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蓝藻上浮特征与机理的试验研究
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文章 编号 ]1002-0624(2013)08-0021-02
东北水利水 电
水生态环境
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郑 国 臣 t,官 涤 2,刘 崇 3,彭 菲 1,李 娜 1
(1.松辽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1;2.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学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150090)
成 慧敏详 细地 介 绍 了水 华蓝 藻 的气 囊形 态 、结 构 、物理化学特性及编码 基 因、蓝藻浮力调节机 制 及研究方法。秦伯强等主张湖水 中溶解性反应磷是 蓝 藻 水 华发 生的关 键 因子 。朱永 春提 出风 浪 的搅 动 作 用使大型浅水湖泊 中的悬浮质释放磷 、氮等营养 元 素 到 水体 中,促 进 藻类生 长闱。谢平 提 出形成 水 华 的蓝 藻还 特 别具有 这种 利 用磷 的正反 馈优 势 。胡鸿 钧提 出了信号说 :微囊藻年生活周期就是在四种信 号 (低温、黑暗、升温、光照)的驱动下使细胞 内某些 基 因体系被打开或被关 闭,这种开关通过有条不紊 的 、节律 性 的调节 转录 来建 立 嘲。孔 繁翔根 据 生态 学 的基本理论对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 ,提出了蓝 藻水华成因的 4阶段理论假设 ,即在四季分 明 ,扰 动剧烈的长江 中下游大型浅水湖泊中,蓝藻的生长 与水华的形成可 以分为休 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 浮及聚集 4个阶段 ,每个阶段 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 主导 环境 影 响 因子 有所 不 同同。
[摘 要 】系统 论述 了水华蓝藻的 生态、毒 性等研 究概 况及 水华发生机理等 。综述 了生物 因子 以
及非 生物 因子对蓝 藻群体 形成的影响 ,以进 一步揭示蓝 藻水华形成 的机理 。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摘要:藻类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造成水体缺氧,造成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本文初步分析了思林水库发生藻类水华的原因,提出了思林水库水环境治理措施初步建议,对水库蓄水初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藻类水华;富营养化;控制措施0 前言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东麓。
乌江流域是我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
乌江思林水电站位于乌江干流中游思南县境内,是乌江干流规划的第八个梯级。
思林电站的建设形成了思林水库,思林水库正常蓄水位440m,坝址多年平均流量849m3/s,具备日调节性能。
2009 年3 月28 日,思林水库开始下闸蓄水。
蓄水成库初期,在水库坝前、支流和部分河段等断面开始出现藻类水华,其中坝前断面的和文家店断面出现的该现象尤为严重。
思林水库藻类水华,给库周的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为了保护思林水库生态环境,保障水库周边饮用水安全,维护思林电站和水库周边区域的和谐发展环境,思林电站建设单位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组织了专家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开展调查研究,以求充分了解此次藻类水华的基本情况及影响,找出思林水库藻类水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廖文根研究员会同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问题进行了实地诊断调查。
贵州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思林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细致的监测、检测。
本文根据专家现场诊断调查结论、监测检测数据、乌江流域的水环境状况,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进行初步研究。
1 乌江流域水环境基本状况乌江流域位于东经104°18′~109°22′,北纬26°07′~30°22′,流域总面积8.79 万km2。
乌江中上游位于黔中地区,是贵州目前最发达的地区,流域居住人口近2000 万。
蓝藻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课件

蓝藻的分布与生态
总结词
蓝藻广泛分布于淡水和咸水水域,尤其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容易大量繁殖。
详细描述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分布广泛。在淡水环境中,如池塘、湖泊和河流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在咸水 环境,如海湾和沿海地区也有分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蓝 藻容易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04
适宜的pH值
蓝藻生长的最佳pH值一般在7-9 之间。
蓝藻水华的形成过程
01
初期阶段
在适宜的条件下,少量的蓝藻 开始在水中繁殖,形成小的群 体。
02
发展阶段
随着蓝藻数量的增加,它们会 形成较大的群体,称为“藻花 ”。
03
高峰阶段
当蓝藻的数量达到高峰时,大 量的蓝藻聚集在一起,形成肉 眼可见的蓝绿色水华。
04
衰亡阶段
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营养物 质的耗尽,蓝藻会死亡,导致 水质恶化。
蓝藻水华的形成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影响温度、降雨量等条件,从而 影响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水体营养物质
水流速度、水深等因素会影响蓝藻的分布和 生长。
水文条件
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会影响蓝藻 的生长速度和数量。
生物因素
02
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蓝藻水华的形成条件
充足的光照
蓝藻需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营 养物质,因此需要充足的光照。
足够的营养物质
蓝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氮、磷等 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通常来自废 水排放和农田径流等。
01
适宜的温度
蓝藻的生长和繁殖对温度有一定 的要求,一般在20-30℃之间最 为适宜。
02
03
城市化进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的浮力调节机制

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的浮力调节机制
蓝藻水华暴发是由于蓝藻数量迅速增多,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浓度达到大量的程度。
在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浮力调节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蓝藻是一种厌氧菌,它们通常生长在水体中的表层,因为此处的光照和温度最适合它们的生长。
蓝藻细胞通常具有气泡负责浮力调节。
这些气泡受到蓝藻细胞内部产生的气体(如甲烷)的控制,并通过调整气泡的大小和数量,调节蓝藻细胞在水中的浮力。
