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笔记整理

初二物理笔记整理
初二物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振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三、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3、熟记:声音在(15o 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4、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 s=vt

四、回声:

1、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公式: s=

1vt

2

第2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1)单位:赫兹,简称赫。(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000Hz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或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三、音色:声音的音质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分辨发声体。

四、乐音和乐器

1、乐音:听起来悠扬、悦耳的声音。

2、乐器:振动时能发出乐音的器具。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声音的分类:

1、乐音:听起来悠扬、悦耳的声音。

2、噪声: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

二、乐音和噪声比较

(1)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2)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

三、认识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乐音也可能会成为噪声。

3、噪声的来源:。。。。。

四、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用声强(级)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声强的单位是:分贝(dB)。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五、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六、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五节声的利用

1、声波是一种波动

2、声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声纳:声音导航和测距)(2)声能够传递能量

3、比较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自然光源。(宇宙中的所有恒星)

2、人造光源。

3、部分动物。

4、部分海洋生物。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可在真空、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3、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1)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2)直线:表示光的径迹。(3)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4)光线要画成实线。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激光直进; (2)小孔成像; (3)射击瞄准;

(4)木工师傅检查棱是否平整; (5)检查队列是否整齐;

(6)影: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影。

(解释日食、月食)

三、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C=×108m/s

在空气中的光速比真空略小。计算时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取: C=3×108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

3、光在其中传播时,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真空—空气—液体—固体(声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固体—液体—空气—真空)

四、光年:以光速运动1年所走的距离。

1、光年是距离单位。

2、1光年=…….m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它和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这种介质中的现象。

1、会画平面镜。

2、认识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2)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平面的交点。

(3)法线:通过入射点并与平面垂直的虚直线。(4)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5)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二、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理解:定律包含三部分内容,且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漫反射:光沿某一方向射到粗糙平面时,光沿不同的方向反射,这种现象叫漫反射。

四、镜面反射:光沿某一方向射到光滑平面时,光沿同一方向反射,这种现象叫镜面反射。

1、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2、光滑表面的反射不一定是镜面反射。如凹凸面镜。

五、应用与危害。

六、应用实例

1、公路转弯处安装反光镜。

2、可将光引入室内照明。

3、人照镜子。

4、公路上安装黄色反光物体,使晚上行车时可看到。

5、车两侧安装后视镜。

六、危害实例

1、高楼外墙安装玻璃膜墙,成为光污染。

2、车内开灯会影响司机驾驶;

3、教室内的照明灯安装不规范会影响视力。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像与物分居平面镜两侧;

5、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6、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方向

2、利用平面镜成像

三、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像。

注意:画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

四、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五、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步骤)

1、确定像的位置(物与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物和像分居平面镜两侧;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作反射光线(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由像点出发画出反射光线,像到镜一段用虚线,镜面前一段用实线,箭头画在实线一段);

3、作入射光线(连接物点到入射点之间的连线,并加上箭头);

4、画法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反射面是凸面的反射镜。

2、凸面镜能使平行光束发散。(或说: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3、凸面镜可用于:车的观后镜、拐弯的反光镜。

4、反射面是凹面的反射镜。

5、凹面镜能使平行光束会聚。(或说: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6、凹面镜可用于: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1、认识折射光线;

2、折射角r: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3、光从空气斜射入介质时,折射光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二、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5、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入射角为00时,折射角也为

00).

三、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

1、解释水的视深比实际深度浅。

解释:在某一深度处看作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发出的光射到水面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点光源的上方,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好象点光源在该交点上,这是点光源的像。

2、叉鱼问题。

3、钢笔“错位”。

4、筷子“折断”。(演示)

5、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物体被“抬高”。

6、“海市蜃楼”。

7、沙漠蜃景。

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1、太阳光、日光灯光、卤钨灯光是白光。

2、白光包含7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

3、色散的原因: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情况不同。红光偏折最小,

紫光偏折最大。

4、激光是单色光----红光。

5、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二、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靛)

