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2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案

教学设计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科学成为当前自然科学各领域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领先学科。生物科学对于综合治理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如人口、农业、能源和环境等众多问题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生物技术正在全面深入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我们要力求避免以说教形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教师: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与生活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增进学生对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视野。

“身边的生物科学”一节分为人类面临的问题——粮食问题、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农业技术。

本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引导他们关注粮食问题,了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中所具有的特定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懂得目前生物科学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技术的局限性;并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探讨,感悟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认识生物高科技的成熟心态。

(1)关于粮食问题,文本通过一组数据来展示粮食问题是一种困扰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中国社会,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而人类解决粮食问题的道路还很崎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关于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文本主要通过介绍转基因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生命科学知识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地位,而通过“2002年全球主要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及所占比例”的表格的阅读,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试图让学生理解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巨大的社会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展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技术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本节共设置了1个“积极思维”、1个“继续探究”、一个“评价指南”、1个“拓展视野”。教师:可根据各种活动特点,合理运用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另外,本章

有2个重要的图群:转基因番茄与普通番茄,转基因金大米与转基因向日葵。此外还有表格1个。教师:可根据图的特点合理展示图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对于“调查我国公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同程度”,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要养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习惯,培养主动关心、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深层次上理解转基因技术与粮食问题、生物技术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意义、正确认识生物技术的积极意义与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做科学”的能力、课题研究意识、信息的收集与甄别能力、批判性学习能力、交流与交往能力,建议安排一堂课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与展示。

教学重点 1.尝试将生物科学与身边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了解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巨大贡献。

3.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看待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与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3.举例说出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以及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巨大贡献。

教具准备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的一组有关“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图片、文字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相关信息做成多媒体网页,并与相关网站做成链接)。

课时安排2课时

1.举例说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举例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能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媒体等途径收集“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现代农业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资料,能根据材料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

4.讨论“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2002年全球主要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及所占比例”,形成问题对比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等能力。

5.经历“调查我国公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同程度”的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动手做科

学”的能力、课题研究意识、信息的收集与甄别的能力、批判性学习的能力、交流与交往的能力。

6.认同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生物技术的价值与意义。

7.懂得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帮助自己进行各种抉择,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从而过上一种健康、积极并且负责任的生活。

8.树立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9.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第一课时人类面临的问题:粮食问题

导入新课

师::(1)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环境间的矛盾愈发严重,三者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2)具体而言,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困问题、疾病问题、技术的局限性问题等等。

(3)这些问题,困扰着人类的发展,每一个文明社会的人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和负起责任。

(4)这些问题的真正、全面的解决,不仅需要生物学知识,还可能需要地理学、物理学、化学、政治学知识。

(5)下面,我们在生物学知识的范畴内一起来分析我们所面临的粮食问题,探讨解决途径与方法。

推进新课

板书: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粮食问题

(一)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

师:在课前,我们进行了自己家庭在粮食消费方面的调查。下面,我们来交流你的数据,并根据数据谈谈你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交流的数据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家庭的一日三餐主要食物是什么?(2)上个月家庭成员每人约消费了多少粮食?多少肉类?多少鸡蛋?多少毫升牛奶?平均值多少?(3)向你的父辈或祖辈了解,我们现在消费的粮食、肉蛋奶等数量与过去的10年相比较有什么变化?但是,你假如有一些新的、而且你认为有价值的数据,希望你能与我们一起分享。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数据的交流,并开展讨论。

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从粮食消费的数量与质量来看,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师::探讨了我们的粮食消费方面的一些数据,得出了一些观点。那么,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的现状又如何呢?