在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由于蓝藻数量迅速增多,细胞密度很高,会导致蓝藻细胞产生更多的气泡,以增加细胞的浮力。
这些气泡可以使蓝藻细胞浮在水体表面,从而获得更多的光合作用和光照,进一步促进蓝藻的生长。
然而,过高的浮力会导致水体中的蓝藻水华聚集在水体表面,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时,浮力调节机制可能会失效,光照不足、温度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蓝藻细胞死亡并沉入水体底部。
这种死亡和沉积的蓝藻细胞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了解和控制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的浮力调节机制,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管理水体养分、控制蓝藻细胞密度等措施,可以减少蓝藻水华的暴发,并维持水体的健康和稳定。
蓝藻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

三 湖泊藻类生态系统
unicellular
unicell branched
colonial
filamentous源自scum湖泊藻类季节演替规律
湖泊藻类季节演替
藻类生物量在初春由于低温和低光照,生物量 很低;
随着光照加强,以及地表径流的增加,硅藻生 物量上升
当水温度和光照时间增加,绿藻生物量上升; 蓝藻在温度较高时适宜生长
许多藻类还可以利用有机磷作为P源。通过酶的作用将 这些有机磷降解为无机磷,然后被植物吸收。研究比较多的酶 有碱性磷酸酶(Alkline Phosphatase,APA)。
第二部分 蓝藻水华
Microcystis aeroginosa
Source: Lake Erie Center, University of Toledo
本系统中把轮藻纲 (Charophyceae), 细绿藻纲 (Prasinophyceae) 等置于绿藻门。
二 蓝藻的主要特征
➢1.细胞壁由纤维素(内层)和果胶质(外层)组成,细胞外有 的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色素成分 主要为叶 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 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 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 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 (Allophycocyanin)等。 ➢3. 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和核膜。属原核生物,称为 蓝细菌(Cyanobacteria)
人类蓝藻毒素染毒途径
饮用水 湖泊休闲(亲水活动)
口服, 皮肤接触
洗澡
吸入, 皮肤接触
藻类食物片剂
口服
蓝藻毒素中毒事例
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内因——藻细胞上浮机理探秘

察 。
爆 发 。
质 本质 。
◇ 状 络 l 析 挺 取 。够 状
钏 绿 徽 睫 藻 (Mk’rocLvslLs'[-tOI'U
¨ )怂 ·IJ同洲 、 水 淡 水 系统 @ 实验 方 法
II·肜成 潦 水 I匕的 卜 优 势 藻 焚 ,其分
◇ I 浮 细 胞 相liP ̄l洚细 胞 的 覆 观
l匕快速}『ljj 。l 此 .z-j‘藻 胞 I i‘ fJL带lJ 肜结 f;lJ帮 它 J 浮 。受l】果 仃这种 结 构 , 新悬 浮 藻细 胞 ,然 J 端 3,J,II·J’
腱研 究 仃助 :颅防 平¨冶 删 潦 水 华的 就 用 物 化学 的 办法 探 叫这 种结 构 的物
爆 发 , 泉nl ¨睹 r化 I 觚的 II·1‘l'uII J、】,藻
◇ 细 胞表 结 构的 十1捕 电镜 观察 。
胞 人 儆 从水 体 ll,浮 f}l水 ,肜 成包 通过 卡1捕 电镜 分 圳观 察 上浮 平lli)f.降 藻细
女l1绿 色 油漆 的 藻 水 (I 1)。 为 了 胞表 而 是 仔征 帮助 细 胞浮 的结 构。
Student Projects 八九点钟 — — 一 —— ~ ~
——
_ ■
蛛 样的结 构址 /f 允 “1 r “隐 肜的 翅 膀 ” , l 凛细 胞 漂浮 起 水I ? 如 是 ,
么破 坏 述止 I尺 络 ,藻 细 胞 地 1 是
姚 1 , d in", {3’ l j l 订 rI ?
藻 水 发 仪破 坏 水体 d-.态 系统 , 类似 鱼鳔 的 气囊 调 的 ?除 r气囊 外 , 察 藻细 胞 的浮 沉状 念 ,Jf:取 十 川于{描 I
973计划“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和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项目

973计划“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和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项目973计划“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和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项目富营养型湖泊稳态转换和生态系统调控原理(2002CB412309)2004完成单位与骨干:中科院水生所:刘永定、胡征宇、王洪铸、成水平、侯国祥、李根保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李伟深圳大学:胡章立江苏省农科院:薛启汉昆明市气象局:陈增会2004年12月一、《课题任务书》设置的2004年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1, 湖泊主要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类、分布、多度)、地域分异特征,及其与湖泊水质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建立表达湖泊稳态的基本结构参数;, 从不同稳态典型湖泊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征入手,分析不同生物类群功能之间的协调与反馈关系,建立表达湖泊稳态的基本功能参数;, 通过季节和年度典型湖泊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分析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 , 筛选特征性的湖泊稳态表征指标参数,分析各关键参数的边界条件,建立湖泊生态系统稳态的适宜的、简明的表达体系;, 研究环境状态变化对水体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 继续研究与水体营养水平和状态相关的水生植物最小生存种群;, 继续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藻类群落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定量关系;, 继续研究水生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 , 研究富营养水体生产者消费者相互作用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结合水华暴发和湖泊稳态转换条件的研究,分析两者与周丛藻类的关系;, 研究周丛藻类的生产力及其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开展湖沼学调查、实验湖沼学研究、种群生态学并群落生态学研究;, 在理论研究进展方面,确立长江流域浅水湖泊稳态表达的指标体系和湖泊生态系统稳态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
, 国内外发表论文4篇。
二、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1, 水生植被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湖泊稳态转换的动力学, 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原理2, 不同稳态阶段的生态系统结构的定量表征;, 草型清水稳态的生态系统临界参数;, 稳态转换的机制和驱动因素及湖泊稳态转换的生态系统调控原理;, 周丛藻类及其生产力在蓝藻水华暴发和湖泊稳态转换中的作用。
