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切片分类

聚酯切片分类
聚酯切片分类

聚酯切片的分类

1、按组成和结构有: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3、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

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

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等。

(1)超有光聚酯切片:是指不含TiO2,外观标准为无色透明颗粒;

(2)有光聚酯切片:含0.1% 的TiO2,半透明颗粒;

(3)半消光聚酯切片:含0.3~0.5%的 TiO2,为乳白色或呈灰色颗粒;

(4)全消光聚酯切片:含2.5% 的TiO2;

(5)阳离子聚酯切片:为透明(微黄)颗粒,颗粒均匀;

(6)高吸水聚酯切片:在PET树脂中加入特定添加剂(成孔剂)制成;

(7)远红外聚酯切片:在PET树脂合成过程中添加陶瓷粉,由于陶瓷粉具有发射远红外线的特殊功能,制成的纤维具有良好的蓄热保温、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作用;

(8)阻燃聚酯切片:在PET树脂中添加磷系阻燃剂得到共聚阻燃切片,制成的纤维具有理想的耐热、阻燃性能;

(9)荧光增白聚酯切片:在PET树脂合成过程中,加入荧光增白剂使其均匀分散在树脂中,所得切片带有显著的荧光。在纤维制品中,能提高本色织物的白度或有色织物的色泽鲜艳度;

(10)抗菌聚酯切片:采用纳米银系无机抗菌剂,利用独特的工艺合成,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抗菌聚酯纤维。

聚酯切片

聚酯切片 聚酯切片聚酯工艺路线有直接酯化法(PTA法)和酯交换法(DMT法)。PTA法具有原料消耗低、反应时间短等优势,自80年代起己成为聚酯的主要工艺和首选技术路线。大规模生产线的为连续生产工艺,半连续及间歇生产工艺则适合中、小型多种生产装置。聚酯PET的用途不再主要局限于纤维,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各类容器、包装材料、薄膜、胶片、工程塑料等领域。 聚酯切片 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英文简称:PET 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 1、按组成和结构可分为: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2、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 发现与发展 目前,主要用于瓶级聚酯(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聚酯薄膜(主要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等)以及化纤用涤纶. 聚酯系列产品的最早历史,可以说,192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Carothers)对脂肪族二元酸和乙二醇的缩聚进行了研究,并最早用聚酯制成了纤维。1931年秋天,卡罗瑟斯(Carothers)在美国化学会正式发表其研究成果。该纤维具有丝的光泽,强力和弹性均可和蚕丝媲美,但是由于其熔点低、易水解不耐碱,而无实用价值。但这项研究最早证实了聚酯可以制成纤维。1941年英国卡利科印染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CPA)的温菲尔德和迪克森在卡罗瑟斯(Carothers)工作的启发下,继续研究聚酯,1942年CPA取得了专利权。可以说,聚酯(PET)是在1949年率先在英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因其有优良的服用和高强度等性能,成为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生产方法 PTA法连续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Zimmer)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瑞士伊文达(Inventa)公司和日本钟纺(Konebo)公司等几家技术。其中吉玛、伊文达、钟纺技术为5釜流程,杜邦则开发了3釜流程(目前正在开发2釜流程),两者缩聚工艺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酯化工艺。如5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及压力酯化,而3釜流程则采用高乙二醇(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以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为5釜流

瓶级聚酯切片

瓶级聚酯切片 产品描述: 产品性能瓶级聚酯切片具有均匀的晶体结构,狭窄的分子质量分布;无毒、无味、有玻璃般的透明和光泽;良好的冲击韧性和高强度;气体渗透性小(即阻隔性能好),能延长饮料的保质期;加工简单,尺寸变化小或在负载下蠕变小;相对玻璃来说,具有质量轻、安全性好的诸多特点。 产品牌号辽阳石化分公司生产的瓶级聚酯切片共11个牌号,其中水瓶片:80-K、88-G、76-D、84-B、80-G、85-G。热灌装:78-R、碳酸片:86-T。67-G(特殊情况为半消光聚酯切片)。 产品标准中油企业标准Q/SY LY8023—2006 用途瓶级切片广泛用于瓶类包装容器;可用于制造食品、饮料包装瓶。三种常规牌号分别为:80-K用于水瓶、86-T用于碳酸瓶、78-R用于热灌装瓶。 包装与储运三层包装,内外衬塑料膜,中间聚丙烯编织袋,每包净重1000KG, 包装袋上标明厂名、品名、商标、批号、重量等标志。产品按不同品种、批号、等级分别堆放,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通过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输,运输时加盖防雨蓬布。 使用注意事项(1)在贮运过程中应防潮,防尘、防晒、防机械碰击,严禁露天堆放。(2)不能与含有粉尘、颗粒、油品及化学物品混杂储运。(3)装卸时不得抛卸,不得使用铁钩、避免包装破损。 纤维级聚酯切片 产品描述: 产品性能聚酯切片是无定型结构的高分子聚合体。将聚酯切片加热到一定温度,其无定型结构可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晶度的晶体结构。密度为1.33~1.38g/cm3,该产品具有耐热性和较好的耐光性、耐酸性,与氧化剂、还原剂接触时不易发生作用,但其耐碱性较差,吸湿性低,导电性差。 产品牌号根据TI含量的加入量不同,可生产分为半消光和超有光聚酯切片。 产品标准纤维级聚酯切片中油企业标准Q/SY168-2006 用途纤维级聚酯切片适用于纺制各种涤纶短纤维和长丝等,制作各种服饰面料、帘子线和编织造纸过滤网等。 包装与储运产品包装使用内衬塑料膜的聚丙烯编织袋,每包净重1000kg。包装袋上标明厂名、品名、商标、批号、重量等标志。产品按不同品种、批号、等级分别堆放,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通过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输,运输时加盖防雨蓬布。

