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氏在印度——文化的失败

家乐氏在印度——文化的失败
家乐氏在印度——文化的失败

家乐氏在印度

家乐氏是一个强大的品牌,全球消费它的谷类食品要超过其他任何品牌,它的附属品牌(Corn Flakes、Frosties及Rice Krispies是数百万人喜爱的早餐。

20世纪80年代末,公司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仅谷类食品就占美国现成食品市场的40%,那时,家乐氏在全球18个国家拥有20多个工厂,年销售超过60亿美元。

但是,到了90年代家乐氏开始挣扎,劲敌通用食品公司的切里奥斯(Cheerios)品牌加大了竞争力度。1997年《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指责家乐氏的管理团队“缺乏想像力”并且“正在破坏一些世界顶尖品牌”。

在美、英这样的核心市场,谷类食品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已有10多年,因为这里缺乏上升空间。因此,从90年代开始家乐氏的目光越过欧、美这些传统市场去寻找更多的谷类食品消费者。公司很快决定印度是家乐氏产品的合适目标,这里拥有95 000万居民,其中2 500万是中产阶级,并且拥有完全未开发的市场潜力。

1994年,在印度解除国际贸易壁垒3年之后,家乐氏决定投资6 500万美元在这里推出,它的主打品牌Com Flakes。这一消息得到印度一些经济专家的欢迎,如巴吉拉特,麦钱特(Bhagirat B Merchant),他在1994年担任孟买证券交易所所长,他当时说:“即使家乐氏在印度只有2%的市场份额,这1 800万消费者的市场也大于美国”。

然而,印度大陆发现早餐吃谷类食品是一个创新的概念。事实上,印度人开始一天的最普遍的方式是吃一碗热蔬菜。虽然在印度家乐氏没有多少直接竞争对手,但它必须在促销产品之外还要首先提倡早餐吃谷类食品的观念。

起初的销售数字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它表明早餐谷类食品的销售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它很快就发现许多人购买Com Flakes只是图个新鲜,是一次性的,即使他们喜欢它的口味,这个产品还是太贵了一盒500克的Corn Flakes;其价格比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高出1/3。然而家乐氏却不愿意降价,并且在没有进行任何进一步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决定在印度推出其他产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印度的谷类食品消费者看到了家乐氏的Wheat Flakes、Frosties、Rice Flakes、Honey crunch、A1l Bran、Special K及Chocolate Puffs,其中没有一个能达到在西方国家所取得的同样的成功。

此外,公司将产品“印度化”的尝试也遭遇到不幸,Mazza牌的Fusion Cereals;系列虽然添加了芒果、椰子、玫瑰等口味,但却没有留下持久的印象。

家乐氏承认这些品牌在印度的失败,决定采取一项新战略,就是在市场上确立公司的品牌产仅,如果它不能出售谷类食品,就将尝试出售饼干。关于这个品牌延伸的消息在2000年被《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进行了深入报道:

公司一直在寻找其他产品类型来减少早餐谷类食品品牌在印度市场上的失利,同时,家

乐氏的主要支柱——早餐谷类食品——由公司进行着疯狂的营销活动,这一努力背后的想法就是要在市场上建立家乐氏的品牌权益。

公司在Mumbia的交易商这样解释道:“公司正致力于在市场上树立品牌的声望.不管它一开始有多么失败,它的重点是在零售品货架上陈列各种产品,让人们看见它们!”