课件展示:

情景一:由于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到2004年为止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但跟上而且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粮食市场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情景二:但是,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意味着能够确保粮食安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因为贫困而无力购买粮食,因此世界目前的市场需求并没有体现他们的需要。

情景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农产品(包括粮食和畜牧产品在内)总产量的增长率1998年为1.5%,1999年为2.5%,2000年为1.2%,2001年仅为0.6%,是1993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1年。这意味着在这两年内,世界人均产量出现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产量增长率1993年至1996年为4.5%,1998年为3.2%,1999年为2.8%,2000年为1.5%,2001年仅为1.2%。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量增长率1998年为-0.8%,1999年为1.8%,2000年为0.7%,2001年则为-0.4%。在这5年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是世界唯一的农业产量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地区,农业生产出现倒退,人均产量呈下降趋势;近东和北非地区的农业产量也呈下降趋势;但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农业产量年均增长2.3%。

情景四:自从1961年以来,全球耕地总面积年均增长0.34%,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年均增长0.68%。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中国家现有约28亿公顷可耕土地面积,其中已耕种面积约为9.6亿公顷;其余18亿公

顷还不能全部视为“土地储备”,原因是这些尚未耕种土地的近90%集中在南美洲和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南亚、近东和北非地区几乎没有土地可以开垦。另外,这些尚未耕种土地绝大多数都位于林区(占45%)、天然资源保护区(占12%)、人类居住区(占3%)以及遭受疾病严重侵袭的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增长率预计将从1963年至1999年的25% (1.72亿公顷)下降至1999年至2030年的12.6% (1.2亿公顷),增加的耕地主要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6 000万公顷)、拉丁美洲(4 100万公顷)和东亚(1 400万公顷,不含中国);另外,通过强化种植管理(例如增加人工浇灌),收获面积预计将增长20% (即1.78亿公顷)。

情景五:根据联合国2001年的统计,世界人口在过去的30年中每10年增加10亿。世界人口2000年为60.6亿,预计2015年将为72亿,2030年为83亿,2050年将增长至93亿。世界人口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曾高达2.04%,90年代后期下降至1.35%,2010年至2015年将为1.1%,2025年至2030年将为0.8%。尽管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是由于基数巨大,到2015年世界人口年均绝对增量将高达7 900万,2025年至2030年仍将保持为6 700万。世界人口的绝对增长量几乎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东亚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下降至0.5%,但是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仍将达到2.1%。

情景六: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世界粮食产量到2030年必须从目前19亿吨再增加10亿吨,几乎相当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增长数量。

情景七:人均收入是决定食品需求增长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景八: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97年至1999年,全世界共有8.15亿人营养不足(即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低于1 720~1 960千卡),其中发展中国家有7.76亿(占其总人口的17%),发达国家有1 100万。

情景九:世界用于各种用途的粮食总需求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8.64亿吨增长至2030年的28.3亿吨,其中食用粮食需求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0.03亿吨增长至2030年的14.06亿吨。

师::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小组交流:

第一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现代科学的进步,使得世界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基本能满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需求。我们的观点是“科学以人为本,技术促进文明进步”。

第二组:世界的粮食总产量的确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1)不同国

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的粮食问题依旧很严重,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剧增,导致人均粮食增加不明显,而且,粮食总量增加空间有限,人口的增长势头迅猛,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愈发严重。导致粮食问题依旧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三组:我们总体感觉,在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区的粮食产量总体增加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粮食产量却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粮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相对严重。这与该区域的经济、科技、环境以及政府的决策均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组:粮食产量的增加,除了第一组同学谈到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之外,耕地面积的增加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原因。

第五组:科技在进步,耕地面积的确在增加,但是,在未来一个阶段,人口数量增加的速率,将远远超过由于科技发展、耕地面积增加而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速率。因此,我们的建议是,粮食问题真正有效的解决必须同人口问题联系起来。

……

师:在最近一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的产量在不断增加,这与耕地面积增加、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但是,在未来一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可能会越发严重。那么,今后一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还会有哪些呢?