2019年瓶级聚酯切片与PTA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瓶级聚酯切片与PTA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11月

目录 一、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6) 1、《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 (6) 2、《中国制造2025》 (6) 3、《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 (6) 4、《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6) 5、《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 (7) 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7) 二、行业发展概况 (8) 1、瓶级聚酯切片行业概况 (10) (1)行业竞争格局 (10) (2)市场容量 (13) ①产能产量稳步上升,我国瓶级聚酯切片产能全球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13) ②市场需求上涨潜力较大 (14) A.内需量与出口量稳步增长 (14) B.下游饮料市场中瓶装水、功能饮料等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15) C.瓶级聚酯切片在新兴领域也正高速发展,整体市场需求上涨潜力较大 (16) (3)发展趋势 (17) ①行业利润预计维持相对良好状态 (17) ②新兴市场领域是未来需求增长点 (18) 2、PTA行业概况 (18) (1)行业竞争格局 (18) (2)行业市场容量分 (21) ①产能高速扩张后趋缓,国内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21) A.PTA产能高速扩张后趋缓,开工率震荡上行 (21)

B.进口比例锐减,国内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23) ②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24) A.PTA消费量逐年提升 (24) B.PTA下游行业稳步增长,带动PTA需求逐渐提升 (25) (3)发展趋势 (29) ①落后产能淘汰,行业集中度增加 (29) ②供需格局相对健康,行业景气度向好 (30) ③PTA行业利润率有望上升 (30) A.PX产能爆发式增长,行业下游将获更大利润空间 (31) B.PTA加工成本仍有下降空间,行业利润有望上升 (32) 三、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33) 1、规模壁垒 (33) 2、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壁垒 (33) 3、资金壁垒 (34) 4、市场壁垒 (34) 5、人力资源壁垒 (35)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35) 1、有利因素 (35) (1)宏观经济稳定支撑行业发展 (35) (2)国家政策利好扩充市场前景 (36) (3)上游供应增速,PX价格有望下行 (36) ①PX装置开工率上升 (36) ②PX产能有望突破 (37) (4)下游行业平稳增长,拉动需求 (37) ①瓶装水市场存扩容空间,瓶级聚酯切片需求增长 (37) ②涤纶行业景气回升,提升PTA需求 (38) 2、不利因素 (39)

影响瓶级聚酯切片质量及后续加工因素分析

84 1?瓶级聚酯切片质量指标的概述 瓶级聚酯切片主要用于制造纯水,天然矿泉水、饮用水、调味品和糖果等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容器或包装材料,该材料具有低重金属含量、乙醛含量低、色值好、粘度稳定。凭借独特的工艺配方和生产工艺、优异的加工性能、加工温度低、加工范围广、透明度高、成品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根据GB17931—2003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瓶级聚酯行业的特性,瓶级聚酯切片生产控制的质量指标主要有特性粘度、乙醛含量、色值、二甘醇含量、间苯二甲酸含量、端羧基含量及水分含量等。 2?生产工艺及反应机理的简述 瓶级聚酯生产加工环节主要由聚合(CP)工艺、固相缩聚(SSP)工艺两个部分组成。 2.1?聚合反应原理 PTA与EG都具有双官能团,PTA分子含有两个羧基(-COOH),EG分子含有两个羟基(-OH),羧基和羟基的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首先PTA与EG进行酯化反应,生成BHET即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并生成水。BHET 之间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生成乙二醇。反应为可逆反应,需将反应中生成的水、乙二醇及时除去,才能使反应向正方向进行。根据官能团等活性理论,聚合度的增加,即分子链的长度增加,对端基的反应活性没有影响,因此随着缩聚反应的进行,反应速度常数几乎不变,但到后期,由于体系粘度的增加,使小分子脱出困难,分子链的活动受到影响,端基碰撞机会减小,因此反应速度降低,需在更高的温度、真空度条件下进行。 主化学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1)酯化反应 (2)缩聚反应 2.2?固相缩聚反应原理 固相缩聚反应是生产高分子量聚酯的主要方法,是将聚酯加热至玻璃化温度以上,熔点以下,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分子链的末端基有足够的活性,发生缩聚反应。缩聚反应发生在分子链的末端基之间,羟乙基HO-CH 2CH 2-和羧基HOOC-之间,羟乙基之间的反应为酯交换反应,羟乙基与羧基之间的反应为酯化反应,反应副产物为小分子乙二醇和水。由于聚酯中的端羧基含量已较小,两种反应中,酯交换反应是主要的。反应是可逆反应,需将反应中生成的小分子不断除去才能使反应正常进行。 3?影响聚酯切片质量因素及制品后续加工影响的分析 3.1?切片的增粘值 在一定产量的情况下,聚酯切片的增粘值决定了产品的最终粘度,因为有些客户对产品的中心值及稳定性控制要求很高,所以控制好基础切片的粘度显得极为重要。影响基础切片增粘值的因素有很多,一般从生产工艺的角度看,有3个因素,即反应温度、小分子去除速度、以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在工艺同等的情况下,适当的延长聚酯切片在反应器内和缩聚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一般要求反应器温度在200℃以上熔点以下,且滞留时间范围在8~12小时之间),将有助于提高切片的增粘速度,但如果时间太长则会使切片外观变黄或切片软化结块,不仅影响反应正常进行,还导致切片整体质量变差。 3.2?乙醛含量 聚酯在酯化、预聚、缩聚的一系列反应中,极易产生乙醛副产物,在实际的稳态生产中通过前置设备的处理,到达基础切片中的乙醛含量一般在80ppm以下,因此要在后端固相缩聚脱除基础切片中的乙醛,而且在固相缩聚增粘过程中,除发生大分子缩聚增粘反应外,还发生聚酯连 端乙烯基发生缩聚反应生成乙醛,因此在预结晶、结晶、预热等环节中一般会采取调高控制温、调大热氮气、热空气流速,增大气流循环等方式,将乙醛小分子带出体系外,一般从预热口取出的切片中乙醛含量已经下降至10ppm左右,通过延长反应器停留的时间最终产品乙醛含 影响瓶级聚酯切片质量及后续加工因素分析 赵燚根 珠海华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广东 珠海 519050 摘要:通过对聚酯生产工艺反应机理及影响瓶级聚酯切片质量指标的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寻求改善、优化聚酯工艺生产线。? 关键词:瓶级聚酯切片?质量指标?增粘值 Factors?affecting?quality?of?pet?grade?polyester?chip?and?subsequent?processing Zhao?Yigen Zhuhai Huarun Packing Material Co.,Ltd.,Zhuhai 51905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reaction?mechanism?of?polyester?production?process?and?the?factors?affecting?the?quality?index?of?pet?grade?polyester?chip?to?modify?the?polyester?production?line. Keywords:pet?grade?polyester?chip;?quality?index;?viscosity?value