家乐氏印度公司向交易商透露,它打算在未来6个月里每月向市场推出至少一种新产品。

这种快攻火力的产品推介还配以广泛的“线下推广”活动的支持,如半盒装的家乐氏谷类食品。虽然家乐氏的多数饼干产品目前在儿童市场上取得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低价格).它在谷类食品方面仍在奋力挣扎。

尽管公司极力表现出对市场需求更敏感,如口味上的细微变化,但谷类食品的高价格仍然令人望而却步。根据调查公司PROMAR进行的一项名为《变迁中的次大陆:对印度2010年食品、饮料、农业经济等商机的战略评论》的研究,价格因素将会限制家乐氏的进一步市场增长,报告中说:“尽管家乐氏掀起了印度早餐习惯的变化并改换共谷类食品的口味以满足印度人的需要,但产品的价格仍然限制了消费,使其仅限于城市中心和富裕的家庭。”

家乐氏在印度这种艰难的发展无独有偶下面是一些其他品牌错误判断市场的例子:·梅赛德斯一奔驰(Metcedes—Benz)。1995年德国的轿车巨人在印度开设一家工厂生产奔驰豪华轿车,这款车的目标瞄准了印度富裕的中产二阶级,但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到1997年,工厂只使用了其20 00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的10%。《商业周刊》当时的评论是:“印度人根本就不把这种小轿车放在眼里,它的款式比在欧洲出售的要旧,现在梅赛德斯不得不重新考量它的错误,开始将富余出来的汽车销售到非洲和其他地区。

·汉莎(Lufthansa)。1993年德国的汉莎航空公司与印度摩迪集团(Modi Group)合作开设一家新的国内私营航空公司:摩迪-汉莎(Modi—Luft)。但是,3年之后,摩迪-汉莎就破产了,汉莎控告摩迪兄弟之一,声称他将从德国公司获得的资金用到了别的商业用途。

反过来,摩迪集团又指责汉莎索价太高并且生产有故障的飞机。

·可口可乐(Coca—Cola)。可口可乐深知分销是创建强大印度品牌的关键,因此它决定要收购印度最成功的饮料公司和知名汽水品牌生产商Thums Up的股份。可是,虽然这使得可口可乐获得了快速的分销网络,Thums Up仍然在许多年保持比可口可乐更受欢迎的地位。多数印度人一开始认为新打入市场的这种可口可乐气泡不够多。

·惠而浦(Whirlpool)。当惠而浦在印度市场推出冰箱时,它发现人们不愿意购买比标准165立升更大的冰箱。

·MTV。MTV刚在印度推出时,它的目标是将西方的摇滚乐、说唱乐和流行音乐带到这片次大陆。但是,现在的音乐政策已经改变为要吸纳印度的音乐形式锡克教音乐(bhangra)。

·达美乐比萨(Domino’s Pizza)。最初,达美乐将它在西方出售的比萨饼原封不动地推厂到印度市场,但它后来认识到必须屈从于当地的口味。达美乐比萨印度分公司的首席

执行官艾维德·奈尔(Arvind Nair)解释说:“最初我们的重点是只在大都市开店,但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感觉到要将业务扩展到一些小型都市和B类城市。我们还进行了口味多种选择的试验,尤其在一些稍小的城市,现在我们的重点转向更为本土化的口味。”

由于这种战略变化,达美乐设计出了本土化的馅料,如“Peppy paneer”和“Chicken Chettinad”。这一举措遭到达美乐在印度的主要竞争者US Pizza的嘲笑,因为它是第一个推出本土化馅料的。US Pizza的常务董事瓦希德·贝伦杰恩(Wahid Berenjian)说:“1995年,当我们推出印度唐杜里式鸡肉和Paneer馅料时,有的公司取笑我们说,为什么不提供意大利式馅料呢?如今这一家公司也推出了多香料的咖喱比萨。”他对印度语报纸《商界》(Business Line)说,一些美国品牌如达美乐以为美国口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错误的,“你不能改变上千年前形成的味蕾。”

·花旗银行(Citibank)。当花旗银行进人印度市场时,它的目标就是高收入者。但是,援引《商界》这家报纸的话说,花旗银行很快意识到“在印度采用大众化的银行业务方法要比采用阶级化的银行业务方法更明智”