课件展示:

情景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数字显示,1999~2000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为18.49亿吨,全球粮食消费量为18.90亿吨,超过年度产量4 100万吨。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因素、自然灾害和部分地区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全球粮食比预测的减产。其中中国粮食总产量因种植面积调减及严重旱灾,使粮食总产量下降9%,是影响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情景二: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0~2001年度全球粮食的消费量增长0.5%,即总量为19亿吨,超过了粮食的总产量,造成世界粮食库存下降,2000~2001年度全球粮食库存量为3.2亿吨,比上年度下降6.5%,库存与消费量之比为16.5%,略低于确保世界粮食安全所需的17%~18%的标准线。

情景三: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生产的粮食占世界的1/2;而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粮食只占世界的1/2。

情景四:过去30年中,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欧盟和北美洲国家政府给国内农民提供了大量补贴,造成粮食产量供过于求、国际粮食价格下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欧盟和北美洲国家部分减少了政府补贴,并且改变了补贴的形式,以减少对粮食生产决策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增速随之开始减慢。

情景五:2004年6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了全球粮食形势发展报告,FAO 预测,尽管2004年世界谷物产量将达到19.56亿吨,较上年增加3.7%,但在2004~2005新的市场年度,全球谷物库存将连续第5年下降。2004年全球谷物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生产仍然赶不上所预期消费的增长,粮食库存下降的趋势未变,库存下降使市场得以缓冲的空间越来越少。

师:在未来一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可能会越发严重,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更加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小组交流:

第一组: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各种自然灾害、土地沙漠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产量增加不明显;而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消费量却不断增加;因此将出现粮食产量小于粮食消费量,导致粮食库存量减少。

第二组:在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农业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原因,因此,人均粮食产量高、消费多;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农业补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人均粮食产量低、消费少。我们认为,未来一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要更严重于发达国家。因此,粮食问题更应关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三组:粮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性的、需要各个学科相互支持的、各个阶层的人们相互理解的、科学与非科学相互作用的工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能解决粮食问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

师:我们讨论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那么,我国是否也面临着粮食问题呢?

生:是的,而且很严重。

师:形成我国的粮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

(二)我国的粮食问题

学生活动:以问题为目标指向,阅读文本P2“2000年我国粮食减产的原因”,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由学习小组记录员记录。

第一组:2000年我国粮食严重减产,对世界粮食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消费量,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发展。

第二组:2000年我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而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我国的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农业水利工程还不够完善等原因则是造成这场持续时间长、波及区域大的干旱的主要原因。

第三组: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数量巨大,粮食消费需求量较大,因此,粮食问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影响巨大。

师:(1)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可耕地面积约占世界总量的9%,却养活着占世界总量20%的人口。

(2)2000年,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量的69%;农业劳动力为3.28亿,占全国总量的47%;耕地面积为1.3亿公顷,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0.39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7%。

(3)1977年至1999年,人均粮食食用消费量从165千克增长至210千克;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从2 062千卡增长至3 040千卡,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3 300千卡,基本上与工业国家相同。说明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在解决粮食问题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绝大多数年份中,我国基本是粮食净进口国,1995年粮食净进口量达到2 000万吨。从1997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自给有余,成为粮食净出口国,2000年粮食净出口超过1 000万吨。

(5)我国人口到2030年末将达到近15亿,那时候的粮食供应保障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6)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和预测,1989年至1999年,我国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为2.2%,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率1969年至1999年间为3.2%,1999年至2015年预计为1.3%,2015年至2030年预计为0.9%,1999年至2030年预计为1.1%。我国粮食产量目前年均近5亿吨,人均粮食拥有量约为400千克。要想到2030年仍然保持这种人均水平,粮食产量必须增长至约6亿吨。为了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政府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粮食生产政策。

(7)目前,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悬殊,高的每公顷7 500~15 000千克,低的只有3 000~5 000千克。在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1996~2010年粮食单产年均

递增1%,2011~2030年年均递增0.7%,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这样的速度与过去46年年均递增3.1%相比,是比较低的。

师: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记录员记录各成员的意见,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本组意见。

