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练习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练习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练习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练习难易程度:★★★

☆☆高考频度:★★★☆☆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2018届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0.6米,气温降低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6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22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l00 题。1—3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

.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1 C.②③④.①②③.①②④A B D .①③④ 2.该地可能为.天津 A.杭州 B D .海口.广州 C

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C.受准静止锋影响.沿海海陆温差大A.大气保温作用弱 B

.夜长地面散热快 D【参考答案】1.B 2.A 3.B

1 /

6.

.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3 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但有时米,气温下降6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之间),根据、C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 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2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1)图a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3 )。ed、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 6.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4

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届南昌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2018题。—形成的河谷中。下图为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3

3 / 6.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B 7:00加强 00A.自19:至次日季逐渐减轻.使污染物的排放 D 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

量增加 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①冬季昼短夜长.①③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 .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3.增加了大气降水B 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频率.减弱了空气上升 D.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C

运动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2018届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而引起冻害。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据此完成45—题。

4 / 6.

.该茶园早春冻害发生最严重的时间段最有可能为400

:— C.12:0014::B.8::A.400—600 00—1000

00

:0018D .:—20 .在茶园中装上风扇能够起到防冻作用的原因是5 C.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吸收太阳光A B.加大空气对流 D .产生温室效应

D

.B 3C 21【答

案】..

5 / 6.

.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2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 B。故选.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3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选DB

A 54..【答案】

.由于有逆温层存在,上部气温高,位置较低处气温低,所以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5下吹到茶树上,而且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削弱逆温层以上上层冷空气下沉,从而使正确。增强吸收太阳光、增强大气逆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与B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错误。故选、、风扇无关,ACDB。

6 / 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