红+绿+蓝=白即:色光的三原色的混合色为白色

2、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

三、物体的颜色

1、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通)过的色光决定的。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四、颜料的混合

1、颜料三原色:红、黄、蓝(品红、黄、青)

品红+青=蓝品红+黄=红黄+青=绿红+黄+蓝=黑

即:颜料的三原色的混合色为黑色

2、绘画时用三原色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一、光谱:红、橙、绿、黄、蓝、靛、紫几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认识] 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色光是可见光。

二、红外线:在光谱的红光以外部分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1、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

2、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三、紫外线:在光谱的紫光以外部分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四、少用冰箱、空调的意义:冰箱、空调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阳光中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存,因此要少用冰箱、空调。

五、光的散射:光在传播时,由于空气的作用,会把光传向四面八方,这就是光的散射。

1、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2、红、橙、黄、绿光不易散射,可传播得较远。蓝、紫光易散射,传播得不远。

3、雾灯使用黄光,是因为黄光不易散射,人眼对黄、绿光最敏感,而绿光表示可以安全通行。

4、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大气对蓝光散射得较多。

5、傍晚的太阳颜色发红,是由于阳光要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蓝、紫光被散射掉了,只有红、橙光透过大气层。

6、宇航员看到太空颜色是黑色的,是因为飞船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但可看到太阳和星星。

第三章第一节透镜

一、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玻璃元件叫透镜。

1、透镜的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由冰、塑料等透明材料磨成的,与透镜形状相似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是透镜。

3、透镜的主轴与光心

(1)主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

(2)光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3)注:透镜的主光轴通过透镜的光心,并且与透镜相互垂直,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近似地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平行光:相互平行的光,叫做平行光。

2、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3、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4、凸透镜和凹透镜均有两个焦点

5、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注意:点要最小、最亮)。

6、不能用太阳光测凹透镜的焦距。

四、几条特殊光线

1、与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2、通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的光线折射后与主轴平行。

3、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使胶片感光。

(1)为了拍出清晰的照片,要求调节胶片与镜头的距离,这叫调焦。

(2)问:若要像大一些,应该怎样做?

调节物与镜头的距离(物距)近一些,同时暗箱应拉长(像距)增大胶片与镜头的距离。

(3)问:若要像小一些,应该怎样做?

调节物与镜头的距离(物距)远一些,同时暗箱应缩短(像距)减小胶片与镜头的距离。

2、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上的字和像经过镜头后会聚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实像投在屏幕上。

(2) 若要像大一些,投影仪应距离屏幕远一些,同时使投影片离镜头近些,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放大镜: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

若要像大一些物体只要在小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以内,都能在物体的同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要使像变大,在μ < f的前提下增大u,v就增大,像就会变大。

第三节透镜成像规律

1、u>2f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物距大像距小。

2、u=2f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

3、f

4、u=f时,不成像,折射光为平行光。

5、u

6、成实像时,像可以是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物与像在透镜的异侧,物距减少像距增大。

7、成虚像时,只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与像在透镜的同侧,物距减少像距减少。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凹面镜)。

(1)物镜及其作用: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其作用是:使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2)目镜及其作用: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其作用是:使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一次(虚像)。

(3)载物台的作用:承载被观察物体。

(4)反光镜的作用:将光反射到物体上,便于观察。

2、显微镜的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使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一次,从而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

二、望远镜

1、结构:目镜、物镜。

(1)物镜及其作用: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其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

(2)目镜及其作用: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其作用是:使物镜成的像放大。 2、望远镜的原理: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使物镜成的像放大,从而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三、影响人们看清物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视角。视角与物体的大小及眼睛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四、显微镜与望远镜比较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一、温度:物体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温度计的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和刻度。

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三、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四、温度计的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要看清液面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五、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 35—420C

2、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六、寒暑表的测量范围:10—500C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

二、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三、根据熔化规律的不同,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四、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五、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1、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晶体凝固特点:继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六、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七、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八、非晶体凝固特点:继续放出热量,温度持续下降。

九、晶体和非晶体比较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1、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①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沸点与液体的种类及环境气压有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