家乐氏和其他品牌进入印度的道路并不平坦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被数字遮障了眼。印度人也许接近10亿,但它的中产阶级只占1/4。据1996年印度德里应用经济研究国家委员会进行的调查发现,次大陆的“消费者阶级”最多1亿人而且购买习惯和口味随地区不同而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毕竟,印度有17种官方语言,6个主要区域,分布在25个省。

因此,只有那些与印度文化复杂性合拍的公司才会有机会成功。其中的一家公司就是联合利华,这家综合公司比那些1991年之后才进入印度市场的西方公司抢占了先机。事实上,自1 887年开始,印度就有了联合利华的香皂和牙膏,那时这里还是英帝国的殖民地。联合利华在印度的分公司印度斯坦利华有限公司(Hindustan Lever Limited)在印度的乡村地区有接近1000万家小商店销售产品。

而对于家乐氏来说,尚不清楚它进入其他产品领域(如小吃食品)是否会有助于加强其品牌的实力。也许它面临的困境是:如果更多地经营饼干而非谷类食品,像Corn Flakes这样的核心产品也许会变成公司在印度的品牌形象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

印度一位品牌分析人士在印度报纸《商界》上这样评价:“家乐氏陷入了尴尬的处境,它意识到Corn Flakes只有从长远来看才赚钱,所以它需要某种产品加速它的发展和总销售量,这是它在极力寻找的,但是.它在世界范围的核心领域是早餐谷类食品而不是小吃。”

但是.其他公正的印度评论家对家乐氏在印度的未来前景更为乐观,贾格迪普·卡普尔(Jagdeep Kapoor)就是其中一个相信家乐氏最终会成功的人,他是印度Samiska营销顾问公司的常务董事。他说:“家乐氏的各种产品都在印度销售,它在印度的机会就增加了一些.而这还取决于它对印度市场的了解。”

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家乐氏的教训

·做好你的功课。为什么家乐氏谷类食品在印度的发展遭遇到困难?位于孟买的市场调查公

司ORG MARG董事会主席蒂托·阿卢瓦利旺(Titoo Ahluwalia)说:“文化方面的功课没做好。”

·不要低估本地竞争者。有些印度品牌担心市场在1991年开放之后他们会陷入新一轮与外同对手抗争的竞爷,他们错了。密歇根大学商业学教授Prahalad在《商业周刊》上撰文说:“跨国公司不能一开始就假定印度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否则就等于上了大当。”

·记住,方形的螺钉塞不进圆形的洞里。当家乐氏首次在印度推出Corn Flakes时,它基本上是将西方的产品推广到印度。希望能吸引印度人。全球化也许是一个有趣的趋势,但地区性的特性、习惯、偏好仍然像从前一样明显。全球品牌的品牌经理们也许轻易地将世界视作同一的,消费者的需求都相同,但事实上。它们却是迥然各异。印度的一家营销和广告顾问公司品牌传播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马努詹·西德哈(Ramanujan Sridhar)说:“让你所提供的产品本土化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许多精明的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不要试图让消费者成为不认识本族文化的人。US Pizza(它成功地推出一系列具有印度特色馅料的比萨饼)的常务董事瓦希德·贝伦杰恩在印度报纸《商界》上的一篇文章中说:“这些规则显而易见、你可以让我稍微疏远我的本族文化、但绝不能让我成为不认识本族文化的人。社会要比任似公司或产品强大得多。想要在印度或其他文化特征明显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品牌需要记住这句话。”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草稿)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1 世界各国各有所长。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2%,在2004年又创造了7.1%的好记录。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 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显然,这样的叙述自相矛盾。比较准确地说,印度的IT产业员工的素质比较高,不过,充其量也只有10万多员工。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来说,这个比例实在低得可怜。不能以点代面,只见独木不见树林。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坭兴陶的地位,坭兴陶的历史,坭兴陶的价值,坭兴陶的现状,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民众 参与程度,文化内涵 钦州坭兴陶 钦州坭兴陶曾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其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钦州市也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正式批准授予“中国坭兴陶之都”称号。 坭兴陶,学名紫坭陶 ,也称紫砂陶, 其历史源远流长。《钦县志》载 :“钦州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广东省志》亦有记述:“唐,广东出产的瓷器和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广州西村皇帝岗、佛山石湾、钦县紫砂窑均有名。”据钦州史志记载:“我钦陶器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城东七十里平心村于农山麓古墓内藏宁道务陶碑一方,高四尺余旁附红陶壶一个,碑上刻有唐开元二十年字样”,据此推算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 今日坭兴陶名声不显,大多人只知宜兴紫砂陶,不知南疆边陲还有一种与之相媲美的艺术瑰宝。虽然坭兴陶在今天明珠蒙尘,但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民国初年,1915年艺人黎旭昭、黎旭春兄弟创制山水蒜头瓶一对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上海《申报》盛赞坭兴陶并称钦州是中国“第二陶都”。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