PET的生产工艺介绍

聚酯切片的生产工艺介绍 百科名片 聚酯切片 聚酯切片聚酯工艺路线有直接酯化法(PTA法)和酯交换法(DMT法)。PTA法具有原料消耗低、反应时间短等优势,自80年代起己成为聚酯的主要工艺和首选技术路线。大规模生产线的为连续生产工艺,半连续及间歇生产工艺则适合中、小型多种生产装置。聚酯PET 的用途不再主要局限于纤维,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各类容器、包装材料、薄膜、胶片、工程塑料等领域。 简介 聚酯切片 PET 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简称:PET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 分类

1、按组成和结构可分为: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3、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 发现与发展 目前,主要用于瓶级聚酯(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聚酯薄膜(主要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等)以及化纤用涤纶. 聚酯系列产品的最早历史,可以说,192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Carothers)对脂肪族二元酸和乙二醇的缩聚进行了研究,并最早用聚酯制成了纤维。1931年秋天,卡罗瑟斯(Carothers)在美国化学会正式发表其研究成果。该纤维具有丝的光泽,强力和弹性均可和蚕丝媲美,但是由于其熔点低、易水解不耐碱,而无实用价值。但这项研究最早证实了聚酯可以制成纤维。1941年英国卡利科印染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CPA)的温菲尔德和迪克森在卡罗瑟斯(Carothers)工作的启发下,继续研究聚酯,1942年CPA取得了专利权。可以说,聚酯(PET)是在1949年率先在英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因其有优良的服用和高强度等性能,成为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生产方法 PTA法连续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Zimmer)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瑞士伊文达(Inventa)公司和日本钟纺(Konebo)公司等几家技术。其中吉玛、伊文达、钟纺技术为5釜流程,杜邦则开发了3釜流程(目前正在开发2釜流程),两者缩聚工艺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酯化工艺。如5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及压力酯化,而3釜流程则采用高乙二醇(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以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为5釜流程10小时,3釜流程3.5小时。目前世界大型聚酯公司都采用集散型(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并对全流程或单釜流程进行仿真计算。 2003年初,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I-F)公司公布了其聚酯生产流程和能耗。该工艺从PTA或DMT与乙二醇(EG)反应生产树脂级或纺织级聚酯。采用4釜(4R)工艺,由PTA和EG或熔融DMT和EG组成的浆液,进入第一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反应在较高压力和温度(200~270℃)下进行,生成的低聚物进入第二串级搅拌式反应器,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转化率大于97%。然后在低于常压和较高温度下,藉第3台串级反应器预聚合,缩聚程度大于20,经第4台DISCAGE精制器后,使最终缩聚物的特性粘度(i.V.)提高到0.9。能耗为:电力55.0 kwh/t,燃料油

聚酯切片(PET)行业研究(终稿)