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 我们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15N天然丰度 (氮同位素)和15N示踪实验测试树种是否 在一个婆罗洲雨林显示差异吸收不同的化 学形式的N。 • 大多数树种的分布与土壤资源紧密相关, 导致森林的组成在沿土壤梯度中不同土壤 类型之间有着显著差异,从而产生高β多样 性
• 我们假设,在婆罗洲森林中土壤特异化可 能由于树种之间采取不同的N化学形态能力 的多样性而上升。 • 差异性吸收的氮素形态代表物种之间在资 源使用比率的变化,物种之间吸收N形态的 差异可能是一个促进高β多样性的机制。
李朝亮 201100140080
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 研究进展
马健荣,邓建明 秦伯强,龙胜兴
第 33 卷第 10 期 2013 年5 月
摘要:
• 蓝藻水华是富营养化湖泊常见的生态灾害,通过产生毒素、 死亡分解时使水体缺氧和破坏正常的食物网威胁到饮用水 安全、公众健康和景观,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 题,揭示其发生机理是进行防治的基础。 • 综述了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的主要假说和证据,主要分为环 境因子(营养盐、氮磷比、温度、微量元素、浮游动物牧 食、水文和气象条件等)和生理生态特性(伪空泡、胶质鞘、 CO2 浓缩机制、适应低光强、贮藏营养物质、防晒、产 毒素和固氮等)两个方面; • 评述了主要新理论,展望了今后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的研 究表明寻找一两个关键因子并不能阐明蓝藻水华的发生机 理。 现存的理论或假说尽管已经在蓝藻水华的防治实践 中产生重要作用,但仍然未能清楚地阐释其发生的客观规 律。
CO2 浓缩机制
• 蓝藻能高效吸收浓缩低浓度的 CO2,在细胞内积聚 比外界高几百到几千倍的 CO2 浓度 因此蓝藻不
• 仅能在低 CO2 浓度环境下能竞争,还能在蓝藻占 优势的情况下将 CO2 浓度降到自身仅能利用的水 平来确保其优势。
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

第35卷第8期2014年8月环 境 科 学ENVIRONMENTAL SCIENCEVol.35,No.8Aug.,2014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王巍,丛海兵∗,徐亚军,陈雯婧,徐思涛,吴军,蒋新跃(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 225127)摘要:为了探明不同压力作用后蓝藻气囊体积变化规律及其上浮特性,分别采用压力毛细管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压力作用后铜绿微囊藻气囊破裂情况及残余气囊体积分数,以及压力作用后气囊恢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分析法测得太湖蓝藻经0、0.3、0.4、0.5、0.6、0.7MPa 加压后,藻细胞内的气囊体积分数分别为29.52%、5.73%、4.43%、2.71%、2.46%、2.19%,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气囊体积分数为10.93%、1.14%、0.90%、0.27%、0.14%、0.04%.作用压力大于0.4MPa 时,蓝藻因气囊破裂而下沉,沉淀蓝藻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气囊逐步恢复,部分藻类再上浮,在1000lx 光照度、25℃条件下培养8、24、48h 后,藻细胞再生气囊占加压前气囊总体积的比例为31.02%、45.68%、81.05%.图像分析法较准确地测定了蓝藻气囊体积,而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定蓝藻气囊体积偏小.关键词:蓝藻;压力;光照;时间;气囊;上浮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4)08⁃2974⁃06 DOI :10.13227/j.hjkx.2014.08.019收稿日期:2014⁃01⁃07;修订日期:2014⁃03⁃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408);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项目作者简介:王巍(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工艺与技术,E⁃mail:wangwei947342360@ ∗通讯联系人,E⁃mail:chb9903@Volume Fraction of Gas Vesicle and Flo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yanobacteria in Taihu Lake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WANG Wei,CONG Hai⁃bing,XU Ya⁃jun,CHEN Wen⁃jing,XU Si⁃tao,WU Jun,JIANG Xin⁃yue(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127,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volumetric change of gas vesicles in cyanobacteria and the floating characteristics,capillary pressure method and image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burst situation and remanent volume fraction of gas vesicles in cyanobacteria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The reform situation after pressuring was also analyzed in this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olume fraction of gas vesicles in Taihu Lake were 29.52%,5.73%,4.43%,2.71%,2.46%,2.19%under 0MPa,0.3MPa,0.4MPa,0.5MPa,0.6MPa,0.7MPa determined by the image analysis,and were 10.93%,1.14%,0.90%,0.27%,0.14%,0.04%determined by the capillary pressure method;cyanobacteria sank due to the gas vesicles’bursting when the pressure was greater than 0.4MPa.Gas vesicles and structure after pressure were reformed with the lapse of time,under 1000lx,25℃,after 8h,24h,48h,the reformed gas vesicles accounted for 31.02%,45.68%,81.05%of total gas vesicles before pressuring.Image analysis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in the determination for cyanobacteria gas vesicles’volume,while the volume is smaller measured by traditional capillary pressure method.Key words :cyanobacteria;pressure;illumination intensity;time;gas vesicle;floating 水华蓝藻覆盖水面,腐烂消耗水体溶解氧,导致水体严重缺氧,产生恶臭;蓝藻分泌藻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1,2].因此,有关蓝藻水华暴发的机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3~7].蓝藻具有很强的上浮特性,可以通过改变在水体中的纵向位置以适应环境[8~10],当蓝藻聚集漂浮在江河湖泊的内陆水体上时,便会生成水华[11].