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现为重庆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1930年黎家兄弟创作猪胆古瓶一对,参加为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举行世界陶艺大赛获第一名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坭兴陶的知名度虽有所下降,但其艺术价值却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特别是近年来多次在东盟博览、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上展出,足以证明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文化价值上,坭兴陶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坭兴陶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人类的价值观念, 坭兴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坭兴陶产品在使用、消费、收藏、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从狭义上来讲,坭兴陶文化着重于研究坭兴陶作品在创作、制成、使用、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它展示了坭兴陶生产过程中的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等, 是坭兴陶产地——钦州人民高尚精神生活情趣的体现。 加之坭兴陶协会的章程日渐完善,扭转了坭兴陶大师称谓的泛滥的乱象,规范了坭兴陶工匠的资格认证,促进了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坭兴陶界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真材实料的“大师”,创作了一批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坭兴陶作品。 但这良好的发展势头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甚至会使坭兴陶生产走向末日。

印度教文化对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种具有奇特性质的等级制度,它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民族等因素,但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印度教文化对其的影响,及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因此而遭受的苦难。 印度教有两大教义构成了种姓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根据这些教义建立了一套关于区分超越现世﹑超越有限历史的永恒正义的理论,将种姓制度建立在既玄秘不实而又似乎“无懈可击”的神﹑哲学基础之上。第一个是洁净和污秽观念。印度教认为世界森罗万象的背后有一个终极的存在,“梵”,世界皆为这个终极存在所幻化并最终复归于梵。但万事万物同梵的距离是不同的,复归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印度教趋于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差别的长长的序列,人类社会只是这个长序列中的一段。人生来就有差别。这种观念用于人类社会,便成为种姓划分的重要依据。社会中职业划分出洁净与不净,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划分出洁净与不净。“污秽”被看成是可以传染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而传染。于是产生了种姓隔离﹑内婚制等。第二个是业报和轮回思想。宇宙万物皆为梵自我展现的结果,且梵对现实世界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力。于是,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对人们有了一种永恒的恐怖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意味着现实中人们的地位﹑财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受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制约预先安排好的。人的灵魂永恒不灭,但灵魂总要从一个躯壳转到另一个躯壳。灵魂的这种不断转世就是轮回,而轮回的推动力是“业力”。“业力”是人的行动,包括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全部活动。业有善恶,善恶导致不同的果报。业报轮回思想就这样让人们相信,现实中的不平等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永恒的平等,而且,正是这种现世的不平等,在维护着永恒平等的正义。于是,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相信了对此世命运的怨恨和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世更悲惨。“业报﹑轮回思想就像一副强有力的粘着剂,把各种姓永久的固定下来。它又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个人牢牢地束缚于种姓的桩柱上。它要求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阶位而不得谮越。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对改变自己现实地位的任何世俗努力,从而也阻止了对种姓制度的彻底批判和改造。”(引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67页)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活动,而文化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印度教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的影响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印度教自产生时候起,逐渐在这片土地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想上扎根,最终产生了独特的种姓制度。下面笔者引用一段对话,1965年,印度社会福利部组成了一个表列种姓的不可接触制﹑经济和教育发展委员会,对印度各邦进行不可接触制度的调查。调查者问一个不可接触者“你知道你为什么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吗?”。答“不知道,先生。一定是由于我的祖先犯了什么罪,或者由于我的前生做了什么恶。”问“那么,你怎样改变不可接触制呢?”。答“神创造了它,只有神才能改变它。”。问“你知道,在我们的圣典中,没有一处关于不可接触制的记载。不是神创造了它。”。答“神可能没有创造它,但至少,神希望我们存在。”。笔者认为那位不可接触者的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也可代表一般的不可接触者。即使在遭受了西方思想冲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近现代,种姓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衰落,比如现代工业发展,破坏了旧的以种姓为基础的分工体制,种姓对职业的限制逐渐松弛;贾吉曼尼制度衰落,种姓关系随之松弛;种姓日渐失去其传统的政治和司法职能;种姓实践和种姓意识弱化等,但种姓制度对人的影响仍未减弱。且先不谈受教育水平低下的低种姓的不可接触者,而说印度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保护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及少数派的利益的问题上也未能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所以,当甘地在1931年英﹑印第二次圆桌会议上劝说他的人民“先赶走英国人再说”时,他彻底地孤立了。以甘地为代表的许多印度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看到了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性,但并不认为是一制度本身的罪恶。他们想在不铲除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种“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014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学生姓名:范盛桂 指导教师:冯皓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年10月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国家行政和公共事务管理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相互激荡的今天,认清传统文化对当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正面作用,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开其负面影响,是摆在政府和行政管理学着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与决策的影响,分别阐述了其正面和负面影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审传统文化;行政管理;管理理念;公共事务管理