聚酯切片行业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一、报告背景 聚酯切片(简称PET)用途广泛,主要用于生产涤纶长丝和瓶类包装材料,也可作为改性塑料的原材料。从行业布局来看,国内PET的生产和消费集中于华东地区(江苏和浙江),国内聚酯行业在经过了08年的最低谷和行业洗牌后,当前呈现震荡向上的趋势,很多企业重新开始涉足该领域。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和公开信息收集,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归纳行业特征,尝试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我行授信策略建议。 二、报告结构 本报告主要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行业基础知识介绍,包含PET行业的基本定义,子行业分类标准和行业基本特点,在行业基本特点中着重于产业链分析、以及主流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介绍;并且并针对PET的行业特点,对其成本结构的量化公式做了阐述。 第二部分是全球及中国PET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其中一是对全球PET行业供求分析,并罗列了全球主要PET生产企业的产能排名;二是对国内PET行业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主要是包含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供求分析、价格分析以及进出口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主要从规模分布、区域分布和生产主体分布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第三部分是上下游分析。在上游分析中,着重分析两个主要上游行业--PTA 和MEG的行业特征;在下游分析中,主要集中于两大下游行业:聚酯纤维和瓶级聚酯。 第四部分是授信策略建议。主要逻辑是在行业特征、发展趋势及主要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我行授信策略的总体原则、目标客户、具体建议及风险防范措施。 三、聚酯行业主要特征: 1、整体产能过剩,但短期内子行业盈利空间变化受制于多因素,如上游原

材料进口依存度的变化,聚酯装置和下游终端设备的投资周期时间差、以及下游替代产品(如棉花)的价格变化等。 2、区域集中趋势明显,民营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3、低端产品需求饱和,高端差别化纤维产品占比仍不高。我国聚酯产品同质化过度发展问题突出,低端产品需求日趋饱和。2010年底,我国聚酯纤维差别化率仅约46%,2015年总体差别化率力争达到60%。 4、原材料和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大。上游原材料进口依存度较高,原油价格波动对PET产品价格影响大,转嫁成本能力较差,行业盈利水平波动剧烈。 三、主要结论 PET(聚酯切片)为我行审慎介入类行业,该行业属于资源导向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为显著的规模效应。 目标客户: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布局规划,原则上位于大型石化基地,与大型炼厂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聚酯企业,优先支持差别化和功能化产品较高的企业。 具体授信策略建议分短期融资和项目融资两部分,主要从产能规模、产业链完整性、技术水平、具体财务指标及我行内部评级等多维度提出策略建议,同时提供了全行业的主要经营指标以作参考。

聚酯产品分类及生产工艺

PET产品分类及生产工艺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polyester fibre)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中国的商品名为涤纶,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 聚酯纤维分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维两种型式。 涤纶长丝的品种由初生丝:未拉伸丝(UDY)、半预取向丝(MOY)、预取向(POY)、高取向丝(HOY);拉伸丝:拉伸丝(DY)、全拉伸丝(FDY)、全取丝(FOY);变形丝:常规变形丝(DY)、拉伸变形丝(DTY)、空气变形丝(ATY)构成。 涤纶短纤维由棉型(织布)和毛型(纺线)构成。 涤纶的生产过程包括缩聚和熔体纺丝两部分。 缩聚: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生成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在270~290℃和真空条件下缩聚而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将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酯化,然后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进行缩聚获得合成纤维聚合物。 熔体纺丝:有切片纺丝法和直接纺丝法两种。切片纺丝是将缩聚后的高聚物熔体经铸带、切粒而得到切片,再经过干燥、熔融而纺丝。(熔融过程中,切片所含的水分能使聚酯发生水解而影响纺丝性能和纤维质量,因此在纺丝前必须经过干燥,使切片含水率降低到0.01%以下)。直接纺丝则将高聚物熔体干燥后的涤纶切片在螺杆中加热熔融,挤压送入纺丝箱体的各个纺丝部位,由计量泵精确计量和过滤后,从喷丝板的小孔中喷出(喷丝孔的直径一般为0.25~0.30毫米),喷出的熔体细流,被冷却气流冷却凝固成丝条。 纺制短纤维时,多根线条集合在一起,经给湿上油后落入成丝桶。再经集束、拉伸、卷曲、热定形、切断等工序得到成品。 纺制长丝时,凝固成形的丝条经给湿上油后,即以 1000米/分左右的速度卷绕在筒管上。卷绕丝在双区热拉伸机上经拉伸而

涤纶切片的生产流程

涤纶聚酯切片的生产 PET的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由基本原料对二甲苯、甲苯、邻苯二甲酸酐等制取聚酯中间体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或对苯二甲酸(PTA)。第二阶段是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或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或酯化,生成聚酯单体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或DGT),进而缩聚成PET。 聚酯生产工艺主要有酯交换法(DMT法)和直接酯化法(PTA法)。DMT 法是PET的最早的工艺路线,主要用DMT与EG发生酯交换反应来生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后者是以PX氧化生产的精对苯二甲酸(PTA)为原料,直接酯化缩聚生产PET的工艺路线,简称PTA法。由于PX属于石化工业的副产物,其价格走势受原油价格的影响很大。

PET的大致生产工艺路线: PX:对二甲苯; OX:邻二甲苯; CTA:粗对苯二甲酸 MTA:中纯度对苯二甲酸MeOH:甲醇 PTA:精对苯二甲酸 EG:乙二醇 DMT:对苯二甲酸二甲酯BHET: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