因此,研究蓝藻的浮力调节机制对了解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蓝藻之所以上浮是因为藻细胞内有气囊(gasvesicle)[13],这些气囊是由蛋白质壁组成的柱状气泡,两端锥形、横断面为六边形[14.15],气囊为蓝藻提供浮力,使蓝藻能长时间停留于水体表层光照区,获得生长繁殖的机会[16~18].研究表明,蓝藻气囊能承受0.4~0.7kPa 的外部压力,当压力超过这一压力时,气囊将不可逆转地破裂[19~21],从而使蓝藻失去浮力而下沉.因此,研究压力作用后气囊破裂、蓝藻下沉规律,对控制蓝藻水华、去除水源水中蓝藻,保障供水安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气囊破裂及其对蓝藻上浮性能影响已经有了较多且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不同压力作用下蓝藻气囊的破裂情况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笔者分别利用改进的Walsby 气囊测定装置[22~24]和透射电镜扫描法,研究了不同压力作用后蓝藻气囊破裂情况,以及压力作用后藻类活性和气8期王巍等: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囊恢复生长规律,以期对蓝藻水华的控制和蓝藻水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从太湖梅梁湾取藻类和原水,将其放入实验室透明有机玻璃桶中,给予适当光照、搅拌,自然培养,在一周内使用完毕.经过镜检,藻类为铜绿微囊藻,太湖水pH为7.9~8.2.1.2 实验装置1.2.1 含藻水加压装置含藻水加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机玻璃压力罐、加压泵、循环水箱.自制有机玻璃压力罐容积为10L耐压1.0MPa,循环水箱容积为3L,加压水泵为GY2A035F型不锈钢滑片泵,功率为80W.1.2.2 改进的Walsby气囊体积测定装置改进的Walsby气囊测定装置为压力毛细管法图1 含藻水加压装置示意Fig.1 Algae water pressure device测定装置[1,2],由氮气加压装置、显微镜、压力毛细管、压力套管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毛细管上有刻度,容积2.0mL,长度12.5cm,刻度部分长10.0cm,每个主刻度1.0μL,每个次要刻度0.1μL.显微镜放大倍数400[12].图2 压力毛细管法气囊体积测定装置Fig.2 Capillary pressure device for measuring Gas vesicles’volume1.3 实验方法1.3.1 藻类加压取含藻水充分混匀,将混匀的水样注满含藻水加压罐,开启加压泵,逐步调小回流阀,观察压力表读数,直到压力上升到指定压力,维持1min,停止加压,放出压力罐中水样.重复上述水样加压过程,分别制得0.3、0.4、0.5、0.6、0.7MPa压力下的加压水样.1.3.2 藻类气囊体积分数的图像分析方法(1)藻细胞超薄切片透视电镜扫描对加压后的含藻水进行低速离心,吸取2mL高浓度藻液,送扬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生物处理,制作藻细胞超薄切片.利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CM100型透射电镜对藻类超薄切片进行拍照,得到清晰的藻细胞切片照片(黑白).(2)图像分析自主编制图像分析软件,对藻细胞扫描照片进行分析,将图像分成黑白二色,其中白色部分为气囊,黑色部分为藻液.由软件自动统计出白色部分所占的面积比例为X,如图3所示.由于藻细胞为球形,则气囊体积分数为Y=(X)3.每种压力作用下选用15张照片进行分析,取平均值,得到不同压力下藻细胞中剩余气囊所占体积比例.1.3.3 藻类气囊体积分数的压力毛细管法藻类气囊体积分数的压力毛细管法委托中国环5792环 境 科 学35卷图3 藻细胞超薄切片照片Fig.3 Pictures of algal cell's ultrathin sections境科学研究院测定,采用与图像分析方法同一批藻类.将含藻水注入压力毛细管中,用显微镜观察此时毛细管水面所在的刻度位置1[如图2(b)].向毛细管中通入1.2MPa 的压缩氮气,维持一段时间,泄压,用显微镜观察此时毛细管水面刻度位置2[如图2(c)].由于加压后藻细胞气囊破裂,破裂气囊气体运动到水面,使毛细管中水面右移.根据加压前后毛细管水面位置的变化,计算出气囊的体积ΔV ,即为压力管中所有藻细胞气囊的总体积[12].将压力毛细管中藻细胞倒出,用显微镜计数藻细胞个数N .则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气囊体积分数为Z =3ΔV4N πr 3,式中r 为藻细胞半径.图4 不同压力作用后藻细胞内气囊形态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gas vesicles morphology after different pressures1.3.4 压力作用后藻类上浮及气囊恢复(1)不同光照度下藻类上浮将含藻水经0.7MPa 压力加压,测定初始叶绿素浓度Chl 0.取加压水样250mL 分别注入7个烧杯中,用白布包裹烧杯,放入光照培养箱中,使各烧杯中的光照度分别为0、500、1000、1500、2000、5000、8000lx.模仿自然界白天黑夜比控制光照的开关,培养温度25℃.在初始时刻,藻类均沉淀于杯底,培养24h 后,提取上清液200mL,混匀测定叶绿素浓度Chl t ,计算藻类上浮比例F =Chl t /Chl 0.(2)不同培养时间后藻类上浮采用与(1)相同的含藻水进行实验,将含藻水注入透光率相同的烧杯中,放置在光照培养箱中,分别培养16、32、40、52、64h,提取上清液测定叶绿素浓度,分别计算藻类上浮比例.该实验共进行3组,3组培养的光照度分别为1000、2000、8000lx.模仿自然界白天黑夜比控制光照的开关,培养温度25℃.(3)压力作用后藻类气囊恢复将经过0.7MPa 加压的含藻水样250mL 分别注入3个烧杯中,放入光照培养箱中,控制光照度1000lx.模仿自然界白天黑夜比控制光照的开关,培养温度25℃.于8、24、48h 各取一个烧杯中上浮的藻类,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扫描.2 结果与讨论2.1 压力作用后藻类气囊体积分数藻细胞超薄切片扫描电镜如图4所示,从中可67928期王巍等: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见,原始藻类中存在蜂窝状白色气囊,黑色部分为藻液.经0.3~0.5MPa 压力加压后部分气囊消失,气囊逐步减少;经0.6~0.7MPa 压力加压后已看不到明显的气囊,破裂后的气囊气体溶解到细胞液中,或扩散渗透到细胞壁外.对每种压力作用后的藻细胞超薄切片扫描图进行图像分析,得出残余气囊体积分数,15个细胞气囊体积分数的平均值见表1.随着压力的增大,藻类气囊逐渐破裂,细胞内气囊体积逐渐减少.表1 不同压力作用下藻类残余气囊体积Table 1 Remaining volume fraction of gas vesiclesfor different pressure 压力/MPa 图像分析法压力毛细管气囊体积分数Y /%均方差气囊体积分数Z /%均方差Y /Z 0.029.520.06710.930.00672.70.35.730.0261.140.00285.030.44.430.0220.900.00125.380.52.710.0220.270.000110.040.62.460.0140.140.000217.570.72.190.0100.040.000154.75利用藻细胞超薄切片电镜扫描图,统计计算出藻细胞平均直径d =4.12μm,平均体积V =37.7μm 3.从而可计算出压力毛细管法气囊体积分数Z ,结果如表1.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气囊体积分数比较如图5所示.从中可见,采用图像分析法得到的气囊体积分数比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大得多,自然常压下图像分析法测得的气囊体积是压力毛细管法的2.7倍.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可以结合图6进行说明.图5 藻类残余气囊体积分数随压力的变化Fig.5 Changes of the remaining volume fractionof gas vesicles as pressure压力作用后气囊破裂,气体首先溶解到藻液中,其中一部分透过细胞壁进入到水体中,进入水体的气体一部分溶解于水中,另一部分上浮到水面.图像分析法测得的是图6(a)中气囊的体积,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是图6(d)中从水中上浮到水面的气体体积.压力毛细管法认为,毛细管中水体与藻细胞中气体发生了位置交换,水进入了藻细胞,气囊到达了液面以上,因而毛细管液面发生了移动.