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发表时间:2011-05-24T17:43:51.4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上作者:张燕[导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张燕

(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回小河南洛阳 47100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更能提高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交流比较

肤浅、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执教《掌声》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有没有最让你感动的掌声或是最令你难忘的其他方式的鼓励?先这样学生通过大脑中的情境再现,自然而然地走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内心的情感也就随着朗读表达出来。由于学生头脑中再现的情境不同,学生朗读的韵调也不完全相同,或高昂或低沉,或舒缓或稍快,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大语文”教育观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可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把学生要学的内容让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既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使课堂阅读教学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又巧妙地实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迁移。如在执教《最珍贵的东西》一课时,学生体验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其实都是免费的,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意志、还有梦想……;还有春风、还有细雨、还有皎洁的月光、还有灿烂的星辉……这里,出现了两处省略号,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处展开想象,进行补充仿写式续写。这一环节的安排,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学生精神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间互相配合,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今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对《落花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你们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势:都表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它默默无闻,不求名利。这时候,我反问:你们都不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吗?未来的社会需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马上有学生说:“我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它们成熟了,高高地站在枝头上,既漂亮、神气,同时又对人们有好处。”教师予以肯定:“对啊,外表美,心灵又美,何乐而不为呢?”这时我组织各个小组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好呢?还是做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人好呢?各小组两个阵营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最后总结出,不管做怎样的人,关健是你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通过争论,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