目录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内涵 (4) 二、研究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4) 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影响行政政策的机制 (5) 四、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5)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决策的正面影响 (5) 1. 强调以德自律 (6) 2. 注重以人为本 (6) 3. 德才兼备的科举制度 (6) 4. 礼治思想有助于提高决策主体的自身素质 (6) 5. 变易思想为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和原则 (6) 6. 集权理论为现代决策体制的构建起了有益作用 (6) 7. 传统文化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7) 8. 民本思想为决策民主化提供了理论契机 (7) 9. 法治思想为决策法制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7) (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决策的负面影响 (7) 1. 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强调权威主义,人身依附思想严重 (7) 2. 行政文化中的“潜规则”意识 (7) 3. 形式主义至上、效率意识淡薄 (8) 4. 轻视自然科学技术的传统阻碍着决策科学化 (8) 5. 专制主义传统阻碍着决策民主化 (8) 6. 人治主义传统阻碍着决策法治化 (9) 7. 传统行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决策现代化 (9) 参考文献 (11)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朱明忠(1943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朱明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 100007) 摘要:中国与印度是两大文明古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互为影响。印度教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如天文、数学、医学、哲学、宗教等学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的祖先曾经从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思想文化。 关键词:印度教;佛教;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算经;婆罗门药方中图分类号:B982, 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392(2011)04—0057—06 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山水相依、互为比邻, 两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了经贸与文化的往来。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在两千年前,印度教就伴随着佛教传入 中国。虽然印度教在中国的名声没有佛教那么大,但是它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一、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 大约在公元前后,印度教伴随着佛教,就已从印 度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 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倾向于这两种观点:一则为西汉哀 帝元年(公元前2年),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见《魏略·西戎传》);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 ,“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无论怎么说,在公元前后,佛教就已传入我国。至于印度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确实很难考证。因为印度教比佛教早产生近一千年,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很深,在它的思想中糅杂着许多印度教的教义与学说,一般人很难区分。例如,初期佛教吸收了奥义书中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瑜伽修行”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不仅吸纳了吠檀多的哲学内容,而 且实行偶像崇拜, 移入了不少印度教的神灵;晚期的佛教密宗,更是大量汲取印度教性力派的思想和修行方式。实际上,印度教的许多思想都包含或融合于佛 教之中,当佛教传到中国后,印度教的思想也自然进入中国。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遗迹,佛教和 印度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四条:(1)“陆上丝绸之路”———由印度的西北部,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 着天山南北两路, 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这条路线又被我国称之为“西域道” 。(2)“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经马六甲海峡、马来群岛,至我国的广州、泉州等海港,此路线又被称为“南海道”。(3)“滇缅道”———由印度阿萨姆地区进入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和西南地区。(4)“尼藏 道”———从印度向北,经过尼泊尔,穿越喜马拉雅山,进入我国的西藏地区。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经过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时代,中印的佛教文化交流已达到鼎盛时期。在这种交流中,许多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为了寻求宗教真理,他们跋涉戈壁沙漠、穿过丛林峻岭、翻越喜马拉雅山,历经千难万险。在这条漫长、艰苦、充满危险的旅途中,不知道有多少中印的香客或学者,未能达到终点而死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 二稿

