,海拔336.6米。 第二节、历史沿革 从太湖三山岛和金庭秉常村俞家渡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庭即有人居住。夏初(约公元前21世纪),禹治水过金庭,留下了禹王庙、禹期山等遗迹,禹分天下为九州,金庭属九州之一的扬州。 商末金庭始属吴境。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灭吴,金庭归越。周郝王九年(前306),楚灭吴,金庭归楚,属春申君黄歇之封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设吴县,隶属会稽郡,金庭始属吴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东山设太湖厅,乾隆中期后金庭民事亦由太湖厅管辖。咸丰十年(1860),太湖厅划属湖州府,金庭属湖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金庭设靖湖厅(县级建置),隶属苏州府。民国六年(1912)1月,废太湖靖湖两厅,设太湖县,辖东金庭,旋易名为洞庭县,金庭归属吴县。 1949年七月,成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辖东山、金庭、马山等地。1951年六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金庭仍属吴县。1952年七月,复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办事处,金庭归其管辖。1953年五月,太湖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1959年四月,震泽县撤销,金庭复归吴县。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三月吴县撤市建区,金庭属苏州市吴中区。2002年金庭镇被纳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第三节、自然条件 金庭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降水一般集中在4-9月,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

调研总体规划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 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 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 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 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 饿了么总体方案设计书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14-1-1 李颖萧 牛静 严晶晶 耿雨薇 徐亭 周保森 李成成 陈帅

一、确定调查目的 饿了么是一家专门从事O2O外卖的网站,2014年正式进军湖北文理学院,并得到消费者和商家的认可。但饿了么进驻湖北文理学院是昙花一现还是能有长远的发展?此次我们得到饿了么襄阳代理的委托,分两方面针对商家和消费者进行调研,目的在于了解商家的意愿和支持率以及消费者对饿了么网站的态度,并希望能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以此了解饿了么在湖北文理学院的发展前景。 二、确定调研对象和调查单位。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两方面人群: 1.商家:此次调研针对湖北文理学院新区堕落街商家和老区512车站附近商家。 2.消费者,此次调研的消费者主要是湖北文理学院学生。我们将分年级,分性别对学生进行分类调研。 三、调查内容: (一)外卖市场环境调查 1、外卖市场的容量及发展潜力; 2、学院不同年级对外卖的消费状况; 3、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 消费者调查 1、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爱、经济、便利等) 2、对外卖产品的了解程度(品种、口味、价格等) 3、消费者对饿了么网站的满意度(界面体验、信息反馈、优惠力度)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修订版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益阳市沾溪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益阳市沾溪镇总体规划现状调研报告 ADMINISTRATOR 2017.9

目 第一章、调研安排-----------------------------------------------2第二章。、自然环境----------------------------------------------2 1、地理区位----------------------------------------------------2 2、地形地貌----------------------------------------------------3 3、镇域土地利用现状--------------------------------------------4 4、土地资源利用特征--------------------------------------------4 5、气候水文----------------------------------------------------5 第三章、发展优势-----------------------------------------------5 1、湖南桃江羞女湖国家湿地公园----------------------------------5 2、桃花江核电站------------------------------------------------6 第四章、镇域人口概括-------------------------------------------61、人口总量----------------------------------------------------6 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8 1、招商引资发展势头足------------------------------------------8 2、经济发展----------------------------------------------------8 3、农业发展----------------------------------------------------8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建设---------------------------------------9 1、道路交通----------------------------------------------------9 2、教育-------------------------------------------------------10 3、医疗卫生---------------------------------------------------11 4、产业发展---------------------------------------------------12 5、给排水-----------------------------------------------------13 录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日记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 no logy 城市规划原理认识实习 (报告、日记) 题目探究厦泉各城市规划及用地规划特征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志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3130812215 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 城乡规划1302级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城乡规划2班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5年1月23日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认识实习》报告 题目:探究厦漳泉各城市规划及用地规划特征 1、实习调研过程: 此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厦漳泉这闽南金三角首先围绕各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及规划馆进行参观,了解了各城市的一些基本规划,然后参观各城市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了解到各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与环境的一些关系。我们进行了两周的课程认识厦漳泉实习,期间先后参观了惠安聚龙小镇,崇武古城,规划展示馆、丰泽广场、开元寺、闽台缘博物馆,规划馆。路、路,规划局,天地仁和及荣昌花园居住小区。云洞岩风景区,青礁慈济宫,路,大学,市规划展览馆,高崎国际机场,鼓浪屿园博苑。 调研目的: 更加深刻生动的了解厦漳泉的各城市规划的特点,感受 个城市之间规划差异。 了解当地的地域风情和差异 了解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交通用地以及道路广场 用地的合理布局。使我们对城市规划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2、调研对象介绍说明:2.1、城市结构以岛为中心,幅身四周的卫星城镇, 形成众星拱月,一城多镇的框架,城市总体规划分为四大片区(图2-1 )。地处北纬24° 26 ' 46〃,东经118° 04' 04〃,区位北回归线边缘,属南亚势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 图2-1市规划图 春,天气宜人。位于九龙江,北邻,南毗,位于闽南金三角核心。与隔海相望,金门更是一衣带水、鸡犬相闻、同根共祖、渊源久远。市的行政区划为鼓浪屿、思明 开元、湖里、集美、杏林、同安等七个区。的总体规划以建设我国东南沿海中心城市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建设海湾城市、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为发展核心。建设未来的组团式海湾型城 市,海岛与海湾组团组合式空间布局结构将是“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总体发展策略 为“优化本岛,整合湾区,拓展同安和翔安东部。” 2.2、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港被誉为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 历山大港齐名。市规划构建“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图2-2 )。以各级中心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区要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在此之外,形成开阔的一产发展空间。在功能组团布局上,构建环湾组合城区,发展南部、北部、西部次区域。 图2-2 规划图图2-3 市卫星图 2.3、市是省东南部的地级市,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81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