小组一:我国可以完善农业发展长远战略和和政策,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如:制定出完善的农业发展长远战略和政策,以加强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小组二:加大农业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大用于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

小组三: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如: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例如综合害虫管理方法、综合植物营养系统管理方法、免耕方法等);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培育出抗极端环境、抗害虫、抗病毒、抗杂草、高产、营养含量高、效益/成本比率高的粮食品种。

小组四: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有潜力。目前,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与世界粮食高产国家相比也是比较低的,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粮食高产国家的水平,的确难度较大,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缩小差距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使每公顷产量提高1 500千克以上。

生:……

课堂小结

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一步解决粮食问题呢?

(1)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有潜力。中国现有宜农荒地3 500万公顷,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约有1 470万公顷。中国政府将在加强对现有耕地保护的同时,加快宜农荒地的开发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未来几十年计划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以上,以弥补同期耕地占用,保持耕地面积长期稳定。通过提高复种指数,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左右。

(2)依靠科技进步有潜力。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35%,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60%以上。中国政府已确定并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力争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到2000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3)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有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全国1 747万公顷内陆水域中,可供养殖的水面有675万公顷,目前利用率仅为69%;

可供养鱼的稻田67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15%;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28%。中国将努力提高现有水域的生产能力,保持水产品继续快速增长。中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2亿公顷,居世界第三位,若将其中的大部分建设成人工草场,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水平,就能增加大量的畜产品。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具有发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条件,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4)节约粮食有潜力。据专家测算,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和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总损失量在4 500万吨以上。如果将各环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每年至少可节约粮食2 000万吨。

……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严重的粮食问题,并且有愈发严重的可能性。粮食问题并非是不可解决的,但是,粮食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粮食问题

(一)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

(二)我国的粮食问题

1.白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传统的植物种植业中引入环保、生态理念的新型农业;蓝色农业指海洋的养殖与增殖业;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

白色农业的科学基础是微生物学,技术主体是生物工程,它包括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由于无菌操作技术、产品是无污染、无毒副作用、有益人和动物健康的高度安全食品。所以形象化地称为“白色农业”。

2.世界粮食储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谷物储备达4亿吨后,粮食库存结转量一直呈减少趋势。近10年来的世界粮食安全系数有3年达到了17%~18%的临界点,而1995~1996年度则降为

14%~15%左右。这同70年代初期持平。1996年世界粮食周转储备下降至2.58亿吨。从1987年104天降至1995年53天,已接近危险的水平,世界粮食价格也达到创记录的水平。专家根据1973年粮食储备下降引起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引起的世界性的恐慌指出,一旦世界粮食周转储备降至60天以下时,世界粮食市场就会出现高度不稳定状态。如果生产、贸易和运输状况稍有些恶化,就可能出现粮食危机了。同时发达国家对贫困国家的粮食援助从1995年的1 700万吨减少到10年来的最低水平。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于土地状况继续恶化,所有上述数据处于全面下降的趋势。从世界粮食需求的角度来看,一是人口增加,到本世纪中叶将达100亿;二是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有更多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按现在的消费水平,到那时粮食的缺口将会达到二十多亿吨。

3.生物安全协议和21世纪粮食问题带来的挑战

21世纪已经来临,饥饿和营养不良对人类仍然是严重的威胁。1996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宣告,全球有超过8亿人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的折磨,他们主要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49个国家里,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这些国家的人口将在25年里增长一倍。

人口的增长将极大地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数字最具有说服力。在19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接近10亿,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人口将再增长10亿。世界人口在2000年将达62亿,2025年达83亿,在21世纪末达110亿。

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基本食物和营养的需求给自然资源和各国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过去,大多数人依靠种植业,特别是种植谷类来满足不断增加的食品需求。到2030年,粮食产量要比1990年增长60%,才能保持现在的人均食品消费量。但是,如果目前世界上大约10亿正在遭受饥饿的贫民改善饮食结构,每年的粮食需求将增加10%左右。