2015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2月

摘要:中华五千年大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沉淀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密切而又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体制改革。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行政管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影响,去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与当代的行政管理合理衔接,更好的服务于当代行政管理活动。 关键字:传统文化,行政管理,影响

目录 一、引言 二、了解传统行政文化内涵 1、德治文化 2、统御文化 3、全能文化 4、专断文化 5、保守文化 6、泛政治化文化 7、“暗箱行政”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 1、传统文化中“民重君轻”的思想 2、人本思想与人情思想相融 3、“以身作则”的思想 4、赏罚明确的行政管理手段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1、以王权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形态,轻视人民权利 2、重视群体效应,个人思想过于保守 3、社会等级区分明显,不能实现真正明主 4、注重形式主义,办事效率低 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衔接的重要意义 六、继承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加强现代行政管理建设 1、利用传统文化营造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的和谐关系 (1)“德治文化”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2)传统的强调政治价值准则的行政文化可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推动了 (3)服从大局、集体主义等传统行政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思想氛围。 2、传承“以人为本”的历史精华 六、结论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们知道桥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不知道也没关系,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在桥头,出名的不仅是莲湖的荷花与油菜花,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莫家拳。莫家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属于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传说创自莫达士。发源地是广东伙岗村。明末清初,南方两广地区拢乱60多年始息。莫达士父亲莫福田时 当13岁,因兵乱由火岗村避难寄迹今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 伙岗村(现为仲恺区沥林镇伙岗村),娶何氏为妻,生莫硕士、莫达士二子。传言莫达士曾学艺于少林寺,技成后返回火岗村,因火岗村全为莫氏族人,于是开宗创派称为发源地伙岗村莫家拳。 莫家拳被誉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它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以腿法见称,其所谓一腿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出,凌空飞踢,拳重百两,脚重千斤力。现今,莫家拳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已流传于香港、澳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英国和美国等地。 今天,我来到了桥头镇青少年莫家拳培训基地,参观了中华武术文化长廊、传统南拳和莫家拳武术馆,了解到了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魅力,也正是因为文化,每年的假期都会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开到桥头,观