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藻类气囊体积分数,图像分析法测得的是藻细胞内固有的气囊体积,而毛细管法测得的是能释放到水体表面的气囊体积.图6 压力作用后藻细胞气囊破裂与扩散转移Fig.6 Transfer and spread of gas in the gas vesicles of algae cells2.2 压力作用后藻类气囊恢复及上浮特性(1)不同光照度下藻类上浮特性图7 藻类上浮比例随光照度的变化Fig.7 Changes of the algae floating rate as the luminous intensity加压藻在不同光照度下经过24h 培养,藻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上浮,上浮比例如图7所示.从中可见,光照度为500lx 时,藻类上浮比例最大,增大或减小光照度均不利于藻类上浮.沉淀藻类的再上浮受两方面因素控制,一是藻类气囊的重新组装而增加浮力,二是藻细胞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类物质而增加重量.当光照度较弱时,合成物质较少,重量轻,易上浮.光照度较强时,合成物质多,重量大,同时渗透压增加,易导致气囊的破裂,因而上浮少.因此,减小或增大光照度均不利于藻类的上浮,与经典的浮力调节机制是一致的[25].7792环 境 科 学35卷(2)不同培养时间后藻类上浮特性加压藻在不同培养时间后上浮情况如图8所示.从趋势线看,培养8h后藻类发生了上浮,在光照度1000lx和2000lx时,藻类上浮比例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1000lx光照度下增加幅度大于2000lx光照度,培养64h后上浮比例达到71%.而8000lx光照度下,藻类基本没有上浮.这一现象仍然 图8 藻类上浮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变化Fig.8 Changes of the algae floating rate with time 是由于高光照度下光合作用合成大量淀粉物质,增大了藻类的重量,同时渗透压增加,易导致气囊的破裂,不能产生足够的浮力而造成的.(3)加压藻气囊恢复对经过8~48h培养的加压藻进行细胞切片,结果如图9所示,在0.7MPa压力作用下,藻细胞内部的气囊完全破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恢复气囊逐步增多.经图像分析得到,培养8、24、48h后藻细胞内气囊占加压前气囊总体积比例分别为31.02%、45.68%、81.05%,气囊的堆叠结构也得到恢复.加压后蓝藻气囊的消失与再恢复现象可以做如下两种解释,一种是气囊的破裂与再生,传统观点认为,外压超过0.4~0.7MPa后气囊就不可逆转地破裂,因而培养后产生的气囊是新生长的.笔者认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即气囊的泄气与充气过程,加压后由于外压压缩气囊,使气体透过蛋白质壁而进入藻液中,再透过细胞壁扩散到水中,气囊变得空瘪,气囊壁并未破裂,随着藻类光合作用的进行,不断放出氧气进入气囊内部,气囊又如充气的气球变得饱满.图9 气囊随着时间再生情况Fig.9 Reformation of gas vesicles with time3 结论(1)采用透射电镜图像分析法测得太湖蓝藻经0、0.3、0.4、0.5、0.6、0.7MPa加压后,藻细胞内的气囊体积占细胞体积的比例分别为29.52%、5.73%、4.43%、2.71%、2.46%、2.19%.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气囊体积比为10.93%、1.14%、0.90%、0.27%、0.14%、0.04%.两种测定方法表达了不同内涵的气囊体积,透射电镜图像分析法表达的是藻细胞内气囊总体积,压力毛细管87928期王巍等: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法表达的是经1.2MPa加压后,破裂气囊气体扩散分离到水面的体积.(2)加压后失去浮力而下沉的蓝藻,经过8h培养后会重新上浮,且时间越长上浮越多.在500lx 光照度下最容易上浮,8000lx光照度下基本不上浮.(3)压力作用后藻细胞气囊随着时间逐渐再生,在培养8、24、48h后,藻细胞再生气囊占加压前气囊总体积的比例分别为31.02%、45.68%、81.05%.参考文献院[1] Yang M,Yu J W,Li Z L,et al.Taihu Lake not to blame forWuxi’s woes[J].Science,2008,319(5860):158. [2] Reynolds C S,Walsby A E.Water⁃blooms[J].BiologicalReviews,1975,50:437⁃481.[3] Smith V H.Low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favor dominance byblue⁃green algae in lake phytoplankton[J].Science,1983,221(4611):669⁃671.[4] 吴凯,李正魁,冯露露,等.水华蓝藻上浮特征与机理的试验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37⁃142. [5] Robarts R D,Zohary T.Temperature effects on photosyntheticcapacity,respiration,and growth rates of bloom formingcyanobacteria[J].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andFreshwater Research,1987,21(3):391⁃399.[6] Shapiro J.Current beliefs regarding dominance by blue⁃greens:the case for the importance of CO2and pH[J].InternationaleVereinigung fuer and Angewandte Limnologie VerhandlungenIVTLAP,1990,24:38⁃54.[7] 金相灿.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20.[8] Konopka A,Kromkmp J,Mur L R.Regulation of gas vesiclecontent and buoyancy in light⁃or phosphate⁃limited cultures ofAphanizomenon flosaquae(Cyanophyta)[J].Journal ofPhycology,1989,23(1):70⁃78.[9] 孔繁翔,高光.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J].生态学报,2005,25(3):589⁃595. [10] 张春海,陈雪初,李春杰.光照度对蓝藻垂直迁移特性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5):64⁃67.[11] 黄廷林,丛海兵,柴蓓蓓.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08⁃209. [12] 杨波,储昭升,潘纲.蓝藻伪空胞的测定及其前处理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14⁃13917. [13] Walsby A E.Gas vesicles[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4,58(1):94⁃104.[14] Bowen C C,Jensen T E.Blue⁃green algae:fine structure of thegas vacuoles[J].Science,1965,147(3664):1460⁃1462.[15] 张永生,孔繁翔,于洋,等.蓝藻伪空胞的特性及浮力调节机制[J].生态学报,2010,30(18):5077⁃5090. [16] Dokulil M T,Teubner K.Cyanobacterial dominance in lakes[J].Hydrobiologia,2000,438(1⁃3):1⁃12. [17] Irene K E,Brunberg A K.The importance of shallow sedimentsin the recruitment of Anabaena and Aphanizomenon(Cyanophyceae)[J].Journal of Phycology,2004,40(5):831⁃836.[18] 储昭升,金相灿,杨波,等.不同群体形态蓝藻的气囊与光的相互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909⁃1913.