经过8千到1万年人们才有了今天的粮食生产水平,其中一大部分的提高是在过去50年里取得的。尽管任务艰巨,在未来50年里,农民将不得不让目前的粮食和纤维产量再提高一倍。但由于城市化、人口增长、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的压力,他们拥有的土地和资源将会减少。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都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一是用合乎环保要求的、经济的和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粮食来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二是分配,这项任务也许更加艰巨。贫穷是平等分配食物的主要障碍,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情况更加恶化。这个恶性循环必须打破,否则稳定的世界政局、稳定的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就无从谈起。

对这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有解决方法的。比如,科学不断进步,使用目前已经出现的和初见端倪的农业科技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这些科技可以帮助农民和农村大幅度地改善其经济环境,让他们更进一步,实现自给自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同意这样一个观点:生物技术在帮助满足21世纪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物技术可以在帮助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损害。大学和私立机构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在传统的种植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得到了许多可以提高作物产量的科学发现,这些新发现超越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有了这些新的科技,科学家可以把许多科技手段应用到一粒种子上。例如,他们可以把抗病抗虫的基因植入种子中,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需求。

即使有了现代科技,如果农民得不到这些科技,他们仍然不能养活自己的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科技推广工作者需要培训,我们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必须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和生产。

饥饿是大敌,生物技术不能成为替罪羊。全球的农民应该得到最新的农业和生物技术,并从中受益。如果不使用这些新的科技手段,未来粮食的充分供给将很难实现。如果不能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充足的粮食,人类的健康和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就毫无希望。联合国大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在蒙特利尔起草生物安全协议时,一定要优先考虑这一现实。

第二课时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导入新课

师:我国在近年来乃至今后一阶段都会遇到比较严重的粮食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信心解决好粮食问题,不仅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解决粮食问题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生甲:中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要创造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必须花大力气。

生乙: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灾能力差,需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

生丙:中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粮食生产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

生丁: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分配上还存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需要继续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

师:那么,我们该制定怎样的对策,来有效解决粮食问题呢?

生甲:加大农业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大用于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

生乙: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如: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例如综合害虫管理方法、综合植物营养系统管理方法、免耕方法等);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培育出抗极端环境、抗害虫、抗病毒、抗杂草、高产、营养含量高、效益/成本比率高的粮食品种。

生丙: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有潜力。目前,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与世界粮食高产国家相比也是比较低的,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粮食高产国家的水平,的确难度较大,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缩小差距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使每公顷产量提高1 500千克以上。

师: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一步解决粮食问题呢?

生: 可以通过开发后备耕地资源、依靠农业生物科技、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节约粮食等途径解决粮食问题。

师:这些途径与方法中,何种渠道与方法有可能比较有效地解决粮食问题呢?

推进新课

板书:

二、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一)转基因植物

生生物技术。

师:除了在粮食问题的解决中具有重要价值外,生物技术还具有哪些价值呢?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P3,思考上述问题。

生: 生物技术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资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那么,生物技术在粮食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展示:

情景一: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作物已经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情景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支柱——基因工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为世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最终解决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情景三:自第一个转基因作物进入大田试验至1999年4月,世界各国已累计批准了4 987个转基因作物释放于田间,其中有47个转基因作物产品已经进入市场。

情景四:1999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3 990万hm2,比1996年增长了23倍,其产值约为15亿美元。

情景五:在我国,转基因棉花1999年种植面积已达到16万hm2。

学生活动:阅读上述信息,并思考问题。

生: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与栽培。

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生1983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成功。

师: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是什么?什么时候被批准上市的?具有怎样的优点呢?

课件展示:

展示转基因番茄与普通番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文本P3的相关图片)。

生: 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是转基因延熟番茄;是在1993年在美国被批准上市的;具有味道更佳、不易腐烂的特点。

师:那么,在近年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呢?