第一亨格尔法、第二亨格尔法不利于连续化、大型化的生产。因为使用了KOH是成本过高。EG是由乙烯先氧化为环氧乙烷再进行水化制得。 DMT法的连续生产工艺主要有法国罗纳普朗克(Rhone—Poulenc)公司和日本帝人公司的技术。PTA法连续生产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公司(Zimmer)、美国杜邦公司(DuPont)、瑞士伊文达公司(Inventa)和日本钟纺公司(Konebo)等几家技术。其中德国吉玛、瑞士伊文达和日本钟纺的技术都是“五釜流程”,美国杜邦公司的技术是“三釜流程”。它们的缩聚工艺条件基本相似,但酯化工艺条件差别较大。“五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和压力,而“三釜流程”则采用高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反应温度,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以缩短反应停留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五釜流程”约为10小时,三釜流程约为3.5小时。 DMT法与PTA直接酯化法比较起来,有投资成本高、消耗大,反应时间长,中间因产生有毒的副产物甲醇而增加成本等缺点,因此,如今聚酯聚合主要是利用PTA直接酯化法。八十年代后开始兴建的PET生产装置,尤其是大规模单品种装置,大都采用PTA法直接酯化连续缩聚生产工艺。 PTA法的反应原理:主要反应式包括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 PTA溶液+2EG 200~260℃BHET+2H2O n BHET 260~280℃PET+(n-1)EG 聚酯的PTA法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加入催化剂对原料进行机械混合,形成PTA和EG进入第一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反应在较高压力(0.18MPa)和温度(260~265℃)下进行,生成的低聚物进入第二串级搅拌式反应器,在较低压力(0.05Mpa)和较高温度(270~275℃)

聚酯切片的基本知识

聚酯的基本知识: 合成纤维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生产,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人纤和棉花、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总和,占纤维总量的60%以上。在锦纶、腈纶、维纶、涤纶、丙纶等多种合成纤维中,涤纶的含量最大达79.89%。在我国,涤纶作为化纤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占据着化纤行业近80%的市场份额,因此聚酯系列的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是化纤行业关注的重点。 聚酯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的聚合物,由二元醇与二元酸或ω-羧基酸聚合形成。常用聚酯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是一种线型饱和聚酯,具有热塑性的高聚物材料。它的熔体具有优良的成纤性能及其纤维织物(涤纶)有优良的服用性能(耐皱、挺括、洗可穿、价格便宜),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较高,热稳定性优异,回弹性好,耐热性和耐光性优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纤维,从而使其产量超越了腈纶和锦纶而跃居合成纤维的首位。 一、涤纶聚酯切片的分类: 对于聚酯切片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通常是根据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用途来划分。 按组成和结构有: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 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 艺指标不同)。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 i 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 切片。 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 (性能、用途的差异) 超有光聚酯切片:是指不含TiO2 ,外观标准为无色透明颗粒

聚酯切片简介、分类及行业现状

聚酯切片简介、分类及行业现状 聚酯切片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简称:PET 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 聚酯切片的分类: 1、按组成和结构可分为: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2、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 目前,主要用于瓶级聚酯(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聚酯薄膜(主要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等)以及化纤用涤纶. 聚酯系列产品的最早历史,可以说,192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Carothers)对脂肪族二元酸和乙二醇的缩聚进行了研究,并最早用聚酯制成了纤维。1931年秋天,卡罗瑟斯(Carothers)在美国化学会正式发表其研究成果。该纤维具有丝的光泽,强力和弹性均可和蚕丝媲美,但是由于其熔点低、易水解不耐碱,而无实用价值。但这项研究最早证实了聚酯可以制成纤维。1941年英国卡利科印染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CPA)的温菲尔德和迪克森在卡罗瑟斯(Carothers)工作的启发下,继续研究聚酯,1942年CPA 取得了专利权。可以说,聚酯(PET)是在1949年率先在英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因其有优良的服用和高强度等性能,成为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聚酯工艺路线有直接酯化法(PTA法)和酯交换法(DMT法)。PTA法具有原料消耗低、反应时间短等优势,自80年代起己成为聚酯的主要工艺和首选技术路线。大规模生产线的为连续生产工艺,半连续及间歇生产工艺则适合中、小型多种生产装置。PTA法连续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Zimmer)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瑞士伊文达(Inventa)公司和日本钟纺(Konebo)公司等几家技术。其中吉玛、伊文达、钟纺技术为5釜流程,杜邦则开发了3釜流程(目前正在开发2釜流程),两者缩聚工艺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酯化工艺。如5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及压力酯化,而3釜流程则采用高乙二醇(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以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为5釜流程10小时,3釜流程3.5小时。目前世界大型聚酯公司都采用集散型(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并对全流程或单釜流程进行仿真计算。 聚酯切片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简称:PET 2003年初,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I-F)公司公布了其聚酯生产流程和能耗。该工艺从PTA或DMT与乙二醇(EG)反应生产树脂级或纺织级聚酯。采用4釜(4R)工艺,由PTA和EG或熔融DMT和EG 组成的浆液,进入第一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反应在较高压力和温度(200~270℃)下进行,生成的低聚物进入第二串级搅拌式反应器,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转化率大于97%。然后在低于常压和较高温度下,藉第3台串级反应器预聚合,缩聚程度大于20,经第4台DISCAGE精制器后,使最终缩聚物的特性粘度(i.V.)提高到0.9。

膜级、纤维级、瓶级聚酯切片

种类纤维级膜级高粘品种 半消光纤维级聚酯切片 全消光纤维级聚酯切片 均聚有光聚酯切片 膜级有光聚酯切片 高速膜级有光聚酯切片 高粘度聚酯切片 纺缝纫线、绣花线 共聚有光聚酯切片 水瓶级聚酯切片增粘为瓶级切片 纺长丝、短纤 纺全消光长丝、短纤用途 纺有光长丝、短纤;增粘为高粘切片 生产双向拉伸聚酯薄膜 高速生产双向拉伸聚酯薄膜 纺工业丝、轮胎xx 矿泉水瓶、药瓶、化妆品瓶 矿泉水瓶、油瓶 碳酸饮料瓶 热灌装饮料瓶瓶级油瓶级聚酯切片