[19] Walsby A E.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Microcystis gasvesicle[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91,137:2401⁃2408.[20] Kinsman R,Ibelings B W,Walsby A E.Gas vesicle collapse byturgor pressure and its role in buoyancy regulation by Anabaenaflosaquae[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91,137:1171⁃1178.[21] 代然,储昭升,于秀娟,等.压力下伪空胞破裂对3种水华蓝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2,25(1):30⁃35.[22] 储昭升,杨波,金相灿,等.6株蓝藻伪空胞的临界破裂压力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12):2695⁃2699. [23] Walsby A E,Bleything A.The dimension of cyanobacteria gasvesicles in relation to their efficiency in providing buoyancy andwith standing pressure[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98,134:2635⁃2645.[24] Walsby A E,Kinsman R,George K I.The measurement of gasvesicle volume and buoyant density in planktonic bacteria[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1992,15(4):293⁃309.[25] 刘建康.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185.9792。
适宜太湖蓝藻水华形成的风场辐散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u d rt e we t e o d t n o i h t mp r t r d g n l re e n e h a h rc n i o fh g e e a e a e t b e z ,wh c ss i b e f r h y n b ce i l o . i g i u n e ih i u t l ec a o a tra b o m Ben a o t d ie y DWl. h a s o t t n o ea g e mu t ed fe e t t h i a in u d r h ig ewi d f l . s e n rv n b F tet r n p ra i ft la s i r n h t e st t n e e sn l n e d Ba d o o h b wi u o t i
E v o me t S i c , 0 03 () 1 6 - 1 6 n i n na c n e 2 1 ,0 9 : 1 8 1 7 r l e
Ab t a t Ba e n c n e t n l b e v t n l aa fo t e 1 t o o o ia t o si e sa o n a h k , sr c : s d o o v n i a s r ai a t r m mee r l g c l  ̄i n 7 y a u d T i u La e a o o o d h 7 s n r r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蓝藻水华是指湖泊中大量蓝藻繁殖产生的水体表面藻类集群形成的现象,它被认为是一种致命的湖泊污染地带。
近年来,蓝藻水华已经成为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一个典型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如何来理解这一现象及其形成机理,对于控制和消除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蓝藻水华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理解的是,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一般都存在着高水位和繁茂的藻类生物群落。
当这样的湖泊接受过量的氮和磷等有机物输入时,藻类的繁殖就会快速增加,导致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增高。
当藻类繁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一个圆形的盈余台地,蓝藻会在台地上聚积成山,由此形成一个紫褐色蓝藻水华景观。
其次,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过程还受到气候、高温及湖泊波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富营养化湖泊普遍存在着湖水波动程度大、日照不足以及过多溶解矿物质的情况。
其中,湖水波动最主要的结果是藻类繁殖膨胀,而大量的溶解矿物质会活动、溶解和加速藻类的繁殖增长。
此外,缺乏日照会导致藻类无定位、膨胀繁殖,也会将蓝藻水华维持在一定高度。
最后,对于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思考,我们也要重点关注湖泊污染的来源,以及其对蓝藻水华的影响。
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城市污水排放、入湖农田灌溉、农药喷洒以及工业排放等。
这些外源性有机物的排放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的形成。
总之,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的主要机理是由于藻类繁殖膨胀、气候和湖泊波动及外源性有机物排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想控制和消除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蓝藻水华,就必须正确的理解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并减少湖泊环境和气候的波动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湖泊恢复正常环境,减缓蓝藻水华的形成,而使湖泊水体美丽和更加透明。
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

2.水体的温度:蓝藻生长较快的水温范围在20-30℃之间。
3.水体的溶解氧含量:蓝藻生长所需的溶解氧含量通常在5-10 mg/L之间。
4.水体的流速:水体流速较快时来自蓝藻的生长会受到限制。5.水体的悬浮物含量:蓝藻生长所需的悬浮物含量通常在5-20 mg/L之间。
蓝藻水华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了有效防治蓝藻水华,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蓝藻水华是海洋或淡水中蓝藻群落的快速生长和繁殖,导致水体呈蓝色或青绿色。这种生长现象通常是由于水体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增加而引起的。蓝藻水华会对水生动物和植物造成危害,并使水质变差,不能供人饮用。
2.水体深氧化:通过臭氧、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对水体进行深氧化处理,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
3.水体抽提:将水体中的蓝藻通过吸氧机或其他方法抽提出来,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
4.水体添加生物防治剂:通过添加一些特定的生物防治剂,如鱼类、螺类或蚯蚓,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
5.水体添加植物:通过添加一些生物吸收蓝藻的植物,如菊花、荷花等,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