课件展示:

(1)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迅速发展。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已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其中8个是工业化国家,5个是发展中国家)。1994年,转基因的耐储藏番茄在美国实现商品化。在199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就约有7 500万美元,到1998年,其销售额达到12~15亿美元,种植面积达2 780万hm2。

(2)在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中,抗除草剂作物占有的比例最大,1997年有690万hm2,占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3%;1998年有1 980万hm2,占71%。其次是抗虫作物,在1997

年和1998年分别有400万hm2和770万hm2。从1997年开始,既抗虫又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也开始种植了。

(3)种植面积最大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在1998年,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占总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72%。2000年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唱主角的就是转基因大豆,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8%。在阿根廷,960万hm2的大豆中有95%是转基因品种,美国、巴西的大豆绝大部分也都是转基因品种。英国的研究报告也显示该国超过7 000种的婴儿食品、巧克力、面包、香肠、肉类产品等日常必需品,可能含有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豆副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以上多媒体情景,并结合阅读P3表11。

生甲:近年来,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栽培。

生乙:在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中,抗除草剂作物占有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抗虫作物。除草剂的使用一方面也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转基因抗除草剂的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对农作物的伤害;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而使用农药防治害虫,投入的生产成本很大,但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栽培,可以有效解决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危害。

生丙:就单独一种农作物的栽培面积而言,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说明大豆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作物,在解决粮食问题中具有重要。

生丁:转基因植物的生产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并且开始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师:(1)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署(ISAAA)的最新资料表明,2002年全球共16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5 870万公顷,比2001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2%。

(2)在1996~2002年的7年内,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35倍,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02年的5 870万公顷,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增加比例较大,2002年27%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在发展中国家。

(3)2002年,转基因作物栽培最主要的四个国家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这些国家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栽培量的99%。

(4)转基因作物主要栽培类型为抗除草剂和抗虫作物。中国抗虫棉种植面积占中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51%。

师:那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具有怎样的经济效益呢?你可以通过数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吗?

板书:

(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P3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生甲: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9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为7.5亿美元,至200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为425亿美元,相当于在这8年时间内,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增长了56倍。

生乙: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预测,至200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将增至600亿美元,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将增至2 000亿美元。说明,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作物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除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P4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

(三)现代农业技术的社会效益

生甲: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栽培的抗虫棉花,可以大大减少棉花栽培中的农药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生乙:转基因的农作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抗逆性转基因作物,如转基因抗虫棉等,主要栽培目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畜的危害;另一类是高产、优质的转基因的作物,如金大米、转基因向日葵等,其目的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师: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也不例外。那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

课件展示:

(1)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抗性作物自身“杂草化”,包括抗性作物逸生成杂草和自生苗对下茬作物的危害;

二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漂移”到杂草上,导致抗药性杂草产生。

(2)人类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担忧。人类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转基因食品里加入的新基因可能会在无意中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转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可能会给食物链其他环节造成无意的不良后果;人为强化转基因作物的生存竞争性,可能会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的影响。

(3)公众的接受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由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公众的价值观与科学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一部分人无法接受转基因作物与食品。

(4)转基因技术的本身的局限性问题。转基因技术目前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是,转基因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技术局限性的问题。因此,需正确看待转基因技术。

生: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带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公众的接受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转基因技术的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

师:(1)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不仅要为科技工作者在基因制药、基因治疗以及转基因生物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公众的接受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转基因技术的本身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

(2)或者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与价值,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或者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从而试图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正确评价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发展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3)很多人预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一场比“绿色革命”意义更为深远的“基因革命”。目前,科学家们还从生物安全性角度考虑,围绕转入的目的基因、标记基因、转基因的插入位点、表达产物对整体的效应及遗传工程产物有无致毒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实验和全面细致的论证,使转基因产品快速健康发展。

师: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

板书:

(四)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现状

课件展示:

(1)农业生物技术是中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得现代生物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转基因水稻、大豆、小麦、棉花、番茄、烟草等多种转基因植物已培育成功,有些已被批准进行大田释放或试种。

(2)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目前中国科学家在构建水稻BAC文库的物理图谱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3)在家畜胚胎工程方面,中国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获得了首例核移植山羊的产羔成果。

(4)而植物组织培养、原生质的培养、染色体工程、花药育种、体细胞杂交等已成为现代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

(5)在动物基因工程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目前已获得了转基因鱼、兔、鸡等多种转基因动物。1998年2月中国科学家又获得了可在乳腺中表达生产药用蛋白凝血因子X的转基因山羊。

学生活动:阅读上述信息以及文本P4相关内容,小组讨论。

师:我国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在农业转基因作物栽培领域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生:……

课堂小结

(1)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遇到了严重的粮食问题。

(2)粮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多方面协作的系统工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可能。

(3)中国人能自己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中国的发展将更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4)解决粮食问题。总之,中国政府将正视困难,在经济布局和工作指导上,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5)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但这只起品种、丰歉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粮食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对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持安定的必要条件,否

则,就难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粮食安全。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如果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购粮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中国有4亿多农村劳动力,发展粮食生产是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过多进口粮食,必然打击国内粮食生产,影响农民就业。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只会有利于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增强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稳定因素。

二、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一)转基因植物

(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农业技术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现状

调查我国公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同程度

活动建议:

1.课题研究的准备

(1)复习:为了使学生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便于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在布置课题任务之前,应让学生全面复习一下“粮食问题、转基因植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所包括的内容,形成生物科学与社会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组:分组原则在兼顾学生兴趣、便于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应进行各种学习类型的活动者之间的分组搭配。

(3)确定子课题: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再将该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协调合作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开展调查活动前,教师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的人群、调查步骤等。

(4)学生选择子课题:抽样的类型有多种,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本次调查可采用分层抽样。因为调查的人群应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所以

可按年龄段或按职业类别来抽样,这样由样本推断总体,从特殊到一般,对所研究的某地区的人群才有可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

(5)调查的问题或调查问卷需要事先精心设计,如问题中可以包括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转基因食品与市场销售常规食品的营养成分比较的信度认识。

2.确立研究方案与时间:进行课题调查研究之前,每个子课题组应设计一个大致的调查方案,以便减少调查的盲目性;为了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我们可以统一规定社会调查完成的时间(如一周)。

3.社会调查的开展:(略)

4.信息分析、撰写课题报告:调查完毕,应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资料等,并完成子课题的调查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不做统一规定,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文字报告、图片、照片、录像网页等形式。

5.课题报告的交流和展示:可以根据本校的条件自行安排。如出黑板报、举办报告或展览、召开小型“新闻发布会”或小型“学术报告会”等。

6.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研究的收获体会、获得信息的方法、调查研究中克服困难的办法等。

1.解析:此题属于识记性问题。

答案:①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粮食生产的地域不平衡性,导致了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出重要性。②粮食问题是保障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

2.解析: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目前当地与全国范围内的粮食问题,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我国面临的粮食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

答案:略(该题可举教材中的例子,但是建议学生能举出一个新的例子,不拘一格)。

3.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发散思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例如:转基因的抗虫棉的种植,一方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环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答案:略(该题可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解析:与常规育种技术高度随机过程相比,转基因技术在应用上更高效方便,一些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1.1发现细胞 1.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1.1质膜的结构与功能 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2.1叶绿体与线粒体 2.2.2其他细胞器 2.2.3细胞核 2.4细胞骨架与内膜系统 3.1水与无机盐 3.2糖类与脂质 3.3蛋白质 3.4核酸 3.5元素与生物大分子 4.1.1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 4.1.2酶的特性 4.1.3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4.2ATP 4.3.1细胞呼吸的类型 4.3.2细胞呼吸的过程 4.3.3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4.4.1光反应