碳酸瓶级聚酯切片 热灌装瓶级聚酯切片 1、按组成和结构有: 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 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3、按用途可分为: 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 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 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 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等。 (1)超有光聚酯切片: 是指不含TiO 2,外观标准为无色透明颗粒; (2)有光聚酯切片:含0.1%的TiO 2,半透明颗粒; (3)半消光聚酯切片:含0.3~ 0.5%的TiO 2,为乳白色或呈灰色颗粒;

(4)全消光聚酯切片:含2.5%的TiO 2; (5)阳离子聚酯切片: 为透明(微黄)颗粒,颗粒均匀; (6)高吸水聚酯切片: 在PET树脂中加入特定添加剂(成孔剂)制成; (7)远红外聚酯切片: 在PET树脂合成过程中添加陶瓷粉,由于陶瓷粉具有发射远红外线的特殊功能,制成的纤维具有良好的蓄热保温、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作用; (8)阻燃聚酯切片: 在PET树脂中添加磷系阻燃剂得到共聚阻燃切片,制成的纤维具有理想的耐热、阻燃性能; (9)荧光增白聚酯切片: 在PET树脂合成过程中,加入荧光增白剂使其均匀分散在树脂中,所得切片带有显著的荧光。在纤维制品中,能提高本色织物的白度或有色织物的色泽鲜艳度; (10)抗菌聚酯切片: 采用纳米银系无机抗菌剂,利用独特的工艺合成,可加工成各种规格的抗菌聚酯纤维。

PTT新型聚酯切片

PTT新型聚酯切片 邹妍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研究院,辽宁辽阳 111003) 摘要:针对我国PTT聚酯产业缺乏自主生产技术,中国石油集团以开发高性能PTT新型聚酯原料为技术目标,开发了“PTT聚酯切片工业生产工艺包”。先后开展了小试、模式和中试,完成了PTT聚酯工业生产工艺包技术开发,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PTT聚酯工艺包合成技术 PTT聚酯切片(即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是以对苯二甲酸(PTA)和1,3-丙二醇(PDO)为原料单体进行酯化、缩聚得到的一种新型聚酯产品,因其弹性、抗污性和染色性在国际纺织业倍受青睐。长期以来,国内纺织业受限于杜邦公司PTT产业垄断,一直未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从2004年开始自主研发,采用易于在国内聚酯装置推广使用的PTA法工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先后完成了小试、连续模试和中试技术研究,形成以3件发明专利为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工艺包,为PTT聚酯生产技术在国内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产品的功能与用途 PTT聚酯纤维广泛应用于各个纺织领域。其手感柔软、拉伸回复性较强,被广泛应用于泳衣、睡衣、内衣以及女式紧身衣上,满足这些领域对于纤维弹性的要求。其染色性能优良、色彩鲜艳、色牢度高,在运动装、外套、针织套衫、袜类产品用纤维中脱颖而出。其抗污能力强、可回收,在窗帘、床上铺垫物、蚊帐、沙发罩、地毯、桌布、玩具、汽车内饰等得到广泛应用。 2 产品的生产原理 PTT聚酯的合成工艺路线如同PET及PBT相似,也就是说PTT聚酯也是半结晶性热塑性聚酯,可以经过酯交换法(DMT法)或直接酯化法(PTA法)路线聚合得到。生产PTT聚酯按照聚酯装置不同又可以分为间歇生产、半连续生产和连续生产三种生产方式。 辽阳石化公司采用直接酯化法技术路线,利用自主开发的复合催化剂制备技术和添加工艺,制备出高分子量且色相良好的PTT聚酯切片,聚合反应温度低于常规纤维级PET切片10~15 C,反应过程中产生的1,3-丙二醇经精馏塔分离处理后回到生产装置中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中注意控制副产物丙烯醛对环境的污染,其他工艺控制条件与PET相当。 作者简介:邹妍,女,1973年7月14日出生,1995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现任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研究院聚酯研究室高级工程师。地址: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火炬大街7号,邮编:111003,电话:0419-*******,邮箱:zouy@https://www.360docs.net/doc/c017149839.html,

聚酯切片产品手册

渤海商品交易所聚酯切片产品手册 目录 第一章品种概况 1.1 聚酯切片简介及分类 (2) 1.2聚酯切片的工艺流程 (2) 1.3聚酯切片产业链概况 (3) 1.4 纤维级聚酯切片国家标准 (4) 第二章聚酯切片行业市场概况 2.1全球聚酯切片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4) 2.2中国聚酯切片供需平衡分析 (5) 2.2.1中国PET分省市产量分布 (5) 2.2.2中国PET的供需状况 (5) 第三章聚酯切片的价格影响因素 3.1 PET历史价格走势 (7) 3.2 影响PET价格的因素分析 (8)