2.光照条件的变化:光照是蓝藻生长的重要因素。当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底物较少时,光照会更加充足,这有利于蓝藻的生长。
3.水温的变化:水温是蓝藻生长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蓝藻生长较快的水温范围在20-30℃之间。
4.水体流动的变化:水体流动会影响蓝藻的生长。当水体流动较快时
,蓝藻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蓝藻水华的环境特征包括:
为了有效防治蓝藻水华,应采取以下措施:
1.减少氮和磷的排放:通过改善工业排放、农田施肥和污水处理的技术,减少氮和磷的排放,降低蓝藻的生长。
2.改善水质:通过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和底物,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降低蓝藻的生长。
产生蓝藻及其蓝藻水华的机理(内因、外因、原因、条件)

产生蓝藻及其蓝藻水华的机理(内因、外因、原因、条件)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
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枯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水华是由蓝藻短时间的爆发性增殖产生的一种现象。
水体中蓝藻水华一般是多个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和过程在科学界尚未弄清楚,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测蓝藻水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但水华作为蓝藻种群数量超常规积累的现象,其发展发生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水华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华发生的外因是影响蓝藻种群数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内因则是蓝藻的生物学特性。
一、蓝藻水华发生的内因内因是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
蓝藻是原核生物,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放氧生物,形成于35亿年前,也是大气臭氧层形成的主要贡献者,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
蓝藻特殊的生理生态特征,适合在高温环境和强光环境下生长,代谢水平极低;主要捕光天线为藻胆蛋白,能更有效的利用光能。
形成水华的蓝藻多数具有伪空泡,这有助于其在水体中的垂直移动,特别是分层水体。
这种伪空泡是有许多内空的蛋白膜小体构成,形成了气体载体从而具有悬浮能力,通过光合作用调节蛋白膜小体中的蛋白含量,从而调节其悬浮能力。
二、蓝藻水华发生的外因外因与水体的性质有关,可以是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生物对营养盐浓度升高的响应,而水华则是富营养化过程最为明显的表征。
因此,蓝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浓度是蓝藻水华发生的最重要的化学因素。
当水体中总磷(TP)浓度超过100微克/升,发生水华可能难以避免;总磷浓度低于50微克/升时,水华发生的概率大为降低;总磷浓度低于30微克/升时,发生蓝藻水华的概率就很小。
氮磷是淡水藻类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当水体中磷质量浓度较高时,氮的质量浓度就相对较低,这时由于多数丝状蓝藻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容易形成丝状蓝藻水华。
蓝藻具有的伪空泡有助于藻类上浮,占据光照条件较好的空间位置,对其他藻类形成竞争光的优势。
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近年来,蓝藻水华成为了水体污染治理的一个热点问题。
蓝藻水华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存在潜在风险。
因此,对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控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蓝藻水华的形成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会促进蓝藻的生长繁殖,从而形成水华。
此外,夏季高温天气,水温升高,也会促进蓝藻的生长繁殖。
此外,流域面积的变化也会影响水华的形成,流域面积大的水域,往往更容易出现蓝藻水华。
二、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的形成不仅会使水体变得浑浊不清,而且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如蓝藻毒素等。
这些物质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同时,人们如果长期饮用含有蓝藻毒素的水,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胃肠炎、脑水肿等。
因此,对蓝藻水华的治理迫在眉睫。
三、对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对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控制蓝藻水华的形成。
这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输入,减少流域中的污染源,降低水体营养盐的浓度,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繁殖。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蓝藻水华,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理。
物理治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人工或机械等方式将蓝藻水华集中,然后再进行吸收、过滤等方式进行处理。
不过,物理治理方法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化学治理:化学治理主要是通过投放化学药剂来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
不过,这种方法的副作用比较大,会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生物治理:生物治理主要是利用一些对蓝藻具有天然或人工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植物等进行治理。
这种方法比较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效果也比较好。
综上所述,蓝藻水华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对其治理迫在眉睫。
在治理蓝藻水华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蓝藻水华是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
从本质上讲,蓝藻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
在含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在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或并有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孔繁翔研究员等在2007年对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阶段的理论假设: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长、上浮及聚集4个阶段。
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
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