4.4.2碳反应 4.4.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5.1.1细胞周期 5.1.2细胞的分裂 5.2细胞的分化 5.3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发现细胞 【教材分析】 该节课主要包括发现细胞的科学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最后介绍科技进步促进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史的内容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结合初中知识及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细胞发现及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性。【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细胞学说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学的活动2 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学的活动3 学生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 的填空。

教学板书设计 发现细胞 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反思】 此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且重点在于科学史的介绍,内容相对简单,注重在介绍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摸索生物实验及生物探究的意识。

最新人教版生物必修2全册教案-新人教1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 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 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 4.投影仪; 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学习了遗传物质DNA及其基本单位--基因,知道它的复制使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它的表达使亲代和子代相似。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过程中有没有一定的传递规律呢?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

第 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日后学习细胞中的各种成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本册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⑵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⑵激起同学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及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 三.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学习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贯穿于整个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后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所以要把基础打好。 ②分清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这是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殊体现。 ③细胞学说的内容。这是学好本册的基础。 ⑵教学难点: ①区分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理解什么是细胞学说。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开拓、继承、修正、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四.课时安排:2课时,1 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 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学习。 五教具准备显微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展示多种细胞图片(结合课本P7,添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 讨论: (1)请说出上图各表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共同的结构有哪些?神经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等。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在生物体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板书标题] 观察细胞 学生自学,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师生一起学习 1.有关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⑴目镜与物镜、低倍镜与高倍镜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蛋白质习题课上课教案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二节蛋白质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性质、鉴定、代谢和生物合成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比较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蛋白质与其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3)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及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情分析 通过做题,同学们普遍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脱水缩合过程的物质变化规律不熟悉,对于脱水缩合过程掌握的不透彻,这节习题课就从这一点出发,重点突破同学们的盲区。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科学研究实例等素材启发性展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8%,占细胞干重的________以上。 元素组成:主要由_________4种元素组成,很多还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如:血红蛋白中含____) 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__和一个____,并且都有一个___和___连接在同一个___上。 基本单位:氨基酸通式:

教学过程种类:约___种。 多肽合成方式:_________反应,连接两个氨基酸分的化学键叫做______ 结构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功能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A. NH--CO B. --NH--CO-- C. --NH2--COOH-- D. NH2-COOH 例: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A.组织修复的原料B.酶的主要成分 C.细胞成分更新的原料D.主要的能源物质 请分析1、2、3、4分别代表哪种物质。(蛋白质、酶、激素、抗体) 二、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1、肽键数、脱水数、加水数的计算: 结论1:m个氨基酸构成n条肽链:脱H2O数=肽键数=m-n 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例:一个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共有m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完全分解后,共需水分子: A.n B.m C.(m+n)D.(m-n) 2、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羧基数的计算: 结论2:n条肽链至少含有n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例:某22肽被水解成1个4肽,2个3肽,2个6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A.6 18 B.5 18 C. 6 17 D. 5 17 3.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结论3:由m个氨基酸形成含有n条肽链的蛋白质,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为:am-18(m-n) 例: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由2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此蛋白质的分子量最接近于: A.12800 B.12544 C.11036 D.12288 4. 主肽链上C、N、O、H原子数的计算: 结论4:若C原子数为2n个,则N原子数为n个,O原子数为(n+1)个,H原子数为(2n+2)个 例:某多肽的分子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它由下列4种氨基酸组成: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五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对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的提升,也是后面学习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水的认识比较丰富,许多概念来自生活的经验,但是,站在活细胞的角度去看,学生的认识还有需要补充纠正的地方。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水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总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2.提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问题探讨1:细胞中的水 1.分析下列资料,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生物体内水的含量比较,说明了什么? ①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所占比例

(完整版)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 学任务,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

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 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 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3、4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复习检测、 第6、7周基因的本质 第8、9周基因的表达 第10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11、第14、第17、第20、 13周 15、16 周 18、19周 21周 12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备考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