赏我们的名花和文化艺术。同时,我明白到莫家拳的意义来源,莫家拳是用来防身健体的拳法,不适于打架。一些老年人为什么会去学打太极,正是为了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不健康,可以快乐的生活吗?所以,这几年来莫家拳的名声大振,是因为它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如今,莫家拳已经发展到了小学,几代莫家拳传人研发出了适宜中小学生的拳法。特别是五至六年级的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不能挑食,多做莫家拳,有助长高。 同学们,是不是明白到了桥头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意义存在呢?单单莫家拳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我国各地的武术与名胜古迹啦!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7-18T15:51:02.463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1期作者:刘柳[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有很多思想与之珠璧交辉,二者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有很多思想与之珠璧交辉,二者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行政管理 引言: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行政文化具体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氛围中,人们在开展公共行政工作中所产生的行政思想、心绪和自信心以及职业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造成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因此,要不断增强积极方面的塑造,削弱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民重君轻思想 行政管理并不是单纯的用有关法律限制、控制他人,而是说最大化的用道德手段来改变人们的行为举止。儒家代表人孔子曾经提倡仁政,提出君主要推行德治。针对现代社会来说依然受用,如今的领导若能在工作中推行仁政,将广大群众视为己出,同样有利于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德政的执行离不开群众基础,领导要时刻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走入群众中去。为群众树立榜样,真正的做到以德服人、执政为民。 2.知人善用、荐才举贤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培育和吸纳较为重视。无论是儒家的孔子,还是法家的韩非子等,均对人才的选用和提拔提出相关政治思想。同时,还指出人才培育过程中,环境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荐才举贤的思想不但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还为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人才配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消极影响 1.注重表面,忽视效率 传统文化过于重视表面化,致使诸多官吏在行政管理中将工作流于形式,组织庞大,调度不灵,做事含糊。然而组织庞大往往直接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粥少僧多、备位充数的局势出现,大大降低了行政能力。 2.注重人治,忽视法治 传统文化人情思想极为突出,进而缺少一定的法治意识,在行政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一些官吏的权利大于法律,常常造成不依法执事,执法漏洞百出的情况发生。比如:目前电视和网络中“星二代”、“富二代”等负面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在权利与金钱的共同作用下,法律逐渐变得微不足道[1]。 二、加强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行政管理 (一)制定行政行为规范 要想实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高效行政,必须要时刻遵循公平、公正、平等、务实的工作理念,注重法律至上,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靠的行政行为规范,确保行政工作标准化、具体化以及真实化。目前,要将重点放在怎样对行政人员行为加以规范上[2]。 首先,改善决定流程。对于影响大局发展的相关问题,要实行民主制度,全方位展开交涉商榷,积极收集各种各样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而对于一些比较专业以及需要技术支持的项目内容,在正式执行前,要展开技术探讨、实验、以及质量评判,对于公民比较在意的热点事件,要及时进行公开听证,真真切切的将民主制度贯彻到决定流程中去。其次,改善行政评价,编写并认真遵循评价原则,同时,还要编制与工作质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惩罚机制,全面打造党政组织和公务员中争优创新的工作氛围。 然后,改善行政程序,保证各个职能部门明确相应岗位职责,从根源上杜绝公务员间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发生,实行首问负责、超时默许、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将提升行政工作效率作为核心内容。最后,要让政府更加透明,在保障政府紧密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拓政务范畴,充分展现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让公民更加有效的对社会行使监督权利。 (二)提升行政人员综合素质 打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定期举行党政教育培训和活动,并且要积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和自省,让公务员不但可以在工作之外转变焦灼形态,还可以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与同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不但如此,还能促进公务员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让整个队伍具有凝结力和向心力。通过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充满,不仅实现严厉与舒缓、舒缓与协作的有效融合,还做到了专治和民主、解放与管束、统一观念与调节身心状况的充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善和丰富行政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领悟文化的繁荣昌盛。 (三)实行群众参与管理 公民文化素质、政治观念、以及工作水平在政治活动的参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国仍处于政治制度的初步阶段,要源源不断的强化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拒绝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一步步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归属感,进而为群众参与管理提供有利保障。 首先,要全面开拓公民全面参加社会管理的渠道,要切实的实现公民参与标准化、法治化以及合理化,用法律手段保证公民可以顺利参加到公共生活以及管理中。其次,政府要适当推行一些高效的鼓励措施,吸引群众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让其形成正确的民主政治意识,明确相应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