春季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决定水华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
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
水华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自身容量。
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属是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蓝藻。
当微囊藻之类具假空泡的蓝藻过量繁殖时,水的透明度极低,有光层变的很薄,蓝藻长时间处于低光照下,假空泡形成很快使细胞迅速上升,以致内压的升高尚来不及使假空泡破裂,藻体已升到光照过量的表层,形成斑状浮渣,浮渣分解时散发腥臭味,夜间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容易使鱼缺氧而死。
而且蓝藻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水生动物有毒,破坏水体,降低水体的利用价值。
1蓝藻水华的一般成因1.1内因——蓝藻生物学特性蓝藻对高温、低光强和紫外线的适应,可以过量摄取无机碳和营养物质,低的氮磷比等因素都有利于蓝藻生长。
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及预警研究进展

2 .C h a n g z h o u E n v i r o n en m t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C e n t e r ,C h a n g z h o u , J i a n g s u 2 1 3 0 2 2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F r e qo n e o f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b l e ms i n c h i n a .C y a n o b a e t e r i l a b l o ms p r e s -
徐 宪根 , 周 游 , 黄 骏 , 陈 晶 ( 1 .常州市环境科 学研 究院, 江苏 常州 2 1 3 0 2 2 ; 2 .常 州 市环 境信 息 中心 , 江苏 常州 2 1 3 0 2 2 )
摘 要: 蓝藻水华频发是 中国众多淡水 富营养 化湖库所面I 晦的重要水 环境 问题 。水华蓝 藻通过产生 藻毒素 、 死亡分 解
r e c t i o n o f c y a n o b a c t e r i a o c c u re n c e me c h a n i s m a n d f o r e c a s t i n g a r e a n t i c i p a t e d, wh i c h ma y p r o v i d e s o me i d e s a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nd a
第 3 O卷 第 5期
2 0 1 7年 1 0月
污
染
防
治
技
蓝藻水华防治方法及原理

蓝藻水华防治方法及原理一、蓝藻水华的基本情况蓝藻水华啊,就是蓝藻大量繁殖形成的一种现象。
这蓝藻水华可不得了,就像突然冒出来的一群不速之客。
蓝藻那家伙繁殖起来可快了,一不留神,湖水或者池塘里就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这东西多了以后呢,水的颜色会变得很奇怪,可能是绿色,也可能是蓝绿色,反正就不像正常的水那么清澈透明了。
而且啊,蓝藻水华还会让水里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对水里的其他生物影响可大了。
二、防治方法1. 物理防治换水。
就像给水体来个大扫除,把有蓝藻水华的水换一部分出去,再引进干净的水。
这就好比是给生病的人换血一样,把脏东西带走,让水体环境变好。
不过呢,这种方法得看实际情况,如果水体很大,换水的成本就会很高,而且要是换水的水源也不干净,那就可能没效果,甚至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机械打捞。
可以用专门的打捞设备,像那种网子之类的东西,把蓝藻从水里捞出来。
这就像是在水里抓坏蛋一样,把蓝藻这个“坏蛋”抓住扔出去。
但是这方法比较累人,而且蓝藻繁殖太快了,可能刚捞完,过不了多久又有很多了。
2. 化学防治使用杀藻剂。
就像给蓝藻下毒一样,有专门对付蓝藻的药剂。
但是这东西可得小心用啊,就像给人吃药得注意剂量一样。
如果药剂用多了,可能会对水体里的其他生物也有伤害,而且化学药剂残留可能会影响水质,说不定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呢。
3. 生物防治引入食藻生物。
比如说一些鱼类或者浮游动物,像鲢鱼、鳙鱼就很喜欢吃蓝藻。
这就像是请了一群“清洁工”到水里,让它们把蓝藻吃掉。
不过呢,这也得控制好数量,如果这些食藻生物太多了,可能又会对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新的问题。
而且有些食藻生物可能还会带来其他的病菌之类的东西。
种植水生植物。
像芦苇、菖蒲这些水生植物,它们可以和蓝藻竞争营养物质。
就像是和蓝藻抢食物一样,让蓝藻没东西吃,这样蓝藻就长不起来了。
但是种植水生植物也得规划好,不能种得太密,不然会影响水体的水流之类的情况。
三、防治原理1. 物理防治原理换水是通过改变水体环境,减少蓝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浓度。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摘要: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蓝藻作为河湖水华中常见优势种群,引起的蓝藻事件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无水喝的严重的“水危机”。
不仅是太湖,全国各大湖泊都不同程度受到蓝藻污染,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蓝藻。
对蓝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对近20年来国内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谓蓝藻是淡水湖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浮游植物种类,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营养盐浓度下,就会爆发性地生长,形成蓝藻水华“水华”是指内陆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
形成蓝藻水华的藻类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节球藻、鞘丝藻、颤藻和束丝藻等,有时直链硅藻也伴随蓝藻大量滋生[3]。
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之一。
目前水华发生的机理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多数蓝藻水华确切的诱发因子并不十分清楚[4]。
但是人们探索的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
目前,探讨蓝藻爆发机制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1)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水深、温度、水温、水深、流速、水的动力特性、风向、风力、水体稳定性、光照和动力悬浮等。
2)化学因素, 主要有N、P浓度及氮磷比N/P、PH。
3)生物因素,包括浮游动物生物量、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
但是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的讨论没有得到统一。
主要集中在:1 N、P 浓度及N/P的讨论在研究蓝藻水华爆发机理时,对N和P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多。
文献[5]对1956-1999年武汉东湖水华进行监测,提到武汉东湖水中P的浓度达到最高值时(测点1为1.349 mg/l,测点2为0.757 mg/l)产生水华,而水华也随着P浓度的降低而消退。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