第一章品种概况 1.1 聚酯切片简介及分类 聚酯切片学名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简称PET,是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聚酯切片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 上市产品为纤维级聚酯切片,适用于纺制各种涤纶短纤维和长丝等,制作各种服饰面料、帘子线和编织造纸过滤网等。聚酯纤维(涤纶的学名)分长丝和短纤,长丝大约占涤纶的62%、短纤大约占38%,长丝为纺织企业使用,短纤一般与棉花混纺。长丝和短纤的生产有两种:一种是PTA和MEG生产出切片、用切片融解后喷丝而成;一种是PTA和MEG在生产过程中不生产切片,而是直接喷丝而成。 1.2聚酯切片的工艺流程 目前,世界上合成聚酯主要用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直接反应的生产工艺,一般分为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两步。主要生产流程为: (1.)浆料配置: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的混合配成符合酯化反应要求的浆料; (2.)添加剂混合:将生产所需的各种添加剂用EG配成溶液; (3.)酯化:PTA 和EG 在一定的压力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和水,水经精馏塔被分离,排

聚酯切片简介及分类

1.1 聚酯切片简介及分类 聚酯切片学名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简称PET,是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聚酯切片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上市产品为纤维级聚酯切片,适用于纺制各种涤纶短纤维和长丝等,制作各种服饰面料、帘子线和编织造纸过滤网等。聚酯纤维(涤纶的学名)分长丝和短纤,长丝大约占涤纶的62%、短纤大约占38%,长丝为纺织企业使用,短纤一般与棉花混纺。长丝和短纤的生产有两种:一种是PTA和MEG生产出切片、用切片融解后喷丝而成;一种是PTA和MEG在生产过程中不生产切片,而是直接喷丝而成。 1.2聚酯切片的工艺流程 目前,世界上合成聚酯主要用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直接反应的生产工艺,一般分为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两步。主要生产流程为:(1.)浆料配置: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的混合配成符合酯化反应要求的浆料;(2.)添加剂混合:将生产所需的各种添加剂用EG配成溶液;(3.)酯化:PTA 和EG 在一定的压力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和水,水经精馏塔被分离,排入污水处理系统;(4.)聚合反应:中间产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在高温、真空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5.)抽真空:采用酯化塔的水蒸汽作喷射动力产生真空,使聚化反应釜中产生的EG顺利抽出,保证聚合反应的正常进行;(6.)EG回收:对整个生产中产生的EG回收提纯,其中约95%被提纯,重新与PTA进行配浆;(7.)切粒:经过滤去除杂物,经过铸带,用切粒刀将其切成一定规格的聚酯切片(颗粒);(8.)固相聚合:经干燥、结晶的聚酯切片(颗粒)进入增粘反应器,在氮气循环中,并在一定的温度下,分子链之间发生聚合反应,提高切片聚合度和粘度,同时生成释放EG以及乙醛等低分子物。 1.3聚酯切片产业链概况 聚酯切片的主要原料是PTA。PTA的源头是石油,石油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石脑油(别名轻汽油),从石脑油中经过一定工艺过程提炼出PX(对二甲苯),PX经过氧化结晶分离干燥生产出精对苯二甲酸(PTA)(粉状);PTA+MEG (乙二醇,液体)生产出聚酯切片(PET);聚酯切片分为聚酯纤维、聚酯薄膜、聚酯瓶片。聚酯切片的产品链如下图所示。 聚酯切片的产品链示意图

聚酯切片的生产工艺

聚酯切片 百科名片 聚酯切片 聚酯切片聚酯工艺路线有直接酯化法(PTA法)和酯交换法(DMT法)。PTA法具有原料消耗低、反应时间短等优势,自80年代起己成为聚酯的主要工艺和首选技术路线。大规模生产线的为连续生产工艺,半连续及间歇生产工艺则适合中、小型多种生产装置。聚酯PET 的用途不再主要局限于纤维,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各类容器、包装材料、薄膜、胶片、工程塑料等领域。 简介 聚酯切片 PET 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简称:PET由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聚合而成. 分类

1、按组成和结构可分为:共混、共聚、结晶、液晶、环形聚酯切片等; 2、按性能可分为:着色、阻燃、抗静电、吸湿、抗起球、抗菌、增白、低熔点、增粘(高粘)聚酯切片等; 3、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级聚酯切片、瓶级聚酯切片、膜级聚酯切片(主要是工艺指标不同)。纤维级聚酯切片按其中消光剂tio2的含量不同又可以分为:超有光(大有光)、有光、半消光、(全)消光聚酯切片。另外还有阳离子聚酯切片。 发现与发展 目前,主要用于瓶级聚酯(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包装)、聚酯薄膜(主要用于包装材料、胶片和磁带等)以及化纤用涤纶. 聚酯系列产品的最早历史,可以说,192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Carothers)对脂肪族二元酸和乙二醇的缩聚进行了研究,并最早用聚酯制成了纤维。1931年秋天,卡罗瑟斯(Carothers)在美国化学会正式发表其研究成果。该纤维具有丝的光泽,强力和弹性均可和蚕丝媲美,但是由于其熔点低、易水解不耐碱,而无实用价值。但这项研究最早证实了聚酯可以制成纤维。1941年英国卡利科印染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CPA)的温菲尔德和迪克森在卡罗瑟斯(Carothers)工作的启发下,继续研究聚酯,1942年CPA取得了专利权。可以说,聚酯(PET)是在1949年率先在英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因其有优良的服用和高强度等性能,成为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生产方法 PTA法连续工艺主要有德国吉玛(Zimmer)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瑞士伊文达(Inventa)公司和日本钟纺(Konebo)公司等几家技术。其中吉玛、伊文达、钟纺技术为5釜流程,杜邦则开发了3釜流程(目前正在开发2釜流程),两者缩聚工艺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酯化工艺。如5釜流程采用较低温度及压力酯化,而3釜流程则采用高乙二醇(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以强化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总的反应时间为5釜流程10小时,3釜流程3.5小时。目前世界大型聚酯公司都采用集散型(DCS)控制系统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并对全流程或单釜流程进行仿真计算。 2003年初,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Fisher)(I-F)公司公布了其聚酯生产流程和能耗。该工艺从PTA或DMT与乙二醇(EG)反应生产树脂级或纺织级聚酯。采用4釜(4R)工艺,由PTA和EG或熔融DMT和EG组成的浆液,进入第一酯化/酯交换反应器,反应在较高压力和温度(200~270℃)下进行,生成的低聚物进入第二串级搅拌式反应器,在较低压力和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转化率大于97%。然后在低于常压和较高温度下,藉第3台串级反应器预聚合,缩聚程度大于20,经第4台DISCAGE精制器后,使最终缩聚物的特性粘度(i.V.)提高到0.9。能耗为:电力55.0 kwh/t,燃料油

