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1.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

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一《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 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例:投以骨(以骨投)——《狼》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例:

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鸢飞戾天(鸢)者,望峰

息心——《与朱元思书》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

《陈涉世家》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

其君

岳阳楼记》相关推荐:中考语文11 中常见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XX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我们平时说话、读文章时往往会在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有时还会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主语部分,“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是谓语部分,在这两者之间要作停顿。古人说话也是如此,“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这一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落笔”是主语部分,指苏东坡一挥而就的诗文,“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部分。〖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中考必备文言文16篇

1、《论语》十则 (七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这,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但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认识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品德高尚的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品德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见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刚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中考必备文言文特殊句式

《 《 《 《 《 《 《 《 《 《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有: 1)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如:吟鞭东指即天涯( 已亥杂诗》)。 4)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6)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 “者也”表判断,可译为“是…”。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爱莲说》)。 8) ”也”表判断,可译为“是…”。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9) “…者,…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10) “…者,… …”表判断句。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11) “……,…也”表判断句。如:鱼,我所欲也( 鱼我 所欲也》;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 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省略主语。 ①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 (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 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②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 省略宾语。

《 《 ① 投(之)以骨(《狼》)。 ②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 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3. 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有四种形式: 1) 主谓倒装句。在感叹句和与外界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居首,以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 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 4)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 公移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 6) 介宾结构后置。 ① ②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了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③ 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如:屠惧,投以 骨。《狼》 4.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 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① “为”表被动。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初中阶段常见地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就是”。古代通常不用“就是”来联系,而就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就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就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就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就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就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就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就是与她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就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她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她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瞧重,所以燕王想与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她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就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就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中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4)“……者也”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5)“……也”表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6)“……为……”判断句,可译为“……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2.省略句 省略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主语省略 如:(蛇)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2)动词省略 如:(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3)宾语省略 如: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介词省略 如:各隐(于)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3.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为……所……”表被动。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意念被动 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4.倒装句 倒装句的主要形式有: (1)主谓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如: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3)“之”为标志的倒装句。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4)介宾后置的倒装句。 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5)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之”为标记的宾语前置句。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7)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固定结构 (1)表示委婉反问的“不亦……乎”句式。如: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2)表示推测、反问的“得无……”句式。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使楚》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表示因果关系的“以是/是以”句式。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4)表示作比较的“孰与……”句式。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中考考纲要求文言文特殊句式

环球雅思教育学科教师讲义 讲义编号: ______________ 副校长/组长签字:签字日期: 【考纲说明】 特殊句式在中考题型中不会作为独立形式出现,但是在文言文翻译题型和理解好文言文内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中会作为3-4分的比重来考察,文言文的理解题型也占到3分,所以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非常重要。 【趣味链接】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知识梳理】 1. 判断句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如:吟鞭东指即天涯(《已亥杂诗》)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者也”,表判断。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8)“也”,表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9)“……者,……也”,表判断的句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10)“……者,……”,表判断的句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1)“……,……也”,表判断的句式。如:a.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b.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2. 省略句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省略主语,如: a.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 (曹刿)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如: a.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b.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如: a. 投(之)以骨(《狼》) b.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口技》) 3.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b.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4)介词结构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如:屠惧,投以骨(《狼》) 4. 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1)有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a. “为”表被动。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b. “为……所……”或“……为所……”,被动句式。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c. “于”表被动。如: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表被动的。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5. 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解析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解析知识点汇总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很快就要迎来中考了,而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对每个初三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好高中。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是要认真复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中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一般句式解析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

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 扶苏。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 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 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樯倾 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如,随园主人授()以

中考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指导

中考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指导 123zhouguoan@https://www.360docs.net/doc/c015588859.html, 中考文言文翻译,是近年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翻译的考点主要在文言词法和文言句法上,文言词法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例析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译作“……是……”格式一:……也 如①夫战,勇气也。译: ②环滁皆山也。译: 格式二:……者,……也。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 格式三:……者也。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译: 请再各举一例并翻译。 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译 ②臣本布衣。译 举例并翻译: 3、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译: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译: 举例并翻译: 4、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不知木兰是女郎。译: 举例并翻译: 二、倒装句例析

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目前学习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译:“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形较多,目前我们值得了解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何”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构成倒装。 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为“凭借什么” 。 子何恃而往? ——“何恃”是“恃何”的倒装,也译为“凭借什么”。 王曰“何坐?”——“何坐”是“坐何”的倒装,译为“犯了什么罪”。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译为“有什么”。 ②用“之”字作标志的倒装句。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再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有时,在一些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如: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译为“这”。 ⑤、其他倒装句。平时注意归纳。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 有时,定语后置也用“之”作为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是“千里马”的倒装,定语“千里”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目前,我们学习的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表对象、地点、时间等)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是“于我有何哉”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试多举几例。 三、省略句例析 在古汉语中,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形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从而使语言更加简

中考语文文言文四大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