聚酯生产工艺设计

聚酯生产工艺设计 (1)、生产流程 PTA法合成聚酯过程包括酯化和缩聚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根据反应程度的不同,可以采用1~3个反应器; 根据反应器数量的不同, 可以将合成工艺分为三釜流程和五釜流程。杜邦技术采用三釜流程, 即酯化釜、预缩聚釜和终缩聚釜; 而吉玛、钟纺和伊文达技术均采用五釜流程, 即第一酯化釜、第二酯化釜、第一预缩聚釜、第二预缩聚釜和终缩聚釜。五釜流程每个阶段的反应较均匀, 副产物少; 三釜流程的反应均匀性稍逊色, 但流程短, 可减少设备和管道的数量。从发展上看, 三釜流程更有前程。三釜流程与五釜流程的缩聚工艺条件基本相似, 但酯化工艺条件差别较大。五釜流程采用较低酯化温度和较低操作压力; 而三釜流程则采用较高的EG/PTA摩尔比和较高的酯化温度, 目的是强化反应条件, 加快反应速度, 缩短反应时间。五釜流程的总反应时间约为6~10h; 而三釜流程为3.5~4.0h。 整个生产过程中, 各阶段温度是逐渐提高的, 由酯交换阶段的230℃左右升到后缩聚釜的287℃左右; 各阶段压强是逐渐降低的, 由酯交换阶段的常压到后缩聚釜的133 32~400Pa(绝压)进行操作。 另外, 除主生产线外, 还有EG再生及催化剂、辅药配制装置。 (2 )、生产设计 设计单系列生产能力为300吨/天,采用PTA法五釜流程连续生产装置,如图1所示,以PTA装置的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经过浆料配制、酯化、预缩聚、终缩聚等工艺,生产熔体和聚酯切片。 PTA和EG及添加剂一起加入混合缸中进行混合, 浆料配制为间隙式, 每隔几小时配一批料。开始反应时,PTA颗粒悬浮于EG之中,酯化反应为多相反应,反应速率取决于PTA颗粒在反应物中的溶解速度,酯化反应速率较低。PTA的溶解速度是随着酯化产物(即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低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清晰点之后,PTA完全被溶解于体系中,反应呈均相反应,反应速率取决于PTA与EG的反应速率,且与反应物中的

聚酯切片流程说明

增黏切片(SSP)流程说明 本流程以初级形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原料,为了达到工业丝用切聚酯片要求,必须对聚酯切片进行增粘、去除一些有机小分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详尽叙述如下:一.购买初级形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粒子为原料,输送到固相聚合系统增粘。 非晶态聚酯切片(常温)通过槽罐车运送到厂后,先以输送系统将聚酯切片送入原料槽存放,再经过振荡筛的筛选后,才将切片输送至生产线。振荡筛需定期进行拆请,清理过程中将造成切片落地,因被污染无法使用,清扫后归类为垃圾处理,此进程产生0.20%废聚酯切片。 二.固相聚合分为预结晶、预热、反应、冷却四个阶段 1.结晶: 通过已结晶切片和大量循环气体的剧烈沸腾来防止新加入切片的粘结,此进程产生 0.01%粉尘,使用旋风分离器分离。 *工艺气体用加热器来加热使其达到所需要的工艺温度 *空气用风机打循环 *粉尘在旋风分离器分离 *生产过程中剧烈的反应和通过旋转阀产生的尘粒和变异切片 通过排掉部分循环气体使得回路中富集的水份和乙醛含量维持在允许的范围内。排掉的用在净化系统过滤后的气体补充,这些空气通过过滤器,此进程产生0.05%废气。 2. 预加热: 切片通过旋转阀连续喂入预热器,旋转阀把氮气循环和空气循环隔断。切片被逆流通过的热氮气加热到固相聚合所需要的温度,此进程产生0.01%粉尘和废切片,使用旋风分离器分离。 预热器中的氮气是循环使用的。从预热器返回的气体和从反应器返回的气体混合,通过袋式过滤器,经风机压缩和加热器加热到工艺温度。 经过预热过程后产品的湿度降低了。 可以通过控制冷氮的流量来控制最终产品的温度,冷氮是从预热器最底端进入的。 3.固相反应和气体净化 通过聚合反应聚合物的分子量达到了所要求的(由温度和停留时间决定。)此外,乙醛含量降到1pp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